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衡阳县四中2025-2026学年高一期中模拟卷(二)语文
分值:150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据作为新时代的“石油”,是人工智能快速崛起的关键燃料。从基础模型训练、算法优化到多模态应用拓展,乃至全球协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数据始终贯穿其中,驱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前迈进。第一,数据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基础。深度学习作为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运作原理在于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通过逐层处理大量数据来自动提取特征和模式,实现自我优化与升级。第二,数据驱动着人工智能模型的迭代与优化。数据不仅供给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所需的“燃料”,而且通过持续的数据反馈和迭代优化使得人工智能模型不断逼近实际需求。第三,数据多样性与复杂性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拓宽。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业产生出丰富多样的数据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地理位置等,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使其渗透至医疗、教育、金融、制造业、城市管理等领域,实现从简单自动化向高级智能化的转变。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日益加速的宏大图景下,人工智能正“全方位、多层次地催化数字劳动全面兴起”。一是对自动化与智能化作业流程的重构。通过劳动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传统需要大量人力从事的重复性、高强度劳动正逐渐被智能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替代。例如,在制造业中,机器人能够精准高效地完成装配、焊接、包装等任务,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和错误率。二是对劳动岗位和职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发展引发了职业分工的重大调整,大量新兴工作岗位应运而生,如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等。同时,传统职业也在经历深刻变革,从业者需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和技术能力,以适应与智能机器协同工作的新模式。三是对劳动效率与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手段,助力企业实现更精准的决策支持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劳动方式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总之,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人工智能正以全方位、多维度的影响力,引领人类劳动进入数字劳动的崭新纪元。
(摘编自宁殿霞、位涛涛《人工智能发展与数字劳动解放》)
材料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形式、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剥削形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福克斯的数字劳动、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一直备受关注,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两者在兴起背景、概念内涵、理论目标上具有“家族相似性”。但在如何理解信息、主体的自主性、共享和共同性的实现等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从概念内涵上看,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主要涉及图像、信息、知识、感受、符码的生产。福克斯也强调了数字劳动信息化特点,并指出数字劳动作为产销合一的无酬劳动和家务劳动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涉及对知识、信息、情感等方面的生产,关注工作的女性化和情感化比例的上升,都考察了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方面的变化,都特别看重在网络中自由交往和协作的重要意义。他们也都突出强调了劳动过程中主体具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涵,并认为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剥夺和被占有构成了资本主义的主要剥削形式。
从理论目标上看,两者都非常看重在共同性生产中对共同空间的塑造和为公共空间而斗争。两者都力图实现共享和共有,实现对劳动成果的共同生产、共同所有和共同控制,从而突破资本的统治,摆脱资本的监视和管控,实现共同性的生产和创造。
在这种“家族相似性”之下,非物质劳动和数字劳动也呈现出了一些差异和分歧。在如何理解信息、共同性、斗争的形式、革命主体及其能动性等问题上两者也有一些争论。
从概念的界定上看,福克斯认为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会使人认为“信息工作脱离自然和物质”,并且基于物质和精神的二分导致了对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二分。福克斯认为信息工作仍然是基于大脑的物质工作。他把信息看成认知、交流、合作的过程,这三个环节都需要大脑的参与。劳动工具主要是平台本身及用户的大脑,劳动对象主要是用户的经验,其一直被储存于大脑之中,劳动产品也是认知、交流和合作的结果。其实,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并没有脱离物质劳动,其生产过程同时需要脑力和体力,所谓非物质性主要是指产品。
