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资源简介

6.2《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结合2025年APEC峰会中国主张与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认同我国推动普惠包容全球化的立场,理解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科学精神:通过分析神舟二十一号产业链与APEC合作案例,辩证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掌握让全球化更有活力的实践路径。
公共参与:针对全球化中的现实问题提出建议,提升参与国际经济议题讨论的初步能力。
二、学情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高中生对“全球合作”“技术出海”有初步感知,熟悉神舟发射、国际峰会等热点,但对“产业链韧性”“普惠包容”等深层内涵理解不足,需依托时政素材搭建认知桥梁。
教材分析:选自选择性必修一第六课第二框,承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分“机遇与挑战”“更有活力”两目,是理解我国开放战略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关键,需强化理论与时政的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对各国、对世界)与挑战(不平衡、不确定性等);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的三大举措(多边体制、开放包容、普惠平衡)。
难点:辩证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结合中国实践理解“普惠包容”的内涵与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辩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整合2025年APEC峰会宣言、神舟二十一号任务解读等素材制作课件;学生预习教材,收集“身边的全球化挑战”案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APEC峰会《庆州宣言》片段与神舟二十一号国际合作画面,提问:“一边是多国共促亚太合作,一边是跨国参与航天工程,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既收获成长也面临考验。如何看待这份‘机遇与挑战’?中国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全球化的复杂性。
教师小结:引出总议题——全球化浪潮中的机遇、挑战与中国答卷。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在开放中谋发展,在合作中破难题
分议题一:潮起之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哪些机遇?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①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17国参与空间站合作,巴基斯坦航天员在华训练,火箭特种材料、精密仪器等环节的国际协作,带动全球航天产业链产值增长约200亿美元。②2025年APEC峰会数据显示,亚太区域跨境投资同比增长4.5%,中国京东等企业推出“亚太进口倍增计划”,预计带动相关国家就业超10万人。③《庆州宣言》强调AI技术跨境合作,亚太经济体联合研发推动全球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0万亿美元。
问题设置:①结合材料,从“国家发展”“世界经济”两个维度,归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②神舟二十一号的国际合作为何能实现“多方共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关键词,从“资源配置、技术共享、经济增长”等角度梳理机遇。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列举生活中“全球化机遇”实例(如进口商品丰富)。
知识点讲解与归纳:
|受益主体|核心机遇|2025年时政例证|
|发展中国家|获得资金、技术与市场,融入全球产业链|巴基斯坦借中国空间站合作提升航天技术|
|发达国家|扩大投资空间,发挥技术与资本优势|欧美企业通过神舟工程参与高端制造分工|
|世界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技术创新与增长|APEC区域合作带动数字经济与跨境投资增长|
分议题二:潮涌之际——经济全球化面临哪些挑战?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①2025年APEC会议期间,部分国家提出单边关税政策,导致亚太电子元件跨境流通成本上升12%,某跨国企业被迫调整供应链布局。②神舟二十一号产业链数据显示,核心芯片等高端零部件仍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多处于加工组装环节,利润分配差距显著。③《庆州宣言》提及“全球贸易体系面临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亚太部分岛国因技术滞后难以参与AI合作。
问题设置:①材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哪些具体挑战?请对应教材概念说明。②“单边关税”与“利润分配差距”分别违背了全球化的什么原则?
教师活动:组织“挑战类型”配对活动,结合教材解析“不平衡、不确定性、治理困境”的内涵。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收集的案例,补充全球化带来的其他挑战(如文化冲突)。
知识点讲解与归纳:
发展不平衡:全球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均(发达国家占主导,发展中国家处于价值链低端),区域发展差距扩大。
不确定性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如单边关税),地缘政治冲突威胁供应链稳定。
治理困境: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滞后于现实发展,多边规则权威性受冲击。
分议题三:潮行之道——如何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①中国在2025年APEC峰会上提出五点建议: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营造开放型区域环境、维护产业链稳定、推进贸易数字化绿色化、促进普惠包容发展,得到18国响应。②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方接棒2026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主办权。③京东集团宣布打造“超级供应链”,计划三年实现亚太进口倍增,带动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问题设置:①结合材料,归纳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的三大路径。②中国的“五点建议”与“高水平开放”如何体现“普惠包容”的理念?
教师活动:绘制“解决方案思维导图”,链接教材知识点与中国实践。
学生活动:以“青年视角”讨论:我们能为推动普惠全球化做些什么?
知识点讲解与归纳:
|核心路径|教材要求|中国实践(2025年)|
|坚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维护WTO核心地位|APEC峰会上倡导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达成《庆州宣言》|
|推动开放包容|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高水平开放,接棒APEC峰会主办权|
|实现普惠平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企业推出进口倍增计划,带动中小企业与发展中国家受益|
相关链接
理论延伸: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源于生产力发展与利益分配机制的失衡,解决之道在于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历史对照: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侧重“效率优先”,21世纪以来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2025年APEC“普惠包容”主张体现了这一转变。
(三)课后练习
1.2023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应该秉持亚太合作初心,积极主动扩大开放,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这一论述是基于()
①建设亚太共同体符合各成员的共同利益
②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贡献者
③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的经济合作机制
④经济全球化为亚太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上海既有千年江南文化的浸润,又有近代以来中西交汇的海派文化,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工人运动发祥地。上海正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上海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其意在()
A.顺应全球化的趋势,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B.丰富群众物质生活,助力实现协调发展
C.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
D.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
3.“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会在菜单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这番言论之露骨令人瞠目。对此,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指出,不能再允许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允许有的国家必须在餐桌上、有的国家只能在菜单里,要确保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能在多极化的进程中平等参与、享受权利、发挥作用。这表明()
①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③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仍然存在
④中国积极维护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该博览会展现了中国以实际行动反对保护主义和各种形式的“脱钩断链”、坚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和决心。我国之所以反对保护主义和各种形式的“脱钩断链”,是因为()
①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
②坚持合作共担,世界各国才可能共享机遇
③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获益相对较少
④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2023年6月2日对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RCEP催生了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在推动形成更加繁荣的区域一体化大市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有利于()
①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完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②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实现与其他国家的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④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CDAD
(四)知识小结
六、教学反思
听课状态:学生对APEC峰会中国主张、神舟国际合作等素材兴趣浓厚,分议题二的“挑战讨论”参与度最高,但部分学生对“普惠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需增加“中小企业受益案例”等具象化素材。
知识点讲解:通过“表格对比”梳理机遇与挑战的效果较好,但对“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合作”的关系讲解不够清晰,可补充“APEC是多边体制的区域实践”的逻辑解析。
作业练习:填空题、单选题正确率达88%,但主观题中多数学生未能结合“中国主张”具体分析,需在课堂探究中强化“素材—理论—观点”的衔接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