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 第八课第一框《坚守公平》1.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 《坚守公平》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一框题内容。本单元以“责任 ”为核心,按照“认知责任—捍卫价值—践行担当 ”的逻辑递进,第八课聚焦“维护公平正义”,是学生理解“为何要担责 ”“如何担好责 ”的关键环节。本框《坚守公平》作为第八课首框,承接第七课“ 自由平等 ”的价值引导,开启“正义 ”的深化探讨,重点引导学生从“认知公平 ”到“学会维护公平 ”,为下一框“守护正义 ”奠定实践基础,也为第九课“奉献社会 ”提供社会环境认知支撑。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庞众望事件所体现的教育公平,体现了我国在促进公平方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理念的信心。道德修养:通过对蛋糕分配,体现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公平待人的道德品质,做到处事公道、尊重他人权益,以道德力量推动公平的实现。 法治观念:通过对那尔那茜事件的分析,体现了公平是法律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增强依法维护公平的意识,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公平行为。 健全人格:通过故事续写,体现了学生要学会以公平的眼光看待他人和社会现象,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 责任意识:通过故事续写和情景演绎,体现了坚守公平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主动维护公平,为促进社会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蕴含价值观念: 公平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每个人都有责任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公平;维护公平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权利的捍卫。2.学情分析 (1)学习经验与知识储备 八年级学生已通过生活经验对“公平 ”有朴素认知,但认知多停留在直观感受层面;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学习第七课,为本框的衔接提供了基础。 (2)学科能力水平 学生具备一定的案例分析能力和小组讨论经验,但在复杂情境中仍存在思维片面性,需要教师引导深度思考。 (3)兴趣与发展需求 学生对“身边的不公平现象 ”有较高关注度,渴望了解“如何改变不公平”,但对“个人行动的有效性 ”存疑。 (4)发展路径 引导学生从“认知 ”到“情感共鸣 ”再到“行动意愿 ”的转化。3. 目标确定 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内容, 结合课本实际, 参考教师用书,并依据学生学情,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公平的基本内涵,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努力追求和捍卫公平。 2. 提升对公平与非公平的辨别能力,提升在学习和生活中坚守公平的能力,敢于对不公平的行为说“不 ”,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 3. 认同维护公平是勇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懂得法律是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增强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平的内涵、公平的价值、如何维护公平。 教学难点:理解公平是相对的,公平的实现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树立正确的公平观。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课堂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蛋糕分配 ” 游戏:教师展示一个纸质/黏土“蛋糕模型 ”,假设这是班级本月获得的荣誉蛋糕,需要分配给班级里的三类同学— ①成绩排名前 5 的学霸②有特长的才艺生③普通但努力的默默努力者。 提出问题:你会依据什么分配蛋糕呢?并说明原因,邀请其他同学评价是否合理。 提问引导:从大家对蛋糕分配方案的讨论中,我们能看出对公平的不同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平?我们又该如何坚守公平呢?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坚守公平》,探寻公平的真谛。 思考蛋糕如何分配更公平,同时并对分配方案做评价,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设计意图: 通过具象化的“蛋糕分配 ”情境,将抽象的“公平 ”转化为学生可参与的决策问题,激活其对“公平多样性”的直观体验,激发探究欲望;同时, 自然引出后续“公平内涵 ”的探究。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活动 总议题:解码公平的 “三重维度 ” 分议题一:公平的 “模样 ”—— 什么是公平? 议学情境一:播放视频《2024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庞众望》 庞众望,河北吴桥中学学生,2017 年高考,庞众望取得 684 分的成绩,并获清华大学农村专项计划60 分加分,总计 744 分进入清华。 2025 年,被评为 2024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 教师:同学们,庞众望的蜕变得益于他自立自强的精神,背后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托举,无论是他高中时的国家助学金,还是大学时的学业奖学金,都是国家为实现教育公平所推行的重要举措,这项政策也让更多贫困学子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公平的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学生观看庞众望的事例,感受他自立自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 学生通过观看国家教育政策,从教育公平角度上思考庞众望事例中为什么我国要确保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议学问题: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结合庞众望的事例和国家政策思考什么是公平? 