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昆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七律·长征》),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裳《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革命诗词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者和建设者们用来记录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等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写于1925年前后的《沁园春·长沙》,与 1936 年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的诗词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很多名言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 并流传至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D.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璧,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有一个时期,人们曾把我当成了英雄,说我在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中打开了新的局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可我清楚地知道:任何新的局面,都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打开的。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他就什么都做不成。就拿我夜间经过敌占区从永安到河东的这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况来说,如果没有小陈一家人,我即使不被敌人打死也早就被河水淹死了,哪里还能有今天?所以,每到人们要我讲斗争事迹的时候,我第一个提起来的就是小陈。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
陈家庄那边,突然响起了一阵嘡嘡的钟声,紧接着南面的村庄也响起来了,一村连着一村,一刹那,河西沿岸的好多村庄里,都响起了火急的钟声……
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了。
枪声越来越近了。西边的敌人已迂回到了果树林的边沿,伏在一条离我们不远的沙丘后面向我们射击,子弹像蝗虫似的在我们身边扑扑地乱飞,溅起了壕沟沿上的泥土,打断了蓬蒿的枝叶。
我们沉着地不还一枪,等待着敌人更靠前一些。可是,敌人很狡猾,他们始终不肯离开那条沙丘。突然,他们停止射击了,一个匪徒从沙丘后面探出头来,挥舞着一块红布,喊道:“别打枪,别打枪。”我认得说这话的就是才侥幸逃回去的那个匪徒,“小陈,你来看看,这是谁?”
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站在沙丘上的原来是一个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老大娘背绑着双手,满脸血迹,披头散发地站在沙丘上,河里的大风,把她的散发高高地扬起,把她吹得摇摇晃晃,但她用力地挺直了身子,仰着头,向着我们这边张望。那个小孩我认得是小佳,没有绑,但被折磨得面色苍白。他一只手拉着木棍子,一只手扶着妈妈,也向着我这面张望。当中有一个又黑又胖的匪徒,露着大肚子,紧挨着老大娘身边,站了起来。这时候那个挥红布的匪徒喊道:
“小陈,好好地听着,五爷要和你说话。”
“小陈,”那黑胖子的声音像只公鸭子,指着老大娘和小佳说,“小陈,你看见了没有?眼前有两条路:第一条,和你娘你兄弟一起死在这里!第二条,放下枪和你娘回家去过日子,你带的那几个八路,我们也保证宽大他们。好吧,给你讲清楚了,两条大路任你拣,要死要活一句话。”
我一听这话,气得头上直冒火星。我看看小陈,小陈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就向着陈老五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抖,枪口在蓬蒿间闪闪地跳动,怎么也瞄不准,我拉了拉他的胳膊,低声地说:
“小陈,冷静点。不要放枪,别打着你娘。”
他叹了一口气,眼里涌出了两汪泪水,狠狠地用手背擦了擦,重又端起枪来。
正在这时,老大娘说话了:“孩子!”声音是那样爽朗而安静,“你在哪里?我怎么看不见你?”
“在这里,娘!”小陈在蓬蒿丛里大声地答道。
“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你只叫我一声就行了。”
小陈的眼泪刷刷地淌下来了。
“娘!”他颤动着声音叫了一声。
“哎,好孩子!好孩子,你看得见我和你兄弟吗?”
“看见……”小陈再也说不下去了。
“好孩子,这就行了。打吧!”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不要听老五这老狗的话,打死这些强盗,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
“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
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
那个挥红布的匪徒,没有来得及缩回去,就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的脚下了。
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痛叫了一声,身子晃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了……
“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
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淌下来。我端起了枪,然而,沙丘上已经一个人影也没有了,匪徒们都缩在沙丘的后面,连小佳也被他们拉下去了。我看看小陈,小陈的嘴唇都咬破了,眼里冒着火一样的光,一动不动地望着躺在沙丘上的母亲。
“别打枪!别打枪!”
