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州高级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泸州市泸州高级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泸州高中2025年秋期高2024级1 / 4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城市文化空间是“得到城市居民普遍认同的,具有文化记载、传播、生产和消费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立公众互动对话空间、心灵静思空间及关爱弱势群体空间”是城市文化空间正义的题中之义。非正义的空间常常是服务于资本的工具,通过隐蔽的手段维持着资本的扩张,扩大了权力的不平等。而正义的空间,则具有公平、平等、包容,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特点。
②在现代城市社会中,随着城市商业化日益加剧,城市商业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当下,如何改造和利用城市商业文化空间,克服日益严重的人的异化危机,已成为城市空间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
③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商业文化空间。近些年来,线上书店不断挤压城市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消费者的电子阅读习惯直接威胁着城市实体书店的发展前景。城市实体书店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倒闭潮”后,依托空间改造转型升级,从资本的空间化到空间的资本化,城市实体书店由同质化文化空间复制转向追求异质化文化空间符号价值;从文化的空间化到空间的文化化,城市实体书店空间由单纯的售书场所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复合型生活空间。实体书店空间的改造升级是对消费空间变革的一种回应。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改造找到了解决其生存发展的门路,但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改造在获取利益的同时,能否有利于书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否与城市文化共生发展,能否支撑城市居民的空间权利均等化,还有待讨论。
④实体书店的选址依据是该地区是否有足够的客流量、受众是否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书店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截至2024年11月,西西弗书店在全国80多个城市拥有300多家实体连锁书店,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城市。从实体书店的地理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其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于城市内部空间而言,这些实体书店多分布于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地,为了吸引客流量,这些场所甚至提出,只要实体书店愿意入驻,商厦、购物中心可以减免租金,给予装修补贴。
⑤人们进入城市实体书店,可以享受到新型实体书店空间提供的文化资源,也有机会建立人际关系,积累社会资源。在这个意义上,有城市实体书店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利用书店空间,将经济消费转化为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这种转化又反过来促进新一轮资源的再生产,但并非只有这些区域的居民才能去实体书店阅读和消费,没有实体书店入驻的区域,其居民似乎并没有被排除在外。
⑥相较于传统实体书店,如今的实体书店空间功能分区更加多元。比如,在PageOne书店空间,咖啡区、文创商品区、小型展览区等均是空间延伸的功能分区。但只有支付了一定金额的消费者才可以进入咖啡区,而舒适宽敞的付费课程区也只有书店会员才可以进入,小型展览区和讲座区则提供给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群体。
⑦传统实体书店空间布局多以书籍类别为标准进行分区陈列,而新型实体书店空间则是根据书籍内容、封面设计、受众点评意见等要素进行划分,并根据书籍内容和风格,在书籍周边空间摆放关联产品。顾客在传统书店空间阅读书籍文本与在转型升级后的实体书店空间阅读书籍文本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新型实体书店空间中,顾客可以快速感知和体验书籍文本丰富的符号价值与意义,同时,“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理解,不完全受文本自身的束缚”,或能生产出新的文本意义。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大多数普通艺术家总是难以实现机会公平,而实体书店作为城市商业文化空间,不能脱离受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从2010年开始,诚品书店发起“艺术家驻店计划”行动,邀请艺术家、设计师等参与书店空间场景营造,还提供专门的展演和公关团队,为艺术家制定宣传推广计划,使书店成为艺术作品创作和展演的空间。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许多城市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人口,对他们来说,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会成为他们获取城市空间资源的障碍。许多地区的外文书店为他们提供无障碍接触书籍的空间,减少了因地域身份差异带来的空间使用权利不平等。少数族裔群体的生存状况和被霸权话语所建构的“非正常”群体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比如,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为支持非洲裔作者,专门为他们设置书架,每周更新一次书籍;而书店外南侧墙壁上则涂鸦着由少数族裔艺术家完成的作品。总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试图关怀处境艰难的艺术家、身处异乡的外国旅居者、位于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正是借助空间正义追寻社会正义的一种尝试。
(摘编自江凌《论城市商业文化空间正义——以城市实体书店空间为中心的考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市商业文化空间在城市商业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其改造利用可以克服人的异化危机。
B.作者认为,依托空间改造,城市实体书店能否突破被线上书店挤压的困境,能否实现人文关怀,还有待讨论。