从理论目标上看,哈特、奈格里和福克斯都强调共享和共有的可能性。福克斯主要立足于主体、客体、主体—客体三个维度来分析共享,并力图建立公有的社交网络平台来实现对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的共同拥有和共同控制,实现从数字劳动向数字工作的转变。而哈特和奈格里则更关注的是主体性自身的共同性生产。
(摘编自莫雷《非物质劳动与数字劳动的唯物史观考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据贯穿人工智能发展的多个阶段,驱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前迈进,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赋能。
B.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可以渗透至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帮助各行业实现智能化的转变。
C.非物质劳动与数字劳动都力图实现共享和共有,摆脱资本的监视和管控,实现共同性的生产和创造。
D.数字劳动和非物质劳动都认为有可能实现共享和共有,但前者认可从数字劳动向数字工作的转变,后者不认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运作原理在于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通过逐层处理大量数据来自动提取特征和模式,实现自我提升。
B.数字劳动和非物质劳动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如都涉及对知识、信息、情感等方面的生产,关注工作的女性化等。
C.数字劳动和非物质劳动,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形式、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剥削形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D.非物质劳动和数字劳动在如何理解信息、共同性、斗争的形式、革命主体及其能动性等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智能语音客服和人工智能平台已能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回答客户的问题,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效率。
B.生成式人工系统应用员,主要是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工具,从事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设计、调用、训练、优化、维护等工作。
C.某车轮制造有限公司实现全面自动化检测后,轮毂不良检出率在99%以上,提升生产效率20%以上,质量和效率都有了明显提升。
D.网络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制作和发布视频、图文等内容,需要进行选题策划、拍摄、剪辑、文案撰写等一系列工作。
4.材料一第一段使用“石油”“燃料”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半勾留是此湖
陶青
①有作家曾说,所谓故乡,乃人生中印有生命屐迹之念想。这话极有道理。故乡人人都有,却未必只能是一处,譬如白居易,杭州无疑是他歌哭于斯的第二故乡。
②白居易在杭州当了三年刺史,他疏六井、治西湖,为第二故乡留存一湖清水、一道芳堤、两百多首诗词佳作,还有伟大诗人与美丽西湖相知相恋的千古佳话。杭州的山山水水,寄寓了诗人一腔的报国之志、满怀的烟水深情。西湖的一草一木,幻作了诗人多情心田中的万斛甘霖,流遍了他的整个身心。“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与君细话杭州事,为我留心莫等闲”……诗人对于杭州的眷恋和怀想,深入到了浑身的每个毛孔。
③我向来认为,以时令节序来说,北国宜秋,江南则适合于三春之季作远足郊游,且不说那邓尉的梅放、台城的烟柳,单是这杭州西侧的一泓碧波,还有苏堤之上的春晓美景,就够我们像千余年前的白乐天一样,欣欣然作艳羡之态和题咏之状了。
④我游历过许多山水风光和名胜古迹,也曾到过不少名都大邑和古村老宅,我始终觉得,论起城与湖的密切关系,找不出能超过西湖的。你可以从柳浪闻莺出发,经湖滨路一线到断桥残雪,过西泠桥侧苏小小墓后,再心怀崇敬拜拜岳武穆王,然后上曲院风荷品品龙井,尝尝时鲜藕粉;接着,再沐着习习湖风一路骑行,穿过野趣沛然的杨公堤,紧跟着沿湖南行,到放生池里喂罢鲤鱼后,再继续一路放歌来到雷峰塔下。其时,落霞与孤鹜齐飞,古塔共夕阳一色,如血残照中,你看到了西天的落日正在缓缓下沉,残阳余晖染亮了向晚的天空,夕照下,斑驳的古塔在秋阳中瑟瑟着身子,仿佛一位老和尚在夕阳中向西湖作着无助的张望。正疑惑间,忽听噌吰一声,老和尚对面南屏净慈寺的钟声响了起来。
⑤我时常想,假如没有了东湖的熏风,武汉三镇一定依旧屹立江干,她的市井也肯定一如既往地繁华。那要是有朝一日没有了鉴湖的柔波呢,估计千年绍兴并不会因此而受影响,她还会那样慷慨激越,在霉干菜和乌篷船的交织中继续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过我横想竖想,觉得只有西湖是个例外:实在不敢想象,失却了西湖的滋润,古都杭州将是怎样不堪与悲哀。我们知道,西湖是大海与钱塘江千古绝恋的自然之子。亿万年来,西湖头枕钱塘的秋涛,极目天际的归舟,在城市的怀抱里休养生息,慢慢长成杭州人自家门前滴翠的山水盆景。对杭州而言,西湖就是自家桌上相看不厌的案头清供,是自己家门口一道四时八节幻变无穷的靓丽风景,什么时候想她了,无须辗转反侧,只要在朝暮途经之时用眼睛余光那么轻轻一瞟——你会觉得自己立即和眼前的西湖一样,变得青枝绿叶,烟霞盎然起来。
⑥我们爱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到过国内好些城市,每到一处,总喜欢到城市的“五脏六腑”去随意地游走。一般而言,我先去城市的“客厅”坐坐,看看市民身上的“城市表情”;再去城市的“卧室”转转,了解一下城市的历史沿革和现实百态,还有它独特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那里往往蕴藏着城市的呼吸和心跳。自然,我还喜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踯躅徜徉,边品尝她的传统吃食,边向土著学几句方言土话和俚谚歇后语之类,然后回来向亲朋好友们鹦鹉学舌。我总觉得,城市不论大小,无关庄谐,它和人一样,有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禀赋及性格脾气。那么,风华绝代的杭州,到底是一座什么气质的城市呢?
