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标要求】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政治(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2)二次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因“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开进。(3)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2.经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 (1)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2)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表现 纺织、面粉及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曲折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财富,使民族工业发展受阻微思考1 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摘自教材P128)其实质目的是什么 提示 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28“历史纵横”: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提示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2.必考——核心概念官僚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这是帝国主义资本的衍生物和附庸。中国典型的官僚资本主要是指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托这一政权形成的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等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3.必知——易错易混“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为名义上的统一政府,实际上仍有军阀割据的情况。如,山西仍然是阎锡山的势力范围。学习任务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1.开展武装斗争(1)南昌起义原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过程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起义军占领南昌城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八七会议召开 1927年8月7日,汉口内容 ①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②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3)秋收起义①时间:1927年9月。②经过: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2.开辟革命新道路(1)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会师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意义 ①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建立红色政权①标志: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②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3)开展土地革命①措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②意义: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微思考1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摘自教材P130“史料阅读”)材料中的“边界红旗子”是指什么 为保证“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措施: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31《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农村革命根据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 提示 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地区;多位于两省或几省交界的地方。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工农武装割据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②秋收起义中进攻中心城市失败说明敌强我弱,必须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③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斗争中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2.必考——核心概念①革命根据地:是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为“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②工农武装割据: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和以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基本依托的革命实践。《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基于实践的理论总结,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③土地革命:是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这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3.必知——易错易混①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早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掌握一部分武装力量,但这些武装力量不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民主专政,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权。4.必会——构图解史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学习任务三 红军长征1.背景: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过程(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左”倾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2)转折:遵义会议召开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主题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内容 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胜利①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后与陕北红军会师。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等地会师,长征胜利结束。3.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微思考 观察教材P132《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红军长征使中国的革命中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②红军长征历尽艰辛最终取得胜利,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必考——核心概念①“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②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3.必知——易错易混遵义会议只是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并没有彻底清算“左”倾错误。重点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2.难点: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主题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历史解释——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史料 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 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 ……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育百万之高级学子 吾国何时可参与寰宇诸强国之角逐……此文的编者按语说,“此十问俱实现,则中国富强矣,国人安乐矣!”——摘编自《十问未来之中国》(1929年)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 成果展示 政治分裂,人民生活痛苦;工业基础薄弱;教育落后;外交屈辱。史料实证——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史料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部分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的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摘编自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成果展示 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原因:部分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题二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和红军长征历史解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史料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摘编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 成果展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有计划的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创立人民革命武装。历史解释——红军长征史料一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指引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指引我们胜利向前,向前……——[词]韩笑、[曲]时乐濛《遵义城头霞光闪》史料二 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不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很不了解,存有怀疑和恐惧心理。红军每到一处,无论部队多疲劳、情况多危险、环境多复杂,红军都把宣传群众、为群众解除痛苦作为重要任务。长征时期,在沿途建立了红色政权,这些政权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斗争。如果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就不可能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转变到抗日战争的兴起,更不会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力量的空前大发展。——摘编自黄显文《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及其深远影响》等 研讨交流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云消雾散”是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是指什么。