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荷塘月色》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2《荷塘月色》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荷塘月色》中“荷塘景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景物,构建了立体的荷塘画面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突出荷叶的舒展与优美
C.文中荷花仅以“白色”呈现,单调乏味,缺乏色彩变化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通感将嗅觉与听觉结合
2.下列对《荷塘月色》中“情感表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仅对荷塘月色进行客观描写,未融入个人情感
B.文中“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形成含蓄的情感基调
C.作者对现实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基调积极明快
D.文章结尾对江南采莲旧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江南的厌恶之情
3.下列对《荷塘月色》中“写作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B.以空间为线索,从“路上”到“荷塘边”再到“回家”,脉络清晰
C.详写荷塘月色,略写周围环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D.仅通过正面描写展现荷塘之美,未运用侧面烘托手法
4.下列对《荷塘月色》中“意境营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月色、荷塘、树影”等景物,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意境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泻”字凸显月光的柔和与静谧
C.意境的营造仅依赖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无关
D.树影的“斑驳”与月色的“皎洁”相互映衬,丰富了意境的层次感
5.下列对《荷塘月色》中“江南采莲旧事”描写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突出江南采莲活动的热闹,表达对江南生活的向往
B.反衬荷塘月色的宁静,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C.说明江南采莲旧事枯燥乏味,无欣赏价值
D.仅为增加文章篇幅,与主题无关
6.下列对《荷塘月色》现实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示读者学会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缓解生活压力
B.引导人们注重语言表达的艺术,增强写作的感染力
C.提醒人们忽视个人情感,仅关注自然景物的外在美
D.传递“热爱自然、感悟生活”的理念,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节选《荷塘月色》) ,回答问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下列对材料中“我”的心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我”最初的心境状态
B.独处荷塘边时,“我”感受到自由,暂时摆脱了现实的束缚
C.“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体现“我”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与享受
D.听到蝉声与蛙声后,“我”的心境变得愉悦,与自然完全相融
8.下列对材料中“荷塘月色描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仅从视觉角度描写荷塘,未涉及嗅觉、听觉等其他感官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泻”字凸显月光的动态美
C.作者认为“满月朗照”比“淡淡月色”更能营造优美意境
D.荷塘月色的描写仅突出“宁静”,缺乏层次感
9.结合材料,概括“荷塘月色”的特点。
