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的题材多取诸作者身边,是“当代”的。无论是农夫对一年周而复始的农业生活的“铺陈其事”,还是平民通过“以彼物比此物”对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的讴歌,或是贵族依靠“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对政治隐晦曲折的慨叹,其赋、比、兴无一不采撷自身边常见之物、习遇之事。所谓“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既是对这种“当代”题材绝妙的证明,亦可视为对这种以“当代”题材表现“当代”主题方式形象的描绘。《诗》中诚然不乏非“当代”题材的作品,如《大雅·生民》,但它却往往拨去那本应笼罩诗中的神秘氛围,转而围绕农业、民族生存而铺叙,从而在格调上失去了初民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籁之音。且人神之际、后裔祖宗之间,乃判然有分,其间鸿沟,不可逾越。从人对神,后裔对祖宗毕恭毕敬之态投射而出的,仍然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愿望。与《诗》相较,《骚》却走上了离“经”叛“道”之途。由于《骚》的作者历史、文化涵养丰厚,因而藉以表达其情怀、展示其主题的题材,并不完全取于“当代”,还采撷自历史、神话。诗人“当代”的思维和道德判断乃通过洪荒时代的天神地祗至传说中三皇五帝的种种表现,云蒸霞蔚一般折射而出。现实中的诗人既可被望舒、飞廉、鸾皇、云霓等前导后随,杂然纷陈地簇拥着走向天帝之门,亦可与先祖重华遨游于昆仑瑶圃······题材与主题在时空上出现了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把这种题材与主题上时空的巨大反差用一个专门的术语命名之,称为“悬隔”。从文艺学的角度判断,没有悬隔的文学作品在创作方法上是写实的。即使如《周南·汉广》这样在今人看来充满了朦胧意识,令诵者常产生无穷遐想的诗歌,其诗在当初虽然未必确切如《诗小序》所说,就是歌颂文王之化行乎江汉之域,表现人们“无思犯礼”,或者讽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但汉水游女也好,蒹葭白露也罢,却都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习见习闻之物之人,主题与题材之间并未形成悬隔。而《骚》主题与题材之间的悬隔正好决定其写作的非写实性。神话和历史传说纷纷被诗人驱遣至诗歌之中。诗人之意本在表现自身“当时”的情怀,但是诗中纷至沓来的神灵、欢歌达旦的祭祀,却真的起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聋”的作用。所谓“五音纷兮繁会”“观者兮忘归”,一时之间,读者似乎真的忘却了诗人所欲传达的“当代”主题,而徜恍迷离于深沉久远的历史追溯和五光十色的原始宗教氛围中。(摘编自李诚《<诗><骚>异同简论》)材料二:从“诗言志”到“诗缘情”,其间不仅发生了从“言志”到“缘情”的改变,还发生了“诗”字内涵的演变,其中后者才是从“言志”到“缘情”的根本原因。魏晋以来走上轻绮之路的“诗”,早已不是《诗经》时代承载着政治教化功能的“诗”。此“诗”非彼“诗”,这是魏晋时的诗学命题“诗缘情”不同于《诗经》时代基于《诗》学阐释的“诗言志”的根本原因。在从《诗》到“诗”的拓展过程中,《诗经》时代原属一事的“志”与“情”,于春秋末年出现了“志意”与“情感”的分化。当“情”能兼包“志”,而“志”不能兼指“情”时,文学家所倡导的“发愤以抒情”就让诗文创作超越了“言志”的传统观念,与“情”建立了更为直接的关系,并在之后“杼中情而属诗”的陈述中再次得到确认。另一方面,经学阐释中对“《诗》以言情”的认可,又进一步刺激和推动了“诗”与“情”的关联。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言志”的表述被“诗以言情”取代,成为当时的一种共识。“诗言志”是一个《诗》学阐释的命题,而“诗缘情”则是一个基于创作机制的命题。从“言”所代表的阐释与批评立场,到“缘”所表达的创作主体立场这一改变,是“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另一个不同。从“诗言志”所代表的阐释批评,到“诗缘情”所代表的根源探究,这个过程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一个由《诗》到“诗”的意义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情、志一也”到“情”“志”分化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创作主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幕后走到台前,最终成为文学活动真正主体的过程。