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习题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习题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知识梳理
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背景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版图涵盖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拜占庭帝国经济活跃,社会稳定。
(2)《查士丁尼法典》
①目的: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②内容: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罗马民法大全》,包括四部文献:
《查士丁尼法典》: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
《法学汇纂》: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
《法理概要》: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新法典》: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
③实质:《罗马民法大全》仍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并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④影响:《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军事封建制度
从7世纪起,拜占庭帝国遭到阿拉伯人的进攻。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皇帝改行省为军区,把自由农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2)衰落与灭亡
9世纪后,拜占庭帝国遭受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版图不断被蚕食。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西欧封建主在罗马教皇的号召下组建十字军进行东征,东征的十字军攻打拜占庭帝国。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3)历史贡献
①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兼收并蓄,创造了拜占庭文化。
②它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二、重难点解析
《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以复兴罗马帝国和重振皇权为己任,采取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拜占庭进入“查士丁尼时代”。
为建立“一个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重现昔日罗马帝国的辉煌,查士丁尼成立法典编纂委员会,编写罗马法。委员会编成了由《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组成的《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对后来西方的法律观念和司法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题分析
1.哈斯金斯说:“没有什么比罗马法律更能体现罗马人聪明才智的特质,也没有什么比她的法律的影响更持久、更广泛。”公元6世纪,由查士丁尼组织编纂,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献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权利法案》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内容为《罗马民法大全》。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编成了《罗马民法大全》。它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故选C项。
2.《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释放奴隶也列入列国通法”“被释放,便是从管辖下得到释放”。这一记载,说明拜占庭帝国(  )
A.专制统治日益巩固
B.奴隶处境有所改善
C.法制时代全面开启
D.废除封建领主特权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题干内容显示拜占庭帝国的奴隶可以得到释放且在全国范围内受法律承认和保护,说明拜占庭帝国奴隶处境有所改善,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古巴比伦王国与拜占庭帝国的相同点是(  )
A.实行森严的种姓制度
B.统治中心位于地中海中部
C.疆域跨欧、亚、非三大洲
D.颁布维护统治的成文法典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组织编纂了著名的《罗马民法大全》,因此二者的相同点是统治阶级颁布的维护统治的成文法典,故D项正确;古印度实行森严的种姓制度,故排除A项;古巴比伦王国统治中心位于西亚两河流域,故排除B项;古巴比伦王国的疆域并没有跨欧、亚、非三大洲,故排除C项。故选D项。
4.这个帝国的重要性绝非仅体现在它的“武功”,更体现在“文治”成就,如深刻影响了后来欧洲各国法律发展的《查士丁尼法典》。材料中的“帝国”指(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的掌握情况及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武功”“文治”“深刻影响了后来欧洲各国法律发展的《查士丁尼法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帝国是拜占庭帝国。故选C项。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伊斯坦布尔是现今土耳其的最大城市和港口,为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它最初的名称是拜占庭,下列国家以此为首都的有(   )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东罗马帝国 ③查理曼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说:“查士丁尼的胜利所获致的虚衔早已化为尘土,然而他作为立法者的名声却镌刻在一个公正而又持久的纪念物之上。”这里所说的“公正而又持久的纪念物”是指(   )
A.《十二铜表法》 B.陶片放逐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罗马法

3.有些学者把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视为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查士丁尼前所未有的文治和武功,其中文治是指(   )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 ②《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的编纂 ③组织十字军进行东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7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在全国推行军事和行政改革,确立了一种军事封建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军政兼容、兵农合一
B.政教分离、兵民一体
C.军政合一、军民合一
D.军政合一、军民分离

5.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战争。封建领主组建十字军进行东征的目的是(   )
A.进攻波斯帝国
B.打击日耳曼建立的“蛮族王国”
C.夺取东方的土地与财富
D.与基督教会争夺拜占庭的控制权

6.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曾经是一个地域辽阔、实力雄厚的大帝国。下列有关拜占庭帝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罗马帝国分裂后皇帝君士坦丁在此设立新都
B.遭受过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的进攻而亡国
C.罗马教皇给予拜占庭帝国军事援助
D.长期的对外战争使帝国获取巨额财富

7.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一千多年,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帝国的灭亡。攻陷拜占庭帝国的国家是(   )
A.法兰克王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波斯帝国

8.史学家评价说:“它既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又吸收了东方文明成果,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这位史学家所说的“它”是(   )
A.罗马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好皇帝)应该不仅以其武力而获尊荣,还必须用法律来武装,以便在战时和平时都有法可依,得到正确的指导;他必须是法律的有力捍卫者,也应是征服敌人的胜利者。
——《法理概要》
材料二 人民起义为查士丁尼敲响警钟。他不得不实行一些改革以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为总结古罗马的统治经验,特成立罗马法编纂委员会,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导。
——吴于廑、齐世荣总主编,朱寰、
马克垚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 由于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因此它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而且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该法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的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1)从材料一的内容,可以看出查士丁尼的什么思想?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述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
【答案】 思想:政府必须以法律维持秩序,用武力保护法律。目的: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民法大全》的进步性。
【答案】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意义。
【答案】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还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强盛的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拜占庭帝国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它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
(1)拜占庭帝国因何而得名?结合材料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为什么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
【答案】 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原因: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并且它保存和继承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可悲的衰亡】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将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中。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封闭保守的心态;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西方军队的占领和奥斯曼帝国的进攻。
(3)学史明智,以史为鉴。在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如何面对新的环境挑战方面,结合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史,你从中得到哪些深刻的启示?
【答案】不能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要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只有居安思危,不断创新,才能有生机和活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共38张PPT)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5世纪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希腊罗马传统、日耳曼传统与基督教相互影响,使西欧中世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治上,封君与封臣的封建制度及等级制度逐步形成。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庄园是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单位。10—12世纪,城市随经济的复苏而重新兴起,出现了自由和自治的城市。早期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推动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文化上,基督教文化成为中世纪的统治思想,教会的势力凌驾于封建王权之上,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出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文化的发展。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一、知识梳理
1.基督教的兴起
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出现了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即基督教。
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
(1)建立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起许多“蛮族王国”。481年,克洛维在高卢地区建立法兰克王国。
(2)巩固
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他把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取得罗马教会、信仰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支持。
(3)扩张
克洛维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3.封君与封臣
(1)改革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革土地的分封形式,由无偿赐地到要求得到封地的人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为封臣。
(2)内涵
封臣效忠封君,封君保护封臣,形成有契约意义的封君与封臣。
(3)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与义务相互交织,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影响
11世纪,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4.查理曼帝国
(1)建立
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
800年前后,查理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2)与教会的关系
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命令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增强了教会的实力。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3)分裂
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二、重难点解析
封君与封臣
11—13世纪,在西欧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君封臣制广泛存在,主要内容如下。(1)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为国王服兵役,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2)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3)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予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若要继续以前的关系,则必须重新分封。封君封臣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双向契约关系”。
西欧封君封臣制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确定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例题分析
1.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某同学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1世纪”“耶稣”“救世主”等,他查找到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内容为基督教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2.公元800年前后,该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800年,教皇在罗马为该国国王举行了加冕礼,称之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国家是(  )
A.法兰克王国 B.西罗马帝国
C.法兰西王国 D.意大利王国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兰克王国建立的掌握程度。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西欧最大的王国”“罗马人的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是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故A项符合题意。西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与题干时间“800年”不符,排除B项;C、D两项是843年由查理曼帝国分裂而成的,排除。故选A项。
3.11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
A.封君没有保护封臣的义务
B.封君封臣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C.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赋税
D.封君与封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封君封臣制度的掌握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由此可知,封君与封臣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B项正确。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A项错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臣要直接承担封君的赋税、兵役,而不是国家的赋税,C项错误。封君与封臣以土地关系为纽带,D项错误。故选B项。
4.这个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这个帝国是(  )
A.查理曼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解析点评:本题的考查点是查理曼帝国。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不存在隶属关系。由此判断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恩格斯在研究宗教时说:“对于一种征服罗马世界帝国、统治文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达1 800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这里的宗教是指(   )
A.佛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标志着法兰克“蛮族”王权与罗马教会的联合,他是(   )
A.屋大维 B.克洛维
C.亚历山大 D.查理曼

