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延庆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北京延庆高一(上)期中
语 文
2025.11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如果有一位西洋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②为什么我们对“家”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像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改变大小。
(取材于《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①《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②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③“在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④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⑤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取材于《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1.根据两则材料,下列不属于“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以自己为中心,逐层向外,由强到弱发生与他人的联系。
B.个人能够随所处时间、空间变化而动用不同的关系网络。
C.可表现在乡土社会亲属关系上,也可表现在地缘关系中。
D.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势力能伸能缩,而且收放自如。
2.下列对材料一中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关于“家”的例子,揭示了人们对社会单位名词的含义理解不到位的原因。
B.②段用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和柴捆进行比喻,论述了中西社会结构的不同。
C.③段用俗语“一表三千里”,形象说明中国乡土社会具有亲属分布广泛的特点。
D.④段列举贾府兴衰和苏秦潦倒的例子,意在证明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
3.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与原文表述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界限清晰如捆扎的柴束,中国差序格局无固定边界。
B.苏秦潦倒后亲友疏离的事例,印证了差序格局随中心势力变化而伸缩的特征。
C.“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谚语,说明地缘、学缘等关系可纳入差序格局范畴。
D.差序格局体现传统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目的是维护社会整体的稳定有序。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5.结合上文材料,分析以下现象是如何体现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波纹性质及伸缩性两种特点的。(6分)
李强宴请自己新结识的生意伙伴王阳,向王阳介绍自己的妻子,说:“这是我家里的。”又介绍自己的发小,说:“这是我发小,是自家兄弟。”席间,李强和王阳达成了合作协议,高兴地对王阳说:“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选文,完成第6-10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度支有囚系閿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而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六年,卒,年七十五。
(取材于《新唐书·白居易传》)
材料二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取材于辛文房《唐才子传》)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 工:擅长,善于
B.擢进士,补校书郎 补:补任,授职
C.父死,絷其子 絷:捆绑,拘押
D.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结:结束,终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先盖太原人 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B.帝悟,待之如初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 何以战(《曹刿论战》)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拔、擢指提拔,与“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相同。
B.听,指听任,与“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听”意思不相同。
C.明年,指第二年,与“明年秋”的“明年”意思相同。
D.六义,“诗经学”名词,指风、雅、颂和赋、比、兴。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况自恃才高,很少推崇称赞别人,但是看到白居易的文章后,对白居易大加赞赏。
B.元和四年,天气异常干旱,白居易对此提出救助饥民的建议,宪宗皇帝全部采纳。
C.皇帝因白居易答对时刚正鲠直,不满其态度,要贬逐他,因李绛劝解对其态度如初。
D.白居易作诗以六义为主,不求艰难,以其家老妪也能读懂的标准求文能晓畅易懂。
10.依据两则材料,概括白居易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材料中具体事例作简要分析。(6分)
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3题。(共12分)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1】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2】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3】,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1】戴复古,南宋词人。【2】貔(xiū)虎,貔和虎。泛指猛兽。【3】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描述,照应前文“怀古”二字。
B.“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2.周瑜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诗歌形象,下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与本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赤壁怀古》唐王周)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唐杜牧)
C.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 (《赤壁》南宋岳珂)
D.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 (《贺新郎》元邵亨贞)
13.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15分)
(1) ① ,悠悠我心。 ② ,沉吟至今。(《短歌行》)
(2) ③ ,封狼居胥, 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寻寻觅觅, ⑤ , ⑥ 。(《声声慢》)
(4)熊咆龙吟殷岩泉, ⑦ 。 ⑧ ,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
(5)极天云一线异色, ⑨ 。(登泰山记》)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⑩ _, ”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7)杜甫《登高》中“ , ”两句,不仅使人联想到草木摇落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 。”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5-18 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残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的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⑥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改动)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五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桕子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第七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C.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酒”比作“姑娘”,“调戏”词又赋予“雪月梅”以人的思想情感与意识,写出江南冬雪的美丽。
D.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16.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与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C.江南的冬天,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因而在江南既感不到岁末的肃杀,似乎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17.本文运用衬托的手法描写江南的冬景,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18.文中第⑧段写“江南雪景图”,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19.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6分)
在《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______________。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______________。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如此______________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敬佩诗人的艺术才华。诗人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却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 a )”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 b )”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 c )”的感慨?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______________,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拍案而起 戛然而止 栩栩如生 相提并论
