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大连前程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大连前程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其文化本质而言,即是以“共同体”为依托对中华民族所进行的持续文化塑造,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共在生存智慧的价值自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总体性文化力的价值诉求。
“共同体”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在生存智慧,回应了人类对“我们如何能在一起”的终极追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共同体。从共同体的连接纽带来看,有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等;从共同体的聚合范围来看,则有家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超越了民族地域界限,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使得人才、技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然而,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信条催生了“私人化浪潮”,它带来了选择的自由、支配的乐趣、尝试各种生活方式的机会以及自我价值的认同,甚至在不同主体的矛盾冲突中导致既有共同体的破坏乃至瓦解,“我们如何能在一起”成了重要的时代课题。
人类社会始终致力于对共同体价值的理论吁求和实践探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学就曾率先发出了对“共同体”的价值追问:我们需要何种城邦共同体以实现正义、民主和公共善?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马克思哲学在反思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时,努力探寻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应然的价值张力,旨在实现对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的积极确证,即“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基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体精神和人类历史对共同体的价值求索,我们认为共同体是人克服个体局限,去追求共生、共在和共同创造的价值生存方式,是人的社会生存方式的本质性确证和价值性升华。如果从共同体连接纽带的价值序列来审视,则呈现出了“血缘-地缘-文缘”依次递进的模式。血缘共同体诉诸人的物质性存在,依凭人的生理特质纽带,揭示出人因血缘关系而发生的生命联系;地缘共同体诉诸人的社会性存在,依凭人的生活地域纽带,揭示出人因共同生活场域而发生的社会联系;文化共同体诉诸人的文化存在,依凭人的共同精神纽带,揭示出人因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风俗传统、生活方式而发生的文化联系。只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共同的精神文化依赖关系,共同体的聚合就意味着生活于其中的不同个体的精神丰盈、价值富足与文化认同,共同体的解体就意味着生活于其中的不同个体的价值失落、道德贫瘠与文化归属缺失,甚至会导致整个文明的解体。
民族共同体就是沿着“血缘-地缘-文缘”的递进模式而构建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发端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在共同生活的地缘联系中形成了彼此承认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与利益联系,进而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记忆,塑造着全体成员的文化生命,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双重特征的民族共同体。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依凭的不是国家的政治强力,而是中华民族各成员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化认同始终是聚合中华民族的核心纽带。正如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论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民族危亡关头最能催发深刻的民族自觉意识,近代以来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塑造的历史依据。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共同体”名义对中华民族进行的文化塑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累的深入研判、对近代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深刻反思、对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宏伟愿景的深邃洞察中所得出的重大民族构建方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在于以共同的历史记忆唤醒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生命,激发中华儿女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合力。
(摘编自邹广文《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叙事结构》)
材料二: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积极作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这为海洋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具体到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路径,这样才更具有可行性。
