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习题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习题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知识梳理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发祥地:印度河流域。
(3)早期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18世纪,这个文明一度繁荣。
(4)雅利安人的统治
①入侵印度时间:约公元前1500年。
②主要经济活动:从事农业生产。
③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等级及权责: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2)特征: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3)发展原因: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二、重难点解析
1.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之后逐渐确立的一套极为特殊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几个世袭不变的等级,且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强化。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种姓制度一方面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保护,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统治的稳固;另一方面,它造成种姓隔离,加剧社会成员间的隔阂,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印度独立后虽然已经废除种姓制度,但其所塑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在实际的社会运作与生活中依然发挥着影响。
2.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在古印度创立佛教。
创立原因: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刹帝利获得大量财产,政治地位也随着王权的加强而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婆罗门的地位开始下降,不得不靠劳动为生。刹帝利不再甘心屈于婆罗门之下,要求打破婆罗门拥有的种姓特权。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产生了。
发展原因:早期的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所以得到国王及富人的支持。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因此,佛教在古印度迅速传播。
例题分析
1.下图所列内容为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的目录(部分)。据此推断,第三章的标题应是(  )

A.古代希腊文明
B.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罗马文明
D.古代阿拉伯文明
第一编 农业文明时代
第一章 古代西亚文明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
第三章 ____________
第四章 古代中华文明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史中,农业文明包括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华文明,故B项正确。古代希腊文明、 古代罗马文明是海洋文明, 古代阿拉伯文明是封建社会的文明,故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国战国、秦、西汉初年这一时期。关于该王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苏美尔人建立
B.都城在摩亨佐·达罗
C.佛教创立于这一时期
D.国王属于刹帝利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流域,并未建立孔雀王朝,故排除A项;孔雀王朝的首都是华氏城,故排除B项;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故排除C项;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3.据表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

A.多样性 B.一致性\ C.互信性 D.互鉴性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国家机器与制度、大型工程、文化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可见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无法体现,故排除。故选A项。

文明古国 国家机器与制度 大型工程 文化
古埃及 军队、刑法、法老 金字塔 太阳历
古印度 种姓制度 — 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4.把握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孔雀王朝”“种姓制度”“创立佛教”,这些关键词体现的古代文明是(  )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希腊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根据题干中关键词“孔雀王朝”“种姓制度”“创立佛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属于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故D项正确。故选D项。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学习历史时经常会碰到同一名称在不同时代可能具有不同含义的情况,比如古印度是指今天的(  )
A.南亚次大陆 B.印度
C.巴基斯坦 D.孟加拉国

2.古印度文明兴起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发源于(  )
A.印度半岛 B.恒河
C.青藏高原 D.伊朗高原

3.以游牧民族的身份入侵印度之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  )
A.埃及人 B.雅利安人
C.波斯人 D.苏美尔人

4.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
A.由雅利安人建立
B.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其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D .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5.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发明者是(  )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埃及人

6.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中的等级包括(  )
①婆罗门 ②刹帝利 ③吠舍 ④首陀罗 ⑤自由民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7.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的小说《浮生》中,关于主人公威利的母亲有一段描述:她起初进入地区学校困难重重,备受歧视。尽管校舍破烂陈旧,老师和工友却不让她入学。校工宁可饿死,也不愿在学校为低种姓的学童服务。由此判断威利的母亲所属的等级是(  )
A.刹帝利 B.婆罗门
C.首陀罗 D.吠舍

