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按要求在规定处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按题号涂卡,主观题一定要答在相应题号黑框内,答错位置不给分。中途一律不更换答题纸。
3.主观题必须按规定分条作答,否则零分;如果需要修改,一定要按照考试说明修改要求,否则每题扣1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批评家写小说为什么就引人注目呢?细究起来,就是大众普遍都有这种担忧和质疑: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检验。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锺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张柠很清楚批评家写小说可能存在的陷阱:思想性大于形象性。因此他是时时警惕的,他说自己的写作就是“蹲下在下面,把我的人物举起来”。)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二: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一定程度透露出当代文学与读者越来越高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的不匹配。
B. 批评界对待批评家小说的态度,要和对待非批评家的作品一样,既无须不切实际地赞美,也不能视而不见。
C. 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只是局限在文学内部,所以成不了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D. 很多评论家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不写日常琐事、家长里短,他们想恢复现实主义的传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写作实际上要和文学史进行潜在对话,没有文学史的参照而在黑暗中摸索的文学创作,很难登上艺术高峰。
B. 批评家小说如果脱离普通读者,就可能造成尴尬:普通读者想读读不懂,专业读者可以直接读理论而没必要读作品。
C. 批评家小说中对时代、人事的理解特别有思考深度,是源于批评家具备了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
D. 文学史上评论写得好、小说写得也好的大有人在,比如鲁迅、钱锺书等,这可以作为新时代批评家写小说是回归传统的依据。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优势”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房伟的《血色莫扎特》充满了理性的理解和判断,既展现了一代青年的成长史,也是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史。
B. 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开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来阅读,目的是获得或强化自己的文学史视野。
C. 张柠在《三城记》中用分类的方法,让故事产生一种智性诙谐的效果,将当代文学的智性审美风格推向了新的高度。
D. 钱锺书《围城》虽然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却没有给普通读者阅读造成障碍。
4. 批评家张柠说自己的写作就是“蹲下在下面,把我的人物举起来”。树人中学文学社成员准备就这个话题对张柠进行采访,下列不适合作为采访要点的一项是( )
A. 评论家要穿上隐身衣写小说,降低读者的阅读障碍,不能有意炫技。
B. 评论家不能在读者面前跑来跑去,不能有意识在作品中为人物代言。
C. 评论家要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需要借鉴小说现实主义传统。
D. 评论家写小说需要把自己强大的思想性带给小说人物,以突出理性。
二、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5—7题,每题2分,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车裂之,其患流渐,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本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上》,有删改)
材料二:
郦生说汉王曰:“方今燕、赵已复,唯齐未下。今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闲据二十万之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民多变诈陛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令称东藩。”于是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所归?”曰:“归汉。”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勠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予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为其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及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竖儒之功。可因齐无备击之。”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有删改)
材料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选自《<论语>十二章》)
5.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南近楚A民B多变C诈D陛下E虽遣数十万F师G未可以H岁月下也
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在文中的意思是“根本”,与《鱼我所欲也》中“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词义不同。
B. 下,在文中的意思是“攻取”,与《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的“下”词义不相同。
C. 因,在文中的意思是“趁着、趁机”,与“因之以饥馑”的“因”词义不相同。
D. 敏,文中指“聪慧、聪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我虽不敏”的“敏”词义相同。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商、周三代君王,齐桓公和汉王都是积累仁德而称王天下的典型,秦朝由于不积累仁德而导致灭亡,项羽由于不积累仁德而导致失败。
B. 郦生认为齐国幅员辽阔、兵力强大、地势优越,齐人大多狡诈善变,汉王短时间内很难攻下齐国。
C. 郦生向田横阐述了天下归汉的趋势,劝其赶快投降,田横听从他的建议进而保全了齐国。
D. 颜渊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要做到“克己复礼”,并强调要达到“仁”必须靠自己。
8.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9. 三则材料都在谈论“仁”,但其论述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Ⅱ(共5小题,10—12题,每题2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服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服。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汜。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兰事晋文公B甚谨C爱D幸之E乃私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通“返”。和《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的“反”意思相近。
B. 赐,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一致。
C. 与,指亲附。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D. 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是秦晋联军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B. 郑国攻打滑国时,周襄王派伯服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仅没有听从襄王的讲情,反而还扣押了伯服,惹恼了襄王。
C. 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
