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年科学期中高频实验考点专项训练【高频考点一】:声音的特性1、(2025八下 镇海期中)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科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山以下猜删: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布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的 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 60 0.76 F 铜 80 1.02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D 铜 80 0.76 1 尼龙 100 1.02E 铜 10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内容。则表中编号G处所缺的数据应为 , 。(3)随着实验舒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答案】(1)A、B、C.(2)A、D、F.(3)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琴弦,比较音调的高低.【详解】(1)要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需控制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不变,所以要选择A、B、C.要验证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需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琴弦的材料不变,所以要选择A、D、F.(2)要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需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琴弦的长短不变,所以长度为80cm,横截面积为1.02mm2.(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需要使用同一种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来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2、(2024七下 拱墅期末)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表。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丙 钢丝 5cm 0.1mm2 紧丁 钢丝 5cm 0.1mm2 松(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乙;(2)乙、丙;(3)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振动频率越高。【详解】(1)由于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因此该过程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与其粗细的关系。(2)如果探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3)由图可知,钢丝丙和丁,长度、粗细相同,钢丝的松紧不同,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发现丙钢丝振动的频率大,丁钢丝振动的频率小,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振动频率越高。3、(2024七下 温州期末)小科制作了一个简易竹筒鼓,如图所示,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制作步骤:a.用竹筒作为鼓体,选择一端作为鼓面。b.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竹筒的鼓面端口,并用胶带固定。c.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沿竹筒的长轴方向拉紧,使塑料薄膜保持紧张状态。d.使用小木棒作为鼓槌,击打鼓面,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项目 原理描述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塑料薄膜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进行传播。(2)小科先后用不同的力度击打竹筒鼓,发现鼓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请解释原因 。(3)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在防止噪声的措施中,与该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 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C.道路上设置隔声板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答案】(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2)鼓面振动幅度不同,导致响度不同(3)B【详解】(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响度跟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正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是因为鼓面被按住后停止了振动。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声音,故B符合题意;C.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4、(2024七下 余杭期中)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产生振动而发音的,如图1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声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图2所示实验装置。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末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琴弦,在AB间产生振动,并用仪器测出发声频率,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次数 长度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1 0.4 2 3752 0.8 2 1703 4 265(1)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小组同学研究的是弦发声的音调与 和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2)当表格中的空格数据应该为 时,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 的关系;(3)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他们又选用一根与钢制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8m的尼龙弦,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可悬挂重物个数为 个。【答案】(1)弦的长度;(2)0.8;松紧程度;(3)2。【详解】(1)表中数据,弦的长度、拉弦的重物在变化,故是研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和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2)当控制长度不变时,改变重物的个数,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3)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时,应控制长度和重物相同,故可悬挂重物个数为2个。5、(2024七下 乐清期中)一位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的关系”。资料一:“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资料二:物体的质量越大,越不容易振动。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述这位同学对瓶口吹气发出声音的原理 ;(2)这位同学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对应的玻璃瓶序号为:丙,乙,甲,丁,那么他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请说明理由 。【答案】(1)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2)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丁甲乙丙;由瓶子和水柱振动发声,水的质量越大,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详解】(1)这位同学对瓶口吹气发出声音的原理是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2)“do(1)、re (2)、mi (3)、fa (4)”四个音阶的音调逐渐升高,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序是丁甲乙丙,理由是:敲击瓶子,是由瓶子和水柱振动发声,水的质量越大,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高频考点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2024七下 温州期中)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1)如图甲,E、F在同一平面上,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方向射到O点,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小科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都等于40°,于是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2)如图乙,将纸板F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纸板F上的反射光线消失。说明 ;(3)如图丙,若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E沿AO方向射向镜面,则纸板F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答案】(1)不合理,只有一组数据无法得出普遍规律(2)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3)不能 【详解】(1)据题意可知,此实验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由于实验次数少,结论具有偶然性,所以不合理。(2)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时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因为纸板没有和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所以不能看的反射光线OB,因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反射光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所以看不到反射光线。实验次数 1 2 3入射角 60° 45° 30°反射角 60° 45° 30°2、(2025八下 北仑期末)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平面镜水平放置于桌面上,E、F是两块可以绕接缝ON 翻折的白色硬纸板。(1)如图甲所示,白色硬纸板应当与平面镜 。(2)小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并描绘光的传播路径,用量角器量出每组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并记入表格,可得结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3)小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请说明原因;若入射光乘AO绕O点顺时针旋转,将观察到反射光束O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绕O点 时针旋转。(4)如图乙所示,一束光经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反射后在天花板上形成光斑,水平向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到光斑位置的变化情况是 。【答案】(1)垂直;(2)相等;(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顺;(4)不变。【详解】(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纸板一定与平面镜垂直,便于观察光的传播路径;(2)由表格可得结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相等;(3)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则她将纸板B向后折不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若入射光束AO绕O点顺时针旋转,则反射光束OB将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因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可观察到反射光束O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绕点O顺时针方向转动;(4)一束光经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反射后在天花板上形成光斑,水平向右移动平面镜,入射点位置不变,且反射面位置不变,入射角不变,观察到光斑位置的变化情况是不变。【高频考点三】:探究平面镜成像1、(2024七下 余杭月考)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其中A、B是两个相同的蜡烛。(1)小科选用两个相同的蜡烛做实验,是为了研究;(2)小科应该选择下表中器材(填“①”“②”“③”或“④”)作为实验用的反射面更好;器材 反射面 厚度① 平面镜 5mm② 平面镜 2mm③ 透明玻璃 5mm④ 透明玻璃 2mm(3)如图乙所示,当把蜡烛放在ab位置时,找准像的位置后,小科测出bo的距离,那么他还应测 距离与bo的距离进行比较;(4)实验中,如果反射面的位置不变,要想蜡烛的像远离反射面,则蜡烛应 (填“远离反射面”或“靠近反射面”)。【答案】(1)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2)D;(3)od。(4)远离反面射【详解】(1)选用两个相同的蜡烛做实验,是为了研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时选择透明玻璃,能透过玻璃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像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其中用“薄”玻璃板能避免因玻璃板太厚,两个面分别当作反射面而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使得成像更清晰,所以应选择D;(3)实验时应分别测出物体和像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当把蜡烛放在ab位置时,找准像的位置后,小科测出ao的距离,那么他还应测od距离与ao的距离进行比较。(4)实验中,如果反射面的位置不变,要想蜡烛的像远离反射面,根据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则蜡烛应远离平面镜。2、(2024七下 临平月考)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蜡烛A,重复做多次实验。(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2)实验中两支蜡烛要完全一样,目的是 。(3)若A向玻璃板靠近,应将B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才能使B重新和A的像重合。(4)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答案】(1)确定物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远离;(4)③。【详解】(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2)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选取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由于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应将B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才能使B重新和A的像重合;(4)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图可知,①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低的情况,②、③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乙图③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如下图:根据图中,③符合题意。3、(2024八下 镇海期中)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茶色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1)实验时,利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2)实验时,为确定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需在蜡烛的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并用眼睛在如图(选填“a”、“b”、“c”或“d”中所示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3)实验时,选择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4)若图丙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截成两半,将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答案】(1)确定物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远离;(4)③。【详解】(1)实验中,因为平面镜无法看到镜子背面的物体,采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实验时,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如图中的b处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有像则平面镜成实像,无像则平面镜成虚像。(3)在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不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得出像与物大小相等。所以选择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像。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小猫关于镜面对称,因为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所以两个像的位置是不同的,故D正确。4、(2025八上 杭州开学考)小明同学喜欢阅读,她在墨家著作《墨经经下》中读到“二临鉴(平面镜)而立,景到(影倒)”,在西汉刘安的《淮南成毕术》中读到“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在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读到“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诸多著作对平面镜像的描述勾起他探究的欲望。【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呢?【证据】小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1)组装器材时,应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选填“有关”或“无关”);(3)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乙中的 (选填数字序号)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4)小明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采用了彩色LED光源进行实验,现有“A、F、M、T、V、X”六种字母形状的光源供选择,你认为最佳选择是 (选填字母);【解释】【交流】(1)小明完成试验后,采用厚玻璃板做实验,发现A蜡烛在玻璃板上有两个像,移动蜡烛B分别找到两个像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测得两个像到平面镜的距离L=1cm、L=1.4cm,由此可知玻璃板的厚度为 cm;(2)根据实验的经验可知,如果白天在较暗的室内照镜子,为了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容貌,人应该让 (选填“镜子”“脸”或“镜子和脸”)朝向窗户。【答案】【证据】(1)垂直;(2)大小;无关;(3)③;(4)F;【交流】(1)0.2;(2)脸。【详解】(1)确定物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远离;(4)③。