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水东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南平市水东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七年级期中抽测
语文试卷
(答题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 姓名 座号
学校开展“文学部落”综合性学习活动,现邀你一起参加并完成以下研学任务。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活动一【诗词共读】
1、请完成《经典诵读》栏目的古诗文名句填写。(8分)
一山一水皆美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以“(1) ,(2) ”绘江行月景之静谧;曹操的《观沧海》以“(3) ,(4) ”咏水波荡漾,山势高峻。一草一木皆深情,杜甫用“正是江南好风景,(5) ”抒发对繁华落幕的感伤;马致远于“(6) ,小桥流水人家”中道尽羁旅他乡的苦闷。一言一思皆真理,诚如子在川上曰:“(7) ,(8) 。”
诗词,是审美和情怀;文章,是情操与道义。让我们与经典作伴,聆听时光回响!
活动二【读写导语]
2、以下是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策划的“开场白”,请按要求完成任务。(9分)
中华文化,(bó) ① 大精深;文学作品,诗意隽永。它使我们的人生有情趣、有(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表达着与众不同的情感,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观照与思考。那一篇篇或绮丽或雄浑,或平淡或感慨的文字,酝酿光华,( )历史的烟尘,被一代一代人琅琅(yín) ② 诵。优雅美好的文学作品,震动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精彩的人生之旅。文学作品中那浪漫的爱情,(chéng) ③ 澈的友情,浓郁的乡情,无不情真意切,( )。在初中的语文学习历程中,让我们一起挖掘作者们的思想,走进文学大家们的内心世界吧!
(1)请根据拼音为文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汉字。(3分)
① ② ③
(2)根据文中语境,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信心 浸透 声泪俱下 B.信心 穿透 声泪俱下
C.信仰 穿透 感人肺腑 D.信仰 浸透 感人肺腑
(3)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优雅美好的文学作品,震动我们的心灵,开发我们精彩的人生之旅。
B.优雅美好的文学作品,震动我们的心灵,开启我们精彩的人生之旅。
C.优雅美好的文学作品,震撼我们的心灵,开发我们精彩的人生之旅。
D.优雅美好的文学作品,震撼我们的心灵,开启我们精彩的人生之旅。
活动三【名著探究】
3.《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6分)
(1)读《朝花夕拾》,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幼年鲁迅最喜欢在① (地点)玩耍;少年鲁迅对② (人物)堂而皇之地招摇撞骗感到无比愤恨,青年鲁迅在仙台医专时做出了③ (事件)这一重要的人生抉择。(3分)
(2)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追忆了不少人。如果你是鲁迅,你会把以下哪个人加为自己的“好友”,把哪个人拉入“黑名单”,请选择其一,结合相关内容陈述理由。(3分)
阿长(长妈妈) 衍太太 范爱农
二、阅读(67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4-5题。(7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 下列选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 第四句写诗人很快就从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虽然没有主人欣赏,但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
5. 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4分)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6-9题。(16分)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
诸葛靓①在吴,于朝堂②大会,孙皓③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 ”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上闻之大说。
《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诸葛靓(jìng):字仲思,他父亲诸葛诞反司马氏,被司马昭杀害。他入吴国,任右将军、大司马。吴亡,逃匿不出。②朝堂:皇帝议政的地方。③孙皓:吴末君主。|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
B.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
C.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
D.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
7、请根据提示,完成加点字词的解释。(4分)
加点词 推理提示 释义
传不习乎 结合语境,发现词类活用。 (1)传
博学而笃志 成语勾连法: 笃学不倦。 (2)笃
如斯 而已 查字典法: ①代词,这;②于是,就;③劈,砍。 (3)斯 (填文字)
上闻之大说 课内迁移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说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分)
(2)卿字仲思,为何所思 (2分)
9、小语和小文对【甲】【乙】两文异同点进行了探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对话。(4分)
小语:我发现【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都强调①
小文:你说得对。两文还提到了“思”,但“思”的内涵有所不同。【甲]文的“思”不仅指 ,还指学习要② ,要思考当下的事情;【乙]文的“思”指的是③
(三)阅读《散步》,完成10-12题。(14分)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0.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母亲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儿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B.“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C.标题“散步”点明了叙述的主要事件,传达了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
D.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1.结合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赏析加点词)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从描写角度)
12.请你谈谈对“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5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20分)
母亲的手
燕骁
①老屋的旧皮箱里,装着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中母亲乌黑的秀发、青涩的面庞、白皙的手指,满溢着青春的气息。然而照片只是过去,我懂事以来,母亲总是忙碌的。