在全球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着眼于涉海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各国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稳定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矛盾。发达国家过于强调公海自由原则,希望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开发更多的公海资源。发展中国家更多强调公海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原则。如果公海被确定为人类共同财产,那么它就不得被占有,所有国家共同参加公海管理,积极分享公海开发中获取的利益,并保障公海只用于和平目的。人类共同财产原则更有利于保护公海环境和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愿景来说更为可行。总的来说,全球层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应着眼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制度体系。
在地区和双边层面,由于相关成员在海洋利益方面拥有更多的交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如果某个地区内或者两国间存在海洋权益争端,应该致力于让局势降温,避免引发军事冲突,为海上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安全的环境。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其二,建立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充分发挥海洋作为运输大动脉的作用,提升两国间或者地区内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水平。其三,对两国或者本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开展联合行动,保护海洋资源、打击海上违法犯罪以及联合进行海上搜救等。
(摘编自宋伟《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信条将会在不同主体的矛盾冲突中破坏乃至瓦解既有共同体。
B.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与“社会”截然相反,前者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而后者只是暂时的、表面的。
C.各国之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海洋权益争端,但这不应妨碍争议各方携手参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如何在保障人类更好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应对的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人类社会的共同体种类众多、形式各异,进而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本质,点明其构建意义。
B.根据马克思哲学的共同体精神,个体如果离开共同体,将失去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失去了个人自由。
C.材料二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开,分析问题时注意区分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D.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当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这样才更有可行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赣超”超踢至第八轮,入场券一票难求,各地友人献唱战歌,江苏球迷千里赴赛,赛事热度持续“破圈”。
B.拉萨八廓街周围,多民族群众共同居住的大院现在有100多个,四川麻辣烫“烫”到了边疆,新疆羊肉串“串”遍了全国。
C.“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D.20世纪50年代,家住于田县的库尔班·吐鲁木大叔渴盼“骑着毛驴上北京”。现如今,于田万方机场通航,航班畅达八方。
4.材料二中划线句子在本段的论证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礼记·大道之行也》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请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6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 秋
郭文斌
太阳照到院墙上时,爹带了五月和六月到后院下梨。爹站在梯子上,下低枝的梨,阳光在树缝流淌,梨也在爹的手里流淌。一只只梨回家似的往爹手里赶。①爹把手一伸,一只梨就扑过来,把手一伸,一只梨就扑过来。不一会儿,爹胳膊上的竹篮子就满了。给我一只呀,六月说。爹说,还没供呢。六月说,树早供过了。爹说,咱还没供呢。六月说,啥时供呢,还等月亮上来吗?爹说,对啊,明知故问嘛。六月说,那让人咋等得住,把人牙都等长了。五月说,那好啊,正好可以当拴狗橛啊。六月白了五月一眼,跑掉了。
平时六月嚷着要摘梨吃时,爹总说等到八月十五。好不容易等到了,爹却说要等到供完月亮。六月觉得这月亮太不通情达理了。又觉得这样想有些不恭敬,于是回到树下,看爹下梨。只见爹把手往梨上一搭,梨就自动落在爹手里了,像早等着爹似的。
高枝上的梨够不着,爹看六月。六月明白爹的意思,开始上树。爹说等等。五月跑回去取了娘给她用碎布拼的花挎包从六月头上挎下去,六月看上去像一个披红出征的战士。六月上树的动作之快跟猴子差不多。爹仰着头,举着篮子。六月摘完一个枝,下来把挎包里的梨腾到爹手里的竹篮里,摘完一个枝,下来把挎包里的梨腾到爹手里的竹篮里。
摘到最后一只梨时,六月的心突然一软,住了手,回头看爹。爹用目光询问六月什么意思。六月说,还是给树留一只吧?爹就嗨的一声笑了,说,如果你想留,就留一只吧。六月刷的一下从树上溜下来。②再看眼前的梨树,轻松了许多。五月上前拍他身上的土。爹从筐里挑了两只掉在地上摔开口子的给六月和五月。六月说,不是说要等供完月亮才能吃吗?爹说,不全的果子不能供。六月问为啥。五月说这还要问吗。六月说我又没问你。五月说我也没给你说。说着,在衣袖上擦擦土,吃了起来。六月心里对五月生起佩服,人家和自己打嘴仗,没忘擦梨身上的土,自己还在想下一句话呢。就立即咽掉下一句话,干脆省了擦这一环节。第一口梨到嘴里时,六月明白了为啥叫它化心梨。
回到屋里,爹让五月和六月数数一共多少梨。
五月要说话,六月抢在前面说,八十五。爹问,这梨怎么分呢?六月抢先说,给卯子家五个,剩下的全是咱们的。爹看五月。五月说,还给瓜子家五个。爹奖励给五月一束赞赏的目光。然后说,正月十五爹让你们给卯子和瓜子家送灯盏,是因为卯子家有孝不能做,瓜子家不会做,其他人家都有,可这化心梨啊,村里就咱们家有,你说该怎么办?五月说,那就每家一只。爹摇了摇头说,一只怎么能够送人。这梨树要长成,需要阳光、水等等。阳光不是咱们家的吧,水不是咱们家的吧,梨给大家尝尝才有味道。