(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成果展示 (1)云消雾散: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舵手: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2)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含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原因 社会性质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力量对比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而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易于突破群众基础 经过国民革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如湖南、广东等省,曾有过工会和农民协会等组织红军力量 有相当力量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存在与发展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以及政策的准确性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长征胜利的“奠基”意义角度 阐释思想 认识到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延安整风奠定了基础组织 为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基础精神作风 英勇不屈、顽强生存的精神,为我党我军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军事 红军指战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为最终形成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民众 沿途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国际 为提升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1.(2024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6)使中华民国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初步获得形式上的统一”的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B.“东北易帜”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D.宁汉合流答案 B解析 1928年年底,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建立,当时尚未“初步获得形式上的统一”,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年1月黑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4)1949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 B.南昌起义C.武昌起义 D.金田起义答案 B解析 中央军委决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相关,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中国共产党在此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故选B项。3.(2024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7)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 )A.井冈山 B.瑞金C.遵义 D.南昌答案 A解析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A项正确;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排除B项;遵义是红军长征中召开重要会议的地点,排除C项;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C项。故选A项。4.(2024年7月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2)1928—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福建等地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土地决议案》《兴国土地法》,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农民的制度。这些措施( )A.遭到了贫农雇农猛烈地攻击B.促进了根据地农业发展C.导致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D.推动解放区工商业发展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知,1928—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福建等地先后颁布《井冈山土地法》《土地决议案》《兴国土地法》,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农民的制度,这些制度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农业发展,B项正确;1928—1931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其土地纲领反映了贫农雇农的利益,因此不会遭到他们的攻击,A项说法错误,排除;1934年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解放区主要存在于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2023年7月甘肃省学业水平考试,12)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答案 C6.(2023·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12)下面诗歌反映出的长征精神是( )A.坚持不懈,革命首创 B.民主科学,爱国进步C.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D.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答案 C解析 根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诗句可知,诗歌反映出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体现了革命首创精神,排除A项;“民主科学,爱国进步”是五四精神,排除B项;《七律·长征》无法体现谦虚谨慎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一、选择题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题组1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8“历史纵横”改编]1928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在山东济南向国民党军发动进攻,制造了“济南惨案”,大量中国军民被屠杀。日本侵略者这样做是为了( )A.破坏中国工农运动 B.阻挠国民政府北伐C.拆散国共两党合作 D.挑起军阀之间混战答案 B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担心中国一旦完成统一,将不再任由其肆意侵略。因此,他们竭力阻挠北伐战争的进行,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削弱国民政府的实力,从而达到其控制中国的目的,故选B项;虽然日本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多次试图破坏中国的革命运动,但1928年时国民革命已经失败,工农运动进入低潮,日本此时发动进攻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破坏中国工农运动,排除A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在济南惨案发生前已经结束,日本发动进攻并非为了拆散国共两党合作,排除C项;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日本在此时发动进攻并非为了挑起军阀之间的混战,而是直接针对北伐军的行动,排除D项。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8“主干知识”改编]1928年,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下列相关事件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皇姑屯事件 ②二次北伐 ③宁汉合流 ④东北易帜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答案 A解析 ①1928年6月,日军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即“皇姑屯事件”;②1928年4月,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③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④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故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选A项符合题意。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3“学习拓展”改编]1930年5至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这说明( )A.南京临时政府没有真正统一全国B.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C.北洋军阀势力基本上没有被推翻D.安徽和山东不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范围内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1930年5月—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这场战争的实质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但内部斗争不断,故选B项;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共第一次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势力,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安徽和山东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的范围,排除D项。题组2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9“主干知识”改编]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依据这次会议的精神,中国共产党(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B.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C.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D.发动了湘赣两省边界的秋收起义答案 D解析 由材料“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可知在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的决定,故选D项;1927年8月1日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A项;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的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排除B项;八七会议是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背景下召开的,排除C项。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0“史料阅读”改编]有人说: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边界红旗子”是( )A.中共一大 B.南昌起义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五四运动答案 C解析 材料中“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并结合所学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建立的革命政权,故选C项;中共一大虽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当时并没有建立起具有政权性质的领导结构,排除A项;南昌起义虽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实施的武装起义,但起义失败后并未在南昌建立起革命政权,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爱国民主运动,并非共产党领导的具有政权性质的运动,排除D项。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0“教材图文”改编]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突破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来到井冈山同红四军会合。这些军事行动( )A.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B.