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长郡中学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 文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彭凯平:您认为年轻人该怎样学习国学呢?
傅佩荣: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先学习儒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儒家对于年轻人的人生方向、自我修炼、为人处世都有很好的指引。学《论语》有个好处就是孔子有很多学生,他因材施教,年轻人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我像子路,我像子贡,那么我就可以从他们那里直接向孔子请教。
另外对年轻人我喜欢强调“三自主义”。第一个,自力更生。人的基本尊严是靠自己活下来。无论如何要坚定自己的脚步。第二个,自强不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要想今天该怎么过。什么都是空的,把今天过好生命就充实了。第三个, A 。你要让自己从你做的每一件事中获得快乐。
彭凯平:这也是我们积极心理学经常讲的。很多人误以为积极心理学就是让人要快乐,其实这个“积极”不仅是形容词,也是动词,人要通过自己不断地奋斗到达真正的幸福。
彭凯平:在中国没有心理学之前, B ?
傅佩荣:多少年以来,中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靠诵读经典来慢慢化解心理问题的。《论语》《孟子》对我们现代人可能很遥远,但是自宋朝以后,他们的人生环境就是和这些经典相伴的,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在圣贤的言论中寻找答案。如身处窘迫时,想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会感觉孟子在支持他,古时很多文人就是靠这种圣贤的信念支撑下去的。有些人受不了了,就会转而接受道学,跟世界保持距离,摆脱外物的干扰,所以魏晋之后道家是显学。
彭凯平:我们说儒释道,包括佛学都是关于“修心”的学问,您认同吗?您能概括一下它们对“心”的核心理论吗?
傅佩荣:佛学比较简单,因为它是宗教。所有宗教对于人心理的问题都有答案——你这一生所遭遇的、所困扰的,前世有原因,后世有报应。宗教对人心理的影响很直接,想通这个你的人生就没什么执念烦恼了,我现在受难是因为前世造了业,这一世受难,下一世就会有福报。所以一般信仰宗教的,很少会有抑郁倾向和自杀风险。
儒家的话比较积极。它讲你与其去烦恼,不如积极奋斗;往内走不如往外走,我要和人群交往,发展积极的关系。这个对心理的帮助就很大,因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心理问题往往来自和人的互动,所以在儒家思想里面,他强调了“礼”这个字——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对自己有了一些约束才能更好地发展人际关系。
至于道家就是对心理学来说最好的一个帮助了。你只要看看《庄子》里面的故事,你马上觉得你活在世界上有什么好抱怨的,人活着就应该很开心的。
彭凯平:您提到“自我约束”,在这一点上,儒释道佛之间是否有共通点呢
傅佩荣:是的,所有的学派只要谈到人生的问题一定都是从自我约束开始。因为人生的很多问题就是从人与人互动的时候出现的各种状况而来的。
损人利己,这四个字可以概括所有人际交往的困难,你只要损人利己,困难就来了。因为别人也跟你一样的想法,到最后出现各种矛盾冲突。所以所有的宗教像天主教、基督教也有十戒。儒家跟佛学在修养方面可以相通。
道家的修养就比较复杂了,它的修养其实不放在戒上面, C 。比如学《老子》就要把认知从三个层次来看待:第一,我能认知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如果我都追求好的,别人也要,那就会发生各种冲突了。提升到第二个,如何避难的认知,避开灾难。“知其荣,守其辱”,我明明知道那样子很光彩,但是我知道后面会有后患,所以就甘愿守在比较差的地方,不会惹来灾祸,这是道家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第三个是把知当作启明,从道来看一切,这是最高境界。如果练到从道看一切的话,我就不会有任何复杂的欲望,有得才有失,有成才有败。
彭凯平:有人说孔子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甚至说孔子是“私生子”,这是真的吗 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无父的人是怎么成为大家的
傅佩荣:事实上,孔子不是私生子,也不是无父,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在《论语》里别人称孔子是“鄹人之子”,他父亲当过邹邑的大夫。到孔子出生时他父亲已经60多岁,而母亲才17岁。孔子三岁时他父亲就过世了,所以不是不知其父,私生子也都是谣传。
孔子很少提到他的家庭背景,他只说过一句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不在乎小时候家里多贫贱,但是他的身世背景让他注意到商朝的文化。他认为商朝的文化高于周朝,所以努力学习设法恢复商朝礼仪,后来慢慢成为鲁国最有学问智慧的人。
彭凯平:王阳明与孔子被梁启超称为“两个半圣人”中的两个圣人,他在心学中提出的观点——致良知、知行合一、吾性自足,对于我们积极心理学来讲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观念,您怎么看待王阳明先生的地位的呢
傅佩荣:王阳明的一生很精彩,他的学说对明朝的贡献非常大。他的学说和朱熹是完全不同的,朱熹是理学,王阳明是心学。
但他的内容并没有那么简单。譬如他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但他57岁去世之后,天地鬼神依旧存在,所以他的学说是有主观性的,我们哲学上叫“主观唯心论”。但我很欣赏他的修养观,“知行合一”是铁定的真理。
(摘自《彭凯平×傅佩荣:在现代社会,修心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傅佩荣认为《论语》的价值之一在于孔子践行了“因材施教”,这使得当代青年能通过将自己代入孔子弟子的角色,与古代圣贤建立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B.彭凯平指出“积极”一词兼具形容词与动词属性,强调人通过奋斗达到真正幸福,并阐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与“三自主义”完全一致。
C.傅佩荣认为,古人依靠诵读经典在圣贤言论中找问题的答案,如窘迫时借儒家的言论获得信念支撑。在道家成为显学后,人们转而用道学解决相关问题。
D.王阳明的“心学”在哲学上是一种“主观唯心论”,这可以通过王阳明去世后,“天地鬼神依旧存在”和傅佩荣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修养观的欣赏来证明。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探讨各家学派时,傅佩荣使用了“譬如”“比如”等词引出下文内容,如《老子》的认知层次、王阳明观点的内容,使其阐述更为具体清晰。
B.傅佩荣对“宗教解决心理问题”机制的剖析————归因前世以消解当下执念,与儒家“往内走不如往外走”的倡导,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对比。
C.二人讨论儒释道“修心”作用时,彭凯平侧重关注它们心理学视角的共性,傅佩荣则区分各派特点,分别阐释了佛学、儒家、道家的具体作用。
D.彭凯平在讨论中引用了梁启超的观点,如他在心学中提出的“致良知”等相关观点,体现了彭凯平对国学大师权威论述的认可与推崇。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答:
4.访问者彭凯平是如何引发对谈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
5.傅佩荣认为儒、释、道三家对“心”的核心理论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个泥水匠的完美生活
王千里
孙宝平一直固执地认为,砌水泥墙这门传统手艺,传承是个问题。他的观点自然引来众多工友的嘲笑。
“咱们这活,只要是个人就能干、都会干,还传统手艺,你咋不说是门艺术呢!”
