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 ),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的思念;“洛阳城里见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是张籍的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浩如烟海。戴望舒笔下的乡愁是“几架书、两张床、一瓶花的旧居”;冰心笔下的乡愁是“十五之夜,满月的银光”;席慕蓉笔下的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
________。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 ),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域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萍水相逢 废寝忘食 记忆犹新
B. 不期而遇 废寝忘食 历历在目
C. 萍水相逢 宵衣旰食 历历在目
D. 不期而遇 宵衣旰食 记忆犹新
2. 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
B.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C.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D.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
3. 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一组是( )
A. 木讷(nà) 慰籍(jiè) 云蒸霞蔚(wèi)
B. 锈蚀(shí) 炽热(zhì) 峥嵘岁月(zhēng)
C. 尴尬(gà) 罅隙(xià) 酣唱淋漓(lín)
D. 羁鸟(jī) 憎恨(zēng) 忸怩不安(ní)
4.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 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指酒,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B. 暧暧远人村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C.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明亮。这里指天色很快亮了起来。
D.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相信。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是诗歌的一种别体,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产生于宋代,最早称为“曲子”或“曲子词”,经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B. 《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渊明世称“五柳先生”,自号“靖节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C. 古典诗歌大体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以前的诗一般称为古体诗,如乐府诗。近体诗一般指的是格律诗,唐以后也有诗人用古体写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D.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主张“诗歌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语言美,倡导新格律体诗歌。
6.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年轻时期的诗词作品,诗词上阕描写了壮丽的湘江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抒发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委婉地回答了上阕的问题。
B.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年轻时期火山爆发式诗歌创作的代表,诗歌一方面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是时代的象征。诗人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进步,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C. 小说《百合花》,讲述了解放军通讯员为救群众英勇牺牲故事,“百合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用“百合花”象征了军民之间纯而洁高尚的鱼水之情。
D. 《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红烛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宁愿燃烧自己也要照亮黑暗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热情。
7. 下列诗句中所蕴含的表现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A.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B.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C.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běn chā,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zhí,摘取)其表语,并媒蘖(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 属文日数千言 属:连缀,写作
C. 使者发币于官吏 币:金钱
D. 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全:保全
9. 对文中加点虚词的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 其:代词 他
B. 上表以谢 以:表目的的连词 来
C. 轼尽奏逐之 之:代词 代指这些官吏
D. 筑室于东坡 于:介词 对
10.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D.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 苏轼成年即已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庄子》,产生共鸣。
C. 欧阳修见了苏轼的考场文章和求见信,大为赞赏。
D. “黄州——惠州——琼州”的苦难曲折的经历,反倒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
1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 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 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 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14. 诗歌的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 默写。
(1)漫江碧透,_______。
(2)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
(3)_______,悠悠我心。
(4)呦呦鹿鸣,_______。
(5)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
(6)《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7)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贤才的难得。
(8)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性格。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 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 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B. 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 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 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 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17. 请概括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1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19. 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怎样的生活道理?