C.客流量是实体书店考虑是否入驻的因素之一,而购物中心等商业空间吸引实体书店入驻也为了追求客流量。
D.传统实体书店空间主要按书籍类别分区陈列,人们在此空间阅读书籍产生的理解受到文本自身的束缚,不能生产出新的文本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处于消费空间变革的当下,城市实体书店通过出售书籍营利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B.城市文化空间正义,并不是服务于资本的工具,而能建立多样空间,具有满足于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特点。
C.相较于传统书店,现今实体书店的功能分区打破了空间区域的门槛限制,使人们能根据自身需求进入不同功能区。
D.城市实体书店邀请艺术家参与书店空间场景营造,既能为受众提供审美体验,又能使艺术家借此平台展现自己的才华。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人文考古书店看似冷清,实则常有来自博物馆、研究所的客户来消费、交流,依托书店形成庞大的考古文博圈。
B.日本BookTruck书店以卡车作为流动空间,运行于城市各个角落,不同地区的城市居民可以来此购买需要的书籍与服务。
C.顾客通过预约进入上海朵云书院,置身于配有巨大的盆栽喷水池和石墩的书店“空中花园”,可观赏黄浦江两岸景色。
D.单向空间书店创办人许知远曾发出求助信,直言“书店撑不住了”,后在读者、社会人士的捐赠支持下,渡过难关。
4.举例论证有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两种事实形式。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不同事实形式证明了城市实体书店的空间正义特点,请根据文本第⑦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事实形式 事例阐述 空间正义特点
概括总体性事实 新型实体书店根据多样元素进行空间划分 空间互动性及多样性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枚举个别事实 诚品书店发起“艺术家驻店计划”行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包容性
5.请结合材料中关于城市实体书店的阐释,对西西弗书店的特点加以分析。(6分)
西西弗是集书店及休闲生活于一身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参与构成本地精神生活”是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书店内部空间结构错落有致,文创、手工、阅听课等众多项目互补共存;书目甄选则考虑文化主题、专业书籍、时下热点等,给读者多元、立体、主题化的文化服务互动体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位老人的讲述①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①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②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②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③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③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④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④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蛰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听说我投了反对票时,特意上山来做我的工作。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流传在我们氏族的葬熊的神歌: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树间,
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营地虽然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安草儿进来了,他又往火上添了几块柴火。这团母亲送我的火虽然年龄苍老了,但它的面容却依然那么活泼、青春。
我走出希楞柱。混合着植物清香气息的湿润的空气,使我打了一个喷嚏。这个喷嚏打得十分畅快,疲乏一扫而空。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地看着那条路。安草儿走了过来,跟我一起看着那条路。那上面卡车留下的车辙在我眼里就像一道道的伤痕。 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跟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木库莲⑤回来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节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释】①题目为编者所加。“一位老人”即文中的“我”,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妻子。②安草儿,老人的孙子。③达吉亚娜,老人的女儿。④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⑤木库莲,一头白色驯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说“我等来的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写出在现代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之下,鄂温克族的生态环境遭遇到了巨大的破坏,这让老人惊忧。
B.“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说明他从没把这件事当作一件重大的事来做扶择。他纯真善良,真心喜爱大山里的生活,真诚关心驯鹿。
C.老人为古书记唱的那首葬熊的神歌里,有对熊的感恩与谢罪,也有对熊的虔敬与推崇,这是图腾崇拜观念的一种体现,表达了她坚守大山的决心。
D.结尾处的木库莲在月夜中回归,地上的白色驯鹿与天上的淡白月亮浑然一体,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场景纯粹温馨,折射的是作者悲悯的情怀。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舔”字运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阳光以生命,写出了阳光的动感与贪婪,一字传神,简约精妙。
B.句子②“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把“鹿圈”比成“监狱”,隐含着“我”对生态困境的忧虑和不安。
C.句子③写神鼓很快被桦树皮覆盖,形象地说明多数族人选择下山定居,突出了“我”的孤独和坚守。
D.句子④写西班带着放在神鼓上的粮食离开,他已预见到远离大山的自己将无法在大城镇生存。