10.材料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修辞,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1.综合材料,谈谈“独处的妙处”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7月,当时中国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动荡时期,朱自清作为知识分子,内心充满了迷茫与矛盾——他既不满现实的黑暗,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文学创作中寻找心灵的寄托。《荷塘月色》正是这种心境的产物,文中荷塘月色的“宁静”,与现实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作者暂时逃避现实、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文中对荷塘的描写,堪称“细腻入微”:“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曲曲折折”写出荷塘的形态,“田田”凸显叶子的茂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零星”写出荷花的分布,“袅娜”“羞涩”用拟人手法赋予荷花灵动的情态;“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嗅觉的“清香”转化为听觉的“歌声”,让荷香更具朦胧美与感染力。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荷塘的自然之美,更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作者的“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悄然流露,实现了“景与情的高度融合”。
作者对月色的描写,同样充满艺术匠心:“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准传神,既写出月光的柔和,又体现月光的动态,仿佛月光真的如流水般流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浮”字写出青雾的轻盈,“牛乳”“轻纱”的比喻,让月色下的荷塘多了一份朦胧与梦幻,恰如作者“想要摆脱现实却又无法完全超脱”的心境;“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黑影的“峭楞楞”与倩影的“柔美”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月色的层次,又暗合作者内心的矛盾——现实的压抑与自然的美好在心中交织。
12.下列对材料中“创作背景与文章情感关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革命失败后的动荡现实,是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重要原因
B.荷塘月色的“宁静”,是作者逃避现实、安放心灵的精神寄托
C.文中情感仅体现“淡淡的忧愁”,无“淡淡的喜悦”
D.作者内心的迷茫与矛盾,融入荷塘月色的描写中
13.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描写“荷塘”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4.材料中提到作者对月色的描写“充满艺术匠心”,简要说明其具体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荷塘月色》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意境美”与“语言美”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朱自清以“宁静、清幽”为核心意境,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精准的语言表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荷塘月色中感受作者的心境,获得美的熏陶。
《荷塘月色》的“意境美”,首先体现在“景与情的交融”上。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不是孤立的自然景观,而是承载着情感的“精神符号”:荷塘的“宁静”,对应作者对“摆脱现实纷扰”的渴望;月色的“朦胧”,暗合作者“迷茫矛盾”的心境;荷香的“缕缕”,传递出作者“淡淡的喜悦”。这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作者将“淡淡的月色”比作“小睡”,既写出月色的朦胧之美,又表达了“不追求极致、享受当下宁静”的心境,景与情在此完美融合,意境悠远。
《荷塘月色》的“意境美”,还体现在“多感官的协同营造”上。作者调动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展现荷塘月色的魅力:视觉上,“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斑驳的黑影”,构建出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画面;嗅觉上,“缕缕清香”萦绕鼻尖,让荷塘多了一份清雅;听觉上,“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转化)、“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虽有动静对比,却更凸显荷塘的宁静。多种感官的协同,让意境更具立体感与真实感,读者仿佛能“看见”荷塘的形态、“闻到”荷香的清雅、“听见”环境的静谧,从而深度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意境中。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体现在“精准传神的动词运用”上。