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学案(含解析)-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学案(含解析)-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课题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含答案)
课型 讲授课 主备 审核
学习 目标 1.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3.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习 重点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学习 难点 人口增长与清朝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预 习 案 1.明太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 的政策。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 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 2.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不断扩大,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 区也得到了开发。 3.清政府对 、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 、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4. 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 是棉纺织业中心, 是丝织业中心, 是制瓷中心。 5.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 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 , 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中的重要一环。 6.在商业活动中,具有地域特色的 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山西商人组成的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 。对当时 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 。明末连年战乱,灾疫肆虐,人口锐减。 8.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 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 产,极大促进了 的社会繁荣。
行 课 案 1.说一说什么是手工工场 这一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何特点 2.说一说明清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3.根据材料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4.说一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都有哪些 5.清朝前期盛世的出现对现代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6.为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元朝和明朝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7.为加强思想控制,秦朝、汉朝、明朝和清朝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8.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谈谈你的认识 9.列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概括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0.唐朝时,为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与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的制度是什么 11.元朝时,掌管全国行政事务、军事事务的中央机构分别是什么 为有效处理中央与地方 之间的关系,元朝创立的制度是什么 12.明朝时,朱元璋在中央、地方设立的机构分别什么 清朝时,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 作品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大批冤狱,这种做法被称为什么 13.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4.明清时期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检 测 案 1.从宋元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两句谚语的变化说明 ( ) A.经济重心南移,水稻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B.北方经济恢复发展,茶树棉花广泛种植 C.明清时期药材、花卉的大量种植 D.明清时期引进并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 当时中国( ) A.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B.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D.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3.明朝时期唐寅形容苏州地区“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 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这说明明清时期苏州地区 ( ) A.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 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C.商业景象一派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明末清初,广东南海县九江乡“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到乾嘉时期,“民多改业桑、鱼,树艺之夫,百不得一”,曾经的稻米主产区和输出区几乎不再生产稻谷。其稻米“尽仰赖于他乡”。除鱼桑之业,还有 甘蔗、柑橘种植,都被乡民视为获利途径。这一现象( ) A.反映农耕面积扩大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加快自然经济瓦解 D.表明手工工场产生 5.《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 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6.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表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时间人均耕地(亩)康熙二十年(1681年)27.92乾隆十八年(1753年)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3.56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 耕地面积大幅减少 C. 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D. 中外交通发达 7.清政府1759年颁布《防夷五事》,1809年的《民夷交易章程》,1831年的《防范夷人 章程》,内容包括:外国人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居住,不得私雇中国人当差,外国 妇女不得进广州城等。这说明清朝( ) A. 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B. 自给自足无需交流 C. 迁界禁海应对倭患 D. 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8.“明初《明实录》载:‘洪武三年,令商人输粮于边,给以盐引,商贾趋之若鹜,晋地多 商:”材料反映晋商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朝廷推行“开中法” B.