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可望收到预期的效果。
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就必须大量阅读古代的典范作品。本书文选部分所选的文章都是语言有典范性的优秀作品,而绝大多数又是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相结合的。我们要求结合注释,彻底读懂,并希望多读熟读,最好能够背诵若干篇。这不但可以踏踏实实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语感。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必然会有得于心。反之,如果离开感性认识而侈谈古代汉语的规律,那么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对于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不会有多大帮助的。
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意思;恰恰相反,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单靠大量阅读后的一些零星体会和心得,那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继承前人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所以本书中有古汉语道论部分,阐述古代汉语词汇、文字、语法、音韵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识,使学生能把读过的作品拿来跟它相印证。这样既有材料,又有观点,对古代汉语才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古代汉语,对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学习,但首先应该强调词汇。词汇是不断变化的。有些词,古代常用,现在变得罕用或根本不用了;有些词古今意义或者完全不同,或者大同小异。读古书时,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误解了词义。词汇的学习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古代汉语里的词并不都是同样重要的,有些僻字僻义只出现在个别的篇章或著作里,我们只在读到这些作品时才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翻检字典辞书,就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暂时不必费很大的力量去掌握。至于常用词就不同了,只要我们阅读古书,几乎无时无地不和它们接触;我们如果掌握了它们一般的常用的意义,我们就能扫除很多的文字障碍。正是这些常用词似懂非懂,才使人们对古代作品的了解,不是囫囵吞枣,就是捕风捉影。常用词的掌握一方面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是理性认识。说它是感性认识,因为词汇的系统性远不像语法那样强,要掌握每个词的词义和用法,非一个一个地掌握不可。我们说常用词的掌握也是理性知识,因为把各书的常用词的词义集中在一起,需要一番概括的工夫。许多表面上看来像是分歧的意义,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意义,或者再加上一两个或者再多一点的引申义,就可以说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
(摘编自王力《古代汉语·绪论》)
材料二:一词多义是由词义发展而形成的。词义发展的规律往往是从本义到引申义,各个义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行”字,甲骨文像十字路口,本义是道路,如《诗经·幽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由“道路”引申为“走路”“行走”,如《论语·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由动作涉及的对象引申指动作本身,属于词义转移。由“行走”再引申为“走了”“离开”,如《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至则行矣”。由“行走”还引申为“实行”,如《论语·先进》“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由“实行”再引申为“行使”“使用”,如《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使用夏朝的历法),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行”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行(道路)——行走(走路)——①走了(离开);②实行——行使(使用)
由“道路”义到“行走”义是近引申,由“行走”义到“走了”义或“实行”义也是近引申;但由“道路”义到“行使”义却显然是远引申。不揭示出“行走”“实行”义等中间环节,我们很难理解“道路”义和“使用”义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因此,在掌握词义时,我们要自觉地去发现一词多义之间的这种引申的线索,揭示词义的系统性,而不把它们当作一个个孤立的义项来看待。
