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模拟卷02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模拟卷02 (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 文 模拟卷02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测试范围:九年级上册第1~4单元。
6. 难度系数:0.8。
第一部分(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
阅读议论文,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读《敬业与乐业》,我们明白,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_____。凡做一件事,要xīn wú páng wù,若对职业不敬,便是xiè dú 职业之神圣;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我们懂得,要濡养精神的三间小屋,chù lì我们的精神大厦,就不要_____了事业的作用;读《怀疑与学问》,我们知道,怀疑精神不仅可以让一切虚妄的学说_____,也能促使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读《论教养》,我们了解,忸怩作态,不是优雅举止,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xīn wú páng wù (2)xiè dú (3)chù lì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劳作 怠慢 不攻自破 B.劳碌 怠慢 摧枯拉朽
C.劳碌 轻觑 摧枯拉朽 D.劳作 轻觑 不攻自破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优雅举止,不是忸怩作态,它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是一种自我修养。
B.忸怩作态,不是优雅举止,它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是一种自我修养。
C.优雅举止,不是忸怩作态,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的行为。
D.忸怩作态,不是优雅举止,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的行为。
4.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①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②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烁的星辰。③因此,即使我们曾经一度承受痛苦磨难,也不会是完全没有价值的。④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⑤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⑥心念意境如能清明开朗,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好而善良的。
A.“承受痛苦”“意志更坚定”“美好而善良”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B.“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这个句子中,“我们”作主语,“看见”作谓语,“东西”作宾语。
C.第④句中的“它”指代的内容是“我们曾经一度承受痛苦磨难”。
D.第⑤句“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
综合性学习(6分)
5.“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资料一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资料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人物事迹: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过了“共和国勋章”奖章。作为杂交水稻体系的开创者,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技术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被人亲切地称作“杂交水稻之父”,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
功成名就之时,袁隆平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心系人民的粮食安全,坚持每天下田研究,带领团队在水稻育种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研制出亩产更高的杂交稻品种,并于2020年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成功培育出高寒耐盐碱的水稻,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新的路径。2020年,袁隆平获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1)说说资料一中的故事体现了怎样的自强不息精神。(2分)
(2)如果你作为一名小采访者,请你结合资料二围绕“自强不息”拟写一个采访问题。(2分)
(3)为增强同学们的自强意识,老师讲了“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请仿照题干中加点句的结构,再写一个相关的人物和故事。(2分)
名句名篇默写(8分)
6.为宣扬自强不息精神,班级举行演讲活动。小语引用古诗文撰写了一段演讲词,请你将诗句补充完整。
自强不息的精神源远流长。《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 ”,是对我们的激励: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应放弃对理想与责任的追求。李白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在《行路难(其一)》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强音:“ ,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今日听君歌一曲, ”自勉自励,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感念人生无常后,用“ , ,此事古难全”表达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韩愈用“欲为圣明除弊事”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但他老而弥坚,无怨无悔,依旧要“ ”。郑燮在《竹石》中以物喻人,用“ ,任尔东南西北风”一句含蓄明志:自己永不屈服,绝不随波逐流。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流淌在古文人的血液中,滋润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7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材料一:生活中的亭]
战国:“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韩非子·内储说》
东汉:“亭,民安所定也。”——《说文解字》
“亭,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
明:“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园治》
[材料二:诗词中的亭]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丰乐亭游春①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②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释:①丰乐亭:在滁城西一里许的大丰山下,欧阳修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时所筑,为当时滁州的胜游之地。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材料三:古文中的亭]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②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喜雨亭记》(宋·苏轼)
注释:①扶风:凤翔府,地名。②弥:满。③忭:欢乐、喜悦。④荐饥:连年灾荒。
溯源亭之功用
7.结合材料一及下图,可以得出亭的功用有(3分)
欣赏亭之美景
8.欧阳修在《丰乐亭游春》目睹了怎样的美景?结合画波浪线的诗句,展开想象,描绘画面。(3分)
体会享之情思
9.解释加点字词,帮助理解文意。(4分)
方法 加点字 参考 解释
课内迁移法 则以名物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1)
越三月 越明年,政通人和 (2)
联系上下文 以属客而告之 (3)
查阅字典法 优游 ①闲暇自得的样子;②犹豫不决的样子:③宽裕:④广大、宽大。(《国语辞典》) (4) (填序号)
10.品味画线句虚词“其”的表达效果。(3分)
11.文人墨客笔下的“亭”寄托了他们丰富的情思。请结合材料及所学,探究文人抒发的情思。(4分)
(1)
(2)
(3)
(4)
总结亭之内涵
12.依据上述探究过程,总结亭的丰富内涵。(3分)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10分)
追猎
贾月珍
①深秋的上窝铺层林尽染,湛蓝如洗的晴空下,云雀扇动翅膀,冲向九霄,去舔尝白云的味道,一翻身,在海一样的天空中洗起了澡。
②达尔罕抬起猎枪瞄向云雀。他才10岁,枪托不时磕碰着腿肚子。那是支老猎枪,枪托磨得油光锃亮,枪身上锈迹斑斑。(A)达尔罕想象着子弹从枪膛飞出,像火箭一样蹿上云端,击中那高空盘旋的大雕。
③“到了。”爷爷说。达尔罕看见前方树林中有座木屋,只是没有窗玻璃。
④爷爷是护林员。年轻时,爷爷一边护林一边打猎。达尔罕从没见爷爷带着猎物回去。不过,爷爷的猎枪却一直保留着,就放在房子的梁上。达尔罕一直希望爷爷用它打只猎物回来,于是,这次就央求爷爷摘了下来,带它进山。
⑤爷爷忙着找纸把窗糊上。达尔罕一直抚摸着那支猎枪。
⑥爷爷招呼:“走吧。”
⑦达尔罕惊喜地问:“打猎吗?”
⑧“巡林。”爷爷说。
⑨太阳偏斜,巡视完,他们就回木屋了。吃完饭,他们躺在床上。屋子里漆黑一片,山风时而嗷的一声长鸣,像谁在吹哨子。突然,咔的一声响,达尔罕一激灵坐起来。爷爷也坐起来。他们一齐朝窗户看。窗户上的纸裂开了,一缕夜光打进来,撕裂的纸洞处,有双黑眼睛滴溜溜转。爷爷立刻打亮手电筒照去。黑眼睛迎着光,眯了起来,并没有逃。
⑩爷爷轻轻下床,朝那双眼睛走过去,快到窗户时,眼睛消失了。达尔罕跟在爷爷身后。
爷爷晃着手电筒在草中照了几次,又往树林深处照了照:“是狐狸。”
“狐狸!”达尔罕立刻精神一振,“我们去追吧!”
