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泉州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
语文试题 2025.10.31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战争历史的细节之处回望
房伟(作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出现了很多抗战题材作品。《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①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能否也请邱老师具体谈谈您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邱田(评论家,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首先,这是一部战后的回忆之作,这种“后记忆”式的写作是抗战文学近期值得关注的新类型;其次,这部百岁老人口述史也是对百年中国的一次回望。与西南联大同学汪曾祺的书写相比,杨苡口述史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也道出了女性在战争中面临的更为复杂的困境。战争的伤痛深入骨髓,创伤记忆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在脑海深处愈加清晰,杨苡通过口述重返记忆之场,将经过沉淀的战争记忆诉诸笔端,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如实记述,亦是对个体情感的再度抒发,宏大主题和微观体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叙事……当然,杨苡的这部作品属于口述史,虽然余斌尽力保存了讲述者的语气和口吻,但毕竟在艺术表现上弱了一点,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部重要的有关抗战的优秀之作。在以往的抗战文学创作中,我们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进行记述,更多地强调集体记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战争书写,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兼具,写下的是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大时代中的普通人的命运。里面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巴金是那个年代的青年偶像,但他对待“粉丝”杨苡的态度是那样老成又严谨。在抗战中,杨苡从一位不知世事的天津大小姐蜕变成为朴素勇敢的后方知识青年,这中间的种种磨砺及心路历程,对今天的青年人未尝不是一种启发。《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的问世无疑在提醒读者,抗战文学不是历史遗迹,而是在历史的流动中不断自新。
房伟:在您看来,抗战时期的抗战文艺、新中国成立后的抗战文学、新世纪以来的抗战文学,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特征 在这些抗战文学之中,是否有“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质与价值观诉求
邱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同一题材可以有不同的创作视角与表现手法,只是需警惕以后见之明评判前人的创作,比如抗战时期的抗战文艺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时效性与传播度很重要,对美学价值不应苛求。谈到抗战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抗战文学大多沿袭革命文学传统,新世纪抗战文学则是百花齐放,这其中不仅有文学文本的创作,还应包括戏剧、影视等多种形式。抗战文艺是一种广义上的抗战文学,抗战文学并不止于抗战时期的创作,在和平时期的回溯与重提仍有其自身意义。如果说一以贯之的特质,大概是创作者对历史和生命的尊重,以及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这一点在世界文学范畴内也应是如此吧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当下对战争的回望,一定会包含新的思考与新的意识,同时也是通过不断重申历史,提醒人们勿忘往昔伤痛,警惕对战争记忆的扭曲与改写,避免对历史记忆和民族伤痛的遗忘。然而,抗战文学的创作并非无可指摘,我也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在您看来,( )?
房伟:中国抗战文学目前形成了一些固定范式。近些年来,抗战影视剧比较流行,我觉得中国抗战影视剧特别是电影,都比较擅长表现崇高美和悲壮美。中国抗战文学作品将战争本身的宏大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但相对而言,描写战争之中生活形态的作品,相对就少一些,《四世同堂》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这部作品的很多细节都显示了战时北平普通百姓的生活。还有,就是对战争复杂性的揭示,也有很多不足。我们很多抗战文学,更擅长非黑即白的道德化叙事,而对于战争之中人性的复杂性则揭示得不充分。《四世同堂》则不是这样,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长篇作品,老舍先生将朴素爱国情怀与人在战争中的“生活挣扎”结合在一起。
