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认识情绪ABC》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认识情绪ABC》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认识情绪ABC》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情绪ABC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七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情绪 ABC 理论的核心概念,明确情绪并非由事件直接引发,而是受自身想法影响。2.掌握觉察不合理想法、接纳情绪、重构认知的方法,能运用情绪 ABC 理论分析自身或他人的情绪案例。3.学会以积极合理的想法替代消极不合理的想法,提升情绪调节能力,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困扰。
重点 1.理解情绪 ABC 理论的逻辑关系,明确 “想法(B)是连接事件(A)与情绪行为(C)的关键”。2.通过 “生活小剧场”“我的情绪 ABC” 等活动,学会识别自身及他人的不合理想法。3.掌握 “接纳情绪、自我觉察、改变不合理想法” 的具体方法,并能初步应用于调节学习生活中的消极情绪。
难点 1. 引导觉察自身隐藏的不合理想法,打破 “事件直接导致情绪” 的固有认知。2.将情绪 ABC 理论及调节方法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在面对考试失利、人际误解等实际场景时,能主动用合理想法替代消极想法。3.真正接纳自身的消极情绪,避免因排斥情绪而陷入二次内耗,实现从 “被情绪控制” 到 “主动调节情绪” 的转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首诗大家都学过,意思是换个角度看山,风景就不一样。那如果把‘内心的情绪’比作这座山,为什么有的人看是‘阴云密布’,有的人看是‘晴空万里’? 因为看情绪的‘角度’—— 也就是我们的想法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秘这把能切换情绪角度的钥匙,走进神奇的情绪 ABC。出示课题。 欣赏诗句,思考课件展示的几个问题,小组之间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欣赏诗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教学主题。
讲授新课 一、我述我心1.阅读小霞和小乐的故事。 2.心灵悄悄话:(1)小霞和小乐面对 “班长没回应呼喊” 这一事件,各自的想法和情绪行为结果分别是什么?(2)英语课后被老师留下来背单词,小霞为什么没记住单词?(3)面对语文考试考砸的事件,小霞和小乐的核心想法有什么不同?(4)小霞最近总是不开心,结合文中事例,她不开心的根源是什么?(5)同样的事件(喊班长没回应、被老师留堂、考试考砸),小霞和小乐的情绪和行为为何不同?小结:(1)① 小霞的想法:班长看自己不顺眼、自己得罪了班长;情绪行为结果:闷闷不乐,吃饭没胃口。② 小乐的想法:班长没听到或正在想事情,不是故意不理人;情绪行为结果:开开心心地吃饭。(2)小霞认为被老师留下来很没面子,觉得老师故意针对自己、同学们会背后笑话她,满脑子都被这些想法占据,无法专注背单词,所以一个单词都没记住。(3)① 小霞的想法:自己不够聪明,再努力也取不到好成绩,不如放弃;② 小乐的想法: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好好复习就会有进步,还能通过考试发现不足、查漏补缺。(4)根源是她面对相同事件时,总会产生消极、负面的想法(如被针对、自己不够好),这些想法导致她产生闷闷不乐、沮丧、失望等消极情绪。(5)因为她们对事件的想法和解释不同,小霞倾向于消极负面的解读,小乐则是积极理性地看待,不同的想法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二、心海导航1.情绪 ABC 理论中,A、B、C 分别代表什么?A(Activating event)表示诱发事件,B(Belief)表示针对事件产生的信念、看法和解释,C(Consequence)表示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2.情绪 ABC 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人对这一事件的想法、看法和解释,导致了某种情绪和行为结果。3.文中举的 “同学未打招呼径直走过” 的例子,两种不同想法分别导致了怎样的情绪和行为反应?① 想法一(同学可能在想别的事、有特殊原因):觉得无所谓,继续做自己的事;② 想法二(同学因之前的分歧故意不理自己):忧心忡忡,无法冷静下来。4.人们通常会对 “事件与情绪的关系” 有怎样的误解?通常人们会认为,发生的事情会直接导致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发生了什么事就会引起什么情绪体验。