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滋养心灵》课件(共29张PPT)+内嵌视频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滋养心灵》课件(共29张PPT)+内嵌视频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你对别人或者有人对你说过这些话吗?
爱护身体
为什么我们得把心态放好,保持情绪稳定呢?
我们又当如何呵护我们的心灵呢?
10.2《滋养心灵》
——从“心”开始,向阳而生!
01 明心——为何向阳而生?
02 强心——如何向阳而生?
01 明心——为何向阳而生?
为什么我们得把心态放好,保持情绪稳定呢?“相由心生,病从心起”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有研究指出,与情绪有关的疾病,目前已达200多种,而70%以上的人还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长期、持续的不良情绪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比如食欲不振、心慌、胸闷、头晕、头痛等。
抑郁症
2022年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抑郁人数逾9500万,至2025年不完全统计估算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突破1亿。
自伤自残
中学生的自伤自残行为比例持续上升,其中以用刀划伤自己、拔头发等行为最为常见。
气胸
生气虽非气胸直接病因,但会通过引发呼吸急促、胸腔压力骤升,诱发肺大疱裂,是气胸发作与复发的重要诱因。
创业失败跳楼
失恋自杀
考研失利轻生
“踢猫效应”是典型的负面情绪连锁传递现象,指人在受到上级或强者的压力、委屈后,因无法直接对抗,转而将愤怒、不满等负面情绪发泄到下级或更弱小的对象身上。
踢猫效应
课堂笔记
为什么要滋养心灵?①② P77
①良好的生命状态既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
②拥有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
课堂笔记
补:为什么要保持身心健康?①② P74引言
①保持身心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②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蓬勃的朝气;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葆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看到生命中更多的希望和光彩。
02 强心——如何向阳而生?
看到同桌买了新款运动鞋,就回家吵着让爸妈也买,觉得自己没有就很没面子,甚至不想和同桌说话。
攀比
小张和朋友约好吃饭,提前三天就开始担心迟到、交通是否拥堵,夜里满脑子都是路上可能出的状况,迟迟无法入眠。
焦虑
不管是做题错了,还是小组活动没做好,总频繁说“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是个笨蛋”“没人喜欢我”,怎么劝都没信心。
自卑
我们的心灵会遇到哪些 “小麻烦”呢?
即使身处人群,也感到无人能与自己内心的频率共振,渴望被理解和认可,但又害怕失望。
孤独
同学悄悄聊天,经常觉得是在说自己坏话;别人无意的一个眼神,总是琢磨是不是讨厌我,之后好几天都不开心。
敏感
想起不开心的事总是很难过,经常emo
悲伤
经常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发雷霆
愤怒
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就很消极,哀声怨道
哀愁
滋养心灵行动指南
成长路上,我们的心灵不可避免地被“乌云”笼罩,请大家结合刚才提到的这些心灵“小麻烦”,回忆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类似情况,分享当时你是怎么做的,一起来寻找滋养心灵的方法。
攀比
焦虑
自卑
孤独
敏感
悲伤
愤怒
哀愁
运动
美食
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听音乐
吐槽
看喜剧
心理暗示法
“公园20分钟效应”是指每天在户外公园或其他能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地方待上20分钟,即便不做运动,也能让人更加快乐,显著减少压力,改善情绪和提升心理状态。
戴上耳机晒太阳,坐在湖边发发呆,躺在长椅上吹吹风……看看打太极拳的爷爷奶奶、奔跑嬉笑的小孩、来来往往的摊贩……
公园20分钟
当心理困扰超出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并明显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当
我们可以试试向精神心理科医生求助,少走弯路,减少内心的煎熬与消耗。心理疏导能帮助我们掌握应对技巧,而药物治疗则能有效调节生理基础。我们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医学的手段,来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2023年,邓静确诊乳腺癌晚期,转移到肺,在亲友帮助下,她拍起了100个“愿望清单”视频:“看日出”“不想再打药,想睡个好觉”……
去年9月复查,曾被医生断言只有3到6个月寿命的她症状在好转,肺部转移瘤缩小,她庆幸自己有资格成为20%可以活下来的患者,兴奋地感叹,“这一次我赢了,好像真的不用死。”
“抗癌妈妈”邓静
邓静女士身患重病,健康状况极其糟糕,她为什么没有持续低落、抑郁,甚至产生更极端的念头?