8.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下列关于佛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佛教是在印度社会阶级矛盾缓和的情况下产生的
B.佛教对当时渴望解除苦难的人们有很大吸引力
C.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同时也反对低种姓的人入教
D.很多国王反对佛教“忍耐顺从”的说教并严加打压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印度教徒出生后必须按照其种姓的职业谋求生路,如果违反规定,从事高于或低于自己种姓的职业,都会被视为有罪而受到惩罚。
——刘晓燕《种姓制度与印度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种姓制度是什么人在古印度创立的,并概括种姓制度的特征。
【答案】创立者:雅利安人。特征:各等级必须按种姓的职业谋生。
材料二 四个等级职业世袭不变使得社会生产力进步所需的资本、劳力和各种市场因素统统没有得到满足,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进步的发展要求。
——李秋红《印度种姓制度的再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种姓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答案】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显示的是哪种制度?该制度诞生于哪一流域?根据图片,指出其中的统治阶级。
【答案】制度:种姓制度。流域:印度河流域。统治阶级:婆罗门、刹帝利。
材料二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与婆罗门教晦涩的教义相比,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单易懂,因此,佛教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另外,由于许多僧院接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僧人,但他们在金钱和土地方面对佛教也有所扶植,甚至于一些王国的君王也成为佛教的信徒。
——摘编自[印度]S.R.戈耶尔著,黄宝生译《印度佛教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简单易懂,受到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
(3)材料二中佛教与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有何联系?
【答案】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中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知识导引
一、知识梳理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发祥地:印度河流域。
(3)早期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18世纪,这个文明一度繁荣。
(4)雅利安人的统治
①入侵印度时间:约公元前1500年。
②主要经济活动:从事农业生产。
③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等级及权责: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2)特征: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3)发展原因: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二、重难点解析
1.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之后逐渐确立的一套极为特殊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几个世袭不变的等级,且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强化。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种姓制度一方面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保护,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统治的稳固;另一方面,它造成种姓隔离,加剧社会成员间的隔阂,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印度独立后虽然已经废除种姓制度,但其所塑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在实际的社会运作与生活中依然发挥着影响。
2.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在古印度创立佛教。
创立原因: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刹帝利获得大量财产,政治地位也随着王权的加强而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婆罗门的地位开始下降,不得不靠劳动为生。刹帝利不再甘心屈于婆罗门之下,要求打破婆罗门拥有的种姓特权。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产生了。
发展原因:早期的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所以得到国王及富人的支持。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因此,佛教在古印度迅速传播。
例题分析
1.下图所列内容为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的目录(部分)。据此推断,第三章的标题应是(  )
第一编 农业文明时代
第一章 古代西亚文明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
第三章 ____________
第四章 古代中华文明
A.古代希腊文明
B.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罗马文明
D.古代阿拉伯文明
答案:B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史中,农业文明包括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华文明,故B项正确。古代希腊文明、 古代罗马文明是海洋文明, 古代阿拉伯文明是封建社会的文明,故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国战国、秦、西汉初年这一时期。关于该王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苏美尔人建立
B.都城在摩亨佐·达罗
C.佛教创立于这一时期
D.国王属于刹帝利
答案:D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流域,并未建立孔雀王朝,故排除A项;孔雀王朝的首都是华氏城,故排除B项;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故排除C项;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3.据表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
文明古国 国家机器与制度 大型工程 文化
古埃及 军队、刑法、法老 金字塔 太阳历
古印度 种姓制度 — 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A.多样性 B.一致性
C.互信性 D.互鉴性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国家机器与制度、大型工程、文化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可见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无法体现,故排除。故选A项。