装了梨的绣花挎包有些沉。
汪汪汪。听见狗叫,杏花从院里跑出来,抱了狗的头。五月六月迅速进门。五月把身子一扭,六月从包里往出掏梨。
够了够了。杏花娘过来把挎包口子系上了。六月说,我爹说每家五只,放不够他会生气的。杏花娘说,你爹也真是,就一棵梨树,能结多少呢,全贡献了。六月坚持又掏出两只,然后告别。杏花娘让他们等等。五月六月要走,被杏花拦在门口。不多时,杏花娘端了一碗花红过来,解开五月身上白的挎包,倒在里面,说,这是讲究。
③五月六月往出走时挎包是满的,往回走时更满。二人往面板上一边掏东西,一边给娘做解说。往出走时,他们心里多少有些舍不得,这一树梨可是他俩看着长大的。当把六十只梨送到十二户人家、看到伯伯婶婶们的感激,听到他们的夸奖,特别是当他们从家里搜寻着给他俩装各种好吃的东西时,他们就为出门时的小气惭愧。现在,厨房面板上多了数不清的茭瓜、苹果、花红、玉米等等。
吃过午饭,爹和娘要上地。六月说过八月十五还上地啊。爹说,土豆也想回家过八月十五呢。六月一愣,心想爹说得对。六月看爹,爹已经扛了锄往出走了。
夜色大幕一样落下。
月亮升起来了。六月跑到上房,把准备好的供桌抱到院里。桌上有五谷、瓜果、净水,热气腾腾的月饼,还有月光。
爹点燃一炷香,插在香炉里,说:
日月无声,昼夜放光。天地不语,万物生长。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君子盛德,耕耘无声………
平时再寻常不过的院子,一下子神秘起来。然后,一家人静静地坐在院台上赏月。
赏了一会儿,娘说天凉,进屋把窗子关上了。五月和六月不愿就此结束。他们到后院看了看梨树,并排坐在院台上,撑着下巴,静静看着月上中天。
六月说,你说这月亮,天上只有一个,却能照到万家来。五月说,因为它在天上。六月说,看来,我们得想办法到天上。五月说.那你得变成鸟。六月说,爹说过鸟飞的那个天其实并不是天,真正的天是人的心。
夜深了,五月和六月准备回屋睡觉。六月看见一个月亮小子。姐你看,月亮在喝水哩。五月看见台上的小花碗里果然有一个月亮。六月跑去厨房,转眼间抱了一摞碗来。五月会意,到上房提了水壶。
五月和六月发现,只有水安静下来,月亮才会出现。有多少碗,就会有多少月亮。六月觉得这些道理太大,太厚了,厚得他想不透。原来月亮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的。六月说,只可惜,再没有碗了。五月说,够了,娘说做啥事够了就行。④二人蹲在桌前,静静地守候着被他们养在水里的月亮。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对话展开叙述,描绘了乡村生活场景,展现淳朴的民风民俗;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增添了平淡醇厚的韵味。
B.孩子的奇特想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没有结果的争论、稚拙的语言与不切实际的想法,又让人感到啼笑皆非和无奈。
C.小说的空间转换与时间变化自然有序,从“阳光在树缝里流淌”到“夜色大幕一样落下”,节奏舒缓,呈现一天的生活。
D.父亲告诉孩子梨树成长所需的阳光、水不是自己家的,杏花娘倒花红回赠是一种“讲究”,这些细节具有化育人心的力量。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使用反复手法,强调了梨成熟后一只一只“扑”到人的手中,赋予梨以人的情感,用语新颖独特,有力地表现了中秋丰收的喜悦。
B.句子②中的“轻松”一词,写出了梨摘完后梨树“如释重负”的感觉,也写出了六月下树动作的轻快,以及因受到父亲认可而内心轻松愉快。
C.句子③两次写挎包“满”,出门时是装满了梨,回来时是装满了村里人赠送的蔬菜瓜果,在与他人分享东西过程中,两个孩子收获了成长。
D.句子④描写两个孩子守候水中月,富有画面感,“养”和“守候”突出了呵护与留住美好的意愿,增强了象征意义,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8.请结合院落摘梨部分的内容,简要分析六月的形象特点。(6分)
9.小说围绕农历传统节日“中秋”展开故事。请从“月亮”或“团圆”中任选一个关键词,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意蕴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①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②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谨按《史记》,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
(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③)
材料三:
世之论庄子者不一,而学儒者曰:“庄子之书,务诋孔子以信其邪说,要焚其书、废其徒而后可,其曲直固不足论也。”学儒者之言如此,而好庄子之道者曰:“庄子之德,不以万物干其虑,而能信其道者也。彼非不知仁义也,以为仁义小而不足行已;彼非不知礼乐也,以为礼乐薄而不足化天下。故老子曰:‘道失后德,德失后仁,仁失后义,义失后礼。’是知庄子非不达于仁义礼乐之意也;彼以为仁义礼乐者,道之末也,故薄之云尔。”
夫儒者之言,善也,然未尝求庄子之意也。好庄子之言者固知读庄子之书也,然亦未尝求庄子之意也。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责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义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殒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已。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则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
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今之读者,挟庄以谩吾儒曰:“庄子之道大哉,非儒之所能及也。”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悲夫!
(选自王安石《庄周论》)
【注】①诋訾:诋毁非议。②剽剥:批驳抨击。③《庄子祠堂记》:北宋元丰元年(1078),蒙城县令王兢主持修建庄子祠,邀请苏轼撰写碑记以记录此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A庄子B之言C皆实予D而文不予E阳挤F而阴助之G其正H言盖无几。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结构助词“的”,与《五石之瓠》“夫子犹有蓬之心”的“之”用法相同。
B.明,彰明,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意义相同。
C.达,通晓,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泉之始达”的“达”意义不同。