“生活既然给我出了难题,那我就要去寻找答案”
“努力地活着,认真地感受,积极地想办法”
“生活就是这样,有起有落”
“重要的是,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情况,都不失去面对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保持心理健康还需要我们磨炼意志,增强生命韧性
笑对挫折
碗碎了
“岁岁平安”
“破财消灾”
钱掉了找不到
手意外骨折了
“小灾抵大难”
找工作被拒绝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要让生命走向真正的丰盈与广阔,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
旅行
生活实践
课堂笔记
怎样滋养心灵?①② P78-P79
①滋养心灵,需要我们保持心理健康。P78
②滋养心灵,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P79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①② P78
①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P78
②需要我们磨练意志,增强生命韧性。P78
愿大家都能做自己心灵的“小园丁”,用心照顾它、滋养它,让自己的生命既健康、又有力量,既充实、又有色彩;更愿大家在成长的路上,带着一颗向阳而生的强大心灵,不畏风雨、心向光亮,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课堂总结
滋养心灵
怎样滋养心灵?
为什么
怎么做——
①保持心理健康
②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自我调节、
寻求专业帮助
增强生命韧性
为什么要滋养心灵?①②
为什么要保持身心健康?①②
实战演练
1.某网上论坛开展了以“身体健康,是否就是幸福的全部”为主题的讨论,网友们纷纷发表了看法。下列观点你不认可的是( )
A. 身体健康不完全等于幸福,幸福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B. 身体健康就意味着生活幸福
C. 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滋养心灵
D. 拥有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
B
实战演练
2.心态有好也有坏,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如同我们生命的两棵树,会结出不同的果实,积极乐观的心态是生命活动中深层的活力之源。生活中,如果产生抑郁、烦恼的心态,出现了心理危机,我们应( )
①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②憋在心里,独自承受,任其发展
③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④主动向心理健康老师、医生寻求帮助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D
实战演练
3.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有一句话:“命运总是不如人意,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成长的道路不会总是鲜花铺路,也会有一些坎坷和泥泞
②良好的生命状态需要健康的身体
③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
④我们需要磨炼意志,增强生命韧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D
课后拓展

听TA说:挫折与应对小采访
采访对象: 。
时间: 。
采访内容
①你遇到过哪些印象深的挫折?
②当时你是怎么面对、解决这些挫折的?2025七上道法《滋养心灵》教学设计
选用教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授课对象 初一年级
课程类型 授新课
教授课时 1个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作用:本框是第十课的第二框,承接前序“爱护身体”对生命健康基础维度的认知,聚焦“滋养心灵”这一生命健康的精神层面,与“爱护身体”共同构建“身心健康”的完整内容体系。 2.主要知识点:本框从为什么、怎么做出发,阐述了为什么要滋养心灵、如何滋养心灵。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初一学生已具备初步情绪感知能力,能识别自身焦虑、难过等负面情绪;有一定生活经验,可结合“和朋友闹矛盾”“考试失利”等经历参与课堂讨论;对“心理调节”“挫折应对”有朴素认知,为“滋养心灵行动指南”等互动活动提供参与基础。 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部分学生缺乏共情能力,难以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情绪;存在知行脱节,虽能说出“运动可调节情绪”“遇到困难要积极面对”等理论方法,但实际遇到问题时仍习惯“闷在心里”。