4.把握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孔雀王朝”“种姓制度”“创立佛教”,这些关键词体现的古代文明是(  )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希腊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
答案:D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根据题干中关键词“孔雀王朝”“种姓制度”“创立佛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属于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故D项正确。故选D项。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学习历史时经常会碰到同一名称在不同时代可能具有不同含义的情况,比如古印度是指今天的( A )
A.南亚次大陆 B.印度
C.巴基斯坦 D.孟加拉国
2.古印度文明兴起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发源于( C )
A.印度半岛 B.恒河
C.青藏高原 D.伊朗高原
3.以游牧民族的身份入侵印度之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 B )
A.埃及人 B.雅利安人
C.波斯人 D.苏美尔人
4.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C )
A.由雅利安人建立
B.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其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D.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5.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发明者是( A )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埃及人
6.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中的等级包括( D )
①婆罗门 ②刹帝利 ③吠舍 ④首陀罗 ⑤自由民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7.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的小说《浮生》中,关于主人公威利的母亲有一段描述:她起初进入地区学校困难重重,备受歧视。尽管校舍破烂陈旧,老师和工友却不让她入学。校工宁可饿死,也不愿在学校为低种姓的学童服务。由此判断威利的母亲所属的等级是( C )
A.刹帝利 B.婆罗门
C.首陀罗 D.吠舍
8.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下列关于佛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佛教是在印度社会阶级矛盾缓和的情况下产生的
B.佛教对当时渴望解除苦难的人们有很大吸引力
C.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同时也反对低种姓的人入教
D.很多国王反对佛教“忍耐顺从”的说教并严加打压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印度教徒出生后必须按照其种姓的职业谋求生路,如果违反规定,从事高于或低于自己种姓的职业,都会被视为有罪而受到惩罚。
——刘晓燕《种姓制度与印度社会》
材料二 四个等级职业世袭不变使得社会生产力进步所需的资本、劳力和各种市场因素统统没有得到满足,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进步的发展要求。
——李秋红《印度种姓制度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种姓制度是什么人在古印度创立的,并概括种姓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种姓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答案】(1)创立者:雅利安人。特征:各等级必须按种姓的职业谋生。
(2)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与婆罗门教晦涩的教义相比,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单易懂,因此,佛教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另外,由于许多僧院接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僧人,但他们在金钱和土地方面对佛教也有所扶植,甚至于一些王国的君王也成为佛教的信徒。
——摘编自[印度]S.R.戈耶尔著,黄宝生译《印度佛教史》
(1)材料一显示的是哪种制度?该制度诞生于哪一流域?根据图片,指出其中的统治阶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快速发展的原因。
(3)材料二中佛教与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有何联系?
【答案】(1)制度:种姓制度。流域:印度河流域。统治阶级:婆罗门、刹帝利。
(2)简单易懂,受到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
(3)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中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知识导引
一、知识梳理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文明发展历程: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出现国家,约公元前24世纪初步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社会由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社会等级组成;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法典中有许多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2)性质: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3)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二、重难点解析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比较完整地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法律的精华。《汉谟拉比法典》有助于我们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一方面,通过该法典中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可了解到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另一方面,通过法典中有关社会等级的内容,可了解到古巴比伦是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度相当发达。《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更为重要的是,《汉谟拉比法典》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例题分析
1.下列属于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金字塔
C.帕特农神庙
D.司母戊鼎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故A项正确;B、C、D三项分别是古埃及、古希腊、中国的成就,故排除。故选A项。
2.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下列古文字反映了世界文明的(  )
  
