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阶段测试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阶段测试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阶段测试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着落(zhuó) 贮蓄(zhù) 粗犷(kuànɡ) 黄晕(yùn)
B.棱镜(léng) 莅临(lì) 嫩绿(nèng) 澄清(chéng)
C.匿笑(nì) 看护(kān) 卖弄(lònɡ) 吝啬(lìn)
D.应和(hè) 酝酿(niàng) 霎时(shà) 静谧(mì)
2.活动中,小组的同学们以“温情与成长”为主题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话中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鲁:岁月可能会模糊记忆,但母亲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我们心坎上。
B.小陶: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C.小语:人的成长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花枝招展的风景。
D.小文:想起妈妈的精心照料,考试失利的我惭愧之极,翻来覆去睡不着。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学生在校园内不再追逐打闹,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B.川剧艺术独具特色,我们青年一代应发扬和继承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C.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市教育局大力建设全龄教育服务平台。
D.成都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游客,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自然风光造成的。
4.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B.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装,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C.肥胖的黄峰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
D.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竞是永远的诀别。
5.有朋自远方来,作为主人,一定热情款待,礼节周到,下面的四个句子中,敬辞谦辞使用准确的是(  )
A.欢迎大驾光临,百忙中抽出时间亲临寒舍。
B.感谢您带来的礼物,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我就笑纳了。
C.泰山不仅风光雄奇,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您在参观中有什么不太理解的,我可以赐教。
D.这次行程匆匆,我们照顾不周,下次记得带着家父家母一起来共赏佳景。
6.下列关于《西游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有很多故事深受孩子们喜爱,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大战红孩儿、偷吃人参果、真假美猴王等。
B.《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在鹰愁涧收了白龙马,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经磨难,取得真经。
C.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经过一座高山,山中的妖精白骨夫人想吃唐僧肉,又惧怕唐僧身边的徒弟,因此她先后三次分别变成村姑、老翁、老妇来欺骗唐僧。
D.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是平顶山莲花洞的两个妖怪。金角大王原来是太上老君看金炉的童子,银角大王是看银炉的童子。菩萨为了试验唐僧西天取经的决心,向太上老君借来金、银角二童,变作妖怪磨砺唐僧取经的决心。
二、默写
7.默写。
(1)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2)《<论语>十二章》中体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论语>十二章》)
(3) “伤春悲秋”是古代诗歌常见主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借“   ”的暮春之景,渲染了悲凉感伤的氛围;《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借“   ”的深秋之景,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请你也写出一句含有“春”或“秋”字的诗句:   。
三、语言表达
8.动物的语言是丰富多彩。仿照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两个句子。
示例:从小猫的悲鸣中,我们读出了被误解的凄凉。
仿写一:   ,   。
仿写二:   ,   。
四、综合性学习
某班将开展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三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2023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资金投入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涉及青海、四川、海南等10个省份,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对保护最具影响力旗舰物种及保护重要生态区域整体,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
国家公园是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
【材料四】
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肩负改善民生等重任,具备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赢,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9.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10.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依次概括设立国家公园的意义、目的和功能。
五、文言文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
张元传(节选)
有犬为人所弃,惶惶①于阡陌间。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逐之。元乞求毋②弃,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③奔至家。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注释】①惶惶:恐惧不安的样子。②毋(wù) :不要。③亟:急。
11.下列事情,不是张元在文中所做的一件是(  )
A.收而养之 B.乞求毋弃 C.随犬出门 D.视犬如亲
12.摘录原文回答:文中描写犬可怜模样的句子是:“   ”,描写犬勇敢救主的句子是:“   ”。
13.文中的张元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1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生之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
B.若见而不收养 博学而笃志 (《论语》)
C.犬随叔父夜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D.不日而愈 日月之行 (曹操《观沧海》)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登临诗是指作者登临某处(亭台楼阁山等)而生发出某种情思的诗词。《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时所作,诗歌以“   ”字统领全篇,描绘了诗人登上碣石山见到的   的景象,表达了曹操    的雄心壮志。
16.《观沧海》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均运用想象的手法表达情思。结合画线诗句分别说说作者想象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志向?
17.曹操的登临诗《观沧海》胸怀广大、积极向上,下列诗句与之境界一致的是   
【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杜甫)
【丙】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采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采春
①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城里人也不例外,上个班两头不见太阳。早晨起床屋里黑,晚上下班外头黑,回到家里倒是亮堂,可那不是阳光,却是灯光,忙忙碌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②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
③好不容易熬到立春了,可春天只在日历上露脸,天地间还是冬天的鬼样子。寒寒的,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就盼惊蛰,一天一天盼,盼来了惊蛰,似乎也没啥改观。寒还在寒,秃还在秃,要摧毁冬日根深蒂固的营盘不那么容易。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
④忽一日,地皮软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爹开了黄翅翅。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悄无声息地来了。
⑤好啊,春来了!
⑥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个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采春。
⑦采春!