D.而,却,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指出庄子学问广博,善于借寓言批驳儒、墨两派学说,因其言论汪洋恣肆,只求适合自己的心性,所以未得到当权者器重。
B.苏轼针对《史记》记载提出新见,借“楚公子仆骂守门者以使公子脱逃”的故事指出庄子表面排孔实则助孔,其言论多为“正言若反”。
C.王安石提到学儒者主张焚毁庄子著作、铲除其门徒,好庄者则认为庄子轻视仁义礼乐自有其道理,两类人都未曾探求庄子的意图。
D.王安石认为,庄子并非在根本上否定仁义礼乐,而是因其身处的时代礼崩乐坏,所以用“同是非”“一利害”的学说来引导人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2)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
14.材料三最后一段对比了“善读庄子者”与“今之读者”,请概括这两类读者在阅读《庄子》时的不同之处。(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北宋名臣。此诗约作于北宋初期,当时国家尚未统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瑟的氛围。
B.颔联写景,富有画意:一只水鸟带着烟霭飞来,数片白帆在雨中缓缓驶向归舟。
C.颈联“惊”“压”二字,化静为动,既写出了秋风的劲疾,也写出了寒云的沉重。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凄凉、人心不古的深沉感慨,余味悠长。
16.本诗是如何将眼前之景与怀古之情结合在一起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鱼雁传书”是书信的代称。《春江花月夜》中借此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 。”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由悲而乐的转折,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 。”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既是苏轼自己因潦倒失意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孔子殁后,儒家以鲁国为中心,向着列国遍地开花,南到温暖湿热的吴国、楚国,北到寒风凛冽的燕国、晋国, ① 能看到儒家开枝散叶的情景。儒家是受到列国的统治者欢迎的,他们虽然未必喜欢孔子思想给统治者设定的那些“君君臣臣”的条条框框,但是儒家的这帮读书人对礼乐知识了解得多,这还挺管用的。谁家没个婚丧嫁娶?那婚礼怎么安排?丧礼怎么布置?有了儒家就可以了,他们总能引经据典地给你说些门门道道出来。
在鲁国的一处儒家私学——或许是子游氏的门下,也或许是孔子其他弟子的门下,一个学生愤然丢掉了手中的书简,这个人就是墨翟,后世称之为“墨子”。他的身世很神密,没有人说得清楚他究竟来自哪里,甚致“墨翟”也未必是他本来的名字。他曾是一名匠人,手艺好的赛过鲁班,但身份低微,后来败师儒门,实打实地靠着读书改变了命运,获得了“士”的身份。
孔子死后,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好, ② 变得越来越糟了。而儒家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除了像子张、子游、曾参这样的大儒之外,墨翟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小人儒”:有人把儒学当作是自己的一份工作,每天在典籍章句上耕耘,做些鸡蛋壳上雕花的工夫;有人则迎合统治者的喜好,为君王钻研礼乐文章的细节,帮统治者们研究“如何优雅地做一个贵族”。儒者的功业,成为了满足统治者奢侈欲望的工具,完全忘记了孔子当初“君子不器”的教诲。这些人所做的事情,当然不能代表儒家思想的精义, ③ 也说明儒家思想在施行中的确存在问题。也许就是从此之后,墨翟下了一个决心——他要创立自己的学说。
18.下列最适合作为选文题目的一项是(3分)
A.《儒门逆子:墨翟的滴血叛离》 B.《匠人墨翟:从卑微匠人到士人身份》
C.《墨翟叛儒:从儒门弟子到墨家始祖》 D.《儒墨之争:两种思想的碰撞》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0.选文第二段中有多个错别字,请找到其中四个并改正。(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人劝朋友:“你朋友圈里朋友几千个,应该把那些互动不多、老在潜水的清理出去,使朋友圈更像个朋友的圈。”他断然拒绝:“这样的话,我在朋友圈里发的东西给谁看呢?”我很佩服朋友的明智,也正是秉持了这一理念,我至今 ① 。即使面对诸多“形散神不散”的推销信息,我还是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容忍。在我看来,那些东西虽然烦人,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倒并非毫无关联;况且,它们还是我了解这个缤纷世界的窗口之一呢。
我不认为朋友圈里只有一种理念、一种声音、一种格式,仿佛要求一众人的心律保持一致,才是正常的、合适的。有人如果不接受朋友圈里认知存在差异的事实,或者朋友圈里的朋友必须“三观”一致,那么结果总是会令人沮丧。能够使自己不再生气的最佳途径,恐怕就是选择退出了。
人们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朋友圈让人们感到须臾不能离开并且越来越成为一种“病”的关键,不是“求同”而是“存异”。结论大概是这样的:朋友圈,是圈朋友而 ② 。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中华文明的星空中,诸子百家的时代无疑是最为璀璨的篇章。儒者仁爱,道法自然,墨倡兼爱,法重刑名……这些思想似乎南辕北辙,彼此争鸣不休。然而,若深入其中,我们便能发现:诸子百家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治世”这一共同母题下,展开了不同路径的探索;它们的差异恰恰构成了互补的智慧谱系,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包容并蓄、辩证统一的独特气质,从而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清醒,并能为人类共同问题的解决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导语】阅读材料围绕“共同体”深度探讨。材料一从文化哲学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突出“血缘-地缘-文缘”递进构建模式,展现中华文化凝聚力;材料二聚焦海洋命运共同体,给出全球化海洋治理方案,体现中国智慧。论证严谨,有理论溯源(如亚里士多德等)与现实观照(“四个转变”),实现传统与现代文明对话。
1.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信条将会在不同主体的矛盾冲突中破坏乃至瓦解既有共同体”错误。由.材料一“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信条催生了‘私人化浪潮’,它带来了选择的自由、支配的乐趣、尝试各种生活方式的机会以及自我价值的认同,甚至在不同主体的矛盾冲突中导致既有共同体的破坏乃至瓦解”可知,偷换概念,破坏乃至瓦解既有共同体的是“私人化浪潮”。