邱田:我最初读《四世同堂》是被京味小说的韵味所吸引,之后跟随主人公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感受到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战争不再是教科书里冷静的叙述,也不只是战场上激烈的正面厮杀,而是变成了普通人生活里的日常。这种阅读体验让读者真实地贴近那段历史,也能够更加冷静地思考战争中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沦陷区里生活的人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无休无止的折磨。在日寇的统治下生活,个体的努力和妥协始终是无法保全自我的,爱国成为一种朴素情感,抵抗也成为内心自发的抉择。个体抵抗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借用杨绛的表述:“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的老百姓,不妥协、不屈服就算反抗,不愁苦、不丧气就算顽强。”《四世同堂》是一部包含爱国主义色彩的小说,但也饱含着细腻的国民性书写。广义而言,钱锺书、张爱玲的书写也属于抗战文学范畴,《围城》《封锁》是对战争的别样记述,在现实生活里普通人在战争中自然要面对种种复杂局面,这方面的书写与挖掘也是战争书写的另一面。近年来这方面的创作也有新的内容,如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王尧的《桃花坞》等。
(有删减)
【注】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由翻译家杨苡口述、学者余斌整理撰写。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属于口述史,艺术表现力稍弱,但其中对历史事实和个体情感的书写能为读者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B.杨苡曾是一位不谙世事的大小姐,抗战使她逐渐成长为朴素勇敢的知识青年,她的口述史有助于加强年轻人对战争的认识。
C.对于抗战时期的抗战文艺而言,时效性和传播度很重要,倘若忽视这些而一味追求美学价值,则不利于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D.《四世同堂》跳出中国抗战文学的固定范式,放弃表现崇高美和悲壮美,描写了战争中的生活形态,充分揭示出战时人性的复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其中记述巴金对“粉丝”态度的细节,展现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B.邱田在谈话中引用克罗齐的名言,是为了强调历史与当下的联系,特别是重申抗战历史对今天的重要意义。
 C.从《四世同堂》中,读者可以窥见沦陷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不妥协可以被看作是对日寇的一种抵抗。
  D.如今,重读《围城》《封锁》等展现对战争别样记述的作品,能帮助人们了解战争中个体复杂的微观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的讲述者杨苡是 ① ,又在若干年后对往昔岁月进行回溯。这种“后记忆”的抗战文学写作体裁 ② ,还包括散文和诗歌。与报告文学不同的是,这种回溯写作相对比较私人化,是以个体化叙事的方式来记述历史,铭记战争。“后记忆”的文学创作不全是纪实,也有 ③ ,这种写作的独特性值得深入研究。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下文,文中括号内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答:
5.“在战争历史的细节之处回望”是部分抗战文学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课本中孙犁的《荷花淀》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答:
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沅江是一条明亮的道路
彭 程
盛夏时节的湘西怀化大地,阳光灼热,绿意沉沉。走进位于湘黔边界的新晃侗族自治县龙溪古镇,仿佛穿越回到了遥远的过去。这座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古镇,是明清两代沅江上游的重要商埠。精美的侗族风雨桥、古朴的青瓦吊脚楼、高墙环绕屋檐相连的窨子屋,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岁月里的繁华鼎盛。
车子驶过一座古老的三孔桥,在古镇城墙外的广场上停住。旁边水流浩大的河面,便是当年的水运码头,曾经舟船云集,帆樯林立。岸边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南渡记忆”几个大字。巨石的底座是一块黑色大理石,光洁的石面上是两行字:湘黔滇旅行团云贵高原步行起点。
巨石静默,流水潺潺。一段被埋藏在岁月烟云深处的历史,在脑海里浮现。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组建了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后南京沦陷,湖南连遭敌机轰炸,岳麓山下不复安全,遂决定继续南迁至昆明。“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这首后来成为西南联大校歌的《满江红》,是民族危难时中国知识分子发出的悲壮呐喊。
南迁师生分成几支队伍,走的是不同的路线。其中一支被命名为“湘黔滇旅行团”,横跨湖南、贵州、云南三省,由陆路步行至昆明。我此时所在的龙溪古镇,便是当年旅行团开始云贵高原之行的出发地。漫长的迁徙旅途中,它成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点。
加入这支队伍的,都是体检合格、体力较好的男学生,共284名,由11名自愿步行赴滇的教师组成辅导团。我看到过一张行进中的老照片,旅行团队伍迤逦而行,每个成员都身着制服,打着绑腿,背着干粮袋和水壶,肩后斜挎一把油纸伞。脚下的道路崎岖泥泞,他们举步维艰,有人以竹杖拄地,助力前行。隔着旁边的河流和坑塘,远山朦胧,雾岚浓重。
作为一位曾经的北大学子,我自然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好奇心。八十多年前,包括母校前辈校友在内的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们,在这里留下了什么样的足迹?
