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培优课(八)速检速测:①九一八事变 ②淞沪会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④中共七大 ⑤重庆谈判 ⑥城市 ⑦渡江战役【典例】 (2023·辽宁卷,8)1939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的收支“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并“想各种办法节省”。此举旨在( )A.促进军民团结 B.完善财经制度C.巩固苏区政权 D.坚持长期抗战◆解题思维明立意 (1)主题: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 (2)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抓关键 “加紧生产以谋自给”“想各种办法节省”排干扰定选项 据材料“加紧生产以谋自给”“想各种办法节省”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中国共产党发起大生产运动,要求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节省开支,以坚持长期抗战,故选D项1知识体系网络构建解题模板·题型突破史实A不符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偷梁以谋自给”“节省”强调解决经济述换柱难,与完善财经制度无关,排除苏区政权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建立时空的工农苏维埃政权,而此时为抗战时错位期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排除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课标要求】1.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分析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灭亡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①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②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2)概况:为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3)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1月10日。(2)结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但是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了这些协议。微思考1 阅读教材P150图片《当时报纸关于接收的报道》:报纸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在一片抗战的胜利声中,国民党官僚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为其埋下了日后政权覆亡的种子。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50图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图中国民党军队调动方向说明了什么 提示 国民党抢占胜利果实,积极准备内战。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抗战胜利后,存在两种不同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②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积极准备发动内战。③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面前表现出了和平的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影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必会——构图解史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学习任务二 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全面内战的爆发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大规模进攻解放区挫败全 面进攻 方针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时间 1946年7至10月结果 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重 点进攻 背景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结果 陕北 地区 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山东 地区 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2.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经济崩溃①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②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2)政治孤立:1946年11至12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微思考1 阅读教材P152“史料阅读”:这则史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 全面内战爆发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上远超人民解放军,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52图片《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原因何在 提示 问题: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面临统治危机。原因: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陷入崩溃;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②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所导致的经济、政治困局,表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统治危机。2.必考——核心概念①解放区:指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的地区。特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敌伪统治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地区。②第二条战线:即爱国民主统一战线,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而言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了抗议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爱国民主运动,后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3.必知——易错易混①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其必然反共反人民的面目。而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以实现民主政治,推翻国民党军事独裁统治为目标。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②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战略方针上明确实行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学习任务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土地改革(1)依据:1947年夏,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2)意义: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2.战略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3.战略决战(1)过程战役 部队 战果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东北野战军 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2)影响:基本摧毁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北平和谈七届二中全会 召开 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内容 (1)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2)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3)提出“两个务必”,提醒中国共产党全党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意义 为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北平和谈 1949年4月,国共两党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胜利原因 国民党 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中国 共产党 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胜利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微思考1 阅读教材P153“史料阅读”: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土地改革有何特点 提示 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彻底平分土地,体现公平原则;重要生产资源与生产资料都参与分配;出台法令以保障土地改革的成果与农民的利益。微思考2 1948年7月至11月,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至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摘编自教材P154“史料阅读”)这表明了什么 提示 人民解放军取得军事上的优势,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战阶段。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人民解放军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2.必考——核心概念《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10月10日正式公布实施。主要内容: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规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规定设立人民法庭。3.必知——易错易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但不能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也不能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4.必会——构图解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重点难点1.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2.难点: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主题一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与民主的努力史料实证——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史料 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抵抗,也仍是为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摘编自周恩来《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1946年10月19日)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成果展示 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一面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犯,一面不放弃和平努力,尽力争取和平。历史解释——重庆谈判的意义史料 为实现“和平建国”的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准备在谈判中作出重大让步,以诚促和。