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期中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期中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山东省东平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册
期中现代文阅读复习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新闻特写,完成小题
全红婵:10米台上的“水花消失术”
(记者李晴)
①“砰!”10米跳台边,全红婵双脚蹬离跳板,身体像一支笔直的箭,扎进泳池——水面几乎没有泛起涟漪。裁判给出9.8分,现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②8月5日,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14岁的全红婵用一场“教科书级”的表现,征服了所有人。
③决赛前,没人敢说全红婵一定能夺冠。作为中国跳水队最年轻的选手,她首次参加奥运会,对手中不乏曾获世锦赛冠军的老将。但从预赛开始,全红婵就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一路以第一名晋级决赛。
④决赛第三轮,全红婵迎来“杀手锏”——207C动作(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站在跳台上,她深吸一口气,双臂伸直上举,身体微微前倾。起跳、翻腾、抱膝、打开……每个动作都精准得像机器校准过,入水时,水花仿佛被“吸”进泳池,裁判给出满分10分!这是东京奥运会跳水项目的第一个满分动作。
⑤第四轮,全红婵再次选择207C。这一次,她的动作更完美,入水角度几乎与水面垂直,水花依旧“消失”不见。又是一个满分!现场解说激动地喊道:“全红婵把跳水变成了艺术!”
⑥最后一轮,全红婵顶住压力,以86.40分收官。最终,她以466.20分的总分夺冠,打破奥运会纪录。站在领奖台上,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这个平时腼腆的小姑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⑦“我也没想到能拿冠军,就是跳好每一个动作。”赛后采访中,全红婵的话简单却真诚。教练何威仪透露,全红婵每天要练400多次跳水,手上的茧子磨破了又长,长了又磨,“她的成功,是用汗水堆出来的。”
⑧如今,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她是“天才少女”,但更多人知道,所谓天才,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专注。正如全红婵自己所说:“练得多了,就熟了,熟了就不难了。”
(来源:新华社东京8月5日电)
1.下列对新闻特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水花消失术”为线索,串联起全红婵决赛中的关键表现,生动有趣。
B.第④段对全红婵207C动作的细致描写,体现了新闻特写“放大精彩瞬间”的特点。
C.教练何威仪的话,从侧面烘托全红婵的刻苦,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D.文章最后一段升华主题,强调“天才源于勤奋”,脱离了新闻的客观性。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特写的主要内容。
3.分析标题“全红婵:10米台上的‘水花消失术’”的妙处。
4.新闻采访需要提前准备采访提纲。假如你的采访对象是奥运冠军全红婵,请你围绕“成功与勤奋”这一主题,为她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5.结合全红婵的经历,谈谈这则特写带给你的启示。
阅读与欣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说说选文开头画横线部分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7.联系上下文,从下列句子中任意选择其中一句的加点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8.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选文内容试分析其作用。
9.选文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②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③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④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⑤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⑥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⑦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0.文章是从不同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内容。
杨木桩自身条件:①
杨木桩生存状态:风霜冰雪的考验。
杨木桩内在精神:②
11.文章围绕“生命行走的声音”展开,而第①段却写到干枯的杨木桩。请阅读全文,分析第①段有何作用。
12.品析语言。
(1)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3.文中的小枣树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什么?
14.人们都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探究作者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标题的理由。
[材料一]
最近,新疆“海鲜”丰收火了
①这里为啥能养出鲜美可口的鱼虾螃蟹?虽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但新疆天然水域广阔,类型多样。
②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全疆宜渔水域滩涂面积超4600万亩,具备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从高山湖泊到沙漠边缘,天山南北,渔歌欢唱。
③近日,新疆麦盖提县养殖的澳洲淡水龙虾陆续上市。本地人吃上了土生土长的新鲜龙虾。这里的龙虾体大肥厚、生长快速。5到6个月就能长到0.2公斤。出肉率高、肉质嫩滑、口感鲜甜。新疆麦盖提县澳洲淡水龙虾繁育基地负责人吴志友说:“龙虾自9月陆续上市以来,卖了快500公斤。”
④当地一家海鲜店老板李威鹏说:“自从麦盖提县开始养殖澳洲淡水龙虾,我们就不再从外地进货了,节约成本的同时,品质也得到了保障。”[材料二]
火出圈的“新疆海鲜”,“鲜”在哪里?