我们拾级而上,穿过古镇的一道城门,进入一条古旧的巷子,青石板甬道的两旁,一道道雕花门楣上,当年商号店铺的名字依稀可辨。我们在三益盐店前停住脚步。门口右侧悬挂着牌匾,上面写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1938年)旅行团辅导团驻址”。迈过门槛,走进一个厅堂,墙面上张贴着《长沙大学西迁入滇示意图》以及相关介绍。墙壁前方,是一组湘滇黔旅行团辅导团成员的群体雕像,十一位教授和助教或站或坐,神态庄重,目光坚毅。这一幢房舍就是他们的住所。踩着古旧的阶梯走上二楼,房间里是几排通铺,木板床上摞放着清一色的土黄色被褥,棉布被面仿佛渗融进了时光的尘埃。
在密密麻麻的学生名单中,我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查良铮。他就是穆旦,著名诗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当时是清华大学外文系学生。从长沙出发时,他买了一本英文小字典,旅途中边走边读,背完一页就撕掉一页,到达昆明时,已经全部撕光。从西南联大毕业后,他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担任中校翻译官。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所翻译的拜伦、雪莱、普希金的作品声誉卓著,影响深远。
走出三益盐店,我们回到标示步行出发点的巨石后面,河面宽阔,波光粼粼。这条河名叫“舞水河”,是沅江的一条主要支流。此前旅行团的行迹,大部分都是在沅江流域。这一带也是屈原被放逐的地方,他在流放途中写下了《涉江》《橘颂》等名篇,表达了对处于危难中的祖国楚国的热爱,发抒了自己忠贞不渝的心志。我从穆旦的一本传记中读到,年轻的诗人在渡过沅江后,也写了一首诗《出发——三千里步行之一》,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我们有不同的梦,
浓雾似的覆在沅江上,
而每日每夜,
沅江是一条明亮的道路。
渡河那天没有风,沅江水面平滑,像一块绿色的绸缎,在这首诗中被作者以“澄碧”来形容。他望着这条水量丰沛的大江流向远方,“滔滔地注进了祖国的心脏”。青年学子们的青春和理想之梦,在战火硝烟中兀自蓬勃绽放。千里沅江,连同此后的漫长陆路,尽管充满艰辛,但都通往一个真切的目标,连接了光明和希望。“明亮的道路”的意象,是对走完三千里征途,更是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的生动隐喻。
舞水河流向的前方,是与新晃相邻的芷江县。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就发生在这一带,此役给侵略者敲响了覆灭的丧钟。不久后,侵华日军正式投降,乞降仪式也在芷江举行,史称“芷江受降”。被称为“中国凯旋门”的受降纪念坊就屹立在那里,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对穆旦作品的喜爱已经潜入意识深层,我的想象之舟随着思绪的水流起伏漂荡,最后又锚定在他的诗句上。我想到了曾经熟读成诵的长诗《赞美》,那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作品写于1941年年底,正值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然而这首诗意象宏大辽阔,情感深沉浩荡,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我想,诗人经历的这次艰辛跋涉,也必定是诗中氤氲流荡的情感和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苦难的深重与抗争的顽强,被诗人悲怆而激昂地吟唱。这样的诗句,会深深地铭刻在你的灵魂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描写龙溪古镇的古朴风貌,暗示了当代旅游开发对历史遗迹的破坏。
B.湘黔滇旅行团的行程始于龙溪古镇,步行至昆明,体现了师生们的团结精神。
C.对三益盐店房间陈设的描写,增强了读者对旅行团师生艰苦生活条件的直观感受。
D.“芷江受降”事件的引入具有跳跃性,割裂了文章对湘黔滇步行历程的叙述主线。
7.下列对文本中引用作品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提及屈原流放沅湘流域时创作的《涉江》《橘颂》,是为了赋予沅江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衬托穆旦诗歌的艺术成就。
B.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的歌词,渲染了战乱流离的悲壮氛围,凸显知识分子在国难中的担当与坚韧,增强了历史厚重感。
C.穆旦诗作《出发——三千里步行之一》创作于迁徙途中,融合个体体验与民族命运,展现了战时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
D.文章结尾引用《赞美》,诗中密集的苦难意象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最终宣告形成强烈张力,激荡着作者的礼赞之情。
8.文章标题“沅江是一条明亮的道路”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本文在叙述“湘黔滇旅行团”的往事时,巧妙地将现实寻访、历史回溯与诗歌引用交织融合。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注]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道。’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材料二:
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 ”又曰:“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又曰:“君子威而不猛。”今左氏谓太叔尽杀而孔子叹以“善哉”,又谓“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是宽不可临民,而猛焉是主,而杀之为快也。异乎吾所闻。
