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1.1探问人生目标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1.1探问人生目标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四单元 追求美好人生 第十一课 确立人生目标 11.1 探问人生目标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本框题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 “成长中的我” 与 “我与国家和社会” 相关要求,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学会规划人生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
课时教材 分析 本课时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承接前面关于生命价值的探讨,聚焦人生目标这一核心话题。教材以 “马背上的法庭” 等巡回审判案例为切入点,通过议学情景和任务设计,从 “为什么要探问人生目标” 和 “人生目标的分类及关系” 两个维度展开,将抽象的人生目标概念与具体的法治实践相结合,既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又凸显了法治教育与人生规划教育的融合,为学生理解人生目标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提供了生动载体。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初一学生会自主阅读提取教材信息,能参与小组讨论发表简单观点,有初步合作探究能力;也接触过 “生命价值”“责任担当” 概念,对 “目标” 有生活化认知,浅层了解 “法官”“法治”,能对 “马背上的法庭” 案例共情。 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难区分 “人生目标” 与日常小目标,难理解其对人生方向、内在激励的深层作用;难理清近长远目标的逻辑关系;制定规划时,易出现长远目标空洞或近期目标脱离长远目标的问题;难理解个人目标与社会、国家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问人生目标的原因、人生目标的分类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确的人生目标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会将长远目标分解为近期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
核心素养目标 1.健全人格:培养自立自强、坚韧乐观的人格,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以坚定的信念追求人生目标。 2.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成为未来合格建设者的志向,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3.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认识到个人目标与国家发展的联系,主动为法治建设等社会事业贡献力量。
设计思路 总议题:以青春之体魄,筑健康之中国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 明晰胸怀鸿鹄之志之因 情境一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片段任务一 针对电影片段,思考 “肇事猪”“狗咬人” 事件中主人受惩罚的原因,对比 “肇事猪” 行为与人行为的差异,分析人的活动特点。知识一 1.为什么要探问人生目标? 情境二 溜索”法官邓兴: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任务二 结合邓兴事迹,思考其 “一直在路上” 的道路内涵,分析人生目标对人生道路的作用。 任务三 针对巡回法官穿越艰险的行为,探究其内在动力;面对 “成为法官” 的目标,思考该目标的遥远程度及追逐目标中的正向心理暗示方法。议题二 践行厘清远近目标之法 情境三 你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法官吗? 任务四 分析法官职业规划阶段目标围绕的核心,自主制定成为合格法官的近、中、长期目标并分享。知识二 2.人生目标的分类及关系 情境四 对话退休法官任建友,感悟法治荣光 任务五 结合任建友 “为老百姓办实事” 的感悟,思考其坚守的人生目标及对 “法治荣光” 的诠释;谈谈任建友的坚守带来的启示,思考如何结合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展示 “马背上驮着国徽,后随三人” 的情境图片,提问:“在偏远山区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觉得他们是来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自由猜测。 2.公布答案 “翻山越岭来‘判’你”,介绍 “马背上的法庭” 是巡回审判的形式,补充法官骑骆驼、溜索等执法事迹,引出 “巡回法庭工作者奔波的目标” 这一核心问题,过渡到本课主题 “探问人生目标” 1.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场景用途,积极发言分享想法。 2.聆听教师对 “马背上的法庭” 的介绍,初步感知执法者的坚守,引发对 “人生目标” 的思考。
设计意图
用 “马背上的法庭” 具象情境设问,激发学生好奇心;结合执法者事迹,将抽象的 “人生目标” 与真实法治实践关联,自然引出课题,奠定情感共鸣基础。
议题一 明晰胸怀鸿鹄之志之因
环节一:明晰探问人生目标的原因教师活动 播放《马背上的法庭》电影片段(3 分钟),呈现 “肇事猪”“狗咬人” 案例,抛出议学任务:“为什么动物犯错主人受罚?动物行为与人的行为有何不同?” 组织小组讨论(3 分钟),随后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引导总结 “人能有意识、有目的规划人生”。 展示 “溜索法官邓兴” 的事迹材料与图片,提问:“邓兴走的‘路’是什么路?他的经历说明人生目标有什么作用?”,结合学生回答,提炼 “人生目标决定人生道路方向” 的要点。 分享 “法官穿越 5298 米夏贡拉雪山调解纠纷” 的故事,追问:“法官克服艰险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 “正确人生目标带来持久内在激励”,最后梳理探问人生目标的三点原因,形成知识小结。 议学小结一 1.为什么要探问人生目标? (1)人能够积极主动地规划人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P85 (2)人生目标体现着人在社会实践中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发展方向。P85 (3)正确的人生目标会带来稳定而持久的内在激励,让我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定前行,少走弯路,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P85 1.观看电影片段,小组讨论议学任务,梳理动物本能行为与人类有意识活动的差异,代表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2.阅读邓兴事迹,思考并回答 “道路内涵” 与 “人生目标作用”,加深对目标导向性的认知。 3.聆听雪山调解故事,分析法官的内在动力,结合自身经验补充,最终掌握探问人生目标的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电影片段、法官事迹,将探问人生目标的原因拆解为具象问题;以小组讨论、问题引导,帮助学生从 “人的意识性”“目标导向性”“目标激励性” 逐步理解要点,突破认知难点。
议题二 践行厘清远近目标之法
环节二:掌握人生目标的分类与关系 提问:“大家觉得成为一名法官难吗?为什么有人会半途而废?” 引出 “目标分解” 的重要性,展示 “成为法官” 的职业规划路径(本科→法考→公务员→法院沉淀→法官入额考试),引导学生发现 “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 的分类。 组织 “目标关联” 活动:让学生标注规划中每个近期目标(如 “考法考”)与长远目标(“成为法官”)的联系,提问 “近期目标围绕什么展开?”,总结 “近期目标服务于长远目标”。 分享退休法官任建友 “为老百姓办实事” 的感悟,抛出任务:“结合任建友的经历,思考实现近期目标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 “近期目标的成就感推动长远目标实现”,最后整理人生目标分类及关系的知识要点。 议学小结二 2.人生目标的分类及关系? (1)人生目标可以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只有分阶段实现一个个近期目标,才能实现长远目标。 (2)所有近期目标都是围绕长远目标展开的。 (3)实现每一个近期目标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鼓舞我们继续奋发向上,朝着实现长远目标迈进。 1.思考 “成为法官” 的难度与半途而废的原因,观察职业规划路径,明确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概念。 2.参与 “目标关联” 活动,标注目标间的联系,发言阐述对 “近期目标服务长远目标” 的理解。 3.聆听任建友事迹,小组简短交流后发言,分析近期目标成就感的作用,掌握目标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以 “成为法官” 的职业规划为载体,将目标分类与关系可视化;通过 “目标关联” 活动、退休法官事迹,让学生直观感知近长远目标的逻辑,掌握目标分解方法,落实实践应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时以 “马背上的法庭” 案例贯穿始终,将抽象人生目标与法治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小组讨论、目标规划活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助力核心素养培育。但部分学生对 “人生目标与社会价值关联” 理解较浅;目标规划实践环节时间较紧,个别学生未充分完善规划。因此,后续可以补充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榜样案例;适当延长实践环节时间,增加同伴互评,提升规划可行性。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