“孙宝平,你是不是放工以后在家里闲着没事短视频刷多了?咱们这就是砌墙抹灰的活计,自古以来哪个村没有十个八个泥水匠?你说说,这能叫什么传统手艺呢?还传承呢,传给谁?”
“孙宝平呀孙宝平,你真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如果砌水泥都是一门传统手艺的话,那俺家媳妇的烙饼技术,得称得上是非遗了。”
众人在笑声中调侃着孙宝平。孙宝平不吭声,不回答,不理会他们,自顾自拿了靠杆往砌好的一堵墙上靠,严丝合缝。他砌的墙砂浆饱满,砖块均匀,一条直线样。
在脚手架下打下手的孙平江早就跃跃欲试:“宝平哥,你歇会儿,我垒几行砖试试。”他胸有成竹,嘴角挂满自信。
孙宝平不声不响,拍了拍手,小心地下了脚手架。孙平江撅着屁股爬到脚手架上,片刻的工夫开始吆喝起孙宝平:“宝平哥,你上来吧,我真的不行。”孙宝平抬头看去,一行红砖逶迤如扭动的蛇身,砖体把绷直的线绳挤得东斜西歪。他叹了口气:“下来吧!”没埋怨,没嘲讽。
倒是孙平江,脸膛儿红如猴屁股。刚才说这活人人都能干、都会干的就是他。现在的他,在心里感叹一声,咱就是个打下手的命,砌水泥真的就是一门传统手艺呢。
孙宝平在砌墙前,要求提前把红砖洇透。砂浆灰的水泥标号、稀稠程度也是有要求的。他分外关注的这些,是跟砌墙息息相关的。干砖、干灰、稀灰,水泥标号低了、高了,直接影响墙体的质量。他的完美主义到了什么程度呢,就他放工以后的行装,都让那些一块儿干活的工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乡村建筑队收工的时间相对来说要晚一些,夕阳西下,鸟雀归巢,饭菜的香味在村庄里飘起的时候,工头才让他们收工回家。那些建筑工下了脚手架,拍拍手,随手点着一支烟,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朝家里走去。
孙宝平下了脚手架,先去水池洗手,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搓洗干净,然后甩甩手,把手上的水仔细擦干。接着,来到搅拌机旁的工具箱旁,拿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又来到垒砌成框架的房屋里墙内,掏出衣裤换上,换下的衣物随手放进布袋里。从里墙出来的孙宝平,衣着干净,一双黑布鞋,一身白褂黑裤,有些仙风道骨了。
还有没走的工友,浑身沾满泥浆,望着换好衣服出来的孙宝平,咂着嘴:“宝平呀,你真是多此一举,咱就是干活的人,又不是放工以后去相亲。”孙宝平笑笑,提着布袋朝家里走去。村里有人知道他在村东干活,见了他,笑着招呼:“放工了,宝平!”孙宝平回之一笑。他们望着一身干净衣服,步履轻松的孙宝平,眼里满是艳羡。有不知道孙宝平在村东干活的,就问:“宝平,又进城了?”孙宝平笑笑,摇头:“干活呢。”
大家都是穿着脏衣服回家,衣服浆得很硬,竖在地上过夜,第二天又套到身上。孙宝平跟别人不一样,回到家以后,掏出布袋里的脏衣服,自己去水塘边把衣服洗了。搭在门廊旁的晾衣绳上,一夜风吹,第二天早上衣服就干了。
有人背地里感叹,打拼了二十年,还不如一个泥水匠的日子过得舒心呀!说这话的是张秋生,一个早年进城打拼,如今定居在城里的一家装饰公司的老板。有一次回乡,他听说了孙宝平的事,就在镇上悦客来酒楼特意请孙宝平喝了一场酒。
一个公司老板请一个乡村的泥水匠喝酒,说出去也是稀奇事。实际情况是,张秋生和孙宝平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孙宝平从小水性好,张秋生是个旱鸭子。早年,孙宝平从村后两米多深的水塘里,救出了正在水里挣扎的张秋生。张秋生发达了,是来报恩的。
那晚,张秋生端着酒杯,望着衣着月白小褂,黑色长裤,千层底布鞋,一脸泰然的孙宝平,眼里忽然就汪满了泪水。自己在外打拼二十多年,见惯了钩心斗角,厌恶了商场争斗,遽然回首,再见到幼时朝夕相处的玩伴,内心陡生几分温暖。
他举着酒杯,一脸真诚地跟孙宝平说:“宝平哥,泥水匠在城里已经不叫泥水匠,叫新产业工人。你就放一百个心啦,有人传承传统手艺的,国家重视呢!”