“早跑了。”爷爷说着,进屋又找了一张纸重新糊在窗户上。达尔罕叮嘱爷爷:“要是再来,一定抓住它。”
“这东西精明得很,肯定不再来了。”
达尔罕多希望那是一只没有记性的狐狸。
如他所愿,第二天,狐狸又来了,仍然是咔的一下把窗户纸抓开。达尔罕动作又慢了。第三天夜里,达尔罕一点也没睡着,瞪着窗棂。突然,木门刷刷响,是指甲抓挠而发出的声音。
“爷爷,狐狸挠门呢。”达尔罕握着枪的手出汗了。
爷爷起身,走到门口,侧耳细听。达尔罕兴奋地端起枪跟去,把手搭在扳机上。爷爷轻轻地把门推开一条缝,夜色中,一只狐狸蹲坐在门口,喉咙里呜呜作响。达尔罕一个箭步冲过去,从爷爷的臂弯下探出头,对着狐狸扣动扳机。
“啊,没有子弹!”达尔罕恼怒地大叫。就在扳机扣动的一瞬间,狐狸受到惊吓,掉头就跑。
“追!”爷爷说着就迈开步子。达尔罕也追上去,仍然紧紧握着那支枪。
狐狸跑进密密的丛林,身子忽隐忽现。达尔罕和爷爷紧紧跟随。狐狸跑着,不时回头看看祖孙俩。
爷爷明白了:“它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去哪儿?”
“跟去就知道了。”
跑了一阵,狐狸在桦树下停住了。爷爷慢慢走近,狐狸并没有逃,它不时低头嗅嗅。爷爷用手电筒朝低处照去,只见狐狸身旁的石洞下,躺着一只小狐狸,直挺挺的,不知是否活着。达尔罕也凑过去看,那只小狐狸紧闭眼睛,它的尖嘴上套着一个饮料瓶。
“这小东西的嘴被箍住了。”爷爷从腰间摘下尖刀,塑料瓶很容易就拿下来了。
“还活着,我们得把它抱回去。”
“好,我来抱。”达尔罕忙蹲下身,向小狐狸伸出手。(B)可大狐狸突然虎视眈眈地瞪他,还不时恐惧地看他背后的枪。
“你站远点。”爷爷说着抱着小狐狸离开。大狐狸一直跟随其后。达尔罕无精打采的,枪托磕碰腿肚子时,恨不得扔掉。
在爷爷救助小狐狸期间,大狐狸一直守在门口,一刻也不曾离开。小狐狸渐渐地苏醒了,跑出去,紧紧偎依在大狐狸身边,然后像个小影子一样跟着大狐狸跑进丛林里紧去了。
达尔罕知道它们在那树下的石洞里,有时很想看看小狐狸怎么样了,可一直没有去打扰它们。有时巡林,偶然相遇,那一大一小定定地站着,望着这边的祖孙俩,抖抖耳朵,达尔罕则吹一声口哨,挥挥手,而不是举起枪,因为,他早已把枪挂到了房梁上。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标题“追猎”交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简洁凝练,有助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本文开头描绘的山中美丽景色烘托了达尔罕进山时兴奋欢乐的心情。
C.本文第③段提到木屋没有窗玻璃,此细节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第④段“爷爷是护林员”的相关内容属于倒叙,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文章曲折有致。
14.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2分)
(1)A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生动表现出达尔罕对亲自使用猎枪打中猎物的向往。
(2)B处运用的描写手法是 ,表现出大狐狸对达尔罕的不信任。
15.结尾处达尔罕“早已把枪挂到了房梁上”,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3分)
1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主题的关键词是“爱”,有人认为是“自然”。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3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奋跃而上,激扬青春力量
张 凡
①青年者,人生之华也。人们总是把最美好的词语赋予青春,把最热忱的希望寄予青年。一代代青年在心系家国、无畏向前的奋斗中,回答着“青年何谓”“青春何为”的人生考题。
②从百余年前,一批批有志青年以舍生忘死的呐喊,推动暮霭沉沉的中国步入“觉醒年代”;到今天,新时代青年满怀“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与时代共同成长。无数青年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创造,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塑造青春中国最美的模样。历史波澜壮阔,镌刻下青年的名字;未来长空万里,期待着青年的进发。
③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当年,一支支青年垦荒队奔赴荒原冻土、战天斗地,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新时代,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播撒知识,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置身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新时代青年更需要发扬奋斗传统、释放奋斗激情。奋斗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根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绽放绚丽之花。奋斗也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显担当。 甲 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每一次不惧挑战的探索尝试、不畏艰难的负重前行,都是对青春最有效的磨砺。向下扎根,向上拼搏,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
④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十几年如一日深耕坚守,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孜孜不倦探索,潘时龙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探索出雷达未来发展的可行途径; 乙 放眼神州大地,一大批青年在创新创造中挑大梁、担重任,彰显着勇于创新的精气神。今天,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一个探索性事业,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人才。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的群体,广大青年尤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争当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尖兵,善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锋,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上勇探索,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⑤青春孕育无限希望。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力量,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4日,有删改)
17.如果将阅读资料卡的内容作为事实论据放在选文中的甲处或乙处,你认为放在哪里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阅读资料卡 徐乃超,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民警。他曾参与黄河抗洪抢险,也曾参与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回收、安保等工作。他与妻子在戈壁滩建立了“戍边夫妻警务室”。
我选 处,理由:
18.请说出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论证效果。(3分)
19.请梳理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3分)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结尾段再次重申论点,使论点鲜明有力。
B.作者认为从过去到现在,青年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塑造青春中国最美的模样。
C.纵观全文,青春要与奋斗同行,青年要有创新的热情与动力,这样才能为民族和国家做贡献。
D.选文发表于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文章内容激情澎湃,对新时代青年有极强的感召力。
三、名著阅读(6分)
21.某班名著阅读交流会上,同学们分享了各自的学习收获,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武松最具传奇色彩。他从为兄报仇开始,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五台山、智取生辰纲……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
B.《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奇在为造反者立传。
C.《艾青诗选》是一部饱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诗集,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D.艾青擅长绘画,他的诗歌中还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22.阅读名著时,同学们对《水浒传》中好汉聚集地“梁山”有不同的理解,观点如下:①梁山是好汉的“避难所”;②梁山是好汉的“理想国”。你赞同哪一种观点呢?(4分)
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与人物有关的具体情节阐述你的观点。
A.林冲 B.杨志 C.李逵 D.武松 E.宋江
第三部分 作文(50分)
23.按要求作文(50分)
