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宾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注意事项: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将答案规范填写在答题卡上注:基础题:二(一)(三)、三、四;提升题:一、二(二)。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联姻所作出的贡献,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然而,意象的功能并非无限,它有醒目的功能,但对于过分炫目之处也须有所限制, A ,乃是发挥意象功能之道。一方面,意象可以点醒故事的精神。文章总是需要有一些才华焕发的光亮点的,在意象和非意象的相互间隔和节制中,以光亮点和非光亮点的疏密度,来控制叙事作品的审美色调、节奏和旋律。另一方面,叙事文学不能等同于写抒情诗,不能一味地堆砌意象。意象只不过是叙事过程中添加的要素,它的使用并非愈繁愈佳,而要讲究适度与自然。意象是故事的“眼睛”,而眼睛虽有神采,却不能代替五官的全部,更不能代替整个身躯。②以点睛比喻以形传神,在中国自古及今的文学中已经形成传统,修养厚实的现代作家也深知其间妙处的。意象就是一种“点睛艺术”在叙事文学中的运用,它成为叙事过程中极为精彩、极有关键价值的笔墨。如果说,诗有“诗眼”,那么意象就可以成为“文眼”了。作为“文眼”,意象的功能又有何等具体的表现?③首先,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意义在许多叙事之作中是不明白地说出来的,是渗透到行文的每一个细胞中的。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意义,又要隐藏意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因而在意象别有意味地渗透于行文之时,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对作品的意义渗透进行有散有聚的调节,形成意义的聚散分合的体制。《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它是以“笑”的意象作为“文眼”,而凝聚全文的精神和意义的,是为了突破束缚妇女的礼教规矩,而还原出自然人性和青春的魅力的。意象流的凝聚功能,使这篇文言小说异常强烈和充满诗意地成为青春的颂歌。④意义一经凝聚,就会变得突出、集中和鲜明,积蓄为浓郁的审美滋味或强烈的审美撞击力。萧红的短篇小说《手》中“手”的意象,就具有强大的吸附力量,它在以象含意、以意拓象的复杂操作之间,广泛地关联着社会百态、心理感受,关联着城乡差别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使意象运行的本身产生了某种凝聚意义的向心力。多重意义在这个独特的意象的凝聚下,互相交织,又互相撞击,在批评着社会,在怜悯着人生,其间所提供的心灵震撼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⑤其次,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叙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路,作为行文的线索的。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着审美意味。在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之间,如果也能设计一个意象,跳跃就会变得更加潇洒,甚至产生一点蒙太奇的效果。而且由于同一意象在纷纭复杂的情节或非情节线索之中,别具匠心地重复出现,就可能造成有若诗歌中同一语句、意象反复出现的回环复沓的旋律波动。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重复中的反重复,在物象的重现之中包含着意义的增添和递进,这就有助于形成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发挥意象在贯串叙事结构和疏通行文脉络方面的功能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⑥其三,意象作为“文眼”,它还具有保存审美意味、强化作品的耐读性的功能。叙事文学积蓄和保存审美意味的手段甚多,比如成功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生活细节,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积存审美意味的。但意象的积存效能又有其独到之处,一个或独特、或别致、或精彩、或铮亮的意象,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综合性,综合着物象和意义、综合着细节和哲理,由这种综合方式对审美意味加以积存,就更有效地达到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效果。⑦《西游记》中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跟随着十万八千里、八十一难的全过程,它隐喻在追求真理与完成事业的艰难困苦中,由约束而到达自由境界的心灵历程,其意蕴之深邃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甚至可以说,许多人寻味了多少年还没有寻味透,还需要以求真求深的精神进一步地寻味。⑧ B ,有保存审美意味的功能,还在于它们中的不为少数,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典故或掌故,被用为意象,又在叙事文学中加以丰富或变形,生发出雅趣,生发出反讽。于是有修养的读者在咀嚼一个意象之时,仿佛在翻阅一部文化史的某些篇章,而且是经过审美点化的文化史篇章。⑨意象作为中华民族极有光彩和特色的叙事方式和谋略,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接受了时代的考验和询问,在融合外来的现代思潮和叙事经验中,丰富了自己的形态,深化和更新了原意象的含义,创造了新的意象组织形式和意义形态,从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神采了。意象叙事在其历史进化中,已经具备民族思维的优势和时代思维的优势,它使叙事作品诗化和精致化的生命力是难以磨灭的。(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意象篇》)材料二:①“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②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意象不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更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B.我们在咀嚼典故意象时,如同在翻阅经过了审美点化的文化史某些篇章。C.叙事作品中的意象,是作品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D.