【证据】(1)组装器材时,应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否则成的像偏高或偏低,不易确定像的位置;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暗的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清晰;(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当B与A的像重合时,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故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3)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乙中的③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4)小明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还要研究左、右颠倒的情况,故要选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最佳选择是F;【交流】(1)根据题意可知,L1和L2的距离应该是两块玻璃的厚度,所以玻璃的厚度是0.5(L2-L1)=0.5×(1.4cm-1cm)=0.2cm;(2)根据实验的经验可知,如果白天在较暗的室内照镜子,为了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容貌,脸要反射较多的光线,故人应该让脸朝向窗户;【高频考点四】:探究光的折射定律1、(2024七下 温州期中)某同学分别探究了光从空气斜射人水中和光从水中斜射人空气中的折射规律,并记录了表一、表二的实验数据:表一实验序号 1 2 3入射角° 60 40 20折射角° 40 29 15表二实验序号 4 5 6入射角° 15 29 40折射角° 20 ? 60(1)表一实验数据是该同学将光从 (选填“水中斜射入空气”或"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记录的。(2)进行表二的实验时,该同学漏记了第5次实验的折射角,利用光路的可逆性你认为这次实验的折射角为 。(3)该探究要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4)某同学画出了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图中表示折射光线的是 。【答案】(1)空气斜射到水中 (2)40°(3)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4)OA 【详解】(1)由表一的数据知道,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光的折射规律知道,该同学将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2)由表二的数据知道,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表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分析表一中的数据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为40°时,折射角为29°,所以进行表二的实验时,入射角等于29°,则对应的折射角为40°。(3)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4)由图知道∠CON=90°-30°=60°=∠BON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在MM′的左侧发生了光的反射,则MM′为界面,NN′为法线;因为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所以BO是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OA是折射光线。2、(2024七下 柯桥月考)小怡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的光屏是由E和F两个半圆形光屏组成的,NOM为两个半圆形光屏的分界线,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实验测量数据如表所示。入射角 0° 30° 45° 60°折射角 0° 22° 32° 41°(1)通过分析表格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如图所示,若小怡将光屏F绕直径NOM前后折转一定角度,在光屏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线;(3)据所学知识及表格数据,当光与水面成68°角从水射入空气时,折射角等于 度;(4)为了更好地显示实验时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请你给小怡提供一个合理的措施 。【答案】(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不能;( 3)30;(4)在水中倒入适量牛奶并搅拌均匀。【详解】(1)①由表格中的第一列数据可知,当入射角为0°时,折射角也为0°;②由表格的第一行可知,当入射角增大时,第二行和第三行的折射角也随着增大;③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由于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后,则呈现折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3)由于光路是可逆的,当光与水面成58°角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为90°-68°=22°时,利用表格中数据可知:折射角为30°;(4)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传播路径不容易直接观察,在水中倒入适量牛奶并搅拌均匀,有利于观察光的传播路径。3、(2024七下 余杭期中)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科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水槽底部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图乙是小科的实验过程。(1)水槽中的水位从图A位置到图B位置的过程中,光斑的位置向 移动;(2)要实现探究目的,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 (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3)小科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答案】(1)右 (2)B、D (3)油 【详解】(1)水槽中的水位从图A位置到图B位置的过程中,界面与原来平行,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折射点向右移,故光斑的位置向右移动。(2)探究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液面高度及入射角的大小相同,液体种类不同,故应选择图乙中的B、D两图示实验。(3)根据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空气中传播方向不变,相对于空气中情景,油的偏折程度大于水,故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油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4、(2024八下 江北期末)小江在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之间的折射规律”时,用到的器材及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他先探究了光由空气进入玻璃的情形,并将得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入射角i 0° 15° 30° 45° 60° 75° 90°折射角r ★ 9.8° 19.7° 28.3° 35.3° 40.6° 41.8°图甲 图乙(1)表格中“★”处的数据是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调整玻璃砖与激光笔的位置,使光线由玻璃进入空气。当入射角为30°时,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分析可知此时折射角γ的大小大致在 。A .30°与45°之间B .45°与60°之间C .60°与75°之间(4) 小江实验时发现,当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且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他查阅资料得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时,光线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现有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制成,一束光垂直于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乙所示,则关于这束光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1)0°(2)当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或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3)B(4)C【高频考点五】: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2025八下 镇海期末)科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如图甲,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下方平行放置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白纸被烤焦的时间 t,绘出图像如图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 cm。(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3)小科在实验中固定透镜位置,不断调整蜡烛和光屏位置,观察到3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丁),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近到远所得到的3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填序号)。(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 (填“上”或“下”)移动。(5)小科想利用LED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如图戊,图中的3个字母中适合做光源的有 个。【答案】(1)12;(2)点燃;(3)③②①;(4)上;(5)1。【详解】(1)由图乙可知,当透镜与白纸间距s=12cm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4min,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出透镜与白纸距离即为焦距f=12cm;(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3)根据凸透镜成成倒立的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时,物距小于1倍焦距,物距离凸透镜最近可知,正确顺序为③②①;(4)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会向光屏的上方移动;(5)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时,首先考虑应该让发光体本身上下左右是不同的,即上下和左右是不对称的,则适合做LED光源可能是“F”和“Z”;然后再分析“Z”,因Z上下左右同时颠倒后仍然是Z,所以Z不适合作光源,故只有“F”适合作光源,图中的3个字母中适合做光源的有1个。2、(2025八下 鄞州期末)如图所示,小科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8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2)小科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则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清的像;(3)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场景下,小科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小科同学戴的是(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答案】(1)同一高度;(2)照相机;能;(3)远视。【详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8.0cm。实验前应先调节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因为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上能接到像是实像。(3)当从水凸透镜内抽出一部分水后。使透镜凸起程度变小,会聚能力较弱,将像成在光屏的后面,为了使像正好呈在光屏上,应使光线提前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光屏前移,所以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凸透镜。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远视眼镜。3、(2024七下 临平期末)小明准备了凸透镜、硬纸盒、胶水等材料,自制一款手机投影仪,请你参与小明探究制作的过程;(1)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照射凸透镜;移动光屏,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cm;(2)将凸透镜固定在硬纸盒上,如图乙,并调节手机投影画面(一张照片),为在幕布(如图丙)上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手机应放在距离凸透镜 cm处(填写范围);(3)放好手机后,发现投影在幕布上的画面比较小,想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增大投影仪到幕布的距离,同时增大手机到镜头的距离B.减小投影仪到幕布的距离,同时增大手机到镜头的距离C.增大投影仪到幕布的距离,同时减小手机到镜头的距离D.减小投影仪到幕布的距离,同时减小手机到镜头的距离【答案】 (1)11.0 (2)11~22 (3)C【详解】(1)[1]由图可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所在位置,所以焦距f=41.0cm-30.0cm=11.0cm(2)[2]图乙中为投影仪成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投影仪的原理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则手机和凸透镜之间距离范围11.0cm所以手机应放在距离凸透镜11~22cm处。(3)[3]发现投影在幕布上的画面比较小,想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将手机到镜头的距离减小,将投影仪到幕布的距离增大,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2024七下 嵊州期末)如图为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他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图甲)。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使它们处于光具座上的同一高度。(1)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为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 ;A.凸透镜向上移 B.光屏向下移 C.蜡烛向上移 D.蜡烛向下移(2)图乙光屏中央恰好成一清晰的像。①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为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适当的距离;②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只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透镜应向右移动 厘米。【答案】(1) C (2)左 (3) 15.0【详解】(1)[1]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上方移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正中央,可以将蜡烛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或将光屏向上移,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①[2]图乙中,保持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即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当物距变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所以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调节光屏。②[3]由图乙知,物距的大小为u=25.0cm-10.0cm=15.0cm像距的大小为v=55.0cm-25.0cm=30.0cm此时光屏上成的是清晰的像,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当物距为30.0cm,像距为15.0cm时,光屏上还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透镜应该移到40.0cm刻度处,即透镜应向右移动的距离是40.0cm-25.0cm=15.0cm5、(2024七下 杭州期末)现在网络发达,各项电子工具的传播广泛,有同学没有注意保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1)近视时成像情况如图甲所示,那么同学们近视的原因可能是 或 ;(2)全飞秒近视手术应用了新一代近视矫正技术。如图乙所示,削去眼角膜上的一部分组织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相当于一个 镜,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3)用全飞秒近视手术矫正视力后,以下会发生改变的是 。(填字母)A.物体成像的位置B.眼球折光系统的焦距C.经过眼球折光系统所成像的性质【答案】(1)晶状体对光的会聚能力过强;晶状体曲面过大 (2)凹透镜 (3) B【详解】(1)图甲中,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对光的会聚能力过强或晶状体的曲面过大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2)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 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凹透镜,由于凹 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3)用全飞秒近视手术矫正视力后,像成在视网膜上,物体成像的位置不变,眼球折光系统的焦距变大,经过眼球折光系统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像的性质不变,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6、(2024七下 温州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广告投影灯”项目化活动,活动包括设计、制作、评价、优化四个环节。【设计】(1)同学们画出了设计草图(如图),通过凸透镜将透明薄图标上的彩色图案呈现在地面上,由于图标本身不发光,需要在设计草图中补画光源。请从A、B、C三个位置中选择合适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制作】(2)制作投影灯时,要选择焦距合适的凸透镜,请写出一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评价】(3)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制作投影灯时,投影效果是关键。请你完善评价量规中的评价指标。投影灯投影效果的评价量规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像的大小 投影直径在30cm-50cm 投影直径在大于50cm 投影直径在小于30cm___________【优化】(4)同学们制作了一台投影灯,“像的大小”指标为合格等级,为了使该指标达到优秀等级,请在不更换器材并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的情况下,提供一种优化方法。 【答案】(1)A;A 位置的光源能照亮图标,使图标反射的光进入凸透镜,从而在地面成像(2)阳光聚焦法: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凸透镜另一侧放一张白纸,移动凸透镜,使白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此时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 。(3)像的清晰度;像清晰,图案细节清晰可辨;像基本清晰,能辨别主要图案内容;像模糊,难以分辨图案细节(4)增大图标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同时减小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像距)【详解】(1) 补画光源及理由选择位置:应选择 A 位置。理由:要使透明薄图标上的彩色图案通过凸透镜呈现在地面上,需要光源照亮图标,让图标反射的光经凸透镜折射成像。A 位置的光源能照亮图标,使图标反射的光进入凸透镜,从而在地面成像;若在 B 或 C 位置,无法有效照亮图标来实现投影 。