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8分)
采撷第一缕晨曦,新征程开起;华灯初上的守候,温暖我心底;山河锦绣入画卷,春风拂大地;只争朝夕莫迟疑,奋斗最美丽。我愿全速奔向你,携手紧相依,万水千山都跨跃,追梦不停息;我愿全速奔向你,初心总如一,我们一起向未来,未来更可期。
(1)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分)
一起向未来,未来更可期。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采撷___________ 晨曦___________
(3)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4分)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都不合适。
B.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人人各得其所,各展其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C.在阳光明媚、秋风习习的时节,邀约几个好友,在美不胜收的龙湖公园散步聊天,那真是惬意无比啊!
D.正如比赛前预料的那样, 七年级(1)班的长跑项目勇夺桂冠,这让班主任喜出望外。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B.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
C.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4. 古诗义默写。
(1)《庭中有奇树》中,主人公攀折花枝想赠给远方之人,却因路途遥远无法送达的诗句是“ , ”。
(2)曹操《龟虽寿》中,抒发老当益壮、锐意进取豪情的名句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
(3)刘桢《赠从弟(其二)》中,以“ , ”两句突出松柏在狂风中依然挺拔的坚韧品格。
(4)曹植《梁甫行》中的诗句“ , ” 描绘出边海百姓居住环境的荒凉与危险。
(5)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 ” 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四、名著阅读(7分)
5. 下面是小语为《红星照耀中国》写的一段推荐语,请你完成以下题目。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实作品,它打破了西方世界对中国革命的刻板印象,让真实的“红色中国”走进世界视野。在书中,每一段文字都凝聚着作者对真相的探求与对理想的敬意:①______是作者埃德加 斯诺深入延安红色根据地的核心记录,他面对面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用平实笔触还原他们“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初心——从毛泽东对童年经历的回忆,到周恩来投身革命的抉择,无不展现出共产党人扎根人民、不慕虚名的本色;②______则聚焦红军战士的日常,从行军途中“背着铁锅行军”的乐观,到宿营时“在煤油灯下学习”的坚持,从“过草地时分享干粮”的互助,到“面对敌人时坚守阵地”的无畏,让读者读懂革命信仰如何支撑一群人穿越艰难险阻。《红星照耀中国》不仅是一部历史档案,更是一面映照理想与信仰的镜子,它______,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其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与对民族未来的执着追求!
(1)根据《红星照耀中国》内容,补充①②两处对应的内容。(各2分,共4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哪一项不适宜填入横线处的是( )(3分)
A.以客观纪实的视角,传递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B.语言华丽雕琢,大量使用夸张修辞与抒情化语句,刻意营造浪漫的革命氛围。
C.融入对中国革命现实的深度观察,既展现“住窑洞、吃小米”的艰苦,也凸显“为理想而战的光芒。
D.践行“真实、客观、公正”的写作原则,用具体事例(如红军长征片段、共产党人对话)引发读者思考。
五、综合性学习(9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信为本,诚信做人。广益中学八年级正在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6.【资料收集】请你写出一句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3分)
7.【新闻点击】下面是小益同学为本次活动写的新闻稿,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3分)
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公平公正的考试原则,10月25日上午10点,广益中学初二年级召集各班学生,于增广楼前广场举行诚信考试宣誓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主要嘉宾有:八年级年级组长吴老师以及各班班主任。吴组长热情洋溢的讲话拉开了宣誓活动序幕,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勾画出最美的线条。随后,由学生会主席带领全体同学庄严宣誓。现场气氛庄重严肃,充分体现了同学们践行诚信考试的决心。最后,各嘉宾、同学在横幅上签名并留影纪念。相信在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中,同学们一定能够拿出积极饱满的态度,诚信应考,创造佳绩。
8.【活动收获】小德同学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已经拟写了上联,请你从下面四个选项中为他选出合适的下联( )(3分)
上联:做人有道惟诚信
下联:
A.智慧可资百岁春 B.常把自心比他心 C.处世无奇但善良 D.品行能灿千秋史
六、诗歌鉴赏(7分)
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扣题,以神话传说落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诗歌的首联和颔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表现了诗人吊古怀乡、无限怅惘之情。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是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10.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尾联如何表达这种情感。(4分)
七、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__________________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各2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特点。(3分)
七、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美丽的颜色(节选)
①由1898年到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②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③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④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⑤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⑥镭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分离开来。
⑦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⑧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
⑨……
⑩比埃尔和玛丽有时候离开仪器,平静地闲谈一会儿,他们谈的总是他们所迷恋的镭,说的话由极高深的到极幼稚的,无一不有。
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
那天,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看哪……看哪!”这位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14.传记要求在内容真实基础上,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请你从选段中提炼概括居里夫人科研生活中的几个典型事件。(4分)
①__________→②痴迷科研,自得其乐一③谈论元素,满怀期盼→④__________
15.请你按照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各2分)
①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从描写角度赏析)
