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5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5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02
1.学习回忆录的特点,梳理故事情节。
2.通过朴实无华的细节描写,概括形象,感受伟大革命家的胸怀。
3.通过研读聂帅写给日本军官的信,感受八路军的作风、思想和精神,以及对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合作探究聂帅救孤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探究中国革命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抗日战争
生灵涂炭
血雨腥风
流离失所
哀鸿遍野
惨绝人寰
悲痛欲绝
满目疮痍
水深火热
民不聊生
哀声震天
流血死亡
活动一:知人论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
作者
介绍
一、认识一位元帅
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是指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十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军事领导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二、回忆一场战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得太长,各种战略物资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方略,加紧了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源源不断地为日寇提供燃料。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的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名矿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了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需要半年,这对物资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的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写作背景
活动二:整体感知
初通文本理逻辑
本篇回忆录是以谁为主要视角?逻辑线索是什么?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以聂荣臻元帅为第一视角
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为线索
倒叙。先说现在对于战时生活的总结和感受,然后引出“插曲”,再开始讲述故事,交代原委和心情。
初读文章,说一说这篇回忆录回忆了哪几件事?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①救助日本小女孩的背景和原因
②和小女孩相处的情形
③把日本幼女交给日军并给日本军队写信
④美穗子来中国探访聂帅
活动三:人物形象
思考:
回忆录有“三亲”原则,即亲历,亲见,亲闻,因而我们可以从回忆录里看到真实的作者形象。本文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整体感知,知人明事
聂元帅为日本小姑娘都做了哪些事?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内涵?
思考探究
要求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抱起受伤的婴儿
嘱咐医生和警卫员
洗梨子给孩子吃
用勺子给孩子喂稀饭
询问孩子姓名
安排挑子送她们
担心她们在路上哭,堆
了许多梨子
赏析细节描写
“抱”“嘱咐”“牵”“喂”等动词,刻画出了“我”对日本小女孩的细心呵护;关心伤势、安排喂奶显示了八路军的考虑周全;“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表现了小女孩对聂荣臻的亲近和对他的依赖。从以上细节可以看出聂荣臻的亲切慈善、和蔼可亲,表现了八路军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和崇高。
对日本孩子的关爱,细心周到,无微不至。这种爱不仅有始有终,而且是善始善终。
要求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抱起受伤的婴儿
嘱咐医生和警卫员
洗梨子给孩子吃
用勺子给孩子喂稀饭
询问孩子姓名
安排挑子送她们
担心她们在路上哭,堆了许多梨子
人民军队强烈的人道主义关爱之情
根据文中细节描写概括一下聂荣臻元帅形象。
思考探究
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活动四:研读文本找“插曲”
1、聂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 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如何理解聂帅的行为
研读文本找“插曲”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署她们。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2.为什么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
研读文本找“插曲”
侵略中国的是日本,而孩子并不是侵略行为的发起者与实施者,故她是无罪的
无罪
孩子的双亲在战争中死去,背井离乡,家庭破碎,成为孤儿
受害者
3.聂帅说,“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他是如何爱护和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
研读文本找“插曲”
给受伤的小姑娘包扎好伤口,并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
找附近哺乳期的妇女给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
给大一点的小姑娘拿梨子吃;
用小勺喂稍大一点的孩子;
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挑了送小姑娘。
3
2
1
4
5
4.作者为何要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
研读文本找“插曲”
战事吃紧;想要收养,但条件不好;妥善照顾小姑娘有实际困难
自身
角度
在异国他乡成长,怕小姑娘伤感;希望小姑娘能在亲人身边成长
小姑娘角度
5.“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研读文本找“插曲”
我们可以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两方面来看。
国家层面:
(1)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对战争遗孤进行救助,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证明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不正义的战争,也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彰显了中国军民乃至中华民族“至仁至义”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从日本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民的义举证明了中国是热爱和平的,抗日战争实质上是维护和平和主权的战争,只是针对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日本人民的。一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也因此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
个人层面:
美穗子及其全家来我国探望,并知恩图报,为中日友好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更加证明了中日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者的中日人民在思想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活动五:含英咀华,一探究竟
1.回忆录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这段回忆里记载了作者在送美穗子回国时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官兵?