……“但是让步是有限度的,以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为原则。”……应该说,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重庆谈判的延续和扩大,重庆谈判则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作了良好的铺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王海蛟《重庆谈判的历史意义》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说明重庆谈判的历史意义。 成果展示 中国共产党在谈判中坚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重庆谈判为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建国纲领案等协议奠定了基础。内战爆发的必然性阶级属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主要矛盾 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双方策略 (1)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方面是“假和平、真内战” (2)共产党方面抱着和谈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主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史料实证——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史料 在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中,将蒋介石集团的腐败、昏庸、专制、无能一一历数,以说明国民党的失败是咎由自取,完全是自己造成的……——摘编自刘凤舞《民国春秋(第四卷)》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分析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成果展示 国民党统治腐朽、独裁专制,失去民心。历史解释——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史料 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分析解放区农民有如此高的积极性的原因。 成果展示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历史解释——七届二中全会史料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指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历史背景。 成果展示 主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历史背景: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筹建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人民解放战争迅速结束的原因(1)从中国共产党方面来说政治上 中国共产党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经济上 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思想上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军事上 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确方针政策;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2)从国民党方面来说经济上 财政赤字和币制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加速了经济的崩溃政治上 政治腐败,失去民心,威信一落千丈,直接动摇了国民党政权的基础军事上 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走向失败和灭亡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1.(2023年3月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13)1945年8月《大公报》曾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地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二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三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指( )A.西安事变 B.皖南事变C.重庆谈判 D.三大战役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三喜”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渝”是重庆,因此是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C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排除A项;皖南事变发生在1941年,也不是喜事,排除B项;三大战役发生在1948—1949年,排除D项。故选C项。2.(2024年6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0)《人民画报》创刊于解放战争时期,第8期(如图)集中报道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重大事件,该事件( )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C.摧毁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D.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答案 B解析 根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知,这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正确;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排除A项;三大战役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排除C项;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3.(2024年1月黑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6)1948年9月至11月,解放东北全境,并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优势的战役是(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48年9月至11月,通过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C项正确;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战场,排除A项;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排除B项;渡江战役开始于1949年4月,排除D项。4.(2024年5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1)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答案 D解析 据题干“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故选D项。5.(2024年6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8)下表是某学生整理的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这位历史人物是( )年份 1921年 1927年 1945年 1949年经历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A.孙中山 B.宋教仁C.李大钊 D.毛泽东答案 D解析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了秋收起义,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故选D项。1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家国情怀)【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正面战场的抗战1.战略防御阶段会战 时间 结果 影响淞沪会战 1937年8月至11月中旬 日军占领上海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太原会战 1937年9月至11月初 平型关大捷;太原失守 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徐州会战 1938年1月至5月 徐州沦陷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 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武汉失守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广州、武汉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2.战略相持阶段(1)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①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2)后方支援《论持久战》 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为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战略方向向大后方迁移 表现 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影响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微思考1 阅读教材P142“史料阅读”:平型关大捷在抗日战争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提示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43“史料阅读”:简要概括“我之努力”的事实。提示 坚持军事抵抗;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微思考3 阅读教材P143“历史纵横”: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有何影响 提示 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效的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先后组织了多次会战,有力地抗击了日本的侵略。②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③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2.必考——核心概念正面战场:是指中国军队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3.必知——易错易混①误把淞沪抗战等同于淞沪会战。淞沪抗战是指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的这一事件。②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初期是积极的,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正面抗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③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开赴华北战场对日进行的一次战斗,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台儿庄大捷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学习任务二 敌后战场的抗战1.战略防御阶段(1)敌后战场的开辟背景 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战法 根据地军民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意义 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2)沦陷区的抗战①积极开展抗日宣传。②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实行“以战养战”的部署。③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2.