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二、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各时期的政权示意图及相关实施,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该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分析其特点与影响,理解民族交融发展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3.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局演进、制度变迁、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文化发展等史实,认识该时期为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快速阅读教材,结合下列三幅地图,按照时序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快速阅读教材P28第3自然段及“学思之窗”,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2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材料3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战乱不断,有些豪家富室率子弟和乡亲举族南迁,流亡到南方的农民也络绎不绝,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同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得到南方统治者的安抚。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对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摘编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材料4 南方经济的开发,也是各族人民通过社会斗争得以实现的。江南地区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不断打击地主阶级,迫使其调整统治政策;同时,南方人民对北方胡族割据政权政权扩张势力的抵抗,保卫了江南地区免遭战乱的破坏。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5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开发,是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不仅提高了江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扩大了中国的经济发达区,而且为后来南北方的统一及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1、2,说明江南地区经济的变化。
(2)根据材料2、3、4,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5,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
3.快速阅读教材P27第二自然段、P29“十六国与北朝”目,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6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规律有以下五点:第一,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了民族间的杂居错处;第二,内迁各族交融过程中,方式是多样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三,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有各统治阶级的强迫同化,更多的是各族的自然交融,甚至出现被融合民族的统治者采取强迫性的政策来使本民族融合于他族。第四,这一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诸因素中,较为突出的还有内徙各族相继建立政权及其灭亡;第五,交融的主流是汉化,即内迁各族通过不同途径交融到汉族之中。
——据周伟洲《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整理
材料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汉族来看,不仅吸收了新的血液,使汉族这一民族共同体进一步扩大,而且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中接受了很多精华,如经济生活中的畜牧业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饼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汉族的经济文化内容。 ——据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6、7并结合教材,简析促进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局面的因素,并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2)根据材料7并结合教材,分析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材料8 史载孝文帝迁洛前,北魏已经逐渐引入华夏典章制度,但胡人风尚华夏习俗,混杂揉合。“孝文知北人不乐徙也,乃借南伐为名以胁众。大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发代都,声言南伐。九月,至洛阳。自发代都,霖雨不霁,孝文仍诏发轸。群臣稽颡马前。孝文乃言:‘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若不南行,即当移都于此。’众惮南征,无敢言者。遂定迁都洛阳之计。”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9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今有学者也认为,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 ——蒋福亚《魏孝文帝迁都得失议》
材料10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了短暂的反复。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根据材料8,简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并概括材料9、10中对孝文帝迁洛的看法。
材料11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4)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11,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其他内容,并简要评价。
4.快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12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灿。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8页
材料13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 刘毅传》
(1)根据材料12,说明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和选官标准,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13,概括入晋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材料14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28
材料15 魏正始、晋永熙以来,皆大臣当国。晋元帝(东晋开国皇帝)……后非幼君即弱主,悉听命于柄臣,八、九十年,已成故事。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
(3)根据材料14、15,指出南朝时政治方面发生的变化,简析变化的原因。
5.阅读材料,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
材料16 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 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 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人。这一时期,不断 有人出来反佛,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 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 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42
材料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43
材料18 这一时期,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 大放光彩。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43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 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 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44
材料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 新的成果。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 3.141 5927之间。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 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 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45
材料20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 不可分。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 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当时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 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 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45
(1)依据材料16至材料20,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化成就。
(2)简析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
二、自主检测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首诗中的丞相是
A.秦朝丞相李斯 B.蜀汉丞相诸葛亮
C.汉末权相曹操 D.东晋丞相谢安
2.东汉至西晋时期,西部和北部边陲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乡即内迁。其中在316年攻破长安、灭亡西晋的是
A.匈奴 B.鲜卑 C.氐族 D.羌族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战乱状态,但也出现短暂的统一。这一时期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中,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⑤北周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4.六朝时,高门大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殊地位,把持着国家大权。这一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A.个人才能 B.门第出身 C.品德声望 D.忠孝双全
5.东晋南朝时,南方人口约540万,其中有近六分之一是北方南下流民。导致这一时期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地区相对安定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文明程度较高 D.南方政权政策吸引
6.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水陆大军80万南征东晋,企图武力统一全国。在淝水之战中却被谢石、谢玄率领的8万东晋军队打败,前秦统治因而瓦解。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东晋统兵将领才能卓越 B.前秦军队上下轻敌冒进
C.南北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D.前秦统治基础不够巩固
7.图1到图2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地区
A.与内地联系加强 B.农耕文明扩展
C.社会相对安定 D.艺术成就突出
8.某史书记载:“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这一现象发生于
A.三国 B.西晋 C.北魏 D.南朝
【合作学习】
1.组内合作
2.班级合作
【思维拓展】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乱不息,经济迟滞,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和大倒退。对此,你如何看待?