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可以借助物象在重复出现中所包含的意义的增添和递进来形成。B.叙事作品中意象的运用,是一种“点睛艺术”,意象是叙事过程中精彩而又有价值的“文眼”。C.在情节与情节之间,情节与非情节之间,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意象,使之潇洒跳跃或从容转换。D.叙事中既要表达又要隐藏意象的意义,因而意象所凝聚的意义需要我们细心解读。3.下列关于材料一的论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⑦段以独特的意象——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来例证意象具有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审美意味。B.文章第④段例举“手”的意象,是为了论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意象意义一经凝聚,就会变得突出、集中和鲜明,积蓄为浓郁的审美滋味或强烈的审美撞击力。C.文章第③段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形象而具体地论述了意象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D.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从三个不同角度阐释了意象功能的具体表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4.联系上下文,在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5.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功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芣苢《诗经 ·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文本二: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宋]范成大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①响到明。【注】①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的农具,用来拍打谷物、小麦等,使籽粒掉下来。文本三:热闹的麦场周大新每年的麦收时节,在我的故乡——小麦产区南阳盆地的乡间,最热闹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个个堆着麦秸垛的麦场。麦场是种麦人一季忙碌的终点,是乡下人清点劳动果实的场所,是农家展示得意自豪和抛洒欢笑的舞台,它的热闹是应当的。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所谓摊场,就是在没有脱粒机的情况下,先用雪亮的铡刀把一捆一捆的麦子拦腰铡断,把下半部的麦秆扔开,把上半部的麦穗在场上平摊开以便碾压脱粒。摊场时小伙子们总是手按铡刀,中、老年汉子们则负责把麦捆送到铡刀下。常常是小伙子赤了上身把长长的铡刀从铡槽里哗啦一下拉起来,喊一声:来吧!就有人“嗨”地一声送上麦捆,①执铡的小伙此刻先往两个手掌心各吐一口唾沫,再对掌一搓,便“嗷”地一声抓住铡把按下去,随着嚓啦一声,比人腰还粗的麦捆当腰两断。麦秆被抛扔场边,麦穗则被女人们用桑叉挑起在麦场上摊好。早先有生产队时,队里的麦场很大,摊场时常要十几口铡一齐开铡,那时嚓啦嚓啦的响声此起彼伏极是好听。有那爱唱的小伙,也会在掀开铡等待续麦捆的当儿,高声来一句豫剧:老包我把铡猛一推,要铡尽天下陈世美——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过去是牛拉石磙打麦,通常是男人们牵了牛套上石碳在麦场上转着圈地碾压,女人们则坐在场边的树荫下做针线活。隔上一阵,牵牛打场的男人吆喝一声:翻场了!场边树荫下的女人就扔下手中的针线,拿上桑叉进麦场将碾压过的麦穗翻弄一遍。打场人手中的鞭子在空中的炸响与吆牛的声音,和着石磙在麦场上滚动引发的呼隆声,构成一曲颇耐听的合奏。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这时场上的麦子多已经过五六遍的碾压,麦粒大多已脱落下来,麦秆也都已变成柔软发白的麦秸草,空气中开始漾着一种新麦的香味。场边附近人家的鸡们,也知道此时场上有美食可吃,开始悄悄地向场边运动,趁人们不注意时忙啄食几口新麦解馋。接着,伴随“起场了”的一声高喊,男男女女开始涌入麦场中,有的拿桑叉挑走麦草,有的拿木锨归拢夹有麦草屑和麦壳的麦粒,一时间场上草屑乱飞,木锨齐响,场尘飘荡。呼喊声此起彼伏,一片忙碌景象。人们会弯腰抓起一把带麦壳、麦草的麦粒在手上看麦子的成色,去感叹今年的收成终于到了手中。也有的小伙子会在此刻搞恶作剧,悄悄抓了一把带有麦草屑的麦粒突然放进哪位同伴的后领,麦粒顺着脖子向脊梁上滚去,麦草屑和断麦芒会扎得人嗷嗷乱叫,这自然会引发一场更加嘹亮的笑声。起完场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场是男人们干的活儿,女人们这时开始相继撤出麦场回家做晚饭。男人们在测试了风向后,用木锨铲起带有麦草屑、麦壳、麦芒的麦粒向空中扔去,风把麦草屑、麦壳和麦芒吹向一边,只让黄澄澄的麦粒雨一样落到打扫干净的场上。一些光屁股娃娃见到那些澄黄的麦粒,常会嬉笑着扑上去,那麦粒在光滑的场上不住地滚动,偶尔会让一个娃娃摔倒在地,从而使其汗湿了的身子沾满了麦粒。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人们先用簸箕把麦子灌进麻袋,然后开始过秤,过完秤便由赤膊的小伙子“嗨”的一声扛走。最后一袋麦扛走之后,人们开始计算斤数,算出今年的总产和亩产,之后才让一个满足的笑容在脸上浮现。②月亮也就在这时悄无声息地升起来,让银色的光辉把刚刚变得空旷的麦场一下子铺满。 离麦场近些的人家,女主人这时会把做好的晚饭——面条或稀粥、白馍端到场里,一家人席地而坐围在饭盆四周开始响亮地吃喝起来。夏夜,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正式开始了。这阵子,有人家会拎了竹席来到麦场上准备露天而睡,同来的孩子们先是聚在一起在光滑的麦场上玩着各种游戏:扯羊逮、踢鞋楼、跳皮筋;后来当困倦袭来时,便个个回到自家的大人身边,一边打着哈欠听大人们笑谈着今年麦子的售价,一边慢慢向渺远而美丽的梦乡沉去。最后,大人们的议论也终于被倦意打断,满场里就都是鼾声了,热闹了一天的麦场这才归于安静。今后,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逐渐普及,麦子不需要在场上碾打,打麦场自然会渐渐消失,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我想,农家的人们也将因此看不到麦场上的热闹景致,会失去不少乐趣。我写下这些场景的目的,便是备忘,供今后的农人们了解过去的种麦人经历的东西。