揭开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序幕C.确立起建党建军原则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答案 D解析 由材料“率部到达井冈山”“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可知,1928年朱德、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并创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故选D项;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红军战略大转移发生在1934—1936年长征期间,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的开端,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1“教材插图”改编]如图印证的历史事件是( )A.井冈山会师 B.古田会议C.土地革命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答案 C解析 结合图片内容“土地分配证”“一千九百三十一年”可知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故选C项;井冈山会师是在1928年,与材料1931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古田会议召开于1929年,与材料1931年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土地分配证”只能印证土地分配这件事,不能印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排除D项。题组3 红军长征8.[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1“主干知识”改编]1933年3月至1934年10月,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扭转局势,中国共产党( )A.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 B.组织战略转移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进行土地革命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扭转局势,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故选B项;1927年南昌起义就已经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排除A项;1927年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排除C项;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2“教材图文”改编]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南昌起义的爆发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C.红军主力在会宁等地胜利会师D.人民军队解放南京答案 C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10.(2024·天津红桥区高一期末)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标志着( )A.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B.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C.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答案 A解析 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故选A项;辛亥革命后,1912年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45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1.(2025·广东深圳高一期中)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将之前《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变更体现了(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启B.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D.中共对国情认识的深化答案 D解析 1929年土地法的规定发生变化,由原来“没收一切土地”变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政策进行的调整,说明中共对国情认识的深化,故选D项;1927年10月开始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A项;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排除B项;1931年中华苏维埃政权才建立,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12.(2025·重庆长寿高一期末)标语是时代的反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风格的标语。下图所示标语“拥护共产党!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民!”应该出现在( )A.北洋军阀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 B解析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宣扬“打土豪,分田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增强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故选B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尚未开展土地革命,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为“减租减息”,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没有明确提到“打土豪,分田地”,排除D项。13.(2025·云南保山高一期中)共产国际派德国人李德担任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李德认为这场战争“是国民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在战术上坚持正规化的阵地战,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这种认识( )A.反映国共两党军事上势均力敌B.实质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严重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D.导致中共工作重心被迫发生转移答案 C解析 据题干分析可知李德判断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是一次“决战”,应采用“正规化的阵地战”“御敌于国门之外”,据所学可知李德的这些判断不符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犯了“左”倾错误,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排除A项;据所学判断李德犯了“左”倾错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得中共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被迫开始长征,而工作重心仍在农村,排除D项。14.(2024·云南楚雄高一期末)如表所示是据资料统计的四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的“扩红”人数。四支部队出发时总人数20多万,而扩大的人数已经接近出发人数的1/4。红军“扩红”主要得益于( )红一方面军/人 红二方面军/人 红四方面军/人 红二十五军/人1.38万 1.6万 1.62余万 0.2万A.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B.国民党“围剿”失败C.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力 D.革命根据地的壮大答案 C解析 红军在长征途中仍然能够吸引大量人员加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力和组织力。中共通过宣传其革命理念和目标,以及展现其领导下的红军的英勇和正义,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民众和有志青年的加入,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5.(2024·江苏镇江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南昌起义后六天,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他说:“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这是一次带有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和他的翻译伍修权也参加了会议。在检讨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时,博古首先作报告……接着是毛泽东发言,他说,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军事路线 是因为错误地估计政治形势,过分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忽视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除凯丰外,没有一个人站在博古这一边。——摘编自杨尚昆《杨尚昆回忆录》(1)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紧急会议”召开的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哪一会议,并概括这次会议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主要影响。(3)以上材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 (1)观点:党应掌握军队,开展武装斗争。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党急需总结教训并应对国民党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疯狂屠杀,以及认识到必须掌握武装力量,以武装斗争为革命胜利的关键。(2)会议:遵义会议。影响:该会议纠正了之前的错误路线,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3)自我反思与修正错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精神;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决心。1单元检测卷(七)(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5·北京昌平期末)《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在描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写道:“它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线,发展成一次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该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南昌起义C.八七会议 D.西安事变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它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线……反帝爱国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要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五四运动中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选A项;1927年南昌起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起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八七会议是共产党于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西安事变是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2025·黑龙江佳木斯三校联考高一联考)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学生代表宣读北京各学校联合会决议:一、联合各界,一致奋起力争;二、定于五月四日举行全体游行;三、致电巴黎专使,绝不能让北洋政府在和约上签字……这表明该运动的性质是( )A.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反侵略反压迫的思想解放运动C.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D.