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书信和日记,都带有私家著述的性质。书信写给一个人或一家人,日记写给自己。在古代,书信往往是写在简牍上的,所以又叫“尺牍”。林语堂曾把日记、尺牍与论文加以比较,说得很有意思:“论文材料是天子王侯、部长科长之事,尺牍材料是朋友借贷、感兴抒情之事,日记材料是朝夕会谈、中夜问心之事。故论文公,尺牍私,而日记私之又私。”
“私”之一字,可以说是书信和日记一个重要的特色。这两种文体,在写作时,都是不拟公开发表的,至少在许多作者生前是这样的。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活着的时候,常将他的《越缦堂日记》借给人看。所以鲁迅揶揄他说,越缦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书信和日记,如果写的时候就想着公开发表,那么与别的著作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作者于无意中难免加意矜持,这样一来便失了天然之趣,也就损伤了书信与日记的命根。因为人在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有些不同。当然,名人的书信和日记,在他身后出版,以供研究之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为“私”,所以“真”。别的著作里不记的事、不说的话,在书信和日记里,可能无所顾忌地记得更加真切,更加真实。黄虎痴编《明人尺牍墨华》自叙云:“短束片札,亲手自书,或言国政,或言交情,或言家常,琐屑极细极微之事,大抵皆仓卒濡毫,不假修饰。寥寥数语,流落人间,而其人品之醇驳,性情之邪正,往往于无意中流露而出。则以言观人,莫尺牍若也。”这“流落”与“流露”的词儿,甚有意趣。一个是说明这些书信不是预备发表,而是作者身后不由自主地风流云散;一个是说其中表达的感情是自然流出而非加意做作。
除了“私”和“真”,“琐”恐怕也要算书信和日记的一种特色了。
历史上的大事件,书信和日记不是不可以记,但那更多的是官书的事,志在立言,意存褒贬,而非书信和日记的正宗。我们不妨拿鲁迅的日记与他的文章作个比较。鲁迅的杂文,深刻隽永,有风云之气、辛辣之味,颇多时代的痕迹、历史的面目。而他的日记,写的多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买了什么书、来了什么客等等。当初,他就这样一天天地记下去。今天,我们这么一页页地往下读,或者有人要怪其太琐碎了吧。但日记的特色,就在这琐碎之中体现出来了。正如林语堂说的:“论文只谈要紧事,尺牍可谈要紧及不要紧事,日记并可谈最不要紧事。惟有好的尺牍写来必似日记。谈不要紧事,方是佳翰;写无事忙信,才算知交……”
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高声大气、发空洞的议论,大概都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写出那种看似说平常琐事,却淡而有味、言之有物的东西。有一位作家就说:“身边琐事我自己最不会写,却很喜欢看这一类的文章,可是又难得看见好的。因为大抵都不够琐。”
书信和日记,都是大家爱看的东西,可惜现在文情俱佳的不很多了。所以,披览前人的这类著作,作为思想性情的陶养或作文的预备,大概不是无益的吧。
(摘编自田之章《书信与日记》)
材料二:
红色家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写给家人的书信,与普通家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字里行间流露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庭责任与国家使命,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家情、国情、民情的关切。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承载了一些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但总体来说作为“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红色家书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以家庭为基点、以国家为核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
红色家书首先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他们以“家”为基点,展现以家人、家事、家乡为情感寄托的重家情怀。围绕家人亲情叙事是家书的主要行文内容,红色家书也不例外,家书开头一句“见字如面”蕴含着与家人许久未见的感动,结尾一句“甚好,勿念”把对家人的爱护紧紧集中于信笺之上。长期在外从事革命工作与建设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孝亲之情、鹣鲽深情、舐犊之爱诉诸笔端,以家书遥寄着对家人的无尽牵挂及其内心思家念家的细腻情感。红色家书除了作为作者与家人情感交流的媒介外,通常还会承载处理家庭事务的价值功用。或处理婚订与托付之事,或关心调解家庭矛盾,或就某事向家人表达问候、祝福、哀悼、感谢等。
对“小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蕴含的基本情感,对“大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区别于普通家书的独特鲜明之处。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从救国抱负到成国决心再到建国热忱,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情怀融入家书,以感人的文笔抒发了强烈的报国之情。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怀抱“拯救中国”革命初心,在家书中鼓励家人奋起抗争,推动传统的“离散的个体家庭”转变成为“开放的民族革命实验场”,使家人由“革命的围观者”改造为“革命的同路人”。