历史不是有许多劳动情景,已经永远脱离了人类的记忆么 (选自199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本一选自《诗经》,诗中“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B.文本二中描绘了农民丰收的欢乐场面,农民欢笑着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农民挥舞连枷打稻子一直到天亮。C.文本三中小伙子们在劳动时搞恶作剧、唱豫剧,展现了农人的精神面貌;孩子们在麦场上嬉闹,他们的出现,为本来就热闹的麦场增添了几分乐趣。D.文本三中作者对打麦场“渐渐消失”这一现象具有复杂的情感,既肯定了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也因会“失去不少乐趣”而感伤。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重章叠唱,回环往复,节奏明朗、轻快;文本二善于口语,明白晓畅。两首诗都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示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B.文本二描绘的是秋季农村丰收的场景,其中第三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打稻时连枷声响之大,仿佛轻雷滚动,既展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又暗含了他们劳作的艰辛 。C.文本三中句子①是细节描写,小伙子“吐一口唾沫”“对掌一搓”的动作具有典型性,符合农人的劳动习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D.文本三中句子②是景物描写,月亮银色的光辉渲染了空旷的麦场上热闹、繁忙的氛围,为乡村的麦场增添了诗情画意。8.文本三颇具“层次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层次感”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9.三个文本虽出自不同时代,但都赞颂了劳动之美。请简要分析它们蕴含了哪些相似的 “劳动之美”。(6分)二、古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学不可以已 停止 B.木直中绳 符合C.金就砺则利 接近 D.虽有槁暴 粗暴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善假于物也 借助 B.而绝江河 横渡C.非能水也 江河 D.而闻者彰 清楚1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是举例论证。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道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D.随着作者连续设喻、不断变换手法,文章句式也在整齐之间而富于变化,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恳切。13.翻译下面句子。(8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疑问,反映出一种因功业未成而产生的悲观消极情绪。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诗经》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内心有招纳贤才的热情。C.诗中多次提到“忧”,作者因为人生短暂,霸业未成,而有发自内心的焦急和渴求。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中作者自比求贤若渴的周公,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15.画线诗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具体的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静女》中,描写男子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子的句子是 “ , ”。(2)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3)秦观《鹊桥仙》中 “ , ”两句,既指出了牛郎织女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境界高远。三、文言小题(22分)17.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C.今之众人 众人:很多人D.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冰,水为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句读之不知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2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或师焉,或不焉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小学而大遗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2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其皆出于此乎D.不拘于时2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 B.小学而大遗 小:小的方面C.不耻相师 师:老师 D.积善成德 善:善行24.下列语句中句式类型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师不必贤于弟子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生乎吾前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小学而大遗 D.其曲中规2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木直中绳(合乎) 假舟楫者(借助)B.而致千里(到达) 吾师道也(老师)C.士大夫之族(族人) 其出人也远矣(超出)D.而绝江河(断绝) 官盛则近谀(谄媚奉承)27.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有错误的一项为( )(2分)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晰,明白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辱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迷惑四、写作(6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和青春模样。