5.积极健康的情绪被比作什么?它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而 “摇摆”?积极健康的情绪被比作罗盘;会受到压力、沮丧、恐惧、焦虑、愤怒等各种情绪的影响而摇摆。三、活动在线活动一 生活小剧场我们的心情有时候跟天气很像:兴高采烈时,像是晴空万里;难过沮丧时,像是阴云密布。请从下面选择一个情景,试着把可能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演一演。情景一 这次数学考试成绩公布了,自己又考砸了……角色情绪行为反应(表演要点)同学 A沮丧、自责低着头接过试卷,眉头紧锁,把试卷揉成一团又慢慢展开,嘴里小声念叨 “怎么又考砸了,我太笨了”,趴在桌子上不愿说话,甚至偷偷抹眼泪。同学 B平静、坦然接过试卷快速浏览错题,拿出笔记本记录错误类型,转身对同桌说 “这次计算题错太多了,下次要多练竖式,争取下次进步”,随后开始整理错题思路。同学 C焦虑、着急拿着试卷来回翻,眼神慌乱,拉着同学问 “你考了多少分?我又没及格,爸妈肯定要骂我了”,坐立不安,无法静下心来分析错题。情景二 周末和同学约好出去玩,可是下雨了…… 角色情绪行为反应(表演要点)同学 A失落、抱怨趴在窗户上看着下雨的天气,噘着嘴说 “怎么偏偏今天下雨!计划全泡汤了”,把书包扔在沙发上,闷闷不乐地坐在椅子上发呆,不愿做其他事。同学 B淡定、灵活看到下雨后,立刻拿出手机给同学发消息:“下雨啦,我们改成线上一起看电影、聊八卦吧”,然后找出零食和平板电脑,开心地等待同学回应。同学 C期待、兴奋笑着说 “太好了!下雨天最适合在家做手工了”,然后给同学打电话:“我们下次再约出去玩,今天我教你做折纸呀”,接着拿出手工材料,兴致勃勃地准备起来。 讨论与分享1.在上述情景中,你们出现了什么样的情绪?情景一:出现了沮丧、自责、平静、焦虑、着急等情绪。情景二:出现了失落、抱怨、淡定、兴奋、期待等情绪。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产生?因为大家对同一事件的想法和看法不一样。比如情景一中,同学 A 觉得 “考砸就是自己笨”,所以沮丧自责;同学 B 认为 “考砸能发现不足,针对性改进就好”,所以平静坦然。情景二中,同学 A 觉得 “下雨破坏了出行计划,很扫兴”,所以失落抱怨;同学 B 和 C 觉得 “下雨可以换一种有趣的方式相处”,所以淡定甚至兴奋。不同的想法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活动二小组讨论(1)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以对某一事件的情绪反应为例,找出其中不合理的想法。事情 想法 情绪 行为数学测验成绩很差成绩不可以下降难过、伤心、悲观自责、讨厌、愤怒害怕、紧张、内疚上课没精神逃避老师不敢告诉父母不合理之处1. 要求绝对化,忽略学习中 “成绩有波动” 是正常现象;2. 把 “一次成绩下降” 等同于 “自己没做好”,过度否定自身努力;3. 未考虑成绩下降可能是题目难度、复习重点偏差等客观因素,片面归因于自己。(2)找出不合理的想法后,请大家指出如何改变这些不合理的想法,使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转变为积极的情绪和行为,从而使自己走出消极情绪的泥沼。事情 想法 情绪 行为数学测验成绩很差成绩总会有升有降 平静、坦然、有动力 1. 主动拿出试卷,和老师 / 同学分析错题原因(如知识点没掌握、粗心);2. 制定针对性改进计划(如每天练 5 道计算题、周末复习薄弱章节);3. 大方告诉父母考试情况,寻求他们的鼓励和支持;4. 上课认真听讲,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不再逃避。活动三 我的情绪ABC情绪ABC理论可以解释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日常现象。例如,同样是英语测试得80分,有的同学比较满意,会再接再厉,下次争取更好的成绩;有的同学却灰心丧气,觉得自己怎么学都比不上别人了。回忆一下最近困扰你的一件事,请你试着写一写自己的情绪ABC。事件(A)想法(B)情绪/行为(C)主动申请加入同学的小组做手工,被对方说 “我们组人满了”,拒绝了我他们肯定是不喜欢我,故意不让我加入;我太孤单了,没人愿意和我合作情绪:难过、委屈、自卑、有点生气行为:低着头走开,回到座位上趴在桌子上,不想说话,也没心情做自己的手工2.你觉得是什么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我对 “被拒绝” 这件事的想法(觉得被讨厌、自己孤单),而不是 “被拒绝” 这个事件本身,导致了消极的情绪和行为。3.面对这件困扰你的事,你会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从而让自己收获好心情?请再次填写自己的情绪ABC。事件(A)想法(B)情绪/行为(C)主动申请加入同学的小组做手工,被对方说 “我们组人满了”,拒绝了我他们组可能真的已经满员了,不是讨厌我;我可以问问其他小组,或者自己先试着做,说不定之后有人愿意和我一起情绪:平静、坦然、有期待行为:转身问旁边的小组 “你们还需要人吗?”,被同意后开心加入;和新组员一起讨论手工思路,认真完成作品4.