在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将保护小家与保卫国家相统一,在家书中以“国之不存家何在”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生产建设问题与家人通信往来,20世纪50年代红色家书重要内容是向家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展现了和平建设时期齐家与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这一理念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写就的红色家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革命战争年代立志拯救受压迫人民到和平建设时期向家人强调人民政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贯穿红色家书始终,成为其秉承人民理念、坚持人民主体、践行人民情怀的鲜明写照。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将公共政策融入家庭空间,既在家书中倾注了对“家”“国”“人民”的深厚情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家中治国”的优良传统。红色家书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是兼具社会文化意义、政治意义的博大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将个人置于家庭、社会、国家的大环境之中,使得一封封红色家书超越普通家书的家庭内部事务交流范畴,成为彰显其深沉浓厚家国情怀的重要思想文本。
(摘编自秦立海、孙春惠《论红色家书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私”这一重要特色给书信和日记带来了天然趣味,一般来说,这两种文体在许多作者生前是不拟公开发表的。
B.材料一认为,书信、日记与官书不同,前者多记生活琐事,后者则记历史大事。而在这些记叙琐事的书信和日记中,往往会发现很多好文章。
C.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虽在特定时期承载了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但依然体现书信“私”的特色。
D.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国之不存家何在”来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说李慈铭“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话虽有几分调侃,却也点出了其日记失去了“私”这一重要特色,算不得真正的日记。
B.书信和日记的内容一般不为外人所见,其言语和感情更贴近书写人的本真,故而更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书写人的人品和性情。
C.红色家书首先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因而在家书中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最重要的作用。
D.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是“一切为了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的家书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黄永玉在致曹禺的信中就将平时难以启齿的话直接表达出来:“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
B.邓颖超在给即将出院的周恩来的信中细细地叮嘱:“现仅提你注意,出院前定要详细问下王大夫,以后疗养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勿疏忽为盼!”
C.《答司马谏议书》从“书”字看是一封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信,标题中称呼司马光的官称,内容谈论的是与“受命于人主”的变法相关的国家大事。
D.毕业生陈琪给张桂梅写信说:“这三年您做了很多,可太多是我们这个叛逆年龄无法理解的……高三的无数个日夜有您陪伴胜似千杯牛奶万碗鸡汤。”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4分)
5.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下面这封家书呈现出来的特点。(6分)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注]于车中
[注]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活动,1936年牺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水(节选)
乔叶
第二天早上,我是被各种响动闹醒的。鸟叫声,客人们的说笑声,老原的咳嗽声,老安往菜园里泼水的哗啦声,豆嫂来送货时和老安的叙话声,老安炒菜时勺碰锅的叮当声……擦了把脸,出屋,清冷的春天,空气含着隐隐暖意,玉米糊糊粥的香味儿扑面而来。
有些意外。昨晚简单洗漱后躺到床上,浑身酸软。这么一通忙,很累,搁在以往,累是累的,可并不意味着能睡着。恰恰相反,累和失眠这两件事在我这里不仅很难形成因果关系,还常常和谐共存:累且失眠。又是头一次住这么多客,再加上老原的呼噜声,原以为还会失眠一夜的,却在不知何时已经浑然入睡。
许久没有睡得这么好了。
怎么能睡得这么好呢?
心里一直难以安顿的那块地方,似乎有了些微的笃定和安宁。
半上午,客陆陆续续进了村。孟胡子打过来电话,叫我去停车场看看。他说大英不合适去,他也不方便去,我去最得宜。为啥?因为你两不沾嘛,还是个女的,大曹不好把你怎么样。这倒也是。他能把我怎样呢。便去了。到了地方才明白了孟胡子的巧招。原来是贴了几张通告:
村道容易堵,
车多卡半路。
进退两难苦,
此是停车处。
免费!免费!免费!