我们初中所学的课文给我们很多做人的启发:杨振宁的《邓稼先》让我们明白人贵在爱国,杨绛的《老王》让我们明白人贵在友善,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让我们明白人贵在敬业,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让我们明白人贵在诚信……
请以“人贵在__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与要求:
(1)先将文题补充完整并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作。
(2)可以结合个人生活经历来选材。
(3)文章叙述要完整,思路要清晰,结构要严谨。
(4)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5)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6)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2
语 文·全解全析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测试范围:九年级上册第1~4单元。
6. 难度系数:0.8。
第一部分(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
阅读议论文,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读《敬业与乐业》,我们明白,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_____。凡做一件事,要xīn wú páng wù,若对职业不敬,便是xiè dú 职业之神圣;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我们懂得,要濡养精神的三间小屋,chù lì我们的精神大厦,就不要_____了事业的作用;读《怀疑与学问》,我们知道,怀疑精神不仅可以让一切虚妄的学说_____,也能促使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读《论教养》,我们了解,忸怩作态,不是优雅举止,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xīn wú páng wù (2)xiè dú (3)chù lì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劳作 怠慢 不攻自破 B.劳碌 怠慢 摧枯拉朽
C.劳碌 轻觑 摧枯拉朽 D.劳作 轻觑 不攻自破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优雅举止,不是忸怩作态,它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是一种自我修养。
B.忸怩作态,不是优雅举止,它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是一种自我修养。
C.优雅举止,不是忸怩作态,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的行为。
D.忸怩作态,不是优雅举止,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的行为。
【答案】
1.心无旁骛 亵渎 矗立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
(1)心无旁骛:xīn wú páng wù,意思是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2)亵渎:xiè dú,轻慢、不尊敬。
(3)矗立:chù lì,高耸地立着。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劳作:劳动(多指体力劳动)。劳碌:事情繁多,做起来很辛苦。读《敬业与乐业》强调对工作要专注、敬业,这里用“劳作”更能体现专注做事;
第二空,怠慢:指淡漠,不恭敬。轻觑:小看、轻视的意思。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是说不能轻视事业作用,用“轻觑”更合适;
第三空,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摧枯拉朽:摧毁枯草朽木。形容气势盛大,对方不堪一击。读《怀疑与学问》,怀疑精神能让虚妄学说站不住脚,这里用“不攻自破”恰当;故选D。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先说“优雅举止,不是忸怩作态”,且“它”指代“优雅举止”,后应解释“优雅举止”是什么,即“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的行为”,这样才完整通顺。故选C。
4.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①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②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烁的星辰。③因此,即使我们曾经一度承受痛苦磨难,也不会是完全没有价值的。④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⑤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⑥心念意境如能清明开朗,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好而善良的。
A.“承受痛苦”“意志更坚定”“美好而善良”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B.“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这个句子中,“我们”作主语,“看见”作谓语,“东西”作宾语。
C.第④句中的“它”指代的内容是“我们曾经一度承受痛苦磨难”。
D.第⑤句“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B.有误,“光明使我们看见许多东西。”这个句子中,“光明”作主语,“使”作谓语,“我们”作宾语,“看见许多东西”是“使”的宾语补足语。故选B。
综合性学习(6分)
5.“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资料一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资料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人物事迹: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过了“共和国勋章”奖章。作为杂交水稻体系的开创者,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技术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被人亲切地称作“杂交水稻之父”,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
功成名就之时,袁隆平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心系人民的粮食安全,坚持每天下田研究,带领团队在水稻育种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研制出亩产更高的杂交稻品种,并于2020年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成功培育出高寒耐盐碱的水稻,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新的路径。2020年,袁隆平获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1)说说资料一中的故事体现了怎样的自强不息精神。(2分)
(2)如果你作为一名小采访者,请你结合资料二围绕“自强不息”拟写一个采访问题。(2分)
(3)为增强同学们的自强意识,老师讲了“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请仿照题干中加点句的结构,再写一个相关的人物和故事。(2分)
【答案】
(1)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君子自强,主要体现在即使环境恶劣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君子自强,还应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同时还要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2)示例1:袁爷爷,是什么支撑您坚持一生研究水稻的?
示例2:袁爷爷,您在研究水稻育种技术上遇到过哪些困难?您是怎么解决的?
(3)示例:苏秦引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读书;勾践卧薪尝胆;祖逖闻鸡起舞)
【详解】
(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从资料一“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可知陈平少有大志,志存高远;从“少时家贫,闭门读书”可知,陈平不畏艰难,奋发向上;从“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可知,陈平忍辱负重;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可知,陈平心胸宽广;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可知,陈平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终于成就伟业。这些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2)本考查拟写采访问题。
要求围绕“自强不息”拟写对袁隆平爷爷的采访问题。
可从袁爷爷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水稻育种的信念、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采访提问,合理即可。
示例:袁爷爷,您在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后,依然坚持每天深入田间地头,探索水稻育种的新途径,这份执着源于何种信念,是怎样的力量支撑着您不断前行?