①近来,有关新疆“海鲜”喜迎丰收的话题讨论不断。深居西北内陆地区,盛产的三文鱼、澳洲淡水龙虾、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火爆出圈,不仅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也成为助力当地民众增收的重要产业。离海最远的地方产海鲜,“新鲜”出圈的背后,也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②要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印象里离海最远的新疆,产出活蹦乱跳的海鲜,迎来海鲜大丰收。早在2006年,新华社一篇《新疆告别“吃鱼难”》的新闻稿,还在互联网上引起小小热议。当年,新疆的水产产量不到八万吨,但现在已经排名西北五省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渔业大省”。这活蹦乱跳的新疆海鲜,已经超出了我们对“海鲜”的现有认知。随之而来的新疆渔业产业的突破和蜕变,也正是以思路创新突破传统农业业态布局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新疆海鲜”“海水稻”“河北热带水果基地”等一系列特色物产的非地带性分布,在打破地理局限、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也为地方产业振兴赋予了新的想象。新时代新格局,农业产业同样也需要打破桎梏,以创造性思路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③要________。天苍苍,野茫茫的戈壁滩上产海鲜,把“稻花香里说丰年”写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上。一件件将他人眼中的天方夜谭变为现实的背后,最根本性的支撑还是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坐落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下的三师红旗农场,采用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技术,将当地盐碱水还原成与天然海水相似度达99%的人工海水,在沙漠边寻找到真正的海水养殖模式,目前养殖基地总养殖面积达5500亩。麦盖提县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沙漠面积占全县面积90%以上,日照市援疆干部臧运东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付宁副教授团队合作,克服了浮游物入侵、土壤返碱等技术难题,让罗氏沼虾规模养殖获得全面丰收。“米东区南美白对虾”“尼勒克三文鱼”“博斯腾湖螃蟹”等一张张水产新名片,正逐渐引领“新疆海鲜”走向世界。
④要做好品牌宣传推广。日本核污水排海,消费者对海鲜的关注度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疆海鲜的突然爆火似乎是热度下的产物,然而,细究下来,却离不开新疆海鲜早期的布局和突围。2017年,农业农村部发布《2017年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行动方案》,顺势推出“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2019年,又在《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盐碱水养殖”。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领下,新疆率先发力,因地制宜搞起了海鲜养殖。由此可见,在“新疆海鲜热”背后,是新疆水产养殖业愈发规模化、产业化的结果,而这或许潜藏着海鲜陆养的新发展方向。
15.好的新闻标题拥有提纲挈领、引人注目的作用。任选材料一、二中的一个标题,分析其妙处。
16.结合材料一这则消息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请结合内容,为材料一的开头补充一句话,作为导语。
(2)若你是记者,请结合材料一中采访对象的回答,完成材料提纲。
采访时间 2023.08.23 采访地点 新疆麦盖提县海鲜市场
采访对象 澳洲淡水龙虾繁育基地负责人吴志友、海鲜店老板李威鹏
采访目的 ① (根据采访内容,将采访目的补充完整)
采访问题 提问吴志友:最近您的海鲜生意情况如何? ②提问李威鹏: (根据材料中的回答,将采访问题补充完整。)
17.结合材料二这则新闻评论的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新闻评论强调观点明确。根据第三段的内容,仿照二、四段的开头,在横线处填空,使得本段观点明晰。
(2)你认为材料二这则新闻评论的语言有何特点?请做出选择,并结合语句分析。
A.严谨客观 B.生动活泼 C.简洁明了
18.电台想结合两则材料相关内容,进行一段1分钟的新闻速报。请将速报文稿补充完整。(150字左右)
观众朋友们好,大家晚上好。这里是新闻速报。近期,在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局势下,“新疆盛产海鲜”的话题火速出圈。 。
参考答案
1.D 2.14岁的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以破纪录成绩夺冠,其“水花消失术”和满分动作惊艳全场。 3.突出主题,直接点明人物全红婵与10米台奇迹的事件;用“水花消失术”形象展现入水技术之精湛,比喻新颖;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如何消失”的好奇心。 4. 示例:您每天练习400多次跳水,是什么动力支撑您坚持下来的? 您说“练得多了就熟了”,这段经历对青少年有什么建议? 5.示例:全红婵每天400次训练印证“汗水堆出成功”,证明了勤奋成就卓越;全红婵“跳好每个动作”的专注是夺冠关键,证明了专注铸就辉煌;全红婵的经历证明了平凡孕育伟大,所谓天才实为日复一日的坚持。
【导语】这篇新闻特写以全红婵东京奥运会夺冠为焦点,通过“水花消失术”的意象贯穿全文,生动展现了这位14岁小将的赛场英姿。文章采用镜头式语言强化视觉冲击,同时通过教练采访和人物自述,巧妙揭示“天才背后是汗水”的深刻主题。特写在保持新闻客观性的同时,兼具文学感染力,既记录了历史性时刻,又传递了拼搏精神。