B.“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与‘社会’截然相反”错误。由材料一“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可知,滕尼斯只是对“共同体”和“社会”进行了不同描述,但并没有表明二者“截然相反”,“截然相反”表述过于绝对。
C.“各国之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海洋权益争端”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海洋权益争端”,该说法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2.D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D.“应当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这样才更有可行性”错误。由材料二“具体到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路径,这样才更具有可行性”可知,选项偷换概念,“这样”指代内容不同,文中可行性的内容并非“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且结合后数三段分析“全球层面”“地区和双边层面”为平行并列关系,而不是“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选项曲解文意。
3.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体”为依托对中华民族进行持续文化塑造,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共在生存智慧的价值自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总体性文化力的价值诉求,阐述了共同体“血缘-地缘-文缘”的递进构建模式等内容。
A.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因为共同的体育赛事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某种文化上的共鸣和互动,反映出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体育赛事)下,不同地域的人产生了联系,符合共同体中“地缘-文缘”的递进构建模式,即通过共同的活动促进了文化层面的联系,能够支撑材料一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塑造的观点。
B.多民族共同居住体现了地缘上的联系,而四川麻辣烫和新疆羊肉串在全国的传播则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层面的联系,这符合共同体“地缘-文缘”的递进构建模式,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C.选项主要强调的是我国在航天科学领域取得的成果,是对宇宙探索方面的成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塑造、共在生存智慧、文化力价值诉求以及“血缘-地缘-文缘”的递进构建模式等内容没有直接关联,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D.体现了于田地区与北京等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反映了随着时代发展,地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符合共同体“地缘-文缘”的递进构建模式,能够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4.(4分)
①针对前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提出两方都能认可的基础事实:公海是人类共同财产,进而论证自己的观点:共同管理,分享利益,保障和平。
②论证分析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条件与结论逻辑严密。(假设论证也可)
③该论证能有力支撑该段观点,便于在后面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制度体系。
④这一论证便于在辩驳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立场,增强说服力。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首先针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海洋资源开发矛盾,划线句以假设论证明确“公海是人类共同财产”这一共识基础。由此推导出共同管理、分享利益、保障和平的结论,承接前文分歧,实现从矛盾呈现到解决方案的逻辑递进,条件与结论紧密相扣。
②其次,该论证为段落核心观点提供强力支撑。前文提出全球层面需构建公正规则体系,此句通过明确公海属性及处置原则,为后文“建立更有效的合作制度体系”的倡议铺垫理论依据,使核心观点更具现实可行性。
③最后,其在辩驳中确立立场增强说服力。针对发达国家“公海自由”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财产”的分歧,此句以共识性前提整合双方诉求,既回应争议又亮出主张,让后续制度构建建议更易被接受,提升论证力度。
5.(6分)
①“大同”的社会理想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共在生存智慧。
②在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体现出个体的精神丰盈、价值富足。
③通过树立天下大同的理想,塑造全体成员的文化生命,体现出文化认同是聚合中华民族的核心纽带。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由《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知,“大同”的社会理想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共在生存智慧。
②由《礼记》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於、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可知,在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体现出个体的精神丰盈、价值富足。
