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10月高三上学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材料一:
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对鲁迅的思想影响显著。
鲁迅晚年创作的《出关》对小说主人公老子无意识地投射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读者从中读出了“同情”和“自况”,虽然他曾直言《出关》“其实是我对老子思想的批评”。
鲁迅在小说《起死》中刻意将庄子改写为一个道士,彻底“漫画化”,这表达了他对“养生”乃至“求仙”的道士思想的批判。道教以民众的信仰为通道,以感性“蛊惑”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早在留日时期,鲁迅觉悟到中国“国民劣根性”几乎都源于道士思想。《起死》中的庄子就成为一个被功能化、被世俗利用的形象,既非真实客观的学术形象,更非忠于古代典籍的历史形象。
其实,真正把鲁迅的自我、生命、哲学跟庄子的思想对接起来的,并不是他对道士思想的批判,而是他对“虚无”问题的探讨。“虚无”问题之于鲁迅的影响不言而喻,不仅表现在某个时期的彷徨与绝望,表现在他对“虚无”的深入理解与体认,更重要的是他从“虚无”的脱出————也正是这种“脱出”,区分了鲁迅与庄子。
鲁迅曾对庄子投入过较多的关注,他对自己曾经在思想上“中毒”直言不讳。在《彷徨》《野草》时期,鲁迅的思想被“虚无”充满,其行动也不能获得方向感。此时,鲁迅把庄子的“虚无”与老子的“无为”联系起来,声称“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来“求乞”,如此“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执着于思想与行动联动的鲁迅,以自己的痛苦体验和思考继续求索:是安于“虚无”还是走出“虚无”?是停于“绝望”还是反抗“绝望”?最终,他得出结论,人得“走出”,得“反抗”,得不断行动。于是,他与庄子有了区别。到他创作《起死》时,“虚无”问题已不再是他思想的主轴和基本苦恼,有思想支援的“行动”也因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联系而获得了方向。
此时鲁迅对庄子的观照,充满一种告别了“旧我”的明快和力量:他不仅成功地区隔了庄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部分,而且以过来人的视角反观庄子的“虚无”问题。最终我们发现,连接着庄子与鲁迅的那条思想脐带已经通过其自我更新而脱落。鲁迅笔下另外出现了像禹、墨子等“中国的脊梁”,他们以“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的形象,纠正着源于道家思想的那些不谴是非、不讲原则、徒作大言等方面的国民劣根性,映照着鲁迅自我的另一种昂扬面貌,从而与“出世”导向的道家思想绝然而别。
(摘编自高远东 《论鲁迅对道家的拒绝》)
材料二:
对于庄子学说中的虚无主义思想,我们不能断然否定。
彻底的出世思想和虚无主义思想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绝望,从逻辑上讲,这种绝望可能会导致积极或者消极两种倾向。一般认为庄子是属于消极无为的,但事实上,庄子思想的意义要复杂得多。面对现实世界一味退避这一点是消极的,但这种退避却造就了庄子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成果,即超验的“道”的精神与个体生命意义直接联结,从而造就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性独立精神。
这种个性独立学说是庄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应该站在“道”的高度上,独与天地精神(即超越人类社会局限的、更为宏大的自然法则与生命节律)往来,在现实经验世界始终保持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这里,“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庄子思想的人格化表述,他们能够超越现实经验世界,不孜孜于名利、不汲汲于荣辱、不奔走于王侯之门,最终实现精神上的绝对独立。
鲁迅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发掘并拯救了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鲁迅将这一学说同西方现代个性主义思想相结合,很自然地发展出鲁迅式的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思想。
当然,鲁迅不是封建士大夫,鲁迅的个性主义思想不是士大夫们在封建官场上不得意而牢骚满腹时,用来暂时发泄的心理标签,不是某种权宜之计,而是关于整个人生意义的真正思维起点和最终价值目标。
鲁迅也不是庄子,鲁迅的个性主义思想也决不是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事实上,二者之间有原则性的区别。比如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始终和无为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始终追求在与外在现实经验世界完全隔离的状态下消极地获取个性的独立与自由。这种倾向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严重消解庄严宏大的社会事业的消极作用,在逻辑上也存在根本缺陷。因为个体性只有在和社会性相依存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彻底拒绝社会性从逻辑上讲也就消解了个体性本身。与庄子不同,鲁迅则主张在积极的社会实践中,在对庄严宏大的社会事业的激情参与中去获取自由。