8.小说特意选用一个90岁的老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可谓匠心独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4分)
9.迟子建借老人之口在小说中说“这是一个我满意的苍凉的自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苍凉”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
文本二: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抒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拙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雍塞》)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中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3分)
宋王因怒 A 而诎杀之 B 又使人 C 往视 D 齐寇 E 使者报 F 如前 G 宋王又怒拙 H 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树”是种植之意,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中“树”的意思相同。
B.“与越人水战”中的“水”字名词作状语,与“非能水也”(《劝学》)中“水”字的用法不同。
C.“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中的“焉”与“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爱》)中的“焉”意思相同。
D.“若将安适”意为“你将到哪里去”,与“其坚不能自举也”的句式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种出了能够容得下五石的大葫芦,但因为盛不了足够多的水,做成瓢又没有用,所以就把它打破了。
B.宋国人有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药方,但仅百金就卖掉了,庄子在文中叙述此事,旨在批评惠子与这个宋国人见识短浅。
C.戎王没有识破秦缪公赠送歌舞队和厨师的阴谋,日夜不停地吃喝玩乐,若有谁提醒他有秦军进犯的危险,他还惩罚谁,这导致其最终被活捉。
D.最后那个察看齐寇的使者,想到报告实情会被处死,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所以不知该怎么办,后来在其哥哥的启发之下谎报了军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4分)
(2)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4分)
14.请结合两则材料,评价见识不通达之人在材料中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注】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李颀比魏万年长一辈,和他是亦友亦长的关系。
【导语】李颀此诗以时空交错笔法,将离情织入霜晨雁影、关城暮砧之中。前联实写送别场景,后联虚拓长安行乐之思,既见长辈殷切,又含人生警醒。句法倒装增愁绪,意象层递显深婉,唐人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叙写昨夜送友人渡河,今晨听友人唱离歌,真切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B.“鸿雁”“云山”语序倒置,从“听”“过”的宾语前置到句首,让别愁的表达更具体。
C.“砧声”与《春江花月夜》的“捣衣砧”,都重点借其“思人”的意蕴表达具体语意。
D.整首诗围绕“送别”一词展开,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厚,情感层层推进,情真意切。
16.此诗在时空转换上极具匠心,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容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国庆节来临之际,小罗所在的班级举行了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小罗从《论语·泰伯篇》中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志向与意志、责任与坚毅的理解;小黄则引用《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引出他的分享主题“正心诚意”。
(2)在李白的《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乐观、自信、倔强、豪迈、洒脱的诗人形象,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 )因为细胞完成“燃烧”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①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小火焰才会遇和地“燃烧”、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
②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地转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控制,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③细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④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但极不准确的比喻。
B.这个比喻虽不准确,但极富诗意。
C.这是一个极不准确但富有诗意的比喻。
D.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
19.下列各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借代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B.第②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
C.第③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活动情形。
D.第④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
20.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调整语序,不得改变原意。(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村中的禾场,同田野上一样繁忙,但比田野慢一步。当第一车庄稼拉回来,第二车庄稼拉回来,后续不断地拉回来,满载的马车________,庄稼在禾场上“起山”了,禾场的繁忙才开始。
负责“起山”的人,先一捆一捆打好垛底,然后一圈一圈地往上码。码成垛的庄稼,用脚一踏虚晃晃的。码垛的人站在上面,好像头顶住了蓝天,眼中饱览的仅是禾场,却感觉瞭见了整个村庄,瞭见了环绕村庄的田野,瞭见了十里外火车穿过的镇子……