1.本题考查对新闻特写的理解。
D.最后一段引用网友评价和全红婵原话“练得多了,就熟了,熟了就不难了”,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属于客观事实的延伸,并未脱离新闻客观性;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②⑥段“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14岁的全红婵用一场‘教科书级’的表现,征服了所有人”“她以466.20分的总分夺冠,打破奥运会纪录”可知,新闻的核心事件是:14岁的全红婵东京奥运女子10米跳台夺冠并破纪录。结合第⑤段“第四轮,全红婵再次选择207C。这一次,她的动作更完美,入水角度几乎与水面垂直,水花依旧‘消失’不见。又是一个满分”可知,新闻的关键细节有“水花消失术”和满分动作。可据此此概括新闻特定的主要内容,如:14岁的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以破纪录成绩夺冠,其“水花消失术”和满分动作惊艳全场。
3.本题考查赏析标题。
标题“全红婵:10米台上的‘水花消失术’”,“全红婵”点明了新闻的主人公,“10米台”点明了比赛的项目,因此题目突出了人物与新闻事件,精准概括新闻核心。
“水花消失术”运用比喻,将全红婵精湛跳水技术形象化,生动体现了全红婵跳水动作的完美,与文中两轮获得满分相照应。
“水花消失术”是一种什么技术,水花是如何消失的,题目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4.本题考查设计采访问题。
要求围绕“成功与勤奋”这一主题,对全红婵进行采访,请你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可结合第⑦段“‘我也没想到能拿冠军,就是跳好每一个动作。’赛后采访中,全红婵的话简单却真诚。教练何威仪透露,全红婵每天要练400多次跳水,手上的茧子磨破了又长,长了又磨,‘她的成功,是用汗水堆出来的’”、第⑧段“有人说她是‘天才少女’,但更多人知道,所谓天才,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专注。正如全红婵自己所说:‘练得多了,就熟了,熟了就不难了’”,可从全红婵平时的训练和经验等方面进行采访,合理即可。
示例:问题一:您每天坚持训练400多次跳水,是什么动力支撑您克服枯燥和伤痛的?问题二:您说“练得多了就熟了”,在追求动作完美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专注和耐心?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可从汗水堆出成功、熟能生巧、天才出自勤奋等方面来谈阅读启示,合理即可。
示例:全红婵的夺冠经历证明了勤奋是成功的基石的道理。全红婵每天练习400多次,手上磨出茧子,证明唯有刻苦积累才能突破极限。她专注“跳好每一个动作”,在决赛顶住压力,启示我们专注细节方能成就非凡。全红婵拒绝“天才少女”的标签,说她的成功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这提醒我们:天赋需以汗水浇灌,努力终有回报。
6.这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或者是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概括)。 7.(1)“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仅限制在发电文的时间之前,这里适当采用文言词,使句子不拖沓,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准确精炼、铿锵有力(意思相近即可)。
(2)“歼灭”是消灭的意思,战争中歼灭比消灭更合适,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8.议论。作用: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9.(1)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2)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路遭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较为顽强,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这种详略的安排更能突出解放军英勇善战。
【解析】6.阅读全文,分析画线句子与全文内容的关系。此句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从新闻的结构来分析判断,即知其是新闻的“导语”部分。是对新闻主体的高度概括。
7.根据所学所记,即可了解本文为新闻体裁。从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这个方面,分析第一句加点字所表达的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新闻内容所表述“战况”激烈程度和作者表达的情感色彩来理解第二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1)“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句子表达干净利落,准确精炼、铿锵有力。(2)“歼灭”是消灭的意思。但“歼灭”的程度要比消灭深,有全部毁灭的意思,所以歼灭比消灭更合适。这两句话中的这些词语都体现出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8.首先要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五种表达方式及特点,根据语句内容即可判断为“议论”,从表达作者分析事件的因果、表达情感、突出主旨、增加新闻的生动性等方面来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9.抓住题目中提示的答点“详略”,阅读理解所示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从突出文章中心、表现我军的特点来分析解答。详略结合,能突出文章的主要事件和中心;而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这种详略的安排更能突出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特点。