D. 郑国的公子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13. 翻译课内的文言重点句子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14. 选文中晋国撤兵的原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有何异同?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晨出郡舍林下①
张九龄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
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
片云自孤远,丛筱②亦清深。
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
【注】①唐代名相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四年被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崔颂时任荆州郡司马。②筱:小竹,细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步于北林,眼前一片萧瑟之景,诗人敞开衣襟,只为排遣苦闷心情。
B. 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弯弯的月亮悬于树林上方,在清晨之时仍未隐去。
C. 第五句中的“片云”既指遥远的孤云,又是诗人自我心迹的含蓄表达。
D. 此诗体现了张九龄诗歌的风格:清淡自然,寄慨遥深,语言素练质朴。
16. 崔颂曾作《和张荆州九龄晨出郡舍林下》与张九龄唱和,其中“坐啸应无欲,宁辜济物情”一联,后人认为有劝勉之意,对此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张九龄的诗简要分析。
17. 默写。
(1)一天王老师上课时想让同学主动发言,但同学们有碍于王老师年长,存在代沟,羞于交流。此时王老师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引导。
(2)张明读到李斯《谏逐客书》“_______,_______”时,联想到《荀子·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可谓异曲同工。
(3)今日的长安城繁华有序,市民谦恭有礼,让人感受到了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期望达到的“_______,_______”理想政治境界。
五、语文基础知识考查(18~22题,每题1分,23~34题,每题2分,35题6分。)
18. 下列划线词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飨(xiǎng)士卒 鲰(zhōu)生 五羖(gǔ) 参乘(chèng)
B. 怵(chù)然 哂(shěn) 铿(kāng)尔 舞雩(yú)
C. 衅(xìn)钟 觳觫(hú sù) 褊(biǎn)小 忖度(cǔndù)之
D. 砉(xū)然 肖(xiào)我 肯綮(qìng) 阙(quē)秦
19. 下列画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如惠语以让单于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 ①善刀而藏之 ②素善留侯张良
C ①族庖月更刀 ②每至于族
D.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②刑人如恐不胜
20. 下列各项对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而亦无词相答 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指说话者自己
②视为止 介词,因为
B. ①晋军函陵 名词,军队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C.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老交情
②功施到今 动词,施行
D. ①吾得兄事之 动词,侍奉
②道芷阳间行 动词,道路
21.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失其所与,不知
B. ①技盖至此乎? ②盖亦反其本矣
C.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皆为龙虎
D.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与成语中划线的词意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②才藻富赡
B.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河清难俟
C.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拾遗补阙
D. ①夫子何哂由也 ②不值一哂
23. 下列句子划线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权,然后知轻重 ③商贾欲藏于王之市
B.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约为婚姻 ③夫子喟然叹曰
C.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黎民不饥不寒 ③依乎天理
D. ①视为止,行为迟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汝可以模拟得之
24. 下列各项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①砉然向然 ②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D. ①莫春者,春服既成 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5. 下列画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B. ①汝其善抚之 ②吾见其难为
C. 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浴乎沂
D.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以其无礼于晋
26. 下列各项划线的词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②此其志不在小
B.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欲辟土地,朝秦楚
C.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D.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②此亡秦之续耳
27.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王来何操?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浴乎沂,风乎舞雩
⑤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⑥莫之能御也
⑦百姓之不见保 ⑧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⑨良庖岁更刀,割也 ⑩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 ①⑧/②⑥/③⑦④⑩/⑤⑨ B. ①⑤/②⑥⑧/③⑦④⑩/⑨
C. ①②⑥/③⑦/⑤⑨/④⑩/⑧ D. ①②/③⑥⑦/⑤⑨/④⑧/⑩
28.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B. 他们俩从小就是同学,因为相互间秋毫无犯,所以一直是最要好的朋友。
C. 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针,就必须深入基层,必须做仔细的调查,必须改变目无全牛的工作作风。
D. 王粲跟随曹操东征西战,官位日渐显赫,且在官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甚至在曹丕曹植争宠恶斗中,仍然能做到滴水不漏。
29.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未来往往充满希冀,他们以为自己进入社会,可以凭借自己的救民于水火大显神通了,但常常眼高手低,处处碰壁,很不顺利。
②外交部发言人面对中外记者侃侃而谈,面向世界表达中国支持和平的态度。
③大家就环保问题缘木求鱼,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已经预示着此次研讨会将获得巨大的成功。
④英国《金融时报》指出,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预定目标,中国经济在主动调控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可圈可点。
⑤小周这次获得头奖那是预料之中的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嘛!组委会的颁奖是早就谋划好了的。
⑥世上的民主实践证明,民主没有整齐划一的样板,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金科玉律”。
⑦下车伊始,他便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希望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A. ①②④⑦ B. ②④⑥⑦ C. ①③⑤⑥ D. ②③⑤⑥