②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从修辞角度赏析)
16.本篇传记在叙事中,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试概括地举一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①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叶嘉莹说。
②1978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浓厚的民族,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③“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A]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④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教育部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⑤随后,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⑥“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它们不只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⑦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
⑧她曾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⑨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B]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
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中国港澳台等地区的古典诗词论坛上。她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其中,“驼庵”是老师顾随的别号,“永言”则取自大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叶嘉莹以90岁的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90岁了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选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17.阅读文章,填写思维导图。(8分,各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请从文中第⑥~⑧段中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2分)
19.有同学重新给本文拟标题为“风雅先生叶嘉莹”,你认为这个标题和原标题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3分)
九、作文
20.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题作文。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常常行色匆匆,追逐着远方那看似绚丽的梦想,却不经意间忽视了身边最珍贵的人和风景。身边的人,或许是默默陪伴的家人;或许是真诚相待的朋友。他们的存在,如同一束束柔和的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却常常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身边的风景,那熟悉的街道上飘落的一片树叶,那公园中悄然绽放的一朵小花,那夕阳余晖下古老建筑的一抹剪影,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美丽。它们不似远方的名山大川那般壮丽,却在细微之处诉说着生活的诗意。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人和风景。珍惜每一次与家人的相聚,感恩朋友的陪伴,留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瞬间。因为,身边的人和风景,才是生命中最真实、最温暖的存在。
(1)请以“我身边的榜样”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②不少于600字。
(2)请以“我身边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灵活生动、融入个人情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②不少于600字。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 2025—2026 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综合
1.(1)(书写规范、准确即可,楷书字体)
(2) xié;xī
(3) “起” 改为 “启”;“跃” 改为 “越”
二、选择题
2.D 3.D
三、名句名篇默写
4.(1) 攀条折其荣;路远莫致之 (2)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4)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名著阅读
5.(1) ①对中国共产党人(或 “革命领袖”)的采访记录;②对红军战士日常(或 “革命队伍生活”)的描写(2) B
五、综合性学习
6.示例:①言必信,行必果。(《论语》)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论衡》)(任写一句,符合 “诚信” 主题即可)
7.广益中学八年级举行诚信考试宣誓活动
8.C
六、诗歌鉴赏
9.B
10.“愁” 字。尾联以 “日暮” 点明时间,以 “烟波江上” 描绘朦胧苍茫的江景,借景抒情,将 “乡关何处是” 的疑问与江景融合,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思念故乡的愁绪。
七、文言文阅读
11.(1) 同 “返”,返回 (2) 消散
12.(1)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2)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13.①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②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八、现代文阅读
《美丽的颜色》(节选)
14.①独自承担累人的炼制工作(或 “从事镭的提取工作,条件艰苦”);④发现镭的荧光,满怀敬畏与喜悦(或 “深夜观察镭的荧光”)
15.①外貌描写(或 “环境描写与外貌结合”),通过描写玛丽 “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被风吹乱的头发”,以及 “烟刺激眼喉” 的环境,表现她工作的艰苦与辛劳,凸显其敬业精神。
②比喻,将玛丽观察镭的姿势比作 “在睡着的孩子床头看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她对镭的珍视、专注与热爱,体现她对科研成果的深情。
16.示例:引用玛丽的话 “我一次炼制 20 公斤材料…… 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好处:①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直接展现玛丽工作的繁重;②体现玛丽对科研工作的客观描述,凸显其坚韧与执着,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17.①萌生回国教书的念头(或 “决定回国传承古典文化”);②回国任教(或 “在北大、南开等地讲学”);③广泛讲学,培养人才(或 “在国内外讲学,学生成为文化传播者”);④捐献退休金,设立基金(或 “建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
18.示例:引用叶嘉莹 “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 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作用:直接体现她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与教学理念,展现其将个人生命与文化传承融合的追求,增强文章真实性与感染力。
19.示例:原标题更好。原标题 “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既突出叶嘉莹以生命投入诗词研究与传承的奉献精神,又点明其 “传承文化” 的核心事迹,情感强烈,概括性强;“风雅先生” 虽体现其气质,但未凸显 “生命投入” 与 “文化传承” 的核心,不如原标题精准深刻。(或认为 “风雅先生叶嘉莹” 更好,需围绕 “风雅” 体现其诗词修养与气质,言之有理即可)
九、作文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