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见修养:做有温度的高中生班会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细节见修养:做有温度的高中生班会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细节见修养:做有温度的高中生班会教案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授课类型 综合实践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一上册“立德树人”主题单元的核心内容,以“细节见修养:做有温度的高中生”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行为入手,认识个人品德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选取了校园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案例,涵盖课堂礼仪、人际交往、公共空间行为等维度,强调“微小动作承载大德”的教育理念。内容设计注重知行合一,融合价值引领与实践指导,体现新时代育人目标中“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的核心要求。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与社会化加速的关键期。部分学生存在“重成绩轻品行”“重自我轻他人”的倾向,对“细节修养”缺乏系统认知,常将礼貌用语、排队秩序等视为“形式主义”。同时,学生具备较强的共情能力与表达欲望,可通过情境模拟与同伴互评激发内省意识。教学中需打破“说教式”模式,用真实故事与互动体验唤醒责任感。
课时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1. 能列举至少三种校园常见细节行为(如:主动问好、轻声关门),并说明其背后的价值意义。
2. 能在小组讨论中表达对“有温度的高中生”的理解,认同文明行为是公民素养的体现。
道德修养
1. 能在真实情境中识别不恰当的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能承诺在一周内践行一项“温暖细节”,并在班级公示栏记录。
法治观念
1. 能结合校规校纪,说明为何某些行为(如插队、喧哗)需被规范。
2. 能分析集体规则如何保障个体权利与公共秩序的平衡。
健全人格
1. 能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他人感受,提升同理心水平。
2. 能在反思日志中写出自己曾忽略的“细节失误”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识别校园生活中典型细节行为及其道德意涵。
2. 建立“细节即修养”的行为自觉,实现从“被动遵守”到“主动践行”的转变。
难点
1. 学生难以在真实情境中持续保持“有温度”的行为习惯。
2. 如何将抽象的“修养”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评价的具体行动标准。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行为情景卡片、透明评分表、心愿贴纸、班级“温度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温度测量仪·启动任务【6分钟】 一、创设“校园温度检测站”情境,发布探索使命 (一)、播放一段混合音效:教室门突然推开声、同学低语声、书本掉落声、铃声响起
1. 教师手持一个发光的“温度测量仪”道具,轻声说:“同学们,欢迎加入‘校园温度检测站’!今天,我们不是测量气温,而是检测你们的‘人际温度值’。”
2. 屏幕亮起一张动态校园地图,标注四个热点区域:
- 教室门口:标记“问候盲区”
- 食堂窗口:标记“排队风波”
- 楼梯通道:标记“脚步回响”
- 图书馆阅览室:标记“静音禁区”
3. 提问:“如果让你为这四个地方各选一个最能代表它们‘温度’的行为,你会选什么?”
4. 引导学生猜测:是不是越安静的地方,温度越高?是不是越拥挤的地方,温度越低?
5. 展示任务卡:“请跟随我们的‘温度列车’,穿越四座行为驿站,解开每一种细节背后的‘温度密码’。”
6. 分发“温度检测员证”贴纸,每位学生获得一枚,增强角色代入感。 1. 听音效,感受校园生活的多维画面。
2. 观察地图,关注四个热点区域标识。
3. 大胆猜测各地域可能的“温度行为”特征。
4. 接收“温度检测员证”,产生身份认同。
5.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寻“细节修养”的温度密码。
评价任务 情境反应:☆☆☆
任务理解:☆☆☆
角色投入:☆☆☆
设计意图 以“校园温度检测站”为虚构身份,将抽象的道德行为具象化为可测量的“温度值”。通过混合音效营造沉浸式听觉场景,激发好奇心。地图可视化呈现行为热点,为后续分类教学埋下伏笔。角色认证机制强化学习动机,实现从“听道理”到“测温度”的转变。
驿站一:教室门口·问候盲区【10分钟】 一、任务发布:问候之声·第一印象 (一)、播放《教室门口的清晨》情景音频(含对话片段)
1. 教师介绍背景:“这是每天早上7:50,教室门口的真实录音。有人进来,却没人打招呼;有人离开,也无人回应。”
2. 播放音频:
- 学生A推门而入,低声说:“嗨,又来啦。”
- 学生B抬头看了一眼,继续低头刷手机,无回应。
- 学生C走出教室,背影渐远,无人送别。
3. 提问:“这个早晨,你觉得‘温度’是多少?为什么?”
4. 引导观察:
- 问候语简短但真诚,是情感连接的起点。
- 无回应造成心理落差,影响归属感。
5. 教师展示“问候三要素”卡片:
- 目光接触:眼神交流是尊重的第一步。
- 语气温和:语气比语言更重要。
- 表达清晰:一句“早安”胜过千言万语。
6. 提问:“如果今天你主动说一句‘早安’,会发生什么?”
- 引导回答:可能换来一个微笑,也可能点燃一天的好心情。 1. 专注聆听,感受无声的隔阂。
2. 用笔画出“情绪曲线”(从平静到失落)。
3. 小组讨论:一句问候能带来什么改变?