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答案 A解析 据材料信息“学生代表”“五月四日”“北洋政府”可知该运动为五四运动,结合所学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故选A项。3.(2025·重庆长寿高一期末)1920年,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译出了首个中译本。陈译本顺应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重大的作用。陈望道所译之书是( )A.《社会主义神髓》 B.《共产党宣言书》C.《原富》 D.《共产党宣言》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可知1920年陈望道花费大量时间翻译的书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所学可知,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D项。4.(2025·江苏盐城高一期末)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纸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见( )A.个人回忆的史料价值不高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C.探寻历史真相需多元互证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时很多当事人对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都不太确定,只存在比较模糊的记忆,这说明考证一大召开的确切时间还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故选C项;当事人的个人回忆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史料只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史学研究还受到社会环境和研究者个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研究成果与历史真相的接近程度不仅取决于时间的早晚,还受到研究者的主观立场、史学研究方法和史料来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5.(2024·江苏溧阳高一期末)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很多重要会议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作用,深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中共一大被誉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共一大的意义是( )A.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C.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故选D项;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A项;结合所学,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B项;结合所学,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排除C项。6.(2024·四川成都蓉城名校高一测试)中共一大将中国革命的性质定为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不久,又将“民主革命”改称“国民革命”。这一变化( )A.说明对中国国情认识加深B.说明了党斗争方式变化C.表明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D.体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加深,故选A项;1921—1922年期间,中共的斗争方式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历史上有两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一次发生在1927年,一次发生在1949年,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7.(2025·北京石景山期末)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 )A.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C.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标志着北伐战争拉开序幕答案 B解析 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一大,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故选B项;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是在1905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排除A项;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C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项。8.(2025·重庆大一联盟体高一期中)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除了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之外,还采取了组织农民运动的具体政策,例如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刊物等措施。这表明( )A.国共合作扩大了共产党影响力B.农民运动成为革命的中心任务C.国共合作促进了农民运动发展D.孙中山阶级立场发生明显转变答案 C解析 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采取了一系列组织农民运动的政策,如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刊物等。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这表明国共合作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9.(2024·湖北新高考联考协作体期末)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党员共有420人,到1927年4月党的五大召开,党员发展到57 967人。到1926年5月,全国有组织的工人有124万余人。截止到1927年3月底,农会组织遍及17省,有组织的农民达800万人。这表明( )A.党的工作重心已转向乡村地区B.国民革命为党培养锻炼了人才C.马克思主义主导国民革命发展D.共产党已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答案 B解析 据材料信息,从党员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工人和农民组织的迅速发展可以看出,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和锻炼了党的人才,故选B项;虽然农会组织和农民数量有显著增长,但材料并未明确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乡村地区,排除A项;虽然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民革命是多个政治力量共同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并非唯一指导思想,排除C项;虽然共产党的组织和影响力在增长,但材料并未表明共产党已经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排除D项。10.(2024·广东清远高一期末)1928年,因日本制造“济南惨案”,中国举行全国反日大会,提出“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等要求。这表明当时( )A.革命重心由政治转向了经济领域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D.反帝斗争与增强国力相结合答案 D解析 “全国反日大会”提出了“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的口号,说明当时反帝斗争与发展民族工业、增强国家实力密切相关,故选D项;1928年中国革命的重心仍是政治领域,而非经济领域,排除A项;B项发生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时间不符,排除;1928年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改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1.(2024·广东深圳高一期末)1935年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工业建设上始终难以投入较多的资源。1936年调整制定了《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计划的实施( )A.完善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B.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答案 D解析 据题干可知,针对日军侵华不断加剧的情况,国民党“加快了……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就为以后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故选D项;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仅述及了国民党对“金融”和“重工业”的调整,并没有涉及其他方面,无法体现“协调发展”,排除C项。12.(2024·江苏镇江高一期末)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颁发给农民土地使用证。据此分析,土地革命( )A.助推了国民革命的进行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C.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D.带来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颁发给农民土地使用证,得到土地的农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必然积极参加革命,说明此举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选C项。13.(2025·福建泉州高一期末)1930年春,闽西苏区共有69个区、597个乡召开工农民主代表大会,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选举成立,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成立。这反映了苏区民主政权建设( )A.实行民主集中制度 B.打破了国民党封锁C.适应国民革命需要 D.凝聚群众革命力量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选举成立,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成立”可知,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政权是由人民选举产生,这有利于团结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故选D项;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材料是苏维埃政府的选举,仅能体现民主,排除A项;“打破”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此时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C项。14.(2024·福建龙岩高一期末)如图是龙岩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1928年龙岩后田暴动中,青年妇女张溪兜用这把斧头劈开上锁的谷仓,把粮食分给劳苦百姓。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A.苏区民主政治 B.人民军队建设C.土地革命斗争 D.妇女解放运动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1928年龙岩后田暴动中”可知,材料反映了1928年龙岩后田发生了农民暴动,青年妇女张溪兜用斧头劈开上锁的谷仓,把粮食分给劳苦百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故选C项。15.(2024·江苏东台高一上期末)1929年,毛泽东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写道:“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材料描述了( )A.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B.北洋政府不作为C.土地革命热火朝天 D.红军不怕远征难答案 C解析 根据“1929年”“分田分地真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材料描述了土地革命热火朝天的情景,故选C项;材料中的蒋桂战争属于国内战争,不属于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排除A项;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取代了北洋政府,排除B项;“红军不怕远征难”描述的是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排除D项。