《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呢?请围绕“青春模样”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宾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答题卡学 校 姓 名 班 级 考 场 座位号 准考证号条码粘贴处注 意 事 项 1、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禁用涂改液,涂改胶条。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 错误填涂 %^&* 缺考标记 ` 是否借读 ` 是否作弊 `参考答案:1.D 2.C 3.D 4.A.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B.意象之所以有耐读性5.①“百合花”凝聚了军民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②“百合花”体现了行文脉络,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③“百合花”体现了新媳妇的善良和腼腆,烘托出小通讯员形象,具有审美趣味,可读性强。【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学中的“意象”概念。材料一以叙事学为切入点,系统论述了意象作为“文眼”的三大功能:凝聚意义、疏通脉络、保存审美,强调其在叙事作品中的点睛作用;材料二则从美学范畴出发,阐释意象作为“意”与“象”的复合体,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核心地位。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意象不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更是……”错误。原文“‘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说的是“不是……而是”,选项表述的是“不只是……更是”,曲解文意。B.“我们在咀嚼典故意象时”错误。原文“有修养的读者在咀嚼一个意象之时,仿佛在翻阅一部文化史的某些篇章,而且是经过审美点化的文化史篇章”是说“有修养的读者”,选项扩大范围。C.“是作品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错误。原文“意象的运用……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是说“往往成为”,选项说法绝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在情节与情节之间,情节与非情节之间,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意象,使之潇洒跳跃或从容转换”错误。根据“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着审美意味。在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之间,如果也能设计一个意象,跳跃就会变得更加潇洒,甚至产生一点蒙太奇的效果”可知,意象在情节与情节之间的作用是“从容转换”,在情节或非情节之间的作用是“潇洒跳跃”。选项将两者混为一谈。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采用层进式结构”错误。是并列式结构而非层进式。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A处:由前文“然而,意象的功能并非无限,它有醒目的功能,但对于过分炫目之处也须有所限制”可知,前文强调了意象虽有醒目功能但不能过分炫目这一要点,所以此处要填的内容应围绕如何正确发挥意象醒目功能且不过分炫目来阐述,故可填“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B处:由后文“有保存审美意味的功能,还在于它们中的不为少数,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知,后文是在解释意象具有保存审美意味功能的原因,且“之所以……还在于……”是常见的关联词搭配,表明此处是在阐述意象有耐读性(保存审美意味功能可体现耐读性)的原因,故可填“意象之所以有耐读性”。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材料说“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百合花”是新媳妇新婚被子上的图案,新媳妇愿意将新婚被子借给我们,小通讯员牺牲,百合花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百合花”凝聚了军民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②材料说“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小说以“百合花”为线索,构成了“借被子”“铺被子”“盖被子”等情节,“百合花”体现了行文脉络,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③材料说“意象作为‘文眼’,它还具有保存审美意味、强化作品的耐读性的功能”,“百合花”体现了新媳妇善良和腼腆,象征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烘托出小通讯员纯洁美好的形象,具有审美趣味,可读性强。6.A 7.D 8.①叙述具有层次感:文章按从摊场到运麦的打麦顺序、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叙述麦场的热闹。②结构具有层次感:文章先写整体印象,再叙写打麦的各个环节,最后议论、抒情,结构清晰。③情感具有层次感:文章通过回忆打麦表达劳动之乐、丰收之悦, 通过想象未来表达感伤。9.①劳动氛围热烈:文本一是劳动欢歌;文本二写“家家打稻”,劳动氛围浓厚;文本三写农家热闹喧腾。②劳动过程欢愉:文本一写欢欢喜喜的采摘过程;文本二写“笑歌声里轻雷动”,充满欢乐;文本三写劳动过程富有乐趣。③劳动状态积极:文本一写劳动的协作精神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文本二写劳作不懈,直至天明;文本三写团结协作,从早忙到晚。【导语】文本一至文本三从诗意化、画面化和乡土化三个层面展现了劳动之美。《芣苢》用重章叠唱突出劳动的节奏与韵律感,体现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美。《四时田园杂兴》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丰收场景,展现农民的辛勤与喜悦。《热闹的麦场》则用具体细腻的描写还原传统麦场的热闹与生机,同时流露出对渐失场景的感怀,蕴含了乡土情怀与时代变迁的思考。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错,《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月亮银色的光辉渲染了空旷的麦场上热闹、繁忙的氛围”错,结合原文 “最后一袋麦扛走之后…… 月亮也就在这时悄无声息地升起来,让银色的光辉把刚刚变得空旷的麦场一下子铺满”,此时人们已经完成了一天的劳作,麦场归于空旷安静,并非热闹、繁忙的氛围。