五、语言运用(7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微笑,通常是指嘴角上扬、眼睛轻微眯起的面部表情,能够表达出喜悦、友善或满意等积极情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微笑时大脑会释放出内啡肽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①这些化学物质能够让我们感到放松和快乐,同时也能够解决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研究表明,笑能使免疫细胞数量增多、变得更为活跃,②笑5分钟甚至相当于45分钟的有氧锻炼!③因为生活总有不如意,但不妨从此刻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④尝试用微笑来传递情感,让身体感受到积极正向的力量。
20. 为文段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明其序号并修改。
六、名著阅读(6分)
22. 语言文字表达。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红楼梦》和人类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你对这两部作品了解多少?请你根据自己对这两部作品现有的了解,任选一部,为没读过这两部作品的同学做一个简短的介绍,100字以内。
七、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丰子恺说过下面一段话——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2题答案】
【答案】1. B 2. D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B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8~12题答案】
【答案】8. C 9. D
10. A 11. A
12. (1)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2)惟有神宗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13~14题答案】
【答案】13. B 14. (1)诗的颈联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以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描写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荒村景象。(2)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
【15题答案】
【答案】 ①. 百舸争流 ②. 鱼翔浅底 ③.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④. 青青子衿 ⑤. 食野之苹 ⑥.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⑦. 书生意气 ⑧. 挥斥方遒 ⑨. 明明如月 ⑩. 何时可掇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16~19题答案】
【答案】16. AB 17. 第二段主要写了“父亲”的才能和年轻时求学的窘况,父亲年轻时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靠为别人投考谋生,因经济拮据,自己上大学的愿望无法实现。被协和医学院录取,准备向“祖父的老友”求助,为下文享用“免费午餐”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18. ①天资聪颖,替别人考试,每次都能考中;②性格坚强,祖父远行,后祖母对“父亲”很吝啬,但他毅然离开家庭,独自到社会上去闯荡;③自尊心强,祖父的朋友对“父亲”说了一些理解的话,却通过接电话,带父亲和名流吃饭等做法委婉地拒绝了父亲,父亲也便没有提出自己的要求,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不是依靠别人;④善于自我剖析,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每个人在要付出代价时,往往下不了决心,这里又表现了“父亲”勇于自我剖析的可贵品格。
19. ①我们对他人的真诚不可妄加揣度,对人家的帮助要知足,心存感激;②不可过于祈求并依赖他人物资上的施予;③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要靠自己挣;④要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但不到万不得已,不付出相当代价,要让人家自己想办法安身立命。
五、语言运用(7分)
【20~21题答案】
【答案】20.
微笑对身体有积极作用。
21
①将“解决”改为“缓解”;
③将“因为”改为“尽管”或“虽然”。
六、名著阅读(6分)
【22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众多鲜活人物,展现封建社会风貌,揭示其必然衰亡命运,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示例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社会学力作,它揭示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以土地为根、熟人关系为网、差序格局为序的特征,展现了礼治秩序、教化权力等深层结构,是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基因的必读经典。
七、作文(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善待他人
善待他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这话的人很多,但做到的人很少。
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我们很少会赞美他人的,我们跟他人比较时,总是会找到对方的缺点,总是会说谁谁谁他什么又做错了,某某某他好笨噢,遇到人家做成功什么事情厚育,我们心里会说:“这有什么,要是我肯定能做的比他好。“而当一个人做事情失败后,我们中间很多人在内心里说:“瞧瞧,他多笨呀。不行就是不行噢。“……凡此种种,其实就是我们在内心深处不原意着到他人的长处,不懂得善待他人的结果。
阿拇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而家喻户晓,但一同登月的还有一位叫奥尔德林的,虽然对我们来说很陌生,但同耗让我们敬佩。在庆祝登月成功的记者招待会,有一位记者突然向奥尔德林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作为同行者阿姆斯特朗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任,你是否感觉到有点遗憾?”现场轻松的气氛一下凝固了,在众人有点尴尬的瞩目下,奥尔德林很风趣地回答道:“各位,千万别忘记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给予了他最热烈的拿声。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善待他人的含义。聪明的人懂得善待别人,不会抓着对方的错误不放,他会用自己的方式走出没有结果的故事。也许几十年之后,人们早已忘记了奥尔德林,但却不能忘记他那种善待他人,真诚分享朋友快乐的美德。
生活总是千差万别,人的能力也是各种各样的,其实这跟我们的十个手指头不可能一样齐是一个道理的。当一个不如自己的人,通过努力在做一件事情,我们用自己由衷的言语赞美一下,对于我们这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想象我们自己就是他,听到这赞美之词,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当一个强于自己的人,轻易完成一件事情后,我们给他赞美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他成功的原因这总比我们嫉妒他、不服气他要好多了吧?当遇到一个做错事情的人,特别是那种做错事情又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宽恕他,给他改过的机会,我们得到的肯定不再是气愤之类的感觉;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尽力帮助他,善待他,试想一下,当对方说谢谢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给别人一片晴朗的天空,就是给自己一片明媚的天空。当你由衷发现他人优点、好处、能力的时候,人家同时也发现了你的优点、好处、能力。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善待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就是善待他人的真正含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