(节选自[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三一)
材料三:
政有一定之纲纪,行政则有宽有猛耳。子产意主于猛,犹是任智之一术,未及宽猛相济之妙理也。故《传》引仲尼之论政,见必极于和之至,而后为善耳。然其猛也,正以善用其爱,故复引仲尼“出涕”之言,深致惋惜之意————见当时之识得此意者,盖亦罕矣。
(节选自[清]谢有燀《古文赏音》卷二)
[注]萑苻:读音 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水建 A 弱 B 民 C 狎 D 而玩之 E 则多死 F 焉 G 故 H 宽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取,通假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终老不复取”中的“取”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B.中国,中原各国,与《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意思不同。
C.焉,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焉”用法相同。
D.至,极致、最,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中的“至”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产去世前要求子大叔如果不能用宽大的方式使百姓服从,那就可以用严厉的方式来管理百姓。
B.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导致了郑国盗贼变得很多,这是因为他没有听从子产的建议。
C.孔子引用《诗经》中的话意在说明治理百姓既要用宽大来调剂严厉,又要用严厉来调剂宽大,政事才能和谐。
D.材料二多次引用孔子的原话,说明了孔子表面上要求执政者宽厚待人,但是也可以灵活变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2)见当时之识得此意者,盖亦罕矣。
14.黄震与谢有燉对材料一《左传》中引用孔子言论的看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临江仙
欧阳修①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①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开头两句展现了二人年少得志的荣耀和喜悦,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做铺垫。
B. “薄宦老天涯”写词人如今官职卑微,漂泊天涯,“老”尽显岁月沧桑。
C. 下片写朋友将到神仙之地任职,透露出对朋友到新地方任职的艳羡之感。
D. 全词时空变换,意境开阔,风格飘逸,下片风格婉约而且带有浪漫色彩。
16. 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2025年九三阅兵中,抗战老兵车队緩过天安门,全场肃然起敬。他们的爱国精神,跨越时空,熠熠生辉。不禁让人想起《屈原列传》中的“ , ”
(2)在团队建设主题班会上,班长引用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文句:“ ,
”来阐述真诚待人与傲视他人带来的不同影响。
(3)某景区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获得灵感,在悬崖观景台打造日出光影秀,再现诗中奇幻壮丽的自然景观。
(4)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甲骨文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各地便陆续萌生了文字的雏形。这些早期的文字形式,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虽不能完整记录语言,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生活画卷。①夏商时代的到来,②汉字逐渐走向成熟。③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字,④甲骨文虽然还夹杂着一些不规范、不准确的早期形态,⑤但能够已经较为完整地记录语言,⑥成为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  ),这些字往往生动地描绘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得”字通过手持贝的形象,折射出古代贝作为宝物或货币的重要地位;“监”字则形象地描绘了古人以水为镜的生活习惯。尽管甲骨文尚未完全定型,但它已经展现了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并遵循着“六书”的结构规律。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的总字头数已超过4000,这些常用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________。同时,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具有一定情节和故事性的记事刻辞,堪称最早的文学作品。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文字的瑰宝,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是汉字的起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计其数 B.不胜枚举 C.数不胜数 D.琳琅满目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其基本结构有所保留,脉络清晰可见,但笔势笔意有所变化
B.保留了其基本结构,脉络清晰可见,只在笔势笔意上有所变化