孙宝平抿了一口酒,深深点头。
窗外,夜色温柔。小镇的街道上亮起了霓虹灯,健身广场上开始热闹起来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宝平把砌水泥墙当作传统手艺,并且心忧传承问题,工友们对此嘲笑不已,可见这些工友缺乏格局。
B.打下手的孙平江不服气,自告奋勇去垒砖,结果却一塌糊涂,孙宝平没埋怨、没嘲讽,说明他为人宽厚。
C.孙宝平收工后换上干净衣服的细节,打破了世人“体力劳动者邋遢”的刻板印象,赋予体力劳动者以尊严。
D.“眼里忽然就汪满了泪水”一句运用细节化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张秋生对救命恩人孙宝平深深的感激之情。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刻意淡化对孙宝平砌墙技艺操作过程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其生活态度而非专业技能。
B.小说交代张秋生请孙宝平喝酒的原因,又插叙了孙宝平救张秋生的事,丰富了孙宝平的形象。
C.“深深点头”,通过动作描写表达了孙宝平对“有人传承传统手艺”“国家重视”说法的认同。
D.小说语言具有乡土气息,如“脸膛儿红如猴屁股”“咱就是干活的人,又不是放工以后去相亲”。
8.(★)文本一结尾段写窗外的景象,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文本二指出:“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这种“生命哲学”与“人生信念”在孙宝平身上的具体体现。(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频登。岳牧等屡请封禅,群臣等又称述功德,以为“时不可失,天不可违”。惟魏征以为不可。太宗曰:“朕欲得卿直言之,勿有所隐。朕功不高耶 ”对曰:“陛下功高矣,民未怀惠;德厚矣,泽未旁流;华夏安矣,未足以供事;远夷慕矣,无以供其求。符瑞虽臻,而罻罗①犹密;积岁丰稔,而仓廪尚虚。此臣所以窃谓未可。”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 ’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 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 ”太宗遽令止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材料二:
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也,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何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当直辞正谏。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谏,以为明智,不亦谬乎 危而不持,焉用彼相
(节选自《太宗答魏征手诏》,有删改)
【注】①尉罗:捕鸟的网,喻法网。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遣使A诣西域立B叶护可汗C未还D又令E人F多赍金帛G历诸国市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B.而,连词,表转折,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同。
C.厥,他的,与《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厥”意思不同。
D.恶,形容词作名词,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魏征从多个角度分析,指出此时尚未具备封禅的条件,太宗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B.魏征以苏则劝谏魏文帝为例,意在说明太宗应效仿先贤,不要贪图物质享受。
C.何曾私下预言晋朝危机,被太宗视为“不忠”,因其未尽匡正君主的义务。
D.两则材料分别从臣子进谏与君主评判的角度展现了唐太宗对臣子谏言的重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频登。(4分)
译文:
(2)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谏,以为明智,不亦谬乎 (4分)
译文: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魏征劝阻太宗派人去西域买马的原因。(3分)
答: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孟诗前四句使用了大量的意象,以日暮之景、月照之境凸显景致的平和静谧,营造清幽之境,滋长情蕴。
B.韦诗首联写出李主簿的居处环境,渡口本是过客往来的喧闹之地,但着一“古”字,气氛萧条落寞,暗示主人也非得志之人。
C.韦诗中的“寒山”切深秋时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生活境遇,“远来舟”牵引下联的“逢归客”,细针密线,情景交融。
D.两首诗的创作因诗人漂泊在外或忆友、或遇友而起,写景中都融入孤独惆怅的心绪,抒情上都有直接抒情的强烈表达。
16.(★)“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君主思及地位之高时应“ ”,担心骄傲自满时应“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写自己批判歪理邪说、拒绝善辩小人的句子是:“ , 。”
(3)与下图内容契合的句子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古墟又活起来了,真好!”在观澜古墟一间由古色古香的青砖瓦房改建而成的书吧中,深圳松元厦村村民兴奋地告诉记者。
客家话里一般将乡镇称为“墟”,把约定俗成的市集交易日称为“墟日”。随着时代变迁,自20世纪90年代起,居民迁出,房屋空置,古墟逐渐衰落。
然而,如今再走进古墟,走在一条条极具岭南风情的街巷中,脚下的石板路、石制的招牌、斑驳的字迹,处处彰显历史的厚重感;商埠文化、华侨文化、客家民俗、非遗技艺交相辉映,数字体验、沉浸式戏剧光影交错,古朴与现代在这方天地实现了交融。
在各种古镇、古街修复和商业化改造的趋势中,观澜古墟跳脱了固定模式,以独有的特色“盘活”这个沉寂了数十年的老街区。
醒目的红色欧式建筑“澜阁”,曾是当地最豪华的酒家。如今,游客们来到古墟,进入这座建筑后,都可以领取到“口袋书”,开启一场历史文化互动体验。每个人都可以在“澜阁酒家掌门人”“满生制衣布行老板”“恒隆票号老板”“归国侨胞”四个角色中做出选择并领取相应任务,通过沉浸式剧情、艺术装置、历史互动等多种形式,身临其境地感受曾经的古墟生活日常。