词义引申往往又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比如“左”“右”两个字,甲骨文表示左手、右手,这是具体事物,引申为指左手或右手的一方,表示方位,就从具体到抽象了。从左手、右手还引申为辅佐的意思。“左”“右”用作表示方位后,产生了分化字“佐”“佑”来表示辅助的意思。其实最初大概是以左手帮助叫做“佐”,以右手帮助叫做“佑”,这也是比较具体的,引申为凡辅助都叫做“佐”“佑”,这就抽象了。“左”“右”词义的演变过程,很明显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词义引申又是从实到虚的,许多虚词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以”本是动词,是“用”的意思。虚化成介词,同宾语结合,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方式,可以译作“用”或“拿”,还带有动词性。后来,“以”带宾语进一步虚化,可以表时间,又可以表原因,还可以表目的或结果,最后完全虚化成连词,相当于“而”或“与”。
总之,要掌握一词多义之间的内容联系,首先就要抓住本义。再根据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探究出引申义的系统,就会对词义有更明确、更透彻的认识。
(摘编自郭锡良《怎样掌握古汉语词义漫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古代汉语,要以思想性与语言典范性俱佳的作品为学习对象,在注释的帮助下彻底弄懂文意,并通过熟读和背诵来培养语感。
B.前人研究古代汉语的成果主要是一系列诸如词汇,语法,文体特点等的理论知识,学生弄清这些知识就能对古代汉语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C.通常情况下,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并非孤立,而是具有系统性,表现为对本义的近引申和远引申,这种内在规律需要学习者自觉地发现。
D.“左”“右”两个字在甲骨文中表示左手、右手,引申为“辅助”义,其演变过程可以表述为:左手、右手——用左手、右手帮助——泛指辅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的词汇有常用和非常用之分,对常用词汇必须字字落实,归纳梳理;对非常用词汇则不用理会,碰到了查字典即可解决。
B.成语“景行行止”中的“景(意为“大”)行”,有人认为意为“大路”,喻指崇高德行,这种理解是从的“行”的本义而来。
C.从“佐”“佑”两个分化字的产生过程来看,研究分化字与本字的关系可以成为一种研究古汉语词义引申变化规律的方法。
D.从词义引申的远近关系来看,“以”字虚化成介词后,解释为“用”或“拿”是近引申,解释为“而”或“与”则是远引申。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D.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兵”的词义演变遵循了① 的基本规律。“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如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后来“兵”引申为“士兵,军队”,如苏洵《六国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一引申是② 。再由“士兵,军队”引申为“战争,战乱”,如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一引申是由执兵器的人引申为战争。后来又由“战争,战乱”引申为“兵法”,如《孙子兵法·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此时引申义已经与本义相隔甚远,而且没有了实体,体现了③ 的词义引申规律。
5.材料二对古汉语词汇的研究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主张?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十八样
冯骥才
天津人灵,把药材弄到糖里,好吃又治病,这糖叫作药糖。
药糖在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传到北京,广受欢迎。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就有人卖。于是,津京两地冒出了不少能人干这事,一是想出法来把各种草药弄进糖里,各色各味好看好吃的药糖愈来愈多;一是在“卖”上边想尽花活,或用说功唱功,或使江湖杂艺,为的是招人迎人取悦于人,叫人高高兴兴掏钱把药糖撂到嘴里。
天津是市井,百姓心里边就是生活——吃喝玩乐,好吃好喝好玩和有乐子的事都喜欢,还爱看绝活,这卖药糖的本事就五花八门了。①有说段子的,有说快板的,有变戏法的,有献演武功杂耍车技打弹弓子的,连吆喝起来都有腔有调一套一套的。
鼓楼前有个卖药糖的叫俞六,宝坻县人,脑瓜好使,两只手特别能干。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功夫不在“卖”上,都在“糖”里边。他在家门口摆摊卖药糖,不说不唱不吆喝,就在一个桌上摆几排长长的带木框的玻璃盒子,中间隔开,每格里边一种糖,你买哪样,他就掀开哪个盒盖,使镊子夹出几块,放进纸兜给你,没有花样,不会哄人高兴;可是他的糖好——色艳,味厚,有模有样,味道各异;不单有各种药材,还把好吃的蔬果也掺和进去。可是做买卖单靠真材实料不行,还得会卖。虽说他的药糖样儿最多,最全,总共四十八样,可是只摆在自家门口,这城里城外能有几个人知道?
他的一个街坊刘二爷是位老到的人,读过书没当过官,做买卖赚点钱,早早收手在家坐享清福。一天他碰到俞六便说:“你会做糖却不会卖糖。你不能总守在家门口摆摊呀。”
俞六说:“我也想走街串巷,可我嘴笨,说说唱唱全不会,也没别的功夫招人喜欢。”
刘二爷说:②“人家有的,你未必再有,学人家就不是绝活了。你不是本地人不知道,天津人认绝活,服绝活。”
俞六说:“可这绝活哪找去?”