(2) 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阳光聚焦法: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凸透镜另一侧放一张白纸,移动凸透镜,使白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此时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 。原理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太阳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为焦距。(3) 完善评价指标可补充 “像的清晰度” 。优秀:像清晰,图案细节清晰可辨;合格:像基本清晰,能辨别主要图案内容;待改进:像模糊,难以分辨图案细节 。因为投影效果除了像的大小,清晰度也是重要衡量方面,清晰的像才能更好呈现广告内容。(4) 优化像的大小方法方法:增大图标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同时减小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像距) 。依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时,像会变小,在不更换器材下,通过调整这两个距离可使像的大小达到优秀等级(投影直径在 30 - 50cm ),满足实际投影展示需求。【高频考点六】: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1、(2025八上 绍兴月考)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楚老师给不同小组提供了相同规格及标度相同的透明坐标纸,随机提供绿豆、红豆或黄豆一包(每组只有一种豆类),利用弹簧测力计和天平测得多组重力与质量的实验数据。(1)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描绘成G-m的图像;发现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___________;(2)有小组提出可以将绿豆和黄豆两组数据的透明坐标纸进行重叠后,观察绘制的图像,图线可能是图乙中___________;(已知绿豆>黄豆)(3)楚老师将弹簧测力计的弹簧拆了下来,进行了“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拉力的关系”的实验。他先把弹簧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为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然后用竖直向下的力F拉弹簧下端,测出弹簧的长度为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最后作出的F-x图像是___________,并加以说明理由___________。A.B.C.D.【答案】(1)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2)C(3)B;弹簧自身重力也会使弹簧伸长。【详解】(1)分析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2)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这个比值是一个定值,观察图乙中的三个图像,绿豆和黄豆两组数据的图像应该是重叠在一起,故选C;(3)因为受弹簧自身重力和影响,当把弹簧悬挂起来后,它的长度会比放在水平桌面上长一些,因此,图像中当纵轴上的拉力为0时,横轴上的长度应该有一定的数值才行,所以ACD都不符合要求,只有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正比;(2)C;(3)B。2、(2025八上 宁波开学考)大戴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如表数据:m/kg 0.1 0.2 0.3 0.4 0.5 0.6G/N 0.98 1.96 2.94 3.92 4.90 5.889.8 9.8 9.8 9.8 9.8 9.8(1)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弹簧测力计和 ___________;(2)由本实验得出结论:___________;(3)小华取了质量不同的小铜块、小木块、小铁球各一个,并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重力,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你认为小华的做法 ___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4)另一人小陈,使用一把未经校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方的弹簧测力计做本实验,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图像,如图四个图象中,你觉得他画出的图象应该是 ___________。A. B. C. D. 【答案】(1)弹簧测力计;(2)静止;(3)正比;(4)A。【详解】(1)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2)实验中物体保持静止时,物体受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G/m比值基本不变,等于9.8N/kg;故可得出的结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成正比;(4)由(3)问可知,物体的重力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故A正确,BCD错误;3、(2024七下 临平月考)在研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小科用最大刻度值是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测得如下数据:实验次数 1 2 3 4 5 6质量m/kg 0.1 0.2 0.3 0.4 0.5 0.6弹簧测力计示数 G/N 0.98 1.96 2.94 3.92 4.90 5.00重力/质量(N/kg) 9.8 9.8 9.8 9.8 9.8 8.3(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g=9.8N/kg,意思是 。A .在地球上9.8N接近1kg B .重IN的物体质量为9.8kgC .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9.8N D .1kg刚好是9.8N(2)第6次实验重力/质量不同于前5次的原因是 。(3)已知月球上的g约为地球上的1/6,若把如图弹簧测力计移至月球表面,称量同一物体时指针的示数将 (填字母)。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不能确定【答案】(1)C (2)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3)B【详解】(1)g=9.8N/kg,意思是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9.8N,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由表中数据可知,第6次实验重力/质量不同于前5次的原因是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测出物体的重力,即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3)已知月球上的g约为地球上的1/6,若把如图弹簧测力计移至月球表面,根据G=mg可知,质量不变,g变小,重力变小,称量同体时指针的示数将变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4、(2024八上 宁波期中)甲、乙两位同学做“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1)如图甲所示,甲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重力大小,读数时他让钩码保持静止状态,此时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和它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他分别测出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大小后,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序号 m/kg G/N1 0.1 12 0.2 23 0.3 34 0.4 4(2)乙同学取了质量不同的苹果、小木块、小铁球各一个,并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重力,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你认为乙同学的做法_________;A.不合理,因为他没有用同种物质的物体做实验B.不合理,因为他没有使物体的质量成整数倍变化C.合理,因为他同样可以得到的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D.合理,因为他的操作比甲同学更简便(3)根据表中数据,该小组作出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中图线_________(①、②、③、④、⑤)如图所示;另一小组在测量前忘记调零,指针指在0.2N刻度处,则该小组描绘的图线应该是图乙中的图线_________;(4)在月球上用同样的器材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完成该探究。【答案】(1)质量; (2)C;(3)①;②;(4)不能。【详解】(1)如图甲所示,甲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重力大小,读数时他让钩码保持静止状态,此时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和它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他分别测出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大小后,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2)要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改变物体的质量,苹果、小木块、小铁球的材料不同,不影响探究结果。所以乙同学的做法合理,故选C。(3)根据表中数据,该小组作出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成正比,图象如图乙中图线①;另一小组在测量前忘记调零,指针指在0.2N刻度处,当质量为0时,G不为零,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成正比,则该小组描绘的图线应该是图乙中的图线②。(4)太空处于失重状态故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完成.5、(2024七下 浙江期末)小瑾同学在做"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被测物体 质量 m(kg) 重力 G(N) 比值 G/m(N/kg) ①物体1 0.1 0.99 9.9 ②物体2 0.2 1.96 9.8物体3 0.3 2.91 9.7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和 。完成上表空白处:① ;② 。实验时,为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通过该实验,我们还能进一步估测出g的取值,此时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4)小煦同学通过学习,知道物体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N/kg。他分析了小瑾的测量数据后,认为小瑾的测量数据有问题,接着便直接修改了数据,如质量 0.1 kg ,重力 0.99 N 改成 0.98 N ;质量 0.3 kg ,重力 2.91 N 改成 2.94 N 。你认为小煦的做法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答案】(1)质量; (2)C;(3)①;②;(4)不能。(1)天平 (2)① G/m的平均值(N/kg);② 9.8 (3)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4)不合理, 应尊重实验事实【高频考点七】:制作弹簧测力计1、(2024八上 镇海期末)研习小组开展了“自制测力计”的项目化学习。【项目任务】自制测力计并用于测量力的大小。【项目准备】提供的材料如图甲。a、b、c三根弹簧和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如图乙。制作的评价量规中部分评价指标,如表所示。【制作·应用·评价】(1)选择材料时,弹簧比皮筋更合适,理由是 ;(2)自制测力计“调零方式”指标为良好。用该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时,先将测力计 (填“水平”“竖直”或“任意”)位置放置,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指针调整到“0”刻度位置,方可进行测量;(3)小组同学选用图乙中b弹簧制作测力计,确定“0”和“2牛”刻度后,两者之间分为10等份,制好的弹簧测力计,在精确度上评价等级为 ;评价量规部分指标表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良好 待改进调零方式 多种方式调零 只能移动指针调零 不能调零精确度 达到0.1牛 达到0.2牛 大于0.2牛(4)实测时,挂上0.1牛的物体,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不变。为使“精确度”指标表现为优秀,小东认为可选取图乙中a弹簧来取代b弹簧来制作测力计,其理由是 。【答案】(1)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更便于标注均匀刻度,所以选择材料时,弹簧比橡皮筋更合适。(2) 水平 (3)良好 (4)实测时,挂上0.1N的铅粒,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弹簧的精确度不够,为使 “精确度”指标表现更优秀,需选受力时伸长更明显的弹簧,由图乙知,同样受力时,a弹簧的伸长量更大,所以应选取a弹簧取代b弹簧制作测力计。2、(2024八上 鄞州期中)学习了“力的测量”,为深入研究弹簧秤的原理,想探究弹簧的形变与受到的拉力的关系,他选用刻度尺和四个相同的钩码进行如下的实验:将四个钩码依次挂到弹簧下面,分别测出弹簧的长度,得到如表的数据。所挂钩码的个数(个) 0 1 2 3 4弹簧长度() 8 10 12 14 16弹簧伸长量() 0 2 4 6 8(1)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2)弹簧下的钩码不能不断增加,原因是 。(3)如果现有和上面相同的两根弹簧L1、L2, 组成如图甲、乙两种装置,则甲图中弹簧L1、L2的长度均为 cm, 乙图中弹簧L1、L2的长度均为 cm。(弹簧的重力不计) 。A.11 11 B.14 11 C.11 14 D.14 14【答案】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所受的拉力成正比。(2)弹簧的伸长是有限度的,弹簧所受的拉力不能超过它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3)B【详解】(1)当钩码的个数为0时,弹簧的原长L0=8cm;挂1个钩码时,弹簧伸长ΔL1=L-L0=10cm-8cm=2cm;挂2个钩码时,弹簧伸长ΔL2=L-L0=12cm-8cm=4cm;挂3个钩码时,弹簧伸长ΔL3=L-L0=14cm-8cm=6cm;挂4个钩码时,弹簧伸长ΔL4=L-L0=16cm-8cm=8cm;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所受的拉力成正比。(2)弹簧下的钩码不能不断增加,原因是弹簧的伸长是有限度的,弹簧所受的拉力不能超过它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3)甲图:因为L1、L2都承担三个钩码的重力,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当挂3个钩码时,弹簧的长度为14cm,所以L1、L2都为14cm;乙图:由于L1、L2一起承担三个钩码的重力,即相当于每根弹簧承受1.5个钩码的重力。根据弹簧的伸长和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以及表中的数据可知,挂1个钩码时,弹簧伸长ΔL1=L-L0=10cm-8cm=2cm;那么,挂1.5个钩码时,弹簧的长度L1=L2=L0+ΔL=8cm+1.5×2cm=11cm;所以L1、L2都为11cm。3、(2024八上 镇海期中)在研究弹簧的伸长与外力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L0=10cm,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做出的F-X图像如图所示。(1)由图可知,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弹簧的伸长增加 cm。 (2)该图线不过原点0的原因是 。 (3)当弹簧下端受到竖直向下4N的拉力作用时,弹簧的长度为 cm。【答案】(1)0.5; (2)12.5; (3)弹簧在竖直悬挂自然下垂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已有一定量的伸长。【详解】(1)由图可得,当伸长1cm时,拉力为1N;伸长1.5cm时,拉力为2N;伸长2cm时,拉力为3N。所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弹簧的伸长增加 0.5cm;(2)由图可得,拉力为4N时,弹簧伸长2.5cm.加上原长,总长度为12.5cm;(3)由图象可知,该图线不过原点,当弹簧被竖直悬挂自然下垂时,说明由于弹簧自身受重力而伸长,由图可知,弹簧的自然伸长量为0.5cm。4、(2024七下 拱墅期末)项目化学习小组利用橡皮筋和弹簧进行自制简易测力计项目。分别在橡皮筋、弹簧的下端悬挂一枚回形针作为挂钩,并在硬纸板上指针位置标记为“0”刻度,如图甲所示。他们制定的产品评价表如下。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设计合理,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指标二 刻度均匀,刻度线之间距离较大,测量精确度高 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之间距离较小,测量精确度差 刻度不均匀(1)项目一:标明刻度。在回形针上每次加挂一个1N的钩码,分别在硬纸板上指针静止位置画出相应的刻度线。并且测量每次指针到零刻线的距离L,画出拉力逐渐增大过程的L﹣F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橡皮筋为材料制作的测力计“指标二”应评价为 (选填“优秀”“合格”或“待改进”)。用弹簧为材料制作的测力计最大量程应是 N;(2)项目二:检验产品。用弹簧为材料制作的测力计,来随机测量各种不同重力的物体。当指针到零刻度的距离为3cm时,弹簧下所挂物体的重力为 N;(3)项目三:评价改进。根据评价表,对用该弹簧所制作的测力计来说,其“指标一”被评为“优秀”。若“指标二”被评为“合格”,请对该测力计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答案】(1)待改进,6N;(2)4.8N;(3)换用更细的弹簧。【详解】(1)对照评价表指标二的标准,橡皮筋在被拉长时会变细,直径会变小,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形变程度不均匀,所以橡皮筋测力计刻度不均匀,应评为待改进;弹簧测力计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由乙图可知,弹簧为材料制作的测力计最大量程应是6N;(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L成一次函数关系,由乙图可知,F1/L1=F2/L2,F2=6N×0.03cm/0.04cm=4.8N;(3)换用更细的弹簧。5、(2024七下 义乌期中)为研究橡皮筋是否与弹簧有类似的性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进行研究,并做成橡皮筋测力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的伸长量,根据多组测量数据画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结论是:在橡皮筋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_______(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2)当在橡皮筋B上悬挂重力为0.5牛的物体时,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_______厘米;(3)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测力计,用橡皮筋_______,(选填“A”或“B”)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4)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橡皮筋如丙图方式连接起来,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_______(选填“1”或“1.5”)牛。【答案】(1)越大; (2) 5;(3) A; (4) 1;【详解】(1)由图乙可知,A橡皮筋在受到的拉力不大于1N的情况下,B橡皮筋在受到的拉力不大于1.5N的情况下,橡皮筋伸长量△x与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变化关系为一直线,由此可以得到结论是:在橡皮筋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2)由图乙可知,当在橡皮筋B上悬挂重力为0.5牛的物体时,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5cm;(3)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在弹性限度内,每增加0.5N,A橡皮筋的伸长量都大于B橡皮筋的伸长量,故用橡皮筋A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4)将与本实验中两根相同的橡皮筋串联起来代替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两根橡皮筋伸长的长度相等,由图可知,在弹性限度内,A橡皮筋所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N,B橡皮筋所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5N,根据力作用的相互性,两根相同的橡皮筋串联起来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受到的最大拉力为1N;【高频考点八】: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2024七下 浙江期末)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它刚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v0和在水平面受到的阻力大小有关,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盟,验证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让小车分别从甲、乙、丙装置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通过控制 不同获得不同的阻力。