朱自清对动词的选择极为讲究,每个动词都恰到好处地展现景物特点与情感氛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既写出月光的柔和,又体现月光的动态,仿佛月光真的如流水般自然流淌,无拘无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写出青雾的轻盈与灵动,避免了“飘”的随意或“升”的厚重,精准契合青雾在荷塘上的形态;“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脉脉”本形容人的含情脉脉,此处用于流水,赋予流水以人的情感,让荷塘更显温柔与生机。这些动词的运用,让语言更具表现力,也让意境更鲜活。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还体现在“多样修辞的巧妙运用”上。比喻的运用让景物更生动:“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凸显荷叶的舒展与优美;“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多角度比喻荷花,展现荷花的晶莹、璀璨与纯净。拟人的运用让景物更灵动:“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赋予荷花以人的情态,仿佛荷花是娇羞的少女,充满生命力。通感的运用让感官更互通:“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嗅觉的“清香”转化为听觉的“歌声”,既写出荷香的清淡与悠远,又让读者通过熟悉的“歌声”感受荷香的韵味,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荷塘月色》的“意境美”与“语言美”,不仅让文章成为文学经典,更给当代散文创作带来诸多启示:写景需融入真情,避免“为写景而写景”的空洞;语言表达需精准生动,注重动词与修辞的运用;意境营造需调动多感官,让读者获得沉浸式体验。这些启示,对当代创作者提升散文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5.下列对材料中“荷塘月色意境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美核心是“宁静、清幽”,传递出作者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B.意境美仅依赖视觉描写,与嗅觉、听觉等感官无关
C.意境美体现为“景与情的交融”,荷塘月色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D.多感官协同营造,让意境更具立体感与真实感
16.下列对材料中“语言美表现”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仅通过动词运用展现语言美,未涉及修辞
B.“泻”“浮”“脉脉”等动词,精准展现景物特点与情感氛围
C.比喻的运用让语言显得夸张,脱离景物本真
D.通感的运用混淆了感官,让读者难以理解
17.结合材料,概括《荷塘月色》“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18.材料中提到“精准传神的动词运用”是语言美的重要体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9.综合全文,谈谈《荷塘月色》的“意境美”与“语言美”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启示。
三、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朱自清散文的“抒情特色”——以《荷塘月色》为例
朱自清的散文以“抒情真挚、含蓄深沉”著称,《荷塘月色》正是这一特色的典型代表。与直接宣泄情感的散文不同,朱自清的抒情往往“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将情感巧妙融入景物描写中,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更具感染力。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并未直接道出,而是通过荷塘月色的描写间接传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点明心境后,作者并未展开诉说忧愁的原因,而是转向荷塘月色的描写——荷塘的“宁静”让作者暂时摆脱现实纷扰,获得“淡淡的喜悦”;月色的“朦胧”暗合作者内心的迷茫,传递出“淡淡的忧愁”;蝉声与蛙声的“热闹”,反衬出作者的“孤独”,进一步深化“淡淡的忧愁”。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让情感表达更自然,也让读者在欣赏景物的过程中,自行体会作者的心境,避免了直接抒情的生硬与突兀。
朱自清散文的抒情特色,还体现在“情感的节制”上。朱自清从不进行“过度抒情”,而是将情感控制在“淡淡的”范围内——在《荷塘月色》中,即使内心“颇不宁静”,作者也未激烈控诉现实,而是通过荷塘月色的宁静来舒缓情绪;即使对江南采莲旧事充满向往,也未直白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而是以“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淡淡感慨收尾。这种“情感节制”,让散文的情感表达更显深沉、更耐人寻味,也让读者能更冷静地感受作者的心境,产生持久的情感共鸣。
