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经过百年的探索传承,中国新诗写作历经了语言的解放、诗意的嬗变和体系的确立,逐渐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很多新诗写作者,以非常优秀的作品彰显了新诗写作的诸多可能。例如诗人昌耀的《河床》,激情、凝重、壮美,有着饱经沧桑的情怀,有着苍茫雄浑的西部人文背景。又如穆旦的《不幸的人们》,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诗歌语言也独具一格。再如冯至的《十四行诗》,抒情意味十足,又充满哲理。
诗人要在“现实”中发现诗意,并建构现实与诗歌之间的关系。诗歌来源于现实,但同时又超越现实。新时代的诗人需要不断创新、综合,既走向社会、走向现实,也走向内心、走向人性,将充满诗意而又泥沙俱下的现实、波澜不惊而又沟壑纵横的内心、复杂多变而又矛盾百出的人性充分结合起来。
对于诗人而言,诗歌写作不能同质化。那些精致的、唯美的诗歌是好的,那些粗粝的、充满烟火味的诗歌也应该是好的。现实是生机勃勃的,充满差异性的,诗歌创作亦应如此。每一个诗人都要寻找到自己的诗歌道路,探索对世界和自我的诗意表达。一个诗人在自己的写作中,往往都有自己的显在或隐在的“写作谱系”,立足于自己的“现实”,不苟同,不附和,才能凸显个人的写作理想与写作标准。另外,诗歌理论批评对于诗歌创作也有着良好的助推作用。
新时代的诗歌写作实践中,“但愿我们真正成为我们人民的良心”(塞弗尔特)。诗人应该深深扎根人民。好的诗歌在于突破,在于创造,在于能够触动人心,能够被读者喜爱,能够流传下去。在现实土壤的孕育下,诗人应拿出好的作品来为这个时代作证,展现“现实”中真实的“爱”。
(摘编自马占祥《诗歌与现实》)
材料二:
在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中,现实主义诗歌无疑占有重要地位。自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观念以来,新诗在语言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表达方式上,更表现在内容层面上,使得新诗能够容纳更丰富的现实经验。在整个新诗的发展版图中,尽管存在着多种不同样态的诗歌,但是现实主义诗歌绝对是其中重要一脉。新世纪以来,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呼声愈来愈高。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主义诗歌“装置”中一直存在着“现实”与“诗歌”之间的复杂张力。那么,对于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来说,“现实”如何才能真正转化为“诗歌”呢?
诗歌是一种“精致”的文体形式,重在展现出精粹凝练的艺术美,如西川所言,“诗歌是飞翔的动物”。从本质上来说,诗歌创造的是一种虚化的世界,追求的是超验性和超拔性。现实主义诗歌所营造出的艺术世界和客观世界不是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它所涵容的抽象性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简单取“象”,而是超越了个体事物的有限性,指向了象征意义的普遍性。诗歌的这种抽象性,在于对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集中概括,在于对情感的淬炼和意义的提纯,在于用简短、韵致的语言表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黑格尔认为:“抒情诗的原则是收敛和浓缩,在叙述方面不能远走高飞,而是首先要达到表现的深刻。”即强调诗歌的关键在于“收敛和浓缩”。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审美特点。
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在于真实性。席勒提出的“素朴的诗”即指向现实性;别林斯基认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契诃夫强调的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由此可以看出,现实主义诗歌之于现实而言,最重要的就在于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真实的描写。实际上,客观真实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对现实生活要致力于准确、客观的艺术表达,另一方面艺术所体现的真实要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本质真实。恩格斯强调,“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句经典名言既强调了典型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细节的重要作用。对于现实主义诗歌来说,不能像小说那样不厌其烦地专注于细节描写,但是细节在表现真实性方面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而言之,现实主义诗歌既要兼顾现实主义的一般的原则,又要兼顾诗歌的文体特征;既要表现出现实性,又要展现出飞翔感。正如阿垅所言,诗歌要表现出“力的排列和美的排列”。但是,在处理现实和诗歌的关系时,我们往往存在着顾此失彼的问题。比如,单方面强调现实主义诗歌要关涉现实,于是简单粗暴地认为现实主义诗歌的诉求就是要在诗歌中表现出现实意象的繁复、现实题材的占有等,其结果自然是诗歌中所蕴含的现实过于沉重。比如一些时事诗,尽管未“辜负”现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诉求,但是却缺乏诗歌的美感以及必要的飞翔感。
(摘编自邱志武《“现实”如何转化为“诗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历经语言的解放、诗意的嬗变和体系的确立,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逐渐走向繁荣,出现许多优秀作品,如昌耀的《河床》等。
B.为了凸显自己的写作理想与写作标准,诗人应在写作时构建自己的显在或隐在的“写作谱系”,立足于自己的“现实”。
C.胡适“作诗如作文”的观念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影响深远,它使得新诗在表达形式和内容层面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D.作为一种“精致”的文体形式,诗歌重在展现出一种精粹凝练的艺术美,其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三段将诗歌创作与现实进行了比较,论述了“诗歌写作不能同质化”这一观点,便于读者理解。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展开论述,但两则材料论述的重点和方向并不相同。
C.材料二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如“诗歌是飞翔的动物”“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等,增强了说服力。
D.材料二针对人们在处理现实和诗歌的关系时存在的顾此失彼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A.黑格尔:(诗歌)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B.梁实秋:新诗应该是就原有的传统而探询新的表现方法与形式。
C.艾青:我们的诗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
D.王家新:一个诗人要坚持一种写作的难度,坚持按照自己的艺术标准来写作。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5.新时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者应如何从“现实”中发现“诗意”,创作出优秀的诗歌?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唱歌的门卫
秦德龙
门卫老高,喜欢唱歌。每天,只要他当班,准能听见他那雄浑的男中音:“①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寄托在你们身上!”