③结合材料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在于以共同的历史记忆唤醒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生命,激发中华儿女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合力”可知,通过树立天下大同的理想,塑造全体成员的文化生命,体现出文化认同是聚合中华民族的核心纽带。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导语】《中秋》以朴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和浓厚的乡风民俗。通过摘梨、送梨、赏月等情节,表现了父辈对子女的言传身教、邻里间的互助分享以及真挚的亲情与人情美。人物语言生动质朴,细节刻画富含感染力,孩子们在奉献与分享中获得成长,有力传递了暖心的教育意义。全文融入对月亮、水及心灵的哲理性思考,隐喻团圆、感恩与和谐美好的主题,余味悠长。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让人感到啼笑皆非和无奈”错误,因为文本中孩子的想象和争论展现了他们的纯真无邪和活泼可爱,并非让人感到啼笑皆非和无奈。
7.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B.“写出了六月下树动作的轻快”错误,因为句子②中的“轻松”一词并非直接描述六月下树动作的轻快,而是写出了梨树在摘完梨后给人的感觉,以及六月内心的轻松愉快。
8.(6分)
①童稚可爱。看到篮子的梨跟爹要着吃;和姐姐打嘴仗,心直口快;埋怨月亮。
②懂事能干。上树摘高枝的梨,帮爹干活,勤快利索。
③纯真善良(内心柔软)。不舍得摘光所有的梨,给树留下最后一只。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结合“给我一只呀,六月说”“六月说,那让人咋等得住,把人牙都等长了。五月说,那好啊,正好可以当拴狗橛啊。六月白了五月一眼,跑掉了”“六月觉得这月亮太不通情达理了”可知,看到篮子的梨跟爹要着吃;和姐姐打嘴仗,心直口快;埋怨月亮,天真烂漫有童趣。
②结合“高枝上的梨够不着,爹看六月。六月明白爹的意思,开始上树。爹说等等。五月跑回去取了娘给她用碎布拼的花挎包从六月头上挎下去,六月看上去像一个披红出征的战士。六月上树的动作之快跟猴子差不多。爹仰着头,举着篮子。六月摘完一个枝,下来把挎包里的梨腾到爹手里的竹篮里,摘完一个枝,下来把挎包里的梨腾到爹手里的竹篮里”可知,上树摘高枝的梨,帮爹干活,勤快利索,懂事能干。
③结合“摘到最后一只梨时,六月的心突然一软,住了手,回头看爹。爹用目光询问六月什么意思。六月说,还是给树留一只吧?爹就嗨的一声笑了,说,如果你想留,就留一只吧。六月刷的一下从树上溜下来”可知,不舍得摘光所有的梨,给树留下最后一只表明他纯真善良,内心柔软。
9.(6分)
月亮:①小说以中秋摘梨“供月”开端,到夜晚“赏月”结束,还原了乡村普通人家的生活,照见岁月的静谧安闲;
②供月神的民俗活动,寄托农人朴素的心愿,浸润传统文化的亘古精神,承载民族共同的期许;
③五月、六月对月亮的遐想与守候,让童真、童趣与中秋风俗相融,心月交织,具有梦幻色彩。
团圆:①小说以乡村人家过中秋的一天生活,再现“团圆”节文化内涵:一家人在一起的平凡美好生活;
②化心梨分给乡亲们,乡亲们的东西到自己家,丰富了“团圆”意蕴,赞颂人与人的真诚分享与和谐美;
③梨“回家似的”赶,土豆“也想回家”,诠释了农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自然与生命有共通的企盼。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主题的能力。
选择“月亮”。小说中月亮不仅仅是中秋供奉的对象,也是团圆象征,更是一种拥有者心灵和境界的象征。月亮普照万家,象征的是一种给予和分享的精神;父亲希望孩子明白,真正的富有是在心中,月亮的普照让孩子们明白在满足和给予中收获的更多,寄托了安详宁静、和谐美好的愿望与生活态度。
月亮:①小说情节与月亮的关系密切。小说以中秋摘梨“供月”开端,到夜晚“赏月”结束,整个故事围绕着月亮展开。月亮作为中秋节的象征,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始终,小说围绕月亮还原了乡村普通人家的生活,照见岁月的静谧安闲;
②月亮在小说中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象,更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它象征着岁月的静谧安闲,也寄托了农人朴素的心愿和传统文化的亘古精神。在中秋之夜,人们赏月、供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承载民族共同的期许;
③月亮与童真的融合。五月、六月对月亮的遐想与守候,让童真、童趣与中秋风俗相融。他们通过想象和创造,将月亮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意义,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梦幻色彩。
团圆:①小说以乡村人家过中秋的一天生活为背景,再现了“团圆”节的文化内涵。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强调的是家庭的团聚和和谐。小说中的一家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平凡而美好的中秋节,体现了团圆的主题;
②除了家庭团圆外,小说还通过化心梨分给乡亲们、乡亲们的东西到自己家等情节,丰富了“团圆”的意蕴。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分享和和谐共处,也展现了乡村社会的淳朴和善良;
③团圆与自然的联系。梨“回家似的”赶、土豆“也想回家”等情节,诠释了农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以及自然与生命有共通的企盼。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团圆主题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综上所述,无论选择“月亮”还是“团圆”作为关键词来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意蕴都是合理的。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小说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导语】三则材料展现了历代文人对庄子的多元解读:司马迁从史学角度勾勒其思想渊源与文风特质,突出其批判锋芒与恣肆文采;苏轼则以逆向思维提出“阳挤阴助”说,认为庄子诋孔实为暗助,体现了宋人调和儒道的倾向;王安石则立足时代背景,指出庄子矫弊归正的深层意图,批评后世读者片面求异。三文层层递进,由表及里。
10.C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庄子的言论,都是(在)实质上赞同(孔子)而(在)文辞上不赞同,表面排挤实则暗地里帮助孔子,他(书中)真正的正面言论恐怕没有几句。
“故庄子之言”是主语部分,其后应有一个停顿,引出谓语“皆实予而文不予”,为使主谓清晰,C处应断开;
“实予而文不予”与“阳挤而阴助之”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结构类似,所以E处应断开;