【应用学习】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东汉末的的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实际上是
A.军阀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B.三个区域实现了局部统一
C.国家由统一走向了分裂 D.力量对比失衡的必然产物
2.265年,魏灭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但西晋的统一仅仅维持了30年就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西晋
A.宗室诸王因政权引发内乱 B.士族形成造成统治阶级分化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D.统治腐朽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3.东晋建立之初,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导担任宰相,其堂兄弟王敦手握重兵,时有“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表明
A.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B.东晋政权缺乏统治基础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世家大族成为政权支柱
4.察举制重在道德评判,由地方长官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曹魏以后,察举制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职官荐举由中央官员与民间人士共同评定。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评定标准具有了客观性 B.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C.克服了察举制的随意性 D.削弱传统世袭职官特权
5.南北朝后期,南方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政权覆亡大局已定。根本原因在于
A.士族统治腐朽 B.经济发展落后
C.大量民户北逃 D.民族矛盾激化
6.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并模仿汉族创立了典章制度,开始了“汉化”进程。这一做法的深远影响是
A.导致了统治集团腐化堕落 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民族基础
C.加速了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D.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7.386至485年北魏人民起义次数统计表(根据《魏书·本纪》编制)
统治者 统治起止年(年份) 在位时间(年) 起义次数
拓跋珪 公元386—409 23 8
拓跋嗣 公元409—423 14 12
拓跋焘 公元423—452 29 17
拓跋 公元452—465 13 9
拓跋弘 公元465—471 6 8
拓跋宏 公元471—485 (均田令前)14 29
以上表格主要表明北魏
A.政治统治已趋于腐朽衰落 B.采用汉族制度的紧迫性
C.调整生产关系是大势所趋 D.民族矛盾尖锐难以调和
8.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出身东汉时期的门阀豪族弘农杨氏,父杨忠为北魏12柱国大将军之一。北周建立后,杨坚被赐以鲜卑姓普六茹氏。这最能说明
A.民族交融进程出现反复 B.北周政权呈现士族化倾向
C.南北统一时机已经成熟 D.汉族胡化成为历史新潮流
9.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些追述或炫耀自己宗族门第的诗歌,表现伦理关系或规劝子弟的诗中,也往往带有追述先祖功德的内容。进入南朝以后,这类诗几乎绝迹。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士族制度走向衰落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儒家丧失正统地位 D.南北文化交融增强
10.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汉族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影响
C.人民生活普遍安定富足
D.各民族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
【巩固学习】
一、完成本课的大事年表
二、设计本课的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自学提纲
1.略(提示:历史叙述格式)
2.(1)变化:江南由经济落后到得到开发,经济发展。
(2)原因: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统治者调整政策;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各族人民的斗争。
(3)影响:提高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扩大了中国的经济发达区;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3.(1)因素: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推动;汉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先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特点:以少数民族的“汉化”为主要形式;具有双向性;形式多样,道路曲折。
(2)影响:扩大了汉族共同体,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全国统一和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3)原因: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减轻改革的阻力。
看法: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破坏了鲜卑族的利益制衡关系,引发导致北魏灭亡的少数民族军人叛乱;导致北魏国力损耗,加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导致民族交融出现短暂繁复。
(4)内容: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话;行汉姓;定姓族;胡汉通婚;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评价:略。
4.(1)背景:汉末以来人口流动,乡举里选无法实行;察举制败坏。
标准: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影响: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演变成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威胁皇权;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3)变化:皇权加强;士族衰落,寒族逐渐崛起。
原因:南朝各代建立者都是武将出身,比较强势;士族自身腐朽;寒族具有才干且勤政。
5.(1)成就: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儒释道三教并存,玄学产生。文学成就突出,出现了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和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艺术方面大放光彩,书法成为艺术,各种书体具备,出现书圣王羲之;绘画成就斐然,出现专职画家,如顾恺之;石窟艺术大放异彩,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相继开建。科技方面,数学、农学和地理学取得新成果,出现祖冲之、贾思勰和裴秀等杰出科学家。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与佛教发展关系密切。
(2)原因:国家长期分裂动荡,专制制度削弱;长期的文化积淀;民族大融合的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南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杰出人才的创造。
二、自主检测
1.B 2.A 3.D 4.B 5.A 6.D 7.B 8.C
三、合作学习
【思维拓展】
思路点拨: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分裂动荡” 的表面现象,却忽略了这一时期在民族、经济、文化、制度等领域的深层发展与整合,实际上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从 “秦汉大一统” 向 “隋唐盛世” 过渡的关键阶段,是 “分裂中的孕育与动荡中的进步”,并非单纯的 “大倒退”。
四、应用学习
1.B 2.C 3.D 4.B 5.A 6.C 7.A 8.B 9.A 10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