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洪塘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洪塘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测试语文卷
温馨提示:
全卷共五大版块,17小题,满分为100分,其中卷面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班级开展主题为“追光”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宜传】
一.宜传组同学从字源的角度探究了“追”的含义,并进行了宜传动员。
1我们先从理解“追”的意义开始今天的活动,请同学参与。(2分)
“追”是一个会意兼象形字。甲骨文的上面是弓的象形,下面是脚趾的象形,合起来表示①
▲。后来逐渐引申为追求、追随、追究等。这是一个常用字,含有“追”字的成语有很多,
比如:你追我赶、②▲(填写一个含有“追”的成语)。
2.
以下是“追光”活动的宜传动员,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选择读音。(4分)
老师寄言:
追光的意义,在于仰望星空,①湘▲(A qiao Bqào)首以盼却不畏四周泥泞:在于细
品人间烟火色,闲看万事岁月长:在于“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
人物组寄言:
总有那么一个人,目光犀利、思想深邃,生气②pg▲勃。追吧,激励信念,憧憬未来。
新闻组寄言:
新闻的魅力在于,③zhg▲显时代脉络、前沿信息。追吧,跟随时代,不断向前。
古诗文组寄言:
古朴的文字独有韵味,能让你感受④c心▲不及防的美。追吧,淡赏闲云,静听风吟。
【追人物精神之光】
二.人物组同学想深入了解《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色人物和浙江名人:竺可桢,开启了追逐之旅。
(一)名著阅读篇(6分)
《红星照耀中国》目录(有删减)
A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C第三篇在保安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苏维埃掌权人物
同红色农民谈话
去西安的慢车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苏区工业
通过红色大门
悬赏200万的首级
“他们唱得太多了”
B.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D.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遭白匪追逐
童年
“真正的”红军
造反者
在长沙的日子
彭德怀印象
贺龙二三事
革命的前奏
为什么当红军
红军旅伴
国民苹命时期
红军战士的生活
1
3.小语:阅读纪实作品,可以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找到我们想要阅读的内容。
例如,想要了解斯诺对周恩来的印象,我们可以阅读(1)▲一(填选项)篇:想要了解毛泽东的成长
经历,可以阅读(2)▲(填选项)篇。(2分)
小文:通过目录,再结合阅读体验,我们会发现:书中记录的是斯诺通过实地采访、观察等方式获取的第
一手资料,包括与众多红军将领、战士的交谈内容,对红军生活、战斗场景的亲眼所见等。
小语:的确如此,这体现了纪实作品最基本的特点:(3)▲一。(1分)
小文:《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更给我们精神的披舞,例如(4)
(请挑选一位书中的红军将士,结合具休事例,补充小文的发言)(3分)
(二)人物传记篇(14分)
百年巨匠·竺可桢
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选过竺可桢留下的诸多文宇,人们又能看出怎样一个竺可桢?
(1)
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战内学者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
的专用名河,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
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让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
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
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战,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
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这也是为什么1952年周思来总理刚开始考虑原子弹研制问题,就派人去问
他的意见,这很有代表性。竺可桢当时就讲得非常有道理,他的建议后来也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
的。”
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是从初中课本的那高《向沙漠进军》开始。“这篇文章就是着眼于一
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是大师,就是有这种视野、这种气派。也有这个能时。”何亚平说。留美回国后,
竺可桢就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
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竺老就侣导建立了自然资源
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
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侣导者和践行者。”
(2)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
学术里的竺可桢严谨勤勉,生活里的竺可桢却不是呆板无趣的。
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着他自己的规律一每天起床后,观测天气,记录气温、风向、阴时云雨,然
后做早操或打太极举。“他爱读书,包括小说名著:喜欢观看电影、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又每每在日
记中予以评论,有时又从一个地理学家的角度挑别其中有违科学规律之处。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喜欢观
赏体有比赛,对比券情形及优胜者都记入日记。爱游公园,喜爱养花、摄影,也爱看相关的摄影展览。”
说起竺可桢的喜好,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与这些发好相关的记录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竺可桢的日记里。
看起来特别清瘦的竺可桢实则非常重视体有运动,“他布望体有运动能普遍还鼓励浙大的散师、学生
也多运动,养成习惯。”体有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休,对他来说,自制力、自信力、忍
耐心、同情心、互功心这些品质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加强。他又非常重视休育道德。“他曾在日记里写过
他心目中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秩序之良否’”,李玉海说。
(3)
“求是”是竺可桢为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源自他的母校哈佛大学的校训“求真”。而竺可桢的一生,
几乎是把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王作跃的老师许良英先生非常具有批判性思维,爱挑刺,很少对任何人有
溢美之词。“但是他评价竺可桢‘很难得’。”王作跃说,“难得”是许先生评价他人的最高级别,20世
纪80年代许先生曾与人合作写了一个竺可桢的小传,专门推崇竺可桢“求是”的精神。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