战略相持阶段(1)百团大战背景 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特点 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的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概况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发动了105个团,20余万人投入战斗,取得重大胜利意义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2)皖南事变①原因: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②过程: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③结果: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3)根据地建设军事 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 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政治 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微思考 观察教材P144《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大都分布在省与省交界的农村地区。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2.必考——核心概念①陕甘宁边区政府:是1937—1949年之间,在中华民国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的部分区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②“三三制”原则:全民族抗战时期,抗日民主政权中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1/3。共产党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3.必知——易错易混抗日根据地≠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是指在1937—1945年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的地区,主要目的是抗击日本的侵略。革命根据地特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地区,主要目的是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4.必会——构图解史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学习任务三 东方主战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背景 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标志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中国战场的贡献 抗日 主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配合 盟国 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协助英军抗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开罗 宣言》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会后发表《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华民国订立 新约 1943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微思考 阅读教材P147“历史纵横”(上):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中国抗战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 支持了国内抗战,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力量;在止住了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后方进攻的同时,减轻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使日军处于分割局面,无力扩大。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必考——核心概念中国远征军:1942—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打通抗战“输血线”而出征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是中国与反法西斯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中国军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赴缅作战的胜利,对太平洋战争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3.必会——构图解史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学习任务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召开 1945年4—6月,在延安隆重举行内容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意义 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2.抗战胜利(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签字投降。(2)意义①近代首胜: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②大国重立: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民族复兴: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的新征程。微思考1 观察教材P148《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及文字注释:抗战结束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48“史料阅读”:罗斯福的话有何意义 提示 说明中国的抗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中共七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②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③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④中华民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必知——易错易混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而非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中国人民虽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完全独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重点难点1.重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及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2.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其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主题一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料实证——正面战场的抗战史料 (1938年的)10月初,第27师团占领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敌军官兵致其亲友的信件,内容几乎都是有关我军情况以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掺杂私事。——摘编自冈村宁次日记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分析,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如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成果展示 态度:坚决抗敌。意义:抗战积极,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多次会战,牵制了大量的侵华日军,延缓了日军进攻,消耗了日军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历史解释——敌后战场的抗战史料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逐渐构成了与正面战场相配合的、独立的敌后战场。根据地军民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积累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在战略上造成对日本重点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为赢得全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等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意义。 成果展示 积累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斗争和建设经验;有效地牵制、打击了敌人;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逐渐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成为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1.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1)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狂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军事、经济实力,对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为敌后战场的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4)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海沿江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5)正面战场中爱国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大大增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2.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2)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3)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中国抗日战争正确战略的提出者、指导者和引领者。(4)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为整个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和主力。(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弘扬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主题二 抗日战争的胜利唯物史观——抗战胜利的原因史料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毛泽东、朱德等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谈话会上提出的关于政府处理卢沟桥事变的方针得到各界一致的拥护,甚至军界、政界过去反对蒋介石的人物,亦表示拥护蒋氏抗战方针。天津《大公报》的一篇短评说:“目前举国一致准备拼命自卫的精神,真不是前几年所能想像的。”——摘编自王建朗、曾景忠《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战争(1937—1945)》 研讨交流 史料体现了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哪些原因 成果展示 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面觉醒。家国情怀——抗战胜利的意义史料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摘编自杨奎松《抗日战争燃起中国现代国家的梦想》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的观点。 成果展示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组织领导 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民众因素 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战略因素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国际因素 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1.