3.有学者这样评价克洛维的事业:克洛维征服了这些异端信仰者,把他的王国扩展到高卢全境。下列属于克洛维统治时期作为的有(   )
①建立法兰克王国 ②征服高卢 ③皈依基督教 ④确定“什一税”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4.“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致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5.“由上帝加冕之伟大、和平的皇帝,统驭罗马帝国,同时受上帝之恩宠,为法兰克人和伦巴第人之皇帝”,此人是(   )
A.克洛维 B.屋大维
C.查理曼 D.凯撒

6.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的查理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下列史事与查理曼帝国相关的有(   )
①进行旷日持久的军事征服 ②处理好与教会的关系 ③查理加冕成为罗马人的皇帝 ④德、法、意国家雏形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国王和皇帝的统治和权威得到基督教会的支持,显著标志是由主教为国王施加冕礼,其作用是(   )
A.展现王权高于教权
B.宣布王权的合法性
C.瓦解封建君臣关系
D.突出教权的绝对权威

8.有学者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向中世纪封建制过渡时期得以延续,是一种“适应时势的宗教”,其表现有(   )
①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②促进法兰克国家封建关系的确立 ③查理曼帝国分裂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27年,封臣们宣誓效忠弗朗德勒新伯爵威廉,威廉则授予他们封地。
4月7日,星期四,另外一些人向伯爵宣誓。一开始,都是按这种形式行臣服礼。伯爵问(他面前的人)是否愿意完全成为他的人,这个人便回答说:我愿意。然后把合拢的两手放到伯爵的两手中,两人互吻以表示巩固联盟。接下来,表示了敬意的臣从向伯爵进行效忠宣誓,誓词是:“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威廉伯爵。”最后这个人还要在圣徒的圣物上宣誓。这时伯爵用手持的权杖,向所有根据这种盟约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
——[法]J.阿尔德伯特、[英]德尼兹·加亚尔等著,蔡鸿滨等译《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出现的原因,并说明封君封臣制实施的方式。举行这种封臣仪式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原因:加强王权,改革土地的分封形式。
方式: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形成要行臣服礼和授职礼,确立双方的义务与权利。封君和封臣结成联盟。作用:封君通过封臣向其宣誓效忠而获得保护和支持;封臣通过向封君宣誓效忠并承诺履行一定的义务,可以获得封君的保护和一定的封地。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世纪封君封臣制的特点。
【答案】封君与封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君与封臣的权利与义务是交织在一起的;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带有契约性质。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欧小封建主从大封建主处接受封地,在举行“臣服礼”时宣誓:“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古代卷》
材料三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欧洲中世纪谚语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最先形成于哪个国家?
【答案】 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国家:法兰克王国。
(2)材料二中“主人”和“仆人”分别指谁?指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纽带。这种制度的推广,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答案】封君;封臣。关系:土地分封。影响: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附庸就是封臣,领主就是封君。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通过层层分封形成的,每个封君都可以将自己的一部分封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属下,从而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其基本特征就是封臣只承认直接给自己封地的人为封君,与自己封君的封君则没有臣属关系;每个封君只可以管辖自己的封臣,无权管辖自己封臣的封臣。(共38张PPT)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知识梳理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农业、工商业和城市长时间衰落。从10世纪起,农业技术提高,商贸发展,人口增长,西欧城市开始复苏,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2)城市斗争
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是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3)城市类型
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居民的构成
城市的基本居民是手工工匠和商人,他们一般来自农村,很多人在进城前的身份是农奴。农奴在自由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成为市民。手工业者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2)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
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3.大学的兴起
(1)背景
11世纪后,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传入西欧。
(2)发展过程
①12世纪,大学在西欧兴起,它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②12世纪,巴黎出现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开办的学校。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③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体现在享有免赋税特权、教育自主权和司法特权。
(3)课程
①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则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②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重难点解析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产生及意义
从5世纪晚期起,因奴隶起义、日耳曼“蛮族”大迁徙的冲击,罗马帝国时期繁盛的西欧城市和商业日趋衰落。日耳曼人建立王国后,残破的城市更加衰落。
从10世纪起,西欧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社会分工和产品的交换日益显现。意大利的威尼斯与拜占庭帝国的贸易开始兴起,在意大利城市贸易的影响下,西欧的经贸联系也在加强。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中世纪新兴的城市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为了满足地方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中小城市,其经济活动的范围比较有限。这种城市数量最多,如法国的奥尔良。第二种是主要生产和经营某种专业产品的城市,产品主要供出口,其经济活动的辐射力较大,但受国际贸易制约,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第三种是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业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
中世纪西欧城市规模较小。市民的成分也较复杂,除手工工匠和商人外,还有大封建主、高级教士和大量下层贫民。
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上,市民阶层为了对抗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与王权结合,获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市民阶层参与政治。城市自治和城市议会,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同时也促进了王权的上升,教会的政治权力受到削弱。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庄园制度瓦解,农奴依附地位消失,农村货币地租盛行,农民、
手工业者直接卷入市场,受到商人和城市贵族的剥削,各阶层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中世纪的行会是重要的经济组织和社会互助组织,促进了城市生产和生活秩序的规范化。开放的城市逐渐成为中世纪西欧经济发展的重心。文化上,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市民文化,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准备。
例题分析
 1.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如图“?”处应该填写(  )