⑦站在北山路上向南眺望,不论在哪个角度,旖旎的西湖总向你呈现出宋人山水画的笔墨意趣。青山是凝固的碧波,绿水乃消融的翠岭,湖上触目皆是饱满而又明艳的绿韵,绿意为媒,山和水便缠绵着铺陈到天地尽头,剩余在一派明山丽水之间的,是浩浩荡荡的姹紫嫣红。相比于北国的雄浑阔大,水边生水边长的杭州,其精神特性和人文气质,无疑现出了一脉明媚的阴柔之美。杭州,真的就像水边一位温婉妩媚的贤淑少妇,她华美的举手投足,她联翩的气韵和绰约的风姿,甚至,她的雅致宜人的一颦一笑,无不令我们这些爱美之徒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⑧杭州名副其实是水做的。苏堤春晓是她的明艳盎然,三潭印月是她的望穿秋水。白娘子戴着杏花,义无反顾地前来断桥,与自己心仪的书生演绎了一出如泣如诉的断桥相会。亦真亦幻的爱情演绎,如怨如慕的动人诉说,为杭州这座城市作了形象生动的注脚。“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六朝名妓苏小小也在西泠桥畔发出幽幽浩叹。
⑨有位日日在西湖边吐故纳新的大学同窗曾说,人乃环境产物,休说我等尘世俗物,即使奇异如曼殊、秋瑾者,其被环境改造之效,宁不信乎?
⑩这种说法我信。西子姑娘既能将壮怀激烈的岳武穆揽入怀抱,自然也会对浪漫落拓的情僧苏曼殊更具吸纳力和消融力。曼殊亦诗亦僧、亦情亦颠,他是生活在民国的魏晋名士,博闻强识、才情干云。曼殊早年出家,一生情萦西湖,终生盘桓湖畔,最终将西湖孤山选为自己的圆寂之所,与他的同姓乡亲苏小小比邻而居,一起消受西湖不尽的山光水色。
在曼殊墓西不远的空地上,埋着另一位历史名人——鉴湖女侠秋瑾,这是女侠自己生前的意愿。秋瑾是革命家,刚烈尚武,其革命意志及行动,令一般男儿无法望其项背。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湖山有幸,从此,英雄长眠于孤山的阵阵梅香之中,在夕阳箫鼓之下,面对着西湖的万顷粼波。
一湖碧水的万千魔力,确乎是无法抵抗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融西湖的自然景观与西湖的人文景观于一体,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风光形色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B.文章用白居易、苏曼殊、秋瑾等人与西湖有关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故乡,乃人生中印有生命屐迹之念想”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C.《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文中也说杭州是“水做的”,二者理由相同,表现了相似的审美旨趣。
D.作者以缠绵深情的文字描绘西湖的青山绿水,既表现了西湖明艳柔美的特点,也体现了其饱满浓烈的生命色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④段,作者借游湖线路介绍了西湖美丽的风景,移步换景,详略得当。
B.文章第⑩段长短句错落有致,语言典雅优美,与苏曼殊落魄潦倒的名士形象相契合。
C.作者或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句,丰富了文章内蕴,强化了文章的诗意色彩。
D.文章结尾两句用简练的语言赞美西湖,既总结了全文,又照应了标题和开头。
8.文章开篇从白居易写起,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5分)
9.梁衡认为,散文应兼具形境与情境之美。形境之美要求写景清楚,如在眼前;情境之美要求情景交融,感染读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做到兼具这两种美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材料一: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①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②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③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④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节选自白居易《三游洞序》)
【注】①微之:指唐代文学家元稹。②知退:指唐代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③矧:况且,何况。④廞:同“嵌”。
材料二: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节选自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酒酣A闻石间B泉声C因舍棹D进E策步F入G缺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州司马,是唐朝时期江州刺史的副职,后常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B.名,指形容,描摹,与《醉翁亭记》中“名之者谁”的“名”含义相同。
C.得无,文中意是“怎能不”,与《岳阳楼记》中“得无异乎”的“得无”含义不同。
D.履,文中是踩、踏的意思,与成语“如履薄冰”的“履”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稹调转船头送白居易到下牢关,再一天,二人又在江中来回航行许久,不愿分别,由此可见二人的深厚情谊。
B.白居易三人被奇石清泉吸引,尽管山势崎岖难行,还是登上奇境探得美景,这种探险求美之乐在姚鼐《登泰山记》中也有体现。
C.刘大櫆在文章开头部分也记叙了白居易三人共游的事,但用笔简约客观,少用修饰语,这是作者先叙后议写法的体现。
D.白居易、元稹、欧阳修和黄鲁直等人经历相似,又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才造就了三游洞的名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