4. 模拟练习:两人一组,练习“早安”问候三要素。
5. 记录:“我曾忽略的一次问候,是因为……”
评价任务 听辨准确:☆☆☆
模拟自然:☆☆☆
反思深刻:☆☆☆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录音与情境描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问候缺失的心理影响。教师示范不仅展示技巧,更传递“语言即温度”的生命状态。问题链设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从“听”到“思”,理解人际互动的微妙关系,突破“只听不悟”的困境。
驿站二:食堂窗口·排队风波【8分钟】 一、任务发布:排队之序·公共契约 (一)、播放《食堂插队事件》视频片段(含争吵镜头)
1. 教师切换场景:“现在,我们的‘温度列车’驶入食堂高峰时段。看,队伍排得像长龙,有人却突然插队。”
2. 播放视频:
- 学生A在队伍中耐心等待。
- 学生B突然从后方插入,说:“我赶时间!”
- 学生A皱眉,低声抱怨:“怎么又来了……”
- 食堂阿姨皱眉提醒:“请按顺序!”
3. 提问:“这是一次插队吗?还是一次‘信任崩塌’?”
4. 引导观察:
- 排队是无形的社会契约,每个人都是守约者也是监督者。
- 插队破坏公平,引发群体不满。
5. 教师展示“排队五原则”卡片:
- 保持距离:前后间隔半米。
- 有序前进:不抢位、不推搡。
- 体谅他人:为老人、孕妇让行。
- 主动沟通:若需离开,请告知前一位。
- 尊重规则:服从工作人员指挥。
6. 提问:“如果今天你看到有人插队,你会怎么做?”
- 引导回答:可以轻声提醒,也可以报告老师。 1. 观看视频,感受冲突氛围。
2. 用笔画出“信任指数”变化(从高到低)。
3. 小组讨论:排队规则为何重要?
4. 模拟练习:两人一组,练习“请让一下”礼貌用语。
5. 记录:“我曾插队的一次经历,是因为……”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
表达清晰:☆☆☆
方案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视频与情境描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规则失序的心理冲击。教师示范不仅展示技巧,更传递“规则即尊严”的生命状态。问题链设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从“看热闹”到“思责任”,理解公共秩序的深层价值。
驿站三:楼梯通道·脚步回响【6分钟】 一、任务发布:脚步之韵·无声关怀 (一)、播放《楼梯间脚步声》录音片段(含奔跑声、踩踏声)
1. 教师切换音效:“注意!前方是上下课高峰期,我们要小心脚下。”
2. 播放音乐:脚步声密集急促,有明显的“奔跑”与“跳跃”动作,伴随金属栏杆碰撞声。
3. 提问:“这是一段声音吗?还是一种‘提醒’?”
4. 引导观察:
- 脚步声过大,影响他人行走与安全。
- 有学生边跑边笑,忽视周围环境。
5. 教师展示“楼梯三忌”卡片:
- 忌奔跑:易摔倒,危险系数高。
- 忌喧哗:干扰他人,影响秩序。
- 忌踩踏:损坏设施,浪费资源。
6. 教师示范:带领全班练习“轻步走”动作,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
7. 说明文化特征:
- 轻步走不仅是行为,更是对他人的尊重。
- 每一步,都是文明的印记。 1. 听辨音乐中的“急促”与“混乱”特征。
2. 模拟练习“轻步走”,边走边闭眼感受。
3. 小组讨论:轻步走的意义是什么?
4. 记录:“我曾忽略的一次脚步声响,是因为……”
评价任务 模仿到位:☆☆☆
体验真实:☆☆☆
反思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行走”身体参与,将行为规范转化为真实体验。轻步走训练提升安全意识与同理心。强调“无声即关怀”的价值,打破“小事无关紧要”的误解,落实劳动教育与安全教育理念。
驿站四:图书馆·静音禁区【5分钟】 一、任务发布:静音之律·心灵净土 (一)、播放《图书馆喧哗事件》录音片段(含手机铃声、笑声)
1. 教师切换音效:“现在,我们进入知识圣殿——图书馆。这里需要绝对安静。”
2. 播放录音:
- 学生A翻书页声,轻微但清晰。
- 学生B手机铃声突然响起,震动不断。
- 学生C低声笑出声,引得周围人侧目。
- 图书馆管理员轻声提醒:“请保持安静。”
3. 提问:“这是一次打扰吗?还是一次‘心灵入侵’?”
4. 引导观察:
- 图书馆是精神栖息地,需要高度专注。
- 喧哗破坏学习氛围,影响他人注意力。
5. 教师展示“静音四条”卡片:
- 手机调至静音或振动。
- 说话轻声细语,避免传播。
- 不吃零食,不制造噪音。
- 保持环境整洁,随手归位。
6. 教师示范:带领全班练习“无声阅读”姿势,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象征“守护宁静”。 1. 听辨音乐中的“突兀”与“破坏”特征。
2. 模拟练习“无声阅读”姿势。
3. 小组讨论:静音为何如此重要?