A.农业的发展
B.庄园的发展
C.城市的兴起
D.教育的普及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10世纪起,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城市。故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2.1130年,英王亨利一世给伦敦颁发的特许状规定:“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利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负责处理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遇有讼案即审理。”从材料可以看出,特许状的颁布使伦敦市民(  )
A.不能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
B.有权选举市长,完全实现自治
C.享有完全独立的司法权
D.成为自由人,享有财产权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负责处理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遇有讼案即审理”,可判断特许状的颁布使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但是,取得自治权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故选A项。
3.城市文明兴起之后,在原有的贵族、教士——农奴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孕育而生,进而成长为市民阶级(资产阶级)。这一群体因其共同的经济利益,产生共同的政治追求,进而发育出市民社会。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题干材料体现了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市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而形成市民社会。城市发展属于生产力发展范畴,市民阶级属于生产关系,两者共同构成经济基础。市民社会体现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属于上层建筑,因此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4.柯勒曾说:“大学的出现是十二三世纪心智活动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早期的中世纪大学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在课程目标上注重专门和实用,因此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这说明(  )
A.大学为反对教会的思想控制而存在
B.西欧教育与学术领域出现新气象
C.大学的课程适应了领主的文化需求
D.大学拥有司法特权和教育自主权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学的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由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表述不符合基本史实;D项表述符合基本史实,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从10世纪开始,在西欧封建领主的领地上,新的城市开始出现,其中发展较快的城市类型有(   )
A.金融和手工业
B.手工业和商业
C.工矿业和商业
D.交通和手工业

2.争取城市自治和自由的运动,是西欧城市反封建政治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主要手段有(   )
①武力斗争 ②分封土地 ③金钱赎买
④成立行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中世纪由国王和封建领主颁发的特许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确认市民的自由身份,使城市市民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保证和认可,由此可知特许状的重要作用是(   )
A.为市民自由提供了法律保证
B.保证了市民的财产安全
C.保证了封建领主的管辖权
D.国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在西欧)被城市居民的丰盛礼物所征服的国王,也同意宣誓保障这些权利(即自由或自治权利)……可是……不久,(国王)就破坏这些权利。”这段话说明了(   )
A.市民阶层争取自由的道路很曲折
B.市民阶层只能通过赎买获得自由
C.封建国王愿意市民阶层重获自由
D.市民阶层要向封建国王赠送礼品

5.有学者指出:“中世纪的城市是市民必不可少的聚集地,活跃地从事工商业的经营。”其中所述城市的主要职能是(   )
A.从事贸易和手工业
B.逃离庄园的农奴的定居地
C.作为农业的发展的补充
D.政治权力的中心

6.中世纪的一个西欧城市从英王亨利二世手里获得“特许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这种“特许状”的颁发反映了(   )
A.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城市的政权
B.封建割据势力的增强
C.城市要求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权利
D.英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7.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国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随着城市而诞生。在城市同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们在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城市里安家落户。”这些知识分子成为大学的主体。材料所述中世纪大学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争取自治权利的需要
B.摆脱城市世俗权力的控制
C.争取教会对教育的支持
D.西欧城市复兴的推动