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接着,四五个匪徒,一个紧挨一个地尾随在小佳的身后,用小佳的身体挡着自己,飞快地向着堤下冲来。被匪徒们推着的小佳越来越近了,他的胸膛迎着我们的枪口。
沙丘后面的敌人又探出头来了,他们准备着冲锋。河岸上突然变得惊人的静寂,双方的枪都不响了,听得见小佳的急促的呼吸声,听得见隐在小佳身后的匪徒们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听得见河里的波浪的呼啸声……突然,在这紧张的寂静中,响起了一个孩子的清脆而坚决的喊声:
“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
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
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但是,我拉了他一把:“别打!”
“打!打!”小佳急速地喊道,“给娘报仇!快打呀!哥,我身后就是陈老五,朝着我开枪吧!打!给娘……”
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了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拉开了弦。匪徒们被这意外的变动惊呆了,都木然地立在小佳的身边,眼睁睁地看着弹柄的导火管在吱吱地喷着白烟……
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
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把“我”当英雄,愿意听“我”讲述战斗故事,而“我”第一个要提起的是小陈,可看出小陈一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B.第7段写到小陈和小佳的脸色的时候都用了“苍白”一词,但原因却各不相同,前者是因为畏惧,后者是因为被折磨。
C.这篇小说在对战斗场面的详细描写中表现军民关系,目的在表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D.本文重在正面描写“沙丘之战”中小陈母亲和弟弟牺牲的场景;《百合花》则完全没有正面交代战争,重心在人物关系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善于运用人物对话和通过激烈的冲突表现人物性格,成功地刻画了小陈一家人崇高而又壮烈的英雄形象。
B.作者把小陈放在生与死、同志与亲人的严峻考验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写出了他情感世界的丰富性。
C.“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等环境描写,营造惨烈氛围,助推情节发展,预示了小陈家人的牺牲。
D.这篇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口语化明显,整体上具有悲壮之美,洋溢着炽热的情感,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8.人物语言折射人物心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需要倾听言语背后的“声音”。请仔细阅读下面这两段话,简要分析其所反映的说话人的心理。
甲:“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你只叫我一声就行了。”
——《黎明的河边》(本文)
乙:(……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百合花》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节选自曹操《短歌行》)
材料二: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开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①宣:“寡”字之讹。②度:同“渡”。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士死A亡B不归C家室D怨旷E百姓F流离G而仁者H岂乐之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鹿鸣,指古代宴请群臣嘉宾的乐歌。此处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B.掇,拾取,摘取,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中的“掇”意思相同。
C.贤,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与《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中的“贤”意思不同。
D.除服,古人在父母、亲戚、朋友等去世后的一定时期内要穿丧服,除服即脱去丧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将贤士比作绕树三周却找不到栖身之所的乌鹊,并将自己比作高山和深海,暗喻自己可以接纳天下贤才。
B.曹操规定,凡是死去的士兵家中难以维持生活的,朝廷对他们不能停止供应粮食,官员也要去慰问救济他们。
C.曹操在遗言中说自己死后的葬礼不必遵循古代的旧制,在外戍守的将领不准离开驻地,不要放珠宝作陪葬。
D.陈寿认为,在豪雄并起、天下大乱之时,曹操东征西讨,完成建国大业,虽有奸猾的一面,但仍是超绝一世的豪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②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14.曹操在求贤用才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上》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邻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以诗人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16.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和《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刘义隆出兵草率,虽有“ ”之雄心,最终却“ ”,以此警示南宋统治者。
(2)叠字在表情达意中可以传达出特有的美感,比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写田园生活的温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 ”写琵琶声音的错杂。
(3)在《登高》中,表明作者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4)李白十分崇拜谢灵运,常常称其为“谢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的诗词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有机统一,蕴含着宏阔的历史观。从时间跨度看,他诗词中的时间跨度大,气势恢宏,场景辽阔。《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往事越千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即使千年、万年,在毛泽东笔下也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毛泽东的诗词不只是写人类社会的时间,还写自然历史的时间,跨度极大,意象奇伟。如《念奴娇·昆仑》中写道:“横空出世,葬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自昆仑山诞生以来,时间以亿年计。历史的长河、人类的长河、自然的长河、宇宙的长河都在他的笔下从容流淌。从空间跨度看,他诗词中的空间广阔宏远,甚至无边无际。如《沁园春·雪》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长城内可视作祖国的南方,长城外可视作祖国的北方;“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写大河从西部发源,东流到海。