听他唱歌,我们都会受到鼓舞,精神饱满地进入全天的工作。
偶尔,我们外出办事,也会在门口遇见老高,听见他的歌声:“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
听到这样的歌声,我们便精神抖擞地行进在宽广的大路上,满怀信心地把要办的事情办好,争取马到成功!
是的,下班的时候,我们也会听到老高的歌声:“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老高这人真有意思。
当然,也有老高不唱歌的时候。这时候,他会立在门口,②笑眯眯地同每一个进来出去的人打招呼,或聊上一两句。不过,多数时候,他伏在桌子上看书报。一边随意浏览,一边低声吟唱。他的眼睛没闲着,嘴巴也没闲着,轻声哼唱着谁都能听懂的旋律。
老高真是个快乐的人。
而且,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看他那身打扮吧,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皮鞋锃亮,像个文化工作者。
一个门卫,有必要打扮得这么庄重吗?
但是,我们不能问他。怎么问呢?难道门卫就不该打扮入时吗?
我们单位的大门,没有请保安公司的保安,而是聘请老高等三人照看。我们从未感觉有什么不妥。他们不但看大门,而且还要发报纸,还要照管寄放在大厅里的东西,包括过节发的福利。
③说实在的,老高来当门卫,真有些屈才了。有一天,我问老高:“您从前是搞文艺工作的吧?”
“哪里呀,我就是喜欢唱歌!”
“业余歌手?您唱歌真好听!”
“承蒙夸奖!”
“大合唱,您参加过吗?”
“那都是从前了。好汉不提当年勇了。”
“听了您的歌声,真受鼓舞!谢谢您,用歌声给我们带来了好心情!”
“真的吗?”老高兴奋起来了,从桌斗里摸出一本歌谱。我随手翻了翻,都是从前那种激情饱满的老歌。现在,这样的老歌不多见了,大多是软绵绵的曲调,听上去就是靡靡之音。
老高又摸出一本《青年歌声》让我看。老高说:“这上面都是新歌!我要学会唱新歌。不然的话,听众们就会觉得没意思,不来劲!”
我呵呵地笑了起来。
老高说得对。他唱的那些老歌,也许只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才喜欢。
但我没想到,好几天没见到老高了。一打听,才知道他住院了。什么病?抑郁症!
老高怎么会得抑郁症?我怎么都不相信。他是个快乐的人呀。他抑郁什么呢?
我决定去医院看看老高。
老高正在病榻上看书。
“看什么书呢?这么认真?”我笑道。
老高一看是我,开口说:“《青年歌声》啊。你说,我怎么就学不会现代流行歌曲呢?”
“您还是爱唱歌!”我不由得赞佩说。
老高叹了口气:“和你实说吧,我心里孤独,才唱歌的!您不知道,门卫的工作,多么孤独!”
我“哦”了一声,像不认识似的打量着老高。
“看着你们天天高高兴兴地上班,我心里抑郁!”