如今“墟得春晚”、“墟时之境”时尚新品发布秀、“观澜游径一起趣探索”、古墟学堂“文化点灯”等丰富活动在古墟不时上演,不仅展示了古墟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巧妙地融合了现代元素,让文旅消费新场景激发古墟消费新活力。
如今在观澜古墟,创意成为独特的元素,一个文化创意点亮另一个文化创意,一处文创空间启发另一处文创空间,传统文化的元素在这里溢彩流光,为人们带来别样的体验与感受。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客家话中“墟”的称谓是约定俗成的,体现了当地的语言文化特色。
B.观澜古墟的石板路、石制招牌与斑驳字迹交相辉映,处处彰显历史的厚重感。
C.游客来到古墟,领取“口袋书”,扮演归国华侨,身临其境地感受古墟曾经的生活日常。
D.古墟的各类文化活动溢彩流光,从时尚发布秀到文创展,形式丰富多样。
19.下列句子中的“不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不时”,含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他一个人在丛林中走着,不时听到一两声布谷鸟的叫声。
B.老人不时地看着那条鱼,以确信这是真的。
C.今天太冷了,还是买一件过冬的棉衣吧,以备不时之需。
D.一个人想安静地待一会儿太难了,不时就有人来打扰我。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人改写为“街巷里的事物彰显着历史厚重感,文化与现代元素也实现了很好的交融”,你认为哪句更好 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
21.请补写句子“观澜古墟以 方式,‘盘活’了老街区”,要求:概括“盘活”老街区的具体做法,语言简明通顺,不超过50个字。(4分)
答:
22.设计口袋书:观澜古墟处处体现着古今交融的岭南风情,假设你是“澜阁”体验活动设计师,需要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角色体验活动指南——口袋书。(6分)
设计要求:
1.请在“澜阁酒家掌门人”“满生制衣布行老板”“恒隆票号老板”“归国侨胞”四个角色中任选一个设计。
2.借助道具,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角色魅力。
3.活动内容丰富,让游客深刻感受观澜古墟的文化魅力。
答: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2025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17个新职业,包括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养老服务师、睡眠健康管理师等。
材料二:一项针对“Z世代”①的调研显示,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跳出传统职业框架,他们不再盲目追捧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将爱好变职业”“用技能换自由”成为他们的职业宣言。
这种职业选择的变迁,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律动?又为正值人生选择关键期的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注】①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成长于数字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高度普及的时代,深刻重塑了消费、文化和社会治理格局。大联考长郡中学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文
得分: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彭凯平:您认为年轻人该怎样学习国学呢?

傅佩荣: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先学习儒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儒家对于年轻人
的人生方向、自我修炼、为人处世都有很好的指引。学《论语》有个好处就是孔子有很多
学生,他因材施教,年轻人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我像子路,我像子贡,那么
我就可以从他们那里直接向孔子请教。
另外对年轻人我喜欢强调“三自主义”。第一个,自力更生。人的基本尊严是靠自
己活下来。无论如何要坚定自己的脚步。第二个,自强不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
都要想今天该怎么过。什么都是空的,把今天过好生命就充实了。第三个,A。你
要让自己从你做的每一件事中获得快乐。
彭凯平:这也是我们积极心理学经常讲的。很多人误以为积极心理学就是让人要
快乐,其实这个“积极”不仅是形容词,也是动词,人要通过自已不断地奋斗到达真正的
幸福。
彭凯平:在中国没有心理学之前,B
傅佩荣:多少年以来,中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靠诵读经典来慢慢化解心理问
题的。《论语《孟子》对我们现代人可能很遥远,但是自宋朝以后,他们的人生环境就是
和这些经典相伴的,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在圣贤的言论中寻找答案。如身处窘迫时,想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会感觉孟子在支持他,古时很多文人就是靠
这种圣贤的信念支撑下去的。有些人受不了了,就会转而接受道学,跟世界保持距离,
摆脱外物的千扰,所以魏晋之后道家是显学。
彭凯平:我们说儒释道,包括佛学都是关于“修心”的学问,您认同吗?您能概括
下它们对“心”的核心理论吗?
傅佩荣:佛学比较简单,因为它是宗教。所有宗教对于人心理的问题都有答案
你这一生所遭遇的、所困扰的,前世有原因,后世有报应。宗教对人心理的影响很直接,
想通这个你的人生就没什么执念烦恼了,我现在受难是因为前世造了业,这一世受难,
下一世就会有福报。所以一般信仰宗教的,很少会有抑郁倾向和自杀风险。
儒家的话比较积极。它讲你与其去烦恼,不如积极奋斗;往内走不如往外走,我要
语文试题(长郡版)第1页(共10页)
和人群交往,发展积极的关系。这个对心理的帮助就很大,因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心
理问题往往来自和人的互动,所以在儒家思想里面,他强调了“礼”这个字一非礼勿
视、勿听、勿言、勿动。对自已有了一些约束才能更好地发展人际关系。
至于道家就是对心理学来说最好的一个帮助了。你只要看看《庄子》里面的故事,
你马上觉得你活在世界上有什么好抱怨的,人活着就应该很开心的。
彭凯平:您提到“自我约束”,在这一点上,儒释道佛之间是否有共通点呢?