对比前后两张表格,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发现吗?我发现:①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想法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和行为;②情绪不是由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的;③把消极的想法换成积极、合理的想法,就能收获好心情,还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活动四 情绪开导员现在,你也可以尝试来做一位“情绪开导员”,去倾听你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的忧愁和烦恼,看看能否用情绪ABC理论去帮助他们。 场景 :求助者(朋友)的烦恼求助者表述(A+B+C):“我花了一晚上做的手抄报,老师却没评上‘优秀作品’(A),我觉得自己做得特别差,根本没天赋(B),越想越难过,把手抄报揉成一团扔了(C)。”开导员对话:共情:“花了那么多时间认真做的手抄报,没评上优秀,肯定会觉得失望又委屈吧!”拆解 ABC:“‘手抄报没评上优秀’是事件(A),你觉得‘自己没天赋、做得差’是想法(B),所以才会难过、扔手抄报(C),对吗?”质疑不合理想法:“没评上优秀就代表做得差吗?说不定是其他同学的作品太优秀,或者老师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手抄报哪里做得好呀?”替换合理想法:“其实你花了一晚上的心思,颜色搭配、图案设计肯定有亮点呀!没评上不代表没天赋,只是还有进步的空间,下次可以问问老师怎么改会更好。”鼓励行动:“我们一起把手抄报展开,看看哪里可以完善,下次继续加油,说不定就能评上啦!”求助者反馈:“对,我觉得手抄报的图案还挺好看的!我现在就去问问老师怎么改进,谢谢啦!” 活动五 情景续写 ——“如果我换个想法” 1.教师给出 1 个不完整的情景(包含事件 A 和消极情绪 / 行为 C),学生分组续写 “合理想法(B)+ 新的情绪 / 行为(C)”。 2.每组派 1 名代表分享续写内容,全班评选 “最有创意且积极地续写”。 范例:不完整情景“体育课上,你想加入同学的篮球小组,却被说‘你打得太差了,别来拖我们后腿’,你心里特别生气,转身就走了……” 小组 合理想法(B) 新的情绪 / 行为(C)1组“他们可能只是想赢比赛,不是故意针对我;我可以先自己练习投篮,提高技术,下次再加入他们。” 情绪:平静、不服输;行为:每天放学后练 10 分钟篮球,一周后主动找他们切磋,被同意加入 2组“打篮球本来就是为了开心,他们不欢迎我,我可以找其他喜欢打篮球的同学组队,说不定能玩得更尽兴。” 情绪:坦然、开心;行为:邀请 3 个同样想打篮球的同学,组成新小组,制定简单的比赛规则,玩得很愉快 讨论与分享 1.续写后,你发现情绪和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情绪从愤怒、失落等消极状态,变成了平静、不服输、坦然、开心等积极状态。行为从冲动退缩(转身就走),变成了主动行动(练习篮球、组建新小组),不再被负面情绪困住,而是朝着解决问题或让自己愉快的方向努力。2.这个活动让你明白,面对不开心的事,我们可以怎样做? ①换个角度想问题,不纠结于别人的否定或事情的糟糕面,寻找合理且积极的解读。②不被消极情绪主导,而是用行动改变现状,比如提升自己、寻找新的机会或伙伴。③聚焦让自己开心的目标,不钻牛角尖,灵活调整做法,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活动六 家庭情绪小课堂 —— 教爸妈学 ABC 任务:每位同学当 “小老师”,向爸妈讲解情绪 ABC 理论(用简单的语言和例子,如 “妈妈做饭忘买你爱吃的菜”)。 实践:和爸妈一起回忆 1 件最近家庭中发生的小矛盾(如 “爸妈催你写作业,你觉得不耐烦”),一起填写 “家庭情绪 ABC 表”。 反馈:下次班会分享 “教爸妈学 ABC” 的过程,说说爸妈的反应和自己的收获。 范例(家庭情绪 ABC 表) 各组续写范例 事件(A) 爸妈的想法(B) 爸妈的情绪 / 行为(C) 我的想法(B) 我的情绪 / 行为(C) 共同制定的合理想法(B 新的情绪 / 行为(C)我放学回家先看动画片,没立刻写作业 “孩子太贪玩了,不催就不写作业,以后肯定没出息” 情绪:生气、焦虑;行为:大声批评我,关掉电视 “爸妈太苛刻了,我就想看 10 分钟动画片放松一下,没必要这么凶” 情绪:委屈、叛逆;行为:和爸妈吵架,故意不写作业 “孩子放学想放松一下可以理解,但要先约定好时间;爸妈可以温柔提醒,不用批评” 情绪:平和、理解;行为:我约定 “看 20 分钟动画片就写作业”,爸妈按时提醒,不发脾气 讨论与分享 1.和爸妈一起完成这个活动后,你们的矛盾解决了吗? 矛盾基本能得到解决。通过填写表格,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再互相误解。共同制定的合理想法(B)兼顾了双方的需求,新的情绪和行为也更平和、更互相理解,不会再因为小事争吵或对抗。2.你觉得情绪 ABC 理论还能帮家庭解决哪些小问题?