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永春二中2025年10月高一语文月考试卷(总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成绩:_______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出门三里地,就是异乡人。”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纸上谈兵高春阳偷我家纸皮那贼,我恨死他了,可惜逮不着他。我家是一楼,房子刚装修完,物流和快递成天来送货,拆下来的纸皮有很多。纸皮是南方叫法,北方叫纸壳子。我把纸皮放在家门口,攒多了再一起送到物业指定的垃圾投放点,也不妨碍别人。整个单元,八层楼十六家,就我一家装修,就我一家住人。有一天,我发现门口的纸皮不见了,垃圾还在。媳妇说,肯定是被人捡走了,纸皮能卖钱。我说,这叫偷。媳妇说,你不愿意卖钱,有人替你卖。我说,大小咱也是公司高管,哪好意思去卖破烂?媳妇笑道,那人要是把垃圾也偷走就好了。我笑她想得美。媳妇有时会把垃圾袋放进纸箱,过后连纸箱一起倒掉。可有一天发现,纸箱不见了,垃圾被倒出来,扔得满地都是。看着门口一地垃圾,苍蝇乱飞,我气不打一处来。不捡垃圾捡纸皮,我不挑。倒出垃圾拿走纸箱,我接受不了,太缺德了。我捏鼻子大骂,等我逮到你,看我怎么收拾你。我想抓住那贼,可总也碰不上。这几天,我情绪很不好。我在竞聘一个领导岗位,竞争对手不是别人,是我过去一手提拔起来的手下。那天,我在家准备竞职演讲的稿子。我吃完早饭,出门倒垃圾,一开门,老天有眼,我撞见了那位神秘的贼——一个矮个子的小老头儿。小老头儿怔住,他的手,正在纸箱里往外掏垃圾袋。他看着我,我看着他。他穿得还算不错,干净利落,不像靠捡破烂为生的人。当然我看人的眼光也不准,要是准的话,当初我也不会提拔那个没良心的。小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了。他掏出垃圾袋,装模作样放在墙角,嘴里叨咕,一会儿俺就把它倒了。他抬眼问我,捡你家纸壳子,中不中啊?我一听口音,东北老乡,气消了一半。看小老头儿目光清澈,我心想,多干净的眼神啊,多像我提拔的那位啊,无辜,又值得同情。我突然恨起眼前这老家伙,但是,职业素养让我说出了另外一番话,大爷,我家装修,纸壳子老多了,以后都给你。你定期来收,中不?反正放在门口,也遭贼偷。我把“贼”字咬得很重。小老头儿的眼神像被点燃的蜡烛,亮了起来,哎呀,太好啦。俺能帮上你啥呀?咋也不能白拿。我说,啥也不用帮,你就白拿。小老头摆手,不中不中,这样吧,你家门口的垃圾,以后俺包了。我笑了,他当然不懂得我的笑意。他笑了,我当然懂得他的笑意。作为一名企业高管,对付这种小人,化敌为友,趋利避害,这是简单兵法。回屋,我坐了下来,一想到公司那位,稿子就写不下去了。几天后,媳妇出差回来,我把情况跟她汇报了一遍。媳妇说处理得当,提出表扬。我跟小老头儿渐渐熟络起来,他经常来我家收纸皮。我家沙发、茶几、书柜等家具陆续到货,有时忙不过来,小老头儿就主动来帮忙,搬运、拆包、安装,忙完这些,又跟着收拾卫生,不管装修垃圾还是生活垃圾,一律给我清走。有时候,他还特地叫他老伴儿过来帮忙。我看这老两口忙碌的身影,庆幸当初没把小老头儿骂跑。我心里的算盘,早已扒拉得噼啪响,他帮我干的活儿,折合成工钱,早已超出了纸皮能卖出的价钱。我稳赚。作为一个商人,我怎么能吃亏呢?两个月以后,装修完工。小区物业配了保安、清洁工。小老头儿再想进小区,得经过我同意了,否则保安有权把他拒之门外。春节前的一天晚上,保安呼叫我家门铃,说有访客,是一个矮个子老大爷。我想了想,直接拒绝。可是保安一再通知我,我有点烦,不知道那个小老头想干什么。不得已,我让他进来了。这时候的我家,窗明几净,纤尘不染,还从来没有接待过客人。正在我犹豫是否该请小老头儿坐下时,小老头儿连连摆手,说,俺不坐啦,给你拿点黏豆包,闺女从东北寄过来的,地道的家乡味儿。过年啦,给你尝尝,估计平时你也尝不到。说着话,小老头儿伸手递过来一个布包,蓝白相间,很土气的那种。我呆住了,我真没想到。我竟然顺口说,当初你倒出垃圾拿走纸箱,我不怪你了,你不用内疚。小老头儿垂下眼,轻声说,都是老伴儿干的丢人事儿。俺一发现,就把她数落了。那天第一次去你家,就是想给你倒个垃圾,替老伴擦个屁股。没承想,让你碰见了,谁知道你这么好,不但没埋怨俺,还主动把纸壳子都送给俺,你真是好心人。我傻在当地,半天才问出一句,你也不像捡破烂的呀?小老头儿笑了,说,儿子来南方创业,在隔壁小区。人哪,没有遭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我们两口子就是闲不住,总想找点事干……我脸通红,忽然感觉,小老头在我面前高不可攀,我赶紧给他让座。我心里突然想开一件事,公司那位我不恨他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我”先后提及自己“公司高管”“企业高管”“商人”的身份,强调自己的“职业素养”,这反映出“我”性格中自尊的一面。B. “我”对小老头不满,除了因为“我”认为他偷纸皮外,也因为他让“我”想起“自己提拔的那个没良心的”,从而迁怒于他。C. “他笑了,我当然懂得他的笑意”,意思是“我”觉得小老头对我心存感激,他认为“我”“不计前嫌”,为能够报答“我”而笑。D. “小老头在我面前高不可攀”,表明“我”为小老头夫妇勤劳、朴素的生活观念所打动,并且对自己追名逐利的行为感到羞愧。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小说以“偷我家纸皮那贼,我恨死他了”开篇,让读者萌生疑问,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小说中“目光清澈”“眼神像被点燃的蜡烛”等细节,为后文“真相”的揭开埋下伏笔。小说以第一人称,“我”视角讲述故事,多处使用内心独白,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小说以“公司那位,我不恨他了”结尾,表明“我”放下了内心困扰,与前文情节相呼应。小说以“纸上谈兵”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高春阳曾谈到这样一个创作观点,“写揭示人性的作品,应避免刻意制造温暖和感动,这样作品才有力量打动人”,请谈谈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古代诗文阅读(37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②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节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注】①勋庸:功劳。此处指功臣权贵。②鸡林国:朝鲜古国。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初A以勋B庸C暴露不宜D实无E他肠F怫怒奸党G遂失志。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弱冠:古人十八岁称“弱冠”,也叫“加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乐府:是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歌体裁。