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叙述具有层次感:文章严格按照打麦的实际操作流程,从清晨开始的摊场,到后续的打麦、起场、扬场,直至最后把麦子运回仓房,这一系列打麦顺序依次展开。同时,在时间线索上,从“天刚一发亮”人们开始摊场,到“半后晌”起场,再到夜晚扬完场后人们的活动,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叙述,使整个麦场热闹的过程清晰有序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麦收一天的完整节奏。②结构具有层次感:文章开篇点明麦场在故乡的重要意义,即“是种麦人一季忙碌的终点,是乡下人清点劳动果实的场所,是农家展示得意自豪和抛洒欢笑的舞台”,这是对麦场的整体印象。接着详细叙写打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摊场时小伙子与中老年汉子的分工、打麦时男人们牵牛碾压与女人们翻场的配合等,生动展现麦场劳作场景。文章结尾通过对打麦场未来因联合收割机普及而消失的议论,以及对记录这些场景目的的阐述,抒发了作者对传统麦场热闹景致的怀念与感伤之情,结构上先总后分再议,层次分明。③情感具有层次感:文章在回忆打麦场景时,如描写小伙子唱豫剧、搞恶作剧,人们在麦场的欢声笑语等,都展现出劳动之乐和丰收之悦。而在想象未来因联合收割机普及,打麦场会渐渐消失,农家将看不到麦场上的热闹景致时,又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情感表达从欢快到略带惆怅,富有层次。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劳动氛围热烈:文本一:《芣苢》通过重章叠唱的形式,反复咏唱 “采采芣苢”,展现出一群人热热闹闹采摘芣苢的场景,宛如一首劳动欢歌,营造出热烈的劳动氛围。文本二:“家家打稻趁霜晴” 描绘出家家户户都在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众多人家同时劳作,这种大规模的劳动场景,充分体现出劳动氛围的浓厚。文本三:对麦场从早到晚热闹场景的详细描写,如摊场时铡刀的响声、打麦时各种声音的合奏、起场时人们的呼喊忙碌等,全方位展现了农家热闹喧腾的劳动氛围。②劳动过程欢愉:文本一:诗中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描绘出采摘芣苢的过程,从开始的采到最后的收获,整个过程充满了欢欢喜喜的氛围。文本二:“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句,将农民打稻时的欢声笑语与连枷声响比作轻雷,形象地展现出劳动过程中充满欢乐的场景。文本三:无论是小伙子在劳动时搞恶作剧引发的笑声,还是孩子们在麦场上的嬉闹,都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乐趣,人们在劳作中享受着欢乐。③劳动状态积极:文本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众人协作采摘芣苢的氛围,同时“袺”“襭”等动作的变化,也体现出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展现出积极的劳动状态。文本二:“一夜连枷响到明”表明农民们为了收获稻谷,劳作不懈,一直持续到天亮,体现出他们积极投入劳动的状态。文本三:在整个打麦过程中,从摊场时众人的分工协作,到打麦、起场、扬场等环节,大家各司其职,从早忙到晚,充分展现出团结协作、积极劳动的状态。10.D 11.C 12.A 13.(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省察反省,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导语】这篇《劝学》集中体现了荀子对学习价值的深刻思考。文章以“登高博见”等生动比喻,构建了“善假于物”的核心论点,强调借助外物与积累的重要性。通过“积土成山”“驽马十驾”等递进式论证,既展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又突出了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文中对比论证(如蚯蚓与蟹)与排比句式相得益彰,使说理既具气势又富有节奏感。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B.正确。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C.正确。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D.错误。暴:通“曝”,晒。句意:即使又晒干了。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B.正确。句意:却能横渡长江黄河。C.错误。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D.正确。句意: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是举例论证”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学”,广泛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乎己”,状语后置,“乎”相当“于”,正确语序是“于己参省”;“知”,同“智”,见识。(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参考译文:劝学荀子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14.A 15.这四句诗运用了比喻、设问、借景抒情等手法,以乌鹊择枝的景象,形象地比喻贤才在乱世中寻求明主的处境,既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望,也暗含召唤之意,含蓄而深刻,是全诗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典范。【导语】《短歌行》以慷慨悲凉的基调,展现了曹操对人生短暂、功业未成的深沉忧思。诗中巧妙化用《诗经》典故,通过“杜康解忧”“鹿鸣招贤”等意象,既抒发了时光易逝的感慨,又表达了招纳贤才的迫切。结尾以“周公吐哺”自喻,凸显其政治抱负,全诗情感跌宕,兼具哲理性与艺术感染力。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A.“因功业未成而产生的悲观消极情绪”错误,这句确实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并非悲观消极。曹操写此诗时正值壮年,意在激励自己和贤才珍惜时光、建功立业。“忧”不是消极的哀叹,而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是积极进取的体现。后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比喻,“乌鹊”比喻天下贤才。