然而,以“诗缘情而绮靡”为纲领,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六朝诗歌,在经历过“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发展,成就了永明体“调与金石谐”的声律和谐之美后,最终在宫体诗绮丽浓艳的追求中沦为“亡国之音”,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摘编自马银琴《论“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及其理论嬗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的作品均是选取“当代”的题材来表现“当代”的主题,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和愿望。B.《骚》的内容能展现创作者丰厚的历史、文化涵养,由此也可看出其创作者的才能远高于《诗经》的创作者。C.魏晋时的诗学命题“诗缘情”不同于《诗经》中的“诗言志”,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字的内涵发生了变化。D.孔颖达从创作者与接受者的角度肯定了诗歌“畅怀抒愤”及政治教化功能,将“诗言情”与“诗言志”进行整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骚》中,诗人不仅选取“当代”的题材来表现主题,还借助历史、神话故事来表达“当代”的思维和道德判断。B.“悬隔”是一种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在时空上出现巨大反差的创作手法,这种创作手法表明其作品的非写实性。C.“诗以言情”取代“诗言志”的表述,说明“诗缘情”已被时人广泛接受,并成为人们研究诗歌所遵循的唯一标准。D.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言志”说和“缘情”说,虽然诗学内涵不同,但在文学研究中,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3.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① 是在周代礼乐背景下,围绕《诗经》作品而产生的《诗》学阐释命题。魏晋时期,文学不断发展,诗歌的抒情功能更为明显,陆机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的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从《诗经》时代具有 ② 的“诗”,转化为抒发个人性情的文学之“诗”,但③ 的一味追求却使六朝诗歌沦为“亡国之音”,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之后人们开始反思“缘情”说的局限性。答:①②③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诗的“情”与“志”关系的演变。(4分)答:5.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诗歌《诗经·秦风·无衣》的创作手法及创作目的。(6分)答:(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七个铜板[匈牙利]莫里兹穷人也可以笑。茅屋里不但可以听到呜咽和嚎哭,也可以听到由衷的笑声。甚至可以说,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我再也不会像在童年的岁月中笑得那样厉害了,没有了我那笑得那么甜蜜、终于笑得流眼泪、笑到咳嗽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快活的母亲,我怎么会笑呢?有一次,我俩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找七个铜板,就是她,也从来不曾像那一次笑得那么厉害。头三个铜板是我母亲一个人找到的。她希望在缝衣机抽屉里再找到几个,因为她时常给人家做点针线活,赚来的钱总是放在那里面。在我看来,那个缝衣机抽屉是个无穷无尽的宝藏,只要伸手就能拿到钱。因此,我非常奇怪地看着我母亲在抽屉里边搜寻,在针、线、顶针、剪子、扣子、碎布条等等中间摸索,又突然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它们都躲起来啦!”“谁呀?”“小铜板呐。”我母亲笑着说。她把抽屉拉了出来。“来,我的小乖乖,不管怎么样,我们得把这些小坏蛋找出来。呵,这些淘气的小铜板!”她蹲在地板上,把抽屉放下来,直像是怕它们会飞掉。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看她那个样子,叫你不能不笑。“它们就在这儿啦,在里头啦。”她咯咯地笑着说,不慌不忙地把抽屉搬起来,“假如只剩一个的话,那就应该在这儿。”