含英咀华,一探究竟
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目阀之万恶罪行也。
(1)聂荣臻给日本官兵写的信的主要内容
控诉日本军阀财阀挑起战争,荼毒生灵的残暴。
简述两个孤女的身世,说明送还日本的理由。
③强调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希望中日两国士兵及人民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翻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日
(2)含意
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3)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4)不加封的原因: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义正词严、不卑不亢,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2.聂帅在回忆录里插叙了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事情,目的是什么
作者以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兵被俘虏之后留在根据地并为根据地教中国士兵使用掷弹筒的事迹,来证明日本的侵华战争是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是不得人心的,是侵略战争。从敌军的角度来反映出日本是不义的战争,这是对正义最好的诠释。
这个日本兵的事情同时也表明中国军队救助日本女孩不是特例,而是一贯的做法。
小“插曲”见大境界
大战:炮火轰鸣 刀光剑影 小插曲:全力救助,至仁至义
我缺医少药 救治日本副站长、女婴 救死扶伤
我条件艰苦 尽我所能安顿日本女孩 仁至义尽
日阀:烧杀淫掠 我对日本平民:决不为仇 国际主义
小举止:全心全意 大精神:救死扶伤 人道主义
民心所向、民意所归 、民力所聚,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你赞同“以德报怨”“以怨报怨”还是“以直报怨”?请写一段200字的发言稿,说明你的理由。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
——习近平
活动六:拓展延伸
课文回顾
在百团大战中,以聂荣臻将军为代表的晋察冀抗日军民,在残酷、激烈的战争环境中,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救助失去父母的两个日本小女孩的故事,表达了一位伟大革命家广阔的胸怀和人民军队强烈的人道主义关爱之情。
学习任务群
中国革命传
统作品研习
语文素养
体会革命先行者的情怀和品格
充分理解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
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
1.通过查阅资料和搜集素材,深入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革命人道主义的价值,体会其当下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与《长征胜利万岁》在揭示中国革命胜利根本原因这一问题的异同,把握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表达艺术
2023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为进一步彰显抗日英雄风采,弘扬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策划《仁义的印记——抗日战争中的人道主义》特展。请你在《大战中的插曲》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展区提供更多的图片素材和文字说明,并作为纪念馆讲解员为这一展区撰写解说词。
创设情境
任务一:“人道主义”我来展
第一组图片:善待日本遗孤
聂荣臻为美穗子削梨
蒙古族人民养育立花珠美成为人民教师
中岛幼八与中国父母
如此众多的战争孤儿遗弃在当时尚未结束战争状态的敌性国家中,且被遭受过侵略者奴役和蹂躏的这一国家的人民所收养,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是罕见的,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宽容大度的襟怀和善良友爱的品性,闪烁着人道主义的伟大光辉。
《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
第二组图片:有去有回的信件
聂荣臻写给日本官兵不加封的信
八路军与日本加藤小队长进行书信来往
在战场上,敌我双方本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关系,而八路军本着人道主义的沟通和交流,也深深感召了日本军人。
八路军托老百姓把重伤员送返日军
自此两军建立书信往来
第三组图片:宽待战俘
人民军队建设的《八项注意》明确提出“不虐待战俘”
前田光繁(后排右二)自愿参加八路军
孙邦俊收留日本兵
“宽待战俘”政策与民意让越来越多的被俘士兵留下来,组织成“反战同盟”,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的重大意义。
在华日人反战同盟
第四组图片:“仁义远征轰炸”行动
《新华日报》报道空军维护人道壮举
中国空军远征日本九州投掷“纸弹”
“仁义远征”机组成员
这种从空中抛洒反战传单的方式,与日军残暴的军事轰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爱好和平的人道理想。
第五组图片:中国红十字会战时救护
红十字会第35救护队队员为伤兵做手术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
在汉口宣告成立
中国红十字会以“博爱恤兵,救死扶伤”为宗旨,恪尽职守,投身保家卫国战争的救援中。这面高高飘扬的红十字旗帜向世人展示了人道主义的力量。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小结:革命人道主义的内涵
对日本战俘战犯立足教育、
人性感化、宽大处理
对日本遗孤、日本普通百姓生命
和权利予以尊重
舍己为人、扶弱济危
革命人道
主义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抗战精神
任务二:“人道主义”我来讲
以“仁义的印记”展区的讲解员身份撰写解说词
思路:
革命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
革命人道主义如何发挥作用
革命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
革命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仁者爱人。
——《孟子·离娄下》
可见,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精神源远流长
关怀人
尊重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人道原则
对同胞、对人类的仁慈和博爱
自由、平等
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为百姓的自由和幸福
前仆后继、英勇斗争
革命人道主义如何发挥作用
战士们救起了美穗子姐妹
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日本副站长
人民军队和百姓关爱和照顾日本平民和解除
武装的战俘
符合两国人民心中普遍存在和认同的向善的人性,满足作为人被爱护、被尊重的最本质的需求
日本战俘组成反战同盟
日本军人向
中国人民谢罪
日本遗孤致力中日友好发展
革命人道主义
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全世界同样爱好和平、拥护正义的人们的共同追求
跨越种族、国界、信仰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1938年,加拿大医师白求恩率领援华医疗队从温哥华启程,不远万里来到延安,前往抗战最前线组织战地医疗队,佩戴红十字徽章开展医疗救治,从死亡线上挽回了无数军民的生命,最后把自己宝贵的生命也留在了中国这片土地上。
革命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
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
本着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本着平等、公正的原则,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实际行动救死扶伤。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命运与共、天下一家,战争年代的人道主义之光,在新时代的抗疫精神中焕发出全新的色彩。
小结
历史
现实
一脉相承
任务三:比较与《长征胜利万岁》的异同
课文 比较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选材
情感
写法 关联 红军顺利到达陕北,
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
大事
救助日本女孩
小事
红军战士骁勇善战、不屈不挠,
长征胜利之后的欣喜和激动
人民军队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感情抒发和理性思考相结合,极富时代特色的表达艺术
两篇都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对中国革命胜利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中国人民军队在革命斗争中获胜之道的具体体现
总结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中华民族不是好战的民族,而是热爱和平、追求人道的民族。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传承人道的理念,弘扬人道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