(3)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明确活动的主题是“自强不息”,需要寻找那些能够体现个人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最终实现目标或成就的人物和故事。注意,仿照示例“范仲淹断齑画粥”结构为“人物+事迹(四字成语)”。
如,勾践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不甘失败,他忍辱负重,回到越国后,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国仇家恨。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最终打败了吴国。
如,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匡衡家境贫寒,但他却非常热爱学习。为了能在晚上读书,他利用邻居家透出的微弱灯光,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借光读书。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邻居,邻居便送他一些书籍和蜡烛。匡衡后来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并官至丞相。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我们有求知的欲望和勤奋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名句名篇默写(8分)
6.为宣扬自强不息精神,班级举行演讲活动。小语引用古诗文撰写了一段演讲词,请你将诗句补充完整。
自强不息的精神源远流长。《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 ”,是对我们的激励: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应放弃对理想与责任的追求。李白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在《行路难(其一)》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强音:“ ,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今日听君歌一曲, ”自勉自励,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感念人生无常后,用“ , ,此事古难全”表达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韩愈用“欲为圣明除弊事”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但他老而弥坚,无怨无悔,依旧要“ ”。郑燮在《竹石》中以物喻人,用“ ,任尔东南西北风”一句含蓄明志:自己永不屈服,绝不随波逐流。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流淌在古文人的血液中,滋润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答案】任重而道远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暂凭杯酒长精神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肯将衰朽惜残年 千磨万击还坚劲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道、长、挂、沧、暂、酒、晴、圆、衰、磨、坚”等字的正确书写。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7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材料一:生活中的亭]
战国:“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韩非子·内储说》
东汉:“亭,民安所定也。”——《说文解字》
“亭,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
明:“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园治》
[材料二:诗词中的亭]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丰乐亭游春①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②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释:①丰乐亭:在滁城西一里许的大丰山下,欧阳修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时所筑,为当时滁州的胜游之地。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材料三:古文中的亭]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②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喜雨亭记》(宋·苏轼)
注释:①扶风:凤翔府,地名。②弥:满。③忭:欢乐、喜悦。④荐饥:连年灾荒。
溯源亭之功用
7.结合材料一及下图,可以得出亭的功用有(3分)
欣赏亭之美景
8.欧阳修在《丰乐亭游春》目睹了怎样的美景?结合画波浪线的诗句,展开想象,描绘画面。(3分)
体会享之情思
9.解释加点字词,帮助理解文意。(4分)
方法 加点字 参考 解释
课内迁移法 则以名物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1)
越三月 越明年,政通人和 (2)
联系上下文 以属客而告之 (3)
查阅字典法 优游 ①闲暇自得的样子;②犹豫不决的样子:③宽裕:④广大、宽大。(《国语辞典》) (4) (填序号)
10.品味画线句虚词“其”的表达效果。(3分)
11.文人墨客笔下的“亭”寄托了他们丰富的情思。请结合材料及所学,探究文人抒发的情思。(4分)
(1)
(2)
(3)
(4)
总结亭之内涵
12.依据上述探究过程,总结亭的丰富内涵。(3分)
【答案】
7.休息、游玩;相当于“瞭望台”,军事岗亭;供旅客停宿……
8.夕阳斜挂在天边,将天际染成了温柔的橘红色。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青翠欲滴,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山脚下,红树点缀其间,像是大自然不经意间洒下的点点胭脂,为这幅画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妩媚。而长郊之上,一望无际的草地绿得深沉,仿佛一块巨大的翡翠铺展在大地之上,无边无际,给人以宁静与辽阔之感。
9.命名 到了 同“嘱”,意为劝酒(嘱托) ①
10.“其可得耶”中,“其”加强反问,强调无雨则亭中游玩不可能,突显雨水对民生改善与欢乐的重要性。而“其又可忘耶”中,“其”意为“难道”,强化反问语气,强调雨水对民众生活的重要及自然恩赐的感激。
11.(1)离别的不舍
(2)对春天的眷恋(“对春天的喜爱”“惜春之情”“自在悠游的愉悦”“与民同乐”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3)天与云与山与水
(4)置身喜雨亭,苏轼目睹了久旱后的甘霖滋润大地,百姓因雨而喜的场景,深感雨水是上天对民众的恩赐。这反映了他关注民生、尊重自然、与民同乐的高尚品质。(忧民之心,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与民众共享喜悦的情怀。)
12.亭,起初作为军事设施,后逐渐演变为供人休憩赏景的场所,兼具实用功能;同时,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独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产生的离别愁绪,个人情思,忧国忧民的丰富文化内涵。历代文人赋予亭的这些文化意蕴,使其成为了精神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种材料展示了“亭”在历史、文学和文化中的多重内涵。材料一从历史和字源角度揭示亭的基本功能,如停憩和集会。材料二通过诗词描绘了亭在自然景观中的美感和情感寄托。材料三则通过古文展现了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象征意义。整体来看,亭不仅是建筑物,更是文人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载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7.本题考查字义。
根据材料一“亭,停也。人所停集也”“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说明了亭是供人们停留休息的地方,所以亭子的功用为:休息,游玩,供旅客停宿;
根据图片可知,画面上是一个高台,上面有一些人在房檐下观察远方,最后有了象形字的“亭”,再结合材料一“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可知,这里描述了亭子的军事功能,相当于“瞭望台”,军事岗亭;
根据材料一“亭,民安所定也”可知,亭也是地方行政管理和百姓安定生活的场所。
8.本题考查画面内容描绘。本题首先要准确揣摩出“长郊”的“长”意为广阔。再把红树、青山、日斜、长郊、绿草等意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红树”指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不是指秋天的红叶;“长郊”指广阔的郊野;“无涯”形容没有边际。再结合句意进行画面内容描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意为: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示例:夕阳西下,天空被晚霞染成了红色,远处的青山也显得格外青翠。在广阔的郊野上,草色绿得无边无际,仿佛与天边相连。游人们似乎并不在意春天的即将逝去,他们依然兴高采烈地在丰乐亭前踏着落花游玩,享受着这美好的春光。
