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措施 作用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②设立刺史制度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盐铁官营、专卖
③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实行尊崇儒术
①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②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东汉宅院画像砖摹本
大门
两鸡相斗
双鹤起舞
主客相谈
仆人清扫
堂屋
望楼
厨房
长廊
东汉宅院画像砖
这块出土于四川的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的一座宅院,其中有围墙、长廊、前后院、堂屋、望楼等,是东汉豪强住宅的缩影。豪强与东汉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动荡有直接关系。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5年——220年)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成也豪强,败也豪强
重构王朝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材料一:(汉元帝)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
材料二:(汉成帝)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根据材料,结合P73,分析西汉后期的社会状况。
1.西汉灭亡
2.“新”朝建立
王莽改制:王莽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改革涉及官职、田制、币制等多方面。但改革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
结果: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爆发)
①政治状况:皇帝大权旁落,朝政愈加腐败;
②社会状况:地主兼并土地,农民生活困苦,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公元9年,外戚(指皇帝的母族、亲族)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东汉建立
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汉光武帝。
阴丽华
刘秀(汉高祖九世孙)
刘秀的两任皇后 郭圣通,其父是河北豪强大族。 阴丽华,出生于南阳豪强地主,富甲一方。
支持、辅佐刘秀的地方势力 南阳豪强地主 邓禹、任光等
颍川豪强地主 冯异、强华等
河北豪强地主 刘植、耿纯等
思考:阅读两则材料,思考东汉政治的特点。
特点:刘秀夺得天下离不开各地豪强的支持,东汉统治阶层基本出身豪强,东汉是皇权与豪强大族联合执政的王朝。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4.东汉的统治(光武中兴)
史料 措施 作用
释奴令:朕命天下私蓄奴婢尽放为良,严禁残害买卖,违令者斩!
垦田令:荒地、山林分予流民耕种,三年免税,速垦速得!
宽刑令:减酷刑、赦轻囚,罪人归家务农!
省官令:合并郡县,裁减官吏,刺史严查贪腐,赃吏立惩!
睦族令:许北方各族内迁,官府善加安抚,欺凌者治罪!令出必行,各州县即刻遵办!
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④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⑤允许北方各族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
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
目的:
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在政治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增加劳动力,缓和阶级矛盾;
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生产
增加劳动力,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
材料二: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范晔《后汉书·明帝纪》
东汉形势图
社会状况: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东汉的统治(光武中兴)
影响
“中兴”:一是指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二是指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指天下出现由衰弱到兴盛的局面。
人口大幅度增加
百姓生活富足
领域 经济发展表现
农业
手工业
①耕作方式的变化:二牛一人一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水利: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①冶铁: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质量
②制瓷: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5.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排鼓风冶铁示意图
青釉堆塑五联瓷罐
课后活动1:对比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思考其共同点及启示。
背景 措施 影响
文景 之治 西汉建立,政局稳定,初步发展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三十税一)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酷刑; 提倡勤俭治国。 使西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光武 中兴 东汉初建,政权不稳,百废待兴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法 减轻农民负担(三十税一);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使东汉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共同点:
①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②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③都减轻了农民负担,轻徭薄赋;④都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等。
启示:
①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重蹈覆辙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皇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3个月 13 11 2 8 15 12 14
寿命(岁) 2 32 30 3 9 36 34 14
.观察上表,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导致什么政治问题?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直接原因: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
现象: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平均年龄小,平均寿命低。
政治问题:皇权旁落,政治混乱,政局动荡。
影响:
①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②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东汉宅院画像砖
材料:(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史料
互证
②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①经济上: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
③政治上:有的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特点
豪强势力不断壮大,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原因。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卷土重来
——黄巾起义
P76材料研读: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 ——《太平御览·菜茹部》
译文:小民的头发像韭菜一样,剪了会再长起来;头像鸡一样,割的时候会叫喊。官吏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从来都是可以轻视的。
这是东汉后期的一首民谣。说一说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什么样的情绪。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平民百姓深受压迫,这首童谣反映当时的百姓对黑暗统治的愤怒,表达他们不甘心受压迫的情绪,以及敢于反抗的意志。
①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②民众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1.起义原因:
黄巾起义
陶院落(模型)
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精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领导人:
时 间:
特 点:
张角
公元184年(甲子年)
①依托太平道,具有宗教色彩
②有组织、有准备
③起义军头戴黄巾
影 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过 程:
2、概况
口 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创教
策划起义
起义爆发
满地黄巾
朝廷镇压
起义失败
想一想: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客观原因:东汉统治者调和内部矛盾,调集军队镇压
主观原因:起义军缺乏军事经验,张角去世,缺乏指挥。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州牧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割据,加速东汉王朝瓦解。
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199年)
东汉形势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知识拓展
州牧割据
东汉的兴衰


东汉建立
光武中兴,经济发展
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25年
洛阳
刘秀
184年
张角
东汉衰亡的原因: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②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州牧割据
③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
措施
影响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