(2)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 。(3)实验后有些同学还认为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滑块质量有关。利用丙装置继续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如下,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滑块质量/克 200 250 300 350在水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米 0.65 0.65 0.65 0.65【答案】(1)接触面粗糙程度;(2)速度相同;(3)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滑块质量无关。【详解】(1)实验中接触面越粗糙,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大,通过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获得不同的阻力。(2)根据控制变量法,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速度相同。(3)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滑块质量无关。2、(2024八上 浙江期中)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中,小科同学选用斜面、带有传感器的小车、毛巾、棉布、木板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水平面铺上毛巾;②让小车从斜面某一高度静止下滑;③小车下滑至斜面底端、并在水平面继续滑行至静止,用传感器采集数据;④把毛巾换成棉布、木板,重复上述实验,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1)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保持小车受到不同阻力之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这个实验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2)通过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获得此结论的相应证据是 ;(3)在上述实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如果阻力为零,水平面足够长,小车将做 ,此处用到了 (填“控制变量”“科学推理”或“转换”)法。【答案】(1)使小车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 (2)据乙图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时间越长,说明速度减小的越慢(3)匀速直线运动;科学推理。【详解】(1)实验中运用控制变量法,使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则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2)据乙图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能够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速度减小的越慢。(3)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可以运用科学推理法得出,运动的物体当不受力时,将会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3、(2024七下 义乌期中)小明同学为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未铺任何材料的水平木板上,观察并记录小车水平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1)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运动的小车最终都会停下,此现象说明了 ;(2)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小车刚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该同学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3)小明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到达水平面后的速度与时间的大致关系图,并推测绘制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可表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运动的是 (填图中的序号);(4)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类似实验,推理概括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过程中运用了该研究方法的是 。A.通过乒乓球被弹开体现音叉的振动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选用两根相同的蜡烛C.保持受力面积大小不变,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D.逐渐抽出密封玻璃罩内的空气,通过听内部电铃的声音响度来研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答案】(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 (3)①(4)D【详解】(1)实验中运动的小车最终停下来,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是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该现象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实验中每次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3)由实验现象可知,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近,在木板表面运动的距离最远,据此可得出“表面越光滑,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当水平面光滑时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乙可表示水平面光滑的是①。(4)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用到了实验推理法;A.通过乒乓球被弹开体现音叉的振动用到了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选用两根相同的蜡烛用到了等效替代法,故B不符合题意;C.保持受力面积大小不变,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故C不符合题意;D.逐渐抽出密封玻璃罩内的空气,通过听内部电铃的声音响度来研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用到了实验推理法,故D符合题意。故选D。4、(2024八上 宁波期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1)伽利略经过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2)笛卡尔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的观点有什么不足?答:___________。下列结论的得出与“牛顿第一定律”研究方法相同的是______。A.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 B.真空不能传声 C.二力平衡的条件【答案】(1)CAB;(2)没有涉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3)B【详解】(1)阻力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有空气阻力的C实验肯定排在第一位;然后再研究只没有空气阻力的摆球的运动情况,因此A排在第二位;最后再借助斜面上的小球研究既没有空气阻力又没有摩擦阻力时的运动情形,因此B排在第三位,那么正确的顺序为:CAB。(2)笛卡尔的观点只是说明了物体运动时不受力的运动规律,没有涉及物体静止时的运动规律,因此与牛顿第一定律相比缺乏全面性。(3)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它的得出应用了推理法,真空不能传声也应用了推理法。5、(2024七下 杭州期中)科学实践小组开展“制作无动力小车”项目化学习,活动包括:合适材料的选择、无动力小车的制作、无动力小车的测试、无动力小车的评价等几个环节。(1)【选材】:制作无动力小车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废弃材料作为无动力小车的材料,下列选项中哪个材料一定是用不到的________;A. 瓶盖 B. 罐 C. 电动机 D. 筷子(2)【制作】:同学们在制作之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各小组同学在讨论结束后,完成了各组无动力小车的制作;(3)【测试】:在测试过程中,A组同学想要探究如何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行驶地更远,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①图甲,A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该探究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②在实验过程中,A组同学发现如图乙③组小车行驶地最远,请分析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4)【交流】:如何让乙图中的③小车运动的更远?A组提出可以通过增加小车的质量让小车行驶地更远,并做了如下所示实验(如图丙),请你通过分析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________。【答案】(1)C;(3)①在小车初速度一定时,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滑行的距离越小。②小车在斜面的高度较高,滑行到水平面的初速度较大,且水平表面为木板表面,小车所受的阻力较小;(4)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其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详解】(1)无动力小车不需要外部动力装置,电动机是提供动力的部件,因此一定用不到;A选项瓶盖可作小车轮子,B选项罐可作车身,D选项筷子可作支架,均可能用到,故答案为C。(3)①图甲,A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该探究基于的假设是在小车初速度一定时,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滑行的距离越小。②图乙中③组小车的斜面高度h =h >h ,根据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高度越高,滑行到水平面的初速度越大;同时水平表面为木板,相比毛巾、棉布表面阻力更小,初速度大且阻力小的共同作用使小车行驶最远。(4)图丙中小车从同一高度h滑下(初速度相同),改变的是小车质量(通过增加重物实现),质量越大的小车在木板表面滑行越远,说明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因此得出相应结论。【高频考点九】: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2024七下 义乌月考)小义利用家中的衣架、矿泉水瓶、小卡片、细线、水等物品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实验时,小卡片除了受到两侧细线的拉力外,还受到重力的作用,方向 ,但由于值很小,故略去不计。(2)如图所示,小义将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小卡片扭转一个角度,使小卡片两侧细线相互平行,松开手后发现小卡片会转动,说明两个力互相平衡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3)要继续探究相互平衡的二个力的大小关系,应如何操作? 。【答案】(1)竖直向下 (2)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改变一侧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2、(2024七下 临平月考)如图是小科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三组实验。甲图是将木块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两边各用一段细绳,通过定滑轮悬挂一定量的钩码(每个钩码重为1N),通过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请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时小科发现:当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相同时,木块保持静止;当左边悬挂三个钩码,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木块也能保持静止,请分析出现这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2)同学小明认为将甲图中的木块A,换成乙图中带轮子的小车,实验效果会更好,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3)小科采用了同学的建议,小车两边的钩码数目相同,待小车静止后,将小车扭转一定角度(如图丙所示),松手后小车立即恢复到原来状态。小科操作这次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答案】(1)木块与桌面间存在向右静摩擦(2)小车受到的滚动摩擦力更小(3)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合理均可)【详解】(1)实验中木块和桌面之间存在摩擦力,因此当木块两边受到的拉力大小不同时,也能保持静止。(2)换用带轮的木块做实验,是运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3)将小车扭转一定角度,此时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直线上,该实验是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需要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3、(2024七下 嘉兴月考)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1)实验选择小车而不用木块,是为了避免 对实验产生影响,拉力大小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2)当左、右两盘中的砝码质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时,桌面上的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小车受到 对平衡力的作用;(3)小车处于静止后,保持F1与F2的大小不变,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松手后 (选填“保持静止”或“扭转回来”),这一步骤说明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 上的条件。【答案】(1)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钩码数量(2)相等;2 (3)扭转回来;同一直线【详解】(1)装置中不使用木块而使用小车,变滑动为滚动,减小了和桌面的摩擦力,目的是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绳两端盘中的砝码质量越大,拉力大小是通过改变钩码数量来改变。(2)当左、右两盘中的砝码质量相等时,砝码盘对绳的拉力大小相等;此时小车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左右两侧绳的拉力,共2对平衡力的作用。(3)小车处于静止后,保持F1与F2的大小不变,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两个力互相平衡,会是小车产生转动效果,松手后,小车将旋转回来;此实验能够说明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4、(2024七下 椒江期末)小科在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时,使用了如图甲装置。(1)小科探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物体才会处于平衡状态时,在轻质塑料片两端的细绳上挂等质量的钩码,两个等质量的钩码的作用是 。(2)他将塑料片转到如图乙位置,松手后发现塑料片转回到原来的位置。由此可以得出: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是 .(3)若左端的滑轮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调整塑料片的位置如图丙所示,请你判断手放开后塑料片将 。【答案】(1)当二力平衡时,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2)一对平衡力需在同一直线上;(3)处于静止状态。【解答】 (1)左、右两端同时挂相同质量的钩码时,从而绳子对塑料片的拉力大小相等,塑料片静止说明当二力平衡时,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2)将塑料片转动一个角度,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塑料片转动回来,说明一对平衡力需在同一直线上。(3)因为左右两侧各通过一个定滑轮,定滑轮的位置虽然不等高,但是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塑料片还是处于静止状态,照样能完成实验。5、(2024七下 上虞月考)在研究二力平衡的实验中,小华和小明分别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1)小华的方案如图甲所示,在小卡片的两端挂上相同的钩码,小卡片处于静止状态。当他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开后小卡片 (填“能”或“不能”)平衡,这说明二力平衡必须满足条件: ;(2)为了验证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条件,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3)小明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但他发现右边的砝码比左边的砝码略重时,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是 的(填“平衡”或“不平衡”)。【答案】(1)不能;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将小卡片一分为二(3)桌面对木块有静摩擦;平衡【详解】(1)图甲中,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后,小卡片在水平方向受到的两个力不是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能平衡。这说明二力平衡必须满足: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为了验证二力平衡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接下来可让同样的两个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所以将小卡片剪开,分为两个小卡片。(3)如图乙中,右边的砝码比左边的砝码略重时,说明木块受到的拉力右边的比左边的大,仍能静止,可能是因为桌面对木块有向左的静摩擦。则木块在水平方向上的三个力仍是平衡力,木块仍能处于平衡状态。【高频考点十】: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2024七下 平湖期末)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用完全相同的木块和长木板进行如下实验:(1)图甲中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木块没有被拉动,此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若拉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突然变大,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图乙实验测得滑动摩擦力大于图甲实验测得滑动摩擦力的原因是 ,图乙中铁块随着木块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铁块 (选填“受”或“不受”)摩擦力;(3)图丙中测量滑动摩擦力时,木板是否需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1)等于;不变;(2)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铁块;(3)不需要。【详解】(1)小明同学刚开始拉木块时,木块没有被拉动,木块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则木块所受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由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即使拉力增大,滑动摩擦力也不变;(2)比较甲、乙两图的实验可知,压力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图乙实验测得滑动摩擦力大于图甲实验测得滑动摩擦力的原因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铁块随着木块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二者相对静止,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铁块不受摩擦力。