(2)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14.两位作者就风景优美的三游洞各生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泫然有感①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诗人闲居山阴。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年间的四京、二十三路为标准,分路记载府、州等的户口、乡镇等信息。泫然:流泪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泫然”一词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写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李白十分崇拜谢灵运,常常称其为“谢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18分)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至黄州,虽然逃过鬼门关,但命运也跌落到有生以来的最低谷。政治上,回到原点:被贬至黄州后,二十年间积累打拼的政治资本全部归零。经济上,生活陷入困境,从生活优渥的上层士大夫跌落为贫困的政治难民,生活境况的落差之大,让苏轼一时难以适应。相较于物质上面的窘迫,最让苏轼痛苦的,还是(甲),他曾对朋友坦露心声:“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他觉得自己获罪遭贬,被朝廷“废弃”,被君王抛弃,被同类士大夫嫌弃,内心极度自卑与苦闷。
谪居黄州,虽是苏轼人生命运的滑铁卢,却是其词作艺术的高峰。标志有二:一是词作数量最多,二是名篇佳作最多。为什么在人生低谷困顿时期,苏轼能创造词作的辉煌?(乙)。
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当时诗尊词卑的词体观念,为苏轼提供了自由作词的适宜环境。苏轼因写诗而酿成“乌台诗案”,所以在谪居黄州期间,他依然A__________,不敢写诗,以免再惹事端。①作词在北宋被当作一种娱乐方式,②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③却可以放心大胆地作词,④于是,⑤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
从内在的主观条件来看,在痛苦的磨砺中,苏轼的思想境界、人格精神逐步走向成熟,从而为作词提供了新的情思。他初到黄州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现了他惊魂未定、孤独无助的心态。而后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极力赞美周瑜的人生得意,是为反衬自我的B_________,深层里则是表现自我理想未灭,希冀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句“一尊还酹江月”曲折地展现出苏轼在人生困境中仍葆有信心和希望却一时还看不到希望的矛盾苦闷的复杂心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表明他最终走出痛苦的精神困境,进入超然旷达、能从容淡定面对人生风雨的成熟境界。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乌台诗案”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
C.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文化元素于一身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超越文化隔阂上演“一户一墩”火爆场面。
D.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启动了“海外翻译与传播应用能力培养计划”。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框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循环,春华秋实。登高望远,临风把酒。自然的造化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请你选取自然界中的一个景物,展开遐想,写一篇散文,抒发自己的情感。
要求:①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②题目自拟,符合文体要求;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1.答案:D
解析:“后者不认可”于文无据。材料二中只是说“福克斯主要……实现从数字劳动向数字工作的转变。而哈特和奈格里则更关注的是主体性自身的共同性生产”,并未说非物质劳动不认可从数字劳动向数字工作的转变。
2.答案:C
解析:强加因果。由材料二中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形式、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剥削形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福克斯的数字劳动、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一直备受关注,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可知,“福克斯的数字劳动、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是发生变化的内容,而不是变化的原因。
3.答案:D