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六义:一般指《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分类和内容题材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白居易仕途屡遭挫折,于是在履道里购买宅院,栽树建楼,寄情游乐。白居易为人性格耿直,曾揭露权贵不合时宜的行为,却因此触怒了奸党,导致志向受挫。白居易作诗平易晓畅,后人评价其诗歌就像百姓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4分)(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4分)结合文本分析导致白居易入仕之情“索寞”的事件有哪些?(3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完成15~16题。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高适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和”即“与”,表明诗人和王七在玉门关听吹笛。B.首句侧重听觉描写,以悠扬的笛声反衬成楼夜晚的宁静。C.次句侧重视觉描写,以闲静的海月突出边塞的空阔与冷寂。D.本诗意象与情感浑融天成,意境壮阔苍凉,韵味悠长。16.本诗后两句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情感表达方式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沁园春·长沙》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谐音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即有意使用语音相同、相近而语义不同的词构成双重语义,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丝”与“思”谐音,形成一个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①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②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多年的历史。③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谐音双关的例子,④尤其是格律诗,⑤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⑥因此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对仗。此外,谐音双关在谜语、歇后语中也不乏用例。在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也很常见。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到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兔年的年画“大展宏‘兔’(图)”;电视广告里,则有“默默无‘蚊’(闻)的奉献”(蚊香广告)等有趣的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过,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要杜绝使用,如给餐厅取名“饭醉团伙”。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易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地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使人( )。所以,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言格调高雅和信息传递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谐音双关在网络空间更是普遍,有些“谐音梗”还成为大众流行语B. 谐音双关在网络空间更是普遍,有些大众流行语就是从网络“谐音梗”来的C. 网络空间的谐音双关更是普遍,有些“谐音梗”还成为大众流行语D. 网络空间的谐音双关更是普遍,有些大众流行语就是从网络“谐音梗”来的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莫名其妙 B. 无所适从 C. 大惑不解 D. 一头雾水剪纸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常用具体的形象表达纳福迎祥的寓意。请从下面剪纸画中任选一幅,说明其寓意,并从图画构成和谐音两方面进行简单解释。(4分)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4分)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沁园春 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以上四则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写出你的青春价值的观念。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永春二中2025年10月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参考答案(3分)A(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D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故选A。)(3分)B(B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3分)C(C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4分)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6分)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3分) B 【解析】A 项中“反映出“我”性格中自尊的一面”错,提及自己的“公司高管身份”,只是认为这种身份“哪好意思去卖破烂?”“对付这种小人……这是简单兵法”,而强调“商人”身份,也无非强调“我怎么能吃亏呢?”,这些想法的背后是其性格中“自负”的一面。C项,在“我”的心中,小老头是“小人”,“我”理解的小老头的笑意,应是为能定期来拿纸皮,有利可图而笑;而非是因为我“不计前嫌”,内心充满感激而笑。此时此刻的“我”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小老头的,无法体会出小老头真诚的感激。D 项“小老头在我面前高不可攀”,主要因为我被小老头真诚坦荡、质朴的情谊感动,反思自己在整件事情中费尽心机,自私虚伪。(3分) B 【解析】“目光清澈”“眼神像被点燃的蜡烛”不是伏笔。