傅佩荣:是的,所有的学派只要谈到人生的问题一定都是从自我约束开始。因为人
生的很多问题就是从人与人互动的时候出现的各种状况而来的。
损人利已,这四个字可以概括所有人际交往的困难,你只要损人利已,困难就来了。
因为别人也跟你一样的想法,到最后出现各种矛盾冲突。所以所有的宗教像天主教、基
督教也有十戒。儒家跟佛学在修养方面可以相通。
道家的修养就比较复杂了,它的修养其实不放在戒上面,C。比如学《老子》就
要把认知从三个层次来看待:第一,我能认知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如果我都
追求好的,别人也要,那就会发生各种冲突了。提升到第二个,如何避难的认知,避开灾
难。“知其荣,守其辱”,我明明知道那样子很光彩,但是我知道后面会有后患,所以就甘
愿守在比较差的地方,不会惹来灾祸,这是道家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第三个是把知当
作启明,从道来看一切,这是最高境界。如果练到从道看一切的话,我就不会有任何复
杂的欲望,有得才有失,有成才有败。
彭凯平:有人说孔子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甚至说孔子是“私生子”,这是真的
吗?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无父的人是怎么成为大家的?
傅佩荣:事实上,孔子不是私生子,也不是无父,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在《论语》里
别人称孔子是“鄹人之子”,他父亲当过邹邑的大夫。到孔子出生时他父亲已经60多
岁,而母亲才17岁。孔子三岁时他父亲就过世了,所以不是不知其父,私生子也都是
谣传。
孔子很少提到他的家庭背景,他只说过一句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不在
乎小时候家里多贫贱,但是他的身世背景让他注意到商朝的文化。他认为商朝的文化
高于周朝,所以努力学习设法恢复商朝礼仪,后来慢慢成为鲁国最有学问智慧的人。
彭凯平:王阳明与孔子被梁启超称为“两个半圣人”中的两个圣人,他在心学中提出
的观点一一致良知、知行合一、吾性自足,对于我们积极心理学来讲是一个非常核心的
观念,您怎么看待王阳明先生的地位的呢?
傅佩荣:王阳明的一生很精彩,他的学说对明朝的贡献非常大。他的学说和朱熹是
完全不同的,朱熹是理学,王阳明是心学。
但他的内容并没有那么简单。譬如他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
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
吉凶灾祥?”但他57岁去世之后,天地鬼神依旧存在,所以他的学说是有主观性的,我们
哲学上叫“主观唯心论”。但我很欣赏他的修养观,“知行合一”是铁定的真理。
(摘自《彭凯平×傅佩荣:在现代社会,修心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有删改)
语文试题(长郡版)第2页(共10页)长郡中学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文参考答案
1. A(B.“完全一致”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这也是我们积极心理学经常讲的。很多人误以为积极心理学就是让人要快乐,其实这个‘积极’不仅是形容词,也是动词,人要通过自己不断地奋斗到达真正的幸福”并没有表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与“三自主义”完全一致。C.“在道家成为显学后,人们转而用道学解决相关问题”错误。文中说的是人们转而接受道学,所以魏晋之后道家成为显学。D.“傅佩荣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修养观的欣赏来证明”错误。原文最后一句表达是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修养观的欣赏,从中看不出来对“知行合一”修养的欣赏能够证明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论”。)
2. D(“如他在心学中提出的‘致良知’等相关观点”错误。梁启超的观点是王阳明与孔子是“两个半圣人”中的两个圣人。心学中“致良知”等相关观点是由王阳明提出来的。)
3.(示例)A.自得其乐
B.您觉得是怎么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
C.而放在认知上
(每处1分,B处写出“心理问题”,C处写出“认知”等关键词,语义逻辑基本一致,字数符合要求,即可给满分。比如B处写“中国的孩子如何化解心理问题”,C处写“而侧重认知层次”也可以)
【解析】A处,根据“三自主义”及前两点“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可知这三点均围绕“自我”展开,且核心是“通过自身行动实现价值”,第三点需延续“自”字开头的结构,保持概念的统一性。根据后文“你要让自己从你做的每一件事中获得快乐”可知,核心是“从自身经历中获取快乐”,故可填“自得其乐”。其中关键词是“自己”和“快乐”,并且得表达成和前面一致的四字词语。
B处,彭凯平的提问以“在中国没有心理学之前”开头,隐含“没有心理学时,人们如何应对心理问题”的前提;后文傅佩荣的回答明确围绕中国孩子靠诵读经典化解心理问题展开,可见彭凯平的问题核心是无心理学时心理问题的解决方式,故可填“您觉得是怎么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其中关键词是“心理问题”。
C处,前文指出“道家的修养就比较复杂了,它的修养其实不放在戒上面”,隐含道家与儒家、佛学“靠戒律约束”的修养方式不同的对比;后文傅佩荣的解释完全围绕道家的认知层次展开,可见道家修养的核心是“认知”。故可填“而放在认知上”。其中关键词是“认知”。
4.①访谈问题的设计联系现实。如“年轻人如何学习国学”“人们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等相关提问,简单、具体、贴近受众需求。