专门赶鸟的人,举着顶端扎一块破塑料布的长杆赶鸟。庄稼散发的________气息在禾场上空汇聚了,被阳光照射得五彩缤纷。一垛庄稼一种气味,鸟们喜欢哪种气味,就扑向哪垛庄稼。赶鸟人舞动长杆,从这一垛赶到那一垛,鸟们被赶________了,就跟他兜圈子气他,或三五成群地聚集在禾场墙外的树上,叽叽喳喳地________他。
鸟的骂声一片一片,像它们气炸的羽毛,落到赶鸟人身上,把赶鸟人糟蹋成被狗撕过的鸡毛掸子。赶鸟人边抖掉身上的骂声,边挥舞杆顶端的破塑料布,啪啪地扫荡着。鸟一轰而散后,丢下的骂半天才能落定,有的跟着鸟飘远了,有的粘在树梢上,有的落在庄稼垛上。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熙熙攘攘 熟稔 恼 袭击
B.浩浩荡荡 熟稔 怒 围攻
C.熙熙攘攘 丰稔 怒 袭击
D.浩浩荡荡 丰稔 恼 围攻
22.下列句子中的“好像”和文中加点的“好像”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几个茶客好像预感到什么灾祸,一个个往外溜。(《茶馆》)
B.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百合花》)
C.油菜花开得黄澄澄的,好像散碎金子;踏得稀烂的那条山路,晴过三天恐怕还不会干。(《黔小景》)
D.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荷塘月色》)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想象奇特,富有韵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四、写作(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19 21 22
答案 C C A A D BEG C D A D C D D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1.C 【解析】A.强加因果,由原文可知,“如何改造和利用城市商业文化空间,克服日益严重的人的异化危机”是一个重要议题;B.曲解文意,由原文可知,实体书店的空间改造已经为其找到解决生存发展的门路,有待讨论的是“实现人文关怀”;D.以偏概全,原文比较传统与新型书店顾客阅读效果的不同,或能生产出新的文本意义,不能推出传统实体书店空间不能生产出新的文本意义。
2.C 【解析】“打破了空间区域的门槛限制”错。混淆是非。由第六段“但,只有支付了一定金额的消费者才可以进入咖啡区,而舒适宽敞的付费课程区也只有书店会员才可以进入,小型展览区和讲座区则提供给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群体”的内容推知,书店对每个功能区设置了准入门槛。
3.A 【解析】A.“来自博物馆、研究所的客户来消费、交流”体现了将经济消费转化为考古文化、社会资源,“形成庞大的考古文博圈”体现了资源转化对这一群体文化、社会交际等的再生产。B.体现了实体书店的空间流动性,且顾客只是将经济消费转化为文化资源,不能完全支撑横线句观点。C.体现了实体书店空间给人的审美体验。D.体现了社会资源对书店的帮助支持,不能论证横线句观点。
4.【答案】①多地外文书店为外来人口提供无障碍阅读 ②空间平等性
③空间公平性(空间场景营造) ④城市之光书店支持少数族裔群体(每点一分)
5.【答案】①西西弗书店集阅读与休闲生活于一身,是具有文化传播、消费等功能的城市商业文化空间;②西西弗书店内部空间结构错落有致,多项目互补共存,追求空间的异质化(独特性),是城市居民的复合型生活空间;③西西弗书店“参与构成本地精神生活”是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城市文化共生发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具有人文关怀;④西西弗书店书目甄选则考虑文化主题、专业书籍、时下热点等,给读者多元、立体、主题化的文化服务互动体验,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实现了空间正义。(每点2分)
6.A 【解析】A.“写出在现代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之下,鄂温克族的生态环境被人为肆意破坏”说法错误。该句是用比喻的方式揭示出现代文明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涌入鄂温克族,给其带来的巨大冲击。
7.D 【解析】D.“已预见到远离大山的自己将无法在大城镇生存”错误。这是“我”的猜想,而不是西班自己的想法。
8.【答案】①让故事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老人的一生,就是整个鄂温克族的缩影。通过老人丰富而漫长的人生经历叙述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变,以及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引发人们对民族以及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
②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老人与第一人称组合在一起,借回忆往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营造一种浓重的怀旧氛围,亲切而感伤,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任意两点得4分)
9.【答案】①老人一生平和、包容,充满智慧,但无法改变孤独余生的命运。
②鄂温克部落生存艰难,处于行将消失的境地。
③被安顿在山下的鄂温克族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森林与驯鹿,也必将改变自己的习俗与信仰,从而慢慢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这无异于一个民族的消亡。
④小说“以小见大”,借鄂温克这个弱小民族生存抗争的挽歌来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关系,抒发了对日渐式微的传统文明的无限眷恋与无比哀痛之情。(任意三点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10.BEG 【解析】宋王于是……杀了使者,又派人去察看齐寇,使者……报告,宋王又大怒而屈杀了他。
11.C 【解析】A.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五亩大的住宅场地,把桑树种植在它的上面。B.正确。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句意:和越人在水上作战。/不是能游泳。C.错误。前一个“焉”是助词,不译,后一个“焉”是连词,相当于“乃”,译为“于是”。D.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若将适安”;“其坚不能举自也”。句意:你将到哪里去?/它的坚固程度不能承受水自身的压力。
12.D 【解析】D.原文“不报其情,又恐死”意思是“如果不报告实情,也恐怕会死”,并非“立刻被处死”。
13.【答案】
(1)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在江湖之上浮游,反而愁它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呢?