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意为: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名:命名,取名。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此句中的“名”也应理解为“命名,取名”,句意为:就用此命名事物。
(2)“越明年,政通人和”意为:到了第二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越:到了。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此句中的“越”也应理解为“到了”,句意为:到了三月份。
(3)根据语境“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可知,前文写到作者在宴席上举起酒杯,接下来自然是劝大家喝酒,所以这里的“属”应是通假字,同“嘱”,意为劝酒。句意为:向客人劝酒并问道。
(4)句意为:一起悠闲自得地在这座亭中玩乐。根据查字典法可知,“优游”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根据句意此处应理解为“闲暇自得的样子”,故选①。
10.本题考查词语效果。
画线句中“其可得耶”中的“其”作为语气副词,加强了反问的语气。原文通过“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这样的反问句式,强调了如果没有雨水,亭中游玩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这种表达方式突显了雨水对民生改善的重要性,以及雨水所带来的欢乐是多么珍贵。通过“其”的加强反问,作者更加有力地传达了雨水的重要性。
画线句中“其又可忘耶”中的“其”也是语气副词,意为“难道”,再次强化了反问的语气。原文通过“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这样的反问句式,强调了雨水对民众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通过“其”的强化反问,作者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对雨水的感激和对自然恩赐的珍视。综上所述,虚词“其”在这段文字中起到了加强反问语气、突显雨水重要性和强调感激之情的作用。通过“其”的运用,作者更加有力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文字更加生动、有力。这也体现了古文中虚词在表达情感、强化语气方面的重要作用。
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意思是: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个送客的劳劳亭了。点明送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意思是:春风知道离别之苦,也不让柳条发青。看到周围柳条未青,作者突发奇想,春风不忍看到世间离别,不让发青的柳条触发离愁,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不舍。
(2)【材料二】由“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可知,诗歌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这时的丰乐亭草木青翠、落红满地,天已暮,春将归。再由“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可知,多情的游客却不顾这些,即使太阳就要下山了,他们仍旧踏着落花缓步徘徊,欣赏着暮春时节的景色。诗人自己也是这批惜春的游客队伍中的一员,从诗歌中的“日欲斜”和“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妙春光的不舍与怜惜之情。
(3)此处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字词书写正确,语句积累准确。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出自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意思是湖上雪光、水汽混漾不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片白色。
(4)根据【材料三】“亭以雨名,志喜也”“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本文中,作者通过叙述扶风地区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以及亭的命名由来,深刻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当久盼的雨终于到来,不仅缓解了旱情,更带来了民众的欢欣与希望。作者在此背景下,将亭命名为“喜雨亭”,既是对及时雨的庆祝,也是对民生安危系于天时的深刻体悟。表现出作者关心民众疾苦、与民同乐的真挚感情。特别是第二段在叙述名亭之意时,句句关乎国计民生,款款爱民之心,充盈于字里行间。该句描写了久旱逢甘霖后,人们高兴的样子,以及亭子也随之建好后的快乐。据此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概括。
首先,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亭的起源与军事设施有关。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中提到“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这里的亭显然是指边境上的军事哨所或瞭望台。而《说文解字》和《释名》中的解释,则表明亭后来逐渐演变为供人停留、休憩的场所,具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
其次,根据材料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可知,这些诗词展示了亭在文人墨客心中的独特地位。李白的《劳劳亭》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表达了离别时的愁绪和不舍;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则描绘了春日里亭前踏落花的欢乐景象,展现了亭作为赏景场所的优美意境。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亭的实用功能,更赋予了亭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意境美感。
再次,材料三《喜雨亭记》中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亭的文化内涵。根据材料三“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苏轼在文中通过喜雨亭的命名和庆祝活动,表达了对雨水恩赐的感激和对民生福祉的关切。这里的亭不仅是一个休憩赏景的场所,更是一个寄托了文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精神象征。苏轼通过亭这一载体,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融入其中,使亭成为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
综上所述,亭的丰富内涵包括:起初作为军事设施的功能性;后来逐渐演变为供人休憩赏景的场所,兼具实用功能;同时,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产生的离别愁绪、个人情思以及忧国忧民的丰富情感。历代文人赋予亭的这些文化意蕴,使其成为了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战国:“秦国有座小亭子靠近边境,吴起想要攻打它。”——《韩非子·内储说》
东汉:“亭,是民众安定居住的地方。”——《说文解字》
“亭,即停留。是人们停留聚集的地方。”——《释名》
明:“亭,就是停留的意思。是用来供人停歇、游玩的。”——《园治》
【材料三】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10分)
追猎
贾月珍
①深秋的上窝铺层林尽染,湛蓝如洗的晴空下,云雀扇动翅膀,冲向九霄,去舔尝白云的味道,一翻身,在海一样的天空中洗起了澡。
②达尔罕抬起猎枪瞄向云雀。他才10岁,枪托不时磕碰着腿肚子。那是支老猎枪,枪托磨得油光锃亮,枪身上锈迹斑斑。(A)达尔罕想象着子弹从枪膛飞出,像火箭一样蹿上云端,击中那高空盘旋的大雕。
③“到了。”爷爷说。达尔罕看见前方树林中有座木屋,只是没有窗玻璃。
④爷爷是护林员。年轻时,爷爷一边护林一边打猎。达尔罕从没见爷爷带着猎物回去。不过,爷爷的猎枪却一直保留着,就放在房子的梁上。达尔罕一直希望爷爷用它打只猎物回来,于是,这次就央求爷爷摘了下来,带它进山。
⑤爷爷忙着找纸把窗糊上。达尔罕一直抚摸着那支猎枪。
⑥爷爷招呼:“走吧。”
⑦达尔罕惊喜地问:“打猎吗?”
⑧“巡林。”爷爷说。
⑨太阳偏斜,巡视完,他们就回木屋了。吃完饭,他们躺在床上。屋子里漆黑一片,山风时而嗷的一声长鸣,像谁在吹哨子。突然,咔的一声响,达尔罕一激灵坐起来。爷爷也坐起来。他们一齐朝窗户看。窗户上的纸裂开了,一缕夜光打进来,撕裂的纸洞处,有双黑眼睛滴溜溜转。爷爷立刻打亮手电筒照去。黑眼睛迎着光,眯了起来,并没有逃。
⑩爷爷轻轻下床,朝那双眼睛走过去,快到窗户时,眼睛消失了。达尔罕跟在爷爷身后。
爷爷晃着手电筒在草中照了几次,又往树林深处照了照:“是狐狸。”
“狐狸!”达尔罕立刻精神一振,“我们去追吧!”
“早跑了。”爷爷说着,进屋又找了一张纸重新糊在窗户上。达尔罕叮嘱爷爷:“要是再来,一定抓住它。”
“这东西精明得很,肯定不再来了。”
达尔罕多希望那是一只没有记性的狐狸。
如他所愿,第二天,狐狸又来了,仍然是咔的一下把窗户纸抓开。达尔罕动作又慢了。第三天夜里,达尔罕一点也没睡着,瞪着窗棂。突然,木门刷刷响,是指甲抓挠而发出的声音。
“爷爷,狐狸挠门呢。”达尔罕握着枪的手出汗了。
爷爷起身,走到门口,侧耳细听。达尔罕兴奋地端起枪跟去,把手搭在扳机上。爷爷轻轻地把门推开一条缝,夜色中,一只狐狸蹲坐在门口,喉咙里呜呜作响。达尔罕一个箭步冲过去,从爷爷的臂弯下探出头,对着狐狸扣动扳机。
“啊,没有子弹!”达尔罕恼怒地大叫。就在扳机扣动的一瞬间,狐狸受到惊吓,掉头就跑。
“追!”爷爷说着就迈开步子。达尔罕也追上去,仍然紧紧握着那支枪。
狐狸跑进密密的丛林,身子忽隐忽现。达尔罕和爷爷紧紧跟随。狐狸跑着,不时回头看看祖孙俩。
爷爷明白了:“它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去哪儿?”