A.扩展性 B.发展性
C.开放性 D.多样性
答案:D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图片分别呈现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反映了不同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3.下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国王汉谟拉比 国王任命的总督 基层公社的首领
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水流分配,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
A.重视发展农业
B.法律体系严密
C.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商品经济活跃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根据“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管理公社的土地、水流分配”等可知,这三段文字都提到了要注重水利,反映了古巴比伦重视发展农业,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这反映了该法典(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C.促进古巴比伦经济发展
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的本质。由“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两河流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其中“两河”是指西亚的( C )
①幼发拉底河 ②底格里斯河 ③恒河
④尼罗河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某兴趣小组在研究两河流域孕育西亚最早的古代文明时,发现该区域大体上是以今天某个国家的首都为中心的狭长地带。该国家是( B )
A.印度 B.伊拉克
C.伊朗 D.希腊
3.曾经在两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C )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伦 D.中国
4.法律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文明财富。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D )
A.《秦律》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汉谟拉比法典》
5.汉谟拉比为完成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对外采取的策略是( C )
A.连横策略 B.合纵策略
C.各个击破 D.远攻近交
6.不同文明有不同的个性,创造了不同的文明成果。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古代两河流域创造的是( A )
A.60进制 B.十进制
C.拉丁文字 D.金字塔
7.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是( D )
A.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B.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C.男性家长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
D.法典的一些规定说明古巴比伦商品经济不活跃
8.“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严格保护私有财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据此可知该法典( A )
A.涉及范围广泛
B.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C.成文时间最早
D.严格划分等级界限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
材料二 法典第6条规定,如果谁偷盗寺庙或宫廷的东西,就把他处死。第15条规定,如果谁把宫廷的男奴或女奴带出城门外,那么就应当处他以死刑。
——宋瑞芝《外国宫廷文化集观》
(1)请判断材料一图中的哪个人物是汉谟拉比。汉谟拉比曾自豪地说:“玛尔都克神(巴比伦主神)召唤我治理人民并把幸福赐给国家。”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是《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两条规定,你认为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
【答案】(1)人物:左边人物是汉谟拉比。思想:王权神授的思想。
(2)说明的问题:王室的财产受到严格保护,并将宫廷奴隶也视为王室的私有财产。意义: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制度;对后来西亚各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研究古巴比伦的重要文献。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春秋莲鹤方壶
图2 毛公鼎
图3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材料二 鼎内铭文长近五百字,记载了周宣王对毛公的授权宣示、勉励、告诫和赏赐,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它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摘编自马静、田永德《毛公鼎递藏考述》
(1)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材料一中图1、图2命名的依据有何不同?
(2)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图3所代表的文明的认识。
(3)从政治和文化角度概括材料一中图2、图3的相同之处。
【答案】(1)图1按形状命名,图2按铭文内容命名。
(2)图3所代表的文明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识: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他还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言之有理即可)
(3)政治:都是王权统治的象征。文化:都是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尼罗河流域所孕育的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古埃及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很高成就,尤其以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最为突出。
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楔形文字也是两河流域的重要文明成果。
古代印度文明在孔雀王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农业和工商业繁荣。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外传。
中国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一、知识梳理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地理位置:非洲东北角。
(2)古埃及文明的摇篮:尼罗河流域。
(3)古埃及文明发展历程: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陆续出现若干个小国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在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4)古埃及科学文化成就: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最为突出。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
(1)性质: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
(2)意义: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法老的权力:法老是全国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具有无上的权威。
(2)王权的衰落: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二、重难点解析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由南向北流经全境。由于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洪水退去后会给两岸的土地留下一层厚厚的黑色淤泥,使得土壤极其肥沃,古埃及获得了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农业始终是古埃及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正因为如此,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埃及人,也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古埃及的很多科学、文化成就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过程中产生的。
2.古埃及的科学、文化成就
古埃及科学、文化成就的特点:古埃及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这是因为作为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适宜于农业生产,人们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土地、测算收成等,这些都要依赖数学知识。而古埃及天文学尤其是历法的发展源于对太阳、星辰等天文现象的长期观测,这对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他们还修建坚固宏伟的陵墓——金字塔。
3.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现存的古埃及金字塔有100多座。关于金字塔的修建,比较通行的一种说法是,古埃及人用木楔法采石、滚木法运输,用堆沙法建造。这些方法的设计与采用,是以古埃及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及其智慧为前提的,否则如此巨大工程的修建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能反映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
例题分析
1.胡夫金字塔修建时至少有10万人参加,花费了20年时间,意味着要对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和调用。这说明古埃及(  )
A.文明走向衰落
B.成为强大封建帝国
C.外族入侵严重
D.国王权力至高无上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胡夫金字塔修建需要调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这说明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埃及文明走向衰落,故排除A项;胡夫在位时,古埃及还是奴隶社会,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外族入侵,故排除C项。故选D项。
2.古埃及人发现,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开始涨水。他们据此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这反映的古埃及文明成就是(  )
A.天文历法 B.建筑雕塑
C.解剖医学 D.文学艺术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内容为古埃及的文明成就。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最为突出。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由此判断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B、C、D三项,故排除。故选A项。