江南手工业繁荣 C.运河漕运开通 D.海外贸易需求 9. 据史书记载,清朝时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据此推断,清朝时期( ) A.耕地面积扩大 B.人口增长迅速 C.商业发达 D.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10.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田亩数变化示意图.对下图信息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人口激增导致清代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各级官吏大肆兼并土地,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垦荒政策的推行使耕地面积增加 11.“清代《山西票号史》载:‘乾嘉以降,晋商票号汇通天下,官府税银、民间汇兑皆赖之。”晋商 票号的兴盛得益于( ) A. 白银货币化普及 B. 科举制度改革 C. 外国银行竞争 D. 手工业工场兴起 12. 清朝初年,由于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朝廷实施“禁海令”,郑氏降清后康熙曾下令解除海禁, 各国商人一时间大量涌向中国,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乾隆时期规定广州是唯一贸易口岸,在此实 行商行制度,所有对外贸易必须通过由朝廷认可和管理的“十三行”进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清政府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其中规定更加具体和细致。以上材料说明:( ) A. 清朝一直严格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海禁”政策有效抵抗了外来侵略势力 C. 闭关锁国政策在乾隆时期得到制度完善 D. 清朝时期的对外贸易逐渐走向良性发展 13. 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后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 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由此可知( ) A. 经济重心南移己经完成 B. 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较快 C. 重农抑商政策彻底改变 D. 全国性的商业网正式形成 14. 有一碑文记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种情况说明了( ) A.清朝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D.清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5. 如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花费24年时间创作的一幅传世名画《姑苏繁华图》(局部),作者巧妙 地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犊,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这幅作品彰显了清代 ( ) 繁荣的商业发展 B. 腐朽的官场风气 C. 频繁的中外交流 D. 开放的社会风气 16. 明清时期,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来的财富投入土地,或供应下一代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 业。由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传统观念制约商业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动摇
答案及解析:
1. 答案:D
解析:宋元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体现江南地区水稻产量高;明清时期 “湖广熟,天下足” 并非因湖广水稻超越江南,而是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粮食总产量提升,缓解了江南经济作物种植导致的粮食压力。A 选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完成,且水稻始终是主要作物,未体现变化原因;B、C 与粮食产量无直接关联,故选 D。
2. 答案:B
解析:1853 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远低于印度,主要因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对商品需求低。A 错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无依据;C 当时中国被迫开放,无保护政策;D 鸦片战争后经济破坏与消费低无直接因果,核心是小农经济抵制商品经济,故选 B。
3.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苏州 “五更市卖何曾绝”“十万烟火”“地值千金” 直接描述商业繁荣景象。A 未提农业;B 重农抑商政策未改变;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均与材料无关,故选 C。
4. 答案:B
解析:九江乡从 “鱼塘十之八” 到 “民多改业桑、鱼”,稻米依赖输入,经济作物(甘蔗、柑橘)种植以获利为目的,体现农业生产商品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A 农耕面积缩小;C 自然经济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D 未提及手工工场,故选 B。
5. 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的核心特征是雇佣关系(“匠有常主,计日受值”)。A 机器生产属工业革命后;C、D 是手工业发展表现,非本质依据,故选 B。
6. 答案:A
解析:康熙至乾隆年间人均耕地锐减,主因是清朝前期社会稳定,人口快速增长(远超耕地增长速度)。B 耕地面积实际增加;C 垦荒政策应缓解矛盾;D 与耕地无关,故选 A。
7. 答案:A
解析:《防夷五事》等章程限制外国人在华活动,体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B “无需交流” 绝对化;C 迁界禁海针对明末清初,非倭患;D 腐败未体现,故选 A。
8. 答案:A
解析:材料中 “令商人输粮于边,给以盐引” 即明初 “开中法”,商人以粮换盐引获利,直接推动晋商兴起。B、C、D 与材料无关,故选 A。
9. 答案:D
解析:江宁机户 “织机五六百张”、佛山棉织工场 “2500 家,织工超 5 万”,直接反映清朝手工业规模大、发展水平高。A、B 与手工业无关;C 商业发达非材料重点,故选 D。
10. 答案:A
解析:图示显示人口增长与人均耕地面积呈负相关,人口激增导致人均耕地急剧减少。B 农耕经济发展未体现;C 土地兼并无直接数据;D 垦荒增加耕地但未抵消人口压力,最准确解读为 A。
11. 答案:A
解析:晋商票号 “汇通天下” 依赖白银货币化普及,便于资金流通。B 科举、C 外国银行、D 手工工场均与票号兴盛无直接关联,故选 A。
12. 答案:C
解析:康熙曾解除海禁,故 A “一直严格执行” 错误;B “有效抵抗侵略” 无依据;D “良性发展” 与闭关锁国矛盾。乾隆时期以广州为唯一口岸、设十三行、颁布《防范外夷规条》,标志闭关锁国政策制度化、完善化,故选 C。
13. 答案:B
解析:盛泽镇从荒村发展为 “繁阜喧盛” 的市镇,体现江南工商业市镇快速兴起。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C 重农抑商未彻底改变;D 全国性商业网未提及,故选 B。
14. 答案:B
解析:“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明确体现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A 市镇发展非核心;C 控制严格与材料无关;D 经济重心南移与明清无关,故选 B。
15. 答案:A
解析:《姑苏繁华图》描绘苏州 “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直接展现商业繁荣景象。B 官场、C 中外交流、D 社会风气均未体现,故选 A。
16. 答案:B
解析:商人将财富投入土地或支持子弟科举,反映 “重农抑商”“士农工商” 传统观念制约商业资本积累,阻碍商业进一步发展。A 小农经济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C 萌芽与材料无关;D 重农抑商政策未动摇,故选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