B.拍案而起 半途而废 绘声绘色 同日而语
C.拍案叫绝 半途而废 栩栩如生 同日而语
D.拍案叫绝 戛然而止 绘声绘色 相提并论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老大嫁作商人妇 c同是天涯沦落人
B.a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同是天涯沦落人
C.a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b梦啼妆泪红阑干 c如听仙乐耳暂明
D.a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b弟走从军阿姨死 c杜鹃啼血猿哀鸣
20.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假设你有一间书房,请你给这间书房命名,并写一段文字说明命名的理由。要求:语言简练,条理清晰。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比如,曹操《短歌 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请从以上诗词中任选一首,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文学短评。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请以“青春之美”为主题,写一段抒情的文字或者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
21.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有一个网络热词叫“破圈”,指人或事物突破原有的圈子,被更多的人接纳和认可。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出圈”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若选择写议论文,则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若选择写记叙文,则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多文本
1. (3分)D 2.(3分) B 3.(3分)D
4. (6分)
参考答案:①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展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评分标准:每点3分。指出特点1分,结合文本1分,表达效果1分)
(6分)
参考答案:在李强宴请王阳的情境中,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波纹性质和伸缩性两种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李强向王阳介绍自己的妻子为“家里的”,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波纹性质,即以自己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出亲疏有致的差序关系。(3分)其次,当李强与王阳达成合作协议后,他高兴地称王阳为“自家人”,这显示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原本王阳并不在李强的差序格局之内,但随着合作关系的建立,王阳被纳入了这个差序格局中,成为“自家人”。(3分)
二、文言文
6.(3分)D 7.(3分)B 8.(3分)A 9.(3分)B
10.(6分)
参考答案:①才华横溢,文名早显:未及成年拜见顾况,顾况赞叹 “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且其诗 “不尚艰难”“言言皆实”,流传广泛(材料一、二)。
②忠直敢谏,心系百姓:旱灾时建言免江淮两赋、放宫人救流民;为閿乡狱囚犯上疏十余次,请求赦免;武元衡遇刺后首倡捕贼,虽遭贬仍坚持进忠(材料一)。
③孝亲顾家,性情务实:任满迁官时,因 “家素贫”“以便养”,主动请求兼任京兆户曹参军,方便奉养家人(材料一)。
④仕途受挫后豁达自适:因忠鲠遭摈后,“放纵诗酒”,与僧人结社、筑堤种树、自号 “醉吟先生”“香山居士”,晚年与高年隐士燕集,追求闲适生活(材料二)。
评分标准:“才华”“品性(忠直、孝亲)”“人生态度”每点2分,(②③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形象特点1分, 材料依据1分。
三、诗歌及默写
11.(3分)C 12.(3分)C
13.(6分)
参考答案:①苏词通过细节描写“谈笑间”,就让曹军快速崩溃,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
②戴词则用对偶、比喻、夸张等手法艺术地再现周瑜火烧曹营时惊心动魄的赤壁战场,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评分标准:每点3分,手法1分,结合词句1分,诗人情感1分。
14.(共15分)
① 青青子衿 ② 但为君故 ③ 元嘉草草 ④赢得仓皇北顾
⑤冷冷清清 ⑥ 凄凄惨惨戚戚 ⑦ 栗深林兮惊层巅 ⑧ 云青青兮欲雨
⑨须臾成五采 ⑩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四、文学类文本
15.(3分)D 16.(3分)C
17.(6分)
参考答案:①本文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②以闽粤之冬的极暖和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③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侧面描写江南冬景宜人。④引用诗句衬托江南雪景。⑤以搁笔去散步,侧面描写冬景诱人。通过衬托,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评分标准:①-④每点1分,⑤点2分。
(6分)
参考答案:①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1分)作者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扩充了意境。(1分)②语句简省洗练,包含的意象十分丰富。(1分)③丰富文章内涵和文化底蕴,增强文学性,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1分)④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1分)增添了文章的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五、语用及写作
19.(1)(3分)D (2)(3分)A
20.微写作(10分)
一类卷(8—10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较有文采。
二类卷(5—7分),基本符合题意,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1—4分),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
21.【评分说明】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参考类别进行赋分。
(1)议论文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41-33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32-25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2)记叙文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想象丰富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想象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概是太原人。居易聪敏超人,擅长写文章。未成年时,谒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倚仗才华,很少有推重认可的人,读了白居易的文章后,脱口而出说:“我以为这样的文人已经灭绝了,如今又得到了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补任校书郎。元和元年,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适当减免借贷,赈济、解除灾害。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便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两地赋税,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且多放出一些宫里人。宪宗大多采纳了。度支司有囚犯拘禁在閿乡狱中,经过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又上奏说:“父亲死去,拘禁他的儿子,丈夫长久拘禁,妻子改嫁,债务没有偿还的日期,囚禁没有休止的日子,请求完全赦免他。”白居易一共上奏十余次奏章,更加知名。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鲠直,皇帝不理解,白居易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能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贬逐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贫困,听凭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请求如同姜公辅以学士兼任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奉养(家人),下诏许可。第二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解官,守丧期满还朝、授任左赞善大夫。这时候,盗贼刺杀武元衡,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请求赶紧抓捕盗贼,洗刷朝廷耻辱,把务必抓住凶犯作为要求。宰相嫌他越职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既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品行不实,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
很久,转任忠州刺史。入朝担任司门员外郎。这时,天子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当,坐视贼兵却无能为力。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请求调任外官。出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六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材料二: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构建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年纪大不肯做官,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的人们羡慕他们。白居易的诗以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像山东百姓谈论庄稼之事,字字句句都非常朴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