30.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宴会四面环坐时由尊到卑,依次排列为东向——南向——北向——西向,即西——北——南——东。
B. 庖丁,是一个名为“丁”的厨师。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职业的字,如“师襄”,名叫襄的乐师;“优孟”名叫“孟”的优伶;“弈秋”,名叫“秋”的围棋高手。
C. 孔子称冉有为“求”是称字,郑伯自谦称自己为“寡人”,张良称刘邦为“沛公”是称其封地,项羽自称其名为“籍”。
D. “按剑而跽”中,跽就是跪坐,也叫做长跪,臀部离开双足称为跽,以两膝着地。由坐而跽,多是表示敬意或被对方所震动,或表示警惕。
31.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选自《史记》。《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其作品大量使用寓言,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论述哲学观点,《庄子》又称《南华经》共7篇,每篇又分上下。
C.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D.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十三经”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是生活中找寻并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认为逻辑学宽广且 ① ,枯燥深奥,不容易学习,更不容易运用。但其实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便很多人对其没有清楚的概念。
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意识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 ② ,鱼目混珠,种类繁多,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进行区分。同样,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回答,否则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
所以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还有第三种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黯淡。从表面上看,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似乎是心态过于悲观,但其实是陷入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正极端,一个是负极端,没有中间物。
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要记得: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从而能够欣喜地发现,人生之路 ③ ,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
32. 下列不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
A. 我和小王吵了几句,他肯定以后都不会理我了,我失去这个朋友了,要么我卑微地主动低头认错,要么就彻底绝交。
B. 一部分人单一地追求“功成名就”“物质富足”的成功,其实身心健康、自我实现、精神富足等也是另一种成功。
C. 我化学怎么学都学不好,看来我不能读理工科了,以后选科就只能选纯文科,理科相关的工作和梦想都跟我没关系了。
D. 在观看学校组织的辩论赛时,小周肯定地对他的同桌说:“你不支持正方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反方的观点。”
33. 文中横线处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深不可测 林林总总 峰回路转
B. 广大精微 林林总总 峰回路转
C. 深不可测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D. 广大精微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34. 下列俗语与文中划线的“牛角尖”一词所使用的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
A. 树倒猢狲散 B. 踏破铁鞋无觅处 C. 羊毛出在羊身上 D. 热锅上的蚂蚁
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鹮,素有“东方宝石”之称,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20世纪中叶,由于栖息地破坏、人为捕猎等因素,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一度被认为已濒临灭绝。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在陕西洋县意外发现7只野生朱鹮,这一发现如同一剂强心针,为朱鹮保护带来了曙光。随后,当地立即启动紧急保护措施,建立了世界上首个朱鹮保护站,对其进行精心的监护和繁育。
在保护初期,工作人员可谓殚精竭虑。他们不仅要克服山区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时刻提防蛇、黄鼠狼等天敌的侵袭。为了让朱鹮顺利繁衍,科研人员模仿野生环境搭建巢穴,甚至伪装成朱鹮的“邻居”,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干扰。
经过多年努力,朱鹮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全球朱鹮数量已突破9000只,其分布范围也从最初的陕西洋县扩展到河南、浙江等地,甚至远播至日本、韩国。如今,漫步在洋县的田间地头,常能看到朱鹮掠过稻田的身影——它们时而低头啄食泥鳅,时而展翅掠过水面,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灵动的生机。
朱鹮的“重生”,不仅是一个物种的复苏,更是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从“濒临灭绝”到“繁衍生息”,这背后是科研人员的坚守,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正如生态学家所言:“每一个物种的存续,都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保护阶段 核心措施 主要成效
发现初期 启动紧急保护措施,建立首个朱鹮保护站 ①_______
人工繁育阶段 ②_______ 朱鹮数量稳步增长
生态修复阶段 营造适宜栖息地,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 ③_______
六、作文(60分)
3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外卖订单的提示音替代了林间鸟鸣,当屏幕上的滑动手指替代了书页间的翻动,当加班表格里的数字替代了晚霞的色彩——有人说,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正在消解生命的诗意,我们早已沦为“效率机器”,失去了感知美好、体悟诗意的能力;也有人认为,诗意从未远离,它藏在清晨早餐的热气里,藏在通勤路上偶然撞见的晚霞中,藏在深夜台灯下写给家人的便签里,只要心怀热爱,平凡日常亦可绽放诗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生活体验与认知,以“生命诗意的守护与追寻”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按要求在规定处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按题号涂卡,主观题一定要答在相应题号黑框内,答错位置不给分。中途一律不更换答题纸。
3.主观题必须按规定分条作答,否则零分;如果需要修改,一定要按照考试说明修改要求,否则每题扣1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1~4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B 4. D
二、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5—7题,每题2分,共17分)
【5~9题答案】
【答案】5. ADG 6. B
7. C 8. (1)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背弃了盟约不给,而让他到汉中称王。
(2)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9. ①材料一侧重论证“仁恩是谋划的根本”,强调“仁”对国家统治与存亡的关键作用。
②材料二侧重从对他人及天下施行仁德仁政的角度谈“仁”,突出“不仁”的危害,重点在“治国”。
③材料三侧重从自身修养角度谈论“仁”,强调“仁”的内涵和实现方法,重点在“修身”。
三、文言文阅读Ⅱ(共5小题,10—12题,每题2分,共18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F
11. B 12. C
13. (1)难道(大王)你要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入危险境地,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以后心里才痛快吗?