(2024年6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①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 ②制定和执行全面抗战路线 ③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 ④派遣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促成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和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开辟的敌后战场在抗战相持阶段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①②③正确;1942年,国民政府派遣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④排除。故选A项。2.(2024年7月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3)1937年11月,太原战役结束后,毛泽东指示,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战争已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战争开始,并要求八路军力争山西全省乡村,发动群众运动起来,多打小胜仗、开辟全面抗战新局面。材料说明,华北抗战即将进入( )A.敌后游击战阶段 B.城市攻坚战阶段C.正面阵地战阶段 D.全民族反攻阶段答案 A解析 据题干信息,毛泽东指示八路军力争山西全省乡村,发动群众,多打小胜仗,这符合敌后游击战灵活、分散、在敌人后方开展小规模战斗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强调在乡村开展斗争,并非针对城市进行攻坚战,排除B项;通常正面阵地战是大规模的、在固定阵地上的对抗,而此处强调以八路军为主体在乡村开展斗争,排除C项;此时是1937年11月,还未到全民族反攻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年1月辽宁省学业水平考试,17)《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重要文章。文章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才能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观点,为抗战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指导。该文章发表于(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C.湖南长沙 D.陕西延安答案 D解析 1938年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故选D项。4.(2023·新疆学业水平考试,1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民主是抗日的保证”,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民主选举,实行的是( )A.“三三制”原则 B.大生产运动C.减租减息政策 D.精兵简政答案 A5.(2024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华民国的法律文件是( )A.《联合国宪章》 B.《马关条约》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答案 D解析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会后发表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故选D项。1单元检测卷(八)(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4·山东济宁高一期末)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发生了一场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反对华北“自治”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这场运动( )A.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D.抵制了日军对华北的侵略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一二·九运动作为一场反对华北自治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故选B项;华北事变的发生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排除C项;一二·九运动未能抵制日军对华北的侵略,排除D项。2.(2024·浙江丽水高一期末)日本统帅部1936年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解放区的大日本侨民。”为此,日本发动了(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答案 D解析 据材料“1936年规定”“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D项;1931年日本在东北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3.(2024·云南红河州高一期末)1937年4月,红军指战员钟士灯在家书中写道:“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现在说起到达北方,使用(实行)国共合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合(了)许多抗日友军。”这反映出(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B.反侵略的民族意识日益高涨C.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D.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答案 B解析 红军指战员钟士灯在1937年的家书中提及大家都是为了抗日,并提及国共合作和联合抗日友军,这显示了当时社会各界对抗日的共识和团结,反侵略的民族意识在日益高涨,故选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广州、武汉陷落后,排除D项。4.(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中)1937年9月22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题为“共赴国难”的宣言,其中提道:“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这说明( )A.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B.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C.中共依据主要矛盾变化调整政策D.国共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答案 C解析 1937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此背景下发表宣言,表达与国民党合作的意愿,并愿意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这明显是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的政策,故选C项;虽然宣言中提到了三民主义,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实际上是新三民主义,特别是其中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国共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B、D项。5.(2024·湖南岳阳高一期末)“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惨案C.卢沟桥事变 D.重庆大轰炸惨案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的“一九三七……一二一三……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哀哉国殇”正是对南京大屠杀的准确描述,故选B项。6.(2025·江苏扬州高一测试)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设立华北开发公司,成为华北最大的掠夺与垄断机构。同时,另组建华中振兴公司垄断和掠夺华中企业。日军此举的动机是( )A.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B.实现以战养战政策部署C.扭转华北华中经济困境D.反对国联国际共管方案答案 B7.(2024·江苏海安高一期末)全国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工业在炮火中艰难向西南大规模迁移,包括机械、化学、电器、钢铁、纺织工业等。内迁工厂在1938—1940年间的生产总值达14 586万元,平均每厂内迁后产值累计为近50万元。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是( )A.推动国统区经济快速恢复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D.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保障答案 D解析 在全国抗战的背景下,东部沿海工业向西南的大规模迁移不仅保存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还为抗战前线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这些内迁的工厂在抗战期间持续生产,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故选D项。8.(2024·安徽芜湖高一期末)1938年,武汉会战打响,国共两党提出“保卫大武汉”的口号。全国音乐界积极响应,创作抗日歌曲,参与救亡歌咏活动,组织万人大合唱等。他们的行动( )A.反映了团结抗日成为各界共识B.推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体现了民众抗日救亡热情高涨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答案 C解析 1938年,武汉会战打响后,国共两党提出“保卫大武汉”的口号,全国音乐界积极响应并组织救亡歌咏活动,这体现了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情高涨,故选C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到是国共两党的号召及音乐界的积极响应,未体现“各界”,A项具有片面性,排除;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而此时武汉会战刚打响,排除B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经建立,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9.(2025·广东深圳高一期中)1941年,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上述规定( )A.是中共创建人民政权的开始B.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C.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大发展D.扩大了中共边区政权的影响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41年中共中央在边区实行“三三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也扩大了中共边区政权的影响,故选D项;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中共创建人民政权的开始,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三三制”,不能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根据地的政治领域,没有涉及“根据地的经济大发展”,排除C项。10.(2025·福建宁德高一期末)1941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党中央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同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体现的革命精神是( )A.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实事求是,勤于钻研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故选C项;据材料“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可知,此时主要是人民军队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靠群众,排除A项;“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与红船精神有关,排除B项;勤于钻研更多的是科技领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11.(2024·山西运城高一期末)下表是某校学生为撰写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而收集的资料。