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课堂教学评价表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优 良 中 一般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评教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节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教学设计课题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教材分析 本节是 “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的关键环节,前承工农业生产的物质需求,后启区域经济联动,既回应新课标 “交通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要求,也为后续学习 “中国交通网络” 搭建认知桥梁,兼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 “交通服务生活生产” 为核心,分三层递进:1. 交通类型及特点(对比铁路、公路、水运等适用场景);2. 与生产生活的双向关联(如广深港高铁助力通勤、珠江水运降低工业物流成本);3. 交通发展的区域价值(如粤港澳交通一体化促进资源流动)。 知识上聚焦 “交通方式选择与需求匹配”;能力上培养 “结合场景分析交通作用” 的思维;素养上渗透 “交通便捷性与生活质量、生产效率关联” 的认知。 依托武汉本土案例,搭配交通线路图与生活场景图,兼顾具象认知;增设 “选择出行交通方式” 的活动设计,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结,贴合初中生学习规律。 2022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掌握铁路、公路等交通类型及特点,理解交通与生产生活的关联; 2.通过分析案例,提升交通场景分析与方式选择能力; 3.认同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树立关注生活中交通价值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1.区域认知借武汉交通案例,理解不同区域交通与生产生活的适配性; 2.综合思维分析交通对产业、居民生活的多向影响,形成系统认知; 3.人地协调观认识绿色交通对生态的保护,树立交通与环境协调意识; 4.地理实践力收集本地交通案例,提升信息获取与分析的实践能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已掌握公交、高铁、水运等常见交通方式的名称与基本特征,且前两节学习了工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知道 “工业需要原料输入、产品输出”,但尚未将 “运输需求” 与 “交通方式选择” 建立关联,对 “不同交通方式如何适配工农业生产” 缺乏系统认知。 2.生活经验 广东学生日常接触广深港高铁、珠三角城际公交、珠江货船等本土交通场景,对 “交通方便生活出行” 有直观体验(如周末乘高铁探亲、坐公交上学),部分学生还见过工厂货车运输货物,但仅停留在 “现象感知” 层面,未从地理视角思考 “交通如何支撑本地农业产品外销、工业原料进口”,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间存在断层。 3.认知特点 初中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对比不同交通方式的速度、成本” 等具象内容接受度高,但抽象思维较弱,难以理解 “交通线路布局如何影响区域产业分布”(如 “广州港为何能带动周边工业区发展”)这类需逻辑推理的内容,易出现 “只记交通方式特点,不懂其与生产生活深层联系” 的问题。重点 1.掌握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及适配的生产生活场景; 2.结合汉武案例,理解交通对生产运输、生活出行的支撑作用。难点 1.理解交通方式选择与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适配逻辑; 2.抽象认知交通对区域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的深层影响。材料准备 教材、教材解析、教辅资料、互联网材料、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未来智慧交通 学生观看后讨论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世界人口的学习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速铁路京张铁路是一条连接北京与张家口的铁路,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于 1909年建成,是中国人自主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随着我 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2019年,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高设计速度 达350千米/时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它用中国标准开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速铁路,见证了百年来中国交通事业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结合《地理图册》,说说京张高速铁路对沿线地区的作用。 2.查找资料或参观铁路博物馆,简述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成就。任务一: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1.说说交通运输的重要性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任务一: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106页的图文信息,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分析这些交通运输方式适合的情况,并填写表格。3.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任务二:根据公司接到的运输任务,小组讨论,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方式。(1)一吨活鱼从北京郊区的水库运往城区。(2)5000吨钢材从上海运往济南。 (3)一万吨大米从大连运往广州。 (4)骨髓移植必须在24小时内从广州送到成都。(5)新疆塔里木盆底开采的天然气输送至上海。4.说说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运送什么呢?运量有多大?从哪儿到哪儿去?需要多长时间?费用多少?是否安全呢?探究活动: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1)说出订单A、B、C、D应选择的合适交通运输方式。(2)说明订单B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理由。任务二:交通运输发展与生产生活1.说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历程2. 说说我国的铁路运输(1)据图思考:我国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主要铁路干线有哪些?(2)据图思考: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特点是什么?(3)结合中国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分析我国铁路东密西疏的原因。3.说说我国的公路运输说说我国的航空运输(1)我国主要航空枢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我国航空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5. 说说我国的水路运输6. 说说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案例学习:武汉都市圈“一小时生活圈” 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网络,对促进沿线地区资源整合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请搜集资料,为家乡“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1.京张高速铁路缩短京张时空距离,提升通行效率,带动沿线旅游与产业发展,助力京津冀区域协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2.从京张铁路起步,我国建成世界最大高铁网,2023 年底里程达 4.5 万公里。