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
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并不需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我们是老交情,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临走的时候,我想买几尺布送他。
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让我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在阜平,老大娘们手里都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熟识了。
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蹲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
我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洗脸,也洗脚,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等我们打败了日本,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
“光着脚打下去吗?”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又端着菜走了。
我看了看我那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
“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是这一家人最高兴,也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在碛口地方,我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起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对我说:“多买上几尺红的,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新旗哩!你给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
1949年12月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犹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
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哦,香雪》,起初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它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纯净的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从前文“送袜子”到结尾“做国旗”,这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也体现了孙犁用“细枝末节”表现重大主题的创作特点。
B.文中“女孩子”由起初斥责埋怨,到后来为“我”做袜子,这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队伍由不理解到支持的变化过程。
C.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人民生活的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D.小说结尾处“我”要给大伯、大娘和女孩子买布,这其中既有对他们一家人的感激,也有对难忘的战斗岁月的感怀。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小说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具体事件的叙述则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推进,如“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五年”等,情节脉络更加清晰。
B.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多种手法刻画“女孩妞儿”的形象,她和《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是战争年代打动人心的人物。
C.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D.作者运用大量篇幅写“我”和“女孩子”之间的对话,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还塑造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8.“女孩子”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5分)
9.《山地回忆》《哦,香雪》和《百合花》这三篇小说,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化小说”。结合文本二,说说这种特征在文本一中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久之,转中书舍人。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选自辛文房《元白》《白居易传》,稍有修改)
材料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元和元年A作乐府B及诗C百余篇D规讽E时事F流闻G禁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谑之曰”中的“因”,作副词,于是,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中“因”字意义用法不相同。
B.“拔萃”中的“拔”,作动词,选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会有素恶居易者”中的“会”,作副词,必定,一定,与《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中的“会”意思相同。
D.“执政方恶其言事”中“方”,作副词,正当、正值,与《沁园春·长沙》中“挥斥方遒”中的“方”用法和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才华横溢。材料一中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正是侧面表现这一点。
B.材料一中说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山东一带的百姓学习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C.材料二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D.材料二白居易听闻琵琶女自叙少时欢乐,而今飘零憔悴的经历,联想到自己左迁九江之事,感慨万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4.材料一中,白居易被贬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小题。
别匡山【注】
唐·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是诗人少年时读书学剑之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远近、动静等不同角度描写了匡山晓峰环簇,藤蔓摇曳,清幽秀丽的景致。
B.颔联描写诗人熟悉的山村,家犬伴随,村人晚归,充满了浓郁而平静的生活气息。
C.前三联借景抒情,突出了匡山的“清境”,末联直接表达诗人“书剑许明时”之情。
D.整首诗既清新质朴、优美自然,又瑰丽浪漫、大气磅礴。
16.此诗写于李白离乡去蜀之际,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有评论者说:“此诗透露出诗人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请据此分析此诗的情感。(6分)
(三)古代诗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对天姥山上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作了铺垫。
