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课后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醉翁亭记》课后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 课《醉翁亭记》课后练习
(满分:100 分 完成时间:45 分钟)
一、基础巩固(50 分)
1.看拼音,写字词(8 分)
①林fēi( ) ②岩穴 míng( ) ③huì 民( )
④酒 liè( ) ⑤山肴野 sù( ) ⑥伛 lǚ 提携( )
⑦gōng 筹交错( ) ⑧阴 yì( )
2.选择(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下列各句中 “也” 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B.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 / 之意不在酒,在乎 / 山水之间也
B.醉翁之意 / 不在酒,在乎山水 / 之间也
C.醉翁 / 之意不在 / 酒,在乎 / 山水之间也
D.醉翁之意 / 不在 / 酒,在乎山水 / 之间也
(4)下列对于课文内容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
B.文章以 “乐” 为线索,依次写了 “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太守之乐”,层层递进,情感真挚。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描写了山间朝暮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描写了山间四时之景。
D.文章结尾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以设问点明太守身份,暗含作者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与自嘲。
(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皆以美于徐公
B.山水之乐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醒能述以文者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填空(12 分)
(1)直接默写(6 分)
①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
③,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2)理解性默写(4 分)
①《醉翁亭记》中,点明全文核心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醉翁亭记》中,描写宾客宴酣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文化常识填空(2 分)
①《醉翁亭记》选自《_______》,作者欧阳修是(朝代)文学家,他在文学上主张 “明道”“致用”,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②文中 “伛偻提携” 中,“伛偻” 指______,“提携” 指______,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字词解释(10 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5 分)
①林霏开( ) ②云归而岩穴暝( ) ③名之者谁( )
④太守自谓也( ) ⑤太守之乐其乐也( )
(2)一词多义(5 分)
①乐:A.山水之乐( ) B.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②名:A.名之者谁( ) B.莫名其妙( )
③于:A.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B.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5.翻译下面经典句子的意思(5 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阅读理解(35 分)
1.课内阅读(15 分)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题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文章开头 “环滁皆山也” 有什么作用?(4 分)
(2)赏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的表达效果(5 分)
(3)结合节选内容,谈谈你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的理解(6 分)
2.课外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醒心亭记(节选)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 “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 “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1)《醉翁亭记》与《醒心亭记(节选)》都写了滁州的山水之乐,分别概括两文 “乐” 的内涵(4 分)
(2)两文都体现了欧阳修的为官情怀,请简要分析(6 分)
3.现代文阅读(10 分)
欧阳修的 “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字字皆含 “乐”,却又不止于 “乐”。那片环绕滁州的山水,那场与宾客的宴饮,那份 “醉翁之意不在酒” 的心境,藏着他对生活、对百姓的深情。
“环滁皆山也”,开篇一句看似平淡,却勾勒出滁州的地理全貌,也为 “乐” 埋下伏笔。西南诸峰的 “蔚然而深秀”,酿泉的 “水声潺潺”,醉翁亭的 “翼然临于泉上”,每一处景物都透着生机与灵动。欧阳修登山望水,不是单纯的赏景,而是在山水间寻找心灵的慰藉。他被贬滁州,却没有沉溺于失意,而是将目光投向山水,在自然之美中消解官场的烦忧 —— 这是 “山水之乐”,是对生活的热爱。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宴饮之乐更添几分热闹。“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没有奢华的宴席,只有简单的山野美食,却让宾客们 “起坐而喧哗”。欧阳修 “饮少辄醉”,醉的不是酒,是与民同乐的畅快。他看到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看到百姓因山水、因宴饮而快乐,这份快乐也感染了他 —— 这是 “宴酣之乐”,是对百姓的关怀。