材料二:现代散文中的“自然疗愈”主题——从《荷塘月色》到《我与地坛》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欣赏荷塘月色”缓解内心的焦虑与迷茫,展现了“自然疗愈”的主题——自然景物的宁静与美好,能让人暂时摆脱现实的纷扰,获得心灵的慰藉。这一主题在其他现代散文中也有体现,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荷塘月色》的“自然疗愈”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环境隔离”,作者从“充满纷扰的家”走向“宁静的荷塘”,物理空间的转换让他暂时脱离现实压力;二是“感官沉浸”,通过欣赏荷叶的舒展、荷花的娇羞、月色的朦胧,调动视觉、嗅觉等感官,注意力从“内心的不宁静”转移到“自然的美好”,实现心理调节;三是“情感共鸣”,荷塘月色的“宁静、清幽”与作者“渴望平静”的心境产生共鸣,让他在自然中找到情感的寄托,获得“淡淡的喜悦”。这种“自然疗愈”,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心灵的暂时安放,为作者重新面对现实积蓄力量。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荷塘月色》异曲同工: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常在地坛中漫步,地坛的“荒芜而不衰败”让他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地坛的草木、鸟兽、光影,成为他思考“生与死”的精神载体。通过与地坛的相处,史铁生逐渐走出心理阴霾,接受了生命的残缺。两篇散文都证明:自然是人类的“精神避难所”,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自然疗愈”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当面临焦虑、迷茫时,不妨走进自然,在自然的美好中寻找心灵的平静。
材料三:《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对当代中学生写作的启示
《荷塘月色》的语言精准、生动、富有美感,为当代中学生写作提供了诸多启示,尤其在“景物描写”方面,值得中学生学习与借鉴。
首先,“精准运用动词”是重要启示。朱自清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每个动词都经过精心选择:“泻”字写出月光的流动感,“浮”字写出青雾的轻盈,“脉脉”赋予流水以情感。中学生在写作中,常存在“动词使用笼统”的问题(如用“照”代替“泻”,用“飘”代替“浮”),导致景物描写缺乏生动性。学习《荷塘月色》的动词运用,能让中学生的景物描写更精准、更传神。
其次,“善用多种修辞”是另一启示。《荷塘月色》综合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让景物描写更具感染力: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赋予荷花“羞涩”的情态,将荷香转化为“渺茫的歌声”。中学生在写作中,常存在“修辞单一”或“修辞生硬”的问题,学习《荷塘月色》的修辞运用,能让中学生的语言更丰富、更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最后,“融入个人情感”是核心启示。《荷塘月色》的语言不仅描写景物,更传递情感——“淡淡的月色”中藏着“淡淡的忧愁”,“缕缕荷香”中带着“淡淡的喜悦”。中学生在写作中,常存在“为写景而写景”的问题,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脱节。学习《荷塘月色》“融情于景”的语言风格,能让中学生的景物描写更具温度,让文章更能打动读者。
材料四:“朦胧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荷塘月色》为例
《荷塘月色》的“朦胧美”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朱自清通过多种手法营造“朦胧美”,让荷塘月色如“笼着轻纱的梦”,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又传递出作者“迷茫矛盾”的心境。
《荷塘月色》的“朦胧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景物描写的朦胧”,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不追求“清晰写实”,而是通过“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参差的黑影”,营造出模糊、柔和的画面,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让景物多了一份梦幻感;二是“情感表达的朦胧”,作者的“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未直接点明,而是通过景物间接传递,读者需通过品味景物才能体会作者的心境,这种“情感朦胧”让文章更具韵味;三是“意境的朦胧”,荷塘月色的“宁静”与蝉声蛙声的“热闹”、现实的“纷扰”与自然的“美好”相互交织,形成复杂而模糊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中产生不同的解读,实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