颜体风端庄方正,遒劲有力。每一张都在左下角盖了村委会的大红公章。
站着看了一会儿我便服了气,这简单粗暴的方法确实见效,车主们都就地寻位,停得妥妥当当。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之后的十来天时间里,忽然又没了客。大英疑道,不会是“麦秸火”吧?只能烧这么一轰隆。孟胡子叫她放心,说等到五一前后客源就能稳当。这期间是个空当,该打理的正好赶紧打理。要张大包在祖槐树周边用青砖砌了宽宽厚厚的一圈,说大夏天客们在树下乘个凉也是个座儿。围着宝水泉又搭了一圈小围栏,说免得有客把手脚伸进泉里。还细定了一遍观光线路,说客们进村后先到哪儿后到哪儿,咱定的这个线路就是主心骨。定妥了线路,具体怎么介绍景点又成了个事。孟胡子说,云里景区的经验现成摆着,每个地方总得有点儿说辞才能成个文化。不然干巴巴地一指说,这是宝水泉,这是关帝庙,叫人站两分钟就走?咱们平日里不是常说典故?啥是文化,这都是文化。游客们来,不就是要听这些个嘛。不过,嘴里说是一样,成了文儿又是一样。说的人东一嘴西一嘴,七零八落不成个体统。总得稍微打理一下才像个样儿。这活儿我自然没逃得了,在孟胡子的指导下,和小曹合计了几天才基本定妥。
各家户也有了些细微变化,零零碎碎中暗潮涌动。张大包、豆嫂等好几户都买了大冰柜。豆嫂家的是豆哥从外头带来的,据说是二手的。秀梅超市频频进货,进货档次明显比之前要高,也更时尚,网红零食色色俱全,价格自然也比山下贵了些。张大包自诩是西掌第一家,给自家店取名“头号院”,还在停车场和西掌口各立了一个硕大的指向牌。这个头儿一开,有样学样,有几家就跟着做了出来。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野,让大英给斥责了几番才不情不愿地拔掉。有不少人家都到集上买了一摞摞的彩色塑料筐准备卖山货。大曹整天往深山里跑,扛回来各式各样的棍棍棒棒,说是要打磨拐杖。赵顺的小儿子赵和两口原本在镇上住的,这些天穿梭似的来来往往。张有富的儿子媳妇在村里露面的次数也多了起来。田边坡下散落的磨盘、碌碡和碓臼等也都被人收进了门,估计要成一景儿。还有几家想要动工程,被大英拦住说,客来是看景儿呢,还是来看恁盖房弄得水泥砖瓦飞土扬尘呢?要动工程,等到秋后农闲无客时再说。到时镇上统一过手续。
老原这两天回了象城,店里没什么事,我就和老安合计新菜单。
山韭菜和菊花苗都长得茂盛起来,抽空便去采了一些。上菜单的还有构穗,它是构树的花,做成蒸菜也很鲜嫩可口。木兰芽则是栾树早春的嫩芽,也长于向阳山坡,掰下后需得经洗煮泡等一套程序把苦涩去净后方才显出其独特美味,用来凉拌、热炒、做馅都是好的。
(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宝水》及其他
乔叶
这么多年来,我写作的内在动因一直在发生着改变。曾经以为写小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后来以为写小说就是写故事,再后来以为写小说就是表达认知,直到近些年,我觉得写小说本质上就是在写自己——写“我”。时至今日,这个“我”已经由以前的“小我”朝着“大我”的方向和境界逐渐拓展,并同步呈现在了作品中。
作品中的情感在我看来至关重要。《宝水》最初也是最深的写作动因,就是从很朴素的乡村情感出发。作为一个乡村的孩子,写作《宝水》的过程对我而言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回望来时路,从而由“小我”逐步走向“大我”的过程,我渐渐解开了曾经的困惑,渐渐明白了乡村的人们为何如此。在深度探照自己乡村经验的同时,情感世界的宽度、厚度也获得了有效增长,“我”也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整体性。
《宝水》面世后经常被媒体打标签说是乡村振兴的小说,评论界也会往宏大主题上去总结。但就我个人而言,《宝水》的写作在主观上没有预设宏大主题。我觉得也不必预设,因为这种背景性的东西不用考虑就存在着,我们每个人都沉浸于其中,如河流汇入江海。那要考虑的是什么?是怎么在江海中取一杯水。只要你取到了最合适自己的那杯水,那这杯水里自有江海。
(有删改)
[注]《宝水》讲述都市女性“我”回到故乡宝水村,参与村庄发展、寻找心灵归宿的故事,节选部分展现了“我”初到宝水村的生活片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孟胡子用打油诗写通告形式简单粗暴,但有效解决了停车问题,体现出孟胡子乡村工作方法灵活巧妙。
B.文本一中用“麦秸火”“只能烧这么一轰隆”,来形容在游客离开后的十来天时间里宝水村空旷寂静的特点。
C.乔叶写作《宝水》是从乡村情感出发,在写作过程中又增长了情感的宽度和厚度,说明情感与写作能相互促进。
D.文本二以“河流汇入江海”比喻个人写作与宏大主题的关系,形象地表明个人文学创作会自然融入时代背景。
7.关于文本一中的宝水村村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水村村民思想活络,他们购置冰柜、升级商品、设立店铺标识,在乡村发展中主动求变、积极寻找出路。
B.宝水村发展势头良好,增强了村民的信心,也吸引了赵和两口子、张有富的儿子媳妇等年轻村民频频回乡。
C.宝水村村民收集磨盘、碌碡、碓臼等旧物打造景观,注重用有传统特色的对象来增加文化底蕴,吸引客流。
D.几家宝水村村民立指向牌、动工程,受到了大英的斥责,因为他们没有到镇上统一办手续,属于违规建设。