(3)如图丙所示,木块相对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受到测力计的拉力与受到长木板施加的滑动摩擦力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图丙实验中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2、(2024八上 宁波期末)小科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同一个木块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次实验;(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均须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为什么一定要匀速拉动木块呢?小科请教同学后得知,这是因为_________;(2)通过甲、丙两次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3)在实验中很难做到匀速拉动,于是小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将木块A、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拉(B不会从A上落下),当A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为,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为,则A、B间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_N,两个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相等的原因是_________。【答案】(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拉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摩擦力越大;(3)40;A受到桌面的摩擦力。【详解】(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拉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甲、丙两图的压力相同,丙图比甲图接触面粗糙,测力计示数更大,即丙图中摩擦力大,所以可得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摩擦力越大;(3)对B进行受力分析,当A被拉动时,B受到A对B向右的摩擦力和弹簧测力计a对B向左的拉力,由于B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等于A、B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即f=40N;物体A受到弹簧测力计b对A向右的拉力作用和桌面、B分别对A向左的摩擦力;当A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大于或等于两个摩擦力之和,故弹簧测力计a、b示数不相等,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大于a的示数;3、(2024七下 德清期末)为了更精确地测量木块的滑动摩擦力,小清使用拉力传感器并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她将一块长、宽、高均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平放,拉动木板发现传感器示数不稳定,同时观察到实验中木块总有些摆动,获得数据如图乙。为探究其中原因,小清继续实验,将此木块侧放,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图丙。(1)测量滑动摩擦力时,直线拉动木板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2)分析图甲,木块所受摩擦力方向为水平向 ;(3)小清继续实验环节基于的假设是 不同会引起木块摆动程度不同,导致滑动摩擦力测量值不稳定;(4)小德认为本实验可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的结论。小清则认为接触面积大小影响的是滑动摩擦力稳定性,并没有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你认同谁的观点: 。【答案】(1)不需要 (2)右 (3)接触面积 (4)小清【详解】(1)拉动木板时,无论匀速、变速拉动,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不变,木块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为0,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始终等于滑动摩擦力。(2)由图甲知道,木块相对木板水平向左运动,所以,受到木块所受摩擦力方向为水平向右。(3)实验过程中小清将同一木块侧放,控制了压力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变了木块与木板的接触面积,根据控制变量法原则,继续实验环节基于的假设是:接触面积不同会引起木块摆动程度不同,进而引起滑动摩擦力测量值不稳定。(4)比较图乙和图丙的数据知道,两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平均值基本相同,都约为1.5N,所以,接触面积大小影响的是滑动摩擦力的稳定性,而不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4、(2024七下 浦江期末)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木块竖直挂在测力计下,其右侧面与竖直传送带接触,装置左侧有可旋转的螺杆对其施加不同的压力(不考虑传送带的形变),启动电动机使传送带逆时针转动,通过测力计的读数即可计算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木块重力(N) 螺杆旋转的圈数(圈) 测力计示数(N) 摩擦力(N)1 0.60 1 0.70 0.102 0.60 2 0.82 0.223 0.60 3 0.95 0.35(1)该实验通过 来改变木块与传送带之间压力的大小;(2)该实验中传送带对木块的摩擦力方向为 ;(3)比较1、2、3三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若实验小组在保持木块重力等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仅多次改变传送带的转动速度,分别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此举是要探究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是否有关。【答案】(1)螺杆旋转的圈数(2)竖直向下(3)同一木块,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4)相对运动的速度(或速度或物体运动的速度)【详解】(1)[1]根据表格数据知道,螺杆旋转的圈数不同,木块与传送带之间压力的压力不同(2)[2]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木块相对于传送带向上运动,所以实验中传送带对木块的摩擦力方向为竖直向下;(3)[3]根据控制变量法比较1、2、3三次实验数据知道,同一木块,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4)[4]保持木块重力等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仅多次改变传送带的转动速度,实验中改变的是物体的运动速度,所以是探究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是否有关。5、(2024七下 杭州期末)“摩擦力大小究竟是与压力有关,还是与重力有关?”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如下表:实验步骤 台式测力计示数F/N 金属盒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① 把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测力计示数 4.8 4.8 1.9② 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盒上,重复步骤①的实验 3.2 4.8 1.2③ 往金属盒注入适量的沙子,使台式测力计示数的为4.8N,重复步骤②的实验 4.8 6.4 1.9(1)此实验是根据 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2)实验步骤②使用氢气球是为了改变 大小(填“压力”或“重力”);(3)根据实验步骤②、③的数据 (填“能”或“不能”)说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4)与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金属盒测量摩擦力相比,拉动白纸进行实验有许多优点,以下 不是其优点。A.不需要匀速拉动 B.测力计示数稳定C.实验更容易操作 D.实验原理更合理【答案】(1)二力平衡;(2)压力;(3)不能;(4)D。【详解】(1)在实验中拉动白纸运动时,金属盒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金属盒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拉力与摩擦力的大小相等;(2)实验步骤②使用氢气球,由于氢气球向上拉金属盒,所以金属盒对白纸的压力变小,但其本身的重力不变;(3)实验步骤②、③的数据,物体的重力和压力都不相同,没有控制重力不变,所以不能说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4)由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所以在实验中,若拉动白纸时,操作比较方便,可以不做匀速直线运动,而金属盒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拉力与摩擦力平衡,测力计示数会很稳定便于读数,但无论是抽动白纸还是拉动金属盒做匀速直线运动,都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来测量摩擦力的。6、(2024七下 浙江期末)小金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平放的木块分别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改变压力,分别测出木块在不同木板表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实验时,小金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序号 木块放置情况 木板表面情况 压力 弹簧测力计示数/N1 平放 木板 6 1.22 平放 木板 8 1.63 平放 木板 10 2.04 平放 木板上铺棉布 6 1.85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6 3.0(1) 实验时,小金将木块放在木板上,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木块,并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 。(2) 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选序号为 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3)小金在实验时发现:在木块没有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也有示数,且示数会变化。他请教老师,知道可用F-t图像表示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某次实验开始拉动木块直到木块匀速滑动的F-t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0~4 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分析图乙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 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4)图乙所示实验中,如果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 N,则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填字母)。A .一定静止 B .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答案】(1)使木块所受的拉力与摩擦力平衡;(2)1、4、5;(3)2.3N;(4)C【详解】(1)使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是利用了二力平衡的特点间接地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则匀速拉动木块的目的是使木块所受的拉力与摩擦力平衡。(2)该题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那么利用控制变量法应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因此应选序号为1、4、5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3)分析图乙可知,木块在拉力为2N时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在1s到4s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由图示图像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2.3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即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2.3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4)由乙图可知滑动滑动摩擦力等于2N,当木块受到的拉力是2N时,木块可能静止,也可能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故答案为:(1)使木块所受的拉力与摩擦力平衡;(2)1、4、5;(3)2.3N;(4)C。7、(2024七下 温州期末)剧烈运动时,脚掌会在鞋内滑动,易造成损伤。为选择一款防滑性能良好的鞋垫,小明用不同的鞋垫织物面料进行实验,鞋垫织物面料编织紧密度如图甲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木板上平铺固定鞋垫织物面料,并取一只鞋模,套上运动袜;②按图乙连接装置,水平拉动木板,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换用不同的织物面料,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并整理数据如下表;组别 织物面料 编织紧密度 弹簧测力计示数/N1 锦纶 密 4.42 锦纶 疏 3.63 腈纶 密 3.54 腈纶 疏 3.2(1)该实验要探究的科学问题为 ;(2)图乙中水平向右拉动木板的过程中,鞋模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为 ;(3)图丙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鞋模,也能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对比图乙分析,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理由是 ;(4)市面上鞋垫面料有很多种,本实验只选取了其中两种;结合本实验结果,若要去超市选购一款防滑性能良好的鞋垫,你的建议是 。【答案】(1) 影响鞋垫防滑性能的因素;(2) 水平向右;(3) 图乙 图乙中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弹簧测力计示数也能稳定,操作简单,便于读数;(4) 选择织物面料为锦纶,编织较密的鞋垫。【详解】(1)题干中提到为选择防滑性能良好的鞋垫,小明用不同织物面料(锦纶、腈纶)且不同编织疏密度(密、疏)的鞋垫进行实验,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观察相关数据,所以该实验要探究的科学问题就是影响鞋垫防滑性能的因素。(2)在图乙中,水平向右拉动木板时,鞋模相对于木板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根据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所以鞋模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水平向右。(3)图丙中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鞋模,要使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摩擦力大小,需要匀速拉动鞋模,实际操作中很难保证匀速拉动;而图乙中拉动木板,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因为鞋模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示数就等于鞋模受到的摩擦力,示数能稳定,操作简单,也便于读数,所以图乙方法更好。(4)从实验数据来看,在相同编织疏密度下,锦纶面料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比腈纶面料的大;在相同面料下,编织密的弹簧测力计示数比编织疏的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大,说明摩擦力越大,防滑性能越好。所以结合本实验数据,若要去超市选购一款防滑性能良好的鞋垫,建议选择织物面料为锦纶,编织较密的鞋垫。【高频考点十一】:探究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2024八上 镇海期中)如图所示为某科学兴趣小组“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1) 本实验采用的主要科学探究方法是 ;(2) 为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可以比较图中的 两次实验得出结论;(3) 小科认为将小木凳放在木板上也能进行本次探究实验,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答案】(1)控制变量法;(2)A、B;(3)不正确;因为木板不易发生形变【答案】(1)本实验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探究其中一个因素时需控制另一个因素不变,因此主要采用控制变量法;(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需控制受力面积相同。图A(小凳子无砝码)和图B(小凳子加砝码)中,小凳子的受力面积(凳腿与海绵接触面积)相同,压力不同(B的压力更大2025-2026年科学期中高频实验考点专项训练【高频考点一】:声音的特性1、(2025八下 镇海期中)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科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山以下猜删: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布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的 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 60 0.76 F 铜 80 1.02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D 铜 80 0.76 1 尼龙 100 1.02E 铜 10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内容。则表中编号G处所缺的数据应为 , 。(3)随着实验舒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2、(2024七下 拱墅期末)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表。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丙 钢丝 5cm 0.1mm2 紧丁 钢丝 5cm 0.1mm2 松(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2024七下 温州期末)小科制作了一个简易竹筒鼓,如图所示,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制作步骤:a.用竹筒作为鼓体,选择一端作为鼓面。b.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竹筒的鼓面端口,并用胶带固定。c.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沿竹筒的长轴方向拉紧,使塑料薄膜保持紧张状态。d.使用小木棒作为鼓槌,击打鼓面,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项目 原理描述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塑料薄膜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进行传播。(2)小科先后用不同的力度击打竹筒鼓,发现鼓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请解释原因 。(3)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在防止噪声的措施中,与该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 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C.道路上设置隔声板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4、(2024七下 余杭期中)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产生振动而发音的,如图1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声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图2所示实验装置。