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平凉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平凉七中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
(共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积累运用(31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华夏之邦,九州之首,今谓河北,古称冀州。春秋五霸分治,战国七雄争锋,秦皇四海归复,燕赵一脉相承。勤劳、智慧、kuān hòu的河北人民历代顽强拼搏,英勇奋斗,名杰辈出,功垂史册。正襟危坐,看河北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抑扬顿挫,读河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mínɡ jì先贤教诲,心怀家国,志存高远,在新时代奋发进取,奋力开创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局面,努力把我们的家乡更加建设得幸福美好。
(1)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kuān hòu( )       ②mínɡ jì( )
(2)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2分)
①抑扬顿挫( )    ②教诲( )
(3)下面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查到的“危”字的四个义项。你认为该字在“正襟危坐”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是( )。(3分)
A. 危险;不安全 B. 指人快要死 C. 高;高耸 D. 端正;正直
(4)这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
。(2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者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3.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对西方人来说,中国色彩中最难理解的是“青色”。 它可能是绿色,例如“青简”是绿色的竹简;也可能是蓝色,例如“青天”可以是蓝色的天,宋代以后,它才被用来指“黑色”,盛唐李白诗曰“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就是黑发的意思。
①然而青色具体是怎样的一种色彩,
②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丹青”代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
③“青”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④在缺乏直观视觉效果的古诗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
A.③②④① B.③②①④ C.①④③② D.②③①④
4.下列文学常识中作者及相关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弘景——思想家——《答谢中书书》
B.鲁迅——文学家——《藤野先生》
C.郦道元——地理学家——《三峡》
D.吴均——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更要注意它的结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还要抓住它的特征:真实性、生动性、及时性。
B.标题、导语、主体是一般消息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C.《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全面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评议、获奖与颁奖情况,激发了人类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D.毛泽东的《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性的胜利。表现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战斗气势,反映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大好形势,鼓舞人民的斗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10分)
“山川之美,① 。”大自然的一点一画、一撇一捺,轻叩文人心扉,成就山水佳作。七百里三峡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② ”;富春江水碧山青,江水亦动亦静,静则“③ ,直视无碍”,动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夜宿乡村,在“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野望中见到“④ ,猎马带禽归”的田园生活;出使塞外,目之所及皆是“⑤ ,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之景色;登临黄鹤楼远眺,可见“晴川历历汉阳树⑥ ”;漫步钱塘湖踏青,“⑦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初春美景令人陶醉。愿你也有一颗亲山临水的诗心,感悟自然,收获雅趣。离乡多年,当你再次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看到当年老婆“⑧ ,
将以遗所思”的奇树;却仍有“⑨ ,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告诉自己要有像松柏一样“⑩ ,终岁常端正”的高洁傲岸;来面对“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的所见。
二、综合性学习。(7分)
7.某校在“人无信不立”活动月期间,开展了“反电信诈骗进校园”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电信诈骗是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的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受害者对这类案件缺少警惕性,容易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被骗子套取家庭成员的信息,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和银
行卡信息,甚至向陌生人的账户存钱。
材料二:
下面的图片是网友给电信诈骗犯画的“自画像”。
(1)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给“预防电信诈骗知识小卡片”再补充两
点,以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4分)
预防电信诈骗知识小卡片