(4分) ①题目巧妙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我”与“小老头”的故事源于“纸皮”,过程中我使用了“化敌为友,趋利避害”的兵法;“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题目巧妙暗示小说主题:人与人交往,复杂“兵法”“心计”是虚伪的“空谈”,唯有真诚和善意,才是消除隔阂最强大的力量;借用成语,让读者首先联想到成语的本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在阅读后更有回味空间。(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任意两点得 4 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6分)①故事情节符合常理,真实自然。小说主人公因丢纸皮而恨“贼”,撞“贼”后用自己的方式“惩”贼,符合人之常情;人物性格符合真实人性。小老头羞愧于老伴做错事,而“我”却“不计前嫌”,这让老人无比感激,尽力回报,这里的“羞愧”和“感激”都是人性最真实自然的表现。主题表达自然不刻意。“我”因自私狭隘而内心疲惫不堪,小老头善良真诚、质朴坦荡,让“我”心生敬畏,不禁释然,使读者能自然感受到打动人的力量。(每点 2 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3分)DFG(3分)A 弱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3分)C(C项中"曾揭露权贵不合时宜的行为"错误,"初以勋庸暴露不宜"意为"当初白居易因宣扬功臣权贵的短处,不合时宜",故"不合时宜"指的是白居易的行为,而非指权贵的行为不合时宜。)(8分)(1)于是(他)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乃”“如此”“戏”翻译正确各1分,语意通顺1分)(2)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放任不受约束)作诗喝酒。(“累”“以”“鲠”“摈”翻译正确各1分,语意通顺1分)(3分)①因上疏进谏一事,惹怒权贵,招致怨恨 ②因传言其母落井致死,但他却不知避讳写下《新井篇》一事,遭到贬谪。③河北发生暴乱,白居易向朝廷进谏不被采纳④被重新任用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住'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官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当初白居易因宣扬功臣权贵的短处,不合时宜,并没有别的想法,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河北发生暴乱,(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被任命为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靖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旬旬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镇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3分)A【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营造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由戍楼吹起的羌笛声,联想到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再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试题中B、C、D三个选项的"理解和赏析"与诗意的解读相吻合,都是正确的选项。A项,这首诗题目中的"和"是依他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此诗是对王七即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所以"和"不是"与"的意思。示例1:高诗以景结情,婉转地表达了思乡之情,情感表达含蓄悠长;诗以问结情,直陈思乡之情,情感抒发强烈直白。示例2:李白的"此夜"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本诗的后两句相对前两句是虚写,想象在茫茫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营造了深远的意境,思乡之情含蓄隽永。(8分)(1)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2)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4分) (1)语句②修改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2)语句⑥修改为:“以此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以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超过两千多年”重复赘余,“超过”表示突破某个数值上限,后面跟确数来表示约数,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赘余,“超过”和“多”二者留一。⑥“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因此……”不合逻辑,“因此”表结果,而此处“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是“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的目的,“因此”改为“以此”或“以”,也可以直接删除“因此”。(3分) 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本段文字是说当代社会各个领域中“谐音双关”的现象,采用总分的结构;分说部分先列举“民俗节庆文化中”“电视广告里”的“谐音双关”现象,分号表示并列,所选句子也应该先表明领域,故应以“网络空间”作为开头,排除AB;从语意连贯、话题一致的角度来看,选项第一分句是说“谐音双关”“普遍”,第二分句应紧承前一句来写“谐音梗”,排除D。(3分)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莫名其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无所适从:在多方意见或复杂局面下无法做出决策,常用来形容面对复杂情境时的迷茫状态。