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从隋朝到五代十国历史演变的基本事实,梳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隋唐盛世的表现,分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学会理性认识盛世与评价历史人物。
3.根据唐朝疆域和边疆少数民族分布情况,了解隋唐时期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交往的史实,认识隋唐时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
4.利用相关史料,理解封建国家的治乱兴衰与国家整理关系。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快速阅读教材第一目“隋朝的兴亡”,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淝水之战和隋灭陈形势图
上面两幅图都反映了北方政权南下统一中国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结果不同的原因。
2.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唐朝诗人有很多诗作,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大运河开凿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会回。
——胡曾《汴河》
材料3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芳《汴河直进船》
材料4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三位诗人是如何看待隋朝开凿大运河的?
(2)你同意哪一观点?为什么?
3.快速阅读教材第二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第一、二自然段,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5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曰?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乃罢修乾元殿。 ——据《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
材料6 武则天统治时期,颁布了农书《兆人本业记》,并以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衡量管理政绩的标准。她发展了科举制度,创立“殿试”,亲自考试取官,又特开“武举”“制科”,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她所提拔的狄仁杰、姚崇、宋璟、张九龄等,无一不是治国良才。郭沫若称赞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据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6 上(玄宗)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书已至……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司马光《资治通鉴》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教材知识,从国家治理层面,简析唐朝前期出现“开元盛世”的原因,并归纳“盛世”的表现。
材料7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依据材料,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唐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战争与怀柔羁縻政策。结合教材知识加以说明。
4.快速阅读教材第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8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二首》
材料9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唐·杜甫《无家别》
材料10 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根据材料8、9,指出唐玄宗开元到天宝年间的变化。你是否同意材料10中赵翼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11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设置从边镇扩大到内地。9世纪初,藩镇发展到40多个,“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终于形成“天下尽裂于藩镇”的局面。
——王有录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12 从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乱,到唐昭宗时唐朝灭亡,先后12个皇帝继位,其中为宦官拥立的就有七个,被宦官杀害的有3个。正所谓“近侍之凶悖,至斯而极”。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13 唐朝朝廷官员,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门荫出身,二是科举入仕。前者以阀阅自矜,瞧不起庶族,仇视进士;后者以辞赋自诩,与士族对立,互相援引,排斥异己。“每议政之时,是非蜂起”,文宗曾感叹地说:“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真难!”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14 乾元之后,吐蕃趁机间隙,日蹙边城,或为掳掠烧杀,或转死沟壑,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湮没者数十州。 ——《旧唐书·吐蕃传》
材料15 早在828年,贤良方正刘蒉在科举对策中指出,人民“处处流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官乱人贫,盗贼并起,土崩之势,忧在旦夕”。
——王有录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16
图1 唐后期藩镇割据形势 图2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 图3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
(2)根据材料11、12、13、14、15,概括唐朝后期的政治危机。
(3)根据材料16,概括图1到图3的变化,并简析变化原因。
二、自主检测
1.清朝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提出:“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其依据是隋文帝取得政权,主要是通过
A.军事政变 B.人民起义 C.将领篡权 D.外戚自代
2.隋朝完成全国统一后,为了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措施时
A.广设粮仓 B.开凿运河 C.兴建洛阳 D.巡游江都
3.郭沫若盛赞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的统治被肯定,主要在于她统治时期
A.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B.开创著名盛世局面
C.最终恢复李唐统治 D.改革兵制遏制酷吏
4.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技术成熟的标志。曲辕犁最早发明于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南地区 D.中原地区
5.汉武帝、唐太宗、雍正帝等三位皇帝的称呼分别属于
A.年号、庙号、谥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谥号、庙号、年号 D.谥号、年号、庙号
6.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以下各项中,能够为唐太宗的说法提供佐证的是
A.设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北路 B.被草原部落奉为“天可汗”
C.举行长庆会盟彰示唐蕃友好 D.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7. “天街踏尽公卿骨,府库烧为锦绣灰。甲第朱门无一半,乱世往后不如鸡。将相宁有天生种,数代之前皆布衣。壮士当举大名尔,一喝当惊万世皇。”晚唐诗人韦庄这首《秦妇吟》是对以下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政 D.黄巢起义
8.五代十国后期,努力革除弊政,实现富国强兵,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奠定基础的是
A.周世宗 B.唐后主 C.周太祖 D.晋高祖
【合作学习】
1.组内合作
