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胜利万岁
第一单元第2课
血火长征路·青春共鸣时
背景介绍
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期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后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
作者介绍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主要作品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
典型事迹:1939年11月,在黄土岭战斗中,杨成武指挥部队歼灭日军900多人,击毙日军统帅阿部规秀中将。阿部规秀是日军侵华战争以来丧失的第一个高级将领。
1950年,杨成武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率部参加朝鲜东线的夏、秋季防御战役。文登川之战中,以劣势装备粉碎了美军以坦克为支撑,步、坦、空、炮协同的进攻,三天歼敌1.7万多人,创造了朝鲜战场月歼敌最高纪录。
文体介绍——回忆录
是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本人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
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
“三亲”原则,即亲闻、亲见、亲历。
分析标题
长征 胜利 万岁
“万岁”是否可以替换成“纪念”或者“回忆”?
a.“万岁”体现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之,也表现了党和工农红军取得胜利的豪迈之情。
b.“万岁”是永远存在的意思,比起 “纪念”与“回忆”更能突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①队伍中瞬间沸腾起来了!(兴奋)
②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激动)
③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喜悦)
④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向往)
红军到达吴起镇时心情是怎样的?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感情?
激动、兴奋
①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②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怎么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③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④环境描写: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天空是蓝盈盈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了队伍进入小镇的欢乐祥和的氛围。
阅读课文1-8段,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部分(第一部分),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抵达吴起镇的心情?
场景:是指电影,戏剧作品中的各种场面,由人物,活动和背景等构成,泛指生活中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
为什么有些场景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这是因为他们的详略,节奏和细节方面抓住了我们的眼球。
文字也有自己的节奏。主要从字词、句式、结构和情感方面来体现。
阅读课文9-22段,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部分(第二部分),文章是怎样叙述这次战斗的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完整地叙述了这次伏击战的全过程:战斗背景,战前等待,战斗经过以及战后影响。在排述战斗场面时,作者从敌、我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描写,既刻画出红军将士的当机立断、英勇善战,也展现了敌军骑兵的惊慌失措、狼狈不堪,将整个战斗过程描写得有声有色,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回忆录中对场景详略的处理,往往与作者的个人体验有关。杨成武将军参与了吴起镇战役,情感体验充沛,伏击时的紧张,作战时的豪情,取得战果的喜悦,得知战友牺牲的沉痛,可以传达给我们的有很多;而千佛山除恶的相关内容,只能从战报,或者由战友转述获悉,就一笔带过了。
字数上看,吴起镇战役600多字,千佛山除恶100多字,详略差异是明显的,你如何理解作者这样的安排
第24段中通过“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这一动作描写体现了他没有首长架子。
第24-27段中,通过对于小平同志语言的引用,体现了他关爱战士,平易近人。
阅读文章的第24-31段,找找文中是如何塑造邓小平同志的形象?
一是丰富文章内容,增强回忆内容的真实性。
二是表现小平同志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的可贵品质。
三是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和军队领导人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闪亮的人格魅力,以及红军队伍上下平等,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杨成武奔赴会场的路上偶遇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请他照顾剧团里的小鬼。这个场景似乎可有可无,作者为什么要记录呢?
穿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条件艰苦;耐心,勤劳,聪明,努力
在我看来,我们的记忆力不是把纯粹偶然的这一件事记住和把纯粹偶然的另一件事忘掉的一种机制,而是知道整理和睿断舍弃的一种能力。”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我们在杨成武将军的这篇回忆录中,读到的最多的是长征欢欣。那么长征路上的艰辛呢?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战士战斗的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那么无敌?
炮弹在江水中爆炸,掀起了冲天的水柱,浮桥开始摇晃,慌乱的马匹加剧了浮桥的动荡。后面又走上来一支队伍,是红军的剧团!小红军已经很疲惫了,抬着的大箱子摔裂开,花花绿绿的服装和道具撒了出来,小红军一边收拾一边哭。突然,一颗炸弹在距离浮桥很近的地方爆炸了,桥上的人马全被掀翻到江里,人在游水,马在挣扎,江面上漂浮着文件、传单、苏区的纸币和大大小小的书籍…从江水中重新爬上浮桥的小红军突然扯开嗓子唱起了红军编创的京剧《骂蒋介石》:
工罢工农抗租地主打倒
贪官们土豪辈也要赶走
白匪狗你胆敢与我决斗
我红军杀得你片甲不留
那一刻,湘江上所有的嘈杂之声突然沉寂了,天地间回响着小红军带着童音的唱腔。
——王树增《长征》
我就如何确切地引用一个人的话所提的第一条准则:节制!