大惑不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一头雾水:形容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由前面“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夜态’的意思不明确”可知,此处是说商圈大屏幕上“共享新夜态”这一宣传语中的“夜态”因表意不明而让人费解,可以使用“莫名其妙”“大惑不解”“一头雾水”。此处是说无法理解“夜态”的意思,而非在“多方意见”或“复杂局面”中的迷茫,所以“无所适从”不合语境。(4分)左图示例:寓意:连年有余/年年有余。解释:①图画由莲和鱼构成;②“莲”和“连”/“年”谐音,“鱼”和“余”谐音,合在一起即“连年有余”/“年年有余”。右图示例:寓意:喜上眉梢。解释:①图画由喜鹊和梅花构成;②“梅”和“眉”谐音,喜鹊登上梅花枝头,即“喜上眉梢”。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本题答案应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寓意和解释。结合题干“常用具体的形象表达纳福迎祥的寓意”“图画构成和谐音两方面”可知,考生可以先分析图画的构成,即由哪些具体的形象组成,这些形象的谐音是什么,谐音应和“福”“祥”有关,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纳福迎祥”的寓意。如左图,从构成来看,图上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几朵连在一起的莲花(含莲蓬)以及中间的鱼;从谐音来看,“莲”的谐音词有“连”“年”等,而“鱼”的谐音词是“余”,故可用“连年有余”或“年年有余”。“连年有余”,连续多年都有余裕、富余。“年年有余”,年年都有盈余。如右图,从构成来看,图上包含两个部分,下为梅花,上为喜鹊;从谐音来看,“梅”的谐音词是“眉”,喜鹊落在梅花枝头,即“喜上眉梢”。“喜上眉梢”,指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4分) 示例:①什么是谐音双关?②历史上谐音双关常用于哪些语境?③现在谐音双关常用于什么场合?④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什么?/使用谐音双关要避免出现哪些问题?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用四个紧密关联的问句呈现本文的思路,浏览整个语段,可以明确核心话题是“谐音双关”,这四个问题应该都与“谐音双关”有关。第一段有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是解释“谐音双关”的内涵,第二个分句是举例说明,由此可知,第一段设置的问题为“什么是谐音双关”或“何为谐音双关”。第二段由“先秦”“汉魏至唐宋”等可知,这是说历史上的“谐音双关”现象;由“唐宋诗歌中有大量谐音双关的例子,尤其是格律诗”“此外,谐音双关在谜语、歇后语中也不乏用例”可知,这是说谐音双关出现的语境,故第二段设置的问题为“历史上谐音双关常用于哪些语境”。第三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在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也很常见”是总,后面以“民俗节庆文化中”“电视广告里”等展现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使用的场合,故第三段设置的问题为“现在谐音双关常用于什么场合”。第四段是分总结构,先以“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说明使用谐音双关时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所以,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言格调高雅和信息传递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可知最后是说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的问题,故第四段设置的问题为“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什么”或“使用谐音双关要避免出现哪些问题”。作文(60分)参考文章:青春如花,价值芳香像五月的暖阳,青春充满朝气;像破土的新芽,青春充满活力;像雨后的鲜花,青春充满芳香。青春是稍纵即逝的梦,青春的价值漫溢花香。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奋斗的人善于收获青春的价值。奋斗中的青春,是青春在梦想中的坚守;奋斗中的幸福,是青春在拼搏中的精彩;奋斗中的幸福,是青春中的升华。马克思,一代伟人,他的思想影响深远。马克思善于抓住时机,为无产阶级能够翻身而不懈奋斗。他的青春不似流水般平静,而是海浪滚滚,充满磅礴力量。他曾说过,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而他真正的做到了,在他的勇往直前,不懈奋斗下,终于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曙光。青春的价值在于尝试,不敢争取的青春是没有意义的。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下104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当初却接连被15家出版社退回。他当时既痛苦又气愤,打算将稿子付之一炬。他的妻子给予他鼓励。于是他尝试走进第16家出版社,经理赫哲尔阅读后当即表示同意出版,还立刻与他签订为期20年的写作出版合同。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时,经历了1500多次的失败。但他始终不肯放弃,尝试开始下一次实验。当人们询问他时,他也只笑着说,为什么放弃?我很高兴从第一次的失败中看到一点不足。最终,白炽灯泡在爱迪生的多次尝试下诞生了,这一发明给人们带来了黑夜中的光明。青春的价值在于奉献,世界的美好总是因为有人在默默付出。雷锋是一个为人熟知的好青年,他乐于助人,为他人服务,在有限的生命中无私的奉献。他的青春光芒四射,虽然22岁的他舍己为人,不幸牺牲,但他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永远在人们口中称赞。一位戍边战士的母亲曾说:他是人民的儿子,但他也是我的儿子。是的,戍边战士是一个不曾被人了解的身份,他们常年忍受酷寒,伫立在边境,默默为我们守护家园。他们也是正值青春的青年,然而他们无私奉献,为祖国默默守护。那初阳照射下的雪是那么亮眼,却掩盖不住他们身上散发的光辉。我们既被称为朝阳,就理应拥有光彩照人的青春。青春短暂而珍贵,请爱惜青春吧,别让青春过早流逝。青春是出海的红日,青春是雨后的虹桥,青春是冰山上的雪莲。让我们绽放青春之花,让青春的价值永放光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2025年10月高一语文月考试卷.docx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2025年10月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