10. 黑乎乎、干枯,被用来做拐棍。 顽强、乐观,积极向上。 11.内容上: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随手插在土堆上的情形。写法上:展现了杨木桩的普通与不引人注目,为下文写杨木桩的特点和抒发“我”对它的喜爱与赞颂之情做铺垫。结构上:引出下文,通过“我”的举动,引出下文对杨木桩的进一步记叙和描写。语言上:质朴平实,亲切自然。 12.(1)“岿然不动”的意思是像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木桩在风中岿然不动的样子,表现了杨木桩坚毅、顽强的特点。(2)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小枣树在精心的呵护中依然脆弱的状态和杨木桩经历风雨依然顽强的精神作对比,突出了杨木桩顽强的精神。 13.小枣树是弯腰屈膝、软弱无力、消极生存的。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在于使小枣树与杨木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存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杨木桩坚毅、顽强、积极向上的特点。 14.“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表面上是指对于某种声音的倾听,在文中指杨木桩生命成长的过程及作者对此的感受,突出了作者从杨木桩生命的成长中所获得的感悟和启迪,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导语】这篇文章以杨木桩为意象,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其与小枣树截然不同的生命姿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枯木逢春的奇迹,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生命哲思——杨木桩在静默中完成从“干裂皱巴”到“枝繁叶茂”的蜕变,既暗喻着生命内在的坚韧力量,又揭示了被动等待与主动抗争的生存辩证法。文中风雨冰雪的意象群,构成生命成长的隐喻性环境。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第①段中“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可知,此从“黑乎乎”“干枯”“用来做拐棍”这些描述可以看出,杨木桩自身条件并不优越,它外观普通且已失去生机活力,呈现出干枯的状态。所以杨木桩自身条件是:黑乎乎、干枯,被用来做拐棍。故填写:黑乎乎、干枯,被用来做拐棍。
第二空:根据第②段中“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可知,面对风的肆虐,杨木桩不躲避、不抗拒,以“岿然不动”的姿态迎接挑战,体现出顽强的精神,将风视为朋友而非仇敌,又显露出乐观的态度。
根据第⑤段中“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可知,杨木桩在无声中默默生长,从枯木桩逐渐萌发叶芽、扎根生长,展现出积极向上、奋力生长的内在精神。故填写:顽强、乐观,积极向上。
1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内容上:
根据第①段中“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可知,这段文字具体描述了“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并“随手插在土堆上”的情形,交代了杨木桩的外形和最初的处境。
写法上:根据根据第①段中“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结合第②段中“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第⑤段“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可知,第①段通过呈现杨木桩的普通、不引人注目,与后文第②⑤段它在风霜雨雪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形成鲜明反差。这种写法为下文展现杨木桩的特点,以及抒发“我”对它的喜爱与赞颂之情做了铺垫。
结构上:“我”随手将杨木桩插在土堆上这一行为,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它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杨木桩在院子里经历的各种情况的记叙和描写。根据第②段“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可知,描写杨木桩在风中的表现。第③段“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可知,描写杨木桩在雨中的情形。根据第④段“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可知,描写杨木桩在雪中的状态。如果没有第①段“我”的这个举动,后续关于杨木桩的种种描写就失去了依托。
语言上:根据第①段中“顺手捎回”“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等表述,质朴平实,亲切自然,让读者感受到生活气息,易于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1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及赏析。