②重视对方的回应。捕捉访谈对象回应的核心内容,让讨论更具深度。当傅佩荣提出儒家强调“礼”对自己有约束时,彭凯平进一步提问“在‘自我约束’这一点上,儒释道佛之间是否有共通点”。
③整体逻辑清晰地逐步提问。从学习国学的具体方法,到国学与心理问题调适的关系,最后延伸至历史人物的个案分析。(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给满分)
5.①佛学:以宗教因果观化解执念,认为现世苦难源于前世造了业,通过信仰超脱烦恼。(2分)
②儒家:主张积极奋斗与入世,通过“礼”的自我约束与人际互动建立秩序,以奋斗替代烦恼。(2分)
③道家:强调认知的升维,通过豁达与一定的避祸智慧,可以摆脱外物羁绊。(2分)
【解析】在材料中彭凯平提出“您能概括一下它们对‘心’的核心理论吗 ”之后,傅佩荣分别对佛学、儒家、道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佛学强调的是“你这一生所遭遇的、所困扰的,前世有原因,后世有报应。宗教对人心理的影响很直接,想通这个你的人生就没什么执念烦恼了”。儒家强调的是“你与其去烦恼,不如积极奋斗;往内走不如往外走,我要和人群交往,发展积极的关系”,同时还强调“对自己有了一些约束才能更好地发展人际关系”。而“道家的修养就比较复杂了,它的修养其实不放在戒上面,而放在认知上”。另外举出《庄子》和《老子》可以看出其中的豁达和一定的避祸智慧,有助于人们修心,摆脱外物羁绊。
6. D(张秋生忽然眼里汪满了泪水,主要是因为在一脸泰然的孙宝平身上感受到了温暖,而非对救命恩人孙宝平深深的感激之情。)
7. A(小说并未“刻意淡化”对孙宝平砌墙技艺操作过程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其生活态度而非专业技能”也不对,作者写孙宝平的专业技能和生活态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二者共同塑造人物形象。)
8.①“夜色温柔”意味着百姓生活的安逸祥和;②窗外景象意味着此时孙宝平的内心充满了期待与安然;③“霓虹灯”象征现代发展,“健身广场”代表日常安康,这一切意味着小镇生活将因传统技艺的传承而变得更美好。(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给满分)
9.“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①孙宝平对砌墙技艺有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追求,并将这种认知严格贯彻于实践,这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②他视砌水泥墙为“传统手艺”,忧心传承,体现了对职业的敬畏与真诚,是“正心诚意”生命哲学的体现。(3分)
“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①孙宝平的追求超越了简单的谋生手段————技,已上升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体现了对“道”的追求;②面对工友的不解甚至嘲笑,他泰然处之,展现出超越世俗的达观心态。(3分)
10. CDG(句意:朝廷派遣使者到西域去册封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派人携带大量的金银布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使”作“诣西域”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句,“叶护可汗”作“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句,宾语后断句,故C处断句;“未还”省略主语“使”,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故D处断句;“赍金帛”动宾结构,“人”作“赍金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句,句子“人多赍金帛”作“令”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句,故G处断句。故选CDG。)
11. D(A.正确。B.正确。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句意:但法网还过于严密。/我曾经整天地思考。C.正确。他的/才。句意:这不是能把江山社稷传给他的子孙的做法啊。/左丘失明,才有《国语》。D.错误。形容词作名词,恶行/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匡正挽回君主的恶行。/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12. B(“不要贪图物质享受”错误。由原文“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可知,其意在劝太宗施惠四海、以德服远,而非“不要贪图物质享受”。太宗遣使借立可汗之名市马,易让西域诸国误解,魏征以苏则之言提醒太宗,应靠德政让诸国主动归附,而非主动市马失大国体面,与“贪图享受”无关。)
13.(1)匈奴被攻克平定,远方的外族前来进贡,吉祥的征兆天天都有,粮食连年丰收。
(2)如今却退朝后在背后议论,上朝时却不在朝廷上劝谏,如果把这当作明智之举,不也是荒谬的吗
【解析】(1)“克平”,攻克平定;“夷”,外族;“登”,丰收;匈奴克平,被动句。(每处1分,整体句意有问题,不能打满分)(2)“乃”,却,竟然;“进”,上朝;“以为”,把……当作。(每处1分,整体句意1分)
14.①会让西域各国误解大唐册封可汗的诚意。②可能导致可汗不感恩或生怨恨。③可能致使其他藩国轻视大唐。
④使藩国安宁、臣服,不求而好马自来。(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解析】①原文“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见可汗还没有被册立,就到各国去买马,易使西域各国认为大唐的目的在市马,而非真心册封。