抗战时间最长 长达14年付出代价最大 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抗击日军最多 歼灭日军150多万人。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最高达94%,牵制日军240万人支援盟国情况 牵制日本北上和南下,支持了苏、美、英盟军的作战 中国军队两次入缅作战,直接支援盟军在印、缅战场对日作战据此推知,该论文的主题是(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B.日军的侵华暴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C.全民族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D.日本不断扩大战争规模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 A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抗战时间最长,而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抗击了最多的日军,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并支援了盟国的作战。这些都表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东方的主战场,故选A项。12.(2024·江苏扬州高一期末)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从中国窃取的所有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应该归还于中华民国。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A.日本侵略彻底失败 B.美苏推行强权政治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答案 C解析 《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其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这表明在二战期间,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和确认,反映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故选C项;1945年日本才正式宣布投降,1943年时日本侵略尚未彻底失败,排除A项;《开罗宣言》由中、美、英三国发表,未涉及苏联,且不能反映美苏推行强权政治,排除B项;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才取得胜利,排除D项。13.(2024·贵州贵阳高一期末)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以上数据说明抗日战争( )A.捍卫了国家主权独立B.是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C.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答案 D解析 材料“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体现中国军队付出的重大的代价,材料“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体现中国抗击的大量的日军,说明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故选D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国家并不独立,排除A项;题干说的是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B项是国内意义,排除;抗战时期中国领土主权并不完整,排除C项。14.(2024·浙江湖州高一期末)下图是关于1945年时局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A.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B.国共双方成立联合政府的愿望C.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企图D.国共两党北平和平谈判的破裂答案 C解析 材料漫画绘制于1945年,以“国共谈判”为题,桌面下国民党手握枪支,反映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企图,故选C项;材料漫画以“国共谈判”为题,说明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材料漫画中国民党手握枪支,说明国民党并非真心谈判,排除B项;北平和平谈判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5.(2024·四川成都高一期末)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后,中共中央准备将机关驻地迁至与南京仅一江之隔的淮安,以利于共商国是;苏皖边区政府也将自己的办事机构搬出,以备延安来的中央同志居住。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坚持议会斗争的革命道路B.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C.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D.积极致力于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答案 D解析 中共中央准备将机关驻地迁至与南京仅一江之隔的淮安,以及苏皖边区政府搬出办事机构以备延安来的中央同志居住,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后,仍然致力于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共同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故选D项;题目中并未提及议会斗争,排除A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的是1948—1949年的三大战役,与“1946年”不符,排除B项;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决定将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排除C项。16.(2024·北京朝阳区高一期末)1946年8月,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次谈话的背景是( )A.国民党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B.千里跃进大别山C.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D.孟良崮战役胜利答案 A解析 据材料“1946年8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1946年8月,毛泽东接见了美国记者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故选A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项;1945年10月,国共双方通过重庆谈判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排除C项;孟良崮战役的时间为1947年5月,排除D项。17.(2025·广东揭阳高一期末)1948年,民主派普遍认为,所谓“民权”,变成了官权,变成土豪劣绅的权,地痞流氓的权。民族资产阶级更相信国民党是官僚资本、豪门资本的代言人。农民则对于长期盼望的平均地权彻底灰心。据此可知,国民党( )A.开始摒弃新三民主义B.统治已呈现全面危机C.初现专制独裁的面目D.所属阶级利益发生改变答案 B解析 据材料“1948年,民主派普遍认为,所谓‘民权’,变成了官权”“民族资产阶级更相信国民党是官僚资本、豪门资本的代言人”“农民则对于长期盼望的平均地权彻底灰心”及所学可知,民主派、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对国民党统治深深的失望,国民党在民众中的信誉已经丧失,故选B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国民党专制独裁的面目此前已经暴露,排除C项;1927年之后的国民党始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排除D项。18.(2024·江西吉安高一期中)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B.国民革命进入到高潮阶段C.抗日战争即将获得胜利D.解放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答案 A解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背景下,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故选A项;当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C两项;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时,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排除D项。19.(2025·云南保山高一期末)1948年,解放区广泛传唱:“老百姓呀管村庄,讲民主,爱地方,大家快活喜洋洋。”这是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的歌词,这说明( )A.土地改革顺应民主政权建设B.歌曲是政治宣传的新途径C.农民在政治上翻身当家作主D.大生产运动得到广泛开展答案 A解析 据材料“1948年,解放区广泛传唱”“老百姓呀管村庄,讲民主,爱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故选A项;歌曲是政治宣传的途径之一,但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是“新途径”,排除B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在政治上翻身当家作主,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得到广泛开展,与材料时间阶段“解放战争时期”不吻合,排除D项。20.(2025·四川绵阳高一期末)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近百万农民、东北160万农民参加了解放军,民兵参战者近290万人;至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人,冀中有480万人随军出征。由此推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是( )A.军纪严明 B.统一战线C.土地改革 D.作风廉洁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通过分配土地给农民,激发了他们对共产党的支持和参与革命的热情。这直接解释了为何有大量农民参与解放军和民兵,以及随军出征,故选C项;虽然军纪严明对军队的战斗力和形象有重要影响,但它并不能直接解释为何大量农民会积极参与和支持解放战争,排除A项;统一战线确实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更多地体现在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而非直接解释农民为何会积极参与,排除B项;作风廉洁对军队的形象和士气有正面影响,但它不能解释农民为何会积极参与,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21.(2024·云南普洱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正在医院治病的张学良紧急召集东北军部将开会说,“这次挑衅的举动,来势很大。”“现在我们既已听命于中央,所有军事、外交均系全国整个的问题,我们只应速报中央,听候指示。”“(日本军队)在柳条湖制造炸坏路轨事件,诬称系我方的军队所为,我们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如此正可证明我军对他们的进攻,都未予以还击,更无由我方炸坏柳条湖路轨之理。”当时各将领亦以张学良的主张为然,连夜电报南京中央政府。——摘编自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我所知道的张学良》材料二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的影响之下,张学良、杨虎城率领的东北军、西北军,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了对蒋介石的兵谏,并向全国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使南京政府陷入了混乱,有主张政治方式和平解决者,也有主张讨伐张、杨和轰炸西安者,但民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十分强烈。经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代表的艰苦努力,蒋介石基本接受了条件,达成了六项协议,并在张学良陪同下于26日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挑衅的举动”是什么,并概括国民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6分)答案 (1)“挑衅的举动”: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大规模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措施:令东北军“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并撤出东北;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联迫使日本撤兵。