8.中世纪的大学一般都坐落在城市中,大学与城市之间形成密切的关系。对两者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
①城市为大学提供了物质保障 ②城市的自治理念为大学自治提供了借鉴 ③大学为城市培养了实用人才 ④大学增进了城市间的文化交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到11世纪的欧洲,随着铁犁等先进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农作物的平均产量由8至9世纪的种一收二,上升为种一收五……农产品总量显著增加……脱离农业的手工业生产已不再是为了满足领主和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追求交换价值,各类商人遂应运而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手工业者和商人自发聚集到……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墙的矗立,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城市。
…………
面对商品经济的巨大诱惑,西欧各级教俗贵族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兴建和复兴活动。
——王斯德主编,沈坚、金志霖著《世界通史第一编 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随着市镇的发展,城市人口也逐渐增多,发展到足以抵制贵族的要求并自己支配城市事务的地步……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免除城区内部商业活动的税赋和捐税。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等译《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
【答案】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商业贸易的发展繁荣,城市贵族的参与。
(2)城市居民为了取得材料二中所说的“自己支配城市事务”的权利,采用了怎样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对西欧社会面貌的影响。
【答案】方式:从国王或领主手中取得自由和自治的“特许状”。影响:促进了西欧封建农奴制和庄园制的瓦解;推动了中世纪工商贸易的繁荣发展;城市出现了新兴市民阶层,并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大学出现,城市成为学术文化的中心。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米兰、琅城等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权利。
——白乐天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建立起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或领主缴纳定额赋税。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国的巴黎、奥尔良、里昂和英国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权,由国王与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白乐天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琅城市民在取得城市自治权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式。
【答案】 募集金钱赎买城市自治权和武装斗争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西欧城市的特点。
【答案】西欧封建城市重新兴起后,获得了自治权;有些城市不能完全摆脱国王或领主的控制。
(3)试从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给它的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角度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话的。
【答案】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使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所以说:“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也就是说,城市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的新生事物,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就像花朵一样。INCLUDEPICTURE "导引解析.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知识导引
一、知识梳理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农业、工商业和城市长时间衰落。从10世纪起,农业技术提高,商贸发展,人口增长,西欧城市开始复苏,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2)城市斗争
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是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3)城市类型
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居民的构成
城市的基本居民是手工工匠和商人,他们一般来自农村,很多人在进城前的身份是农奴。农奴在自由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成为市民。手工业者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2)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
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3.大学的兴起
(1)背景
11世纪后,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传入西欧。
(2)发展过程
①12世纪,大学在西欧兴起,它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②12世纪,巴黎出现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开办的学校。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③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体现在享有免赋税特权、教育自主权和司法特权。
(3)课程
①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则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②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重难点解析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产生及意义
从5世纪晚期起,因奴隶起义、日耳曼“蛮族”大迁徙的冲击,罗马帝国时期繁盛的西欧城市和商业日趋衰落。日耳曼人建立王国后,残破的城市更加衰落。
从10世纪起,西欧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社会分工和产品的交换日益显现。意大利的威尼斯与拜占庭帝国的贸易开始兴起,在意大利城市贸易的影响下,西欧的经贸联系也在加强。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中世纪新兴的城市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为了满足地方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中小城市,其经济活动的范围比较有限。这种城市数量最多,如法国的奥尔良。第二种是主要生产和经营某种专业产品的城市,产品主要供出口,其经济活动的辐射力较大,但受国际贸易制约,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第三种是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业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
中世纪西欧城市规模较小。市民的成分也较复杂,除手工工匠和商人外,还有大封建主、高级教士和大量下层贫民。
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上,市民阶层为了对抗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与王权结合,获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市民阶层参与政治。城市自治和城市议会,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同时也促进了王权的上升,教会的政治权力受到削弱。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庄园制度瓦解,农奴依附地位消失,农村货币地租盛行,农民、手工业者直接卷入市场,受到商人和城市贵族的剥削,各阶层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中世纪的行会是重要的经济组织和社会互助组织,促进了城市生产和生活秩序的规范化。开放的城市逐渐成为中世纪西欧经济发展的重心。文化上,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市民文化,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准备。
INCLUDEPICTURE "导引解析.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例题分析
 1.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如图“?”处应该填写(  )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22LS9J1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22LS9J14.TIF" \* MERGEFORMATINET
A.农业的发展
B.庄园的发展
C.城市的兴起
D.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10世纪起,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城市。故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2.1130年,英王亨利一世给伦敦颁发的特许状规定:“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利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负责处理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遇有讼案即审理。”从材料可以看出,特许状的颁布使伦敦市民(  )
A.不能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
B.有权选举市长,完全实现自治
C.享有完全独立的司法权
D.成为自由人,享有财产权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负责处理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遇有讼案即审理”,可判断特许状的颁布使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但是,取得自治权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故选A项。
3.城市文明兴起之后,在原有的贵族、教士——农奴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孕育而生,进而成长为市民阶级(资产阶级)。这一群体因其共同的经济利益,产生共同的政治追求,进而发育出市民社会。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题干材料体现了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市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而形成市民社会。城市发展属于生产力发展范畴,市民阶级属于生产关系,两者共同构成经济基础。市民社会体现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属于上层建筑,因此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4.柯勒曾说:“大学的出现是十二三世纪心智活动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早期的中世纪大学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在课程目标上注重专门和实用,因此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这说明(  )
A.大学为反对教会的思想控制而存在
B.西欧教育与学术领域出现新气象
C.大学的课程适应了领主的文化需求
D.大学拥有司法特权和教育自主权
答案:B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学的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由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表述不符合基本史实;D项表述符合基本史实,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B项。
INCLUDEPICTURE "导引解析.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从10世纪开始,在西欧封建领主的领地上,新的城市开始出现,其中发展较快的城市类型有( B )
A.金融和手工业
B.手工业和商业
C.工矿业和商业
D.交通和手工业
2.争取城市自治和自由的运动,是西欧城市反封建政治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主要手段有( C )
①武力斗争 ②分封土地 ③金钱赎买
④成立行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中世纪由国王和封建领主颁发的特许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确认市民的自由身份,使城市市民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保证和认可,由此可知特许状的重要作用是( A )
A.为市民自由提供了法律保证
B.保证了市民的财产安全
C.保证了封建领主的管辖权
D.国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在西欧)被城市居民的丰盛礼物所征服的国王,也同意宣誓保障这些权利(即自由或自治权利)……可是……不久,(国王)就破坏这些权利。”这段话说明了( A )
A.市民阶层争取自由的道路很曲折
B.市民阶层只能通过赎买获得自由
C.封建国王愿意市民阶层重获自由
D.市民阶层要向封建国王赠送礼品
5.有学者指出:“中世纪的城市是市民必不可少的聚集地,活跃地从事工商业的经营。”其中所述城市的主要职能是( A )
A.从事贸易和手工业
B.逃离庄园的农奴的定居地
C.作为农业的发展的补充
D.政治权力的中心
6.中世纪的一个西欧城市从英王亨利二世手里获得“特许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这种“特许状”的颁发反映了( C )
A.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城市的政权
B.封建割据势力的增强
C.城市要求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权利
D.英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7.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国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随着城市而诞生。在城市同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们在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城市里安家落户。”这些知识分子成为大学的主体。材料所述中世纪大学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D )
A.城市争取自治权利的需要
B.摆脱城市世俗权力的控制
C.争取教会对教育的支持
D.西欧城市复兴的推动
8.中世纪的大学一般都坐落在城市中,大学与城市之间形成密切的关系。对两者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D )
①城市为大学提供了物质保障 ②城市的自治理念为大学自治提供了借鉴 ③大学为城市培养了实用人才 ④大学增进了城市间的文化交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到11世纪的欧洲,随着铁犁等先进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农作物的平均产量由8至9世纪的种一收二,上升为种一收五……农产品总量显著增加……脱离农业的手工业生产已不再是为了满足领主和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追求交换价值,各类商人遂应运而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手工业者和商人自发聚集到……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墙的矗立,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城市。
…………
面对商品经济的巨大诱惑,西欧各级教俗贵族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兴建和复兴活动。
——王斯德主编,沈坚、金志霖著《世界通史第一编 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随着市镇的发展,城市人口也逐渐增多,发展到足以抵制贵族的要求并自己支配城市事务的地步……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免除城区内部商业活动的税赋和捐税。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等译《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
(2)城市居民为了取得材料二中所说的“自己支配城市事务”的权利,采用了怎样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对西欧社会面貌的影响。
【答案】(1)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商业贸易的发展繁荣,城市贵族的参与。
(2)方式:从国王或领主手中取得自由和自治的“特许状”。影响:促进了西欧封建农奴制和庄园制的瓦解;推动了中世纪工商贸易的繁荣发展;城市出现了新兴市民阶层,并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大学出现,城市成为学术文化的中心。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米兰、琅城等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权利。
——白乐天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建立起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或领主缴纳定额赋税。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国的巴黎、奥尔良、里昂和英国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权,由国王与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白乐天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琅城市民在取得城市自治权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西欧城市的特点。
(3)试从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给它的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角度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话的。
【答案】(1)募集金钱赎买城市自治权和武装斗争方式。
(2)西欧封建城市重新兴起后,获得了自治权;有些城市不能完全摆脱国王或领主的控制。
(3)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使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所以说:“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也就是说,城市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的新生事物,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就像花朵一样。(共37张PPT)
第8课 西欧庄园
一、知识梳理
1.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庄园形成
从9世纪开始,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庄园出现。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2)庄园佃户
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主要是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3)庄园土地
庄园的耕地分两部分,其一为“自营地”,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占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其二为“份地”,佃户以向领主服劳役为条件领取的土地。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义务,一般每周劳动3天。佃户要向教会缴纳“什一税”。
此外,庄园还有“共用地”,是指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佃户可以放牧,共同使用。
2.庄园法庭
(1)机构
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法庭由领主或他的管家主持。惩罚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是处以罚金。
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法庭不定期开庭,开庭地点也不固定。
(2)审判依据
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3)作用
①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②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二、重难点解析
庄园制度
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一个有组织的行政管理单位,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庄园的佃户与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密切。
庄园的构成包括土地、建筑物以及赖以生活的人。土地按功能可分为可耕地、牧场、草地或荒地等,从法律上又可分为领主自营地、佃户的“份地”和共用地。
庄园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领主、佃户的生产和生活所需,除盐、铁等少数物资外,其他物品均自行生产。
领主在庄园里有行政权、司法权。领主在领地拥有政治权利,有权主持庄园法庭审判佃农。佃农依附于领主,没有人身自由。庄园制度在其存在时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西欧庄园于9世纪兴起。从14世纪起,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向乡村的渗透,封建领主纷纷放弃庄园的自营地,改征货币地租,佃农也通过“赎买”等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庄园趋向瓦解。
例题分析
1.欧洲中世纪庄园以农业生产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据此可知,这些庄园(  )
A.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B.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促进欧洲城市兴起
D.领主占有全部土地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可判断这些庄园经济基本自给自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材料未体现B、C、D三项。故选A项。
2.西欧庄园设有庄园法庭,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等等。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庄园法庭是维护领主利益的工具
B.庄园法庭行使国家最高司法权力
C.庄园法庭意在维护公共秩序
D.封建君主对农奴实行专制统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说明庄园法庭是维护领主利益的工具,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材料未体现B、C、D三项。故选A项。
3.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下列符合庄园佃户生活情景的是(  )
A.无须缴纳“什一税”
B.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一些权益
C.免费使用领主的磨坊
D.无须为领主提供劳役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庄园相关知识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会向佃户征收“什一税”,故排除A项;佃户使用领主的磨坊、酿酒机、面包炉等,都必须缴纳使用费,故排除C项;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故排除D项。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4.马克·布洛赫在其代表作《封建社会》中指出:“(庄园时期)地多人少,经济条件不允许以雇佣劳动力或领主家中豢养的劳力开发极为庞大的领主自领(营)地,所以,对领主而言,与其将所有的地块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如永远支配那些自食其力的依附者的劳动和资源就好。”材料说明了(  )
A.庄园的出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B.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繁荣催生了庄园经济
C.庄园中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D.庄园中有佃户取决于当时的经济条件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庄园时期)地多人少,经济条件不允许以雇佣劳动力或领主家中豢养的劳力开发极为庞大的领主自领(营)地”可知,当时的经济条件是庄园有佃户的前提,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A、B、C三项说法。故选D项。
5.假如你是生活在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奴,那么下列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
A.在领主的自营地上每周无偿劳动3天
B.除了拥有一定的耕地使用权,还可以在“共用地”上放牧
C.庄园法庭定期开庭,地点在庄园法庭内
D.与庄园领主或其他农奴发生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庄园相关知识的理解。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因此最不可能遇到的是“庄园法庭定期开庭,地点在庄园法庭内”,由此判断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   )
A.封建庄园    B.手工工场
C.租地农场 D.商业城市