(摘编自任广田《鲁迅与道家学说》)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脱出”是指脱离彷徨与绝望状态,走出“虚无”。
B.“中毒”是指鲁迅受过庄子虚无思想的影响。
C.“超验”是指超越现实经验世界。
D.“拯救”是指鲁迅根据现实需求对庄学进行恢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在小说《出关》中表达了对主人公老子的同情,并以老子的形象来自况。
B.鲁迅在《起死》中把庄子“道士化”,充分反映出他对道家思想中消极部分的态度。
C.道士思想之所以成为国民劣根性的根源,是因为道教运用蛊惑手段影响百姓思想。
D.庄子的人格独立学说彻底拒绝社会性,造成其逻辑上的根本缺陷,从而产生消极作用。
3.下列句子,与材料二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思想最契合的一项是(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4.请理解分析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5.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提出,面对文化遗产,要“占有”“挑选”,成为“新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鲁迅是如何践行这一主张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致命的美丽
申赋渔
门前的一小块空地,原本铺着水泥,我觉得闷气,请人砸掉了。春天总是下雨,裸露着的这块地变得泥泞不堪,几乎迈不出脚。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记得老家的大门外也是一块泥地,每次雨过天晴,就又立即变得光滑柔和,像一块刚刚铺好的绸缎,多少年来总是平整结实,从来没有糟糕成这样。打电话问父亲,才知道,院子里的泥地要夯实了,经过多年的踩踏之后,才不怕雨淋水淹。
“你得有人气。人来人往,走走,地就实了。”父亲说,“你那个地方,半个月不见一个人影子,过多少年也没用。”思量再三,我请李师傅帮忙,在这块地上架起一层防腐木,边上再装上两块木栅栏,然后放上一方小石桌,几把小椅子。这样就舒服了。随时可以到外面坐一坐,走一走。木板外面的野蔷薇已经长得很好,我引了几根枝条过来,让它们攀爬在栅栏上。再过上一两年,大概我的木栅栏就会变成开满蔷薇的花墙了。一幢房子,有花了,才算是真正的家,才是美的。父亲说房子要有人气,我觉得有花了,也是人气。有人了,花会开得更好。这样的花里,就带着人的气息。
每天我都走到栅栏边上看几眼。蔷薇长得一点也不努力。它是野的,既不要我浇水,也不要我施肥,我当然就不能对它的长势有什么要求。好些天下来,它只在原先的位置往前探了探头。倒是防腐木的缝隙中,冒出了好几根嫩芽。我蹲下来仔细一看,是菟丝子。
新长出的菟丝子只是一株纤细的嫩芽,柔软得让人心疼。不过它很快就能爬过栅栏,轻松愉快地攀上多刺的野蔷薇。那时候,菟丝子就和蔷薇合而为一了。菟丝子不长叶子,会开出白色的小瓶子一样的花,很好看。菟丝子长得太快了,它的感情是奔放的,它的缠绵也是义无反顾。《诗经》里最炽热大胆的一首诗,就是以菟丝子起兴。“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唐”就是菟丝子。看到菟丝子,诗人立即就想起心仪的女孩。他们在桑林中约会,在上宫楼中欢聚,又在淇水边依依告别。眼前这棵菟丝子从发芽、钻过木板的缝隙,到往野蔷薇方向的攀爬,以及野蔷薇矜持谨慎的接应,每一个场景,都是对《诗经·桑中》的完美呼应。
我清扫过院子,在小石桌旁边坐下来。刚泡好的新茶有些烫,放一放,等会儿再喝。每天上午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院子里拔草剪枝,捡拾石子,或者看着树上新长出的嫩叶发呆。总有蜜蜂围着我转,“嗡嗡”地吵着。不用赶它,玩累了它自己会走。它一走,世界立刻变得安静,连微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都听得到。可是这安静只有短短一瞬。蜜蜂刚走,一只相思鸟就停在了院边的石楠树上,脚才站稳就开始了吟唱。我不会多心地认为它是在唱给我听,不过作为旁听者,内心也有着自己的幸福。鸟儿的鸣叫并不会让这块小天地变得吵闹,甚至因为它们的鸣叫,反而显得更加安静。如果你感觉不到时间,心里又有一种淡淡的愉悦,你就知道,时间慢下来了。
时间一慢,不只是耳朵变得更灵敏,你的目光也会敏锐许多。你能听到鸟儿不同声部的演唱,同时看到它们是比拇指大不了多少的小山雀,还是一只对着伴侣频频地点头致意、倾诉衷情的斑鸠。更多往来的,是一些没有见过的鸟儿。它们一只比一只斑斓,一只比一只惊艳。羽毛绚丽的大多是雄鸟。它们把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当然是为了吸引雌鸟。可是雌鸟真觉得它们好看么?雌鸟看中雄鸟的不是美,而是羽毛背后的生存逻辑。雄鸟把自己的羽毛长得那么漂亮,更加引起了天敌的注意。它要为了这份美,去与天敌周旋甚至以死相搏。雌鸟在意的,正是雄鸟对抗危险的能力。能活到成年的美丽雄鸟,没有哪只不经受过无数次的生死考验。雌鸟在意的是雄鸟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里包含的基因,对未来的小鸟儿是好的。雌鸟爱上的,不是美丽,是因为美丽而历经沧桑。是因为美丽,才有未来。而那些死于美丽的雄鸟,雌鸟不在意。它们悄悄地就不在了。大自然生机勃勃,又冷酷无情。美丽对一些鸟是幸运,对于另外一些鸟则是灾难。动听的歌喉也是。能自由歌唱是幸福的,可是因此被捕鸟人捉到笼中却是痛苦的。无论多么华贵的鸟笼都让我厌恶。昆虫、草木、矫健的猛兽或者人,所有美丽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甚至不忍直视的残酷。
