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课件(共39张PPT) 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词四首课件(共39张PPT) 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
同学们,从这几句词中,你是否感受到词人远大的抱负?感受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词作,一起感受词人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吧!
一步一步走踏实,一分一分不放过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初三新课堂,准备起飞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他工于诗词散文,风格较为明健。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初三新课堂,准备起飞
宋朝建立后,采取重内轻外的政策,武备松弛,仁宗即位后,积贫积弱之势更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宋仁宗康定元年,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写作背景
初三新课堂,准备起飞
初三新课堂,准备起飞
具体哪里体现“异”
(1)气候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边塞的大雁向南飞去,毫无留恋,从侧面表明塞下秋天气候极其寒冷,这与中原地区的气候是大不相同的。
(2)声音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大风、羌笛、马嘶等边塞特有的声音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些声音在中原地区是听不到的。
(3)环境异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层峦叠嶂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和中原地区华灯初上时的太平景象迥然不同。
一步一步走踏实,一分一分不放过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对比、用典。
上句“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的对比,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却因家乡遥远还不知归途,而乡愁更浓。下句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了守边将士渴望成就功业的报国之情。这两句抒发了词人思念家乡,但又因外患未除,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悠悠霜满地”的环境描写,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更添愁思与悲凉之感。“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描绘将士们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而不能入睡、哀伤流泪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表达了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
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词人渴望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在诗、文、词、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极大成就。其散文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他先在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1074),迁任密州知州。当时苏轼虽年近不惑,但依然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民间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熙宁八年(1075)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狂”
“狂”字是上片的文眼,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用“狂”字贯串全篇,抒发了词人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上片出猎时的“形狂”(行为语气之狂)
下片请战时的“心狂”(心态志向之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刻画了他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形象。
行为之狂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语气之狂
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
“鬓微霜,又何妨!”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驰骋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心态之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边望,射天狼”
远大抱负之狂
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渴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英雄人物,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因积极主张抗金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诬陷,被免官,闲居在江西上饶。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两人私交很好,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送给陈同甫的。
“醉里挑灯看剑”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醉”表达了此人此时内心的愁闷,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他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剑”,是一种兵器,可见他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出兵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分食酒食,军营里奏响了悲壮粗犷的军乐。在秋风萧瑟的战场上,词人检阅着各路兵马,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斗志昂扬的战士,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无不彰显着气氛的肃杀,将士们准备出征。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和用典的手法描写了将士们欢欣鼓舞、军中演奏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表现了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和军营雄壮的气势。
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弓弦声比作雷声,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引用“的卢”的典故,写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突出惊险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恢复旧日山河的决心。
侧面描写,以马快弦急烘托战斗的激烈,刻画了出征英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的精神。
“可怜白发生!”与本词“壮”的风格是否一致?
“可怜白发生!”与“壮”的风格一致。
这首词通过对梦中军营生活和战斗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了不起的女性呢?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后被清政府逮捕杀害,她的诗词具有丰富的时代性。今有《秋瑾集》《秋女士遗稿》等存世。
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当时词人与丈夫寓居北京。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词人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1903年中秋节,词人与丈夫发生矛盾,看到民不聊生、破碎不堪的国土,又想到八年来表面光鲜、实则饱受折磨的婚姻生活,便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篱下”“黄花”分别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写秋色,主要表现了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矛盾心理。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一句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比喻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后一句反思八年婚姻的“风味”,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国事家事交织心中,表现出词人苦闷低落的心情。
简要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对比
突出了英雄气概
形成了整齐和谐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逼人,使人一咏不忘
直抒胸臆
巾帼不让须眉
女子与男子
近音
身与心
列与烈
同音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作为词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词人对自己难觅知音的悲叹,表达了词人被家庭束缚、寂寞自伤的痛苦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琵琶女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相互安慰,而词人的知音却不知在何处。但词人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在痛苦中积极地探索和追寻,这是对前途的叩问,也是对革命同仁的呼唤,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上片首先化用写明丽的秋景,烘托出词人国难心愁的矛盾心理;接着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最后表达词人极不屑做一个女子,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
下片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表现了词人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心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