我蹲在地板上,注视着有没有晶亮的小铜板悄悄地爬出来。可是,那儿没有一样东西蠕动。事实上,我们也并不真的相信里面会有什么东西。我碰了碰那个翻了身的抽屉。“嘘!”我母亲警告我,“当心,会逃走的啊。你不晓得铜板是个多么灵活的动物,它会很快地跑掉,它差不多是滚着跑的。它滚得可快哪······”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我们从经验中知道一个铜板多么容易滚走。当我们平静下来的时候,我又伸出手去翻转抽屉。“哦!”我母亲又叫起来,“当心,你这个小败家精!干什么急着把它放走呀!让它在那儿多呆一会儿吧!你瞧,我要洗衣服,得用肥皂,可是肥皂起码要花七个铜板才能买到,少一个就不行。我已经有三个了。还差四个。它们都在这小屋子里,它们逗留在这儿,但是它们不喜欢人去惊动。假如它们生了气,它们就一去不回了。当心,钱是很敏感的,你得很巧妙地对付它,要毕恭毕敬地。你不是会唱迷人的曲儿吗?也许我们可以把它从它的蜗牛壳里逗出来呢。”天晓得我们在这唠叨不休的谈话中间笑得多起劲。不过那的确是非常好笑的。“铜板叔叔快出来,你的房子着火啦!····..”我一面说,一面就把它的房子翻过来。下面是各种各样的破烂儿,就是没有钱。我母亲撅着嘴在乱翻,但是毫无结果。我把那堆破烂儿抓在一起,放回抽屉里。这时我母亲正在寻思。她绞尽脑汁想她是不是曾经把钱放在别的什么地方,但是她什么也想不出来。不过,我的心里倒动了一个念头。“亲爱的妈妈,我知道一个地方有一个铜板。”“在哪儿,我的孩子?”“玻璃橱里,在那个抽屉里。”我们站起来,走到早已没有玻璃的玻璃橱前,在它的抽屉里找到了那个铜板,我知道它一定是在那里的。这三天来,我一直准备把它偷走,就是不敢。假如我敢偷的话,我一定拿它买了糖啦。“得,我们已经有四个铜板了。打起精神来吧,我的小宝贝,我们已经找到一大半了,再有三个就够了。我们既然花了一个钟头找到了这一个,到下午喝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那三个了。尽管那样,在天黑以前我还可以洗不少衣服呢。快点儿吧,也许其余的抽屉里都有一个铜板呢。”每个抽屉里要都有一个可好了!那就真的了不起!这个老橱柜在它年轻的时候曾经收藏过很多东西。但是,在我们家里,这个可怜的家伙却不曾放过很多东西;难怪它变得那么破烂,生了虫,到处是窟窿了。我母亲对每一个抽屉都唠叨一番。这一个抽屉豪华过一阵!那一个从来没有过东西!这一个呢,永远是靠借债度日的!“瞧,这一个最多!”她笑着叫道,拉出那个连底也没有了的最下一层的抽屉。①她把它套在我的脖子上,于是我们坐在地板上,放声大笑。“别笑了,”她突然说道,“我们马上就有钱了。我就要从你爸爸的衣服里找出一些来。”墙上有些钉子,上面挂着衣服。你说怪不怪,我母亲把手伸进头一个口袋,就马上摸到了一个铜板。“瞧,”她叫道,“我们找着了!我们已经有多少啦?简直数不过来了!一,—二,—三,—四,—五,—五个!再有两个就够了。两个铜板算什么?算不了什么。既然有了五个,另外两个没有疑问就要出现的。”她非常热心地搜寻那些衣袋,可是,什么结果也没有。她一个也找不出来了。就连最有趣的笑话也没法把另外两个铜板逗出来了。下午喝茶的时候到来了,又过去了。夜不久就要来临。我父亲明天需要一件衬衫,可是我们没法洗。单是井水是洗不掉油污的。这时,我母亲拍了拍前额:“哦,我有多么傻!我就不曾看看我自己的衣袋!既然想起来了,我就去看看吧。”她去看了一下,你相信么,她真在那里找着了一个铜板。第六个。我们都兴奋起来,现在只缺一个了。“把你的衣袋也给我看看,说不定那儿也有一个!”我的衣袋!我可以给她看的,里边什么也没有。到了晚上,我们有了六个铜板,可是我们好像一个也没有一样。那个犹太人不肯放账,邻居们又像我们一样穷,也不作兴去向人家讨一个铜板啊!这时,一个叫花子走了进来。“算了吧,我的好人,”她说道,“我在这儿糟蹋了整整一个下午,因为需要一个铜板。少了它就买不到半磅肥皂。”那个叫花子,一个脸色温和的老头儿,瞪着眼睛看着她。“一个铜板?”他问道。“是的。”“我可以给你一个。”“这还了得,接受一个叫花子的布施!”“不要紧,我的姑娘。”他把一个铜板放在我的手里,然后蹒跚地走开去了。“好吧,感谢上帝,”我母亲说道,“再没有······”②她停了一会儿,然后大大发出一阵笑声。“钱来得正是时候!今天再也洗不成衣服了。天黑了,我连灯油也没有!”她笑得透不过气来。这是一种可怕的、致命的窒息。她弯着腰把脸埋在手掌里,我去扶她的时候,一种热乎乎的东西流过我的手。那是血,是我母亲的血,是她宝贵的、圣洁的血。我的母亲呀,就连穷人中间也很少有人像她那样会笑的。(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起初并不知道母亲翻找缝衣机抽屉是在找钱,因为在“我”看来,从那个抽屉里拿钱是非常容易的。B.老橱柜虽然现在已经到处都是窟窿,但在“我”家还未变得贫穷时,它也曾收藏过不少好东西。C.叫花子本是来乞讨的,却在得知母亲的困境后,反过来给出了自己的铜板,母亲最终接受了叫花子的布施。D.母亲想要赶在天黑之前找到足够的铜板去买肥皂,因为她没有灯油,天黑以后便没法再去洗衣服。