16.(2024·湖南邵阳高一期末)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看到进攻长沙的计划无法实行,便改变原有部署。9月19日,前敌委员会在浏阳县文家市举行会议,决定进入江西省,沿罗霄山脉南移,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之地,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这一决策( )A.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C.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促成了八七会议的召开答案 B解析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选择进入敌人控制较为薄弱的山区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一决策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路,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选B项;此时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项;南昌起义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C项;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8月7日,时间早于文家市会议,排除D项。17.(2025·甘肃酒泉高一期末)习近平在评价近代某一会议时指出:“(该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下列对该会议描述正确的是( )A.标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B.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C.为中共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了探索D.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该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故选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排除A项;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对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了有力探索,排除C项;推动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18.(2025·北京昌平期末)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等地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意义有( )①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②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④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故①错误;结合所学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可知,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故②正确;长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故③正确;红军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9.(2024·山西太原高一期末)毛泽东说:“长征……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这说明红军长征( )A.彻底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B.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C.有利于蓄积中国革命力量 D.标志我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将来是会有收获的”可知,红军长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有利于蓄积中国革命力量,故选C项;“彻底纠正”说法错误,排除A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但工作重心依然在乡村,排除B项;标志我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排除D项。20.(2024·山东临沂高一期末)红军长征途经四川涉藏地区时出现严重的缺盐危机。为此,红军充分结合地方实情,以自主熬制硝盐争取广大民众和宗教上层支持等方式积极应对。这反映出红军( )A.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B.纪律严明的优良传统C.英雄主义的革命情怀 D.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红军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故选A项;纪律严明是指严守政策和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扰民等,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英雄主义的革命情怀是指保护弱者,不畏艰险,坚持革命的精神,排除C项;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是指即使遭遇困难依然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21.(2024年7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2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而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摘编自毛泽东《五四运动》(1939年5月1日)(1)指出与辛亥革命时期相比,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更广大”“更觉悟”的表现及原因。(12分)(2)举一例说明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取得的革命成果。(2分)答案 (1)表现:参与的知识分子更多、觉悟更大;与工农民众运动相结合;反帝反封建更彻底。原因:新文化运动提高民众觉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对辛亥革命后局势的失望,各阶层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等。(2)成果:成立中国共产党。22.(2024·海南海口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21—1933年中共中央机关驻扎地变迁及时长一览表时间 驻扎地 时长1921年7月—1922年11月 上海 16个月1922年11月—1923年2月 北京 3个月1923年2—4月 上海 2个月1923年4—7月 广州 3个月1923年7月—1927年4月 上海 45个月1927年4—9月底 武汉 6个月1927年10月—1933年1月 上海 63个月合计 138个月(其中驻扎上海为126个月)——摘编自姜楠、忻平《中共中央驻沪时间考》材料二 1927年9月,在进攻长沙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随后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10月7日,毛泽东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同土地革命是分不开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动农民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工作只在个别地区试行。随着根据地逐步稳定,在边界各县掀起全面分田的高潮。到1928年初,党先后发动近百次武装起义,各地武装起义蜂起的时候,中共中央仍然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依旧放在城市。实际上,从外国搬来的“城市中心论”是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井冈山根据地斗争,代表着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1921—1933年间中共中央机关驻扎地变迁的特点。(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的新道路,并分析其蕴含的革命智慧。(8分)答案 (1)特点:频繁迁移,长期驻扎上海;以南方城市为主。(2)新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革命智慧: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23.(2024·天津红桥区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它(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这一观点作出合理阐释。答案 阐释:长征中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1单元培优课(七)速检速测: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国民党一大 ③宁汉合流 ④南昌起义 ⑤八七会议 ⑥工农武装割据 ⑦遵义会议 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典例】 (2021·浙江6月选考,28)(节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①,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②。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③。——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述它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解题思维第一步 审设问·明答向审读项 表现求答项 “根据地”“作用”“意义”提示语 “材料二”“所学”(答案的来源提示) “写出”“简述”“概括”(答案方式提示)第二步 读材料·获信息设问 学科素养 显性信息 隐性信息根据地 时空 观念 由画线① 结合所学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10月毛泽东开始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用 历史 解释 由画线②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意义 历史 解释 由画线③ 结合所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第三步 归要点·组答案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用: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1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坐标◇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革命新道路探索的历程。1.五四运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坚强的领导力量,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国民革命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蓬勃发展;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4.土地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开展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革命新道路;长征的胜利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标要求】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2)过程阶段 开始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方式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 上海 工人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3)成果: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性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5)意义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③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2)中心:北京与上海。