名人的原话在叙事写作中没什么用。
——《圣彼得堡时报》专题作者凯利·贝纳姆
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讲话,这样的引用是否有必要?
毛泽东主席的讲话只保留其中一部分的话,你会如何选择呢?
小组讨论,限时5分钟
①长征是宣言书。红军以其在长征中体现出的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袖。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红军在长征途中,以实际行动向所经过的省区宣传党的思想,宣传红军的道路才是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②长征是宣传队。十一个省二万人民都知道了红军的存在,打了那么多胜仗,又扩充了那么大的队伍。
③长征是播种机。一是红军在思想上向所经过的地区播种革命思想;二是在长征途中,红军鼓励各族人民实现独立自治和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三是招收革命战士,“扩红数千人” 。四是锻炼了队伍,经过长征考验的人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谈谈你对“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理解。
红军走了一年,走了二万五千里,一路募款、扩红,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团结了兄弟民族,这是空前伟大的。
第42段中主席对地名进行罗列,是否与上文重复?
那是否可以用“路途之遥,山川之险”来进行替代?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老山界》
再思考一下,长征中还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血战湘江 强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突破乌江
抢占娄山关 抢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有时候,当我的描写对象说得比我写得还要好时,我就放任他们。
——凯利·贝纳姆
作者在面对毛泽东的讲话这类讲话的引文时,将毛主席的讲话分成了几个部分?在其中加上了会场中人们的口号欢呼以及自己的心情感想。让直接引用有了对话的效果。还加上了对于毛主席的动作停顿的描写,让读者更真切的感受到了演讲者的风采。
面对毛主席这种较长的讲话,杨成武将军是如何处理的呢?
概述性叙事 戏剧性叙事
重视抽象 重视具体的细节
压缩时间 读者经历事件,就像事情是实时发生的一样
使用直接引语 使用对话,人物相互交谈
按话题组织材料 按场景组织材料
全知全能的视角 特定视角
作者在场景之上 清晰的叙述距离、作者在场景之中
处理结果而不是过程 处理过程,给出详细的描述
在抽象阶梯的较高台阶 在抽象阶梯的较低台阶
由漫笔、背景和说明组成 由故事的行动主线构成
引用杰克·哈特《概述VS戏剧性的叙事》
A.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B.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C.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尝试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时空交错的叙事艺术——双重视角的阅读解密
蓝色语句多概括性评价,红色语句多细节描写。这种对比阅读能够直观展现革命记忆的建构过程,理解叙事视角的艺术效果。
文本中第一人称叙述具有双重时间维度:一是回忆往事的当下视角,二是经历事件的过去视角。
用蓝色笔标注回忆性叙述(如“这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用红色笔标注实时体验描述(如“眼看敌人越来越近”)。比较两种视角的表达差异:
文中描写手法极具镜头感:既有宏观场面的铺陈,又有微观细节的捕捉。可通过“文字分镜”活动:将描写段落分解为三个镜头等级——远景(如“全场欢腾”)、中景(如“毛主席打着手势”)、特写(如“腿挂镫中”)。分析不同镜头的组合效果:远景奠定基调,中景推进叙事,特写强化印象。还可进一步探讨细节描写的修辞手法,如“腿挂镫中”的动态描写,通过“挂”“拖”“跑”三个动词连续使用,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粗犷与精微的笔触——描写手法的审美体验
红军战士们的形象是怎样的?
故事,是历史。写故事、整理故事、讲你自己的故事,要准确,要带着你自己的理解,要清楚地给出语境,还有,要有对真相与真理的毫不动摇的献身精神。
——雅基·巴纳金斯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