菟丝子柔弱地把它多情纤细的吸管伸进与它纠缠在一起的树木的茎干。树木从大地吸收的营养和水分,被它截留、盗取了,被它缠绕的身躯变得僵化干枯。菟丝子迅速地往上攀爬,很快就覆盖住树木巨大的树冠。现在,树木越是高大伟岸,就越是衬托出菟丝子的繁茂与美丽。它开出白色的花,结出褐色的果。它的目标是整个森林。森林有多大,它的梦想就有多大。它成了所有树木的噩梦。这样的悲剧,诗人们看不到。诗人们很少歌唱悲惨。诗人总是喜欢把悲惨的境况包裹上华美的外衣。
往往如此,诗人们讴歌什么,正是因为缺少什么。关于爱情,关于真诚,关于美,关于宽容,关于和平,一本本诗集堆放在我的桌椅、茶几和床头。诗人们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也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写诗的人与读诗的人达成了某种默契,时间里有一些苦涩与无聊需要打发。相思鸟依然在唱着一曲纯熟的歌,像极了一个诗人,一个演员,一个作家。只有冷峻的哲学家才会挑明真相。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朵花,一根羽毛,一种寂寞,所有美丽的背后,都有着一段难以言说的过往。即便天地之大美,也只是某种道的表象。佛曰:“不可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菟丝子在《诗经》中被视为炽热爱情的象征,但在生态系统中却是通过对蔷薇等树木的无尽掠夺而得以生存的存在。
B.文中将吟唱着的相思鸟比拟成诗人、演员和作家,意在表明诗人、演员和作家的创作往往不会直接揭示生活的真相。
C.文章以“致命的美丽”为题,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美丽背后隐藏着痛苦和残酷等真相,以及如何面对美丽的事物。
D.结尾引用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来批判诗人用华丽辞藻粉饰大自然残酷真相的创作倾向,赞美哲学家的冷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得有人气。人来人往,走走,地就实了”用平实的语言传达出父亲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本文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的一面。
B.本文多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庭院,将“我”在庭院中的所见所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C.本文采用“庭院观察—历史联想—哲学升华”三层递进结构,实现从对个体生命的生态现象到宏观生命本质的认知跃迁。
D.本文打破单一学科视角,融合《诗经》的文学意象、生物学的寄生现象和庄子的哲学观点,形成跨学科认知的审美张力。
8.文章第五段对“蜜蜂”“相思鸟”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本文荣获“自然文学奖”,颁奖词评价其“在方寸庭院中展开宏阔的生命思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材料三: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售其货乎?”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材料四: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相A能自B给鱼C今受鱼D而免E谁F复给G我H鱼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本来,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义相同。
B.更,音gēng,更改,与《促织》“更无休止”的“更”读音、意义均不同。
C.疾,立刻,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义相同。
D.以,凭借,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的“以”意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主,以节俭力行闻名诸侯,他曾未以礼对待越石父,遭对方质疑后及时致歉并待之为上客。
B.孙叔敖被虞丘相推荐给楚庄王,担任楚相后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面对庄王引发的市场混乱,他建议恢复旧制,很快解决问题。
C.公仪休担任鲁相时奉法循理,不许为官者与百姓争利,他拒绝他人赠鱼,认为身居相位能自给;因喜爱自家所种蔬菜,便拔掉园葵等蔬菜。
D.石奢放走父亲后自缚请罪,楚昭王以“追而不及”为由赦免其罪,他却认为纵父废法的行为是不忠不孝,最终自刎而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
