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七律·长征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七律·长征
解码伟人诗篇,感悟长征壮歌
六年级语文
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单元导语)
人文主题:革命岁月
◎了解文章是怎么点面结合写场面的。(阅读要素)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场活动。(习作要素)
走近作者
毛泽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袖。代表作《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等。
写作背景
长征的起因: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雪山、草地、江河)以及物资短缺等重重困难。
情境导入 长征印象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懋(mào)功会师
过草地
激战腊子口
大会师
延安
瑞金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写这首诗时,红军刚翻过岷山,即将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的艰难险阻,满怀喜悦与豪情,以诗作总结长征历程,歌颂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你听过哪些长征故事?
◇ 你觉得长征路上最艰难的是什么?
情境导入 长征印象
半条被子、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人难以承受
2.敌人的围追堵截让行军时刻充满危险
3.缺少粮食和物资让生存变得特别困难
飞夺泸定桥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
初读诗歌 基础夯实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初读诗歌 基础夯实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精读探究,品悟内涵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很多的河流和高山。形容长途跋涉中的艰难险阻。
平常。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代朱熹《春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代于谦《石灰吟》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首联总领全诗,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 从“不怕”和“只等闲”你感
受到了什么?
从“不怕”中,能感受到红军直面长征艰险时的无畏勇气,他们不畏惧雪山草地、围追堵截,源于对革命信仰的坚定。“只等闲”则尽显乐观豁达,将“万水千山”的艰难视作平常事,是对自身实力与革命胜利的笃定。两词凝练出红军英雄气概与乐观精神的核心。
精读探究,品悟内涵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精读探究,品悟内涵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
译文: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山脉广大无边,山势险峻,但是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眼中,却成了“细浪”和“泥丸”,对比鲜明,想象奇特。(夸张)
这是动态化的描写,想象绝妙,境界宽广,显示出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精读探究,品悟内涵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译文: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精读探究,品悟内涵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表达了一种递进的情感,意味着红军战士们在经历了长途跋涉和艰苦战斗之后,对于能够翻越岷山、看到千里积雪的景象感到格外的欢喜和振奋。
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译文: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精读探究,品悟内涵
诗中场景
对应的“难”
史料摘要(简版)
五岭逶迤
山脉连绵,行军路线漫长。
五岭山脉横跨四省,红军走了一个多月才穿过。
乌蒙磅礴
乌蒙山最高处海拔2900米,战士们背着装备爬山。
山高路险,攀爬困难。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岷山千里雪
江水湍急,渡江危险。
铁索悬空,敌人火力封锁。
天寒地冻,缺衣少食。
金沙江水流快,敌人在对岸设了封锁线。
泸定桥只有13根铁索,桥下是汹涌的大渡河。
岷山10月就下雪,很多战士没有棉衣。
诗中的“万水千山”——长征之难梳理
◇ 通过这份表格,你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
描写报国的诗句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