⑧采春?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满地是春气,走一走浑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满脸是春意;山壑荡春风,爬一爬萦怀是春温。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采春,采出的是欢乐,采出的是笑颜!
⑨还有人比他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蕾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是杨巨源采回来的春天;“二月初惊见草芽”,那是韩愈采回来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弃疾采回来的春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来的春天。
⑩凡人采回的青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蓓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8.完成本文的思维导图。
①   ②   
19.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
20.“采春”有哪两种方式?作者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21.请结合全文探究“采春”一词作为文章题目的作用。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石化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⑤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石化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害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冯云 有删改)
22.下列说法与“低碳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
A.低碳生活指的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
B.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
C.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
D.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2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仅属于第一碳足迹。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24.对文章第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定义 分类别 作比较
B.分类别 举例子 打比方
C.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
D.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
八、写作题
25.按要求作文。
秋天里,我们能领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情;秋天里,我们更加眷恋北海菊花丛中母爱的馨香;秋天里,我们来到新的学期、新的学校;秋天里会发生很多难忘的故事……
请以“秋天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用2B铅笔在作文纸上选涂所选题目,将作文题目写在作文纸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不少于500,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回乐烽前沙似雪;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杨花落尽子规啼;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示例:春眠不觉晓/自古逢秋悲寂寥/塞下秋来风景异/窗含西岭千秋雪/春花秋月何时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8.【答案】从老犬的呜咽中;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不舍。;从孤雁的哀鸣中;我们体会到了漂泊的孤寂
【答案】9.2019~2023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10.意义:保护最具影响力旗舰物种及保护重要生态区域整体。目的: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具备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答案】11.D
12.惶惶于阡陌间;犬亟奔至家,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13.①张元看到被人遗弃的狗,心生怜悯,将其收养,体现了他的善良和仁爱之心;②叔父要赶走狗时,他极力乞求不要抛弃,认为有生之物都应重视性命,表现出他的重情重义;③叔父被蛇咬后,他及时请医救治,使叔父痊愈,展现了他的孝顺和懂事。
14.C
【答案】15.观;水势浩大,山岛挺拔,草木茂盛(或“宏伟壮阔”);一统天下
16.示例:《观沧海》想象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包蕴万物的画面,抒发了自己一统中原的志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想象了兄弟一起插着茱萸登高的画面,抒发了自己的思亲思乡之情。
17.甲
【答案】18.冬季难熬;诗人采春
19.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松树叶柏树叶比作翡翠,将连翘花山桃花比作仙女的笑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0.“采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们通过在自然界中走一走、洗一洗、爬一爬等方式来感受春天的气息,将春天的景色带回家;另一种是通过内心的感受,将春天的意境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之成为永恒的艺术。作者更欣赏第二种方式,因为它能够将春天的美好永远保存下来。
21.“采春”一词作为文章题目有以下作用:(1)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感受和采集春天的气息。(2)“采春”一词形象生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采春”一词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不仅指采集春天的景色,更指采集春天的气息和意境,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4)“采春”一词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答案】22.B
23.B
24.D
25.【答案】例文:
秋天的故事
秋天,像可爱的娃,播撒希望的种子;秋天,像成熟的少妇,编织着收获的梦幻;秋天,像慈祥的母亲,采摘着丰收的喜悦。在我的记忆深处,也收藏着一枚秋天的果实。
秋天的稻谷成熟了,散发着秋天的气息,枯叶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纷纷扬扬,秋天的空气清新甜润,天空湛蓝深远,令人心旷神怡。
初秋的一天,爸爸带我来到果园,采摘苹果。一走进果园,令我眼花缭乱。哇!树上的苹果红彤彤的,大的像一个个大皮球,小的像一颗颗红宝石,还有的一半红一半青,真惹人喜爱。 我迫不及待地跑到一棵苹果树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苹果,在寻找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找到了,那个苹果好像一个火红的小太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发亮,一定很好吃。我连忙对爸爸说:“爸爸,快看那个大苹果,像不像个大皮球。”爸爸答道:“像,真大啊!”我信心十足的地对爸爸说:“看,我把它摘下来。”说着,我连忙跑到树上,用两手抱着大树,再用两脚蹬着大树,一点一点地往上爬。离苹果越来越近了,我用脚蹬着一根树枝,一只手抱着大树,另一只手去够那个大苹果。就差一点点了,终于我一把揪住苹果枝,用力地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才把它给摘下来。我拿着苹果正想向爸爸炫耀时,我发现好高呀,我要怎么才能安全地下来呀。我心急如焚地叫爸爸。爸爸连忙搬来一把梯子,就这样我小心翼翼地爬下了树。
我们继续摘苹果,因为爸爸个子高,爬树又快,于是我们分工合作,爸爸爬上树摘,我在树下装苹果。不一会儿的功夫,一个个苹果纷纷掉下来,好像在向我们投降了。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尽管我累得汗流浃背,但是我非常高兴。
摘苹果,不仅让我体会了劳动的辛苦,也让我认识到了要想收获,就要付出劳动。这就是收藏在我记忆深处的一枚秋天的果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