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简介

导学案
课题: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了解火药、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震动。
2.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表现。
二、学习重点
重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
三、学习难点
难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原因。
四、预习知识点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 发明:隋唐时期。局限: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北宋的毕昇。
(2)改进: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3)传播: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司南: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2)罗盘: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人们把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了罗盘。
(3)运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4)传播及影响: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火药
(1)发明:唐朝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2)运用:到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
(3)传播及影响: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天文学的发展
1.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了先进的“十二气力”,有利于农事安排。他著有《梦溪笔谈》,综合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他自己的不少科学创建见,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北宋科学家苏颂主持创制了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身,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
3.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研制出简仪等近20种天文仪器,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在元初编成新历法《授时历》,对农业有很大帮助。
(四)理学
1.形成:宋代儒学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理学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3.思想主张:程颢程颐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偶变原则。将天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行事必须遵循天理。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这一思想有利于未婚封建统治,逐渐形成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4.评价: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但他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精神追求。
(五)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地位: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代表:①苏轼:北宋文学家,词风豪迈而飘逸。②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③辛弃疾:南宋人,词风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2.元曲
(1)分类: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2)特点: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3)代表:①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②“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该著作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特别提示】
(1)隋唐时期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的毕昇在此基础上改进为活字印刷术。
(2)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
五、即学即练
1.“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常用的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关于上述科技成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出现于隋唐时期 B.它是由毕昇发明的
C.它最早出现于北宋 D.它属于泥活字印刷
2.李约瑟在《科技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一文中强调:“它不但使环绕非洲成为可能,而且也发现了美洲大陆。”“它”所指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   )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六、背诵清单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物、传播。
2.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传播。
3.天文学的代表人物及成就。
4.力学的代表及成就。
5.宋词、元曲的代表及著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