“其正言”是下句主语,所以G处应断开。
11.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用法不同。指示代词,这/结构助词,的。句意:《畏累虚》《亢桑子》这一类文章。/可见先生您的心还是像蓬草一样堵塞不通啊!
B.正确。句意:并以此彰明老子的学术。/彰显光明的品德。
C.正确。通晓/流通,指泉水涌出。句意:由此可知庄子并非不通晓仁义礼乐的真意。/泉水刚刚开始涌出。
D.正确。却/表假设,如果。句意:追逐私利却不认为是耻辱。/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
12.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楚公子仆骂守门者……”错误。结合材料二“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可知,仆人骂的是乔装后的楚公子,而非守门者。
13.(8分)
(1)但他学说的核心根本归向老子的言论,所以他撰写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多是寓言。
(2)庄子对这种状况深感忧虑,思考用自己的学说来纠正天下的弊病,使社会回归到正道。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要本”,核心根本;第二个“言”,字;“大抵”,大多,大致上。
(2)“病”,意动用法,对……感到忧虑;“矫”,纠正、矫正;“归”,使动用法,使……回归。
14.(3分)
①善读庄子者:肯定庄子写书是想救当时崩坏的社会(认可他的出发点/意图/用心);但不觉得他骂儒家的那些话是对的(不迷信/否定他的具体说法)。
②今之读者:拿庄子的话做工具去贬低儒家,认为儒家根本比不上庄子。根本不思考庄子作品背后的用意。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对于“善读庄子者”,材料三提到“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这表明他们能够理解庄子写书的意图,认识到庄子是因先王之泽竭、天下俗弊,想通过自己的学说矫正弊端、归正社会,肯定了庄子救世的出发点和用心;但同时他们不盲目认同庄子书中诋毁儒家等具体说法。
②而“今之读者”则“挟庄以谩吾儒曰:‘庄子之道大哉,非儒之所能及也。’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他们拿庄子的话当作工具去贬低儒家,认为儒家远比不上庄子,且根本不思考庄子作品背后真正的用意,只是盲目以与儒家不同为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担任蒙地漆园的小吏。他的学问广博,没有哪一方面不曾探究。但他学说的核心根本归向老子的言论,所以他撰写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多是寓言。他写作《渔父》《盗跖》《胠箧》等篇,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并以此彰明老子的学术。《畏累虚》《亢桑子》这一类文章,都是虚构的言谈,没有事实依据,但他善于写文章,铺陈辞藻,借事喻理,用以抨击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时博学的名家也无法避免(他的批评)而自我开脱。他的言论汪洋恣肆,随心所欲,只求适合自己的心性,所以当权的王公大臣都不能器重他。
材料二:
我慎重地查考《史记》,记载庄子写作《渔父》《盗跖》《胠箧》等篇,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并以此彰明老子的学术。但我认为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只是(他的做法)不能作为(世人)效法的准则罢了。(这就好比)楚国的公子穿着平民衣服逃亡,守门人刁难他。公子的仆人拿着马鞭骂(乔装后的)公子说:“你这奴才真不尽力!”守门人于是就放他们出去了。事情本来就有这种用反常悖理的方式才能达到目的的例子。(如果)认为仆人不爱护公子,那是不对的;(但如果)认为这是侍奉公子的正确方法,那也是不对的。所以庄子的言论,都是(在)实质上赞同(孔子)而(在)文辞上不赞同,表面排挤实则暗地里帮助孔子,他(书中)真正的正面言论恐怕没有几句。至于那些诋毁孔子的文字,无不在细微之处表露出他的真实意图。
材料三:
世上评论庄子的人意见不一,学习儒家学说的人说:“庄子的书,致力于诋毁孔子来使他的邪说可信,(我们)一定要烧掉他的书、铲除他的门徒才行,其中的是非曲直本来就不值得辩论。”学习儒家的人这样评论,而喜好庄子学说的人则说:“庄子的品德,能够不让万物扰乱他的思虑,因而能坚守他的道。他并非不懂得仁义,而是认为仁义渺小,不值得以此来约束自己;他并非不懂得礼乐,而是认为礼乐浅薄,不足以用来教化天下。所以老子说:‘道丧失以后才有德,德丧失以后才有仁,仁丧失以后才有义,义丧失以后才有礼。’由此可知庄子并非不通晓仁义礼乐的真意;他只是认为仁义礼乐是道的末流,所以轻视它们罢了。”
那些儒家学者的言论,固然是好的,但他们不曾探求庄子的意图。喜好庄子言论的人固然知道读庄子的书,但也不曾探求庄子的意图。古时先王(留下)的恩泽,到庄子那个时代已经枯竭了,天下的风气,诡诈盛行,质朴之风全部消散,即使是世上的学者和士大夫,也没有人懂得珍视自身、看轻外物的道理。于是(人们)抛弃断绝了礼义的端绪,在利害关头争财夺利,追逐私利却不认为是耻辱,丧失性命也不怨恨,(这种风气)逐渐浸染、沉沦,以至于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庄子对这种状况深感忧虑,思考用自己的学说来纠正天下的弊病,使社会回归到正道。他心里思虑过深,认为仁义礼乐都不足以纠正(当时的乱世),所以(提出)将是非等同看待,将他人与自己齐一,将利害视作一致,而把内心满足作为得道,这是他用来矫正天下弊病的方法。
后代读庄子的人,如果能够赞赏他著书的用心,而不拘泥于他书中的具体说法,那就可以说是善于阅读(庄子)了。现在的读者,却拿着庄子的学说来轻慢地攻击我们儒家说:“庄子的道真宏大啊,不是你们儒家所能理解的。”(他们)不懂得探求庄子的真意,反而以(庄子的学说)与儒家不同为可贵,真是可悲啊!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导语】本诗以萧瑟秋景为底色,通过“独上江城”“满目秋”的孤寂视角,勾勒出烟霭迷离的别渚归舟、惊风压云的衰飒景象。诗人巧妙将“故国凄凉”的黍离之悲融入“红叶”“旧楼”的物象中,尾联直指人心不古的深沉慨叹,形成景语情语交融的苍茫意境,展现了北宋初期文人面对分裂局势的忧患意识。
15.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数片白帆在雨中缓缓驶向归舟”错误。原句“数帆和雨下归舟”中,“下归舟”指数艘帆船在雨中向下游驶归(自身为归程的船),并非“驶向归舟”,选项对“下归舟”的理解有误。
16.(6分)
①首联以“独上江城”点眼前秋景,“怀乡访古”直抒怀古之情,奠定景情交融基调。
②颔联、颈联描摹“鸟带烟”“帆和雨”“红叶”“寒云”等秋景,景中含悲,暗合故国凄凉之感。
③尾联“故国凄凉”直接点怀古主旨,“人心无复”关联眼前秋景的萧瑟,强化情感共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首联“独上江城满目秋”先点出眼前江城的秋日景象,“怀乡访古事悠悠”直接抒发怀古之情,开篇即将眼前之景与怀古之意相联结,奠定了景情交融的整体基调。
