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第一节 农业与科技兴农 教学设计(表格版)—新教材粤教版八上第四单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第一节 农业与科技兴农 教学设计(表格版)—新教材粤教版八上第四单元

资源简介

第一节 农业与科技兴农 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
优 良 中 一般
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
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
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
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
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
评教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农业与科技兴农 教学设计
课题 农业与科技兴农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属人文地理 “产业发展” 模块开篇内容,承接前序 “中国自然环境” 章节,为后续工业、交通学习奠定 “产业与自然 - 科技关联” 的认知基础,教材编写凸显三大特点:其一,聚焦 “农业基础地位”,以 “粮食安全” 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南稻北麦、东耕西牧的分布格局,用地图(如《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和案例(如东北商品粮基地),具象化气候、地形、水源对农业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 “自然环境决定农业布局” 的区域认知,符合初中生具象思维特点。 其二,强化 “科技兴农” 实践导向,选取贴合国情的典型案例 —— 如袁隆平杂交水稻、山东寿光温室大棚、东北机械化耕作,辅以数据(如机械化率提升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展现科技对突破自然限制、提高农业效率的作用;同时引入 “生态农业”(如节水灌溉、秸秆还田),渗透 “人地协调” 理念。 其三,注重互动探究,设计 “调查本地常见农作物及种植条件”“分析科技在自家餐桌食材生产中的应用” 等活动,衔接学生生活经验,降低抽象概念难度,兼顾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契合初中地理 “生活化、实践性” 的课标要求。
2022新课标要求 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明确农业的基础地位,说出我国南稻北麦、东耕西牧的分布特点,识别杂交水稻、温室大棚等科技兴农典型案例; 2.能结合《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简单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3.初步树立粮食安全意识,理解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意义,渗透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念。核心素养目标:1.区域认知能在《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上定位南稻北麦、东耕西牧的分布区域,结合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解释不同区域农业差异的成因,建立 “区域特征决定农业布局” 的认知。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杂交水稻、温室大棚案例,综合自然(气候限制)与人文(科技投入)因素,说明科技如何突破自然条件制约、提升农业效率,培养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人地协调观结合生态农业(如节水灌溉、秸秆还田)案例,理解人类通过科技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农业生态的方式,树立 “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地理实践力参与 “调查本地农作物及种植条件” 活动,能收集、整理本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科技应用的关联信息,提升将地理知识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农业有生活化基础认知:能识别水稻、小麦等常见作物,知晓食材来自农业生产,但缺乏系统性关联认知 —— 如不清楚 “南稻北麦” 与气候、地形的对应关系,对农业 “国民经济基础” 的定位理解浅显。 认知难点集中在抽象关联上:难以将气温、降水等自然要素与农作物分布直接挂钩;对 “科技兴农”(如温室大棚控温、机械化耕作效率)的原理,因缺乏实践体验易理解片面。 学习兴趣呈两极化:对本地农田、日常食材相关案例兴趣浓厚,但对农业政策、粮食安全等理论内容积极性较低,需依托粤人版教材中的本土案例(如华南季风水田农业)搭建生活与地理的桥梁。
重点 1.明确农业基础地位,理解南稻北麦、东耕西牧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联; 2.掌握杂交水稻、温室大棚等科技兴农案例,知晓科技对农业产量的提升作用。
难点 1.理解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分布(如南稻北麦)的具体影响逻辑;2.明晰温室大棚、机械化耕作等科技手段突破自然限制的原理。
材料准备 教材、教材解析、教辅资料、互联网材料、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禾下乘凉梦 学生观看后讨论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农业与科技兴农学习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杂交水稻对中国及世界的贡献1973年,以袁隆平为首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 水稻,此后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示范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亩产持续刷新世界 纪录。2019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突破1000千克。目前,全国每年 种植的杂交水稻超过1700万公顷,年增产稻谷约250万吨,每年增产的粮食 可多养活8000万人。此外,杂交水稻还走出国门,在印度、越南、巴基斯 坦、美国、巴西等40多个国家广泛种植,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 巨大贡献。1.结合《地理图册》,说出我国水稻集中产区的分布特点。2.阅读图文材料,简述杂交水稻对中国及世界的贡献。3.查找资料,说说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任务一、农业及其分布1.农业的概念2.说说主要农业部门3.说说我国农业区域差异4.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分别有哪些?5.我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布特点分别有哪些?探究活动:认识我国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布 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设了东北平原、黄淮海 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 区,不断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形成了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格局。(1)简述我国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布特点。 (2)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说明影响农产品主产区分布的因素。6.说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任务二:科技兴农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2.为什么我国农业取得如此成就 3.举例说明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案例学习:寿光智慧农业山东省寿光市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传统的大棚种植全靠手工,蔬菜何时浇水、施肥、打药全凭经验。如今,寿光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融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蔬菜产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菜农可以通过手机实时监控大棚内蔬菜的生长状况,远程控制大棚的卷帘、调光、控温以及蔬菜的浇水、施肥等,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此外,寿光市运用信息技术,对蔬菜的生产、运输等环节实施监管,保证了高品质、绿色、健康蔬菜的供应。山东省寿光市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传统的大棚种植全靠手工,蔬菜何时浇水、施肥、打药全凭经验。