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将母亲倒转抽屉的动作比喻为用帽子扑蝴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母亲翻找铜板时轻巧、急切的样子。B.文中玻璃橱“早已没有玻璃”、抽屉“连底也没有了”等细节,充分展示了“我”的家庭的贫困状况。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塑造母亲形象,如明明只有五个铜板,母亲却说“简直数不过来了”,表现了母亲的幽默与开朗。D.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寻找铜板”这一生活小事来展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8.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中的“笑”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9.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三)阅读II(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①,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②,而夷子二本③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④有泚⑤,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⑥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处丧之法,将奈何哉?曰:哭泣不秩声翁,缞绖①垂涕,处倚庐,寝苫枕块,又相率强不食而为饥,薄衣而为寒,使面目陷陬,颜色黧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不可用也。又曰: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使士大夫为此,则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细计厚葬,为多埋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节选自《墨子·节葬下》)【注】①赤子:初生的婴儿。②一本:孟子认为人都是父母所生,这便是天所指定的唯一根源,所以称“一本”。③二本:墨家主张爱无等差,就把父母和陌路人等同起来,所以称“二本”。④颡:额头。⑤泚:出汗的样子。⑥虆:盛土的笼。梩:锹、锸一类挖土的工具。⑦缞绖:丧服。穿在身上的为缞,戴在头上或缠在腰间为绖。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若法[A]若言[B]行若[C]道[D]使王公[E]大人[F]行此[G]则必不能[H]蚤朝。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见,读xiàn,显现,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中的“见”读音和意思相同。B.树,种植、栽培,与《五石之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树”意思相同。C.“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D.“富之说无可得焉”与《大学之道》“虑而后能得”两句中的“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家信徒夷之两次求见孟子,第二次孟子直接指出其薄葬主张与厚葬父母的行为之间是矛盾的。B.夷之将儒家“古之人若保赤子”理解为爱没有亲疏厚薄之分,孟子认为夷之的理解是错误的。C.孟子以孝子仁人掩亲的故事论证儒家的“一本观”,否定墨家的“二本观”,夷之未接受其观点。D.材料二先列举了一些居丧守孝的具体做法,然后分析不同身份的人这样做后会出现的一些后果。13.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译文:(2)使士大夫为此,则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译文:14.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孟子与墨子对“丧礼”的不同看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5分)答:(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白居易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岁盏后推蓝尾酒①,春盘先劝胶牙饧②。形骸潦到虽堪叹,骨肉团圆亦可荣。犹有夸张少年处,笑呼张丈唤殷兄。