“朦胧美”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避免文学表达的直白与枯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能更精准地传递复杂、细腻的情感(如迷茫、矛盾);能让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成为经典。
20.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散文的抒情特色是“融情于景、情感节制”,《荷塘月色》是典型代表
B.《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直接控诉现实来缓解“心里颇不宁静”
C.《荷塘月色》与《我与地坛》都体现了“自然疗愈”的主题
D.自然能成为人类的“精神避难所”,帮助人们缓解焦虑、迷茫
21.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学生在写作中,动词使用精准、修辞丰富,无需借鉴《荷塘月色》
B.《荷塘月色》的“朦胧美”仅体现在景物描写的朦胧上
C.《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对中学生“景物描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D.“朦胧美”会让文学作品表达直白,降低艺术感染力
22.结合材料一,概括朱自清散文“抒情特色”在《荷塘月色》中的具体体现。
23.材料二提到“自然疗愈”主题,简要分析《荷塘月色》与《我与地坛》在这一主题上的异同。
24.综合材料三、材料四,谈谈《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与“朦胧美”之间的关系。
四、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于“心里颇不宁静”时走进荷塘,在荷叶的舒展、荷花的娇羞、月色的朦胧中,寻得一份心灵的平静;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于双腿瘫痪后漫步地坛,在草木的生长、光影的变幻、生命的律动中,走出人生的阴霾。自然,是人类的“精神避难所”,当我们面临焦虑、迷茫时,走进自然,总能在一花一草、一风一月中,获得慰藉与力量。
当下,许多人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忙于工作、学习,却很少停下脚步,感受自然的美好——小区的绿植、街边的树木、公园的溪流,这些身边的自然景致,常被忽略。如何像朱自清、史铁生一样,在身边的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材料,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以“身边的自然,心灵的慰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C(解析:文中荷花虽以白色为主,但通过“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如明珠”“如星星”等描写,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与神韵美,并非“单调乏味、缺乏色彩变化”,C项错误。)
2.B(解析:A项“仅客观描写、未融入情感”错误,文章借景抒情,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C项“情感基调积极明快”错误,基调是“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D项“对江南的厌恶之情”错误,回忆江南采莲旧事表达的是向往,B项正确。)
3.D(解析:文章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如用“蝉声与蛙声的热闹”反衬荷塘的宁静,“仅正面描写、未用侧面烘托”错误,D项错误。)
4.C(解析:意境的营造是“景与情的结合”,荷塘月色的“宁静”与作者的“不宁静”心境相互映衬,才形成“宁静、清幽”的意境,“仅依赖景物描写、与情感无关”错误,C项错误。)
5.A(解析:作者描写江南采莲的热闹场景,与荷塘的宁静形成对比,表达对江南热闹生活的向往,B项“表达对现实不满”、C项“枯燥乏味”、D项“仅增加篇幅”均错误,A项正确。)
6.C(解析:文章强调“融情于景”,既关注景物外在美,也注重情感表达,“忽视个人情感、仅关注外在美”与文章主旨相悖,C项错误。)
7.D(解析:材料明确提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声蛙声的热闹反衬出作者的孤独,心境并未“变得愉悦、与自然相融”,D项错误。)
8.B(解析:A项“仅视觉角度”错误,文中“缕缕清香”是嗅觉,“渺茫的歌声”是听觉(通感);C项“满月朗照更优”错误,作者认为“淡淡月色恰是好处”;D项“缺乏层次感”错误,月色的朦胧、黑影的斑驳、倩影的柔美形成丰富层次,B项正确。)
9.①荷塘特点:a.形态曲折,荷叶田田、茂密舒展,如“舞女的裙”;b.荷花灵动,白花零星点缀,或“袅娜开放”或“羞涩打朵”,兼具形态美与情态美;c.荷香清雅,缕缕清香如“渺茫的歌声”,清淡悠远;d.荷波轻柔,微风过处叶子颤动,形成“凝碧的波痕”,动态轻柔。②月色特点:a.柔和流动,如“流水一般”静静泻下,兼具静态美与动态美;b.朦胧梦幻,薄雾浮于荷塘,叶子和花如“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c.层次丰富,隔树照下的月光形成“斑驳黑影”与“杨柳倩影”,光与影和谐如“名曲”。