4. 记录:“我曾打扰的一次阅读,是因为……”
评价任务 听辨准确:☆☆☆
模仿自然:☆☆☆
反思深刻:☆☆☆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阅读”身体参与,将行为规范转化为真实体验。无声阅读训练提升专注力与敬畏心。强调“静音即尊重”的价值,打破“小事无关紧要”的误解,落实学习品质培养。
成果展示:温度墙·我来承诺【5分钟】 一、组织“温度承诺仪式”,完成知识整合 (一)、教师展示“班级温度墙”黑板
1. 教师将四张“温度行为卡”贴在墙上:
- 问候盲区 → “早安,你好!”
- 排队风波 → “请按顺序!”
- 脚步回响 → “轻步走,不打扰”
- 静音禁区 → “静音,守护心田”
2. 提问:“现在,请你选择一条最想践行的‘温度承诺’,写在心愿贴纸上,贴在墙上。”
3. 邀请学生上前书写并张贴,形成“班级温度墙”全景。
4. 教师点评:
- “‘早安,你好!’——真温暖,有画面感!”
- “‘静音,守护心田’——太深刻了,像在守护灵魂。”
5. 小结:“真正的修养,不在口号里,而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中。” 1. 听取承诺要求,思考自身行为。
2. 小组讨论,共同拟定承诺语。
3. 上台书写并张贴心愿贴纸。
4. 观看他人承诺,欣赏多样性表达。
5. 反思:我能否用一句话说出一种细节的力量?
评价任务 承诺具体:☆☆☆
语言表达:☆☆☆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通过“承诺墙”这一创造性活动,激活学生的责任感与表达欲。承诺过程实质是“意义建构”,促使学生从“听道理”上升到“做行动”。集体展示增强成就感,实现知识内化与情感升华。
课堂小结:温度检测站·继续前行【5分钟】 一、回归情境,完成闭环 (一)、教师收起“温度检测员证”,整理地图
1. 教师将四张心愿贴纸贴回地图,形成“校园温度检测站”完整版。
2. 说:“今天,你们不仅是学生,更是文明的守护者。每一个细节,都是一次善意的传递。”
3. 提问:“如果明天你路过一个角落,听到有人在喧哗,你会怎么听?”
- 学生齐答:“我会停下,用心听,听它是否在打扰别人。”
4. 结束语:“下节课,我们将一起用这些细节,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温度校园’。敬请期待!” 1. 回顾整节课的探索历程。
2. 感受行为的道德重量。
3. 期待下一课时的实践任务。
4. 用一句简短的话总结收获。
评价任务 情感共鸣:☆☆☆
知识迁移:☆☆☆
学习期待:☆☆☆
设计意图 以“温度检测站”首尾呼应,形成完整叙事闭环。通过“收证—归图—寄语”仪式,强化学习成果的价值感。结尾寄语富有诗意与哲思,将德育教育升华为文明共建,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
作业设计
一、基础任务:温度日记·我的一天
1. 请你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天记录一件自己主动践行的“有温度细节”,包括:
- (1)日期与时间(如:10月10日 7:55)
- (2)行为描述(如:向老师主动问好)
- (3)他人反应(如:老师微笑点头)
- (4)自我感受(不少于50字)
2. 要求:可手写或电子文档,提交纸质稿或电子档。
二、拓展任务:温度提案·我的校园
1. 请以“让校园更有温度”为主题,撰写一份不超过300字的提案,提出一项具体改进措施。
- (1)问题描述(如:图书馆入口处无人值守)
- (2)解决方案(如:设立“温度志愿者岗”)
- (3)预期效果(如:提升师生归属感)
2. 要求:可图文并茂,鼓励创新。
【答案解析】
一、基础任务:温度日记·我的一天
示例:
- 日期与时间:10月11日 13:20
- 行为描述:在走廊看到同学抱着书本快走,我主动帮她扶住门,让她顺利通过。
- 他人反应:她回头说了句“谢谢”,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
- 我的感受:那一刻,我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原来一个小小的举动,真的能点亮一个人的心情。
板书设计
《细节见修养:做有温度的高中生》
——温度不在数字,而在人心之间!
四大温度驿站:
1. 教室门口 · 问候盲区 —— 目光+语气+表达=第一印象
2. 食堂窗口 · 排队风波 —— 有序+体谅+尊重=公共契约
3. 楼梯通道 · 脚步回响 —— 轻步+安静+谨慎=无声关怀
4. 图书馆 · 静音禁区 —— 静音+专注+守护=心灵净土
我的温度承诺:
- “早安,你好!”
- “请按顺序!”
- “轻步走,不打扰”
- “静音,守护心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设计新颖,以“温度检测站”贯穿始终,极大提升学生参与度与课堂沉浸感。
2. 四类行为对比鲜明,通过听觉、视觉、身体参与多维体验,学生理解深刻。
3. “承诺墙”环节激发责任感,实现从“听道理”到“做行动”的跨越,达成“健全人格”目标。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模拟“轻步走”时节奏控制不佳,下次可增加步伐训练环节。
2. 作业中日记记录受时间限制,可提供模板表格辅助填写。
3. 个别小组在“静音”模拟中仍发出声音,需提前强调“零噪音”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