8.文本一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独立成段,突出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提出,写作《宝水》的过程是“由‘小我’逐步走向‘大我’的过程”,请谈谈这一过程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开元八年,国子司业李元瓘奏称:“先圣孔宣父①庙,先师颜子配座,今其像立侍,配享合坐。十哲弟子,虽复列像庙堂,不预享祀。”敕改颜渊、宰予等十哲为坐像,悉预从祀。
(节选自刘煦《旧唐书》卷二十四)
材料二:
常病太史公言宰予与田常②作乱,夷其族,使吾先师之门乃有叛臣焉,而天下通祀者容叛臣其间,岂非千载不蠲之惑也耶 近令儿子迈考阅旧书究其所因则宰予不叛其验明甚。太史公固陋承疑,使宰予负冤千载。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卷三)
材料三:
《史记》云:宰予为临淄大夫,与田常谋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盖宰予在圣门科,居言语与端木比肩者也。弑父与君,岂肯从乎 田常猥以亡命羁旅,丰出啬入③,洋洋大国,竟被攫取,盖乱臣贼子也。子长谓宰予与之同谋,岂其然乎 宰予与田氏道不同,不相为谋,昭然可见。噫!死生事小,名节事大。谋之言,忠佞之关也,毫厘差,千里谬,余不得不详为之剖。
(节选自田同之《西圃丛辨》卷八)
材料四:
《史记》云宰予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则宰予盖尝助逆者。及阅《吕氏春秋》与《左传》相印证,乃知非宰予事,而传闻之误谬也。《吕氏春秋》云:齐简公有臣曰诸御鞅,谓公曰:“陈常与宰予甚相憎,若相攻则危上矣,愿君去其一人也。”简公弗听。未几陈常果攻宰予,贼简公于庙。简公叹曰:“吾不用鞅之言,至于此。”《左传》:齐简公之在鲁也,阚止有宠焉,及公即位,使为政。陈成子惮之。诸御鞅谓公曰:“陈、阚不可并也,君其择焉。”弗听。成子兄弟四乘如公宫,子我在幄,出迎之。成子入,闭子我于门外。子我归,属徒攻闱,不克,乃出奔,陈氏追而杀诸郭。陈常遂执公于舒州,公曰:“吾早从鞅之言,不及此。”二书所载同一事也,而一以为阚止,一以为宰予,则以阚止字子我,宰予亦字子我,故《吕氏春秋》遂误以此事属之宰予。而《史记》不知其详,以为宰予与田常作乱而夷族。辗转传讹,竟使名贤横被诬蔑,成千古之冤狱。
(节选自赵翼《咳余丛考》卷五)
【注】①孔宣父:唐朝对孔子的尊称,后文颜渊、宰予等十人都是孔子弟子,被尊称为“孔门十哲”。②田常:又名陈常、陈成子,春秋齐国大夫,弑齐简公。③丰出啬入:“支出繁多,收入微薄”,指财务上入不敷出的状态。这里指靠“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是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近令儿子A迈B考C阅旧书D究其所因E则宰予F不叛G其验H明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陋,浅陋、见识浅薄,与《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鄙”意义相同。
B. 关,关键、分界,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关”意义不同。
C. 危,使……危险,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用法相同。
D. 诸,代词兼介词,表示“之于”,与《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的“诸”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元瓘向朝廷上奏,指出孔庙除颜回外其他弟子都不参与从祭,建议让孔门十哲都享有从祀之权,以示对他们品德才艺的尊崇。
B.苏轼认为如果宰予参与了田常的叛乱,那么后世之人必然不会将其供奉祭祀,从而强调司马迁史书中对宰予的记载是固守陋识。
C.田同之认为一个人的生死是小事,而名节却是大事,故对宰予参与田常叛乱之事作出澄清并评论,这也反映他的价值观与操守。
D.根据材料四,《吕氏春秋》与《左传》关于“田常作乱”的记述基本相同,但《史记》叙事过于简略,复述宰予之事出现错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宰予为临淄大夫,与田常谋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4分)
(2)辗转传讹,竟使名贤横被诬蔑,成千古之冤狱。(4分)
14.针对宰予参与田常叛乱的这一历史事件,田同之与赵翼予以驳斥的依据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单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15~16小题。