“何枝可依”比喻贤才们在乱世中找不到明主依托,正在徘徊选择。 曹操借此表达:你们还在犹豫什么?快来投奔我吧!我才是你们的归宿。设问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设问,引发思考,增强感染力。 不直接说“来投我”,而是以疑问形式表达召唤,更显委婉而深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描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夜景,营造出清冷、孤寂、彷徨的氛围。 景与情融合,既写实景,又写贤才内心的迷茫与不安。用典(间接化用),虽非直接引用典故,但“择枝而栖”是古代常见比喻,如《诗经》《战国策》中均有类似表达,体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1)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爱、踟蹰、暮。1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例句为判断句,“……者,……也”是标志。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人。A.定语后置句,正常句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B.宾语前置句,正常句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惑。C.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也可是正常句式,句意:老师不一定超过弟子。)D.判断句,两个“也”均表判断。句意: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故选D。18.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A.句意: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得更劲疾(洪亮)。B.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C.众人:一般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普通人)。D.句意:君子不屑与(他们)并列。故选C。19.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不同。又、再/恢复。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就可以知道了。B.不同。形成/成为。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C.不同。通“智”/知道。句意: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失了。/不知道断句知识。D.相同,都是比得上。句意:比不上片刻学习得到的收获多。/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故选D。20.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有”,通“又”;“暴”,通“曝”,晒。句意: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B.“不”,通“否”。句意: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C.“受”,通“授”,传授。句意: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D.无通假现象。句意: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故选D。2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句意:如今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了。B.古今同义,都是表示时间短,片刻。句意:不如片刻之间学到的知识(多)。C.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名词,指教育机构)。句意: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D.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否定必要性)。句意: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故选B。2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冰,水为之,而于水寒。句意: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夫庸知其年之于吾先后生乎。句意: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其皆于此出乎。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D.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受世俗约束。故选D。2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向上能够吃到尘土,向下能够喝到泉水。B.正确。句意:小的方面学习的,大的方面倒要放弃不学。C.“师”,名词活用作动词,“从师学习”。句意:不以互相学习为羞耻。D.正确。句意: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故选C。2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吾前生”。句意:在我之前出生的人。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故选B。2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师:名词作动词,尊师学习。句意:古代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A.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B.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C.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D.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句意:(那么)木材的曲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故选B。26.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全都正确。