(“虑”,用绳结缀/考虑;“乎”,于,在;“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2)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活捉)。
(“樽下”,酒樽旁边;“卒”,最终;“禽”,通“擒”,捉住,捉拿。)
14.【答案】①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②宋人不能物尽其用;
③戎王贪图享乐,容易被蒙蔽;④宋王不听真话,听信谗言。(任意三点得3分)
【参考译文】
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不可直言相谏,过失就无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秦缪公时期,戎人势力强大。秦缪公送给他们十六人的女子歌舞队和技术高超的厨师。戎王非常高兴,因此而屡次大吃大喝,日夜不停。身边的人有谁说秦军将会到来,戎王就拉满弓射他。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寇到达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近了,国人恐慌了。”左右近臣们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军的弱小,怎么能够有像这样的情况?”
宋王于是发怒而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去察看齐寇,使者又像前面那人一样报告,宋王又大怒,又屈杀了他。像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三次。此后又派人去察看,这个使者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哥哥,哥哥问:“国家危险了,你将到哪里去?”弟弟说:“我为大王察看齐寇,没有料到他们这样近,而国人这样恐慌。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寇情况的人,都因为报告了齐寇近了而被杀。如今,报告实情,是个死;不报告实情,也恐怕会死。我该怎么办呢?”他哥哥说:“如果报告实情,你将比国破而死的人先死。”于是使者向宋王报告说:“根本看不到齐寇在哪里,国人都很安定。”宋王非常高兴。左右近臣都说:“先前死的那几个确实该死。”宋王赐给这个使者很多钱财。齐寇到来之后,宋王自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飞快地逃命去了。
15.A 【解析】A.“昨夜送友人渡河,今晨听友人唱离歌”错误,友人渡河与唱离歌,不可能分别发生在昨夜和今晨。“朝闻游子唱离歌”是说魏万的走,发生在今晨,“昨夜微霜初渡河”并非写友人渡河离开,“初渡河”是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16.【答案】
①时间上从现在倒叙至过去,再推向未来,让别情更婉转绵长。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是现在,写离别场景;“昨夜微霜初渡河”是过去,写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关城树色催寒近”“莫见长安行乐处”是未来,写友人一路向长安,提醒友人到长安后勿蹉跎时光。
②空间上从送别地延展至旅途,然后至京城,空间由近及远,让离别之情从不舍升级为牵挂与期许,更显丰富。
③时空交织,虚实相生,将友人间的别情升华为长辈对晚辈的劝勉之意:不要沉迷于享乐,应趁英年奋发有为。
【诗歌翻译】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17.【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8.D 【解析】上文是比喻的具体表现,所以衔接内容以比喻开头更加合理,排除AC;下文强调细胞燃烧需要条件,是对不准确的具体阐释,排除B。
19.C 【解析】A.“借代”错。借代是“代”,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喻”,强调相似性,“细胞”和“小火焰”有燃烧的相似性,属于借喻。B.“比拟”错误。“物质……就像一个……的轮子”,有本体“物质”,比喻词“像”,喻体“轮子”构成,此处为比喻。D.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发挥作用部分本来就很小,是事实,并非刻意夸大或缩小。
20.【答案】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解析】①搭配不当。“能量的产生”与“发展”搭配不当,可把“发展”改为“完成”。
②关联词搭配不当,与“不是”搭配,“或是”改成“而是”。
21.D
22.D 【解析】文中加点的“好像”指不确定的感觉。A.猜测。B.比喻词。C.比喻词。D.不确定的感觉。
23.【答案】①想象奇特:将鸟的叫声想象为骂声,再将鸟的骂声想象为气炸的羽毛,再将赶鸟的人想象成被狗撕过的鸡毛掸子。(3分)
②富有韵味:文中带有夸张性的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来鸟儿被驱赶吃不到食物的愤怒,具有画面感和喜剧感。(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