(3)表现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②1920年,李大钊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③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微思考1 观察教材P122图片《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材料反映了哪一事件 导致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什么 提示 事件:五四运动。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22图片《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这份报刊内容有什么史料价值 提示 报刊专门报道5月4日学生运动的情况,对公众及时了解学生运动的原因和概况起了重要作用,对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②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必考——核心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3.必知——易错易混①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即源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不是民族矛盾;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②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只能说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4.必会——构图解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学习任务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1)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阶级: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3)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8月,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0月,北京建立了共产党小组。2.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举行。(1)时间:1921年7月23日。(2)地点: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名代表,还有共产国际代表。(4)内容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领导机构 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3.意义(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3)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4)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微思考1 阅读教材P125“学思之窗”:结合这段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方向的。提示 “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强调要以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目标。这样,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属性。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25“历史纵横”: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确定的革命目标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提示 变化:在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前,还有一个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说明:这一纲领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是中共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②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③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必考——核心概念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是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得到了它的帮助。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开展,也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错误的判断与指导,也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很大损失。1943年解散。3.必知——易错易混中共一大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说明中共对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不清,尚未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对象。4.必会——构图解史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学习任务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国共合作(1)条件必要性 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可能性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2)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内容 提出新三民主义,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3)意义: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2.国民革命(1)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2)准备: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再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3)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3月,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4)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 ②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标志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微思考1 阅读教材P126“史料阅读”:史料中的“议决案”是哪次会议通过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决的具体实现方式怎样 提示 会议:这项议决案是在中共三大上通过的。内容:会议作出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实现方式:国共的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要求党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微思考2 阅读教材P126《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北伐的对象是谁 革命势力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提示 北伐的三个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助学助考1.必背——重要结论①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蒋介石发动政变,汪精卫“分共”,国民革命失败。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开展起来。③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2.必考——核心概念革命统一战线:是指国民革命时期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参加的,以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3.必知——易错易混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既不是两党合并,也不是党外合作,而是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②国民党一大讨论的主要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③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④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4.必会——构图解史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重点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难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主题一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史料实证——五四运动的影响史料 五四运动的影响很广。它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政治、社会集团的诞生;反军阀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得到发展;新的白话文学从此建立,而群众的普及教育也因此大为推广;中国的出版业和民众舆论的力量都大有进展。此外这运动还加速了旧家庭制度的没落和女权运动的兴起。——摘编自[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五四运动的影响。 成果展示 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了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增强了出版业和民众舆论的力量;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史料实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史料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年)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方向的思考。 成果展示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阶级差别;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联合第三国际。1.五四运动的意义从政治角度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党史角度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从思想角度 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从社会角度 妇女地位提高、服饰变化等,促进社会变革从现代角度 继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的领导核心 (1)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最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 (2)它能够制定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新的群众基础 (1)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2)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新的国际环境 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新的革命成就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2)它推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主题二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历史解释——国共合作的实现史料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摘编自《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出现上述转变的原因。 