应该说,祖国的东南西北,都在作者的观照之内。《念奴娇·昆仑》中的“安得倚天抽宝剑”,可以感受到作者 ① 的形象。《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从对上九天、下五洋的广阔空间的把握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奋勇登攀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的诗词时空的描述,拥有着丰富而奇伟的想象,连接着浩渺的历史,体悟出纵贯古今、横亘中外的豪情。毛泽东的诗词站在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高度,关心人民疾苦、历史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蕴含着 ② 的大我情怀,增强了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和骨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文中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B.有些不法商家贩卖假货,以假乱真,坑害消费者。
C.他这次的确违反了纪律,但不能以此就完全否定他。
D.我们要学会在人生低谷时养精蓄锐,以待时机。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炎热的夏天里,啤酒、烧烤、小龙虾、西瓜是许多人的幸福开关。人们在开心享受这些夏天标配饮食时,千万别忽视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 ①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吃出来的病”。这些疾病因素既有细菌性的, ② ,痢疾杆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及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都是常见的病原菌。食源性疾病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和其它相关并发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③ ,不可掉以轻心,人们一旦发现自己出现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必须立即停食可疑食品,并前往医院就诊。
21.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与文段第一句中“开关”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杜工部颠沛流离,吟哦“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苏东坡被贬黄州,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林则徐戍守伊犁,口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孟晚舟羁押千日,坚信“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曾经历了人生的“失意”,却反而成就了他们“诗意”的人生。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人生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如何看待人生的“失意”与“诗意”?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D 4.全文为总分总结构。
①第一段总说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诗词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的特点。
②第二至五段分说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风格特点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③最后一段总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斗志。 5.①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抒发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
②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③以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刻画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6.A 7.C 8.《黎明的河边》:①牵挂、不舍。“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老大娘让小陈站起来是想看孩子最后一眼,与儿子诀别。②害怕、担心。不让小陈站起来是害怕孩子遭遇危险,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担忧。
《百合花》:自责、愧疚。小通讯员明白了新媳妇对被子的珍视,一为自己骂她“老百姓死封建”,二为她借出被子的深明大义而自责、内疚。 9.①情节上,“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战斗生活的参与者,作者用“我”的切身见闻和感受,讲述了小陈母亲和弟弟的英雄壮举。“我”起到线索的作用,串联全篇。
②人物上,战斗中“我”一直劝说小陈“别打枪”“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等情节,用“我”的犹豫、不忍侧面烘托小陈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其形象更光辉伟大。
③叙述人称,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生动性便于抒发感情。
10.CEG 11.D 12.D 13.(1)(远方宾客)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心中充满了往日的情谊。
(2)假如一定是廉洁的人才能任用,那齐桓公怎能称霸天下呢! 14.①求贤若渴,热切殷勤。
②唯才是举。
③因才用人,不计较私怨。
15.B 16.①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②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写“山涧”清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等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③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漉“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一事则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
17.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嘈嘈切切错杂弹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18.①顶天立地(威风凛凛)
②气势磅礴(气壮山河) 19.B 20.示例:毛泽东的诗词对时空的描述,拥有着丰富而奇伟的想象,连接着浩渺的历史,体现出(表达了)纵贯古今、横亘中外的豪情。
21.D 22.①各类食源性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或“多发期”) ②也有病毒性的  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