寿星院寒碧轩①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②,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③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注】①寿星院,在杭州葛岭下,寒碧轩即寿星院中建筑之一,是避暑的佳处。②“日高”句:化用杜甫“抱叶寒蝉静”句。③绝粒:又称辟谷。道家不火食、不进五谷的修炼方法。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首联直接描写环境,清风吹来,摇动窗扉,竹子傍轩而生,掩映轩窗,凸显清幽之雅。
B. 前两联运用叠音词“肃肃”“纷纷”“冉冉”,或摹声,或拟态,具有音韵和谐之美。
C. 颈联中写蝉在树叶间鸣叫,禽鸟在树林间穿行飞过,从动态角度描绘了热闹之景。
D. 尾联中写道士以辟谷之法修炼,本应骨格清奇似鹤却如此肥胖,充满了戏谑之意。
16. 南宋文学家周必大曾评价此诗“句句切题”,请结合前三联,分析诗歌是如何切合“寒碧”的题意展开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0分)
(1)李清照在《声声慢》下片中写到了两种植物,一句是“ ”,写菊花憔悴零落;一句是“ ”,情景更加悲凄。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 ”表明诚心待人和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3)《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连用江、月、花三个意象,营造出朦胧的意境,给人如梦似幻之感。
(4)《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 , ”。
(5)古诗文中,“美人”既是美好的形象,又是寄寓美好理想、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的笔端,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进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和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彩光和通风的方式,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 。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 )。一个建筑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只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更是凭借流淌着的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①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②其生命力来自生活。③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的原因,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⑤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⑥人们才能加深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这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18.第一、二两段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有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分)
19. 下列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群众期待和审美旨趣相差甚远。
B. 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C. 无论再大的“手笔”,都与群众期待和审美旨趣相差甚远。
D. 无论再大的“手笔”,都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20. 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形神兼备 B. 经久不衰 C. 顺理成章 D. 自然而然
21. 文中第四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文化地标”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标点符号单独占一格)(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巴黎奥运会上,有很多运动员站上了世界最高领奖台。但他们夺冠以后,并没有躺在冠军宝座上睡大觉,反而重新投入艰苦的训练场,开启一段新的征程。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做到成绩归零,重新出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