②原文“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说明可汗若被册立,得知大唐意不在册封而不会感恩陛下;若不被册立,更会因大唐“另有所图”而生怨。
③原文“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指出此事传至各藩国,会让他们认为大唐行事功利,从而不再敬重。
④原文“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强调只需让西域各国安定,其自会臣服,好马无需主动去买便会到来。
【导语】这两则文言文展现了贞观之治中君臣互动的典范。材料一通过魏征的两次直谏,体现其“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的臣道;材料二以太宗手诏,阐明“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为臣标准。两则材料从正反两面,共同构建了唐代理想的政治伦理:君主纳谏如流,臣子忠言直谏,形成良性互动。文本语言简练,事例典型,具有深刻的政治智慧。
15. A(“凸显景致的平和静谧”错误。孟诗前四句中有“急夜流”“风鸣”“孤舟”等意象,营造的是萧瑟、孤寂、凄清的氛围,而非平和静谧的清幽之境。)
16.示例:赞同。
①孟诗颔联写风在树间或叶间吹出的声音的不同效果:撼树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更显凄厉,叶间的凄厉之音更能烘托诗人内心凄楚无比;“叶”的形象零散轻小,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3分)
②韦诗颔联中门前“树”或“叶”的不同形象效果:叶已秋给人以枯黄的鲜明色彩,而“树”已秋呈现出枯树的整体状态,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相衬,有互文效果,写出人与树的生命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门前树高大直立,孤独更显,与人的孤独境遇融为一体,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3分)
【解析】①孟诗颔联“叶鸣”比“树鸣”更显凄厉,贴合内心凄楚。树是高大、整体的物象,风撼树木的声音多是呼呼的沉厚、壮阔之响,与诗人孤身夜宿孤舟的个体微小的凄楚不匹配。叶是零散、轻薄的物象,风穿叶间的声音是细碎、尖锐之响,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夜江中更显清晰,将诗人的孤独感具象化为可听闻的声音。秋风中的落叶与诗人宿桐庐江的处境高度契合,树却无法传递诗人的孤独感。
②韦诗颔联是诗人对李主簿居处的观察,核心情感是对时光流逝、人生衰老的怅惘,以及对友人境遇的同情。树的意象能精准传递这份复杂况味,改“叶”则会消解这种深度。“人将老”是生命整体走向衰老,“树已秋”是树木整体进入萧瑟,情感更显厚重。叶则仅指向树叶枯黄这一局部现象,无法与人将老形成对等对照,无法体现长久孤独,失去了对友人人生境遇的深度映射。
【导语】这两首唐诗均以漂泊羁旅为背景,孟诗以“猿愁”“孤舟”勾勒出清冷孤寂的意境,韦诗则通过“古渡”“寒山”营造萧瑟迟暮之感。两诗皆善用意象传情,将漂泊之思与故旧之情融入景物描写,展现出唐人羁旅诗特有的深沉韵味。
17.(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辟邪说 难壬人
(3)(示例一)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示例二: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示例四:唱到竹枝声咽处 寒猿晴鸟一时啼
[评分细则:每空1分。第(1)题答案括号部分有无均可得分;第(3)是答案必须涉及主题元素“鸟”,而“日”(或“月”)、“竹”(或“树枝”)、“屋檐”等三个元素中含有一个即可给分。]
18. D[A项,“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客家话中“墟”的称谓是长期形成的,使用恰当。B项,“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这里石板路、石制招牌、斑驳字迹相互映衬,体现历史厚重感,使用恰当。C项,“身临其境”,指亲身感受那种境地。游客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古墟生活日常,符合语境,使用恰当。D项,“溢彩流光”,多形容光芒、色彩闪烁流动(如灯光、珠宝等),用来形容“文化活动”对象不符,可改为“丰富多彩”等,使用错误。]
19. C(文中画横线处的“不时”和A、B、D项中的“不时”含义相同,都是“时时;经常不断”的意思。C项“不时”意思是“不确定的时间,某个时候”。)
20.原句更好。
①句式角度:原句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整句部分节奏整齐,韵律感强,散句部分灵活自然;改句句式单调,缺乏节奏感和变化美。
②用词角度:原句用“交相辉映”“光影交错”等富有动态感的四字短语,生动展现出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的活力;改句只有“彰显着”,语意平淡,缺少感染力。
③细节角度:原句列举“石板路”“石制的招牌”“斑驳的字迹”等具体意象,又细化“商埠文化、华侨文化、客家民俗、非遗技艺”等文化类型,以及“数字体验”“沉浸式戏剧”等现代元素,让观澜古墟的街巷景象具体鲜活;改句用概括性表述替代,缺少画面感。
(明确原句更好1分,答出一个理由给2分,答出两个理由给3分,共计4分,除参考答案以外的其他角度,酌情给分)
21.(示例)观澜古墟以开展历史互动体验,举办多元时尚文化活动,用文创空间激发创意等方式“盘活”了老街区。
(答案包括“互动体验”“丰富活动”“文化创意”等三个要点,每点1分;语言简明通顺,在50字以内得1分)
22.(示例)
(1)澜阁酒家掌门人