【注】①蓝尾酒:一作“婪尾酒”,指当时轮流斟饮的习俗,巡至最后一位称“蓝(婪)尾”,需饮三杯。②胶牙饧:用麦芽制成的糖,食之黏齿,故名。旧俗常用作送灶时的供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内容聚焦于“岁日家宴”这一场景,多用口语化表达,贴近日常生活。B.孩童围绕诗人嬉戏打闹、节日的美食佳肴以及与亲人的欢快畅饮都令诗人感到十分愉悦。C.诗歌虽然只交代了迎新宴上的蓝尾酒、胶牙饧,但透露出浓浓的岁旦习俗,令人倍感温暖。D.“虽”“亦”形成情感转折,将诗人对衰老的悲叹与家庭团聚的欢乐并置,凸显其矛盾心境。16.有人评论,本诗在举杯痛饮中流露出诗人的真性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2)《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是在说喝酒,实际是表达自己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3)与右图内容大致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一个汉字被多次抄写或者一个英文单词被反复背诵后,本该熟练掌握的字词却在某个瞬间变得越看越陌生、越读越陌生······这种现象叫作“语义饱和”。其实,语义饱和是大脑对于同一刺激或情景重复加工的倦怠。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大脑因重复机械性劳动而爆发了一场短暂“罢工”。研究发现,在使用母语时会经常体验到语义饱和,所以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较为少见。例如:中国人读写中文,容易体验到语义饱和;读写英文,就不容易出现语义饱和。文字所包含的情绪对出现语义饱和也有一定影响,中性词往往最先出现语义饱和,积极词其次,而消极词却不易出现语义饱和。这是因为消极词携带表示危险的信息,具有警示作用。此外,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偏旁部首也会对汉字的语义饱和产生影响。像“明”这样的左右合体字,达到语义饱和最快;像“日”这样的独体字,达到语义饱和最慢;像“旨”这样的上下合体字和像“圈”这样的包覆字居中。包含高组字频次部首的汉字,会比包含低组字频次部首的汉字更快达到饱和。例如:包含常见的提手旁的字,就比包含不常见的鹿字旁的字更容易达到语义饱和。重复书写固然是语言学习中最为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但是重复次数过多也可能会诱发语义饱和。为避免产生( )的学习效果,对于同一生字的连续重复抄写不宜超过20次,同时进行多个字词的交替练习是效率更高的方法。18.下列各项中,最不容易发生语义饱和现象的一组汉字是(3分) ( )A.爱 但 乙 B.丁 黠 苦 C.围 喜 水 D.环 吕 善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20.下列填入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事倍功半 B.舍本逐末 C.举措不当 D.缘木求鱼21.你的同桌将语文默写中的错字每个抄写了50遍,想以此加深印象,却发现越写越记不住,请你根据材料内容解释原因,并提出学习建议。不超过75个字。(5分)答:22.行文有序需要一个紧密关联的“问题链”,请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提纲。(3分)答: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材料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王阳明材料三: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A项,“《诗》中的作品均是选取‘当代’的题材来表现‘当代’的主题”错,由材料一“《诗》中诚然不乏非‘当代’题材的作品”可知,《诗》中也有非“当代”题材的作品。B项,“由此也可看出其创作者的才能远高于《诗经》的创作者”错,由材料一“由于《骚》的作者历史、文化涵养丰厚,…还采撷自历史、神话”可知,只是说《骚》的创作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涵养,并没有将其与《诗经》的创作者进行比较。C项,“魏晋时的诗学命题‘诗缘情’不同于《诗经》中的‘诗言志”错,由材料二“这是魏晋时的诗学命题‘诗缘情’不同于《诗经》时代基于《诗》学阐释的‘诗言志'的根本原因”可知,不是《诗经》中的“诗言志”,是《诗经》时代基于《诗》学阐释的“诗言志”。)2.C(“并成为人们研究诗歌所遵循的唯一标准”错,由材料二“‘诗言志’的表述被‘诗以言情’取代,成为当时的一种共识”可知,只是说成为“共识”,并没有说是“唯一标准”。)3.