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A卷)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众所周知,好的音乐对于调节心情、增加气氛、提高素养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动物、植物又与音乐有什么关系呢?音乐在动物、植物的身上同样是有奇特效果的。美国一名著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有趣的试验,在动物园里演奏提琴,同时观察各种动物的反应。结果发现:蟒蛇昂首静听,并随着音乐的节奏左右摇动;蝎子起舞,并伴随音调的抑扬变化其兴奋程度。此外,熊直立静听,狼恐惧哞叫,大象喘着气,似乎在表示愤怒,猴子不断点着头做出各种姿态。这说明音乐的感染力是既普遍又极其原始的,以至动物虽不具备人对音乐的那种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准,但仍能欣赏音乐,并受其感染。因此,不少专家认为,音乐确实能影响动物的生理及行为变化。在动物中,音乐造诣最深的当首推鸟类。这不仅在于鸟的声音响亮,还在于它们唱的曲调风格多样,富有韵味。有人专门研究过鸟儿的鸣叫,在这些声音中除了表示警告、求偶等意思外,还夹杂着许多重复的不可思议的优美歌声。野云雀能发出许多音符,这些音符可编成三至六音符一组的乐句,从而作出50种歌曲。对于动物的音乐感,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动物追求生活美的本能。音乐既然能影响动物的心理及行为变化,对牛弹琴也就并非全然无用。“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此段文言文出自汉代牟融(理惑论》,说的是音乐家公明仪对着一头正吃草的牛弹了一首高雅的琴曲,牛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但改变曲声后牛就有所反应。作者认为,牛并非没有听到琴曲,而是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国内外就有人发现让奶牛在进食和挤奶时听音乐,可以加大奶牛的食量和产奶量。2007年,媒体在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布村奶牛养殖场内拍摄的照片中,有一位少女在牛棚里对着奶牛弹琴。据养殖场主介绍,给奶牛每天听2小时舒缓的音乐,每头奶牛可多产奶1公斤多,这就是音乐的作用。挤奶时放音乐,消除奶牛挤奶时的紧张情绪,可促进奶液分泌,增加产奶量;喂饱后放音乐,可促进奶牛的吸收消化,增加食草量。同样,“对鸡奏乐”也能增加母鸡的下蛋次数,获得更多的收益。然而,如果长时间地播放音乐,则会形成让动物们格外反感的噪声污染,极大地影响动物们的日常生活,进而造成养殖经济效益的降低。一般人们总认为“草木无知”,以为植物既无大脑,又无神经、视觉和听觉,不管是多么美妙动听的音乐,还是紧张恐怖的音响,都不会对它产生作用。但事实上,许多植物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它们可以起到神奇的功效。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草木也不是冷若冰霜、毫无感情的。外国专家学者也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据报道:法国声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把耳机套在他所种植的番茄上,每天播放3小时优美动听的音乐,番茄竟长到2千克重。英国人用音乐刺激法培育蔬菜也取得可喜的成果:居然种植出13千克重的甜菜和25千克重的卷心菜。印度有人专门给黑藻举行过“音乐会”,每天早上定时演奏,甲组黑藻听的是宁静优美的《小夜曲》,乙组黑藻听的是烦躁刺耳的噪声。谁知它们真的有情,听乐曲的长得朝气蓬勃,听噪声的变得萎靡不振。这些试验说明,植物存在着“初级的神经系统”,对音乐反应敏感,不同频率的音调与音乐,能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并能将音乐变成“肥料”促进植物生长,这些植物为什么会感受音乐,并且闻声起舞呢?科学家发现,植物细胞像动物细胞一样,也会产生电流。植物体内的细胞如同一个活电池。当接触植物体非对称的两个电极时,两极之间便产生了电位差,形成电流。植物细胞产生的电信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植物体内传送。植物的维管束、叶内薄壁组织和胞间连丝都可能是电信号的传递者。当演播的乐曲或歌声传到植物体内,声信号可以变为电信号,从而为植物体所感知。同样,植物电信号也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而有节奏地变化。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把测到的植物体内的电位差输入电脑,利用处理杂音的音程转换软件将植物的微弱电流变成声,再改编成音乐。他发现不同种的植物,能感应不同气质的音乐。更为奇异的是,植物最喜欢“听”的音乐是东方音乐,特别是印度的西塔尔等弦乐,有的植物听了这些音乐后,能以正常速度的两倍生长。继弦乐之后是古典音乐,这时植物会朝着声源的方向生长。