“跟去就知道了。”
跑了一阵,狐狸在桦树下停住了。爷爷慢慢走近,狐狸并没有逃,它不时低头嗅嗅。爷爷用手电筒朝低处照去,只见狐狸身旁的石洞下,躺着一只小狐狸,直挺挺的,不知是否活着。达尔罕也凑过去看,那只小狐狸紧闭眼睛,它的尖嘴上套着一个饮料瓶。
“这小东西的嘴被箍住了。”爷爷从腰间摘下尖刀,塑料瓶很容易就拿下来了。
“还活着,我们得把它抱回去。”
“好,我来抱。”达尔罕忙蹲下身,向小狐狸伸出手。(B)可大狐狸突然虎视眈眈地瞪他,还不时恐惧地看他背后的枪。
“你站远点。”爷爷说着抱着小狐狸离开。大狐狸一直跟随其后。达尔罕无精打采的,枪托磕碰腿肚子时,恨不得扔掉。
在爷爷救助小狐狸期间,大狐狸一直守在门口,一刻也不曾离开。小狐狸渐渐地苏醒了,跑出去,紧紧偎依在大狐狸身边,然后像个小影子一样跟着大狐狸跑进丛林里紧去了。
达尔罕知道它们在那树下的石洞里,有时很想看看小狐狸怎么样了,可一直没有去打扰它们。有时巡林,偶然相遇,那一大一小定定地站着,望着这边的祖孙俩,抖抖耳朵,达尔罕则吹一声口哨,挥挥手,而不是举起枪,因为,他早已把枪挂到了房梁上。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标题“追猎”交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简洁凝练,有助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本文开头描绘的山中美丽景色烘托了达尔罕进山时兴奋欢乐的心情。
C.本文第③段提到木屋没有窗玻璃,此细节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第④段“爷爷是护林员”的相关内容属于倒叙,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文章曲折有致。
14.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2分)
(1)A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生动表现出达尔罕对亲自使用猎枪打中猎物的向往。
(2)B处运用的描写手法是 ,表现出大狐狸对达尔罕的不信任。
15.结尾处达尔罕“早已把枪挂到了房梁上”,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3分)
1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主题的关键词是“爱”,有人认为是“自然”。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3.D
14.比喻 神态描写
15.这一情节体现了达尔罕的成长与转变,从最初渴望打猎到最终放下猎枪,象征他对生命的理解从“追猎”变为“守护”;呼应前文爷爷保留空枪的细节,凸显祖孙俩对自然生灵的善意,深化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主题。
16.(一)我同意“爱”是主题关键词。大狐狸为救小狐狸冒险求助,展现动物母爱;爷爷以行动传递对生命的尊重,达尔罕从渴望打猎到放下猎枪,体现人类对动物之爱的觉醒。爱推动情节,联结人与动物,是核心。
(二)我认为“自然”是主题关键词。故事发生在深秋山林,自然环境是情节载体。护林员爷爷的身份、狐狸的生存困境,都与自然紧密相关。达尔罕从追猎到守护的转变,体现对自然生灵的敬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核心主旨。
【导语】文章以达尔罕的追猎经历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开篇达尔罕怀揣打猎期待,途中遇狐狸却无果,后狐狸引他们救小狐狸。通过这一过程,达尔罕从渴望打猎到放弃猎枪,完成心灵转变。语言质朴自然,环境描写生动,如开篇秋景描写,增添画面感。文章借故事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主题深刻且富有教育意义。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
D.有误,由文章第④段中“爷爷是护林员。年轻时,爷爷一边护林一边打猎”可知,此部分内容是在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叙述故事过程中,对爷爷身份及相关经历的补充说明,属于插叙,并非倒叙。故选D。
1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第一空:由句子中“子弹从枪膛飞出,像火箭一样蹿上云端”可知,此句将“子弹”比作“火箭”,形象地描绘出子弹飞行的速度和状态;故此空修辞手法是“比喻”。
第二空:由句子中“虎视眈眈地瞪他”“不时恐惧地看他背后的枪”可知,此句通过描写大狐狸的眼神和动作,展现出其内心的警惕和恐惧;故此空描写手法是“神态描写”。
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情节作用需从人物、情节、主题三方面入手。先看对人物成长的体现,再联系前文细节找呼应,最后结合全文主旨,点明其对主题的深化作用,语言要简洁连贯。
根据文章第②段“达尔罕想象着子弹从枪膛飞出,像火箭一样蹿上云端,击中那高空盘旋的大雕”,以及第 段“达尔罕兴奋地端起枪跟去,把手搭在扳机上”等描述可以看出,达尔罕一开始对打猎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他满心期待着能用猎枪有所“收获”,这体现出他最初对“追猎”行为的热衷与向往。然而,在经历了救助小狐狸等一系列事情后,结尾处“达尔罕则吹一声口哨,挥挥手,而不是举起枪,因为,他早已把枪挂到了房梁上”,这一行为与前文他端枪准备打猎的举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表明达尔罕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不再将猎枪视为获取猎物的工具,而是选择了放下,象征着他对生命的理解从“追猎”转变为“守护”。
根据文章第④段提到“爷爷的猎枪却一直保留着,就放在房子的梁上”可知,爷爷保留着这把空枪,这一细节看似平常,实则为后文达尔罕把枪挂回房梁埋下了伏笔。结尾处达尔罕把枪挂回房梁,与爷爷保留空枪这一情节相互呼应,暗示着祖孙俩在对待自然生灵的态度上达成了一致,都怀揣着对它们的善意,不再以猎杀为目的,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主题。
16.本题考查主旨探究。若选“爱”,可从大狐狸救小狐狸体现动物间亲情之爱,爷爷和达尔罕救助小狐狸展现人类对动物之爱,以及这种爱促使达尔罕转变等方面阐述。若选“自然”,可结合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爷爷护林员身份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达尔罕从追猎到守护体现对自然生灵的态度转变来分析。
(一)同意“爱”是主题关键词:
根据文章第 段中“可大狐狸突然虎视眈眈地瞪他,还不时恐惧地看他背后的枪”,结合前文第 段“狐狸跑进密密的丛林,身子忽隐忽现。狐狸跑着,不时回头看看祖孙俩”、前文第 段“狐狸在桦树下停住了。爷爷慢慢走近,狐狸并没有逃,它不时低头嗅嗅。爷爷用手电筒朝低处照去,只见狐狸身旁的石洞下,躺着一只小狐狸,直挺挺的,不知是否活着”可知,大狐狸多次主动引祖孙俩去救助被困的小狐狸,不顾自身危险,尽显动物间深厚的亲情之爱。
根据文章第 段“爷爷从腰间摘下尖刀,塑料瓶很容易就拿下来了”、前文第 段“还活着,我们得把它抱回去”能看出,爷爷看到小狐狸生命受威胁,毫不犹豫解救并决定抱回去照顾,体现了爷爷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根据文章结尾第 段“达尔罕知道它们在那树下的石洞里,有时很想看看小狐狸怎么样了,可一直没有去打扰它们。有时巡林,偶然相遇,那一大一小定定地站着,望着这边的祖孙俩,抖抖耳朵,达尔罕则吹一声口哨,挥挥手,而不是举起枪,因为,他早已把枪挂到了房梁上”可知,达尔罕一开始渴望用枪打猎,经历救助小狐狸事件后,态度发生巨大转变,放下了对动物的伤害之心,体现了人类对动物之爱的觉醒和成长。爱贯穿故事始终,推动情节发展,联结人与动物情感,是核心主题。
(二)同意“自然”是主题关键词:
根据文章第①段中“深秋的上窝铺层林尽染,湛蓝如洗的晴空下,云雀扇动翅膀,冲向九霄,去舔尝白云的味道,一翻身,在海一样的天空中洗起了澡”,作者描绘了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整个故事围绕这片山林展开,自然环境是情节发展的重要载体。爷爷作为护林员,其身份与自然紧密相连,他保留猎枪却从不打猎,用其守护山林和生灵,体现了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维护意识。
根据文章第 段“爷爷用手电筒朝低处照去,只见狐狸身旁的石洞下,躺着一只小狐狸,直挺挺的,不知是否活着。达尔罕也凑过去看,那只小狐狸紧闭眼睛,它的尖嘴上套着一个饮料瓶”可知,小狐狸被饮料瓶箍住嘴,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以及野生动物在人类影响下的艰难生存现状。
根据文章结尾第 段“达尔罕知道它们在那树下的石洞里,有时很想看看小狐狸怎么样了,可一直没有去打扰它们。有时巡林,偶然相遇,那一大一小定定地站着,望着这边的祖孙俩,抖抖耳朵,达尔罕则吹一声口哨,挥挥手,而不是举起枪,因为,他早已把枪挂到了房梁上”可知,达尔罕从一开始拿着猎枪想要追猎,到后来放下猎枪,不再打扰狐狸,这一转变体现了他对自然生灵的敬畏,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主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奋跃而上,激扬青春力量
张 凡
①青年者,人生之华也。人们总是把最美好的词语赋予青春,把最热忱的希望寄予青年。一代代青年在心系家国、无畏向前的奋斗中,回答着“青年何谓”“青春何为”的人生考题。
②从百余年前,一批批有志青年以舍生忘死的呐喊,推动暮霭沉沉的中国步入“觉醒年代”;到今天,新时代青年满怀“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与时代共同成长。无数青年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创造,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塑造青春中国最美的模样。历史波澜壮阔,镌刻下青年的名字;未来长空万里,期待着青年的进发。