句意: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借助舟船的人。B.正确。句意: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师:学习。句意:我学习的是道。C.族:类。句意:士大夫这类人。正确。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D.绝:横渡。句意:却可以横渡江河。正确。句意: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故选A。2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B.正确。句意:从师求学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C.正确。句意:(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D.错误。“惑”,糊涂。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故选D。28例文:这,才是青春的模样——苔花如米青春时何谓青春最美的模样?是《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意气风发,还是红烛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无私奉献?这些固然令人心折,然在我记忆深处烙印最深的青春模样,却是在时代洪流边缘,那些如袁枚诗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卑微生命,于迷惘中执拗地寻觅自身存在的刹那光华。历史叙事常将青春简化为慷慨激昂的单一面向,仿佛唯有建功立业才不负年少。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个体心灵的幽微角落,便会发现另一种真实:青春的常态,往往是面对浩瀚世界时的无所适从与深刻怀疑。如《峨日朵雪峰之侧》所现,那“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恰在承认局限后迸发。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于最狂妄的年纪忽地残了双腿,他的青春瞬间坠入虚无的深渊,在地坛的寂静中,他反复叩问“活着”的意义。这种被命运抛离轨道的迷惘,这种近乎绝望的自我质询,何尝不是一代人青春记忆中刻骨铭心的“模样”?它不耀眼,却真实地承载着生命最初的重量。正是在这迷惘的深渊里,青春完成了其最动人的蜕变——于无意义处开凿意义。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推石上山,石头滚落,复又推之,他在此过程中发现了高于命运本身的尊严。青春的坚韧,并非总表现为高歌猛进,更多时候,是香雪们面对远方的未知,以一支铅笔、一个铅笔盒为舟筏,试图摆渡封闭的执着;是《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在硝烟中,为他人安放一束秋花的温柔。他们未能改变时代的宏大叙事,却在看似徒劳的“推石”中,确证了“我存在”的价值。这价值如苔花,不为倾城,只为向宇宙发出微弱的自我声明。由此观之,这种于边缘处、迷惘中坚持“开放”的姿态,正是青春最为本真且普遍的模样。它超越了时代的界限,直抵人类共通的精神困境与超越渴望。无论是乱世中“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还是和平年代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的工匠,抑或在信息洪流中努力保持独立思考的我们,其内核皆是对抗虚无、建构意义的青春实践。鲁迅先生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广袤的悲悯与联结,正是青春从“小我”的迷惘走向“大我”担当的桥梁。青春的模样,固然可以是旭日般的喷薄,但请勿忘却,那些在晦暗角落如苔花般寂静却倔强绽放的生命轨迹。它们或许微弱,却共同编织了人类精神星空中最富韧性的那缕光芒。当千帆过尽,我已懂得:所有在迷惘中不曾放弃的寻觅,所有于尘埃里依然坚持的绽放,共同构成了青春不朽的史诗——一首写给平凡生命的赞美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内容源于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课文,为“青春模样”提供了具象化参考。《沁园春·长沙》的“同学少年”是昂扬向上、胸怀天下的理想型青春,展现的是青年对时代的担当与豪情;《红烛》以蜡烛为象征,定义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型青春,强调青春的价值在于付出而非索取;《峨日朵雪峰之侧》聚焦“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呈现的是在困境中坚守、于平凡中迸发力量的坚韧型青春;《哦,香雪》则刻画了青春面对“远方世界”时,渴望改变、追求进步的突破型青春,凸显青年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行动。 材料后半段进一步拓展“青春模样”的边界,指出“因时尚而美丽”“因奉献而光彩”“因知识而动人”“因自信而进步”等不同形态,核心在于引导考生理解“青春模样”并非单一标准,而是与个人选择、价值追求、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多元存在。虽然对“青春模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文章的立意一定要体现正能量,以展现青春积极向上的样子。写作时,可围绕“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写自己眼中他人青春最美好的样子;可围绕“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写出自己想活出什么样的青春。试题没有文体要求,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体。如果写成记叙文,写作时,先确立好行文的主题,再依照主题进行选材。例如,将奋斗作为所要叙写的青春模样,可以选择一两件典型事例(如在学习中受挫后的奋力追赶、攻克难关,为克服自己的某个弱点而付出的艰辛努力等),记叙事件的原由时要简明清晰,重点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具体行动以及达到目标后的体会、感悟,最后画龙点睛,点明文章的主旨并升华到社会、国家的层面。立意:1.用无畏无惧的青春模样面对困难。(叙述自己面对挫折勇敢直前的一次经历)2.用时不我待的青春模样砥砺人生。(叙述自己经过某事醒悟到自己过往不珍惜时间的经历)3.用无私奉献的青春模样帮助他人。(叙述自己参加志愿活动的经历)4.做一颗扎根的种子,活成青春该有的样子。5.青春最美的模样是担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语文答案.docx 高一语文答题卡.docx 高一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