刘二爷说:“没处找。绝活一是琢磨出来的,一是练出来的。”
“咋学咋练?”俞六还没全明白。
刘二爷笑道;“要我说,琢磨——你就得琢磨使嘛新鲜玩意儿把你这四十八样亮出来;练——你就得琢磨使嘛法子招人来买。比方,你能不能不使镊子,天津卫卖药糖的手里全捏着这么个东西。”
俞六不是木头疙瘩。这两句话点石成金。没多久,俞六把刘二爷请到家喝杯茶,吃几块药糖,然后领刘二爷到后院一看,刘二爷立马眼前一亮。院中间放一个挑儿,一根扁担,两个桶柜,柜子上是一圈放药糖的小方盒,每个盒里一种糖。盒上边有个盖儿,带合页,可以掀;这一圈小盒总共二十四个,两个桶柜正好四十八样。
桶柜的捯饬前所未见。提梁上边各雕一个龙头,龙面相向,瞪眼龇牙,横梁正中一个锃亮的金珠,这叫二龙戏珠。龙头上还伸出两根弹簧,拴着红绒球,为的是挑起来一走,绒球就随着脚步一颠一颤。不知俞六从哪儿请来一位好漆工,把桶柜漆得油黑锃亮,上边使金漆写着“俞家药糖,四十八样”八个大字。每个糖盒的玻璃盖上还全用红漆写上糖名,玻璃盖下的药糖五颜六色。这样的药糖柜在街上一晃,保管全震!刘二爷看得高兴,③夸赞道:“好赛从宫里挑出来的。”
跟着俞六演了一手“卖糖”把式。他左手拿个纸兜,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个小铜勺——他可真不用镊子了。上去,绕着两个桶柜各转一圈,顺手用右手的无名指一挑盒盖,小铜勺就从盒里舀出一块糖到纸兜里;挑盒盖麻利无比,舀药糖灵巧至极,比得上变戏法的“快手刘”的小碗扣球。单看这“卖法”,不吃糖,花点钱也值了。
刘二爷从中看得出俞六的用心与练功之苦,高兴地说:“行了,你可以出山了,四十八样要成名了。”
第二天,俞六挑这挑子走出家门。城里城外,河东水西,宫南宫北,九个租界一转,立时名满津门。他还制了一身好行头,青裤白褂,皂鞋净袜;他挑着这对天下独有的花桶,一走一颤行在街头,还有洋人拿照相盒子给他照相呢。
可俞六没神气多久,就听说河东出现一个担挑卖药糖的,也用两个龙头漆桶,也叫“四十八样”,这一来,他的四十八样可就算不上独门绝技了。他心里发急,去找刘二爷请教。刘二爷说:“你不学人,可挡不住别人学你,你得叫人想学学不去,那才叫绝活。”
三个月后俞六亮出一个新把式,叫走八字。原先他从桶柜取糖时,右手拿勺,人总往里怀转,不好看;现在他改成走八字,从一个桶左面绕过去,再从另一个桶右面绕回来,桶和人位置一变,两只手的家伙跟手就换。这一改,走八字,两手换“活儿”,把式出了花样,别忘了——还能吃到他俞六四十八样色鲜味正的药糖呢!这点钱谁不想花?
可不久,听说又有人开始练这走八字的把式了。俞六憋了几个晚上,再想出一招,就在每个桶中间加几个糖盒,里边全是半块的糖。他想在四十八样外再奉送半块,这半块由买主自选,人家要哪样,他就上去一掀一舀取出哪样。
他拿着这个新主意去请教刘二爷。
刘二爷听了笑哈哈,说道:“你这法子早晚还得给人学去。我送你一个法子吧。”说完,给他用纸写了几句词,递给俞六说:“你也不用唱,只要背下来,走着八字时把它踩着点儿念出来就行了。”
俞六一看,是六句:“天津药糖家家好,四十八样数第一。一色一味块块香,再饶半块随您意。俞家能耐不传女,谁我儿子谁学艺。”④俞六不是天津人,不懂天津人这几句嘎话的厉害。
刘二爷看了出来,说:“放心去用,不会再有人敢招你了。”
俞六说:“您开头就帮我,已经多回了。这次成了,我管您一辈子药糖。”
第二天俞六卖糖走八字时,便把刘二爷这六句念一遍,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渐渐跟上步点,走起来挺好看,像徐策跑城。买糖的人围观的人听了都笑,有人说:“听你这几句,谁还敢再偷艺?”旁观的人都跟着笑。
俞六才明白这一招把他的绝活立住了。自今而后,果然没再有人学他。
俞六有妻无子,他的手艺绝活后继无人。可到他死后,刘二爷还活着,人说刘二爷长寿,就是因为长年吃俞六的药糖。
(节选自《俗世奇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六的“药糖”真材实料但生意不好,刘二爷凭借自己的经验给俞六指明了方向,也推动了俞六的成长。
B.小说详写第一次展示桶柜样式和卖糖把式,既照应俞六刚开始卖药糖的窘态,也为后文名满津门作铺垫。
C.小说从买家心理的角度反复写到“花点钱也值了”、“这点钱谁不想花”,突出了俞六药糖的物美价廉。
D.小说结尾既有对手艺绝活无法传承的遗憾,也体现俞六的一诺千金和其药糖在百姓中的影响,耐人寻味。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运用列举,凸显了卖药糖绝活之多,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市井文化。
B.句子②点出俞六生意不好的原因,这是刘二爷故弄玄虚,想让俞六向他请教如何卖药糖。
C.句子③不仅突出了俞六桶柜的精致,也体现了读过书、做过买卖的刘二爷见多识广。
D.句子④“嘎话的厉害”在于不仅宣传俞六药糖的好,还用打趣的方式堵住同行的模仿之路。
8.俞六在卖药糖的过程中有“变”,也有“不变”,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本文选自《俗世奇人》,“俗雅融通、拈轻成重”是鲁迅文学奖评委对此书的评价。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此进行简评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年,左将军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据沛以背曹操。操惧,乃自将征备。田丰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绍闻而怒之,从此遂疏焉。
曹操畏绍过河,乃急击备,遂破之。备奔绍,绍于是进军攻许。田丰以既失前几,不宜便行,谏绍。绍不从。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遂械系之。绍大败于官渡。及军还,或谓田丰曰:“君必见重。”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忤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若军出有利,当蒙全耳,今既败矣,吾不望生。”绍还,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绍传》)
材料二:
袁绍以十倍之众,大败于官渡,仅以身免。而操敛兵不追者,何也?所以缓绍而乱其国也。绍归国益骄,忠贤就戮,嫡庶并争,不及八年,而袁氏无遗种矣。向使操急之,绍既未可以一举荡灭。若惧而修政,用田丰而立袁谭,则成败未可知也。其后北征乌桓,讨袁尚、袁熙,尚、熙走辽东,或劝操遂平之。操曰:“彼素畏尚等。吾今急之则合;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遂引兵还。曰:“吾方使公孙康斩送其首。”已而果然。若操者,可谓巧于灭国矣。灭国,大事也,不可以速。譬如小儿之毁齿,以渐摇撼之,则齿脱而小儿不知。若不以渐,一拔而得齿,则毁齿可以杀儿。故臣愿陛下之取西夏,如曹操之取袁氏也。
(节选自苏轼《代滕甫论西夏书》)
材料三:
世之论者,皆以袁绍之亡,系于官渡。臣窃以谓不然。绍之所以亡者,杀田丰耳!绍虽败于官渡,而冀州之地,南据大河,北阻燕代,形势之胜,尚可用也。向使出丰于狱,东向而事之,问以计策;卑身折节,以抚伤残之余,亲执金鼓,以厉奔走之气;内修农战,外结英雄,纵不能并吞天下,岂遽至于亡哉?方绍与董卓异议,横刀不应,长揖而出,及起兵渤海,遂有四州之地,连百万之众,威震河阴,名重天下,不可谓非一时之杰也。然杀一田丰,遂至于此,则天下之祸,其有大于杀士者乎?
(节选自秦观《袁绍论》)
10.下列对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
B.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
C.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
D.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表示被动,与《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意思不同。
B.就,靠近、接近,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相同。
C.向使,假使,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向使”意思相同。
D.窃,私下,谦辞,与《促织》中“窥父不在,窃发盆”的“窃”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杀了车胄,占领沛县背叛曹操,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刘备。袁绍没有趁机攻打曹操,直到刘备来投靠时才去进攻曹操。
B.曹操北征乌桓,讨伐袁尚、袁熙。二袁逃到辽东后,曹操不再追击,班师而回,预言公孙康会杀掉他们,并送来他们的首级。
C.田丰因极力谏阻袁绍讨伐曹操,而被关押起来,在袁绍战败后,取笑袁绍。袁绍回来后,得知此事,就杀了田丰。
D.袁绍曾经与董卓意见不合,发生对峙,后来袁绍在渤海起兵,占据了四州的土地,联合了百万的军队,他的名声传扬天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忤之。
1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对曹操战胜袁绍的史实加以评论,其目的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节选)①
元稹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
但感事暌违②,非言官好悲。
奏书金銮殿,步屣青龙阁。
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任上,当时白居易任京兆府户曹参军。②暌违:差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交代时间、地点、物象和主要事件,起到概括诗歌内容的作用。
B.“思君”反复出现,强化了情感;“瘦如削”是诗人想象白居易瘦削的样子。
C.诗人说,自己并不在意官况好坏,只是因为事情出现差错而感慨不已。
D.诗人从对方落笔,希望老友白居易能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有所作为。
16.“满地桐花落”一句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曾皙解释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 ”。
(2)“ ,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指出,君王治国,一定要诚心待人,充分尊重别人。
(3)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白居易在《琵琶行》中“ ”,以酒打发花朝月夕的寂寞时光;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以酒凭吊古人,消解个人痛苦。
(4)谢灵运是南北朝时著名的山水诗创始人,他一生酷爱旅游。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提到他:“ , 。”
(5)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 , ”,写出了太阳将出时天地相接处云彩奇异变幻的景色。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②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③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④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⑤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
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
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甲 );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 乙 )。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