最动人的是 “太守之乐其乐也”。宾客们因山水而乐,因宴饮而乐,却未必懂太守的 “乐”。欧阳修的 “乐”,是看到百姓安乐的欣慰,是在逆境中坚守初心的豁达。他将个人的失意抛在脑后,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这份 “与民同乐” 的情怀,让《醉翁亭记》的 “乐” 有了重量,也让欧阳修的形象愈发鲜活。
(1)文章围绕欧阳修的 “乐”,从哪三个方面解读了 “乐” 的内涵?(4 分)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 “最动人的是‘太守之乐其乐也’” 的理解(6 分)
三、课外拓展(15 分)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 “与民同乐” 的情怀,在逆境中书写豁达。请你从 “自然疗愈心灵”“逆境中的坚守”“与他人共享快乐” 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结合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写一段不少于 200 字的文字,阐述欧阳修 “乐” 的现实意义,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
参考答案详解
一、基础巩固
1.①霏 ②暝 ③惠 ④洌 ⑤蔌 ⑥偻 ⑦觥 ⑧翳
解析:“暝” 指昏暗,不要误写为 “冥”;“洌” 指清冽,不要误写为 “冽”;“蔌” 指野菜,不要误写为 “簌”;“觥” 指酒杯,不要误写为 “躬”。
2.(1)答案:B
解析:A 选项 “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C 选项 “翼” 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D 选项 “乐” 意动用法,“以…… 为乐”;B 选项 “开” 为动词,“散开”,无词类活用,故选 B。
(2)答案:A
解析:B、C、D 选项 “也” 均表判断语气;A 选项 “也” 表陈述语气,强调 “醉翁之意在山水” 的观点,与其他三项不同,故选 A。
(3)答案:A
解析:“醉翁之意” 为固定短语,不可断开;“在乎” 为连词,后接 “山水之间也”,需断开,故正确节奏为 “醉翁 / 之意不在酒,在乎 / 山水之间也”,选 A。
(4)答案:C
解析:A 选项欧阳修是 “北宋” 文学家,非 “唐代”;B 选项文章以 “乐” 为线索,依次为 “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太守之乐”,但 “四时之乐” 是对 “山水之乐” 的拓展,表述无误,C 选项分析更准确;D 选项结尾点明太守身份,体现的是豁达,非 “愤懑与自嘲”;C 选项分析准确,故选 C。
(5)答案:D(选项 D 中,而” 均表顺承,选 D;选项中 A “于” 分别为 “在”“比”,B “之” 分别为 “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以” 分别为 “用”“因为”)
3.(1)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云归而岩穴暝 ③野芳发而幽香 水落而石出者
(2)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
(3)①欧阳文忠公文集 北宋 ②老人 小孩
解析:(1)(2)默写需注意易错字:“暝”“幽”“觥筹”;(3)文学常识中,欧阳修的朝代、“伛偻提携” 的借代含义需准确记忆。
4.(1)①弥漫的云气 ②昏暗 ③命名 ④称呼,命名 ⑤以…… 为乐
(2)①A. 乐趣,快乐(名词) B. 以…… 为乐(意动用法) ②A. 命名(动词) B. 说出(动词) ③A. 从(介词) B. 在(介词)
解析:一词多义需结合语境区分,如 “乐” 表 “乐趣” 时为名词,表 “以…… 为乐” 时为意动用法;“名” 表 “命名” 时为动词,表 “说出” 时需结合成语 “莫名其妙” 理解。
5.(1)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解析:翻译需注意重点字词:“意”“在乎”“乐其乐”,“乐其乐” 中第一个 “乐” 为 “以…… 为乐”,第二个 “乐” 为 “快乐”,确保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二、阅读理解
1.课内阅读
(1)答案:①简洁交代滁州的地理环境,“皆山” 为下文描写西南诸峰、醉翁亭做铺垫;②开篇点出 “山” 的核心意象,奠定全文 “山水之乐” 的基调;③语言简练,符合欧阳修 “明道”“致用” 的文学主张,避免冗余描写。
(2)答案:①运用比喻修辞,“翼然” 将亭比作 “鸟的翅膀”,生动形象地写出醉翁亭的轻盈姿态,突出其造型之美;②“峰回路转” 写出山路曲折、景色多变,为醉翁亭的出现营造 “柳暗花明” 的效果,增强画面的层次感;③句式为判断句,“…… 者,…… 也” 的结构明确点出 “醉翁亭” 的名称,与后文 “名之者谁” 形成呼应,逻辑清晰。
(3)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是全文的核心句,表面上写欧阳修的心意不在饮酒,而在欣赏山水美景;深层含义则是他借 “山水之乐” 消解被贬的失意,将心灵寄托于自然之美。欧阳修被贬滁州,却没有沉溺于个人的烦恼,而是主动寻找山水的乐趣,这份 “醉” 是对自然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豁达。同时,“山水之乐” 也为后文 “宴酣之乐”“太守之乐” 做铺垫,体现了他从自然之乐到与民同乐的情感递进。
2.课外阅读
(1)答案:《醉翁亭记》的 “乐”:①山水之乐,欣赏滁州山水的自然之美;②宴酣之乐,与宾客、百姓共享山野宴席的热闹;③太守之乐,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体现 “与民同乐” 的情怀。《醒心亭记(节选)》的 “乐”:①山水之乐,欣赏群山、云烟、旷野的壮阔之美,让人心境开阔;②醒心之乐,在山水间让心灵 “洒然而醒”,忘却疲惫与烦忧,获得精神的慰藉。