学习目标 健全人格:通过气胸、自残等案例认识不良情绪危害,客观看待自身情绪;结合“抗癌妈妈邓静”事迹与挫折分享活动,磨炼意志、增强生命韧性,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特质。 责任意识:通过“踢猫效应”认识到不良情绪对他人的影响,学习邓静事迹掌握挫折应对方法,提升对自己和家庭的心灵健康责任。
教学重点 理解为什么要滋养心灵;掌握滋养心灵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将滋养心灵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教学方法工具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工具:书本、多媒体、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总线索:从“心”开始,向阳而生! 一、导入新课 以日常安慰语表情包为切入点,提问“为何要保持情绪稳定”,自然导入“滋养心灵”主题。 二、新课讲解 1. 明心——为何向阳而生? 通过一系列由不良情绪引出的生命健康问题及“踢猫效应”明确为什么要滋养心灵。 2.强心——如何向阳而生? 先通过情境提问梳理心灵困扰,再开展“滋养心灵行动指南”讨论,结合“公园20分钟效应”“抗癌妈妈”邓静等内容,讲解如何滋养心灵。 三、总结及作业 总结本课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和课堂作业,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3min)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提问:你对别人或者有人对你说过这些话吗?比如“放平心态”“别想太多”“保持情绪稳定”“莫生气”“不要焦虑”。 学生回答:有 教师引导:我看到很多同学都点头了,考试前和朋友闹矛盾时,这些话好像成了“安慰标配”。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得把心态放好,保持情绪稳定呢?要是心态不好、情绪总波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而我们又该怎么好好“呵护” 自己的心灵?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滋养心灵》,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唤醒对情绪问题的关注,通过提问引发认知好奇,自然衔接“滋养心灵”主题。
二、新课讲解(32min)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明心——为何向阳而生?(14min) 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得把心态放好,保持情绪稳定呢? 学生回答:容易伤害身体 教师讲解: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相由心生,病从心起”,还总结出“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有研究指出,与情绪有关的疾病,目前已达200多种,而70%以上的人还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长期、持续的不良情绪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比如食欲不振、心慌、胸闷、头晕、头痛等。压力太大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耸肩”,时间长了肩膀就会又酸又疼;心里压抑、总觉得“委屈”时,胸部会发闷,好像“喘不过气”;最容易受影响的还有胃,消化不了的负面情绪,比如难过、烦躁,都会堆积在胃里,让我们胃痛、吃不下饭。 展示材料:气胸:生气虽非气胸直接病因,但会通过引发呼吸急促、胸腔压力骤升,诱发肺大疱裂,是气胸发作与复发的重要诱因。 自残自伤:中学生的自伤自残行为比例持续上升,其中以用刀划伤自己、拔头发等行为最为常见。 抑郁症:2022年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抑郁人数逾9500万,至2025年不完全统计估算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突破1亿。 展示图片:创业失败跳楼、失恋自杀、考研失利轻生 教师讲解:除了这些常见的不适,情绪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比如“气胸”,咱们可能没听过这个病,但大家可以理解为肺部出了小问题。生气虽然不是导致气胸的直接原因,但生气时我们会呼吸急促、胸腔压力突然升高,如果本身肺部有小气泡,医学上叫“肺大疱”,就可能让气泡破裂,引发气胸发作,严重的还需要住院治疗,我上学的时候,就有个同学因为一道数学题太难,琢磨了半天没做出来,越想越生气,最后突然觉得胸口疼,被老师送到医院检查,就是气胸,一个月后才回学校上课。 教师讲解: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觉得“情绪的影响这么大吗”?