①爸妈让你少玩手机多看书,你觉得被限制自由而抵触的问题。②吃饭时爸妈总说你挑食,你觉得不耐烦而反驳的问题。③周末你想和同学出去玩,爸妈想让你在家做家务,双方产生分歧的问题。④考试成绩不理想,爸妈批评你,你觉得委屈而冷战的问题。四、方法指南我们的想法对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重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认知和想法,从而改善我们的情绪和行为。1.接纳自己的情绪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我们要允许自己体验各种感受。无论是愉悦、悲伤、愤怒还是恐惧,我们都要始终以一种非评判的态度接受它们的存在。即使面对相同的客观事实,不同的人也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被消极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通过理性思考来舒缓这些情绪,而不是被它们所控制。2.培养自我觉察的习惯觉察自己的想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选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想法写下来,写下来后你会发现,你能更清晰地看到它们,识别出有哪些想法飘过你的脑海。而且写的次数越多,识别与发现的速度就越快,也就越了解自己。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抽出一些时间来练习这些方法,逐渐培养起对自己思维模式的觉察习惯。3.改变不合理的想法合理的想法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想法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控,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不合理的想法,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的想法取而代之。五、心田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感悟与收获是原来控制情绪的 “钥匙” 不是发生的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想法。以前遇到考试失利、被老师提醒这些事,我总会往消极的方向想,越想越难过,还会做出逃避、发脾气的行为。现在我懂了情绪 ABC 理论,知道 A 是事件,B 是想法,C 是情绪和行为,不好的情绪都是不合理的想法导致的。我还学会了接纳自己的情绪,不用对抗消极感受,也知道要把想法写下来觉察自己,更会用合理的想法替换不合理的想法。以后不管是自己遇到烦心事,还是身边人有烦恼,我都能用上这些方法,调整想法、改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小主人。六、拓展延伸1.根据情绪 ABC 理论,解释为什么小霞和小乐面对相同事件会产生不同情绪和行为反应。在情绪 ABC 理论中,A 是诱发事件,B 是针对此事件产生的信念、看法和解释,C 是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小霞和小乐面对相同事件(如喊班长名字班长没转身、被老师留下背单词、语文考试考砸),但她们的 B(信念、看法和解释)不同。小霞总是往消极方面想,比如认为班长看自己不顺眼、老师故意针对自己、自己不够聪明再努力也没用;而小乐往积极方面想,如认为班长可能没听到、被老师留下可督促自己、一次考试不能说明问题。不同的 B 导致了她们不同的 C(情绪和行为反应),小霞情绪低落、行为消极,小乐则积极乐观、行为积极。结合本节课学到的 “接纳自己的情绪” 方法,说说当你感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做?首先,允许自己有委屈的情绪,不用强迫自己 “不能难过”,情绪本身没有好坏;然后,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觉察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委屈(比如是被误解了还是需求没被满足);最后,用合理的想法替换可能的不合理想法(比如把 “别人都不理解我” 换成 “也许他们没明白我的意思,我可以好好说清楚”),从而舒缓委屈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3.请运用情绪 ABC 理论,分析“周末和同学约好出去玩,可是下雨了”这一情景中,不同想法会导致不同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想法是“下雨了就没办法好好玩了,真倒霉”,那么情绪可能是沮丧、失望,行为可能是不想出门,在家里生闷气。如果想法是“下雨天出去玩也有别样的乐趣,可以一起在室内玩或者撑着伞在雨中漫步”,那么情绪可能是兴奋、期待,行为可能是积极准备雨具,和同学一起按计划出行或者调整游玩地点和方式。 