另外,爵士乐、民间音乐、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好像对植物完全不产生影响。而摇滚乐是令植物讨厌的,因为植物总是向远离声源的方向躲避,甚至出现生长发育异常的现象。总之,音乐不论是对人类,还是对自然界,都有着非常奇特的“功能”。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发掘音乐对人类及自然界的特殊“功能”,使音乐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而服务。(摘编自史文婷《音乐熏陶下的动物与植物》)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动物与人类都能欣赏音乐,并受音乐感染,但两者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准有着高低之分。B.鸟类具有音乐天赋,其鸣叫大多为不可思议的歌声,这说明除了生存本能,其也有追求生活美的本能。C.植物没有动物和人的听觉神经,但可以通过自身细胞产生电流,将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来感知音乐。D.动物和植物都像人一样对音乐有着偏好和独特品味,它们往往最喜欢“听”弦乐,而不喜欢听摇滚音乐。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语言生动,“音乐爱好者”“肥料”分别说明了植物能感知音乐,音乐能促进植物生长。B.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事例以及一些具体数据,用事实说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文章写给牛挤奶时和喂饱后放音乐,分别论述了音乐对动物心理、生理两个方面的神奇效果。D.音乐的特殊“功能”可应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也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3.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音乐对动植物有奇特“功能”的一项是(3分)A.在印度,居民们要驱除住宅附近的毒蛇时,会请玩蛇人来吹笛子,让毒蛇随着笛声自动爬出洞来。B.一项调查显示,长时间不在家的养狗家庭,如果离开时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狗狗不易患孤独症。C.云南有种叫“风流草”的小草,当在它附近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或唱歌时,它的叶片就会翩翩起舞。D.法国一家酒庄在葡萄园中播放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的音乐,葡萄释放出更多单宁,酒味也更浓郁。4.文中引用“对牛弹琴”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5.假如你是某植物园的管理员,你会如何利用音乐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做法。(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历史的天空徐贵祥日军开炮了。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爆炸,腾空而起的石块、泥土和折断的树枝在空中飘飘扬扬,纷纷坠落在脚边。石云彪拍了拍雪无痕的脑袋,往它的脖颈上系了一圈白色的绸子,然后俯下身去在它的耳边说了几句话。雪无痕将信将疑地抬起头来,深情地看着它的主人,迟迟不肯挪动脚步。石云彪再次拍了拍雪无痕的脑袋,掰开它的嘴巴,往里面放了一块肉干,然后喝道:“快走开!”雪无痕依然不动,并且将肉干吐了出来,一如既往眼巴巴地注视着石云彪,并求援似的向周围的人摇了摇尾巴。这个高智商的畜生,这个大难不死的情种,它似乎已经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它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它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过人类的各种表情,它凭着它历经沧桑的丰富的经验,从眼下悲壮的氛围之中敏感地意识到将要发生的悲剧。以往,它曾经是个目击者,也曾经是个战斗者。今天,看来它是打定主意要同它的主人一起血战到底了。石云彪恼了,咬了咬牙,霍地站起来,照着雪无痕的屁股狠踢了一脚——脚还悬在空中,又停住了,然后耐着性子再弯下腰去对它耳语,跟它笑谈。可是雪无痕没有上当。它知道,这一次赋予它的任务是虚构的,是想把它支使开,是想让它脱离这片残酷的战场。它不。它绝不会在这种事关品格的严峻时刻离开它的同甘共苦的战友。任凭石云彪又推又搡又拿枪比画,它顽强地屈下前爪,而用后爪死死地抠牢地面,善解人意的脑袋温情地磨蹭着石云彪的腿杆。石云彪不再推它,并且抱住了它的脖颈子。但是,这样的温存只持续了几秒钟,石云彪猛然松手,拎起手枪,对准了雪无痕的脑袋。没有胆怯,没有惊恐。雪无痕的表情平静坦然,并且立直了前腿,两眼秋波幽幽如同两泓深邃的古井。它似乎在说:开枪吧,咱们的最后时刻来到了。死在你的手里,我是心甘情愿的。石云彪的手在这一瞬间颤抖了。枪管,无力地垂下了。