2.农奴的房舍、可耕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都归领主所有,农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或服一定的劳役方可以使用它们。这种情况出现于(   )
A.古代印度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中世纪的西欧

3.从古至今,土地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在西欧庄园里,土地的使用类型主要包括(   )
①领主自营地 ②佃户份地 ③共用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中世纪欧洲庄园里的佃户负担沉重,要为领主耕种、服杂役,使用庄园中的磨坊也要缴纳费用,佃户还要常常向领主交(   )
A.劳役 B.捐税
C.“什一税” D.货币地租

5.一份约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在某一节日的一些状况:“他们(佃户)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节日里领主才收取地租
B.佃户的地租包括实物和劳役地租
C.农民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修道院的教士们贪得无厌

6.通常情况下,庄园的佃户每周约用3天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劳动,在收获时,佃户必须先把领主的庄稼收割后才能收割自己的庄稼,剩下的时间,佃户在自己的份地上劳作。领主自营地的收获归领主,佃农份地的收获归佃农,这种地租形态是(   )
A.实物地租 B.劳役地租
C.货币地租 D.商品交换

7.在整个中世纪,西欧始终存在着一定比例的自由农民或半自由农民,他们生活在庄园中,依附于领主的经济地位及政治权威。下列有关庄园中农民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国家承担租税和兵役
B.土地权利受到庄园法庭的保护
C.在法律上与领主具有平等地位
D.他们与领主形成附庸关系