阅读小霞和小乐的故事,思考课本上的问题,通过回答问题理解情绪ABC,。更加深入理解本节课课题--认识情绪ABC。小组讨论问题、然后根据提示回答问题,认识和理解情绪ABC,跟随老师一起感受情绪ABC理论的核心内涵。 实践活动,并讨论、思考,感受生活小剧场,写出管理情绪的方法。 阅读教材内容,学习方法指南,掌握其中的方法,知道改善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讨论、思考,写出对本课的感悟与收获。思考、讨论,学习拓展延伸知识,举例说出运用情绪 ABC 理论,面对相同事件会产生不同情绪和行为反应。 通过对比小霞与小乐面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想法及情绪反应,直观呈现认知差异对情绪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情绪ABC理论的核心——主观信念(B)而非事件本身(A)决定情绪与行为结果(C)。通过剖析情绪产生的认知机制,阐释情绪ABC理论的核心内涵,引导学生突破“事件直接引发情绪”的思维定式,理解主观信念对情绪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并初步掌握通过调整认知改善情绪的方法。通过情境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家庭实践等多样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情绪ABC理论,掌握识别与调整不合理认知的方法,培养从不同视角解读事件的思维习惯,最终实现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与积极行为的塑造 引导学生掌握更好地重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认知和想法,从而改善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传授情绪管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情绪 ABC 理论,学会接纳情绪、觉察与调整想法,做情绪的主人。通过实例解析与实操指导,深化学生对情绪ABC理论的理解,助其掌握根据不同信念调整情绪行为的方法,并学会接纳与处理自身情绪。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1.情绪 ABC 理论中,“A” 指的是( )A. 情绪和行为结果 B. 诱发事件 C. 想法、信念 D. 改变情绪的方法2.下列哪种想法属于 “不合理想法”( )A. “这次考试没考好,下次多复习就能进步” B. “妈妈忘了买我爱吃的菜,可能是太忙了”C. “同学没借我文具,就是不想和我做朋友” D. “下雨没法出去玩,在家看书也挺好”3.要改善消极情绪,关键是改变( )A. 诱发事件本身 B. 对事件的想法和解释 C. 情绪的表现形式 D. 他人的态度 二、填空题1.情绪 ABC 理论是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的,其中 “C” 代表________。2.培养自我觉察习惯的好方法是________,通过这种方式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想法。3.面对消极情绪,我们首先要________自己的情绪,再通过改变________来调整情绪。 三、判断正误题(对的打 “√”,错的打 “×”)1.情绪是由发生的事情直接引起的,和想法无关。( )2.消极情绪是不好的,我们必须强迫自己不能有消极情绪。( )用合理的想法替换不合理的想法,能帮助我们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3.情绪 ABC 理论只能用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能帮助他人。( ) 想一想,做一做,完成课堂练习。 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与技能。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情绪 ABC 理论的核心 —— 情绪由想法决定,而非事件本身,还掌握了接纳情绪、觉察想法、改变不合理认知的实用方法,学会了用积极的思维看待生活中的不顺心,成为自己情绪的小主人。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认识情绪ABC故事分享阐理解情绪ABC理论的核心内涵活动感受:理解情绪ABC理论 重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认知和想法,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学习的感悟知识拓展 观看板书 回顾已讲知识点,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