(1)根据第②段中“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可知,“岿然不动”本形容物体高大坚固、不可动摇,这里将杨木桩拟人化,赋予它人类“迎接挑战”“岿然不动”的姿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杨木桩在狂风肆虐时沉稳坚毅、毫不动摇的状态,突出了它顽强、坚毅的特点。
(2)根据第③段中“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可知,这里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被淋得直往下流水”的杨木桩和“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的小枣树放在一起对比。小枣树虽有母亲的细心呵护却依旧脆弱,而杨木桩在风雨中却展现出顽强的生命状态,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杨木桩顽强的精神品质。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小枣树的特点:
根据第②段中“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可知,这句话直接描写小枣树在风中的状态——面对风的肆虐,它选择“弯腰曲膝”“尽力摆脱”,最终却“披头散发”,清晰展现出其软弱无力的特点。
根据第③段中“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第⑥段中“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可知,这两处文字表明,小枣树需要依赖母亲的细心呵护(,且面对自身处境时,只能“被动等待季节到来”,毫无主动生长的意愿,体现出其消极生存的特点。
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
根据第②段“仔细辩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可知,将小枣树“弯腰曲膝、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与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迎接风的挑战、岿然不动”对比;根据第③段“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可知,将小枣树“干渴得蔫巴巴”(需人工浇水)与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自然承接雨水)对比;根据第④段“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可知,将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与杨木桩“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对比;作者通过以上多维度的对比,以小枣树的软弱、消极,反衬出杨木桩在风霜冰雪考验下的坚毅、顽强与积极向上,让杨木桩的形象更鲜明,也更能突出文章对顽强生命力量的赞颂主题。
1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作用。
根据第⑤段“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可知,标题中“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表面是“我”听到的“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的声音,实则指向杨木桩的生命成长过程——从“黑乎乎的干枯木桩”到萌发“嫩黄的叶芽”、生长“饱胀绿色汁液的肌体”、扎牢“拔不出来的根须”,这一从枯到荣的变化,就是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具体体现。
第⑤段通过感知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声音”,作者领悟到“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意识到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主动抗争;结合全文,作者对比小枣树的“被动等待”与杨木桩的“奋力行走”,从杨木桩的成长中获得“生命需顽强、积极向上”的启迪,标题直接点明了这一核心感悟,让读者清晰把握作者的思考方向。
根据第⑦段“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可知,作者将杨木桩比作“冬天的童话”,并用“双手搂着”的亲昵举动,传递出对杨木桩的珍视;而标题“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以“倾听”这一充满敬畏的动作,暗含作者对生命成长的关注与尊重,进一步抒发了对顽强生命的热爱之情。
标题“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运用拟人手法,将生命成长的过程化为“行走”的动态,赋予抽象的生命以具象的动作与声音,既避免了表述的直白,又让语言充满诗意与感染力,与文中对杨木桩细腻、优美的描写风格相契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15.示例:标题一,活用网络热词“火了”,增强传播力,简洁凝练,突出核心事件,巧用反差,引发兴趣。 16. 新疆虽深处内陆干旱地区,却凭借广阔的天然水域和宜渔条件,成功养殖出鲜美鱼虾螃蟹,近期各类水产品喜迎丰收。 了解新疆本土海鲜的市场反响与经济效益 本地养殖的澳洲淡水龙虾对您的海鲜店经营有何影响? 17.(1)要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2)B.生动活泼 使用口语化表达,增强可读性;引用古诗词,增添文采与文化韵味。 18.示例:新疆依托4600万亩宜渔水域,通过盐碱水改良等核心技术,成功养殖澳洲淡水龙虾、三文鱼等高品质水产品。麦盖提县的龙虾5个月即可长至0.2公斤,肉质鲜甜,本地海鲜店已实现自产自销。这一产业突破不仅打破“内陆无海鲜”的认知局限,更以创新思路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让“新疆海鲜”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名片。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新疆海鲜产业为切入点,展现了农业创新的生动实践。材料一以具体案例呈现新疆渔业发展成果,通过采访实录增强真实性;材料二则从产业思路、技术突破、品牌推广三个维度进行深度评论,结构清晰。两则材料形成互补:前者提供事实支撑,后者提炼价值意义,共同凸显了“突破地理限制发展特色产业”的主题。语言风格上,既有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又融入“渔歌欢唱”等文学表达,体现了新闻传播的多元性。