③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当年,一支支青年垦荒队奔赴荒原冻土、战天斗地,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新时代,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播撒知识,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置身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新时代青年更需要发扬奋斗传统、释放奋斗激情。奋斗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根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绽放绚丽之花。奋斗也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显担当。 甲 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每一次不惧挑战的探索尝试、不畏艰难的负重前行,都是对青春最有效的磨砺。向下扎根,向上拼搏,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
④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十几年如一日深耕坚守,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孜孜不倦探索,潘时龙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探索出雷达未来发展的可行途径; 乙 放眼神州大地,一大批青年在创新创造中挑大梁、担重任,彰显着勇于创新的精气神。今天,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一个探索性事业,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人才。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的群体,广大青年尤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争当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尖兵,善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锋,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上勇探索,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⑤青春孕育无限希望。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力量,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4日,有删改)
17.如果将阅读资料卡的内容作为事实论据放在选文中的甲处或乙处,你认为放在哪里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阅读资料卡 徐乃超,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民警。他曾参与黄河抗洪抢险,也曾参与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回收、安保等工作。他与妻子在戈壁滩建立了“戍边夫妻警务室”。
我选 处,理由:
18.请说出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论证效果。(3分)
19.请梳理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3分)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结尾段再次重申论点,使论点鲜明有力。
B.作者认为从过去到现在,青年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塑造青春中国最美的模样。
C.纵观全文,青春要与奋斗同行,青年要有创新的热情与动力,这样才能为民族和国家做贡献。
D.选文发表于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文章内容激情澎湃,对新时代青年有极强的感召力。
【答案】
17.甲 能够证明第③段“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的分论点。
18.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只有根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绽放绚丽之花”的观点,进而论证了“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的分论点。
19.①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②运用道理论证,从时代的角度呼唤大批青年创新型人才;③发出号召,激励青年人保持闯劲,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深化论点,总结全段。
20.A
【解析】
17.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阅读资料卡的内容是青年民警徐乃超与妻子在戈壁滩建立了“成边夫妻警务室”,与第③段的分论点“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是一致的,说明“只有根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绽放绚丽之花……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显担当”的道理。所以放在甲处合适。第④段分论点是“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与材料不符。
18.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
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奋斗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奋斗比作“有根之木、有源之水”,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第③段横线处后面“只有根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绽放绚丽之花”的观点,进而论证了第③段首句“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的分论点。使论证更形象,更深入,便于读者理解。
19.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阅读第④段可知,本段首先提出观点“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然后“十几年如一日深耕坚守,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户冰稻新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孜孜不倦探索,潘时龙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探索出雷达未来发展的可行途径”列举了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产冰稻新品种、潘时龙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的事迹进行举例论证,接着“放眼神州大地,一大批青年在创新创造中挑大梁、担重任,彰显着勇于创新的精气神。今天,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一个探索性事业,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人才”进行道理论证,从时代的角度呼唤大批青年创新型人才。最后“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的群体,广大青年尤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争当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尖兵,善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锋,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上勇探索,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发出号召,激励青年人保持闯劲,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深化论点,总结全段。
2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
A.有误,文章开篇引出话题“青年”“青春”。结尾段总结论点,使论点鲜明有力。故选A。
三、名著阅读(6分)
21.某班名著阅读交流会上,同学们分享了各自的学习收获,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武松最具传奇色彩。他从为兄报仇开始,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五台山、智取生辰纲……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