解析:材料一第二段分三个方面阐述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结果:一是对自动化与智能化作业流程的重构,二是对劳动岗位和职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三是对劳动效率与生产力的大幅提升。A项,体现了人工智能对自动化与智能化作业流程的重构。B项,体现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岗位和职业结构的深刻变革。C项,体现了人工智能对劳动效率与生产力的大幅提升。D项,无法体现数字化转型,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
4.答案:①将数据比喻成“石油”,形象地突出了数据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性、重要性以及不可或缺性,让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数据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地位。②将数据比喻成“燃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数据为人工智能发展与崛起提供驱动力量,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
解析:①“石油”:运用比喻,将“数据”比喻成新时代的“石油”。石油在工业时代是极为重要的能源资源,是众多产业得以运转的关键要素。通过这样的比喻,把抽象的数据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联想到石油在现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进而形象地突出了数据在人工智能领域所具有的不可或缺性,使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据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②“燃料”:“燃料”能为机器、设备等提供动力,使其正常运转,用“燃料”来比喻数据,非常契合数据在人工智能运作过程中的角色。深度学习依靠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通过处理大量数据来实现自我优化与升级,数据就如同为这一“智能运转机器”提供动力的燃料一般,源源不断地驱动着整个过程的开展,生动地体现出数据对人工智能发展起到的强大驱动力量。
5.答案:整体采用总分的论述结构。先引入问题,指出福克斯的数字劳动与哈特、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接着从概念内涵和理论目标两个方面阐述两者的相似性,然后从概念界定和理论目标两个方面阐述两者的差异性。
解析:由“两者在兴起背景、概念内涵、理论目标上具有‘家族相似性’。但在如何理解信息、主体的自主性、共享和共同性的实现等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可知,文章第一段是总述部分,先引入问题,指出福克斯的数字劳动与哈特、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文章第二、三段从概念内涵和理论目标两个方面阐述两者的相似性。文章最后三段从概念界定和理论目标两个方面阐述两者的差异性。总体来看,材料二围绕福克斯的数字劳动与哈特、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的关系,先总体点明二者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的情况,再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相似性和差异性展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论述,是总分的论述结构。
6.答案:C
解析:“理由相同”错误。原文“杭州名副其实是水做的。苏堤春晓是她的明艳盎然,三潭印月是她的望穿秋水。白娘子戴着杏花,义无反顾地前来断桥,与自己心仪的书生演绎了一出如泣如诉的断桥相会”,意思是说杭州城因有了西湖而成为胜景;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是对女子的极致赞美之言,是说女人纯净温柔,清秀如水。二者理由不同。
7.答案:B
解析:“与苏曼殊落魄潦倒的名士形象相契合”错误。原文中的“落拓”一词是形容苏曼殊豪放不羁,而不是“落魄潦倒”,故句式的错落、语言的典雅,与苏曼殊豪放不羁的名士形象相契合。
8.答案:①写出了白居易对杭州的眷恋和怀想,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交代了题目出处,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西湖”。③说明了西湖美在自然风光,美在人文历史。④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⑤为下文作者写自己对杭州的喜爱作铺垫。
解析:(1)文中第①段“故乡人人都有,却未必只能是一处,譬如白居易,杭州无疑是他歌哭于斯的第二故乡”,以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白居易对杭州的喜爱,写出了白居易对于杭州的眷恋和怀想,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2)题目为“一半勾留是此湖”,文中第②段“西湖的一草一木,幻作了诗人多情心田中的万斛甘霖,流遍了他的整个身心。‘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明确了“此湖”就是深受白居易喜爱的西湖,交代了题目出处,引出本文描写的中心——西湖。(3)文中第②段“杭州的山山水水,寄寓了诗人一腔的报国之志、满怀的烟水深情。西湖的一草一木,幻作了诗人多情心田中的万斛甘霖,流遍了他的整个身心”“诗人对于杭州的眷恋和怀想,深入到了浑身的每个毛孔”,说明西湖既美在自然风光,又美在人文历史。(4)文中第②段“两百多首诗词佳作,还有伟大诗人与美丽西湖相知相恋的千古佳话”“‘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与君细话杭州事,为我留心莫等闲’”,通过写诗人为西湖而创作的诗作数量以及诗句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5)写完白居易,后文有对“风华绝代的杭州”的热烈赞美,可见开篇部分为下文写“我”对杭州的喜爱作铺垫。