★8.通过档案记载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里的村规村法中常用的法令习惯术语是“由自治村一致同意制定的惯例法令”“在邻里之间同意的情况下”或“得到佃农们的同意”等表述,并且村法一般都冠以村民集体的名义。这表明(   )
A.村规村法保障了领主的利益
B.村规村法维护了庄园的公共秩序
C.村规村法确立了习惯法的权威
D.村民具有参与立法决策的权利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庄园法庭……不是常设的机构,没有固定的人员构成,也没有法定的办事地点。法庭的主持者一般是领主或者他的代理人,他们是事实上的法官,但他们只是临时充当这一角色……庄园法庭不能经常开庭……
开庭了,农民无论什么身份都须出席,有无故不到者,将给予罚款。但出席法庭的这些农民,对于法庭的审理只有旁听的权利而不能发表意见和看法,只有经过特别推选的、由陪审员组成的陪审团,才能对案件做出审理和判决……如15世纪英国伍斯特主教地产的一个庄园法庭就某一案件做出审判时,主持的管事告诉陪审团应该怎样裁决,并强调他的观点来自皇家的审判,但陪审团拒绝按管事的要求做判决,管事一怒之下对整个陪审团进行罚款,并希望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明天再做决定。第二天,陪审团来了却仍然拒绝合作。
——齐世荣主编,黄春高著《精粹世界史:西欧封建社会》
材料二 庄园中的经济权、行政及司法权都掌握在领主手里,领主对封土上的土地和人民实行着全面的统治……庄园法庭是……领主行使其权力的最重要和最经常的手段。一般的民事案件,事无巨细都必须在本庄园提起诉讼。领主或其代理人是当然的法官,参与审理的其他人员一般称“陪审员”,他们都是庄园的农奴或其他身份的农民,组成“陪审团”。庄园法庭开庭时,庄园里的人,无论什么身份都须出席,无故不到者,将被罚款。法庭有程式化的诉讼程序和标准的语言,整个审理过程及判决决议一般都被记录在案,它们成了后人了解和研究中世纪社会状况的绝好史料。 ——曹顺仙《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庄园法庭运行的特点。
【答案】 庄园法庭不是常设机构,人员、办事地点、开庭时间不固定。主持者一般是领主及其代理人,开庭时,无故不到者罚款。
(2)根据材料二,简述庄园法庭是如何审理民事案件的。
【答案】庄园内的一般民事案件必须在本庄园中进行审理。法官为领主或代理人,佃户组成陪审团。审理案件时无故缺席,要处以罚款。审判按法庭程序进行,并记录在案。
(3)结合材料二,说说庄园法庭审判记录对史学研究的意义。
【答案】庄园法庭审理过程及判决决议都被记录,这为研究中世纪的庄园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历史材料,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庄园领地上有农田、牧场、森林和水源,其设施除了领主住宅与农奴房舍之外,通常还有教堂、磨坊、面包坊、铁匠作坊等。庄园内最肥沃的田地由农奴定期无偿耕作,收成全部归领主,剩下的地是农奴的生活来源。农奴需上缴家禽、鸡蛋、肉、酒等实物地租;需向领主缴纳人头税、结婚税等货币地租;需不定期为领主服兵役和从事筑路、建房等劳役,这些属劳役地租。有时为了调整庄园内部关系还设立庄园法庭。
(1)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土地分为“自营地”和“份地”两部分,结合所学,请你解释什么是“自营地”,什么是“份地”。
【答案】 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经营收入全部由领主所有的土地称“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
(2)根据材料二,农奴要向领主缴纳哪几类地租?
【答案】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劳役地租。
(3)综合上述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西欧庄园的特点。
【答案】中世纪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知识导引
一、知识梳理
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背景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版图涵盖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拜占庭帝国经济活跃,社会稳定。
(2)《查士丁尼法典》
①目的: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②内容: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罗马民法大全》,包括四部文献:
《查士丁尼法典》: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汇编。
《法学汇纂》: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
《法理概要》: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新法典》: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
③实质:《罗马民法大全》仍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并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④影响:《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军事封建制度
从7世纪起,拜占庭帝国遭到阿拉伯人的进攻。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皇帝改行省为军区,把自由农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2)衰落与灭亡
9世纪后,拜占庭帝国遭受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版图不断被蚕食。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西欧封建主在罗马教皇的号召下组建十字军进行东征,东征的十字军攻打拜占庭帝国。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3)历史贡献
①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兼收并蓄,创造了拜占庭文化。
②它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二、重难点解析
《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以复兴罗马帝国和重振皇权为己任,采取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拜占庭进入“查士丁尼时代”。
为建立“一个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重现昔日罗马帝国的辉煌,查士丁尼成立法典编纂委员会,编写罗马法。委员会编成了由《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组成的《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对后来西方的法律观念和司法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INCLUDEPICTURE "导引解析.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例题分析
1.哈斯金斯说:“没有什么比罗马法律更能体现罗马人聪明才智的特质,也没有什么比她的法律的影响更持久、更广泛。”公元6世纪,由查士丁尼组织编纂,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献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权利法案》
答案:C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内容为《罗马民法大全》。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编成了《罗马民法大全》。它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故选C项。
2.《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释放奴隶也列入列国通法”“被释放,便是从管辖下得到释放”。这一记载,说明拜占庭帝国(  )
A.专制统治日益巩固
B.奴隶处境有所改善
C.法制时代全面开启
D.废除封建领主特权
答案:B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题干内容显示拜占庭帝国的奴隶可以得到释放且在全国范围内受法律承认和保护,说明拜占庭帝国奴隶处境有所改善,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古巴比伦王国与拜占庭帝国的相同点是(  )
A.实行森严的种姓制度
B.统治中心位于地中海中部
C.疆域跨欧、亚、非三大洲
D.颁布维护统治的成文法典
答案:D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组织编纂了著名的《罗马民法大全》,因此二者的相同点是统治阶级颁布的维护统治的成文法典,故D项正确;古印度实行森严的种姓制度,故排除A项;古巴比伦王国统治中心位于西亚两河流域,故排除B项;古巴比伦王国的疆域并没有跨欧、亚、非三大洲,故排除C项。故选D项。
4.这个帝国的重要性绝非仅体现在它的“武功”,更体现在“文治”成就,如深刻影响了后来欧洲各国法律发展的《查士丁尼法典》。材料中的“帝国”指(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答案:C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的掌握情况及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武功”“文治”“深刻影响了后来欧洲各国法律发展的《查士丁尼法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帝国是拜占庭帝国。故选C项。
INCLUDEPICTURE "导引解析.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伊斯坦布尔是现今土耳其的最大城市和港口,为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它最初的名称是拜占庭,下列国家以此为首都的有( D )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东罗马帝国 ③查理曼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说:“查士丁尼的胜利所获致的虚衔早已化为尘土,然而他作为立法者的名声却镌刻在一个公正而又持久的纪念物之上。”这里所说的“公正而又持久的纪念物”是指( C )
A.《十二铜表法》 B.陶片放逐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罗马法
3.有些学者把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视为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查士丁尼前所未有的文治和武功,其中文治是指( A )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 ②《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的编纂 ③组织十字军进行东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7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在全国推行军事和行政改革,确立了一种军事封建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C )
A.军政兼容、兵农合一
B.政教分离、兵民一体
C.军政合一、军民合一
D.军政合一、军民分离
5.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战争。封建领主组建十字军进行东征的目的是( C )
A.进攻波斯帝国
B.打击日耳曼建立的“蛮族王国”
C.夺取东方的土地与财富
D.与基督教会争夺拜占庭的控制权
6.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曾经是一个地域辽阔、实力雄厚的大帝国。下列有关拜占庭帝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罗马帝国分裂后皇帝君士坦丁在此设立新都
B.遭受过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的进攻而亡国
C.罗马教皇给予拜占庭帝国军事援助
D.长期的对外战争使帝国获取巨额财富
7.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一千多年,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帝国的灭亡。攻陷拜占庭帝国的国家是( C )
A.法兰克王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波斯帝国
8.史学家评价说:“它既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又吸收了东方文明成果,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这位史学家所说的“它”是( C )
A.罗马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好皇帝)应该不仅以其武力而获尊荣,还必须用法律来武装,以便在战时和平时都有法可依,得到正确的指导;他必须是法律的有力捍卫者,也应是征服敌人的胜利者。
——《法理概要》
材料二 人民起义为查士丁尼敲响警钟。他不得不实行一些改革以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为总结古罗马的统治经验,特成立罗马法编纂委员会,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导。
——吴于廑、齐世荣总主编,朱寰、
马克垚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 由于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因此它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而且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该法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的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1)从材料一的内容,可以看出查士丁尼的什么思想?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述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民法大全》的进步性。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意义。
【答案】(1)思想:政府必须以法律维持秩序,用武力保护法律。目的: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
(3)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还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强盛的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拜占庭帝国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它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