10.①打通感官界限:将嗅觉感受到的“荷香”转化为听觉感受到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打破感官壁垒,让读者通过熟悉的“歌声”联想荷香的特点,更易理解荷香的“清淡、悠远、朦胧”;②增强感染力:“渺茫的歌声”自带轻柔、缥缈的特质,与荷香的“缕缕”“清雅”高度契合,既写出荷香的物理特性,又赋予荷香以艺术美感,让描写更生动、更具诗意;③传递情感:通过“渺茫的歌声”的柔和意境,暗合作者“淡淡的喜悦”心境,荷香的清雅与歌声的悠扬相互映衬,进一步凸显荷塘月色的“宁静、清幽”,实现景与情的融合。
11.①获得精神自由:独处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无需受白天“必须做的事、必须说的话”束缚,暂时摆脱现实的压力与束缚,成为“自由的人”;②享受自然之美:独自欣赏荷塘月色,能专注感受荷叶的舒展、荷花的娇羞、月色的朦胧、荷香的清雅,沉浸式体验自然的美好,获得“淡淡的喜悦”;③舒缓内心焦虑: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独处荷塘边时,荷塘的宁静与月色的柔和能平复内心的纷扰,让心境暂时归于平静,实现心灵的暂时安放;④回归本真自我:独处时无需迎合他人,能直面内心真实感受,如“超出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在自然中找回本真的自我,获得心灵的慰藉。
12.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作者的‘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悄然流露”,“仅体现忧愁、无喜悦”错误,C项错误。)
13.①比喻:a.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展现荷叶舒展、优美的形态,赋予荷叶灵动的美感;b.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从光泽(明珠)、璀璨(星星)、纯净(美人)多角度展现荷花的美,让荷花形象更立体;c.效果:比喻的运用让抽象的景物特点变得具体可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与画面感,让读者更易想象荷塘的美好。②拟人:a.赋予荷花“袅娜”“羞涩”的情态,将荷花比作娇羞的少女,赋予荷花人的情感与动作,让荷花更显灵动鲜活;b.效果:拟人打破了景物的静态描写,让荷塘充满生机与情趣,同时暗合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实现景与情的交融。③通感:a.将“荷香”(嗅觉)转化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听觉),打通感官界限;b.效果:既写出荷香“清淡、悠远、朦胧”的特点,又让读者通过熟悉的“歌声”联想荷香的韵味,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诗意,凸显荷塘的清雅氛围。
14.①动词精准传神:a.“泻”字描写月光,既体现月光的“柔和静态”(静静泻下),又展现月光的“流动动态”(如流水般),精准呈现月光的特质;b.“浮”字描写青雾,写出雾的“轻盈灵动”,避免“飘”的随意或“升”的厚重,契合雾在荷塘上的形态;c.动词的精准运用让月色描写更鲜活,凸显月色的动态与质感。②比喻营造意境:a.将“月色下的叶子和花”比作“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展现月色的“朦胧、纯净”,营造梦幻氛围;b.比喻既贴合月色的物理特点,又暗合作者“迷茫矛盾”的心境,实现景与情的融合,让月色更具情感温度。③对比丰富层次:a.灌木“峭楞楞的黑影”与杨柳“稀疏的倩影”形成对比,黑影的厚重与倩影的柔美相互映衬;b.对比打破月色描写的单调,让月色的光影更丰富,层次更鲜明,同时暗合作者内心“现实压抑与自然美好”的矛盾,深化意境。
15.B(解析:材料明确提到意境美“体现在多感官协同营造”,视觉(荷叶荷花)、嗅觉(荷香)、听觉(蝉声蛙声、渺茫歌声)共同构建意境,“仅依赖视觉、与其他感官无关”错误,B项错误。)
16.B(解析:A项“仅通过动词、未涉及修辞”错误,材料提到语言美还包括“多样修辞”;C项“比喻夸张、脱离本真”错误,比喻贴合景物特点,如“舞女的裙”契合荷叶舒展形态;D项“通感混淆感官、难以理解”错误,通感让荷香更易被感知,B项正确。)
17.①景与情的交融:荷塘月色作为“精神符号”,承载作者情感——荷塘的宁静对应“摆脱纷扰的渴望”,月色的朦胧暗合“迷茫矛盾的心境”,荷香的清雅传递“淡淡的喜悦”,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形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让读者在赏景中感受作者心境。②多感官的协同:调动视觉(田田荷叶、零星荷花、斑驳黑影)、嗅觉(缕缕荷香)、听觉(渺茫歌声、蝉声蛙声),全方位展现荷塘月色的特质,感官互通让意境更立体真实,读者能“身临其境”感受荷塘的美好与宁静。③氛围的和谐统一:月色的柔和、荷塘的清雅、环境的宁静(蝉声蛙声反衬)相互配合,形成“宁静、清幽、梦幻”的统一氛围,无杂乱元素,让意境更纯粹,感染力更强。
18.①展现景物特质:精准动词让景物更鲜活具体,如“泻”字展现月光“柔和流动”的特质,“浮”字凸显青雾“轻盈灵动”的形态,“脉脉”赋予流水“含情”的情感,避免景物描写的笼统与模糊,让读者能清晰感知荷塘月色的细节之美;②传递情感氛围:动词的选择与作者情感紧密结合,如“泻”字的柔和对应作者“淡淡的喜悦”,“浮”字的轻盈契合月色的“朦胧”,“脉脉”的温情暗合作者对宁静的渴望,动词成为情感的“载体”,让语言兼具表现力与情感温度;③增强画面动感:精准动词打破静态描写的沉闷,如“泻”字让月光有了流动感,“颤动”字让荷叶有了动态美,“浮”字让青雾有了灵动性,让荷塘月色画面更鲜活,增强读者的“沉浸式体验”。