当澜阁酒家掌门!翻民国老账本选客家酿豆腐,跟师傅用石磨磨豆、调肉馅复刻名菜;再去酒坊用陶缸酿糯米酒,闻酒糟香。瞧老酒单、旧酒具,听掌柜唠唠招待南洋华侨的往事,沉浸式感受古墟饮食烟火。
(2)满生制衣布行老板
做满生制衣行老板!从侨乡旧布样里挑料子,坐老式织布机体验客家苎麻纺织;再按侨胞旧订单,为南洋女儿设计中西合璧裙装,用客家刺绣添纹样,触摸侨乡服饰融合的文化密码。
(3)恒隆票号老板
当恒隆票号掌柜!破解旧票据的客家符号暗语(围龙屋纹是地址、客家谚语藏标识),用老式算盘核算南洋到观澜的侨汇利率,看泛黄账本、“恒隆”印章,感受古墟商埠金融脉络。
(4)归国侨胞
当归国侨胞!从木箱挑南洋瓷瓶与客家木盒布置侨乡生活展;再写家书投复古信箱,体会华侨文化与客家民俗的双向滋养。
评分细则:
(1)明确指出扮演的人物角色。(1分)
(2)设计出符合角色身份的道具,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角色魅力。(2分)
(3)融合观澜古墟的商埠文化、华侨文化、客家民俗或非遗文化等,设计出丰富的体验活动,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能让游客深刻感受观澜古墟的文化魅力。(3分)
23.【写作指导】一、材料解读
材料一:202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17个新职业,如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养老服务师等。这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职业形态的直接塑造,背后是科技进步(无人机、大数据)、经济转型(跨境电商)、社会需求升级(养老、睡眠健康)等多重因素的推动。
材料二:Z世代年轻人跳出传统职业框架,不再盲目追捧“铁饭碗”,更倾向“将爱好变职业”“用技能换自由”。这反映了新一代职业观念的革新,是个体意识觉醒、价值观多元化的体现,也是对传统职业评价体系的突破。
二、立意方向参考
①结合时代发展(新职业涌现)与个体选择(兴趣导向择业),论证在时代浪潮中,唯有将个人特长与时代需求结合,才能实现职业价值的最大化。
②分析职业观念从“求稳”到“求新”“求趣”的变迁,揭示其背后是经济、科技、社会观念的多重变革,进而探讨年轻人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做出有远见的职业选择。
③阐述新职业是时代发展的“风向标”,新青年的职业选择是个体意识的“宣言书”,二者相互推动,共同塑造着时代的职业生态与青年的成长路径。
④强调在科技迭代、需求多元的时代,年轻人应既关注时代趋势(如学习无人机、跨境电商技能),又坚守个人兴趣,让职业选择既有“时代高度”,又有“个性温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六年,匈奴被攻克平定,远方的外族前来进贡,吉祥的征兆天天都有,粮食连年丰收。地方长官们多次请求举行封禅大典,群臣们也纷纷称扬述说太宗的功德,认为“时机不可错失,天意不可违背”。只有魏征认为不可以举行封禅大典。唐太宗说:“我希望你能直言相告,不要有所隐瞒。我的功绩不高吗 ”魏征回答说:“陛下功劳很高了,但百姓还没有感受到陛下的恩惠;陛下的德泽很深厚了,但德泽还没有广泛地传布到各个方面;华夏地区安定了,但还不足以提供举行封禅所需的费用;远方的外族仰慕陛下,但陛下还没有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吉祥的征兆虽然出现了,但法网还过于严密;连年丰收了,但仓库仍然空虚。这就是我私下认为现在还不可以举行封禅的原因。”唐太宗称赞他说得好,于是就停止了封禅的打算。
贞观十五年,朝廷派遣使者到西域去册封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派人携带大量的金银布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魏征进谏说:“现在派使者是以册封可汗为名,可汗还没有册封确定,就到各国去买马,他们一定会认为我们的意图在于买马,而不是专门去册封可汗。如果可汗能够被册立,那么他也不会十分感激陛下的恩德;如果不能被册立,就会产生深深的怨恨。其他的藩国听说了这件事,也会不看重我们大唐。只要能让他们的国家安宁,那么各国的好马,不必去寻求就会自己送上门来。从前汉文帝时有人进献千里马,汉文帝说:‘我出行时每天走三十里,行军时每天走五十里,仪仗在前面,随从的车辆在后面,我独自骑着千里马,能跑到哪里去呢 ’于是赏赐给进献者回来路上的费用,让他回去了。光武帝时有人进献千里马和宝剑,光武帝用千里马驾鼓车,把宝剑赐给了骑士。如今陛下的所作所为,都远远超过了三王之上,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却居于汉文帝、光武帝之下呢?魏文帝想从西域购买大珍珠,苏则说:‘如果陛下的恩惠遍及四海,那么这些东西不求也会自己到来,去寻求才得到它,就不值得珍贵了。’陛下纵然不能仰慕汉文帝的高尚行为,难道能不敬畏苏则的正直言论吗 ”唐太宗急忙下令停止了买马这件事。
材料二:
我听说晋武帝自从平定东吴之后,一心追求骄纵奢侈的生活,不再用心处理国家政务。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见到皇上,他都不谈论治理国家的长远谋略,只说些平常生活中的闲话,这不是能把江山社稷传给他的子孙的做法啊,你自身或许还可以免遭祸患。”(何曾)指着他的孙子们说:“(你们)这些人必定会遭遇祸乱死于非命。”等到(后来)他的儿子何绥果然被滥用刑罚杀害,前朝的史书赞美何曾,认为他有先见之明(在事先的预见方面很明达)。我的看法却不是这样,我认为何曾对君主不忠,他的罪过太大了。作为臣子,应当在朝堂上想着尽忠,退朝后想着弥补君主的过失,顺势发扬君主的美德,匡正挽回君主的恶行,这才是治理国家的做法。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应当直言进谏。如今却退朝后在背后议论,上朝时却不在朝廷上劝谏,如果把这当作明智之举,不也是荒谬的吗 (当君主面临)危急情形却不去扶持,那还要这样的宰相有什么用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