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末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琴弦,在AB间产生振动,并用仪器测出发声频率,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次数 长度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1 0.4 2 3752 0.8 2 1703 4 265(1)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小组同学研究的是弦发声的音调与 和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2)当表格中的空格数据应该为 时,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 的关系;(3)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他们又选用一根与钢制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8m的尼龙弦,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可悬挂重物个数为 个。5、(2024七下 乐清期中)一位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的关系”。资料一:“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资料二:物体的质量越大,越不容易振动。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述这位同学对瓶口吹气发出声音的原理 ;(2)这位同学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对应的玻璃瓶序号为:丙,乙,甲,丁,那么他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请说明理由 。【高频考点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2024七下 温州期中)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1)如图甲,E、F在同一平面上,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方向射到O点,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小科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都等于40°,于是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2)如图乙,将纸板F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纸板F上的反射光线消失。说明 ;(3)如图丙,若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E沿AO方向射向镜面,则纸板F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实验次数 1 2 3入射角 60° 45° 30°反射角 60° 45° 30°2、(2025八下 北仑期末)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平面镜水平放置于桌面上,E、F是两块可以绕接缝ON 翻折的白色硬纸板。(1)如图甲所示,白色硬纸板应当与平面镜 。(2)小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并描绘光的传播路径,用量角器量出每组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并记入表格,可得结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3)小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请说明原因;若入射光乘AO绕O点顺时针旋转,将观察到反射光束O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绕O点 时针旋转。(4)如图乙所示,一束光经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反射后在天花板上形成光斑,水平向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到光斑位置的变化情况是 。【高频考点三】:探究平面镜成像1、(2024七下 余杭月考)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其中A、B是两个相同的蜡烛。(1)小科选用两个相同的蜡烛做实验,是为了研究;(2)小科应该选择下表中器材(填“①”“②”“③”或“④”)作为实验用的反射面更好;器材 反射面 厚度① 平面镜 5mm② 平面镜 2mm③ 透明玻璃 5mm④ 透明玻璃 2mm(3)如图乙所示,当把蜡烛放在ab位置时,找准像的位置后,小科测出bo的距离,那么他还应测 距离与bo的距离进行比较;(4)实验中,如果反射面的位置不变,要想蜡烛的像远离反射面,则蜡烛应 (填“远离反射面”或“靠近反射面”)。2、(2024七下 临平月考)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蜡烛A,重复做多次实验。(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2)实验中两支蜡烛要完全一样,目的是 。(3)若A向玻璃板靠近,应将B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才能使B重新和A的像重合。(4)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3、(2024八下 镇海期中)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茶色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1)实验时,利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2)实验时,为确定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需在蜡烛的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并用眼睛在如图(选填“a”、“b”、“c”或“d”中所示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3)实验时,选择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4)若图丙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截成两半,将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4、(2025八上 杭州开学考)小明同学喜欢阅读,她在墨家著作《墨经经下》中读到“二临鉴(平面镜)而立,景到(影倒)”,在西汉刘安的《淮南成毕术》中读到“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在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读到“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诸多著作对平面镜像的描述勾起他探究的欲望。【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呢?【证据】小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1)组装器材时,应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选填“有关”或“无关”);(3)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乙中的 (选填数字序号)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4)小明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采用了彩色LED光源进行实验,现有“A、F、M、T、V、X”六种字母形状的光源供选择,你认为最佳选择是 (选填字母);【解释】【交流】(1)小明完成试验后,采用厚玻璃板做实验,发现A蜡烛在玻璃板上有两个像,移动蜡烛B分别找到两个像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测得两个像到平面镜的距离L=1cm、L=1.4cm,由此可知玻璃板的厚度为 cm;(2)根据实验的经验可知,如果白天在较暗的室内照镜子,为了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容貌,人应该让 (选填“镜子”“脸”或“镜子和脸”)朝向窗户。【高频考点四】:探究光的折射定律1、(2024七下 温州期中)某同学分别探究了光从空气斜射人水中和光从水中斜射人空气中的折射规律,并记录了表一、表二的实验数据:表一实验序号 1 2 3入射角° 60 40 20折射角° 40 29 15表二实验序号 4 5 6入射角° 15 29 40折射角° 20 ? 60(1)表一实验数据是该同学将光从 (选填“水中斜射入空气”或"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记录的。(2)进行表二的实验时,该同学漏记了第5次实验的折射角,利用光路的可逆性你认为这次实验的折射角为 。(3)该探究要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4)某同学画出了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图中表示折射光线的是 。2、(2024七下 柯桥月考)小怡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的光屏是由E和F两个半圆形光屏组成的,NOM为两个半圆形光屏的分界线,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实验测量数据如表所示。入射角 0° 30° 45° 60°折射角 0° 22° 32° 41°(1)通过分析表格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如图所示,若小怡将光屏F绕直径NOM前后折转一定角度,在光屏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线;(3)据所学知识及表格数据,当光与水面成68°角从水射入空气时,折射角等于 度;(4)为了更好地显示实验时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请你给小怡提供一个合理的措施 。3、(2024七下 余杭期中)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科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水槽底部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图乙是小科的实验过程。(1)水槽中的水位从图A位置到图B位置的过程中,光斑的位置向 移动;(2)要实现探究目的,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 (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3)小科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4、(2024八下 江北期末)小江在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之间的折射规律”时,用到的器材及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他先探究了光由空气进入玻璃的情形,并将得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入射角i 0° 15° 30° 45° 60° 75° 90°折射角r ★ 9.8° 19.7° 28.3° 35.3° 40.6° 41.8°图甲 图乙(1)表格中“★”处的数据是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调整玻璃砖与激光笔的位置,使光线由玻璃进入空气。当入射角为30°时,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分析可知此时折射角γ的大小大致在 。A .30°与45°之间B .45°与60°之间C .60°与75°之间(4) 小江实验时发现,当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且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他查阅资料得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时,光线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现有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制成,一束光垂直于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乙所示,则关于这束光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高频考点五】: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2025八下 镇海期末)科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如图甲,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下方平行放置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白纸被烤焦的时间 t,绘出图像如图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 cm。(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3)小科在实验中固定透镜位置,不断调整蜡烛和光屏位置,观察到3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丁),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近到远所得到的3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填序号)。(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 (填“上”或“下”)移动。(5)小科想利用LED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如图戊,图中的3个字母中适合做光源的有 个。2、(2025八下 鄞州期末)如图所示,小科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8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2)小科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则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清的像;(3)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场景下,小科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小科同学戴的是(填“近视”或“远视”)眼镜。3、(2024七下 临平期末)小明准备了凸透镜、硬纸盒、胶水等材料,自制一款手机投影仪,请你参与小明探究制作的过程;(1)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照射凸透镜;移动光屏,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cm;(2)将凸透镜固定在硬纸盒上,如图乙,并调节手机投影画面(一张照片),为在幕布(如图丙)上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手机应放在距离凸透镜 cm处(填写范围);(3)放好手机后,发现投影在幕布上的画面比较小,想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增大投影仪到幕布的距离,同时增大手机到镜头的距离B.减小投影仪到幕布的距离,同时增大手机到镜头的距离C.增大投影仪到幕布的距离,同时减小手机到镜头的距离D.减小投影仪到幕布的距离,同时减小手机到镜头的距离4、(2024七下 嵊州期末)如图为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他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图甲)。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使它们处于光具座上的同一高度。(1)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为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 ;A.凸透镜向上移 B.光屏向下移 C.蜡烛向上移 D.蜡烛向下移(2)图乙光屏中央恰好成一清晰的像。①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为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适当的距离;②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只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透镜应向右移动 厘米。5、(2024七下 杭州期末)现在网络发达,各项电子工具的传播广泛,有同学没有注意保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1)近视时成像情况如图甲所示,那么同学们近视的原因可能是 或 ;(2)全飞秒近视手术应用了新一代近视矫正技术。如图乙所示,削去眼角膜上的一部分组织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相当于一个 镜,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3)用全飞秒近视手术矫正视力后,以下会发生改变的是 。(填字母)A.物体成像的位置B.眼球折光系统的焦距C.经过眼球折光系统所成像的性质6、(2024七下 温州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广告投影灯”项目化活动,活动包括设计、制作、评价、优化四个环节。【设计】(1)同学们画出了设计草图(如图),通过凸透镜将透明薄图标上的彩色图案呈现在地面上,由于图标本身不发光,需要在设计草图中补画光源。请从A、B、C三个位置中选择合适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制作】(2)制作投影灯时,要选择焦距合适的凸透镜,请写出一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评价】(3)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制作投影灯时,投影效果是关键。请你完善评价量规中的评价指标。投影灯投影效果的评价量规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像的大小 投影直径在30cm-50cm 投影直径在大于50cm 投影直径在小于30cm___________【优化】(4)同学们制作了一台投影灯,“像的大小”指标为合格等级,为了使该指标达到优秀等级,请在不更换器材并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的情况下,提供一种优化方法。 【高频考点六】: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1、(2025八上 绍兴月考)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楚老师给不同小组提供了相同规格及标度相同的透明坐标纸,随机提供绿豆、红豆或黄豆一包(每组只有一种豆类),利用弹簧测力计和天平测得多组重力与质量的实验数据。(1)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描绘成G-m的图像;发现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___________;(2)有小组提出可以将绿豆和黄豆两组数据的透明坐标纸进行重叠后,观察绘制的图像,图线可能是图乙中___________;(已知绿豆>黄豆)(3)楚老师将弹簧测力计的弹簧拆了下来,进行了“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拉力的关系”的实验。他先把弹簧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为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然后用竖直向下的力F拉弹簧下端,测出弹簧的长度为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最后作出的F-x图像是___________,并加以说明理由___________。A.B.C.D.2、(2025八上 宁波开学考)大戴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如表数据:m/kg 0.1 0.2 0.3 0.4 0.5 0.6G/N 0.98 1.96 2.94 3.92 4.90 5.889.8 9.8 9.8 9.8 9.8 9.8(1)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弹簧测力计和 ___________;(2)由本实验得出结论:___________;(3)小华取了质量不同的小铜块、小木块、小铁球各一个,并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重力,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你认为小华的做法 ___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4)另一人小陈,使用一把未经校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方的弹簧测力计做本实验,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图像,如图四个图象中,你觉得他画出的图象应该是 ___________。A. B. C. D. 3、(2024七下 临平月考)在研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小科用最大刻度值是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测得如下数据:实验次数 1 2 3 4 5 6质量m/kg 0.1 0.2 0.3 0.4 0.5 0.6弹簧测力计示数 G/N 0.98 1.96 2.94 3.92 4.90 5.00重力/质量(N/kg) 9.8 9.8 9.8 9.8 9.8 8.3(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g=9.8N/kg,意思是 。A .