19.①注重景情交融:当代散文创作需避免“为写景而写景”,应像《荷塘月色》一样,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让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如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传递喜悦、忧愁等心境,实现“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让散文更具感染力;②精准运用语言:借鉴《荷塘月色》“精准动词”与“多样修辞”的运用,在写作中精心选择动词,避免笼统表述(如用“泻”而非“照”描写月光),灵活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让语言更生动、更精准,增强散文的语言美感;③调动多感官营造意境:创作时需调动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展现景物特质,如描写自然时,既写景物的形态色彩(视觉),也写气味声响(嗅觉、听觉),让意境更立体真实,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散文的魅力;④把握情感表达的度:学习《荷塘月色》“情感节制”的特点,避免过度抒情或情感空洞,通过景物间接传递情感,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更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持久共鸣。
20.①融情于景,间接抒情:作者未直接诉说“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与内心的忧愁、喜悦,而是将情感融入荷塘月色的描写中——荷塘的“宁静”对应摆脱纷扰的渴望,传递“淡淡的喜悦”;月色的“朦胧”暗合迷茫矛盾的心境,传递“淡淡的忧愁”;蝉声蛙声的“热闹”反衬孤独,深化忧愁,让情感通过景物自然流露,避免直接抒情的生硬。②情感节制,含蓄深沉:作者控制情感表达的强度,始终保持“淡淡的”基调——即使内心不宁静,也未激烈控诉现实,而是借荷塘月色舒缓情绪;即使向往江南采莲旧事,也仅以“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淡淡感慨收尾,不做过度宣泄,让情感更显深沉,耐人寻味,引发读者冷静思考与持久共鸣。
20.B 材料一明确提到朱自清抒情 “避免直接宣泄”,《荷塘月色》中作者未 “直接控诉现实”,而是借荷塘月色的宁静舒缓 “不宁静” 心境,B 项与原文相悖;A、C、D 项均符合材料一 “融情于景、情感节制” 及材料二 “自然疗愈、自然是精神避难所” 的内容。
21.C 材料三指出《荷塘月色》的动词运用、修辞技巧、融情于景等语言艺术,对中学生景物描写有重要借鉴意义,C 项正确;A 项 “无需借鉴” 与材料三 “值得学习借鉴” 矛盾;B 项 “仅体现在景物” 错误,材料四提到朦胧美还包括情感、意境层面;D 项 “直白、降低感染力” 错误,材料四强调朦胧美避免直白、增强感染力。
22.相同点:①核心主题一致:均体现“自然疗愈”,借助自然景物缓解内心的负面情绪,在自然中获得心灵慰藉——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舒缓“不宁静”,史铁生在地坛中走出瘫痪后的心理阴霾;②自然的角色一致:自然均为“精神避难所”,成为情感寄托与精神载体——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暂时安放心灵的空间,地坛是史铁生思考生命、接受残缺的载体;③疗愈效果一致:均通过与自然的相处,为面对现实积蓄力量,而非逃避现实——朱自清在荷塘获得平静后回归生活,史铁生在地坛找到生命意义后重新振作。
不同点:①疗愈背景不同:朱自清的“不宁静”源于大革命后现实的纷扰与内心的迷茫,是阶段性的情绪焦虑;史铁生的困境源于双腿瘫痪的生理创伤与对“生与死”的困惑,是根本性的生命危机,二者面临的压力强度与性质不同。②疗愈方式不同:朱自清通过“感官沉浸”疗愈,调动视觉、嗅觉感受荷叶、荷花、月色、荷香,将注意力从内心焦虑转移到自然美好,实现暂时的心理调节;史铁生通过“深度思考”疗愈,在地坛的草木、光影中思考生命本质,逐渐接受残缺,完成对生命意义的重构,疗愈过程更具深度与持久性。③情感表达不同:朱自清的情感是“淡淡的忧愁与喜悦交织”,疗愈后获得的是暂时的平静;史铁生的情感从绝望、迷茫逐渐过渡到坦然、坚定,疗愈后获得的是对生命的全新认知与面对困境的勇气,情感转变更显著。
23.①语言艺术是营造朦胧美的基础:《荷塘月色》的“朦胧美”需依托精准的语言艺术实现——在动词运用上,“泻”“浮”等词展现月光、青雾的柔和灵动,避免清晰写实,为朦胧美奠定基调;在修辞运用上,比喻(如“笼着轻纱的梦”)、通感(如荷香化作歌声)将景物转化为模糊、梦幻的意象,直接营造景物描写的朦胧;若缺乏这些语言艺术,朦胧美会失去具体载体,变得抽象空洞。②朦胧美赋予语言艺术更深的韵味:语言艺术因朦胧美的融入,从“单纯的景物描写工具”升华为“传递复杂情感与意境的媒介”——精准动词与多样修辞不仅描写景物,更通过朦胧的语言表达作者“迷茫矛盾”的心境,如“淡淡的月色”的语言描写,既展现月色特质,又暗合情感的朦胧,让语言更具情感深度与解读空间;若没有朦胧美,语言艺术可能停留在“精准描写景物”的表层,无法传递复杂细腻的情感。③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提升艺术魅力:语言艺术通过“柔和、模糊”的表达营造朦胧美,朦胧美通过“情感与意境的模糊性”让语言更耐人寻味,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运用比喻的语言艺术,又营造景物的朦胧美,同时传递作者的迷茫心境,让文字兼具语言美感与情感深度,共同构建《荷塘月色》的艺术魅力。