②颔联描摹“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的秋日江景,颈联绘出“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的萧瑟秋意,这些眼前的秋景皆笼罩着凄清氛围,暗合“故国凄凉”的怀古之感,实现了景中藏情。
③尾联“故国凄凉谁与问”直接点出怀古的核心主旨,“人心无复更风流”则将怀古之情与眼前秋景的萧瑟相呼应,以景的悲戚强化了情的沉痛,让怀古之情更具感染力。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度、文、须、樽、话。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A.错误。“滴血叛离”表述夸张,文本仅提及墨翟“愤然丢掉书简”“决心创立学说”,无“滴血”般的激烈冲突。
B.错误。“从卑微匠人到士人身份”仅概括了墨翟的身世转变,未提及核心事件“叛儒”与“创立墨家”。
C.正确。“墨翟叛儒”点明核心事件,“从儒门弟子到墨家始祖”涵盖墨翟的身份转变与结果,精准概括全文核心。
D.错误。文本仅讲述墨翟脱离儒家的原因,未涉及“儒家与墨家思想的碰撞”。
19.(3分)
①都(皆、均、总是);
②反而(反倒、却);
③但是(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①处,前文“南到温暖湿热的吴国、楚国,北到寒风凛冽的燕国、晋国”,强调儒家传播的范围广,此处语境是说所有这些地方都能看到儒家开枝散叶的情景,故可填“都”“皆”“均”“总是”。
②处,前文“孔子死后,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好”,后文“变得越来越糟了”,此处语境是说情况不仅没改善,还向坏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故可填“反而”“反倒””“却”。
③处,前文“这些人所做的事情,当然不能代表儒家思想的精义”,后文“也说明儒家思想在施行中的确存在问题”,前后句为转折关系,故填“但是”“但”。
20.(4分)
(1)“神密”改为“神秘”;
(2)“甚致”改为“甚至”;
(3)“好的赛过”改为“好得赛过”;
(4)“败师儒门”改为“拜师儒门”。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1)“神密”改为“神秘”。“密”,紧密、密集;“秘”,难以捉摸、不可知。此处语境说墨翟身世难以知晓,故用“神秘”。
(2)“甚致”改为“甚至”。“致”,导致、给予;“至”,达到。“甚至”是固定词语,表递进关系,此处语境是说不仅他的身世神秘,而且他的名字也可能不是本名,故用“甚至”。
(3)“好的赛过”改为“好得赛过”。“的”用于定语后;“得”用于补语前,表动作、性状的程度。此处语境是形容他的手艺好的程度,“赛过鲁班”是补充说明“好”的程度,故用“得”。
(4)“败师儒门”改为“拜师儒门”。“拜”,拜见、求学;“败”,失败、打败。此处语境是说后来墨翟在儒家求学,故用“拜师儒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1.(4分)
(1)没有清理过一个朋友
(2)不是删朋友的地方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处,前文朋友拒绝清理“互动少、老在潜水”的好友,“我”佩服其明智且“秉持了这一理念”,可知“我”的做法与朋友一致,即不清理好友。后文面对推销信息仍容忍也印证“我”未删除好友,所以可填写“没有清理过一个朋友”。
(2)处,前文强调朋友圈让人依赖的关键是“存异”而非“求同”,结尾需总结朋友圈的本质。前文围绕不清理、不删除好友展开,补写内容需与“圈朋友”形成对比,突出“不删朋友”,既呼应前文“不清理好友”的理念,又与“是圈朋友”构成“是……而不是……”的转折句式,强化观点,所以可填写“不是删朋友的地方”。
22.(4分)
①“如果”调到“有人”的前面;
②“或者”后面加上“以为”(“认为”“要求”等皆可)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两处表述不当是:
一是语序不当,“有人”和“结果”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如果”应该放在主语的前面;
二是成分残缺,“或者”后面缺少谓语动词,其后加上“以为”,或者“认为”“要求”。
三、作文(60分)
23.(60分)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材料先点明诸子百家时代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接着阐述诸子百家思想看似南辕北辙、争鸣不休,但实则围绕“治世”这一共同目标,以不同路径进行探索。它们的差异形成互补的智慧谱系,塑造了中华文明包容并蓄、辩证统一的气质,且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诸子百家思想既有差异又有统一。差异体现在儒家仁爱、道家法自然、墨家兼爱、法家重刑名等不同主张上;统一则在于都服务于“治世”这一目的。从辩证性看,需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既要承认儒、道、墨、法等思想在具体主张上的差异,更要挖掘差异背后“求治”的共性,理解“差异不是对立,而是互补”。同时,要关联“历史”与“当下”:诸子智慧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能回应现实问题的活水——道家“道法自然”可应对生态危机,墨家“兼爱”可化解文明冲突,儒家“和而不同”能助力文化交流,需论证这种“古今贯通”的逻辑,避免空谈历史。当今世界面临着诸多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诸子百家思想中的智慧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写作时,文章开篇可介绍诸子百家时代在中华文明中的璀璨地位,引出材料核心话题。接着阐述诸子百家思想的差异与统一,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它们围绕“治世”目标的不同探索路径。然后分析这种差异互补所形成的智慧谱系对中华文明气质的塑造作用。再结合时代背景,论述诸子百家思想在全球化浪潮中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举例说明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最后总结全文,呼吁我们传承和发扬诸子百家的智慧,以包容并蓄的态度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立意:
1.汲取诸子百家养分,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2.传承诸子智慧,彰显中国时代担当。
3.弘扬诸子精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彩。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