9.答案:形境之美:①作者通过移步换景、定点观察介绍了西湖多样的美丽风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美感。②用比喻手法,把秋阳中的古塔比作无助张望的老和尚,形象地展现了西湖的审美价值。
情境之美:①写西湖自然美景时,作者用“品品”“尝尝”“沐着”等饱含享受之情的叠词、动词,用“野趣沛然”“旖旎”“饱满而又明艳”“浩浩荡荡”等带有明显赞美之情的形容词表达出西湖带给人的审美愉悦,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②又于对断桥、孤山这些人文景观的描述中,引入苏曼殊、秋瑾等人的故事,写出西湖能勾起人缅怀崇敬之情,拓展了情境,引发读者联想,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解析:题干已经明确了答题角度和答题内容,只需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描写即可。形境美,即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文中第④段、第⑦段;情境美,即情景交融,主要集中在文中第④段、第⑦段、第⑩段、第 段。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10.答案:ACE
解析:“酒酣”的意思是喝酒喝得尽兴,作后面句子的状语,可独立成句,故其后A处应断开;“泉声”作“闻”的宾语,“因”在此处是连词,连接前后句,故C处应断开;“舍棹进”的意思是下船上岸,“策步入缺岸”的意思是步行到了崖岸缺口,两句句意皆完整,其间E处应断开。
11.答案:B
解析:“含义相同”错。“名之者谁”的“名”指的是命名。C项,“得无异乎”的“得无”指的是恐怕,表推测。
12.答案:B
解析:“这种探险求美之乐在姚鼐《登泰山记》中也有体现”错。姚鼐《登泰山记》中只是记述了他登泰山时历经艰难见到美景,并不属于“探险求美”。
13.答案:(1)并请我写一篇序加以记叙。又因为是我们三人首先到此游玩,所以把标题取为“三游洞”。
(2)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
14.答案:三游洞景色绮丽,却罕有游者,白居易由三游洞的遭遇联想到世间有着许多与之际遇相同的人与物;刘大櫆联想到人才往往被埋没,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慨。
解析:首先,回到原文找到关于两人生发感慨的句子,然后概括作答。材料一中,“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罕有到者?’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白知退感慨,三游洞景色美丽却罕有游人,白居易感慨,不只景色如此,其他事情也一样。由此可看出,白居易借三游洞的遭遇联想到世间有许多与之际遇相同的人与物。材料二中,“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作者感慨,三游洞身处偏僻处不被大众知晓,究竟是三游洞的不幸还是人的不幸?由此可看出,刘大櫆借三游洞抒发自己不被赏识的身世之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平定淮西之乱后的第二年冬天,我从江州司马改任忠州刺史,元稹从通州司马改任虢州长史。到了第二年春天,各自奉命到达任所,我与弟弟白知退同行。三月十日,三个人在夷陵相会。第二日,元稹调转船头送我至下牢关。
到了第二天,想到将要分别依依不舍,彼此牵引着船在江中来回航行了很久。正喝得尽兴时,听到石间有泉水声,于是下船上岸,步行到了崖岸缺口。一开始见到一块石头,重叠而尖削,奇怪的地方在于它像张开的翅膀,又像下垂的旗帜。然后看到了泉水,像倾泻,又像泼洒,奇特得犹如悬挂的白绢,又像绵延不断的丝线。于是我们一起把小船拴在岩石下,带着仆人割除杂草,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连休息带攀爬了四五次才上去。上下察看,都没有人迹,只有水石相激,水花像跳起的珍珠、喷溅的玉石,惊动人的耳目。我们从未时直到戌时,流连忘返。再过了一会儿峡山变得昏黑,云破月出,月光和雾气相融,忽明忽暗,光亮闪烁、精巧美妙,各种奇妙的景象展现其中。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就这样,我们整夜未睡,直到天明才准备离去,既怜惜于奇景,又感伤于即将别离,边惊叹边说着话。知退说道:“这个地方如此美丽,天地间能有几处?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多年来寂寂无闻被闲置,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我说:“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吗?”元稹说:“这话说得实在是对啊。况且我们难得相逢,这样的地方也不易遇到,现在两件事凑在一起,怎能不记述一番?就请各自赋古体诗二十韵,写在石壁上。”并请我写一篇序加以记叙。又因为是我们三人首先到此游玩,所以把标题取为“三游洞”。洞在峡州往北二十里北峰之下两崖相衔接的地方。我们希望将来有人知道这个地方,所以完整地记载了这次游玩。
材料二:
以前白居易从江州司马改任忠州刺史,而他的好友元稹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白居易携同弟弟白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到这洞来游玩,“三游洞”因他们三人而得名。后来,欧阳修及黄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流落到这里,相继来此踏入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载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谁使我流落到这里的呢?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叫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