如今,寿光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融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蔬菜产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菜农可以通过手机实时监控大棚内蔬菜的生长状况,远程控制大棚的卷帘、调光、控温以及蔬菜的浇水、施肥等,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此外,寿光市运用信息技术,对蔬菜的生产、运输等环节实施监管,保证了高品质、绿色、健康蔬菜的供应。科技兴农。科技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请绘制寿光智慧农业生产流程示意图,并与家人和同学们分享。 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1.我国水稻集中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以秦岭 - 淮河一线以南为主,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多位于水源充足、热量丰富的平原和盆地地区。2.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中国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广至全球,助力缓解粮食短缺,为世界粮食安全作重要贡献。3.科学技术可提高农业单产(如良种培育)、提升生产效率(如机械化),还能增强抗灾能力(如节水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学生思考后回答:1.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它利用动植物的生长规律,通过人工培育和培植来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2.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这些农业部门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3.东西差异东部农区东部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水热充足,以种植业为主;山区以林业为主。西部牧区,降水较少,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分布着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水源充足的地区,发展以灌溉为主的种植业。南北差异北方:多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具备灌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种植水稻。南方:多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海南岛、西双版纳等热带地区可种植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沿海地区: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基地,南方地区的淡水渔业较为发达。4.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盆地和丘陵为主,热量充足,降水丰沛耕地:水田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作物:以甘蔗、油菜为主,有菠萝、柑橘等热带、亚热带水果,茶树在南方地区也有广泛分布。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自然条件:以平原为主,夏季高温且降水较多耕地:多为旱地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经济作物:以甜菜、大豆为主,有梨、苹果等温带水果。5.我国种植业集中在东部季风区,以秦岭 - 淮河一线为界,南方多水田种水稻,北方多旱地种小麦、玉米,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平原或盆地。畜牧业主要在西部非季风区,内蒙古、新疆等地以草原畜牧业为主,青藏高原为高寒畜牧业,依赖天然草场。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1)我国农产品主产区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东部季风区有东北(玉米大豆)、黄淮海(小麦棉花)、长江中下游(水稻油菜)等核心区;西部仅绿洲及四川盆地集中。华南重热带作物,东北西北是商品粮和畜牧基地。(2)自然因素:气候(水热条件)决定作物类型,如季风区适宜粮棉;地形(平原、盆地)提供耕作空间,土壤肥力影响产量。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基础(灌溉设施、技术)保障生产,市场需求引导作物种植,交通便利度则利于农产品外运,共同影响主产区分布。6.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应综合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人均粮食占有量显著增加,饮食结构明显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吃饱吃好的历史性转变。2.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田水利设施、病虫害防御措施的提升;农业机械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学生举例说明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学生探究后完成任务: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带着问题进入讨论让学生知道农业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主要农业部门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区域差异让学生了解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让学生了解我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布特点让学生认识我国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布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成就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我国农业取得如此成就 让学生举例说明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寿光智慧农业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板书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杂交水稻杂交水稻(Hybrid Rice)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1],与杂交水稻相对应的是常规水稻。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1973年,袁隆平带领研究组成功实现三系杂交水稻配套,并于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育种获得成功,并于199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2019年10月,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公开测产。杂交水稻主要利用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培育具有杂种优势的高产、抗病、优质水稻品种,具有个体高度杂合性,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2021年10月23日,在河北省邯郸市“杂交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亩产达到1326.77公斤,再创水稻大面积种植单产世界最高纪录。2021年12月14日,杂交水稻入选2021年度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特色资源可结合乡土地理,如北方冬小麦、南方水稻、西北瓜果等地域农产品,搭配农户种植案例,让学生感知农业资源差异;技术手段选取直观易理解的类型,如智能温室(控温保湿促作物反季生长)、无人机植保(高效喷药)、滴灌技术(节水灌溉),用短视频或实景图片展示,帮助初中生理解科技如何提升农业效率。
教学反思 教学中用乡土地理案例和短视频展示科技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科技对农业的作用。但存在不足:未充分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如未让学生分享家中农业相关经历;直观展示多、动手少。后续可增加简易滴灌模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感受科技优势,提升参与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知识性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知道农业及其分布。
2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了解科技兴农。
探究能力 1.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认识我国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布。
2.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寿光智慧农业。
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