“您不也在上班吗?您为我们看守大门。”
“问题就在这里。你们体面地上班,我为了你们的体面而看守大门。”说着,老高深情而忧郁地唱了起来:“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望断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
我知道,老高是随意吟唱的,但我还是随着他哼了起来。这支1998年抗洪救灾最受欢迎的歌曲,至今,动人心魄。
老高的神色很认真,不断地指出我唱跑了调,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
我故作谦虚地说:“水往低处走,我是一滴水哦。”
老高似有所悟,沉思片刻说:“其实,④我们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融入大海,就是波浪;滴入尘埃,顷刻皆无!”
我无言以对,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老高。许久,我才说出一些安慰他的话来。
老高出院后,再没到我们单位看大门。听说,他每天乘公共汽车周游我们这个城市,从这头坐到那头,一天好几趟。而且,他还情不自禁地在车上唱歌,感染着许多人。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卫老高,喜欢唱歌”一句,简洁明了地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爱好。
B.“老高这人真有意思”是对老高唱歌给予“我们”激励鼓舞和好心情的肯定。
C.老高穿得像个文化人,“我”觉得这样不对,与老高的职业不符,但依然欣赏老高。
D.小说引用了多首歌曲,用歌词的变化展示了老高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发读者深思。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以歌词表达出老高情绪的兴奋以及对年轻人的感染、鼓励。
B.句②“笑眯眯”的神态描写,刻画出门卫老高待人接物的热情。
C.句③“屈才”这一评价,表达了“我们”对老高爱唱歌的肯定。
D.句④刻画出了老高复杂矛盾的内心,在迷茫中又具有一丝豁达。
8.小说前半部分一直写老高是一个快乐并且热爱生活的人,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为此文提出一组关键词:平凡·自救·美好。请围绕关键词,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春秋》‘鄅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说,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被谗,辄谢病去。十九年,召见仁寿宫,袭父爵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
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官废,还乡里。大业九年,戍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伏威诒书辅公祏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公祏反,授吏部侍郎。
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明年,除礼部侍郎。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媒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赐彩三百段。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谥曰康。
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癯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翰藻沈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所撰《齐史》行于时。
(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高祖A遣使招B伏威C百药D劝朝E京师F既至G历阳H中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文中指因父李德林荫庇补官三卫长,这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被,指遭受、遭遇,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词义不相同。
C.顾,指看着,与《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词义相同。
D.储贰,指储副、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一般由嫡长子继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百药聪慧多知。父亲的朋友共读文章时,不知“刈琅邪之稻”的故事,却被李百药说出是杜预所说的,父友十分震惊。
B.李百药才华出众。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李百药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又命李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
C.李百药历经危难。隋末江都发生叛乱,李百药辗转寇乱,后多次被伪政权任命官职,还曾差点死于杜伏威之手。
D.李百药深受推崇。他赤足护父母灵柩还乡,好奖掖年轻人,又将自己的俸禄分享给亲朋幕僚,他的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深得天下人推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威诒书辅公祏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
(2)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
14.从炀帝和太宗对待李百药的事件中反映出他们二人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好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更觉寂寞冷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描述了深秋的寒冷,交代了时间;“凉冷”二字未提雨,却写因雨而凉冷。
B.诗中的“安闲”二字是诗眼,全诗围绕“安闲”着笔,塑造了夜雨无眠的老翁形象。