C.虽然笔势笔意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结构却得以保留,脉络清晰可见
D.虽然在笔势笔意上有所变化,但保留了其基本结构,脉络清晰可见
21.文中说“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具有一定情节和故事性的记事刻辞”,请从下列三组甲骨文及其对应的现代汉字中任选一组,仿照示例,根据字形推断本义。(3分)
示例:
兵:两只手握着武器,推断本义为“作战用的武器”。
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社交媒体掀起了一股“敬自己 ”热潮。参与者们常以咖啡、茶或白开水等实物为载体致敬自己。有人敬自己对抗困境的倔强,有人敬自己打破常规的果敢,有人敬自己坚守平淡的生活;也有人敬自己永远都是“三分钟热度”,敬自己发际线后移 … …
这种“敬 ”的背后,也许是对自我的认可、珍视、疗愈,也许是盲目跟风、对自我的纵容、对生活的戏谑调侃 … …
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泉州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D(“放弃表现崇高美和悲壮美”错 , 从原文“老舍先生将朴素爱国情怀与人在战争中的‘ 生活挣扎》结合在一起”可知 ,《四世同堂》并没有放弃表现崇高美和悲壮美。)
2. A(“展现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错 , 根据原文“在以往的抗战文学创作中……更多地强调集体记忆 ,《一百年 , 许多人 , 许多事》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战争书写”,《一百年 , 许多人 , 许多事》中巴金对待“粉丝”态度的细节 , 展现出的是杨苡的个体记忆和情感。)
3. ①战争的亲历者 ②不限于小说 ③文学加工(每处 1分 , 意对即可 , 若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4. (示例一)问题:中国抗战文学在当下创作中是否已形成固定范式 理由:后文房伟指出中国抗战文学已经形成一些固定范式 , 并以影视剧为例进一步分析 , 这一回答应紧承上文 , 故括号内的问题应直指“ 固定范式”的疑问 。 (问题 2 分 , 理由 2 分 , 意对即可 , 若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示例二)问题:中国抗战文学存在哪些局限性 理由:前文邱田介绍了中国抗战文学的艺术特质和价值观追求 , 后文房伟的回答指出中国抗战文学的不足 , 故括号内邱田应是针对中国抗战文学局限性的提问 。 (问题 2 分 , 理由 2分 , 意对即可 , 若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 ①《荷花淀》没有直接描写惨烈的战场厮杀 , 而是通过白洋淀妇女编席、话别、探夫等日常细节 , 展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
②《荷花淀》将人物塑造的重点放在水生嫂等女性形象上 , 展现了后方妇女从柔弱到勇敢的蜕变 , 凸显出战争对个体精神的磨砺。
③《荷花淀》将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 , 融合了宏大主题和微观体悟 。(每点 2分 , 意对即可 , 若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C
A项错误,文章聚焦历史和回忆,没有提到旅游开发或破坏。B项错误,旅行团从长沙出发,龙溪古镇是“开始云贵高原之行的出发地”,而非整个行程的起点。D项错误,文章在叙述完穆旦的诗句和沅江的象征意义后,自然提到舞水河流向芷江县,引入“芷江受降”事件,增强了叙述的完整性,是对师生南迁精神内涵的升华。
7.A
A项误解了引用屈原作品的意图,文中并未将屈原作为穆旦诗歌成就的“衬托”,穆旦的艺术成就是在后文独立提及的。
8.①这句话源自穆旦诗句。用比喻,实指师生迁徙之路(1分)。沅江及其支流是湘黔滇旅行团徒步前往昆明的地理路径,“明亮”形容沅江水面的平滑与澄碧。(1分)②象征民族发展之路(1分)。这条师生迁徙的道路,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历史与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明亮”指这条道路最终通向抗战胜利和民族复兴。(1分)
第8题【评分细则】
答出“迁徙之路”1分,结合“明亮”解说1分。答出“民族发展之路”1分,结合“”明亮解说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现实与历史交织,增强了现场感与真实感。以作者当下在龙溪古镇的实地探访为线索,通过具体的现实场景触发对历史的追忆,使尘封的历史事件变得可触可感。②融入诗歌,丰富了文化内涵,增强了感染力。在叙述旅行团迁徙这一核心历史事件时,作者重点引用了亲历者穆旦的诗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③交织融合式的写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文章多维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坚韧不拔、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并赋予这种精神以强烈的现实意义。
(或者:1、现实寻访,增强了现场感与真实感,使历史事件变得可触可感。2、回溯历史,增强历史厚重感,表达对先辈精神的礼赞,引人深思。3、融入诗歌,丰富了文化内涵,增强了感染力。在叙述旅行团迁徙这一核心历史事件时,作者重点引用了亲历者穆旦的诗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4、交织融合式的写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文章多维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坚韧不拔、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并赋予这种精神以强烈的现实意义。)