25.作文命题解析
命题核心
材料以《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中“自然疗愈心灵”的经典案例为切入点,对比“快节奏生活中忽略身边自然”的现状,引导考生关注“身边平凡自然景致”的价值——拒绝因忙碌忽视身边的绿植、树木、溪流,以细腻的感知、真挚的情感,在身边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体现“于平凡自然中见治愈力量”的主题。
写作思路示例
个人叙事视角:以“身边自然的疗愈经历”为线索,讲述自己在焦虑时被身边自然慰藉的故事——如备考压力大时,偶然发现小区角落的紫藤花,清晨的露珠、午后的花香、傍晚的落英,让自己逐渐平静;或周末在街边公园的长椅上,观察蚂蚁搬家、听树叶沙沙作响、看夕阳染红天空,在这些细微的自然景象中,缓解焦虑,找回内心的平静,结合具体细节(如紫藤花的紫色、树叶的纹理、夕阳的温度),展现身边自然的疗愈力量。
议论抒情视角:对比“远方自然景观”与“身边自然景致”的疗愈差异——远方自然虽壮丽,却需奔波,且难以频繁接触;身边自然虽平凡,却触手可及,能在日常中提供持续的心灵慰藉,如阳台的盆栽、楼下的老树、路边的野花,这些景致虽不惊艳,却能在疲惫时给予温暖。结合《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的案例,论证“身边自然更易成为长期心灵慰藉”的观点,呼吁人们关注身边自然。
文化感悟视角:从“身边自然中的文化印记”入手,如家门口的老槐树(见证家族几代人的生活)、社区的池塘(承载童年的嬉戏记忆)、校园的梧桐道(记录求学时光),这些身边自然不仅是景物,更是情感与记忆的载体,在感受它们的美好时,既能获得心灵慰藉,也能唤醒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过往的珍视,展现身边自然“兼具自然美与人文情”的双重价值。
25.范文:墙根紫藤:身边自然的温柔慰藉
备考期中测试的那几周,我的生活像被按下了快进键——清晨在闹钟声中惊醒,抱着课本在早读课上强撑着眼眶,夜晚对着满桌习题直到台灯发烫。焦虑像一团密不透风的雾,裹得我喘不过气,直到那个周末的清晨,小区墙根下的那丛紫藤花,轻轻推开了我心里的那扇窗。
在此之前,我无数次路过那面围墙,却从未留意过这丛紫藤。它就长在单元楼转角的墙根处,藤蔓顺着斑驳的墙面爬得很高,枝叶缠绕着老旧的防盗网,像给灰色的墙披上了一件绿纱。那天我帮妈妈取快递,刚拐过转角,一阵淡淡的清香突然飘来——不是浓郁的花香,而是像刚泡好的绿茶,带着一丝清爽,轻轻挠着鼻尖。我停下脚步,才发现绿纱间藏着一串串淡紫色的花穗,像被风吹垂的铃铛,花瓣边缘泛着浅浅的白,清晨的露珠挂在上面,阳光一照,亮晶晶的,像撒了一把碎钻。
从那天起,我多了一个“秘密仪式”:每天清晨提前十分钟出门,绕到紫藤花旁待一会儿。有时我会蹲下来,看着花瓣上的露珠慢慢滚落,滴在墙根的泥土里,晕开一小圈湿痕;有时我会伸出手,轻轻碰一碰垂下来的花穗,花瓣软软的,像婴儿的指尖;还有时,我会就着花香背单词,原本晦涩的语法,竟也变得没那么难记了。有一次,一只蜜蜂落在花穗上,嗡嗡地采着蜜,我屏住呼吸看着它,看着它毛茸茸的腿沾满黄色的花粉,突然觉得,原来忙碌的日子里,也藏着这样可爱的小瞬间。
周末的午后,我会搬一把小椅子坐在紫藤花下。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光影,风一吹,光影跟着晃动,像在跳一支温柔的舞。我会拿出没看完的散文,或者只是发一会儿呆——听风吹过藤蔓的沙沙声,听远处小朋友的笑声,听偶尔掠过的鸟叫。有一次,我因为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而烦躁,趴在椅子上不想说话,这时一片花瓣落在我的书页上,淡紫色的,带着淡淡的香。我捡起花瓣,看着它细腻的纹理,突然觉得,一道题做不出来又算什么呢?就像这紫藤花,今天开得热烈,明天或许会凋谢,但明年春天,它一定会再开得满墙都是。
渐渐地,备考的焦虑好像被这丛紫藤花悄悄带走了。做题累了,我会想起紫藤花的清香;遇到难题烦躁时,我会想起花穗摇晃的温柔;甚至在考场上,当我紧张得手心出汗时,闭上眼睛,仿佛就能闻到那股淡淡的香,心里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原来,我们总以为要去远方的山林、湖边,才能找到心灵的平静,却忘了身边的一丛花、一棵树、一缕风,都藏着治愈的力量。就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寻得平静,史铁生在地坛中找到勇气,我在小区墙根的紫藤花里,感受到了身边自然给予的温柔慰藉。这些平凡的自然景致,不似远方景观那般惊艳,却像一个个沉默的老朋友,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用最朴素的美好,抚平内心的褶皱。
如今,期中测试早已结束,但我依然会每天绕到紫藤花旁待一会儿。看着它从花开满墙到花瓣凋零,再到枝叶慢慢变黄,我忽然明白:身边的自然,不只是用来欣赏的景致,更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哪怕只是看一看墙根的一丛花,听一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就能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