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课程标准:①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过程;②了解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子目1: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精读学案【拓展1】;了解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背景。并回答教材132页“问题探究”的问题(写在书上)问题2:精读学案【拓展1】;梳理教材128-129页正文;了解各地区殖民体系崩溃的典型案例。为什么特别提到印度与巴基斯坦、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古巴和巴拿马收回运河(课本标注)问题3:阅读教材129页“史料阅读”;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写在书上)问题4:结合教材和学案【拓展1】;回答教材130页“思考点”(课堂提问)【拓展1】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背景:(1)宗主国(殖民国家)国力衰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下降;(2)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其主权和民族国家意识,促进了民族解放力量的增长;(3)两极格局的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壮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斗争;(4)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5)新老殖民主义者的矛盾与斗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6)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不结盟运动)2.概况亚洲代表在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印度尼西亚等也纷纷独立影响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非洲代表1953年,埃及成立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影响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国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拉丁美洲代表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古巴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巴拿马人民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瓦解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特点(1)时间长,范围广,相互支持,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2)斗争方式多样,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3)成果大,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4)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类国家体系;(5)多数国家独立后,仍然与宗主国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影响●●(1)对亚非拉国家: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亚非拉国家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2)对世界:①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④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拓展2】苏伊士运河危机苏伊士运河危机,也被称作第二次中东战争,在1956年10月至11月之间爆发。这场危机由埃及总统纳赛尔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公司引起。之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联合入侵埃及,但在美苏为首的国际压力下撤兵 (2)苏伊士运河的战略重要性: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对欧亚海上贸易至关重要,是英国和法国从殖民地(特别是中东的石油)运输资源的主要通道。 ①国有化和反应: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以在西方拒绝贷款后建设阿斯旺大坝。这一行为激怒了英法,它们会担心失去对运河的控制和影响。 ②军事介入:英法和以色列秘密合作,以军于10月29日攻击埃及西奈半岛,随后英法军队入侵埃及以“保护”运河。然而,这实际是预先安排的借口,以便英法重新控制运河。 ③国际反应: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和苏联,在联合国中强烈谴责侵略。国际压力迫使侵略国接受停火,并撤出军队。(美苏争取“中间地带”的表现) (3)结果:苏伊士运河危机最终导致了英法在全球影响力的大幅下降,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结束,开启了去殖民化浪潮。同时,它标志着美国和苏联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埃及对运河的控制得到了巩固,纳赛尔的声望也因此在阿拉伯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子目2: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精读学案【拓展4】梳理131页;了解发展中国家的成就。(课本标注)问题2:子目1和子目2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自主思考)【拓展3】不结盟运动:①历史背景:贯彻万隆会议精神,摆脱美、苏两大集团的控制;②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③宗旨:不与大国结盟;④意义:一定程度上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拓展4】发展中国家的成就、问题、对策及共同挑战2.发展中国家的出路●●(1)共同立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对内:①依据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②加快改革与发展, 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③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合理解决地区与民族冲突。(3)对外:①加强合作与交流,反对霸权主义,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②采取谨慎态度,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规避金融危机的冲击;③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子目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精读学案【拓展4】【拓展5】【拓展6】【拓展7】;梳理131页正文;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对策和共同挑战。(课本标注)问题2:精读学案【拓展8】【拓展9】;阅读132页“学习拓展”;并结合所学;请你为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建言献策。(课堂讨论、至少写出3点)【拓展5】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夏,“金融强盗”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利用亚洲国家金融市场的漏洞,做空泰铢,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也随之一路狂跌,终结了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拓展6】“剪刀差”:指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一方面压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又提高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同地位,这种不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通过这种交换手段可以赢得高额利润。【拓展7】拉美发展模式:用来描述拉丁美洲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所奉行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术语。拉丁美洲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成功的。该地区经历了低经济增长率和高度贫困和不平等拉美发展模式的特点:①进口替代工业化: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来保护自己的产业免受外国竞争。②国家干预经济:包括向企业提供补贴、调节经济以及拥有和经营国有企业等。③专注初级产品出口:专注于出口原材料(如石油、矿产和农产品等,如阿根廷的牛肉、巴西的大豆)(2)拉美发展模式失败的原因:①保护主义:进口替代工业化导致消费者价格上涨,并使企业难以在全球经济中竞争;②腐败: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往往伴随着腐败,这导致了浪费和效率低下;③财政赤字:·政府对经济的高度干预导致巨额财政赤字,使政府难以投资于基础设施和教育。④不可持续的债务:政府对经济的高度干预也导致了不可持续的债务水平,这使得政府难以为其运营提供资金。【拓展8】国际旧秩序与国际新秩序(尚未建立、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建设)(1)国际经济旧秩序:是以发达国家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为特征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包括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秩序,以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秩序,以垄断为基础的国际金融秩序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形成。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国际经济旧秩序仍占支配地位。主要表现在:①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仍然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性经济组织和机构,维护旧的国际货币体系等。②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环节中居于垄断地位。③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继续以不等价交换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2)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为促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对反映旧国际经济秩序的现行国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所形成的、能真正体现公平互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机制,主张各国对其自然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充分主权,改革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制度和贸易条件等。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不懈努力和全世界主持正义力量的支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克服重重阻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发达国家仍然控制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离目标还很遥远。(3)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平等、尊重、协商、合作、共赢【拓展9】新殖民主义 二战后,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其特征是:(1)通过各种附加不合理条件的“援助”,从接受援助国获取各种特权;(2)通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3)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进行不等价交换;(4)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垄断,在转让技术时进行敲诈。新、旧殖民主义虽然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但其本质都是以金融资本统治为基础,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剥削、掠夺、控制和压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