(2)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14.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循吏精神的理解。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依韵答蒋密学见寄①
东南为守慰衰颜,忧事浑祛乐事还。
鼓吹夜归湖上月,楼台晴望海中山。
奋飞每羡冥鸿远。驰骋那惭老骥闲。
此日共君方偃息,是非荣辱任循环。
[注]①本诗为皇祐元年(1049年)作者转知杭州时所作,时年61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年老之时任职东南,抛却忧愁之事,享有安乐生活,表达了内心的欣慰。
B.颔联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均采用互文手法,描绘出杭州百姓生活的悠闲自在。
C.尾联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彰显了诗人不计个人得失,超越荣辱的处世态度。
D.本诗为唱和之作,既抒写个人的志趣追求,也表达与友人共勉之意,情感真切诚挚。
16.本诗颈联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都写到了“闲”,但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名篇名句默写。
(1)《短歌行》中“ , ”,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情景。
(2)《〈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来说明做学问、做事情仅仅差一点就成功了的两句是:“ , 。”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分析真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两种态度带来不同的结果的两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语是汉语词汇体系中的瑰宝,以其结构固定、形式简洁、意义凝练而独具特色。这些历经千锤百炼的语言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智慧。成语的来源十分广泛:有的出自历史典故,如“完璧归赵”记载了蔺相如的智慧勇毅;有的源于古代寓言,如“刻舟求剑”讽刺了墨守成规的愚蠢;有的来自诗文名句,如“青出于蓝”出自《荀子》,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①成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②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③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成语运用得当与否可以收到画龙点睛之效。④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兴起,⑤不少成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登堂入室”原指学问技艺由浅入深,现也比喻某人在某领域达到很高造诣。日常生活中,成语运用无处不在。新闻报道中常用“举世瞩目”形容重大成就;体育解说爱用“梅开二度”表示再次得分;________________。
然而,不规范使用成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的随意改动成语用字,如将“前途无量”写成“钱途无量”,显得庸俗不堪;有的望文生义,如把“七月流火”误解为天气炎热,实指天气转凉;有的不分场合滥用成语,如在小学生作文中堆砌成语,令人( )。
规范使用成语,需要准确把握其本义和用法。一方面要尊重成语的固定形式,不随意篡改,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另一方面要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避免误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成语这一文化瑰宝,让古老的成语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常有“水到渠成”等成语脱口而出,出现在日常交流中
B.日常交流中成语使用更频繁,如形容事情自然成功就用“水到渠成”
C.日常交流中同样不乏成语的身影,如用“事半功倍”说明方法得当
D.甚至在日常交流中,成语也随处可见,如“胸有成竹”表示信心十足
20.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啼笑皆非 B.似是而非 C.不忍卒读 D.适得其反
21.下面这两幅图画组合在一起,会令人想到一句谚语。请写出这句谚语,并说明其含义。要求:这句谚语需包含与图画有关的两个成语。
图一 图二
22.文段对很多成语进行了分析,请你根据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另择一个成语进行解说。要求:句式相同,需使用材料外的成语。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
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袁隆平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梭罗
以上材料对青年人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D
B
B
4.