议学成果:1.什么是公平? 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在社会生活中,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意味着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都要按照规则办事。 分议题二:公平的 “力量 ”—— 为什么要坚守公平? 议学情境二:庞众望与那尔那茜事件对比 庞众望:庞众望目前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博士学位。他多次获得清华大学奖学金,还被评选为 2022 年度“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吴桥县特聘庞众望为吴桥智库专家和文旅形象大使。 那尔那茜 : 内蒙古自治区联合工作组通报结果:2008 年,那某某茜以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城镇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报名,但实际没有该校就读经历及学籍,相关行为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 教师:从刚上大学时的害怕有负众望到如今的不负众望,庞众望的身上体现了公平的价值。而那尔那茜事件一经爆出,群情鼎沸,议论纷纷,其本质是对公平的追问。 议学形式:小组合作,5 分钟时间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 议学问题:1.结合以上情境,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坚守公平? 2.如果在生活中不能坚守公平,会有怎样的后果? 议学成果:2.公平的价值? ①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②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分议题三:公平的 “守护 ”—— 如何坚守公平? 议学情境:故事续写与情景演绎 教师提供三个情景,如 “小组合作中有人偷懒却想平分成果 ”“看到同学被老师不公平对待 ”“社区资源分配向某一群体倾斜 ” 等。议学形式:学生分组选择情境,续写故事, 学生通过生活实际和事例分析公平的内涵,理解什么是公平。 阅读材料,通过比较庞众望和那尔那茜的事件,对比得出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 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集体讨论,最终总结得出公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学生根据情境,进行故事续写,将如何坚守公平的做法通过情景演绎展示出来。完成情景演绎,时间 5 分钟。 议学问题:1.根据情景,讨论如何坚守公平,并续写故事结局。 2. 组内分配任务,进行情景演绎,展示坚守公平的做法。 议学成果:3.如何坚守公平? ①维护社会公平,需要每个人努力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②维护社会公平,需要充分发挥规则的保障作用。 教师:坚守公平需要智慧和勇气,在个人层面要公正待人,在社会层面要维护规则,让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活动拓展:“班级辩论赛 ”:绝对公平 VS 相对公平 教师:同学们,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约束,但公平的实现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我们要积极行动,通过不懈努力追求和捍卫公平。 结语:同学们,公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公平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让我们从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共同守护公平,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 根据自己认知对两个观点进行分析,以此厘清公平是相对的这一观点。 情感升华,激发学生对于坚守公平的决心和态度,并在生活中自觉坚守公平。设计意图 本设计以 “认知 — 价值 — 实践” 为逻辑,借 “三重维度 ” 解码公平。分议题一用庞众望案例与国家政策,助学生理解公平内涵,培养提炼能力;分议题二以正反案例对比,小组探究公平价值,提升协作思辨力;分议题三通过情境续写与演绎,指导学生践行公平,增强解决问题能力;拓展辩论赛完善认知,强化责任感。整体把控互动层次,以多样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6.板书设计坚守公平 (公平是什么?(是什么))(公平的价值?(为什么))(如何坚守公平?(怎么做))7.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根据“双减 ”要求,实施作业分层设计如下: (1)基础作业(必做,10 分钟) 任务:记录一件本周观察到的“公平或不公平 ”事件,并分析: ① 这件事中“公平与否”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② 如果是你,会如何做? (二)拓展作业(选做,20 分钟) 任务:调研“身边的公平制度 ”(二选一): 选项 1:采访学校教务处老师,了解“三好学生评选 ”“贫困生补助 ”等规则的制定依据; 选项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义务教育法》《劳动法》中保障公平的条款,举例说明其作用。 呈现形式:图文报告(文字+手绘流程图/表格),下节课分享。8.教学反思与改进 优点:利用真实情境与学生生活的紧密关联有效激发了参与热情,课堂互动积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了对公平的认知, 目标达成度较高;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公平认知体系。 不足:部分小组在情景演绎中更关注“表演效果 ”,对“如何坚守公平 ”的策略提炼不够深入;课堂时间分配上,部分小组的故事续写与演绎准备不够充分。 改进设想:优化情境任务设计,强化辩论前的认知铺垫,灵活调整时间分配,深化课后延伸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