(2)《琵琶行并序》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的相关诗句是“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既有个人之愁,更有国家之忧,让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2小题。
所谓写作,正是一场艰辛而迷人的直觉重建之旅。
我们写作的起点,都是一套由成长、阅读和性格塑造的“出厂设置”,一种“模板化”的直白流露。比如新手写悲伤,本能就落向“泪流满面”;写快乐,第一反应准是“心花怒放”。我初学写作时,写失去亲人的悲痛,就翻来覆去用“撕心裂肺”“痛不欲生”“泪如雨下”这类词,生怕别人感受不到我的痛苦。有次请教一位作家,我把稿子递过去。他没直接评判,只平静地讲起一个故事:“我母亲走时,我父亲一滴眼泪都没掉。他只是默默地把母亲最爱穿的那件毛衣拿出来叠了三遍,叠得比平时任何一次都更整齐。”那个瞬间我很感羞愧。原来,真正的悲伤不是( )的情绪宣泄,而是巨大的克制。那次谈话修正了我的写作直觉:好的表达,要绕开“大词儿”,去寻找独属于某个瞬间的、带着体温的动作。
①但写作的直觉重建,远不止告别陈词烂调这么简单。②几乎所有写作者,都免不了走过一段弯路:为了显得有文采斐然,恨不得把所有修辞都塞进文章里。③直到读到汪曾祺写葡萄:“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④如此直白的话,就像老农蹲在田埂上唠家常,偏把葡萄那股不管不顾的野劲儿写活了。⑤这时才惶然,所有写作者都得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更高级的简单的过程。⑥最初的简单是能力溃乏,只能凭原始直觉;后来学会了技巧,开始堆砌辞藻;最终会发现,洞悉所有复杂之后,我们选择的,还是最朴素、最精准的那句。
最后,写作会成为你的第一反应。到了这个阶段,写作就变成了你思考世界、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你的写作素材,也就是“万物皆可写”。你的直觉已经被彻底重塑,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心灵,都成了一位写作者的眼睛、耳朵和心灵。
18.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声嘶力竭 B、痛哭流涕 C.痛心疾首 D.呼天抢地
19.根据提示,完成表格。(3分)
引号的作用 举例
①______ “出厂设置”
强调 ②______
③______ “我母亲走时……”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错别字及表述不当的问题,请指出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根据文段内容,为“写作的直觉重构”下定义,不超过50字。(4分)
22.请从以下句子中选出最能体现“更高级的简单”这一写作境界的一项,并简述理由。(6分)
①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地从树上落下来。
②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③一座繁华的都市,在大量寒鸦聚集之后,很快就会成为一座死寂的空城。
④无论如何,春天来了。河水暴涨,大地潮湿。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袁隆平怀揣“禾下乘凉”的浪漫梦想,一生扎根稻田,将个人抱负升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崇高使命。
材料二:当下,不少年轻人将职业理想投向“网红主播”“游戏测评师”等新兴领域,视“追求兴趣、享受生活、实现财务自由”为人生抱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1.C
解析:A项“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是现状,并非“进入现实需要沉淀”的结果;B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表述绝对;D项材料三“现实主义精神”与材料二“现实关怀”本质一致,都是关注现实与责任。
2.C
解析:材料三明确“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不否定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不需要”表述错误。
3.A
解析:A项强调“写什么”(立场、态度)的重要性,契合材料二“现实关怀是创作立场”的观点;B项谈诗歌的“社会稳定功能”,C项谈“传统坚守”,D项谈“语言修养”,均与材料二核心观点无关。
4.论证特点:
①结构清晰: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结构(先问“为什么需要”,再答“如何培养”);
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古人、张枣、朵渔的话)、道理论证(阐释现实关怀的意义);
③论证语言严谨且有文采:既有理论阐释的严谨性,也有文学性的表达。
5.观点:诗歌回归现实能改变诗坛困境。
理由:①当前诗坛困境主因是创作脱离现实,回归现实能让诗歌贴近读者、引发共鸣;②回归现实能为诗歌提供素材与精神内核,重建诗歌的现实书写能力;③回归现实可结合现实主义精神,实现诗歌的精神重建,摆脱孤芳自赏的状态。
(二)现代文阅读Ⅱ
6.B
解析:“由不理解到支持”错误,女孩对革命队伍的态度并非“不理解”,而是基于生活细节的率真表达,从一开始就体现出质朴的亲近。
7.B
解析:文中未使用“心理描写”刻画女孩形象。
8.女孩形象特点:
①质朴率真:因“我”在上游洗脸而直言斥责,语言直白泼辣;
②勤劳能干:早起晚睡为“我们”做饭,很快学会纺织全套手艺;
③善良热心:主动提出为“我”做袜子;
④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战后想要织国旗,喜欢新鲜事物。
9.诗化小说特征体现:
①意境优美:以诗意的语言描写乡村环境(如“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
②人物形象美好:女孩是“美”与“善”的化身,体现人性之美;
③淡化情节冲突:没有激烈的矛盾,以日常细节(做袜子、织国旗)展现时代与人性;
④情感含蓄真挚:通过“袜子”“国旗”等意象传递对革命岁月与人民的深情。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断句:元和元年A作乐府B及诗C百余篇D规讽E时事F流闻G禁中
(正确断句: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11.C
解析:“会有素恶居易者”中“会”是“恰逢”,《望岳》中“会当”是“终当、定要”,意思不同。
12.B
解析:“像山东父老课农桑”是说白居易的诗“句句朴实”,并非“百姓学习农桑之事”。
13.翻译:
(1)(白居易)又进言议事,没有被采纳,就请求外调,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2)于是写了一首长诗,作歌来赠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14.被贬原因:
①越职言事(上疏请捕贼,被指“宫官非谏职”);
②被人诽谤(遭素恶者诬告“浮华无行”);
③执政者厌恶他直言议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D
解析:全诗风格“清新质朴、优美自然”,无“瑰丽浪漫、大气磅礴”的特点。
16.情感分析:
①对匡山的喜爱与留恋:前三联描写匡山清幽秀丽的景、宁静的生活,体现对隐逸环境的沉醉;
②渴望建功立业的入世情怀:末联“已将书剑许明时”直接表达以文才武艺报效朝廷的志向;
③隐逸与入世的矛盾:既留恋匡山“清境”,又心怀“许明时”的抱负,体现出复杂的情感冲突。
(三)古代诗文默写
17.(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C
解析:“痛心疾首”侧重“痛恨、懊悔”,与“悲伤的情绪宣泄”不匹配;A(声嘶力竭)、B(痛哭流涕)、D(呼天抢地)均是情绪宣泄的状态。
19.引号的作用:
①特殊含义;②示例:“大词儿”;③直接引用
20.修改:
序号⑤:“得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更高级的简单的过程”改为“都得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更高级的简单的过程”;
序号⑥:“能力溃乏”改为“能力匮乏”。
21.下定义:
写作的直觉重建是指写作者摆脱模板化表达、堆砌辞藻,回归质朴精准表达的直觉重塑过程。
22.选择④
理由:④句以“河水暴涨,大地潮湿”的简洁白描,传递出春天到来的质感,没有堆砌辞藻,却精准呈现了事物的核心特征,符合“更高级的简单”(洞悉复杂后回归朴素精准)的境界。
四、写作(60分)
立意示例:
《以“小我之趣”筑“大我之责”》
核心思路:肯定年轻人“追求兴趣”的选择,同时倡导将个人兴趣与时代责任结合,以袁隆平为例,阐释“个人抱负”与“时代使命”的辩证关系,呼吁青年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以“国之大者”为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