(1)拜占庭帝国因何而得名?结合材料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为什么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
【可悲的衰亡】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将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中。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3)学史明智,以史为鉴。在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如何面对新的环境挑战方面,结合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史,你从中得到哪些深刻的启示?
【答案】(1)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原因: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并且它保存和继承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2)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封闭保守的心态;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西方军队的占领和奥斯曼帝国的进攻。
(3)不能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要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只有居安思危,不断创新,才能有生机和活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INCLUDEPICTURE "线.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线.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线.TIF" \* MERGEFORMATINET
5世纪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希腊罗马传统、日耳曼传统与基督教相互影响,使西欧中世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治上,封君与封臣的封建制度及等级制度逐步形成。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庄园是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单位。10—12世纪,城市随经济的复苏而重新兴起,出现了自由和自治的城市。早期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推动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文化上,基督教文化成为中世纪的统治思想,教会的势力凌驾于封建王权之上,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出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文化的发展。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INCLUDEPICTURE "单元3.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单元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单元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导引解析.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知识导引
一、知识梳理
1.基督教的兴起
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出现了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即基督教。
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
(1)建立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起许多“蛮族王国”。481年,克洛维在高卢地区建立法兰克王国。
(2)巩固
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他把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取得罗马教会、信仰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支持。
(3)扩张
克洛维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3.封君与封臣
(1)改革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革土地的分封形式,由无偿赐地到要求得到封地的人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为封臣。
(2)内涵
封臣效忠封君,封君保护封臣,形成有契约意义的封君与封臣。
(3)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与义务相互交织,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影响
11世纪,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4.查理曼帝国
(1)建立
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
800年前后,查理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2)与教会的关系
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命令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增强了教会的实力。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3)分裂
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二、重难点解析
封君与封臣
11—13世纪,在西欧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君封臣制广泛存在,主要内容如下。(1)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为国王服兵役,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2)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3)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予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若要继续以前的关系,则必须重新分封。封君封臣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双向契约关系”。
西欧封君封臣制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确定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INCLUDEPICTURE "导引解析.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例题分析
1.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某同学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1世纪”“耶稣”“救世主”等,他查找到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答案:B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内容为基督教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2.公元800年前后,该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800年,教皇在罗马为该国国王举行了加冕礼,称之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国家是(  )
A.法兰克王国 B.西罗马帝国
C.法兰西王国 D.意大利王国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兰克王国建立的掌握程度。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西欧最大的王国”“罗马人的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是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故A项符合题意。西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与题干时间“800年”不符,排除B项;C、D两项是843年由查理曼帝国分裂而成的,排除。故选A项。
3.11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
A.封君没有保护封臣的义务
B.封君封臣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C.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赋税
D.封君与封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答案:B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封君封臣制度的掌握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由此可知,封君与封臣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B项正确。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A项错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臣要直接承担封君的赋税、兵役,而不是国家的赋税,C项错误。封君与封臣以土地关系为纽带,D项错误。故选B项。
4.这个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这个帝国是(  )
A.查理曼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的考查点是查理曼帝国。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不存在隶属关系。由此判断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INCLUDEPICTURE "导引解析.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恩格斯在研究宗教时说:“对于一种征服罗马世界帝国、统治文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达1 800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这里的宗教是指( C )
A.佛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标志着法兰克“蛮族”王权与罗马教会的联合,他是( B )
A.屋大维 B.克洛维
C.亚历山大 D.查理曼
3.有学者这样评价克洛维的事业:克洛维征服了这些异端信仰者,把他的王国扩展到高卢全境。下列属于克洛维统治时期作为的有( B )
①建立法兰克王国 ②征服高卢 ③皈依基督教 ④确定“什一税”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4.“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致的是( B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5.“由上帝加冕之伟大、和平的皇帝,统驭罗马帝国,同时受上帝之恩宠,为法兰克人和伦巴第人之皇帝”,此人是( C )
A.克洛维 B.屋大维
C.查理曼 D.凯撒
6.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的查理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下列史事与查理曼帝国相关的有( A )
①进行旷日持久的军事征服 ②处理好与教会的关系 ③查理加冕成为罗马人的皇帝 ④德、法、意国家雏形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国王和皇帝的统治和权威得到基督教会的支持,显著标志是由主教为国王施加冕礼,其作用是( B )
A.展现王权高于教权
B.宣布王权的合法性
C.瓦解封建君臣关系
D.突出教权的绝对权威
8.有学者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向中世纪封建制过渡时期得以延续,是一种“适应时势的宗教”,其表现有( D )
①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②促进法兰克国家封建关系的确立 ③查理曼帝国分裂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27年,封臣们宣誓效忠弗朗德勒新伯爵威廉,威廉则授予他们封地。
4月7日,星期四,另外一些人向伯爵宣誓。一开始,都是按这种形式行臣服礼。伯爵问(他面前的人)是否愿意完全成为他的人,这个人便回答说:我愿意。然后把合拢的两手放到伯爵的两手中,两人互吻以表示巩固联盟。接下来,表示了敬意的臣从向伯爵进行效忠宣誓,誓词是:“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威廉伯爵。”最后这个人还要在圣徒的圣物上宣誓。这时伯爵用手持的权杖,向所有根据这种盟约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
——[法]J.阿尔德伯特、[英]德尼兹·加亚尔等著,蔡鸿滨等译《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出现的原因,并说明封君封臣制实施的方式。举行这种封臣仪式的作用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世纪封君封臣制的特点。
【答案】(1)原因:加强王权,改革土地的分封形式。
方式: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形成要行臣服礼和授职礼,确立双方的义务与权利。封君和封臣结成联盟。作用:封君通过封臣向其宣誓效忠而获得保护和支持;封臣通过向封君宣誓效忠并承诺履行一定的义务,可以获得封君的保护和一定的封地。
(2)封君与封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君与封臣的权利与义务是交织在一起的;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带有契约性质。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p31-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p31-3.TIF" \* MERGEFORMATINET
材料二 西欧小封建主从大封建主处接受封地,在举行“臣服礼”时宣誓:“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古代卷》
材料三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欧洲中世纪谚语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最先形成于哪个国家?