C.颔联“卧迟”写出老年人睡眠少的特点“灯灭后”写出“卧迟”的时间,突出夜深。
D.颈联“灰宿”“瓶火”反衬老翁怕冷,“香添”一句写老翁闲散慵懒、不想起床的情态。
16.请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 , ”。
(3)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许多情思。古诗词中经常使用杜鹃意象,来表现孤独、悲苦、哀伤、乡愁等情感,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说起“碳水化合物”,许多人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不好的结果——容易胖、升血糖。为了保持身材、减肥、控制血糖,人们经常会选择少吃甚至不吃碳水。
近日,一篇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指出,与全谷物、豆类等高质量碳水化合物相比,那些经过加工,去掉了麸皮、胚芽和膳食纤维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吃多了会让人的血糖快速上升。研究人员分析了32年的追踪数据发现:人的血糖负荷和疾病风险是挂钩的,如果吃的东西血糖指数过高,那么患上疾病的风险就会随之上升。
另外,有些碳水吃得越多,效果可能会截然相反。《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 甲 ),那些每天吃够了高质量碳水化合物的人,看起来比同龄人平均年轻1.2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应摄入约300克的谷类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约150克。因此,我们平时可以将精米替换为杂粮米,将白粥替换为八宝粥……①红豆、绿豆、芸豆、豌豆等杂豆,②含有50%~60%左右的碳水化合物,③及20%左右的蛋白质,④是均衡膳食营养的好帮手。⑤在日常生活中,⑥可以将它们与米、面搭配食用。
多吃蔬菜和水果,对我们的健康也非常有利。一般来说,叶菜类的叶子颜色越深,营养成分含量越高,因此我们在平常饮食中应多安排深色蔬菜。当然,( 乙 ),而要看可食用部分的颜色是不是深色的,像茄子、黄瓜、冬瓜……其实是披着深色外衣的浅色蔬菜。与深色的蔬菜一样,水果也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要注意的是,水果摄入要适量,尤其是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相对适合樱桃、李子、苹果、桃子等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的冒号起到了提示下文的作用。
B.加点的“截然相反”和“严格控制”两个短语结构相同。
C.画横线句子的主干是“深色的蔬菜和水果含有营养成分”。
D.第五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披着深色外衣的浅色蔬菜还有很多。
19.下列选项中的“相对”,与文中加点的“相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相较南方,北方的冬天会相对冷一些。
B.无论什么事,她们的意见都是相对的。
C.长江两岸的山峰遥遥相对,仿佛在比试高低。
D.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章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邻居王奶奶患有糖尿病,医生嘱咐她要严格控制饮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在饮食方面给王奶奶提两点具体建议。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
——权德兴
少年从不会抱怨自己如花似锦的青春,美丽的年华对他们来说是珍贵的,哪怕它带着各式各样的风暴。
——乔治·桑
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习近平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D 3.C 4.
①首先,由中国新诗的发展引出现实主义诗歌,并提出问题:“现实”如何才能真正转化为“诗歌”。
②然后,从现实主义诗歌的抽象性、真实性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将“现实”转化为“诗歌”的方法。
③最后,进行总结,并指出人们在处理现实和诗歌的关系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5.
①不断进行创新、综合,将现实、内心与人性充分结合起来。
②立足于自己的“现实”,寻找到自己的诗歌道路,探索对世界和自我的诗意表达。
③扎根人民,使作品能够触动人心,能够被读者喜爱,展现“现实”中真实的“爱”。
6.C 7.D 8.①小说前半部分写老高是一个快乐并且热爱生活的人,让读者认识老高,了解老高乐于传递正能量的特点,有利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②前半部分写“门卫老高,喜欢唱歌”,听老高的歌声“我们都会受到鼓舞”“老高真是个快乐的人”,与后文老高的抑郁形象形成对比,可以引发读者思考,提醒读者全面关注和了解人物,进一步思考个人的社会价值。 9.平凡: 小说描绘的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普通的门卫老高,他身患抑郁症,心里孤独,依然喜欢唱歌来鼓舞他人,在平凡的生活里努力生存,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当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极具现实感和代入感。
自救:在平凡的生活面前,面对生活的压力,老高试图让自己也让别人感觉到快乐,在不如意的生活中不断挣扎,试图传递正能量。
美好:虽然文中的人物老高身份普通,患有抑郁症,但他情不自禁地唱歌,感染着许多人,作者以他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以及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10.CFH 11.C 12.B 13.(1)杜伏威写信给辅公祏让他杀死李百药,(李百药)因为王雄诞的保护而幸免。
(2)你为什么身体衰弱但才华横溢,年老但想法更新呢? 14.隋炀帝忌恨李百药不听从他的招引,将他贬到边远地方,说明隋炀帝心胸狭隘;唐太宗赞赏李百药,看了李百药对太子的劝谏,唐太宗认为李百药尽职尽责,说明唐太宗知人善用。