像白居易、元稹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一时代名声显赫,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去去来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15.答案:C
解析:“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愁生新雁寒初下”中的“愁”字已表明诗人内心所感,即“哀愁”。
16.答案: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都有拼搏精神。异:本诗中的“书生”指诗人自己,诗歌展现了一个年在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形象,《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革命青年。
解析:对比鉴赏诗歌形象首先分析两个“书生”形象的相同之处,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来看,本诗中的“书生”想驱逐敌人,建功立业,从《沁园春·长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看,毛泽东词中的“书生”想担起国之重任,激浊扬清,由此可见两个“书生”形象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是具有拼搏精神的爱国者。然后分析其不同之处,对比本诗中的“行年七十初心在”和《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可知,两个“书生”形象在年龄、身份上存在不同,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位年在古稀却壮志仍存的爱国诗人,毛泽东词中的“书生”是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革命青年。
17.答案:(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3)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18.答案:D
解析:“乌台诗案”的引号标示特定称谓。A项,标示直接引用。B项,标示特殊含义。C项,标示强调。D项,标示特定称谓。
19.答案:甲:精神上的被抛弃和被孤立;乙: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解析:甲处,根据后句“他曾对朋友坦露心声……内心极度自卑与苦闷”可知,此处是说最让苏轼痛苦的还是精神上的痛苦,故可填“精神上的被抛弃和被孤立”之类的内容。乙处,根据前面的问句“为什么在人生低谷困顿时期,苏轼能创造词作的辉煌”可知,此处是回答前一句的问题;再根据下文“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和“从内在的主观条件来看……”可知,此处可填“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之类的内容。
20.答案:A心有余悸;B穷困潦倒
解析:
定意 定词
A 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是说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内心还是害怕的 心有余悸
B 根据“反衬”可知,此处是说苏轼的处境与周瑜的“人生得意”相反 穷困潦倒
21.答案:语句②,应改为: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
语句⑤,应改为: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载体。(或:作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解析语句②,“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成分残缺,缺少主语“苏轼”。语句⑤,“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搭配不当,应改为“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载体”或“作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
解析:
22.答案:比喻和排比。①比喻: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轼“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②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轼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解析:“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运用比喻,“这种成熟”是本体,“光辉”“音响”是喻体,传达出苏轼“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画波浪线句采用七个“一种……”的句式,形成排比,“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体现了苏轼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另外,排比使语势强劲,节奏铿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