在地球上9.8N接近1kg B .重IN的物体质量为9.8kgC .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9.8N D .1kg刚好是9.8N(2)第6次实验重力/质量不同于前5次的原因是 。(3)已知月球上的g约为地球上的1/6,若把如图弹簧测力计移至月球表面,称量同一物体时指针的示数将 (填字母)。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不能确定4、(2024八上 宁波期中)甲、乙两位同学做“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1)如图甲所示,甲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重力大小,读数时他让钩码保持静止状态,此时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和它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他分别测出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大小后,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序号 m/kg G/N1 0.1 12 0.2 23 0.3 34 0.4 4(2)乙同学取了质量不同的苹果、小木块、小铁球各一个,并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重力,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你认为乙同学的做法_________;A.不合理,因为他没有用同种物质的物体做实验B.不合理,因为他没有使物体的质量成整数倍变化C.合理,因为他同样可以得到的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D.合理,因为他的操作比甲同学更简便(3)根据表中数据,该小组作出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中图线_________(①、②、③、④、⑤)如图所示;另一小组在测量前忘记调零,指针指在0.2N刻度处,则该小组描绘的图线应该是图乙中的图线_________;(4)在月球上用同样的器材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完成该探究。5、(2024七下 浙江期末)小瑾同学在做"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被测物体 质量 m(kg) 重力 G(N) 比值 G/m(N/kg) ①物体1 0.1 0.99 9.9 ②物体2 0.2 1.96 9.8物体3 0.3 2.91 9.7(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和 。(2)完成上表空白处:① ;② 。(3)实验时,为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通过该实验,我们还能进一步估测出g的取值,此时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4)小煦同学通过学习,知道物体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N/kg。他分析了小瑾的测量数据后,认为小瑾的测量数据有问题,接着便直接修改了数据,如质量 0.1 kg ,重力 0.99 N 改成 0.98 N ;质量 0.3 kg ,重力 2.91 N 改成 2.94 N 。你认为小煦的做法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高频考点七】:制作弹簧测力计1、(2024八上 镇海期末)研习小组开展了“自制测力计”的项目化学习。【项目任务】自制测力计并用于测量力的大小。【项目准备】提供的材料如图甲。a、b、c三根弹簧和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如图乙。制作的评价量规中部分评价指标,如表所示。【制作·应用·评价】(1)选择材料时,弹簧比皮筋更合适,理由是 ;(2)自制测力计“调零方式”指标为良好。用该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时,先将测力计 (填“水平”“竖直”或“任意”)位置放置,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指针调整到“0”刻度位置,方可进行测量;(3)小组同学选用图乙中b弹簧制作测力计,确定“0”和“2牛”刻度后,两者之间分为10等份,制好的弹簧测力计,在精确度上评价等级为 ;评价量规部分指标表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优秀 良好 待改进调零方式 多种方式调零 只能移动指针调零 不能调零精确度 达到0.1牛 达到0.2牛 大于0.2牛(4)实测时,挂上0.1牛的物体,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不变。为使“精确度”指标表现为优秀,小东认为可选取图乙中a弹簧来取代b弹簧来制作测力计,其理由是 。2、(2024八上 鄞州期中)学习了“力的测量”,为深入研究弹簧秤的原理,想探究弹簧的形变与受到的拉力的关系,他选用刻度尺和四个相同的钩码进行如下的实验:将四个钩码依次挂到弹簧下面,分别测出弹簧的长度,得到如表的数据。所挂钩码的个数(个) 0 1 2 3 4弹簧长度() 8 10 12 14 16弹簧伸长量() 0 2 4 6 8(1)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2)弹簧下的钩码不能不断增加,原因是 。(3)如果现有和上面相同的两根弹簧L1、L2, 组成如图甲、乙两种装置,则甲图中弹簧L1、L2的长度均为 cm, 乙图中弹簧L1、L2的长度均为 cm。(弹簧的重力不计) 。A.11 11 B.14 11 C.11 14 D.14 143、(2024八上 镇海期中)在研究弹簧的伸长与外力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L0=10cm,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做出的F-X图像如图所示。(1)由图可知,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弹簧的伸长增加 cm。 (2)该图线不过原点0的原因是 。 (3)当弹簧下端受到竖直向下4N的拉力作用时,弹簧的长度为 cm。4、(2024七下 拱墅期末)项目化学习小组利用橡皮筋和弹簧进行自制简易测力计项目。分别在橡皮筋、弹簧的下端悬挂一枚回形针作为挂钩,并在硬纸板上指针位置标记为“0”刻度,如图甲所示。他们制定的产品评价表如下。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设计合理,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指标二 刻度均匀,刻度线之间距离较大,测量精确度高 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之间距离较小,测量精确度差 刻度不均匀(1)项目一:标明刻度。在回形针上每次加挂一个1N的钩码,分别在硬纸板上指针静止位置画出相应的刻度线。并且测量每次指针到零刻线的距离L,画出拉力逐渐增大过程的L﹣F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橡皮筋为材料制作的测力计“指标二”应评价为 (选填“优秀”“合格”或“待改进”)。用弹簧为材料制作的测力计最大量程应是 N;(2)项目二:检验产品。用弹簧为材料制作的测力计,来随机测量各种不同重力的物体。当指针到零刻度的距离为3cm时,弹簧下所挂物体的重力为 N;(3)项目三:评价改进。根据评价表,对用该弹簧所制作的测力计来说,其“指标一”被评为“优秀”。若“指标二”被评为“合格”,请对该测力计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5、(2024七下 义乌期中)为研究橡皮筋是否与弹簧有类似的性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进行研究,并做成橡皮筋测力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的伸长量,根据多组测量数据画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结论是:在橡皮筋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_______(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2)当在橡皮筋B上悬挂重力为0.5牛的物体时,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_______厘米;(3)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测力计,用橡皮筋_______,(选填“A”或“B”)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4)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橡皮筋如丙图方式连接起来,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_______(选填“1”或“1.5”)牛。【高频考点八】: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2024七下 浙江期末)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它刚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v0和在水平面受到的阻力大小有关,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盟,验证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让小车分别从甲、乙、丙装置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通过控制 不同获得不同的阻力。(2)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 。(3)实验后有些同学还认为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滑块质量有关。利用丙装置继续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如下,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滑块质量/克 200 250 300 350在水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米 0.65 0.65 0.65 0.652、(2024八上 浙江期中)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中,小科同学选用斜面、带有传感器的小车、毛巾、棉布、木板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水平面铺上毛巾;②让小车从斜面某一高度静止下滑;③小车下滑至斜面底端、并在水平面继续滑行至静止,用传感器采集数据;④把毛巾换成棉布、木板,重复上述实验,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1)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保持小车受到不同阻力之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这个实验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2)通过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获得此结论的相应证据是 ;(3)在上述实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如果阻力为零,水平面足够长,小车将做 ,此处用到了 (填“控制变量”“科学推理”或“转换”)法。3、(2024七下 义乌期中)小明同学为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未铺任何材料的水平木板上,观察并记录小车水平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1)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运动的小车最终都会停下,此现象说明了 ;(2)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小车刚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该同学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3)小明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到达水平面后的速度与时间的大致关系图,并推测绘制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可表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运动的是 (填图中的序号);(4)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类似实验,推理概括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过程中运用了该研究方法的是 。A.通过乒乓球被弹开体现音叉的振动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选用两根相同的蜡烛C.保持受力面积大小不变,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D.逐渐抽出密封玻璃罩内的空气,通过听内部电铃的声音响度来研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4、(2024八上 宁波期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1)伽利略经过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2)笛卡尔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的观点有什么不足?答:___________。下列结论的得出与“牛顿第一定律”研究方法相同的是______。A.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 B.真空不能传声 C.二力平衡的条件5、(2024七下 杭州期中)科学实践小组开展“制作无动力小车”项目化学习,活动包括:合适材料的选择、无动力小车的制作、无动力小车的测试、无动力小车的评价等几个环节。(1)【选材】:制作无动力小车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废弃材料作为无动力小车的材料,下列选项中哪个材料一定是用不到的________;A. 瓶盖 B. 罐 C. 电动机 D. 筷子(2)【制作】:同学们在制作之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各小组同学在讨论结束后,完成了各组无动力小车的制作;(3)【测试】:在测试过程中,A组同学想要探究如何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行驶地更远,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①图甲,A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该探究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②在实验过程中,A组同学发现如图乙③组小车行驶地最远,请分析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4)【交流】:如何让乙图中的③小车运动的更远?A组提出可以通过增加小车的质量让小车行驶地更远,并做了如下所示实验(如图丙),请你通过分析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________。【高频考点九】: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2024七下 义乌月考)小义利用家中的衣架、矿泉水瓶、小卡片、细线、水等物品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实验时,小卡片除了受到两侧细线的拉力外,还受到重力的作用,方向 ,但由于值很小,故略去不计。(2)如图所示,小义将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小卡片扭转一个角度,使小卡片两侧细线相互平行,松开手后发现小卡片会转动,说明两个力互相平衡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3)要继续探究相互平衡的二个力的大小关系,应如何操作? 。2、(2024七下 临平月考)如图是小科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三组实验。甲图是将木块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两边各用一段细绳,通过定滑轮悬挂一定量的钩码(每个钩码重为1N),通过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请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时小科发现:当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相同时,木块保持静止;当左边悬挂三个钩码,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木块也能保持静止,请分析出现这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2)同学小明认为将甲图中的木块A,换成乙图中带轮子的小车,实验效果会更好,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3)小科采用了同学的建议,小车两边的钩码数目相同,待小车静止后,将小车扭转一定角度(如图丙所示),松手后小车立即恢复到原来状态。小科操作这次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3、(2024七下 嘉兴月考)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1)实验选择小车而不用木块,是为了避免 对实验产生影响,拉力大小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2)当左、右两盘中的砝码质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时,桌面上的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小车受到 对平衡力的作用;(3)小车处于静止后,保持F1与F2的大小不变,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松手后 (选填“保持静止”或“扭转回来”),这一步骤说明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 上的条件。4、(2024七下 椒江期末)小科在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时,使用了如图甲装置。(1)小科探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物体才会处于平衡状态时,在轻质塑料片两端的细绳上挂等质量的钩码,两个等质量的钩码的作用是 。(2)他将塑料片转到如图乙位置,松手后发现塑料片转回到原来的位置。由此可以得出: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是 .(3)若左端的滑轮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调整塑料片的位置如图丙所示,请你判断手放开后塑料片将 。5、(2024七下 上虞月考)在研究二力平衡的实验中,小华和小明分别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1)小华的方案如图甲所示,在小卡片的两端挂上相同的钩码,小卡片处于静止状态。当他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开后小卡片 (填“能”或“不能”)平衡,这说明二力平衡必须满足条件: ;(2)为了验证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条件,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3)小明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但他发现右边的砝码比左边的砝码略重时,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是 的(填“平衡”或“不平衡”)。【高频考点十】: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2024七下 平湖期末)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用完全相同的木块和长木板进行如下实验:(1)图甲中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木块没有被拉动,此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若拉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突然变大,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图乙实验测得滑动摩擦力大于图甲实验测得滑动摩擦力的原因是 ,图乙中铁块随着木块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铁块 (选填“受”或“不受”)摩擦力;(3)图丙中测量滑动摩擦力时,木板是否需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2024八上 宁波期末)小科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同一个木块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次实验;(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均须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为什么一定要匀速拉动木块呢?小科请教同学后得知,这是因为_________;(2)通过甲、丙两次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3)在实验中很难做到匀速拉动,于是小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将木块A、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拉(B不会从A上落下),当A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为,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为,则A、B间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_N,两个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相等的原因是_________。