(2)原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历史大势所趋,这不仅是救国的需要,也是民族生存和振兴的需要;中共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努力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侵害他们的在华利益,极力谋求和平解决。22.(2024·江苏溧阳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日战争既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国家意志和精神的较量。中国共产党人以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共产党人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利益献出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为民族精神的振奋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进行抗战……秉持民族大义,肩负历史重任,以自己的政治主张、钢铁意志和模范行动,一直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材料二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抗战精神的内涵。(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并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0分)答案 (1)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原因: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鼓舞者和组织者;率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23.(2025·四川成都高一测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政权建设问题的党内指示中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其中,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陕甘宁边区政权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摘编自窦红莉《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措施及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的土地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该时期中共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原因。(8分)答案 (1)措施: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影响: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有利于赢得抗战的胜利。(2)新变化:由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或从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回答)。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形势的变化;完成反封建革命任务的需要;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获得农民支持,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1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坐标◇单元主旨 从1931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并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时期。1.局部抗战开始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国局部抗战开始。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日趋高涨,推动了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936年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2.全民族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由此开始,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3.人民解放战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策和主张。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标要求】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局部抗战1.日本局部侵华(1)背景①历史原因: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②现实原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2)表现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此后,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②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③建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④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2.各界应对举措国民政府 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国联 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东北军民 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代表人物有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等中国 共产党 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 会议 1935年底召开,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爱国学生 一二· 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国民党爱国军队及将领 中国 军队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西安 事变 背景 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反复劝说蒋介石应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主张的努力失败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结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微思考1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摘自教材P135)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这次会议的召开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目的:侵占满洲,进而侵占全中国。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36“历史纵横”:概括“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的历史意义。提示 “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基本形成,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微思考3 阅读教材P137“史料阅读”:概括张学良、杨虎城的通电主张。提示 主张:政治民主;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实行全民族抗战。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侵华战争,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华北事变激发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2.必考——核心概念十四年抗战: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完整地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胜利的史实,强调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3.必知——易错易混①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的地位只是开始上升,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②南京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不代表国民政府没有为抗战作准备。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很早就认识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为抗战作了准备及制定了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规划(如将沿海工业西迁,建设战略要地、军事要塞及城市、交通线的防御工事等)。学习任务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全国抗战由此开始。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通电全国: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2)庐山会议: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3)洛川会议:1937年8月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4)递交宣言: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5)改编红军: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6)正式建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微思考1 观察教材P138图片《日军炮轰宛平城》:日军炮轰宛平城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行为 这一事件对抗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日军轰炸宛平城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行为。影响: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由此进入全国抗战阶段。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40—141“问题探究”:《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从哪几个方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诚意 提示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遵守三民主义,停止暴力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权,接受军队改编,共赴国难。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中国全国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必考——核心概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政治力量。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3.必知——易错易混全民族抗战不是单指国共两党的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其中,国共两党犹如两面旗帜,起到引领、带头的作用。学习任务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1.大屠杀和大轰炸(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2)重庆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2.