其实还有更让人揪心的案例,现在中学生自伤自残的比例在慢慢上升,有的同学因为和朋友闹矛盾、考试没考好、心理压力等等,就会自残自伤,其中以用刀划伤自己、拔头发等行为最为常见;还有很多人会因为心理问题患上抑郁症,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抑郁人数已经超过9500万,预计到 2025年要突破1亿,这里面还有不少和咱们一样的青少年,严重的话会产生躯体化症状,手抖,耳鸣、呆滞等等;更让人难过的是,有人因为创业失败、失恋、考研失利产生心理问题,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教师引导:大家想一下,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失控的情绪,仅仅会伤害自己吗? 学生回答:不是的,还会伤害其他人 教师讲解:其实不是的,它还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人,大家听说过“踢猫效应”吗?董事长老王因为罚单心情不好训斥老张,老张骂小明,小明心情不好教训了调皮的孩子,孩子踢猫,负面情绪一路传递,最后连无辜的小猫都遭殃,负面情绪像“接力棒”一样传递,最后连小猫都成了受害者。如果长期暴露在抱怨、指责、悲观的言语环境中,即使最乐观的人也难免受到影响。 教师小结:所以说,我们绝不能忽视不良心理和精神状态对自身和他人的巨大影响。不良情绪会侵蚀我们的身体健康,引发各种不适甚至疾病,还可能让我们陷入心理困境,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更会像“踢猫效应”那样,将负面能量传递给身边无辜的人,破坏人际关系和生活氛围。而好的生命状态既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拥有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保持身心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蓬勃的朝气,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葆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面对挫折时不轻易退缩,在平淡日子里发现美好,看到生命中更多的希望和光彩。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更要学会调整心态、管理情绪,努力让自己拥有身心健康的状态,既能守护好自己,也能给身边人带来温暖与正能量。 学生完成课堂笔记: 为什么要滋养心灵?①② P77 ①良好的生命状态既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 ②拥有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 补:为什么要保持身心健康?①② P74引言 ①保持身心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②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蓬勃的朝气;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葆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看到生命中更多的希望和光彩。 二、强心——如何向阳而生?(18min) 教师提问:既然心灵这么重要,那在成长路上,它会遇到哪些“小麻烦”呢?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第一种情况:看到同桌买了新款运动鞋,就回家吵着让爸妈也买,觉得自己没有就没面子,甚至不想和同桌说话,大家觉得这是什么心灵困扰? 学生回答:攀比 教师讲解:对,这是“攀比”,总拿自己和别人比外在的东西,忘了关注自己真正需要的。 教师提问:第二种:小张和朋友约好吃饭,提前三天就开始担心迟到、交通拥堵,夜里满脑子都是路上的意外状况,迟迟睡不着,这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焦虑 教师讲解:没错,就是 “焦虑”,对还没发生的事过度担心,让自己陷入紧张。 教师提问:再看这种:不管是做题错了,还是小组活动没做好,总频繁说“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是个笨蛋”“没人喜欢我”,别人怎么劝都没信心,这是? 学生回答:自卑 教师讲解:这是典型的“自卑”,总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把自己想得太差。 教师提问:那么这种情况呢?即使身处人群,也感到无人能与自己内心的频率共振,渴望被理解和认可,但又害怕失望。 学生回答:不知道 教师讲解;这是孤独。 教师提问:那么还有一些人,同学悄悄聊天,经常觉得是在说自己坏话;别人无意的一个眼神,总是琢磨是不是讨厌我,之后好几天都不开心。这是? 学生回答:敏感 教师讲解:没错,除此之外,我们的情绪还会大起大落,比如想起不开心的事就很难过,经常emo;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发雷霆;遇到困难就很消极,总唉声叹气。 【活动】滋养心灵行动指南 教师引导:成长路上,我们的心灵不可避免地被“乌云”笼罩,请大家结合刚才提到的这些心灵“小麻烦”,回忆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类似情况,分享当时你是怎么做的,一起来寻找滋养心灵的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 展示图片:爬山、音乐、美食、吐槽、看喜剧、心理暗示法 教师讲解:大家说得非常好,老师再来稍微补充一下即可。