参考译文: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是隋朝内史令李德林的儿子。幼时体弱多病,祖母赵氏因此给他取名百药。百药七岁时就会写文章,父亲的朋友陆乂等人共读徐陵的文章,有“刈琅邪之稻”一语,都不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百药走上前说:“《春秋》上说‘鄅人藉稻’,杜预注解说鄅国在琅邪。”客人感到非常惊奇,称他为神童。李百药因祖上的功德补为三卫长。他性情疏慢轻率,喜欢畅饮。开皇初年,(李百药)被授任为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因遭受谗言诋毁,于是托病请求辞去官职。十九年,皇帝在仁寿宫召见他,叫他继承父亲的爵位而为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他的才能和学识,署任他为礼部员外郎。后来李百药奉诏修订了五礼、律令、阴阳等书。
当初李百药托病辞去太子通事舍人一职,那时炀帝在扬州,召他前往而他不去,炀帝因此怀恨在心。炀帝即位,削夺了他的封爵,让他出任桂州司马。官爵被撤销后,他返回乡里。大业九年,李百药前去戍守会稽,遇上管崇作乱,他守城有功,炀帝看着他的名字对虞世基说:“这个人还在,应该贬斥到边远偏僻之地。”于是授任他为建安郡丞。到了乌程,江都发生了叛乱,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一个个相继灭亡,李百药辗转于寇乱之中,多次被伪政权署任官职,虽经历危难而得以不死。恰巧高祖派遣使者招抚杜伏威,李百药劝说杜伏威去京师朝见,杜伏威到历阳,心中疑虑中途又反悔了,要杀掉他,并让他喝下石灰酒,弄得大泄不止差一点死去,后来他的所有旧病也痊愈了。杜伏威写信给辅公祏让他杀死李百药,(李百药)因为王雄诞的保护而幸免。辅公祏反叛,授任李百药为吏部侍郎。
贞观元年,李百药被授命为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第二年,授任礼部侍郎。这时议论分封土地给皇宗子弟和功臣,李百药进上《封建论》,论据翔实确切,太宗听从了他的话而终止了此事。贞观四年,授任他为太子右庶子。太子多次嬉戏而且媟狎过度,于是他写了《赞道赋》来进行劝谏。后来有一天,太宗说:“朕见到你所作的《赞道赋》,详细叙述了古来太子所做的政事之外的事情,劝谏勉励很详细恳切,此前任用你为此官,正是希望这样啊!”于是赏赐给他彩色布帛三百段。太宗曾与李百药一同赋诗而创作《帝京篇》,赞叹他的诗作得工巧,因而下亲笔诏说:“你为什么身体衰弱但才华横溢,年老但想法更新呢?”李百药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号康。
李百药,是名臣之子,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被天下人推重。他护送父母的丧柩还乡,赤足步行几千里。丧服虽已除去,但容貌仍憔悴多年。李百药喜欢奖掖引荐后进,得到的俸禄和亲朋幕僚共同分享。他的文采辞藻深沉蕴藉,尤其诗歌是他的长项,连樵夫厮役一类人物都能吟诵。他所撰修的《齐史》在当时很流行。
(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有删改)
15.D 16.(1)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作者借老翁的形象表达了自己闲散无事、孤寂淡泊的心境。
(2)“寒”字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的心灰意懒。
17.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暖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18.C 19.A 20.甲:多吃高质量碳水能延缓衰老 乙:挑选深色蔬菜不能只看表皮 21.②:删去“左右” ⑥:在“可以”前面补充“我们” 22.①多吃全谷物、豆类等高质量碳水化合物(或少吃精制碳水化合物、将精米替换为杂粮米等)。②多吃深色蔬菜,适量摄入水果(或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樱桃、李子、苹果等)。
23.例文:
莫让青春空嗟叹
每一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从呱呱坠地到老之将至,是一个生命的流程。在大限将至时,那些人生画卷斑斓者回首往事时,给自己带来最多感慨、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当是青春年少时不惧风雨、惜时而作的飒爽英姿。因为没有虚度光阴,所以不会有太多的遗憾;因为踔厉奋发、全力以赴,所以不会空嗟叹。正青春当奋进,不负韶光,人生就多了些坦然从容。
人生没有返程的票,青春的驿站只有一处。每一个匆匆过客在此处驻足,是留恋沿途美丽的风景,还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去种植更多的奇花异草,为自己的人生之旅增添更多的奇异风景,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色彩和人生的温度。“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年轻的毛泽东面对浩浩汤汤的江水,用如椽大笔书写下的青春誓言,掷地有声,气壮山河。也正是春春时对人生志向的宏伟擘画,并矢志追寻,才有了“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普天同庆。
人生是用双脚感受大地厚重的过程,青春的步履最踏实。从牙牙学语到佝偻前行,这是一步步丈量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磕磕绊绊是童稚期的根基不牢,跌跌撞撞是年老时的老态龙钟,只有步步弹出和谐的旋律才是青春正当时的书写。年轻人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与希望,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即使脚印有深浅,但是用自己的双脚踩踏出来的路才真正属于自己的,尽管筚路蓝缕,但栉风沐雨的淬炼,人生就多了几分色彩。
青春有我,只争朝夕,人生不失色。“我的青春我做主”,这应该是每一个正值青春年少者应有的勇毅担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不负韶光。“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经典的诗句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白首不伤悲,唯有青春多努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生活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风华正茂的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更应该以梦为马,好好珍惜大好时光并充分利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自己的人生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