②我参军入伍后,回家的日子一只手便可悉数罗列。偶尔回家探亲,母亲总是闲不住。我劝她:“难得周末,妈你歇会儿吧。”母亲嘴上答应,实际上,不是在厨房做饭,就是在客厅清扫。
③有一次我休假,还未到家时,母亲就打电话说准备了我最爱的辣子鸡,她和父亲都非常想念我。
④那天吃过晚饭,我们围坐闲聊,谈到了家里人谁的手最漂亮。
⑤我说:“爸的手最好看,手掌宽大有力量,指甲月牙形。”
⑥父亲说:“还是你母亲的手最好看,又细又长、又白又嫩。”
⑦“哪里好看咯。”母亲不好意思地说道,说完就悄悄把手放在了身后。
⑧“好看是好看,就是累弯了。”妹妹说话的同时,握住母亲的手。那时我没细看过母亲的手,以为父亲说的话,不过是夫妻之间相互欣赏。
⑨假期短暂,我很快就回单位了。有一天和妹妹打电话时,才知道母亲切菜伤到了手,左手食指连带指甲被切掉一大块,血流不止,疼得整晚睡不着。那时候父亲在单位驻守,我也不在身边。她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一直忍着没说,直到妹妹回家才告诉我们。
⑩我总惦记着母亲受伤的手,便让妹妹拍几张照片。起初母亲并不情愿,说自己的手不好看。我想,可能是我那晚说的话让母亲伤心了。再三劝说下,母亲总算答应让我帮她看看。收到照片后,我沉默了。母亲的手掌、手背粗糙干燥,像被砂纸磨过一样。因长期泡水,指甲泛白变软,手指明显浮肿,两只小拇指已然弯曲不能伸直。这苍老的手,让我联想到母亲青春不再的面孔,想起她的白发。
童年的记忆,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我们三兄妹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秋季,天气转凉,母亲每天一早独自到地里收玉米。有一天下午,天空忽然阴沉下来,转眼间下起瓢泼大雨,气温急转直下。我和妹妹围在火炉前取暖,焦急地等待着母亲。雨一直下个不停,母亲冒着大雨安置好所有粮食。等她回来时,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一双手被雨水泡得苍白浮肿……
冬天时农活虽少一些,家里却还有牲畜需要饲养。母亲自己种了几亩大白菜,每次采摘时,总是赤着手刨冰;切碎菜叶烫煮时,冰渣子与菜刀撞击的声音清脆可闻;为此,母亲的手也总长冻疮……
过往种种,让我不禁想起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时光飞逝,母亲忙忙碌碌几十年了,头上的青丝已经变得花白。父亲说母亲的手非常漂亮,肯定不是假的。她曾经也是花一样的青春少女,拥有细腻柔软的双手。只是,成为妻子和母亲之后,她日夜为家人操劳,青葱玉指早已老茧遍布。母亲的青春变成了对家人的关爱和期盼,刻在双手的每一道皱纹里。
(摘自《解放军报》2023.4.21)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写一家人围坐闲聊评价母亲的手,为我们展示温馨美好的家庭关系。
B.父亲说母亲的手最好看,是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不知道母亲的手的变化。
C. 段是过渡段, 段是插叙,回忆童年生活,使母亲的形象更丰满生动。
D.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在叙述日常生活小事中蕴含着感人力量,有感染力。
14、文章围绕“母亲的手”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15、阅读文章,要学会批注,请完成以下任务。(6分)
原文 母亲不好意思地说道,说完就悄悄把手放在了身后。 童年的记忆,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任务 品味“悄悄”的表达效果。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批注
16、有人建议将题目《母亲的手》换为《母亲的爱》,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17、同样写母爱,本文结尾画波浪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五)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8-20小题。(10分)
【材料一】①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总重量达到了8.2吨,是除了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之外最大的月球探测器。它的体积也相当大,长征五号火箭为了把它装进去,选用了长度12.267米、直径5米的整流罩。可见嫦娥六号是个大块头。而在嫦六之外,还有其他国家的4个小型探测器,也说明长征5号火箭的运力是相当强的。
②从发射到月壤取样返回地球,嫦娥六号任务大概将历时53天时间,于6月25日前后返回地球,降落点大致为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器着陆区。
(《央视新闻》2024年5月3日报道,有删改)
【材料二】①此前,人类共对月球进行过10次采样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拉美社报道称,嫦娥六号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②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指出,中国已成功将无人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背面,并从月球正面带回样本,而嫦娥六号任务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
③英国《卫报》认为,此次嫦娥六号任务如获成功,将大大增强中国在2030年前将人类送上月球的信心。该报还称,在2026年前后和2028年前后实施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中,中国将开始探索月球南极是否有水,并在月球南极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以实现中国在2030年前将航天员送上月球的目标。
(摘编自2024年5月13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占比情况(%)
(来源:央视网,2024年4月16日)
18、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嫦娥六号探测器5月3日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嫦娥六号任务将历时53天时间。
B.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总重量达到了8.2吨,是世界最大的月球探测器,长征五号火箭为了把它装进去,选用了长度12.267米、直径5米的整流罩。
C.此前,人类共对月球进行过10次采样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中国已成功将无人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背面,嫦娥六号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D.英国《卫报》称,在2026年前后和2028年前后实施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中,中国将在月球北极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三所表达的信息。(3分)
20、学校将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小语同学认为初中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参观科技馆影响学习,所以不打算参加这次活动。作为她的同学,你将如何劝说。(4分)
三、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亲友的关爱相伴,奋斗就不感到有多苦;有成长的快乐相伴,学习就不觉得多难……面对各种压力考验,若能找到宝贵的陪伴,便能带来地广天宽。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 请以《有___相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选角度,可写实,可想象;
③不要抄袭和套作,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