殖民统治方式 方针或政策 罪行政治侵略 “以华制华” 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经济掠夺 “以战养战” 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军事进攻 “三光”政策 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3.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4.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微思考 阅读教材P139“史料阅读”:概括《拉贝日记》的史料价值。提示 材料选自德国人拉贝在南京的生活日记,属于文献史料。拉贝是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略中国、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他的日记是研究侵华日军罪行的一手史料。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侵华期间,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犯罪行为。②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无数惨案,实施细菌战,推行“慰安妇”制度,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2.必考——核心概念“以战养战”:是指利用从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以战养战”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用以维系和扩大战争的基本政策之一。重点难点1.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2.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主题一 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史料实证——日本侵华的原因史料一 我对华政策的主旨精神是确保远东地区的和平,实现日中共荣。至于其实行方法,鉴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特殊地位,应区别对待中国与满蒙地区,实施不同的政策:满蒙地区,特别是东三省地区,是在国防与国民生存方面有重要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我们必须给予其特别的考虑。如果,动乱蔓延至满蒙地区,并威胁到日本的特殊地位与权益,不管威胁来自何处,日本都必需斗争,伺机而动。——摘编自《对华政策纲领》(1927年)史料二 九一八事变前一天,美国国务卿与日本驻美大使出渊胜次达成一项秘密谅解:美国保证不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行动,日本则保证其在中国东北的行动应限于锦州以北。直到日本侵占锦州,并向锦州以南进犯时,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才照会中国和日本,宣布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干涉,违反了《凡尔赛条约》,美国政府对此不予承认。——摘编自秦利《揭秘:“九一八事变”前美日曾达成“秘密谅解”》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成果展示 满蒙地区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对日本而言意义重大;日本明治维新后,将“征服满蒙”定为日本国策;美国等国实行绥靖政策,对日本侵略采取默认态度,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家国情怀——认识日本的侵华暴行史料 我们中国人民,半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不可胜书……——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成果展示 制造事变,发动侵略战争;进行血腥殖民掠夺;实行奴化教育;等等。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多重因素叠加的产物根本原因 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外扩张,来获得大量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历史原因 “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日本明治维新后,将“征服满蒙”定为日本的国策客观原因 西方大国实施绥靖政策。为求苟安,英、美等国政府对日本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弱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大大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直接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在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日本国内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处于内外交困的日本帝国主义为尽早摆脱危机和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决心加紧发动侵华战争现实原因 日本国内资源匮乏。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经济表现出更多的对外依赖性,对生存空间和工业资源的渴望演变到极致就成了对外侵略掠夺思想原因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日本推崇武士道精神,向本国国民疯狂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宣扬法西斯思想,这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基础国际因素 日本力图打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在一战后建立的华盛顿体系中,日本受到美国等国家的压制,不满于华盛顿体系的日本,竭力突破这一体系的束缚有利时机 “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再加上全力“围剿”红军,根本无暇顾及日本2.日军对华殖民统治的特点政治 日军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经济 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产思想 文化 日本侵略者从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践踏国 际公法 实施违反人性的细菌战,推行“慰安妇”制度主题二 局部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史料实证——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史料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略,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上海军民、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展开了英勇抗战,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中共中央主张“联蒋抗日”,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期中国抗战的特点。 成果展示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形式多样,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学生运动、兵谏等多种形式;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有自发性质。历史解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史料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摘编自《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 成果展示 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改变农村土地革命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同意红军改编。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2.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1.(2024年5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0)如图残历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石碑左面铭刻的文字是:“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一·二八事变发生在上海,排除B项;华北事变发生在华北,排除C项;七七事变发生在北京,排除D项。故选A项。2.(2024年1月黑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5)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人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的抗日武装是( )A.八路军 B.中国工农红军C.新四军 D.东北抗日联军答案 D解析 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东北地区各抗日武装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共三万余人。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故选D项。3.(2024年7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12)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以武力逼蒋抗日。经过多方努力,最后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标志着( )A.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B.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C.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之间的内战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A项正确;1937年洛川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都是在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4.(2024年1月广东省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40)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正确把握,并据此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当时国内局势的基本特征是( )A.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势在必行B.国民党失去民众的支持C.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D.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答案 D解析 西安事变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确实非常突出,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助于国共两党暂时放下内部矛盾,共同面对外来的民族矛盾。故选D项。5.(2023年3月云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2)与下面两幅图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C.南京大屠杀 D.旅顺大屠杀答案 C解析 通过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日军进入南京中华门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为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国家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C项正确。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培优课(八).docx 单元检测卷(八).docx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docx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docx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