10. BEG(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11. C(A.意思不相同,第一个通“聚”,聚焦;第二个通“娶”,娶妻。B.相同。D.不相同,第二个“至”是“到”的意思。)
12. D(D项错误,只是强调要宽仁,没有灵活变通之意。)
13.(1)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泽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稍有收敛。(“兴”“少”各1分,句意2分。)
(2)可见当时能真正理解此中深意的人,实在少之又少。(“见”“者”各1分,句意2分。)
14.①黄震对《左传》中孔子的言论持质疑的态度,认为孔子的言论与所知的孔子思想实在相悖;②谢有煇不是对孔子的言论质疑,而是认为《左传》的言论是为了说明子大叔的主张尚未达到宽严相济的精妙境界,故而说明孔子对子大叔有惋惜之意。(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郑国的子产得病了。(他)对子大叔说:“我死以后,您必然执政。只有有德的人能用宽大使百姓服从,其次就没有比严厉更合适的了。火猛烈,百姓看着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软弱,百姓轻慢而忽视它,所以很多人就死在水里,所以宽大并不容易。”生病数月后子产死了。
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郑国因此盗贼很多,聚集在萑苻泽里。大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此地步。”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泽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稍有收敛。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怠慢就要用严厉来纠正。严厉会使百姓受到伤害,受到伤害了就再施予他们宽大。用宽大来调剂严厉,用严厉来调剂宽大,政事因此而和谐。《诗经》中说:‘百姓已经辛劳,可以让他们稍稍安康;赐恩给中原各国,用以安定四方。’这是实施宽大。‘不要放纵假装附和的人,以约束不良之徒;应当制止侵夺残暴,他们从来不怕法度。’这是用严厉来纠正。‘安抚边远,柔服近地,来安定我王。’这是用和谐来使国家平静。又说:‘不争不急,不刚不柔,施政从容不迫,百种福禄临头。’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
等到子产逝世,孔子听到消息,流着眼泪说:“他具有古人仁爱的遗风啊。”
材料二:
孔子说:“治理国政,何必动用杀戮 ”又说:“居上位者若不行宽仁之道,我还有什么可看的呢!”又说:“君子威严而不凶暴。”如今《左传》记载太叔(子大叔)将盗贼尽数诛杀时,孔子却赞叹“善哉”,又宣称“政令宽大则百姓轻慢,轻慢便需以严厉手段纠正”,这等于说宽仁不可治民,必须以严酷手段为主,甚至以杀戮为快事。这些说法与我所知的孔子思想实在相悖。
材料三:
为政自有其根本的法度纲常,具体施政时则有宽厚与严厉之别。子产的主张倾向于严厉,这仍然是运用智谋的一种手段,尚未达到宽严相济的精妙境界。因此《左传》引用孔子论政的言论,旨在说明为政必须达到极其和谐的至高境界,方为至善。不过子产推行猛政,正是出于善于运用仁爱之心(以严厉手段保障民生),所以《左传》又引用孔子“为之流涕”的评价,深深表达惋惜之情————可见当时能真正理解此中深意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C
“艳羡之感”错误。词中借“阆苑”与阆州谐音,朋友任职的四川阆州与自己的贬所滁州相比,是更偏远、蛮荒之地,故此处是以诙谐的语气,表达出对朋友到另外一个蛮荒之地任职的同情,而不是“艳羡之感”。故选C。
16.①虚实结合。本词上阕追忆昔日金銮殿唱第的荣光,下阙想象朋友离开后自己在滁州的情形,结尾以当下凄凉的实景收束,虚实结合,强化了宦海浮沉的沧桑感。苏词开篇直击生死相隔的残酷现实,“夜来”句转入梦境,虚实交错,强化了生死两界的无奈,梦境的短暂欢愉反衬出现实的永恒哀伤。②对比。本词将过去同榜及第的得意与如今官职低微、漂泊天涯的失意进行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人生境遇变化的感慨。苏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现实中的残酷,“小轩窗,正梳妆”梦境中的甜美,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③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本词以描写孤城寒日、红树连霞等景色收束,借衰败凄凉之景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失意。苏词“明月夜,短松冈”以凄清之景作结,渲染孤寂苍凉氛围,传递生死永隔之痛。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4)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尽挹 西江,细斟北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18.语句①改为:随着夏商时代的到来或夏商时代
语句⑤改为:但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记录语言
D 20.C
21.饮:一个人弯着腰、低着头从酒坛饮酒,推断本义为“喝”。
采:用手采摘植株上的果实或者叶片,推断本义为“采摘”。
秉:一只手握着一束禾苗,表示手持谷物,推断本义为“手持、握着”。
22.①甲骨文早期是如何诞生和演变的?
②甲骨文是如何表意的?
③甲骨文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④甲骨文在文化领域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
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