15.本题考查题目的妙处。
《最近,新疆“海鲜”丰收火了》中“新疆海鲜丰收”直接点明了新闻内容,“火了”形容其广受关注,语言通俗易懂;新疆是内陆干旱地区,“海鲜丰收”与常理形成强烈反差,激发读者好奇心;活用网络热词“火了”,贴合大众语言习惯,增强传播力,体现新闻时效性与热度。
《火出圈的“新疆海鲜”,“鲜”在哪里?》中“火出圈”活用网络热词,吸引阅读兴趣,贴合观众口味,体现新闻热度;“鲜”巧用双关,既指海鲜产品,又指在新疆是内陆干旱地区的水产品,指产业创新;“哪里?”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引导读者探寻原因。
示例:标题二,巧用双关,“鲜”既指海鲜新鲜,又暗指产业创新;设置悬念:用问句引导读者探寻原因;活用网络热词“出圈”贴合年轻受众。
16.(1)本题考查导语
导语需概括核心事件,形成事件+成果的形式。根据材料一题目“最近,新疆‘海鲜’丰收火了”可知,本新闻的核心事件是新疆海鲜丰收;根据材料一第①段“虽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但新疆天然水域广阔,类型多样”可知,新闻发生地点是新疆;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全疆宜渔水域滩涂面积超4600万亩,具备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从高山湖泊到沙漠边缘,天山南北,渔歌欢唱”可知,事件的成果是新疆天然水域广阔、水产丰收。
示例:新疆依托广阔水域资源,成功在内陆养殖优质海鲜,近期澳洲淡水龙虾等水产品喜获丰收。
(2)本题考查问题采访。
采访对象是“澳洲淡水龙虾繁育基地负责人吴志友、海鲜店老板李威鹏”;根据材料一第③段“新疆麦盖提县澳洲淡水龙虾繁育基地负责人吴志友说:‘龙虾自9月陆续上市以来,卖了快500公斤。’”可知,吴志友是新疆海鲜基地负责人,他们的海鲜销售情况很好,他关心的应是海鲜的销量;根据第④段“当地一家海鲜店老板李威鹏说:‘自从麦盖提县开始养殖澳洲淡水龙虾,我们就不再从外地进货了,节约成本的同时,品质也得到了保障。’”可知,李威鹏是海鲜店老板,关心的是海鲜的品质;因此,采访的目的:了解新疆海鲜养殖的经济效益与市场优势。
根据李威鹏回答内容第④段“当地一家海鲜店老板李威鹏说:‘自从麦盖提县开始养殖澳洲淡水龙虾,我们就不再从外地进货了,节约成本的同时,品质也得到了保障。’”可知,李威鹏海鲜店使用本地海鲜,节约了成本,品质得到了保障;以此可设计问题。
示例:改用本地龙虾后,对您的经营有何积极影响?
17.(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根据材料二第③段“一件件将他人眼中的天方夜谭变为现实的背后,最根本性的支撑还是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可知,本段的核心观点是“技术研发支撑产业突破”;根据“坐落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下的三师红旗农场,采用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技术,将当地盐碱水还原成与天然海水相似度达99%的人工海水,在沙漠边寻找到真正的海水养殖模式,目前养殖基地总养殖面积达5500亩”可知,新疆三师红旗农场采用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技术,效果很好;再结合第②段“要创新产业发展思路”,第④段“要做好品牌宣传推广”的句式,所写句子需与二、四段句式一致(“要……”)。示例:要注重核心技术研发。
(2)本题考查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选B。根据材料二第②段“这活蹦乱跳的新疆海鲜,已经超出了我们对‘海鲜’的现有认知”中“活蹦乱跳”,第③段“天苍苍,野茫茫的戈壁滩上产海鲜”中“天苍苍,野茫茫”可知,本评论语言生动形象,语言形象化;第③段“把‘稻花香里说丰年’写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上”引用诗句,增强感染力;根据第①段“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火爆出圈”中“火爆出圈”,第③段“一件件将他人眼中的天方夜谭变为现实的背后”中的“天方夜谭”可知,本评论语言口语化,贴近读者;由此可知,本新闻评论语言生动活泼。
18.本题考查补写。
根据前文“近期,在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局势下,‘新疆盛产海鲜’的话题火速出圈”可知,补写时可以从水域条件、技术突破方面补写,注意字数限制。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全疆宜渔水域滩涂面积超4600万亩,具备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可知,新疆宜渔水域滩涂面积大,具备发展渔业的良好条件;根据材料二第③段“一件件将他人眼中的天方夜谭变为现实的背后,最根本性的支撑还是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可知,新疆的海鲜养殖靠的技术研发支撑产业突破。
示例:新疆依托盐碱水改良技术,在沙漠边缘成功养殖三文鱼、澳洲龙虾等海产品。麦盖提县的龙虾上市仅两月销量近500公斤,本地商户称其品质优于外地货源。新疆渔业产量跃居西北第一,技术突破与政策扶持正推动“海鲜陆养”成为产业新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