(2)答案:《醉翁亭记》中,欧阳修 “与客来饮于此”“与民同乐”,看到百姓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便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体现了他 “以民为本” 的为官情怀,即使被贬,仍心系百姓;《醒心亭记(节选)》中,欧阳修修建醒心亭,让宾客在山水间 “醒心”,既为百姓提供了赏景的场所,也通过山水之美慰藉他人心灵,体现了他 “为官一方,造福百姓” 的责任感,两者都展现了欧阳修豁达、亲民的为官形象。
3.现代文阅读
(1)答案:①山水之乐:在滁州山水的自然之美中消解官场烦忧,体现对生活的热爱;②宴酣之乐:与宾客、百姓共享山野宴席,感受热闹与畅快,体现对人际交往的珍视;③太守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在逆境中坚守初心,体现对百姓的关怀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从文章第二段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三段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第四段 “太守之乐其乐也” 提取核心信息,结合 “消解官场烦忧”“与民同乐” 等关键词,概括三层 “乐” 的内涵。
(2)答案:“太守之乐其乐也” 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超越了个人层面的快乐,上升到了 “与民同乐” 的境界。宾客的 “乐” 源于山水美景与宴饮热闹,是浅层的感官愉悦;而太守的 “乐”,是看到百姓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的安乐景象后,发自内心的欣慰。欧阳修被贬滁州,却能放下个人失意,将目光聚焦于百姓的幸福,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这种 “以民为本” 的情怀,让 “乐” 不再局限于个人情绪,而是承载了对百姓的责任与关怀,体现了文人官员的担当,因此更具感染力,也让欧阳修的形象更显高尚。
解析:对比 “宾客之乐” 与 “太守之乐” 的差异,结合欧阳修的被贬经历,分析 “太守之乐” 的深层内涵 —— 超越个人、心系百姓,进而阐述其 “动人” 的原因。
三、课外拓展(参考范文)
角度:逆境中的坚守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 “与民同乐” 的坚守,在逆境中书写了豁达人生。他被贬滁州,远离朝堂核心,却没有沉溺于失意与愤懑,而是将精力投入到治理地方、关怀百姓中:修建醉翁亭,与百姓共享山水之乐;举办山野宴席,与宾客同享宴酣之趣。这份 “贬谪不移其志” 的坚守,让他在逆境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这对当下的我们极具启发。生活中难免遭遇 “逆境”:考试失利、比赛落选、项目失败…… 此时若一味抱怨、消沉,只会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就像我曾因数学竞赛失利而一蹶不振,甚至不愿翻开数学书。但重读《醉翁亭记》,欧阳修 “逆境守初心” 的态度点醒了我:失利不是终点,而是调整方向、重新出发的契机。我开始梳理错题、请教老师,在一次次练习中提升能力,最终在下次考试中取得进步。可见,逆境中的坚守,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找准目标继续前行 —— 这正是欧阳修 “乐” 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人生态度。
角度:自然疗愈心灵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滁州的山水疗愈了被贬的失意心灵。他笔下的西南诸峰 “蔚然而深秀”,酿泉 “水声潺潺”,醉翁亭 “翼然临于泉上”,这些自然之景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成为他消解官场烦忧的 “良药”。在山水间,他忘却了贬谪的苦闷,重拾对生活的热爱,这份 “自然疗愈力”,穿越千年仍能引发共鸣。
如今,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生活中,时常被学业压力、人际烦恼困扰,而自然正是最好的 “疗愈师”。记得一次期中考试后,我因成绩下滑而焦虑失眠,妈妈带我去郊外爬山。站在山顶,望着漫山遍野的绿意,听着林间清脆的鸟鸣,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心中的焦虑竟渐渐消散。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欧阳修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的心境 —— 自然的宁静与生机,能抚平内心的浮躁,让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正如欧阳修借山水疗愈心灵,我们也可在自然中寻找力量,让疲惫的心灵得到休憩,重拾前行的勇气。
角度:与他人共享快乐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将 “快乐” 从个人独享升华为与他人共享,用 “与民同乐” 诠释了快乐的真谛。他与宾客宴饮于醉翁亭,看 “伛偻提携” 的百姓往来山间,听 “起坐而喧哗” 的热闹声响,这份 “共享的快乐”,比独自赏景更显温暖。在他眼中,快乐不是独自拥有,而是与他人共同感受 —— 百姓因山水快乐,宾客因宴饮快乐,而他因众人的快乐而快乐。
这种 “共享快乐” 的智慧,在当下依然珍贵。生活中,很多人习惯将快乐 “私有化”:独自享受美食、独自欣赏电影,却忽略了共享带来的双倍愉悦。去年生日,我原本计划独自去看电影,却在妈妈的建议下邀请了几位好友来家中做客。我们一起做蛋糕、玩游戏、分享趣事,笑声不断。看着朋友们的笑脸,我发现:将快乐分享给他人时,自己的快乐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因他人的笑容而变得更加浓厚。这正如欧阳修的 “太守之乐其乐也”—— 真正的快乐,是看到他人因自己的分享而快乐,是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的豁达与温暖,这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坚守的美好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