京张高铁开智能先河,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学生思考后回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活动、贸易往来、社会交往等都离不开交通。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配合,构成运输网,使不同地区联结成为统一的整体。学生按要求完成表格:铁路运输:特点:运量较大,运输成本较低,能耗小,适应性强。其中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能耗小、污染轻等优势。公路运输:特点:灵活方便,成本较高,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航空运输:特点:速度最快,运量小,成本最高。水路运输:水运分为河运和海运特点:运量最大,成本低,运输效率高,能耗小。管道运输:特点:占地少,可以不间断地运输,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运送物品主要是液体或气体。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汽车、公路运输火车、铁路运输轮船、水路运输飞机、航空运输管道、管道运输学生思考后回答:“多、快、好、省”货物性质、运量、体积距离和通达性时效性、保质期、运速费用和预算安全性和天气状况①货运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价格、运输距离、时效等情况选择运输方式。 ②客运要根据旅客的实际需求选择运输方式,如时间、是否直达、费用、天气状况、安全性等。学生要求完成任务:(学生按表完成任务)(2)运输速度快;贵重或急需货物、数量不大。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由图可知,1949年以水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为主。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和民航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1)东西向铁路干线:绥满线京包线—包兰线—兰新线陇海线沪昆线南北向铁路干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2)东部铁路网密集;西部铁路网稀疏。(3)我国东部多为平原,地形平坦;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适宜居住;结合地形、气候,东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3.截至2022年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28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7.73万千米,约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3.3%。中国东部地区公路线密集,形成城际高速公路网络。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1)我国主要航空枢纽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2)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5.在我国沿海各大海港中,大连、上海和广州是重要的海运中心。内河运输主要覆盖我国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等水系以及京杭大运河。2022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8万千米。6.①缩短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促进了区域联系以及区域间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发展。学生讨论后回答:昆明 “一小时生活圈” 建设建议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构建 “交通网 + 资源链 + 服务圈” 融合体系。交通上,加快渝昆高铁、昆玉铁路扩能改造,打通昆楚、昆曲高速瓶颈路段,加密 “三环十八射多联” 高速网,实现昆明与曲靖、玉溪、楚雄核心区一小时直达。资源整合方面,以交通串联特色产业,推动昆明科创、玉溪花卉、曲靖制造、楚雄生物医药协同发展,开通 “滇池 — 抚仙湖 — 石林” 文旅专线,打造 “交通 + 产业 + 文旅” 融合载体。配套上,推进长水机场与铁路枢纽换乘一体化,推广智慧交通诱导系统,实现跨城政务 “一网通办”、医疗检查结果互认,让通勤与生活服务高效衔接。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带着问题进入讨论让学生知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让学生了解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让学生了解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我国的铁路运输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公路运输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航空运输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水路运输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为家乡“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板书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低空飞行低空飞行是距地面100m到1000m之间的飞行,适用于训练、伞降、空投、侦察、强击和农林等作业。另:按飞行高度分为超低空飞行(离地面100m以下,可用于农林作业、旅游、搜索和救援、强击和脱离敌区等)、低空飞行(高度在100--1000m,可用于训练、伞降、空投、侦察、强击和农林作业等)、中空飞行(高度在1000~7000m,可用于训练、巡逻、轰炸和航线飞行)、高空飞行(高度在7000—15000m,可用于训练、侦察、轰炸、拦击、巡逻和航线飞行)、超高空飞行(高度大于15000m,可用于侦察、截击等)航空器在大气层内飞行,飞行高度一般在30Km以内;火箭和导弹大多在大气层内飞行,而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既在大气层内飞行,又在大气层外飞行;航天器是在大气层外的太空中飞行。按飞行速度分为五种情况:低速飞行(M<0.3)亚声速飞行(M=0.3~0.8)跨声速飞行(M=0.8~1.4)超声速飞行(M=1.4~5.0)高超声速飞行(M>5.0)。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特色资源上,铁路网、公路干线是陆上核心,支撑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港口、航道是水运关键,助力大宗商品跨区域运输;机场则服务高时效需求,如生鲜、急救物资传递。技术手段方面,GPS 导航让车辆、船舶精准定位,减少绕路;智能调度系统能优化班次,提升运输效率;物流信息追踪则让消费者实时查看包裹位置,让交通服务更便捷。教学反思 本课结合生活案例,学生能快速关联交通与日常的联系,课堂反馈积极。但部分学生对 “不同场景选交通方式” 的逻辑理解不足,比如分不清大宗商品用铁路还是水运。后续可加入 “物流规划师” 情景模拟,让学生自主选择运输方式,加深对交通实用性的认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知识性自我评价表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学知识 1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知道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2 通过地图和材料分析,了解交通运输发展与生产生活。探究能力 1.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2.通过读图分析,说明武汉都市圈“一小时生活圈”。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总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教学】第三节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知识性自我评价表—新教材粤教版八上第四单元.xlsx 【大单元教学】第三节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评价表—新教材粤教版八上第四单元.docx 【大单元教学】第三节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教学设计—新教材粤教版八上第四单元.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