总的来说,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遇到焦虑的时候,咱们可以运动,爬山释放压力,在山上喊两下,平时的话,可以去操场跑两圈,或者跳绳、打打球,运动的时候身体会放松,心里的紧张感也会跟着减轻;还可以听音乐,多听一些比较欢快的歌曲,就像刚刚同学们分享的歌曲一样;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吃点美食,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特别想吃甜品,吃完再睡一觉,就好了很多。要是觉得难过委屈,咱们可以找信任的人“吐槽”,跟爸妈说说心里的委屈,或者找其他朋友聊聊天,把情绪说出来,心里会舒服很多;也可以看喜剧,比如《夏洛特烦恼》这种搞笑的电影,笑着笑着就能暂时忘记不开心,这也是释放情绪的好办法。还可以用“心理暗示法”,比如被同学不小心撞到,洒了菜汤在衣服上,这时候别着急发火,可以在心里跟自己说“没关系,回家洗干净就好,他也不是故意的”,这样情绪就不会一下子变暴躁。 展示材料:公园20分钟 教师讲解:近两年,“公园20分钟效应”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公园20分钟效应”是指每天在户外公园或其他能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地方待上20分钟,即便不做运动,也能让人更加快乐,显著减少压力,改善情绪和提升心理状态。戴上耳机晒太阳,坐在湖边发发呆,躺在长椅上吹吹风……看看打太极拳的爷爷奶奶、奔跑嬉笑的小孩、来来往往的摊贩……慢慢就会觉得放松很多。 教师提问:当心理困扰超出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并明显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当? 学生回答:看心理医生 教师讲解:没错,必要时我们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试试向精神心理科医生求助,少走弯路,减少内心的煎熬与消耗,这不是“丢脸”的事,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心理疏导能帮助我们掌握应对技巧,而药物治疗则能有效调节生理基础。我们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医学的手段,来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教师引导:除了这些方法,想要长期保持心理健康,还需要一种“内生能力”。咱们来认识一位特别勇敢的人:“抗癌妈妈”邓静。2023年,邓静确诊乳腺癌晚期,转移到肺,在亲友帮助下,她拍起了100个“愿望清单”视频:“看日出”“不想再打药,想睡个好觉”……去年9月复查,曾被医生断言只有3到6个月寿命的她症状在好转,肺部转移瘤缩小,她庆幸自己有资格成为20%可以活下来的患者,兴奋地感叹,“这一次我赢了,好像真的不用死。” 播放视频:“抗癌妈妈”邓静(2024年) 教师引导:视频里,没有怨天尤人、战战兢兢,只有乐观和豁达,她和家人的精神状态感染了众多网友。大家想一下:邓静女士身患重病,健康状况极其糟糕,她为什么没有持续低落、抑郁,甚至产生更极端的念头? 学生回答:因为她很坚强 教师讲解:对的,邓静阿姨面对这么大的挫折,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不认输的劲”,虽然邓静阿姨她情况比刚开始预期好,但是她也没有痊愈,来看看今年的视频。 播放视频:“抗癌妈妈”邓静(2025年) 教师讲解:她为什么能够坚持,因为她知道自己想“陪孩子更久”“和世界多连接”,所以哪怕化疗疼、药物反应大,也没被打垮,就像她说的“生活既然给我出了难题,那我就要去寻找答案”“努力地活着,认真地感受,积极地想办法”“生活就是这样,有起有落”“重要的是,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情况,都不失去面对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因此,保持心理健康还需要我们像邓静阿姨那样磨炼意志,增强生命韧性。生活成长的道路不会总是鲜花铺路,也会有一些坎坷和泥泞。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有清醒的认识,以顽强不屈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勇往直前,战胜挫折和困难。 教师讲解:咱们成长的路上,也会遇到很多“小坎坷”,我们要像邓静阿姨那样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比如碗碎了,别光顾着哭或者自责,就当“岁岁平安”的好寓意;钱掉了找不到,别一直懊恼“怎么这么倒霉”,就当“破财消灾”,下次多注意就好;手意外骨折了,别光抱怨,换个角度想“小灾抵大难”,这次受点小伤,说不定能避免以后更大的灾祸;找工作被拒绝了,也别灰心,心里默念“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说明还有更适合自己的机会在等着。