①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尤其对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的年轻人的电话要提高警惕。
②不随便向陌生人透露家人的信息。

④ (2)学校邀请派出所李所长进行“预防电信诈骗”专题讲座,小明同学说:“我既没有手机,也没有银行卡,去听了也没用。”你打算怎么劝他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52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6分)
【甲】使 至 塞 上 [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碛 中 作① [唐]岑 参
走马②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③莽莽绝人烟。
【注释】①碛(qì)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诗。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托克逊库米什附近。②走马:骑马疾走。③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
8.甲诗中,作者“使至塞上”的目的是 ;乙诗“平沙莽莽绝人烟”中,“绝”的意思是 。(2分)
9.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去塞上,王维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岑参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请你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人各自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②《招隐》③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⑤之。经宿⑥方至,造门⑦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左思:西晋文学家。③《招隐》:田园诗名,旨在歌咏隐士的清高生活。④剡:古县名。⑤就:拜访,访问。⑥经宿:一整夜。⑦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0.下列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
B. 欣然起行 四望皎然
C. 因起彷徨 未若柳絮因风起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当涉猎
1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吾 本 乘 兴 而 行 兴 尽 而 返 何 必 见 戴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都写出了作者夜晚寻友后的感慨,分析其在内容或情感方面的异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1分)
巧夺天工的扬派盆景
江 华
①扬派盆景始于唐代,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融“诗、书、画、技”于一体,以飘逸、清秀、古雅、写意而著称,堪称中国盆景艺术的代表。它以小见大,以景抒怀,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方寸之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杜甫赞誉扬州盆景:“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扬派盆景历经几代艺人的锤炼,不仅造型精巧、意境深邃、富于装饰性,而且端庄大气、清丽古雅,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②扬派盆景的植物选材是造景的灵魂。在扬派盆景中,常见的植物有松、柏、榆、杨四种。松有黑松、罗汉松等,柏有桧柏、刺柏等,榆有榔榆、白榆等,杨指的是黄杨。黄杨是扬派盆景中的常用树种之一,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黄杨盆景枯干复活
的逸闻。传统的扬派盆景以幼树为主,谓之“自幼栽培”,但成型缓慢。现代的扬派盆景大多采用自然树桩,以缩短成型年限。挑选树本时,首观其根,次看其本。首选主根短、分根健硕、须根茂密的树本。选本则要根据创作立意审视形态,一定要选理想之材,否则容易前功尽弃。之后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分枝是“云片”(指盆景主体造型)出片的基础,虽可“因枝而宜”,但分布不理想,也将有碍“云片”的层次与姿态。
③扬派盆景的剪扎技艺需要深厚功力,如无多年的刻苦研习,很难掌握其精髓要领。“剪”,指剪去不需要的部分;“扎”,指用棕榈树叶撕成的棕丝,将留下部分进行绑扎,形成理想的形态。在剪扎过程中,扬派盆景强调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组合运用不同的绑扎方式,使不同部位的寸长之枝能有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的形态,以形成鲜明的层次感,营造出工笔细描之美。
④扬派盆景的个性在于“云片”,“云片”的布局在于立意,立意的显现在于树本。缘于此,在创作扬派盆景时,主要是剪扎出形态各异的“云片”。那么,如何制作“云片”呢?首先,应在剪扎树木的基础
上制作圆形顶片,即根据“枝”的原有形态不同,组合使用不同的绑扎方式,形成主枝或小枝,然后将枝叶剪平。其次,从上至下剪扎成中下“云片”,即将中下层的侧枝剪扎成掌状形态,并剪去余枝,然后剪扎
成型。可以说,扬派盆景的美感在于“云片”,“云片”的美感在于挺拔。要实现挺拔,其关键在于功底,而这功底指的就是娴熟掌握各类剪扎技巧。
⑤扬派盆景的造型并无固定程式,因“本”制宜,特别是残桩,经盆景艺人改造,定能变废为宝。扬派盆景最经典的造型是游龙弯式,一般采用“S”曲线矮化树本高度,同时通过上下、左右不同走向变化展
现曲线美,使其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
⑥2008年,扬派盆景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万花园内,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扬派盆景博物馆,成为扬州盆景的重要展示窗口。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制作好一盆扬派盆景的关键步骤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扬派盆景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6分)
一粒孕育真善美的种子
周 勇
①我们一家住在湖南农业大学,紧挨着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天气好的时候,常可以在附近的田间地头见到袁隆平院士的身影,感觉与袁隆平就像左邻右舍一样亲近。每每有亲戚朋友聊起袁隆平院士,我们一家都会因为住在袁院士的隔壁而感到特别自豪。
②2018年上半年,我决定采写一篇袁隆平院士在安江农业学校教书育人的故事。女儿听说我要去见袁老师,很是惊讶,像倒豆子一般地问我:“袁隆平爷爷真的就住在我们隔壁吗?他真的会见你吗?他是不是很老了?我也好想去!”在女儿的心里,袁院士这么大的科学家,怎么可能会近在咫尺!