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悟这片博大的土地。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藏着中华民族 A 的遗传信息。
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 B ,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出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
(有删改)
18.文中第一段标有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句意。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请就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辞特征,依照画线句结构进行仿写。
21.请在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种植喜怒哀乐”,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巴金先生在散文《灯》中写道:“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作家刘同《向着光亮那方》里则有这样的话:“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以上两则言论对我们的未来发展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C 4. 从本义到引申义; 从兵器引申为执兵器的人; 从具体到抽象。 5.①材料二以词义引申的规律为研究核心,体现了材料一学习古汉语首先要强调词汇的主张;
②材料二从具体的词语语义发展中总结出演变的三条规律,体现了材料一掌握常用词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主张;
③材料二研究词义演变时先分析本义后分析引申义,体现了材料一概括词义时“基本义+引申义”的思路;
④材料二所用的例证都是《诗经》《论语》这样的典范作品,体现了材料一学习古代汉语要读典范作品的主张。
6.C 7.B 8.①勇于创新:俞六的“变”主要体现在售卖方式上,设计桶柜、卖糖把式,不断更新策略应对新局面,可见其从善如流、头脑灵活、勇于创新;
②坚守诚信:俞六的“不变”主要体现药糖真材实料从始至终没有改变,承诺刘二爷“管一辈子药糖”,说到做到,可见其坚守产品品质,坚守做人诚信。 9.①语言上通俗与雅致并存:如“使嘛新鲜玩意儿”“使嘛法子”等方言的运用,展现出浓郁的天津市井气息;如“龙面相向、瞪眼龇牙”等词语的运用,使语言典雅凝练,生动传神。
②选材上大俗即大雅,外俗内雅:如俞六这样的市井奇人们操持着世俗的生计,却不放弃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如刘二爷这样的市井闲人在谈笑调侃中不失古道热肠和人生智慧。
③主题表达上“拈轻成重”:通过刻画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和天津的市井文化,以小见大地写出他们高贵的精神品质和智慧,反映出天津的风物人情和时代风貌。
10.C 11.B 12.C 13.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诚,而且我多次因为说真话冒犯他。 14.①材料二希望北宋朝廷在对付西夏政权时,能借鉴曹操取胜的策略,等待有利时机,不可操之过急。
②材料三指出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意在希望国家重视人才,不能轻易杀害人才。
15.B 16.①与题目相照应。以满地桐花飘落的景象与题目中“夜对桐花”形成照应,使题目中的这一信息落到实处。
②借景抒情,含蓄蕴藉。诗人本来因思念乐天而夜不能寐,又遇桐花飘落,此景更加重了诗人的思念之苦。
③具有象征意味。诗人此时被贬后身处山馆,满地桐花象征他内心的孤寂与对现实的感慨。
17.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往往取酒还独倾 一尊还酹江月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18.③把“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改成“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或“村落自然成了素材之一”。
④把“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改成“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 19.甲:船摆渡的是生活
乙:又开始酝酿春的黎明/希望/期盼 20.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翠翠的守候,一端牵系傩送的归期。/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此岸的期盼,一端通向彼岸的希望。 21.A: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B: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标新立异 22.观点一可以使用,属于超常搭配,理由是:
①“种植”本义是指在土地上培植植物,使其生长和繁殖,在这里和“喜怒哀乐”搭配,突破习惯的修饰与搭配,语言新颖生动。
②化抽象为具体,“喜怒哀乐”本是无形的,在这里与“种植”搭配显得具体可感,表现了人们从容坦荡的胸怀和冷静的态度。
③与后文照应,语意衔接紧密,符合语言逻辑。
观点二
不合语言逻辑,理由是:
①“种植”一词后面一般与表示“实物”的名词搭配,如种植树木,种植蔬菜等,这里与抽象性词语搭配,不符合“种植”一词的搭配习惯。
②“种植”虽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动词,在生活里有意种植“喜乐”尚可,但种植“怒哀”背离了人的主观意图,不符合人的情感真实。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