成果展示 变化:由推翻资产阶级到决定党内合作。原因:认为国民党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史料实证——北伐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史料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的作用。 成果展示 实质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作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及功绩(1)特点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②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④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⑤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方,北伐从广东誓师,历经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苏等省,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活动区域也主要以南方省份为主。(2)功绩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随堂检测 学考体验1.(2022年9月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7)如图是1919年5月《新申报》的“号外”,有“今日各校学生游街”“声明不认二十一款,撤回赴欧和会专使”等内容。这张“号外”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国民党一大召开C.北伐战争开始 D.东北改旗易帜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1919年5月”“不认二十一款”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A项正确。2.(2024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5)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 D.义和团运动答案 C解析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五四运动,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C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不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在当时的思想领域,而材料主要体现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不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C项。3.(2024年7月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1)1921年的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采用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据材料推测,此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推翻资产阶级政权,采用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次会议是中共一大,A项正确;中共二大于1922年召开,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与材料时间不符且内容无关,排除B项;八七会议于1927年召开,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符且内容无关,排除C项;遵义会议于1935年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2024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9)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发表的宣言分析了中国工人的悲惨境况,强调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重要性。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 )A.领导工人运动 B.开展武装起义C.推动国共合作 D.发动北伐战争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发表的宣言分析了中国工人的悲惨境况,强调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重要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关注工人阶级的状况,并试图通过组织和动员工人阶级来推动社会变革,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起义发生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后,排除B项;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伐战争发动于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2024年5月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9)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阐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革命动力。在此基础上,中共二大( )A.明确了推翻资产阶级的奋斗目标B.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C.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D.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阐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革命动力”可知,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B项正确;中共一大明确了推翻资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排除A项;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逐渐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一、选择题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题组1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2“主干知识”改编]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等,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 )A.二次革命的爆发 B.护国运动的开展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国民革命的高涨答案 C解析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正义要求被拒绝,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故选C项;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而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发生在1919年,二者时间上不一致,排除A项;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1916年,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在1919年,二者时间上不符,排除B项;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在1919年,二者时间上不符,排除D项。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3“学思之窗”改编]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的《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 )A.民主精神 B.科学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 D.进步精神答案 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据此可知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故选C项;民主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A项;科学精神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B项;五四爱国运动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进步精神,排除D项。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3“学思之窗”改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说明五四运动( )A.加速了清朝灭亡 B.推动抗战胜利C.实现了民族独立 D.促进了思想启蒙答案 D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3—124“教材图文”改编]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团体纷纷成立,《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中国出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当时,为这股思潮传播作出贡献的人物有( )A.康有为、梁启超 B.陈独秀、胡适C.李大钊、鲁迅 D.陈独秀、李大钊答案 D解析 1920年李大钊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故选D项;康有为、梁启超是传播维新变法思想的引领者,而不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引领者,排除A项;陈独秀是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贡献,但是胡适并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所以没有为其传播作出贡献,排除B项;1920年鲁迅并没有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排除C项。题组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5“学思之窗”改编]中共一大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在政治斗争中,党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这表明,中共一大(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B.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工人运动C.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D.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步答案 C解析 据材料信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故选C项;结合所学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国共合作为特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共一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但未涉及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1927年后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排除D项。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4“教材图文”改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闭幕。“红船精神”在这里孕育。“红船精神”主要指(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独立自主、实事求是C.敢闯新路、依靠群众 D.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答案 A解析 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孕育的“红船精神”主要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故选A项。