3、(2024七下 德清期末)为了更精确地测量木块的滑动摩擦力,小清使用拉力传感器并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她将一块长、宽、高均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平放,拉动木板发现传感器示数不稳定,同时观察到实验中木块总有些摆动,获得数据如图乙。为探究其中原因,小清继续实验,将此木块侧放,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图丙。(1)测量滑动摩擦力时,直线拉动木板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2)分析图甲,木块所受摩擦力方向为水平向 ;(3)小清继续实验环节基于的假设是 不同会引起木块摆动程度不同,导致滑动摩擦力测量值不稳定;(4)小德认为本实验可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的结论。小清则认为接触面积大小影响的是滑动摩擦力稳定性,并没有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你认同谁的观点: 。4、(2024七下 浦江期末)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木块竖直挂在测力计下,其右侧面与竖直传送带接触,装置左侧有可旋转的螺杆对其施加不同的压力(不考虑传送带的形变),启动电动机使传送带逆时针转动,通过测力计的读数即可计算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木块重力(N) 螺杆旋转的圈数(圈) 测力计示数(N) 摩擦力(N)1 0.60 1 0.70 0.102 0.60 2 0.82 0.223 0.60 3 0.95 0.35(1)该实验通过 来改变木块与传送带之间压力的大小;(2)该实验中传送带对木块的摩擦力方向为 ;(3)比较1、2、3三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若实验小组在保持木块重力等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仅多次改变传送带的转动速度,分别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此举是要探究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是否有关。5、(2024七下 杭州期末)“摩擦力大小究竟是与压力有关,还是与重力有关?”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如下表:实验步骤 台式测力计示数F/N 金属盒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① 把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测力计示数 4.8 4.8 1.9② 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盒上,重复步骤①的实验 3.2 4.8 1.2③ 往金属盒注入适量的沙子,使台式测力计示数的为4.8N,重复步骤②的实验 4.8 6.4 1.9(1)此实验是根据 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2)实验步骤②使用氢气球是为了改变 大小(填“压力”或“重力”);(3)根据实验步骤②、③的数据 (填“能”或“不能”)说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4)与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金属盒测量摩擦力相比,拉动白纸进行实验有许多优点,以下 不是其优点。A.不需要匀速拉动 B.测力计示数稳定C.实验更容易操作 D.实验原理更合理6、(2024七下 浙江期末)小金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平放的木块分别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改变压力,分别测出木块在不同木板表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实验时,小金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序号 木块放置情况 木板表面情况 压力 弹簧测力计示数/N1 平放 木板 6 1.22 平放 木板 8 1.63 平放 木板 10 2.04 平放 木板上铺棉布 6 1.85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6 3.0(1) 实验时,小金将木块放在木板上,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木块,并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 。(2) 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选序号为 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3)小金在实验时发现:在木块没有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也有示数,且示数会变化。他请教老师,知道可用F-t图像表示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某次实验开始拉动木块直到木块匀速滑动的F-t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0~4 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分析图乙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 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4)图乙所示实验中,如果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 N,则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填字母)。A .一定静止 B .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7、(2024七下 温州期末)剧烈运动时,脚掌会在鞋内滑动,易造成损伤。为选择一款防滑性能良好的鞋垫,小明用不同的鞋垫织物面料进行实验,鞋垫织物面料编织紧密度如图甲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木板上平铺固定鞋垫织物面料,并取一只鞋模,套上运动袜;②按图乙连接装置,水平拉动木板,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换用不同的织物面料,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并整理数据如下表;组别 织物面料 编织紧密度 弹簧测力计示数/N1 锦纶 密 4.42 锦纶 疏 3.63 腈纶 密 3.54 腈纶 疏 3.2(1)该实验要探究的科学问题为 ;(2)图乙中水平向右拉动木板的过程中,鞋模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为 ;(3)图丙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鞋模,也能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对比图乙分析,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理由是 ;(4)市面上鞋垫面料有很多种,本实验只选取了其中两种;结合本实验结果,若要去超市选购一款防滑性能良好的鞋垫,你的建议是 。【高频考点十一】:探究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2024八上 镇海期中)如图所示为某科学兴趣小组“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1) 本实验采用的主要科学探究方法是 ;(2) 为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可以比较图中的 两次实验得出结论;(3) 小科认为将小木凳放在木板上也能进行本次探究实验,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2、(2024七下 浙江期中)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金利用三本完全相同的字典和海绵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时,通过观察 来比较字典对海绵的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方法叫作转换法。(2)对比(b)、(c)两图可知:当受力面积一定时,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对比(d)、(e)两图,小金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无关。我们判断其观点错误的理由是 。(4)通过实验(b)和(d)对比,得到的结论可以解释以下现象的有。(填序号)①书包的背带为何做得又宽又大 ②压路机的碾子很重更易压平路面③用大木锤敲刀背来切冰冻硬肉 ④用切蛋器上的细钢丝来切蛋【高频考点十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1、(2024八上 海曙期中)如图所示,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1)图甲中连接好的U形管 (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2)图甲所示的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水面的 来反映被测液体压强的大小。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水面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该装置 (选填“漏气”或“不漏气”);(3)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通过 (选填序号)方法可以进行调节;①从U形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 ②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③向U形管内添加适量水(4)比较乙图、丙图改变橡皮膜的方向,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没有发生变化,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5)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同深度的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的 ;(6)若保持丙图中橡皮膜的位置不变,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变大。小芳由此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越大。你认为她的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 。2、(2024七下 临平期末)为了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进行探究。甲装置U形管内装有已染色的水,实验装置经测试可以正常使用。(1)如图甲,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将橡皮膜置于空气中,发现U形管内液面已有高度差,可以通过 的方法可以进行调节。(2)调节好压强计,小杭同学按照图乙、丙、丁所示进行实验,比较丙、丁两图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3)在图丙中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将 。(4)小杭同学提出若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较小,测量时会导致较大误差,下面操作能增大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的操作是 。A.将U形管换成更粗的 B.将U形管换成更细的C.U形管中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 D.U形管中换用密度更小的液体3、(2024七下 诸暨期末)用隔板将容器平均分成左右两侧,隔板中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装置如图甲所示,小科利用此装置研究液体压强;(1)往装置两侧加水至橡皮膜上方,结果如图乙,小科研究液体压强与 的关系;(2)往装置两侧分别加入密度为ρ1、ρ2的两种液体,液面如图丙所示。小科根据虚框位置中橡皮膜的凹凸情况得出ρ1一定大于ρ2,请推测他所看到的现象: 。4、(2024七下 浦江期末)小明利用压强计验证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压强计的U形管装有一定量的水,用该压强计做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次实验(烧杯中的液体均未溢出)。(1)组装好压强计,发现金属盒未浸入水中时,U形管内水面就有高度差,这时应该怎么操作: ;(2)调试好压强计后,完成图甲实验过程中,金属盒浸入水中的深度h1逐渐增加时,U形管内水面高度差h2会 ;(3)用该压强计继续完成图乙和图丙实验,根据图乙和图丙两金属盒的深度和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可得ρ液体 ρ盐水 (选填“<”、“>”或“=”);(4)若减小U形管内液体的密度重复做图甲实验,金属盒放置深度与原甲实验相同,则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5、(2024七下 嵊州期末)如图,小明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他用几根一端封有相同橡皮薄膜的玻璃管进行实验,1~4号管内装入水,5号管中装入盐水,4号管上段较粗,下段与其他管粗细相同。本实验是通过观察玻璃管下方薄膜鼓起的程度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1)比较1、2、3号管,可得出的结论是 ;(2)比较2号和4号管可知:液体产生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重力 (选填“有关”或“无关”);(3)利用2号和5号管可探究 ;(4)为了探究液体长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选用2号和6号管进行实验,6号管水柱比2号管水柱长,但要控制水柱的 相等。6、(2025八上 温州月考)金华科技馆中展示了一个有趣实验,如图一所示,最下端的小孔水平喷水距离最大;为了验证这个现象,小东利用可乐瓶做了如图二所示实验,发现并不是最下端的小孔喷水距离最大。【提出问题】水最远落地点与小孔点的水平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查阅资料】水最远落地点与小孔点的水平距离与水流从小孔水平射出的速度和小孔离地的高度有关。【探究实验】经过思考后,小瑞做了如图三所示实验,其中h表示小孔在水中的深度,v表示水流从小孔水平射出的速度,H表示小孔离地的高度,s表示水流射程(小孔到落点的水平距离)。得到了如下的实验结果。序号 小孔离地高度 小孔离水面深度 水最远落地点与小孔点的水平距离平均值【数据分析】(1)图一中最下端的小孔水平喷水距离最大,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________,液体压强越大。(2)实验中每一组实验的数据都需要多次重复测量,其目的是________;(3)实验中如何保障水流从小孔水平射出的速度相同?________。(4)根据小瑞的实验,解释图二中最下端的小孔喷水最远距离不是最大的原因________。【高频考点十三】:制作水火箭1、(2024七下 东阳期末)某项目化学习小组利用可乐瓶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如图甲),并进行飞行高度测试实验。水火箭的结构如图乙所示。将水火箭竖立于地面,用打气筒通过打气管向瓶内打气,当瓶内压强足够大时,瓶塞脱落,瓶内的水向下喷出,水火箭就接近竖直向上飞。(1)瓶内的水向下喷出,水火箭就接近竖直向上飞,体现的科学原理是 ;(2)为比较2个水火箭哪一个竖直上升的高度更高,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水火箭竖直上升的最大高度,可以转换为测量 来间接比较这个高度;(3)如图丙所示,小组同学用频闪照相机拍下了水火箭从A处起飞,到C处达到最高点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秒曝光一次,仅从拍摄的照片分析,可判断水火箭上升过程中,速度大小变化的情况是 ;(4)下表是小组同学制作的水火箭的功能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功能性 火箭能顺利升空, 在空中的上升时间 t≥6秒 火箭能顺利升空,在空中的上升时间3 秒≤t<6秒 火箭能顺利升空, 在空中的上升时间t<3秒或不能升空小组同学借助手机的速度监测软件,获得了某次水火箭发射过程中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丁所示。据此,该水火箭功能指标被评为优秀,理由是 。2、(2025九下 宁波月考)在“制作水火箭”的活动中,发现同一水火箭装置装有不同水量时的最大飞行高度存在一定的差别。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提出了相关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究。【提出问题】水火箭竖直发射时,最大飞行高度与装置内的水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实验探究】①用5个相同的、容积为800mL、最大可承受10个标准大气压的塑料瓶(不同气压形变可忽略),制作成5个如图所示的水火箭装置。②向5个水火箭装置的动力舱中分别加入155mL、185mL、225mL、250mL、300mL的水。③向瓶中充气到舱内达到3个标准大气压后,同时打开排气阀竖直向上发射,拍摄水火箭的飞行视频。④借助视频分析软件,得到各个水火箭的最大飞行高度数据如表:加入的水量/mL 155 185 225 250 300最大飞行高度/m 14.2 16.1 18.9 20.1 20.5【实验分析】(1)不计空气阻力,当水火箭上升阶段速度达到最大时,其推力大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2)当水火箭达到最大飞行高度时,其受力______(填“平衡”或“不平衡”)。(3)分析本实验得到的数据,本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本实验的范围内,______。(4)如果利用本实验所用的装置,要在装同样水量的情况下飞得更高,你的建议是______。3、水火箭是一种广受学生喜爱的科技制作,其结构如图所示。将水火箭置于地面,当瓶内气压足够大时,打开阀门,瓶内的水沿打气管向后喷出,水火箭迅速飞起。小明对影响水火箭水平方向飞行距离的因素产生了兴趣,作出以下猜想:I.可能与瓶内气体的气压有关;II.可能与发射的角度(指水火箭与水平面的夹角大小)有关;III.可能与加水质量的多少有关;(1)瓶内的水向后喷出,水火箭迅速飞起,这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2)为了探究猜想III,小明使用同一支水火箭,改变加水的质量,使 和发射角度相同,测量出了发射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记录如下表:水的质量(g) 125 150 200 250 300 350 400水平距离(m) 39.2 49.4 57.3 60.5 54.3 51.8 45.6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当所加水的质量为 g时,水火箭水平飞行的距离最远,故猜想III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3)当水火箭竖直向上发射时,若无法直接测量水火箭发射的最大高度,这时可以测量水火箭从发射到落地的 来间接反映发射的高低情况;(4)制作水火箭会安装尾翼,主要作用是 (选填序号);A .增加水火箭的配重B .为火箭提供更强的动力C .保证火箭飞行的稳定性(5)除上述猜想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水火箭的飞行距离: (写出一条即可)。4、学习科学后,学校开展“制作水火箭”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制作水火箭和发射水火箭两个环节。【制作水火箭】实验器材:2000mL大可乐瓶、气筒、自行车气门芯、铁丝、橡皮塞、水、防水胶布等。产品如图甲所示,构造如图乙所示。(1)在瓶中装入600g的水,大可乐瓶和其他配件总共200g,试求水火箭受到的重力大小 。(2)往瓶中装600mL的水,塞好瓶塞后放在发射架上。用气筒不断地向瓶内打气,瓶内气压不断增大,当橡皮塞从瓶口冲出时,水火箭发射升空。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水火箭的升空原理 。【发射水火箭】(3)以下是水火箭发射的评价量表结果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功能性 火箭能顺利升空且在空中运行时间t>6s 火箭能顺利升空且在空中运行时间2s≤t≤6s 火箭能顺利升空且在空中运行时间t<2s 或不能升空美观性 符合审美,有一定的设计感 符合审美,设计感一般 部符合审美,设计感较差某组同学制作的“水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像,结合评价量表的功能性指标,你对该水火箭评价结果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4)拓展延伸:小组同学对水火箭水平飞行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设计了多个方案。其中的一个方案是:取上述水火箭,分别安装在发射架上,调整它们发射的角度分别为20°、30°、40°、45°、50°、60°、70°,向瓶内打气直至橡皮塞从瓶口冲出,使水火箭向前飞出。下表是他们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发射角/° 20° 30° 40° 45° 50° 60° 70°水平飞行距离/m 14.81 31.32 43.60 50.72 53.07 49.82 35.4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年科学期中高频实验考点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 2025-2026年科学期中高频实验考点专项训练(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