③2018年5月16日大清早,我就带着女儿提前来到了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楼前坪,我们的心情都无比激动。在杨秘书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袁院士的办公室。袁院士见了我们,马上起立和我们打招呼,并与我们一一热情握手,当他把手伸向我女儿时,女儿迟疑了一下才伸
出手,并礼貌地问袁爷爷好。握了手,袁院士慈祥地问女儿:“小朋友,读几年级了?”“五年级。”女儿显得有些拘谨,第一次见到这么伟大的科学家,她还真有些蒙了。
④袁院士见我女儿身材单薄,就关心地对她说:“现在咱们国家粮食年年大丰收,不像以前了,你要多吃一点儿米饭,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女儿频频点头。阳光透过薄薄的纱窗,洒满整个房间,正好映照在她的脸上,整个房间溢满了阳光的味道。
⑤当我们问起袁院士在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的经历时,袁院士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他告诉我们,他教书时就是一个爱“鼓捣”的教书匠。当年党号召向科学进军,他就决定在教学之余,真正搞点儿研究。在他的组织下,安江农业学校成立了第一个科研小组,他们把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上,希望地下长出马铃薯,茎上结西红柿;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希望得到新型的瓜种,嫁接的作物成活了,长势也不错。说起在安江农业学校的往事,袁院士兴致特别高,不知不觉半个小时就过去了。
⑥临别时,我和女儿提出和袁院士照一张合影,我们自觉地站在了袁院士的两侧。袁院士见状,笑呵呵地对我说:“小朋友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才是最重要的,应该站在中间。”说完,就把我女儿往中间的位置拉,一张袁院士站在后排,小朋友居中的照片就这样定格了。从那以后,女儿只要看到有关袁爷爷的新闻就会格外关注,
俨然成了袁院士的铁粉。
⑦2021年5月22日,我参加完全省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活动,中午赶回家陪女儿吃饭,刚一开门,女儿就哭着问我:“网上说袁爷爷去世了,是真的吗?”我见女儿哭得稀里哗啦,就安慰她:“袁爷爷身体很好。”女儿见我说得很坚定,这才擦了擦眼泪说:“袁爷爷身体这么好,肯定可以活过100岁。”在女儿的心里,像袁爷爷这样的科学家应该永远活着才对!让人悲痛欲绝的是,下午1点多,官网还是发布了袁院士离开我们的消息。那一刻,女儿正在书
房学习,我知道,她很快就会得到消息,我不忍心将这一切告诉女儿,于是找了个借口,匆匆下了楼。
⑧回到家里,女儿异常得平静,我在她的书桌上看见她正在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正是她敬爱的袁爷爷,题目是《一面》。就在这一瞬间,我感觉到女儿长大了!
⑨我常想,我和女儿之所以将袁院士视为自己的亲人和学习的榜样,一定是因为在2018年5月16日的这一天,袁院士在我们心里种下了一粒真善美的种子。我相信这一粒种子,就如同袁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种子一样,已经在我们的心田生根、发芽!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7.选文记叙了“我”和女儿与袁隆平院士相关的几件事。阅读选文,填写表格。(3分)
事 件 女儿的反应
听说“我”要去见袁隆平院士 ①
来到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楼前坪 ②
与袁隆平院士握手、交谈 有些拘谨
③ 难过
官网发布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 异常平静
18.选文中袁隆平院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试分析选文结尾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内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袁隆平院士的崇敬之情(不少于5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问题。(7分)
“他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22.以上文段选自美国记者 的作品《 》。(2分)
23.文段中的“他”指 。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他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这本书是一部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阅读纪实类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你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一下你是如何阅读这本书的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10分)
25.2025年10月至11月,甘肃集中开展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百人千场”专家宣讲进校园活动。假如10月28日(星期二)下午2:30,学校邀请相关专家在学校大礼堂进行宣讲,请你代学生会拟一则活动通知,要求全体同学参加。(1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50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了影响。为了拉近我们和他们的距离,更好地表达情感,我们喜欢用“你”而并非“他”来称呼。
请以《你,就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融入情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