3.不列颠博物馆有一具木乃伊棺(如图),从棺木上的铭文了解到,死者名叫霍尼吉提夫,是托勒密三世时期(公元前246—前221年)卡纳克阿蒙神庙的大祭司。此文物应属于(  )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罗马文明
D.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内容为古埃及的文明成果。根据文字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A项正确。故选A项。

4.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神之子。作为神灵的后代和神的化身,他享有比所有臣民都要高的权威。这说明法老(  )
A.推行了种姓制度
B.受到希腊哲学影响
C.建立了幕府统治
D.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法老的统治的掌握情况。根据题干中“法老自称是神之子……享有比所有臣民都要高的权威”可知,古埃及的法老利用神权强化了王权,他宣称自己是神之子,以此来强化自己的权威,D项正确;推行种姓制度的是古印度,不是古埃及,排除A项;古埃及文明早于古希腊文明,并未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排除B项;建立了幕府统治,与古埃及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当尼罗河水量丰富时,古埃及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反之,当尼罗河水量不能满足农业需要时,古埃及经济就会受挫,并间接影响政局,导致王权变动频繁。材料强调的是(  )
A.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B.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文化符号
C.农业是古埃及文明的经济基础
D.自然环境影响古埃及文明的发展

2.在尼罗河下游很早就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后来逐步实现了统一。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是在(  )
A.约公元前2000年
B.约公元前3500年
C.约公元前1000年
D.约公元前3100年

3.古埃及曾几度分裂,并不断遭到外族入侵。公元前525年,吞并古埃及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波斯帝国
D.蒙古帝国

4.古埃及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均取得突出成就,其中在文字方面的成就是(  )
A.创造楔形文字
B.创造字母文字
C.创造甲骨文
D.创造象形文字

5.下图是埃及的著名建筑,每年都有很多人到此游览。下列有关该建筑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是国王的陵墓 ②呈角锥体状 ③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④能反映古埃及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古埃及文明并未延续至今,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下列叙述与古埃及文明中断有关的有(  )
①波斯帝国吞并 ②亚历山大帝国占领
③罗马帝国占领 ④希腊占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某兴趣小组认为,要探讨古埃及国王在社会中的作用,首先必须清楚其权力。如果你是该小组成员,你认为下列关于古埃及国王权力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国王须接受法老的统治
B.国王拥有军事、政治、财政等方面的权力
C.国王不是全国最高统治者
D.国王不可以用权杖责打大臣

8.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国王更加节俭
B.社会矛盾激化
C.王权逐渐衰落
D.修建金字塔的技术落后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埃及的农业生产几乎完全依赖于尼罗河,这主要取决于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古埃及人基本上凭借农业生产所得进行卓有成效的政治和文化建设。他们自始至终实施神圣王权制度。古埃及王权的神圣性是由作为文化内核的神圣王权观念做宣传和保障的。
——摘编自郭子林《古埃及文明根本特征探析》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思考:古埃及进行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答案】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经济基础:农业。
(2)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角度说说王权的神圣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体现:法老被称为“神之子”,具有无上权威。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古埃及出土的纸草文献残片
(记录了胡夫在位期间,官员梅勒和数十名水手
日复一日地将石灰岩从尼罗河岸运往修建
金字塔工地的相关内容)
图2 金字塔
(1)图1中“古埃及出土的纸草文献残片”上是哪种古老的文字?图1、图2中的文物古迹有什么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文字:象形文字。价值:有助于我们研究金字塔修建的历史。
材料二

图3 国家典籍博物馆“北图6006甲骨”
(刻有第13任商王“祖乙”的名字)
图4 据《史记》整理的商
王世系表(部分)
(3)综合上述探究,我们在运用史料学习或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不同史料之间相互印证等。
(2)图3、图4共同印证了什么历史信息?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哪一图片反映的史料更为可信?
【答案】信息:商朝的存在或商王祖乙的存在。图片:图3。(共26张PPT)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知识梳理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文明发展历程: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出现国家,约公元前24世纪初步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社会由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社会等级组成;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法典中有许多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2)性质: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3)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二、重难点解析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比较完整地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法律的精华。《汉谟拉比法典》有助于我们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一方面,通过该法典中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可了解到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另一方面,通过法典中有关社会等级的内容,可了解到古巴比伦是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度相当发达。《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更为重要的是,《汉谟拉比法典》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例题分析
1.下列属于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金字塔
C.帕特农神庙
D.司母戊鼎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故A项正确;B、C、D三项分别是古埃及、古希腊、中国的成就,故排除。故选A项。

2.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下列古文字反映了世界文明的(  )
  
A.扩展性 B.发展性
C.开放性 D.多样性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图片分别呈现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反映了不同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3.下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A.重视发展农业 B.法律体系严密
C.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商品经济活跃

国王汉谟拉比 国王任命的总督 基层公社的首领
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水流分配,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根据“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管理公社的土地、水流分配”等可知,这三段文字都提到了要注重水利,反映了古巴比伦重视发展农业,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这反映了该法典(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C.促进古巴比伦经济发展
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的本质。由“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两河流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其中“两河”是指西亚的(  )
①幼发拉底河 ②底格里斯河 ③恒河
④尼罗河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某兴趣小组在研究两河流域孕育西亚最早的古代文明时,发现该区域大体上是以今天某个国家的首都为中心的狭长地带。该国家是(  )
A.印度 B.伊拉克
C.伊朗 D.希腊