2.班级合作
【应用学习】
1.隋朝在全国各地兴建很多大的官仓,著名的有卫州的黎阳仓、陕州的常平仓、华州的广通仓、洛阳的洛口仓和回洛仓等,这些粮仓“储粟米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这最能说明
A.隋朝政府重视民生工程 B.封建国家盛世景象出现
C.广大民众生活条件改善 D.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2.唐太宗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时指出:“(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据此可知,隋朝灭亡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原因是
A.国富民贫引起社会矛盾激化 B.炀帝奢华超出社会承受能力
C.滥用民力造成社会生产破坏 D.穷兵黩武导致社会资源枯竭
3.从李渊618年建立唐朝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唐朝社会经济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几代皇帝励精图治 B.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C.内外环境相对安定 D.大量人才得以选拔
4.打败东突厥后,唐太宗被草原民族尊为“天可汗”,唐朝皇帝成为北方各民族的最高政治首领。这最能说明
A.文化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B.军事征服是维护统一的前提
C.政策开明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D.个人威望是民族友好的关键
5.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传世名画《步辇图》,生动描绘了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情景。这幅名画的史料价值体现在
A.成为汉藏友好关系重要历史见证
B.表明青藏高原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C.反映出内地与西域地区联系加强
D.证明了黑龙江流域自古属于中国
6.唐朝时期,政府在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都督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任命当地部落首领做长官,职位可以世袭。这就使唐朝特有的羁縻州制度。羁縻州最初都设立在周边各民族的疆土上,但唐中后期很多羁縻州侨置在唐朝的版图之内。这一变化表明
A.周边少数民族人民大量内迁 B.唐朝疆域向周边地区扩展
C.唐对周边各民族控制力削弱 D.唐朝的统治重心发生转移
7.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尊号,是唐朝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政策。下列少数民族首领中,曾经接受过唐政府册封的是
A.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 B.回纥首领骨力裴罗
C.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D.匈奴首领冒顿单于
8.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一路南下,仅半年时间相继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被迫逃亡四川。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考虑,叛军进军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军事力量薄弱 B.叛军军事准备充分
C.军事布局外重内轻 D.国家太平军备废弛
9.唐朝时期,北方黄河流域仍旧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在唐朝中后期,却出现了“军国大计,仰于江淮”的状况,朝廷的财赋主要仰仗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政治中心迁到南方
C.北方农业生产资源衰退 D.北方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10.后晋节度使安重荣有句名言:“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宁有种耶!”这句话揭示了五代十国时期
A.将领拥兵自重争夺皇位 B.封建正统思想彻底动摇
C.唐末藩镇割据局面持续 D.中央政权更迭非常频繁
【巩固学习】
一、完成本课的大事年表
二、设计本课的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自学提纲
1.结果: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未能统一全国;隋灭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原因:
前秦统一全国的时机尚不成熟:前秦统一北方不久,统治尚未稳定,民族尚未实现交融;北方长期战乱,经济尚未恢复,缺乏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前秦进攻东晋前,未做充分的准备;当时南方统治稳定。
隋统一全国的世纪已经成熟: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出现高潮;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隋建立前,北周已经完成了统一,社会趋于稳定;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陈是南朝中力量最弱的朝代。
2.(1)看法:胡曾认为大运河开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李敬芳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有利有弊,便利了隋朝对东南地区人民财富的掠夺;皮日休认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如果隋炀帝不是沿运河到扬州游玩,其功绩可以媲美大禹治水。
(2)同意皮日休的观点。大运河开凿是隋炀帝滥用民力、生活腐化的表现,是导致隋亡的重要诱因;但大运河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3.(1)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善于纳谏;轻徭薄赋,重视农业;重视制度创新。
表现:社会安定,矛盾缓和;经济发展,人口增殖;国力强盛,民族融洽。
(2)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治理体系和防御体系;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通过开发边疆、促进发展来稳定边疆地区。
原因: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影响;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唐政府民族政策开明。
(3)战争:反击挑起边疆战争的东突厥,联合回纥灭掉西突厥。
羁縻: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与吐蕃和亲、会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1)变化:由盛世转为衰落。
不同意。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杨贵妃受宠爱,玄宗沉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府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的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
(2)政治危机:出现藩镇割据,唐朝统治分崩离析;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政治统治黑暗;出现边患,吐蕃攻陷西北数十州;人民生活恶化,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3)从图1到图2,藩镇割据发展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形式上的中央政府已不存在;原因是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引发连锁反应。
从图2到图3,割据政权减少,后周统治区域扩大,出现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原因是周世宗进行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实力增强。
二、自主检测
1.D 2.B 3.A 4.C 5.C 6.B 7.D 8.A
三、应用学习
1.D 2.B 3.A 4.C 5.A 6.C 7.B 8.C 9.D 10.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