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5“历史纵横”改编]中共一大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最高纲领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依据国情制定革命纲领C.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D.积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答案 B解析 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并未结合中国国情,因为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并未掌权,中共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这结合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而最高纲领则是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可见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依据国情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故选B项;题干仅是对党的奋斗目标和革命对象的探讨,并未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排除A项;中共成立后就开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而不是中共二大才开始领导,排除C项;中共三大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与题干时间和主旨均不符,排除D项。题组3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8.[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6“史料阅读”改编]中国共产党在某一议决案中提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这一议决案( )A.对革命形势缺乏准确的判断B.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C.推动中共中央转移工作重心D.推动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答案 B解析 “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说明这是在国民革命前夕,为谋求国共合作来发展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共在充分考虑反动势力异常强大且凶残的情形下做出的正确决策,故选B项。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5—126“主干知识”改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议上( )A.通过了中共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B.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C.广州国民政府宣告成立D.决定北伐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答案 B10.[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6“史料阅读”改编]“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这次运动(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D.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答案 B解析 据材料信息“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可知这是国民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中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选B项;中共二大上通过的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革命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共在农村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两者时间不符,排除C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11.(2024·江苏镇江高一期末)1919年5月,上海《申报》报道:今日午后两点,各校生五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曹、陆、章”字样,后又拥至曹宅。初极文明,警察弹压,激动公愤,有举火烧宅者。该报道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A.根源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B.拉开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答案 C解析 由“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曹、陆、章”可知,该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它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故选C项;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的外交失败,所以A项并不是根源,排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拉开中国民主革命序幕的是辛亥革命,排除B项;题干所述时间为1919年,当时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尚未诞生,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论,排除D项。12.(2025·福建宁德高一期中)1920年,邵力子指出:“劳动者应该尽国民监督政治的天职。劳动团体也可以有政治的活动,但劳动团体应当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这一言论出现的背景是( )A.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答案 C解析 据题干可知邵力子的言论是在不断强调劳动者的力量,尤其是凸显劳动者在政治上的权力,甚至鼓励劳动者形成一个政党。据所学可知关于“劳动”的理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此时期处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正在广泛传播,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时间不符,排除D项。13.(2025·北京石景山期中)歌曲《南湖的船,党的摇篮》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歌词中有一句是“历史将从你这里揭开新篇”。其中“揭开新篇”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B.革命有了新政党领导C.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D.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南湖的船”“揭开新篇”可知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闭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政党领导,故选B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早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排除A项;北伐开始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D项。14.(2024·福建龙岩高一期末)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团的纲领,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明确提出“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体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A.践行党的最高纲领 B.成为工人阶级政党C.促成国共首次合作 D.肩负国家民族责任答案 D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反对封建军阀(武人政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政治目标。这充分体现了该组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积极承担起反对压迫、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责任,故选D项。15.(2025·黑龙江佳木斯三校联考高一期中)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曾致辞:“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当时,革命军担当的历史使命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打倒列强,除军阀”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打土豪,分田地”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埔军校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培训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当时处于国民革命时期,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所以革命军担当的历史使命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选B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在1905年所提出十六字政治纲领的前两句,排除A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提出时间晚于材料时间,排除C项;“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2025·陕西部分学校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俄国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上海《国民日报》还发表评论,称赞俄国劳农政府此举是“空前的事业”。1923年,在国民党改组后不久,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使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纳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主张,进而对国共合作持积极态度。1924年1月,国民党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两党党员之间的合作增进了双方的共识,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摘编自李蓉研、胡云霞《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的态度》材料二 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党的二大还通过议决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陈独秀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基本上统一了全党对国民革命和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认识。1923年,党的三大决定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之中。——摘编自赵岐山《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认识和实践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民党、共产党为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所作的努力。(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影响。答案 (1)国民党:孙中山积极争取与苏俄(联)合作;改组国民党;接触、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民主联合战线)进行初步探索;统一全党对国民革命和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认识。(2)影响: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培优课(七).docx 单元检测卷(七).docx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ocx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