3.曾经在两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伦 D.中国

4.法律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文明财富。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
A.《秦律》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汉谟拉比法典》

5.汉谟拉比为完成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对外采取的策略是(  )
A.连横策略 B.合纵策略
C.各个击破 D.远攻近交

6.不同文明有不同的个性,创造了不同的文明成果。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古代两河流域创造的是(  )
A.60进制 B.十进制
C.拉丁文字 D.金字

7.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是(  )
A.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B.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C.男性家长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
D.法典的一些规定说明古巴比伦商品经济不活跃

8.“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严格保护私有财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据此可知该法典(  )
A.涉及范围广泛
B.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C.成文时间最早
D.严格划分等级界限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
(1)请判断材料一图中的哪个人物是汉谟拉比。汉谟拉比曾自豪地说:“玛尔都克神(巴比伦主神)召唤我治理人民并把幸福赐给国家。”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答案】人物:左边人物是汉谟拉比。思想:王权神授的思想。
材料二 法典第6条规定,如果谁偷盗寺庙或宫廷的东西,就把他处死。第15条规定,如果谁把宫廷的男奴或女奴带出城门外,那么就应当处他以死刑。
——宋瑞芝《外国宫廷文化集观》
(2)材料二是《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两条规定,你认为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
【答案】说明的问题:王室的财产受到严格保护,并将宫廷奴隶也视为王室的私有财产。意义: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制度;对后来西亚各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研究古巴比伦的重要文献。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春秋莲鹤方壶
图2 毛公鼎
图3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材料二 鼎内铭文长近五百字,记载了周宣王对毛公的授权宣示、勉励、告诫和赏赐,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它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摘编自马静、田永德《毛公鼎递藏考述》
(1)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材料一中图1、图2命名的依据有何不同?
【答案】图1按形状命名,图2按铭文内容命名。
(2)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图3所代表的文明的认识。
【答案】图3所代表的文明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识: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他还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言之有理即可)
(3)从政治和文化角度概括材料一中图2、图3的相同之处。
【答案】政治:都是王权统治的象征。文化:都是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尼罗河流域所孕育的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古埃及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很高成就,尤其以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最为突出。
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楔形文字也是两河流域的重要文明成果。
古代印度文明在孔雀王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农业和工商业繁荣。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外传。
中国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文明。
知识导引
一、知识梳理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地理位置:非洲东北角。
(2)古埃及文明的摇篮:尼罗河流域。
(3)古埃及文明发展历程: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陆续出现若干个小国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在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4)古埃及科学文化成就: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最为突出。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
(1)性质: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
(2)意义: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法老的权力:法老是全国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具有无上的权威。
(2)王权的衰落: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二、重难点解析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由南向北流经全境。由于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洪水退去后会给两岸的土地留下一层厚厚的黑色淤泥,使得土壤极其肥沃,古埃及获得了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农业始终是古埃及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正因为如此,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埃及人,也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古埃及的很多科学、文化成就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过程中产生的。
2.古埃及的科学、文化成就
古埃及科学、文化成就的特点:古埃及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这是因为作为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适宜于农业生产,人们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土地、测算收成等,这些都要依赖数学知识。而古埃及天文学尤其是历法的发展源于对太阳、星辰等天文现象的长期观测,这对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他们还修建坚固宏伟的陵墓——金字塔。