①“诗言志”②政治教化功能③“缘情而绮靡”(对形式之美/宫体诗绮丽浓艳)(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4.①《诗经》时代,“情”与“志”为一体,“情”即“志”,“志”即“情”;②春秋末年开始慢慢出现分化,“情”能包含“志”,但“志”不能兼指“情”;③唐代经孔颖达整合后,“情”与“志”并重,在和而不同中融合发展。(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5.①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题材与主题上体现“当代”性。《诗经·秦风·无衣》中“袍”“泽“裳”等衣物、“戈矛”“甲兵”等兵器,均为秦地军民“当代”生活与军事中的常见之物:“修我兵器”“与子偕行”等场景,均是对现实备战、御敌行动的直接描摹:②创作目的:体现“诗言志”的政教理念。“与子同仇”“与子偕行”等呼告,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承载了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现实功能。(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的情给分)》6.B(“但在‘我'家还未变得贫穷时”错误,原文为“这个老橱柜在它年轻的时候曾经收藏过很多东西。但是,在我们家里,这个可怜的家伙却不曾放过很多东西”,老橱柜可能曾经是别人家的,因此“曾经收藏过很多东西”,但在我们家并没有放过很多东西,可见我们家一直很贫困。)7.A(“文章将母亲倒转抽屉的动作比喻为用帽子扑蝴蝶”错误,“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这句话不是比喻,只是说母亲翻转抽屉的动作和人家用帽子扑蝴蝶的动作相似。)8.①第一处的笑是苦中作乐的笑,反映了母亲乐观的生活态度。②第二处的笑是绝望的笑,蕴含着对悲惨命运的控诉。(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9.①通过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回忆“我”童年时和母亲一起找铜板的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通过儿童纯真的视角进行叙述,“我”的单纯天真与家庭的拮据、生活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③以儿童的口吻叙事,使小说语言活泼生动、具有童趣。(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10.BDG(原句标点为: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11.C(C项,“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中的“而”表转折,《(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中的“而”表假设,解释为如果,二者用法不同。D项,“富之说无可得焉”中的“得”是得到、达到的意思,《大学之道》“虑而后能得”中的“得”是处事合宜的意思。)12.C(“夷之未接受其观点”错,从原文“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可知,夷之赞同了孟子的观点。)13.(1)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埋葬父母亲尸体的人,他的父母死了,就把父母的尸体举起来丢弃在山沟里。(“盖”“亲”“委”各1分,句意1分)》(2)假使士大夫这样做,就一定不能治理五官六府,开垦荒地,充实仓库。(“治”“辟”“仓廪”各1分,句意1分)14.①孟子反对墨家的“薄葬”,认为孝子仁人掩埋亲人是内心悲痛的自然流露,符合道义。②墨子反对厚葬久丧,认为其会浪费财物、阻碍生产。(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家的信徒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打算见他,可是我现在还病着,等我病好了,我就去见他,夷子不必来了。”过些时候,夷子又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如果不直言,真理就不能显现,我姑且直截了当地说。我听说夷子是墨家【高二期中·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NY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南阳市九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二语文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