B.《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奇在为造反者立传。
C.《艾青诗选》是一部饱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诗集,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D.艾青擅长绘画,他的诗歌中还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辨析。A.有误,“大闹五台山”“智取生辰纲”的主人公不是武松,“大闹五台山”的是鲁智深,“智取生辰纲”的主要人物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和白胜等。故选A。
22.阅读名著时,同学们对《水浒传》中好汉聚集地“梁山”有不同的理解,观点如下:①梁山是好汉的“避难所”;②梁山是好汉的“理想国”。你赞同哪一种观点呢?(4分)
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与人物有关的具体情节阐述你的观点。
A.林冲 B.杨志 C.李逵 D.武松 E.宋江
【答案】示例一:我赞同观点①,梁山是好汉的“避难所”。宋江原为郓城县押司,他本来不想上梁山入伙,但是因为杀了阎婆惜,被逼无奈只好出门避祸。后又被官府抓住,发配到江州,喝醉酒之后在浔阳楼题反诗,又被通判黄文炳发现后,告到蔡九知府处。蔡九知府下令捉拿宋江,宋江装疯未遂,被下到死囚牢中。处决那天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宋江才免于一死,投奔梁山,并且当上了梁山副头领。(情节)所以,梁山是宋江的“避难所”。
示例二:我赞同观点②,梁山是好汉的“理想国”。李逵性格鲁莽,久仰宋江及时雨之名。他因在老家杀人逃至江州,在神行太保戴宗手下做狱卒,见到宋江后得他慷慨相助,自此一心追随宋江,他拜宋江为哥哥,在刑场勇救宋江,虽性格粗莽,但始终拥戴宋江,虽因宋江而死,却仍不曾怨恨(情节)。梁山主张“义”字当先,看重兄弟情义,主张组织上团结,要同心协力,团结战斗,“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对于李逵来说,梁山就是他的“理想国”。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理解。
《水浒传》作者为元末明初施耐庵,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了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因种种缘由被逼上梁山,结成“替天行道”的义军,后接受朝廷招安,最终起义失败的故事,展现了好汉们的忠义与反抗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解题时,先明确“避难所”侧重人物因现实压迫走投无路后,梁山成为容身之所;“理想国”侧重梁山的“忠义”“平等”等理念契合人物追求。再针对所选人物,提取其被逼上梁山的关键情节或在梁山的精神契合点,对应观点展开阐述。
示例一:赞同观点①,梁山是避难所。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生活安稳,却遭高俅父子陷害,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在野猪林险些被公差杀害,幸得鲁智深相救;后看守草料场时,又被陆谦等人放火暗算,走投无路之下怒杀仇敌。此时的林冲已无退路,只能投奔梁山,梁山成为他躲避官府追捕、保全性命的唯一去处,是他的“避难所”。
示例二:赞同观点①,梁山是避难所。杨志是杨家将后代,一心想重振家声、为官报国。他押送花石纲时翻船失陷,被迫逃亡;后卖刀时怒杀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在大名府他虽得到梁中书赏识,押送生辰纲却又被晁盖等人劫走,怕官府追责再次逃亡。走投无路之际,经曹正等人引荐投奔梁山,梁山成为他躲避官府缉拿、暂时安身的“避难所”。
示例三:赞同观点②,梁山是理想国。李逵出身底层,性格直率,最看重兄弟情义与公平。在梁山,“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念与他的追求契合:他可与宋江、武松等好汉兄弟相称,无需受官府欺压、富人盘剥;作战时众人同心协力,论功行赏不分出身。梁山没有世俗的等级束缚,能让他自由舒展本性,是他心中的“理想国”。
示例四:赞同观点①,梁山是避难所。武松本是清河县好汉,为兄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虽自首却被刺配孟州。在孟州,他为施恩醉打蒋门神,却遭张都监等人陷害,被诬谋反,被判死刑。幸得施恩等人相助,武松杀了张都监、张团练等仇人后,官府四处追捕,他已无容身之地,最终在孙二娘、张青引荐下投奔梁山,梁山成为他躲避追杀的“避难所”。
示例五:赞同观点②,梁山是理想国。宋江素有“及时雨”之名,始终秉持“忠义”理念。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与他希望铲除奸邪、匡扶正义的心愿一致;在梁山,他能团结林冲、武松等各路好汉,不分高低贵贱,以兄弟相待,实现“异姓一家”的愿景。这里没有官场的黑暗腐朽,能让他施展抱负,践行“忠义”,因此梁山是他心中的“理想国”。
第三部分 作文(50分)
23.按要求作文(50分)
我们初中所学的课文给我们很多做人的启发:杨振宁的《邓稼先》让我们明白人贵在爱国,杨绛的《老王》让我们明白人贵在友善,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让我们明白人贵在敬业,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让我们明白人贵在诚信……
请以“人贵在__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与要求:
(1)先将文题补充完整并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作。
(2)可以结合个人生活经历来选材。
(3)文章叙述要完整,思路要清晰,结构要严谨。
(4)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5)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6)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人贵在诚信
蝉鸣裹着热浪撞进教室时,我盯着数学试卷上鲜红的“95”分,手心沁出的汗珠洇湿了试卷边缘。同桌小雨突然凑过来,马尾辫扫过我的课桌:“你这次居然比我高五分!”
记忆闪回清晨。当“陈明,85分”的报分声响起,我僵在座位上。试卷传来的瞬间,最后一题的计算过程被老师用红笔圈出——那分明是上课反复强调的公式,而我却在考场上鬼使神差地写错了。此刻看着这个虚高的分数,仿佛听见心里有个声音在笑:“把错误改过来,没人会知道。”
“陈明!”小雨的呼唤让我猛地抬头。她正用圆珠笔在草稿纸上画辅助线,阳光透过窗户在她发梢镀了层金边。我慌忙把试卷塞进书包,却听见自己说:“要不要去小卖部?”
暴雨在放学时倾盆而下。我抱着书包在雨中狂奔,湿透的试卷在口袋里沙沙作响。老师讲过的故事突然涌上心头:商鞅立木时,五十两黄金的承诺让百姓相信了变法的决心;曾子杀猪时,对孩子的诺言比猪肉更珍贵。这些故事里的诚信,此刻像块烧红的炭火,烫得我心口发疼。
推开办公室门的瞬间,空调凉气裹着墨香扑面而来。数学老师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清澈如泉:“我一直在等你。”她展开那张被揉皱又展平的试卷,“知道吗?你错的那题,全班只有三个人做对。”
走出校门时,雨不知何时停了。夕阳把云层染成橘红色,像极了老师批改完试卷后盖上的鲜红印章。小雨举着满分试卷从后面追来,发梢还沾着雨珠:“老师说我最后那题思路特别巧!”
我摸着口袋里那张真实的85分试卷,突然觉得这个分数比任何虚假的95分都更明亮。诚信不是沉重的枷锁,而是让心灵轻盈的羽毛。当我们选择直面错误时,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真相,终将在时光里绽放出比分数更耀眼的光芒。就像此刻天边的晚霞,虽被暴雨洗礼过,却美得更加纯粹。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人贵在_________”是半命题作文,需先补全题目。题干中列举了课文带来的启示,如爱国、友善、敬业、诚信等,为补题提供了方向,但补题范围不限于此,还可以是真诚、宽容、坚韧等优秀品质。补题时,要选择自己熟悉且有深刻感悟的内容,确保能围绕其展开论述或叙述。立意上,确定补题内容后,立意要围绕所填词语展开,阐述该品质为何珍贵,以及它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补题为“人贵在真诚”,立意可以是真诚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展现人性美好,强调真诚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第二,构思选材。若写记叙文,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或讲述故事引出所填品质,点明主旨;中间详细叙述一件能体现该品质的事,如补题为“人贵在坚持”,可写自己学习某项技能时遇到困难,凭借坚持最终取得进步;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该品质的珍贵,升华主题。若写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中间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进行论证,如补题为“人贵在宽容”,可列举蔺相如宽容廉颇等事例,结尾总结观点,发出号召。选材要真实、新颖、典型。写记叙文,可从自身经历或身边人的故事中选取素材,如写“人贵在善良”,可写自己帮助流浪动物,或他人帮助困难者的故事。写议论文,可引用名人名言、历史故事、社会热点事件等作为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如写“人贵在担当”,可引用钟南山院士在疫情期间担当责任的事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