3.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现存的古埃及金字塔有100多座。关于金字塔的修建,比较通行的一种说法是,古埃及人用木楔法采石、滚木法运输,用堆沙法建造。这些方法的设计与采用,是以古埃及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及其智慧为前提的,否则如此巨大工程的修建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能反映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
例题分析
1.胡夫金字塔修建时至少有10万人参加,花费了20年时间,意味着要对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和调用。这说明古埃及(  )
A.文明走向衰落
B.成为强大封建帝国
C.外族入侵严重
D.国王权力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胡夫金字塔修建需要调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这说明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埃及文明走向衰落,故排除A项;胡夫在位时,古埃及还是奴隶社会,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外族入侵,故排除C项。故选D项。
2.古埃及人发现,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开始涨水。他们据此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这反映的古埃及文明成就是(  )
A.天文历法 B.建筑雕塑
C.解剖医学 D.文学艺术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内容为古埃及的文明成就。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最为突出。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由此判断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B、C、D三项,故排除。故选A项。
3.不列颠博物馆有一具木乃伊棺(如图),从棺木上的铭文了解到,死者名叫霍尼吉提夫,是托勒密三世时期(公元前246—前221年)卡纳克阿蒙神庙的大祭司。此文物应属于(  )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罗马文明
D.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内容为古埃及的文明成果。根据文字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A项正确。故选A项。
4.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神之子。作为神灵的后代和神的化身,他享有比所有臣民都要高的权威。这说明法老(  )
A.推行了种姓制度
B.受到希腊哲学影响
C.建立了幕府统治
D.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答案:D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法老的统治的掌握情况。根据题干中“法老自称是神之子……享有比所有臣民都要高的权威”可知,古埃及的法老利用神权强化了王权,他宣称自己是神之子,以此来强化自己的权威,D项正确;推行种姓制度的是古印度,不是古埃及,排除A项;古埃及文明早于古希腊文明,并未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排除B项;建立了幕府统治,与古埃及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当尼罗河水量丰富时,古埃及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反之,当尼罗河水量不能满足农业需要时,古埃及经济就会受挫,并间接影响政局,导致王权变动频繁。材料强调的是( D )
A.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B.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文化符号
C.农业是古埃及文明的经济基础
D.自然环境影响古埃及文明的发展
2.在尼罗河下游很早就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后来逐步实现了统一。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是在( D )
A.约公元前2000年
B.约公元前3500年
C.约公元前1000年
D.约公元前3100年
3.古埃及曾几度分裂,并不断遭到外族入侵。公元前525年,吞并古埃及的是( C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波斯帝国
D.蒙古帝国
4.古埃及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均取得突出成就,其中在文字方面的成就是( D )
A.创造楔形文字
B.创造字母文字
C.创造甲骨文
D.创造象形文字
5.下图是埃及的著名建筑,每年都有很多人到此游览。下列有关该建筑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①是国王的陵墓 ②呈角锥体状 ③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④能反映古埃及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古埃及文明并未延续至今,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下列叙述与古埃及文明中断有关的有( B )
①波斯帝国吞并 ②亚历山大帝国占领
③罗马帝国占领 ④希腊占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某兴趣小组认为,要探讨古埃及国王在社会中的作用,首先必须清楚其权力。如果你是该小组成员,你认为下列关于古埃及国王权力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B )
A.国王须接受法老的统治
B.国王拥有军事、政治、财政等方面的权力
C.国王不是全国最高统治者
D.国王不可以用权杖责打大臣
8.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这实质上反映了( C )
A.国王更加节俭
B.社会矛盾激化
C.王权逐渐衰落
D.修建金字塔的技术落后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埃及的农业生产几乎完全依赖于尼罗河,这主要取决于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古埃及人基本上凭借农业生产所得进行卓有成效的政治和文化建设。他们自始至终实施神圣王权制度。古埃及王权的神圣性是由作为文化内核的神圣王权观念做宣传和保障的。
——摘编自郭子林《古埃及文明根本特征探析》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思考:古埃及进行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角度说说王权的神圣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经济基础:农业。
(2)体现:法老被称为“神之子”,具有无上权威。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古埃及出土的纸草文献残片
(记录了胡夫在位期间,官员梅勒和数十名水手
日复一日地将石灰岩从尼罗河岸运往修建
金字塔工地的相关内容)
图2 金字塔
材料二
图3 国家典籍博物馆“北图6006甲骨”
(刻有第13任商王“祖乙”的名字)
图4 据《史记》整理的商王世系表(部分)
(1)图1中“古埃及出土的纸草文献残片”上是哪种古老的文字?图1、图2中的文物古迹有什么共同的历史价值?
(2)图3、图4共同印证了什么历史信息?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哪一图片反映的史料更为可信?
(3)综合上述探究,我们在运用史料学习或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文字:象形文字。价值:有助于我们研究金字塔修建的历史。
(2)信息:商朝的存在或商王祖乙的存在。图片:图3。
(3)不同史料之间相互印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