生活里呀,像这样的小挫折、小不顺可不少,但咱们要是都能像这样,不被挫折本身困住,而是换个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用轻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那这些挫折就很难影响到咱们的心情,咱们的心灵也会越来越强大,更有韧性去应对各种挑战。 教师提问:要让生命走向真正的丰盈与广阔,我们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像花儿得有阳光雨露才能长得好,咱们的心灵也需要“精神养分”,这样才能越来越丰盈、广阔。你们是如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呢? 学生回答:看小说、做手工 展示图片:阅读、旅行、社会实践 教师讲解:大家分享的这些都特别好!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比如可以阅读,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本书里写了作者面对身体残疾时的思考,读的时候能跟着他一起感受生命的力量,慢慢学会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能汲取前人的智慧,为自己积累面对生活的底气。我们还可以去旅行,看看不同地方的山川、湖泊,辽阔的草原、蓝色的大海,去这些地方的时候,能跳出平时熟悉的小圈子,知道“原来世界还有这么多不一样的风景”,眼界打开了,心灵也会跟着变宽广,在行走中拓展认知、锤炼胆识。更重要的是参与生活实践,比如去民勤种树,亲手把小树苗栽进土里,能感受到自己为自然做了点事;或者帮社区里的老人做点事,比如陪他们聊聊天,在这些付出里,能清楚感受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就这样在每一段经历里攒下生活阅历,让每一段时光都成为滋养我们成长的养分,我们的人生境界才会得以提升,生命才会充满色彩与活力。 学生完成课堂笔记: 怎样滋养心灵?①② P78-P79 ①滋养心灵,需要我们保持心理健康。P78 ②滋养心灵,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P79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①② P78 ①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必要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P78 ②需要我们磨练意志,增强生命韧性。P78 通过具象化、有冲击力的素材,让学生直观感知情绪失控的严重后果,深化“需主动滋养心灵”的认知。 帮助学生跳出“自我视角”,认识负面情绪的传染性,理解滋养心灵不仅关乎自身,也影响他人,拓宽认知维度。 结合学生生活场景,帮助其精准认知成长中的心灵困扰,为后续寻找解决方法明确方向。 发挥学生主体性,结合教师专业补充,丰富情绪调节手段,确保方法具体可操作,助力学生掌握实用技能。 结合社会热点,提供简单易践行的调节方式,降低学生实践难度,让 “滋养心灵”可融入日常。 以榜样力量感染学生,让其理解“顽强意志” 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培养积极面对挫折的意识。 将“增强生命韧性”转化为生活化做法,让学生学会在日常小事中践行积极思维,降低实践门槛。
三、本课总结及作业(5min)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讲解:同学们,咱们这一路成长,会遇到开心的事,也会碰到难走的坎;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刻,也会有充满力量的瞬间。但要记住:遇到不开心时,别忘用运动等方法调节自己,无法自我调节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帮助;面对挫折时,像邓静阿姨那样多一点“不认输”的韧性,换个角度找希望;平时多做些能“学知识、长见识、练胆识”的事情,让精神世界慢慢丰盈,咱们的心灵就会像一棵小树,慢慢扎根、长叶,越来越强壮,能扛住风雨,也能接住阳光。最后想跟大家说:滋养心灵,不是为了“永远不难过”,而是为了哪怕难过,也有能力慢慢走出来;不是为了“永远没挫折”,而是为了哪怕遇到挫折,也有勇气面对它、解决它。愿大家都能做自己心灵的“小园丁”,用心照顾它、滋养它,让自己的生命既健康、又有力量,既充实、又有色彩;更愿大家在成长的路上,带着一颗向阳而生的强大心灵,不畏风雨、心向光亮,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完成本课思维导图及课堂作业 通过总结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巩固学习成果。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以“日常安慰语”切入,结合案例、数据及邓静事迹,调动学生参与,助其理解不良情绪危害与心灵滋养必要,兼顾知识与实践。不足在于忽视个体差异,内向学生参与少,且课堂上没有办法根据个体学生差异,为他们的心灵困扰提出针对性方法;后续尝试提供分层建议,强化方法针对性与实用性。
六、课后拓展
听TA说:挫折与应对小采访 采访对象: 时间: 采访内容 ①你遇到过哪些印象深的挫折? ②当时你是怎么面对、解决这些挫折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