(2)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14. (1)同:秦国退兵,秦晋联盟被拆散。
(2)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在权衡形势后无奈退兵;选文中晋文公将子兰送回郑国并立为太子,获得间接控制郑国的巨大政治利益满意而归。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张九龄在诗中流露出闲适无欲之意,②崔颂因此写诗与他唱和,劝勉他要不忘初心,济世为民。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河海不择细流 ④. 故能就其深 ⑤. 鸣琴垂拱 ⑥. 不言而化
五、语文基础知识考查(18~22题,每题1分,23~34题,每题2分,35题6分。)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A
【26题答案】
【答案】C
【27题答案】
【答案】C
【28题答案】
【答案】D
【29题答案】
【答案】B
【30题答案】
【答案】C
【31题答案】
【答案】B
【32~34题答案】
【答案】32. B 33. C
34. B
【35题答案】
【答案】 ①. ①遏制了朱鹮种群下滑的趋势(或:为后续保护奠定基础) ②. ②模仿野生环境搭建巢穴,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③. ③朱鹮分布范围扩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作文(60分)
【36题答案】
【答案】例文:
于日常褶皱处,打捞生命诗意
当外卖订单的提示音盖过林间鸟鸣,当屏幕滑动的指尖替代书页翻动的触感,有人叹息“诗意已在快节奏中消亡”。然而,诗意从不是远方的乌托邦,它藏在日常的褶皱里——在唤醒感官的细微体验中,在温暖联结的人际互动里,在沉淀心灵的自我对话中。只要我们主动探寻,便能于平凡生活中打捞生命的诗意。
感官唤醒,是捕捉诗意的第一把钥匙。快节奏的生活如同蒙眼的布,让我们渐渐失去对细微美好的感知力:晨光中叶片的露珠、雨后泥土的芬芳、深夜归家时楼道的灯光,这些本可触动心灵的瞬间,都被“赶时间”的焦虑忽略。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夏天的早晨,水汽散了,枣树上的露水落在裤脚上,微痒。”他用触觉与视觉的细腻描写,将平凡清晨酿成诗意的酒;“95后”插画师则用行动印证——每天10分钟观察窗台多肉,记录叶片从嫩绿到深紫的变化,再将这些细节画成《我的多肉日记》。那些被旁人忽略的叶尖弧度、新生嫩芽,在她的笔下成为治愈人心的诗意。可见,诗意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奇观,而是唤醒感官后,对日常细微的珍视。
情感联结,为诗意注入温暖的底色。诗意从不只是个人的独赏,更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流转:一句关切的问候、一次不求回报的帮助、一段静默陪伴的时光,都能让平凡日常绽放诗意的光芒。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回忆,母亲常悄悄站在地坛角落看他,“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母亲沉默的守护,没有轰轰烈烈的表达,却让苦难的日常有了诗意的温度;杭州某小区的“共享书架”更显动人——居民自发在楼道放置书籍,附上“这本书陪我度过了低谷,希望能帮到你”的手写信。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传递,让冰冷的楼道变成了诗意流动的空间。这些故事证明,当情感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日常便不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充满温度的诗意旅程。
精神沉淀,让诗意拥有穿越逆境的力量。生活难免有风雨,当焦虑、挫折袭来,诗意便藏在心灵沉淀的缝隙里——通过阅读与写作,与自我对话,于困境中提炼出生命的哲思。苏轼被贬黄州时,没有沉溺于失意,而是在“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寻找诗意,写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千古名句。他用精神沉淀,将逆境日常转化为豁达的诗意;“外卖诗人”王计兵则在奔波中践行——送餐间隙,他用手机备忘录记录灵感,“我弯腰捡起的,不仅是餐盒,还有散落的星光”。那些在街头巷尾捕捉的瞬间,经文字沉淀,成为对抗生活琐碎的诗意铠甲。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精神的沉淀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与自我对话中,让诗意成为照亮生活的光。
有人说“诗意已死”,实则是弄丢了感知诗意的能力。当我们愿意停下脚步,唤醒对细微美好的感知,珍惜与他人的温暖联结,在忙碌中为心灵留一方沉淀的空间,便会发现,诗意不在远方的山川湖海,而在早餐的热气里,在通勤路上的晚霞中,在深夜台灯下的书页间。
于日常褶皱处打捞诗意,不是要我们逃离现实,而是在平凡中找到生命的温度与深度。愿我们都能成为诗意的追寻者,让每一个日常,都闪耀着生命的诗意光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