(2)材料二中“主人”和“仆人”分别指谁?指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纽带。这种制度的推广,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国家:法兰克王国。
(2)封君;封臣。关系:土地分封。影响: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3)附庸就是封臣,领主就是封君。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通过层层分封形成的,每个封君都可以将自己的一部分封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属下,从而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其基本特征就是封臣只承认直接给自己封地的人为封君,与自己封君的封君则没有臣属关系;每个封君只可以管辖自己的封臣,无权管辖自己封臣的封臣。知识导引
一、知识梳理
1.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庄园形成
从9世纪开始,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庄园出现。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2)庄园佃户
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主要是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3)庄园土地
庄园的耕地分两部分,其一为“自营地”,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占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其二为“份地”,佃户以向领主服劳役为条件领取的土地。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义务,一般每周劳动3天。佃户要向教会缴纳“什一税”。
此外,庄园还有“共用地”,是指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佃户可以放牧,共同使用。
2.庄园法庭
(1)机构
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法庭由领主或他的管家主持。惩罚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是处以罚金。
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法庭不定期开庭,开庭地点也不固定。
(2)审判依据
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3)作用
①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②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二、重难点解析
庄园制度
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一个有组织的行政管理单位,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庄园的佃户与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密切。
庄园的构成包括土地、建筑物以及赖以生活的人。土地按功能可分为可耕地、牧场、草地或荒地等,从法律上又可分为领主自营地、佃户的“份地”和共用地。
庄园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领主、佃户的生产和生活所需,除盐、铁等少数物资外,其他物品均自行生产。
领主在庄园里有行政权、司法权。领主在领地拥有政治权利,有权主持庄园法庭审判佃农。佃农依附于领主,没有人身自由。庄园制度在其存在时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西欧庄园于9世纪兴起。从14世纪起,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向乡村的渗透,封建领主纷纷放弃庄园的自营地,改征货币地租,佃农也通过“赎买”等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庄园趋向瓦解。
INCLUDEPICTURE "导引解析.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例题分析
1.欧洲中世纪庄园以农业生产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据此可知,这些庄园(  )
A.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B.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促进欧洲城市兴起
D.领主占有全部土地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可判断这些庄园经济基本自给自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材料未体现B、C、D三项。故选A项。
2.西欧庄园设有庄园法庭,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等等。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庄园法庭是维护领主利益的工具
B.庄园法庭行使国家最高司法权力
C.庄园法庭意在维护公共秩序
D.封建君主对农奴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说明庄园法庭是维护领主利益的工具,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材料未体现B、C、D三项。故选A项。
3.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下列符合庄园佃户生活情景的是(  )
A.无须缴纳“什一税”
B.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一些权益
C.免费使用领主的磨坊
D.无须为领主提供劳役
答案:B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庄园相关知识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会向佃户征收“什一税”,故排除A项;佃户使用领主的磨坊、酿酒机、面包炉等,都必须缴纳使用费,故排除C项;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故排除D项。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4.马克·布洛赫在其代表作《封建社会》中指出:“(庄园时期)地多人少,经济条件不允许以雇佣劳动力或领主家中豢养的劳力开发极为庞大的领主自领(营)地,所以,对领主而言,与其将所有的地块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如永远支配那些自食其力的依附者的劳动和资源就好。”材料说明了(  )
A.庄园的出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B.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繁荣催生了庄园经济
C.庄园中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D.庄园中有佃户取决于当时的经济条件
答案:D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庄园时期)地多人少,经济条件不允许以雇佣劳动力或领主家中豢养的劳力开发极为庞大的领主自领(营)地”可知,当时的经济条件是庄园有佃户的前提,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A、B、C三项说法。故选D项。
5.假如你是生活在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奴,那么下列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
A.在领主的自营地上每周无偿劳动3天
B.除了拥有一定的耕地使用权,还可以在“共用地”上放牧
C.庄园法庭定期开庭,地点在庄园法庭内
D.与庄园领主或其他农奴发生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答案:C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庄园相关知识的理解。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因此最不可能遇到的是“庄园法庭定期开庭,地点在庄园法庭内”,由此判断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INCLUDEPICTURE "导引解析.TIF"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导引解析.TIF" \* MERGEFORMATINET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本题题干后的括号中。
1.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 A )
A.封建庄园    B.手工工场
C.租地农场 D.商业城市
2.农奴的房舍、可耕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都归领主所有,农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或服一定的劳役方可以使用它们。这种情况出现于( D )
A.古代印度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中世纪的西欧
3.从古至今,土地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在西欧庄园里,土地的使用类型主要包括( D )
①领主自营地 ②佃户份地 ③共用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中世纪欧洲庄园里的佃户负担沉重,要为领主耕种、服杂役,使用庄园中的磨坊也要缴纳费用,佃户还要常常向领主交( B )
A.劳役 B.捐税
C.“什一税” D.货币地租
5.一份约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在某一节日的一些状况:“他们(佃户)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B )
A.节日里领主才收取地租
B.佃户的地租包括实物和劳役地租
C.农民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修道院的教士们贪得无厌
6.通常情况下,庄园的佃户每周约用3天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劳动,在收获时,佃户必须先把领主的庄稼收割后才能收割自己的庄稼,剩下的时间,佃户在自己的份地上劳作。领主自营地的收获归领主,佃农份地的收获归佃农,这种地租形态是( B )
A.实物地租 B.劳役地租
C.货币地租 D.商品交换
7.在整个中世纪,西欧始终存在着一定比例的自由农民或半自由农民,他们生活在庄园中,依附于领主的经济地位及政治权威。下列有关庄园中农民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向国家承担租税和兵役
B.土地权利受到庄园法庭的保护
C.在法律上与领主具有平等地位
D.他们与领主形成附庸关系
★8.通过档案记载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里的村规村法中常用的法令习惯术语是“由自治村一致同意制定的惯例法令”“在邻里之间同意的情况下”或“得到佃农们的同意”等表述,并且村法一般都冠以村民集体的名义。这表明( D )
A.村规村法保障了领主的利益
B.村规村法维护了庄园的公共秩序
C.村规村法确立了习惯法的权威
D.村民具有参与立法决策的权利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庄园法庭……不是常设的机构,没有固定的人员构成,也没有法定的办事地点。法庭的主持者一般是领主或者他的代理人,他们是事实上的法官,但他们只是临时充当这一角色……庄园法庭不能经常开庭……
开庭了,农民无论什么身份都须出席,有无故不到者,将给予罚款。但出席法庭的这些农民,对于法庭的审理只有旁听的权利而不能发表意见和看法,只有经过特别推选的、由陪审员组成的陪审团,才能对案件做出审理和判决……如15世纪英国伍斯特主教地产的一个庄园法庭就某一案件做出审判时,主持的管事告诉陪审团应该怎样裁决,并强调他的观点来自皇家的审判,但陪审团拒绝按管事的要求做判决,管事一怒之下对整个陪审团进行罚款,并希望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明天再做决定。第二天,陪审团来了却仍然拒绝合作。
——齐世荣主编,黄春高著《精粹世界史:西欧封建社会》
材料二 庄园中的经济权、行政及司法权都掌握在领主手里,领主对封土上的土地和人民实行着全面的统治……庄园法庭是……领主行使其权力的最重要和最经常的手段。一般的民事案件,事无巨细都必须在本庄园提起诉讼。领主或其代理人是当然的法官,参与审理的其他人员一般称“陪审员”,他们都是庄园的农奴或其他身份的农民,组成“陪审团”。庄园法庭开庭时,庄园里的人,无论什么身份都须出席,无故不到者,将被罚款。法庭有程式化的诉讼程序和标准的语言,整个审理过程及判决决议一般都被记录在案,它们成了后人了解和研究中世纪社会状况的绝好史料。
——曹顺仙《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庄园法庭运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述庄园法庭是如何审理民事案件的。
(3)结合材料二,说说庄园法庭审判记录对史学研究的意义。
【答案】(1)庄园法庭不是常设机构,人员、办事地点、开庭时间不固定。主持者一般是领主及其代理人,开庭时,无故不到者罚款。
(2)庄园内的一般民事案件必须在本庄园中进行审理。法官为领主或代理人,佃户组成陪审团。审理案件时无故缺席,要处以罚款。审判按法庭程序进行,并记录在案。
(3)庄园法庭审理过程及判决决议都被记录,这为研究中世纪的庄园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历史材料,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P3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梁菲\\梁菲PPT\\2025\\2025秋\\贵州金学典\\金学典 历史 九年级上册\\P35.TIF" \* MERGEFORMATINET
材料二 庄园领地上有农田、牧场、森林和水源,其设施除了领主住宅与农奴房舍之外,通常还有教堂、磨坊、面包坊、铁匠作坊等。庄园内最肥沃的田地由农奴定期无偿耕作,收成全部归领主,剩下的地是农奴的生活来源。农奴需上缴家禽、鸡蛋、肉、酒等实物地租;需向领主缴纳人头税、结婚税等货币地租;需不定期为领主服兵役和从事筑路、建房等劳役,这些属劳役地租。有时为了调整庄园内部关系还设立庄园法庭。
(1)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土地分为“自营地”和“份地”两部分,结合所学,请你解释什么是“自营地”,什么是“份地”。
(2)根据材料二,农奴要向领主缴纳哪几类地租?
(3)综合上述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西欧庄园的特点。
【答案】(1)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经营收入全部由领主所有的土地称“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
(2)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劳役地租。
(3)中世纪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