①“脐带”比喻鲁迅与庄子思想之间曾存在的紧密联系及这种思想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但他通过自我反思与超越,最终摆脱了其消极面。
②“自我更新”指他批判地吸收了庄子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③“脱落”象征鲁迅彻底告别了庄子的消极虚无,确立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新思想路径。
5.
①占有:鲁迅深入研究庄子思想,承认其影响,并挖掘其中有价值的部分。
②挑选:批判消极成分:如虚无主义、无为思想,在《起死》中将其“漫画化”以揭露其危害;吸收积极成分:将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独立精神与西方个性主义结合,形成现代个性观。
③成为新人:鲁迅摆脱了庄子的消极虚无,主张通过实践实现价值;塑造了“中国的脊梁”,倡导实干精神,与道家消极面决裂,实现了思想的自我更新。
④鲁迅以批判性继承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现代思想资源,践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主义”。
6.D 7.C 8.①氛围上:文章通过对蜜蜂和相思鸟的描写,反衬出环境的宁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②主题上:蜜蜂的“嗡嗡”声和相思鸟的鸣叫,表现了庭院中的生机与活力,强化了作者“时间慢下来”的生命感知。
③结构上:引出后文对因宁静观察到的更多生命细节(鸟的种类、雄鸟求偶等)的描写。 9.①作者从砸掉门前水泥地,并在此架起一层防腐木,引几根蔷薇花枝条进院子的过程,认识到生命需要人花共生的滋养。
②作者由庭院中野蔷薇和菟丝子共生的自然现象和长有美丽羽毛的雄鸟,引发对生命中美好与残酷并存的思考。
③作者由庭院中的自然现象联想到诗人用华美的辞藻来讴歌弥补生命中的缺憾,而哲学家则通过对表象的超越来追求生命的本质,引发对天地之道的思考。
10.ACE 11.C 12.C 13.(1)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下左边驾车的马把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家。
(2)(石奢)刚直廉正,不阿谀奉承,也不畏惧权贵。他巡行县境,路上有杀人的人,他追上去,发现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14.①从晏子身上可见节俭力行、正直行事、尊重贤才的精神。
②孙叔敖展现出治理有方、关注民生、及时纠正政令失误的担当。
③公仪休体现出奉法循理、不与民争利的操守。
④石奢则彰显了刚直廉正、坚守原则、以死明志的气节。
⑤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古代循吏清正廉明、以民为本、坚守礼法的核心内涵,对后世为官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5.B 16.①范诗写诗人暂得清闲,但仍心怀驰骋之心,因而不觉得惭愧,暗含希望能有所作为的情感。②陆诗写诗人闲作草书、晴窗品茗,表面上闲适恬静,但实际上隐含不得重用的郁闷和惆怅。
17.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8.③修改为: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成语运用得当可以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④修改为: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或者⑤修改为:使不少成语被赋予新的内涵。) 19.C 20.A 21.谚语: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含义:在他人困难时提供帮助,比在其顺利时增添荣耀更有价值。 22.示例一:如“汗牛充栋”原指用牛运输书籍,累得牛出汗,存放书籍时可堆至屋顶,现也比喻藏书或著述极为丰富。
示例二:如“画蛇添足”原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现也比喻做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坏事。
示例三:如“破镜重圆”原指破碎的铜镜重新拼合,现也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
23.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