四周已是枪声如爆炒豆,叽里呱啦的喊叫如同弥漫树林的鸭聒。石云彪终于对雪无痕点了点头,像是在说:那好,我知道你是不会当逃兵的。那好,那我们就一起同敌人拼吧。又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飞起的弹片将石云彪身边的小树劈成两截。余副官惊叫一声,纵身扑向石云彪。石云彪岔开两腿,像两只钢牙,咬定了脚下的岩石。他挥手将余副官推开,然后淡淡一笑,又从右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物件。余副官抹了一把脸,于惶惑之中看清楚了,托在团座手上的,是一只玉石造的假眼球。石云彪自己摸索着把假眼球塞进那只空虚的眼眶里,然后摸了摸风纪扣,戴正军帽,掸掸军装上的泥土,收起两腿并且挺直了腰杆,那只独眼骤然放光,朗朗地喊了一嗓子——“812高地——全体人员——集合!”陈墨涵的心跳猝然加快。正面的攻势已不是先前的虚张声势了,仗打到这步田地,敌人动真的了。从炮声的强弱程度上,陈墨涵判断马陂方向的敌军已经越过二四六团的防线,812高地危在旦夕。他同二营营长简单商量了撤退计划之后,便亲率一个连箭一般地插向812高地,前去接应石云彪。只翻过一道山梁,陈墨涵就看见了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团部的三十余人已同日军混战在一起。他看见了那个穿着校官呢军服的独眼上校,看见了那辆在花团锦簇的银光中闪电一般旋转飞舞的大刀。一片血色如沸腾的海洋从陈墨涵眼前弥漫开来,咸涩的潮水充溢了他的胸腔,这时候他的眼前便沉落了一个完整世界的喧嚣。一切都遥远了,一切都在冥冥之中遁去了踪影。他仅仅看见五十万里云天下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山巅,看见从群山之上冉冉升起的那个凛然的身姿。石云彪扔掉了卷刃的大刀,从血泊中拎过一挺机关枪横于坡上。几株血花溅开了石云彪的呢制军服,嫣然开放如燃烧的玫瑰。机关枪吐出的火舌恰似悸动的长剑,向远处席卷如腾,在这异常热情的舔食中,数十副东洋躯体拉秧茄子般齐刷刷地滚下了山坡……蓦然,陈墨涵的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光影,这光影像个精灵,左冲右突,上蹿下跳,一次又一次勇猛地扑向穿着尿黄色军服的日军。已经无法分辨它究竟经历了什么,它的那身高贵的皮毛已经被血浸透了——它是雪无痕。陈墨涵此时已经顾不上指挥队伍了,他的神经被不远处的喊杀声连根抠起,烫热的血液在骨骼里此起彼伏汹涌澎湃。两颗子弹分别命中了他的左臂和右腿,他趔趄了一下,但已经顾不上包扎了,他向跟随其后的连长吼了一嗓子,然后喀嚓一声从背上倒拔出大刀,迎着呼呼掠过耳边的辛辣的热风,拖着伤腿,呐喊着扑向812高地。倏然,陈墨涵像被一枚钉子钉住了。他看见一道血光如同一弯新鲜的红桥喷向天空,潮水在瞬间升腾蒸发,石云彪的右臂随着这片血红的潮水飞向坡上残败狼藉的树林。陈墨涵梦一般地看着石云彪,看见那副身躯犹如一座沉重晃动的山,那只独眼粲然炸裂,迸射的碎末流金溢彩地飞向深秋的蓝天。石云彪弯下腰去,又拣起了一把三尺长的大刀,然后仰起血肉模糊的头颅,独眼平视前方。一阵枪声扑过来,泼水一般浇湿了石云彪胸前的军服,他的身体微微向后晃了一下,最后一次站直了,挥动仅剩的左臂,大喝一声,睚眦俱裂,手中的大刀划了一道流畅的弧线飞出三丈开外,正僵硬在那里的一名东洋军官顿时身首异处。石云彪这才倒下。石云彪是在自己的大笑中倒下的。四十年后,每当进入那种状态之后,陈墨涵依然能清晰地听见那雷霆般的笑声……(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爆炸”“又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营造出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B.结尾处写四十年后,陈墨涵还记得石云彪临死前的笑声,可见,石云彪大无畏的精神对陈墨涵影响之深。C.文中“弥漫树林的鸦聒”“拉秧茄子般齐刷刷地滚下了山坡”“尿黄色军服”,表明作者对日军的厌弃与鄙夷。D.石云彪想赶走雪无痕,可见他预知即将到来的厮杀极其残酷,自己可能会因此殉国,希望雪无痕离开战场,独自逃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叙写与日军殊死搏斗,不仅有石云彪的有限视角,还有余副官等的全知视角,叙述角度灵活多样。B.小说善于描写人物动作,如石云彪“弯”“拣”“挥动”等,将石云彪勇敢无畏、誓死抗争的形象展示了出来。C.小说写石云彪拿出“玉石造的假眼球”塞进眼眶,为后文多次对他“独眼”的描写和交代做了铺垫。D.小说多次使用比喻手法,如画线句将石云彪比喻成“山巅”,突出了石云彪形象的高大,令人难忘。8.小说中叙写雪无痕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同是抗战题材小说,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历史的天空》与《荷花淀》对“战争”的书写有何不同?请以“战场·战争·战士”作为评判的关键词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癸巳,进李希烈爵南平郡王,加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督诸道兵讨之①。杨炎谏曰:“希烈为董秦养子,亲任无比,卒逐秦而夺其位。为人狼戾无亲,无功犹倔强不法,使平崇义,何以制之!”上不听。炎固争之,上益不平。李希烈以久雨未进军,上怪之。卢杞密言于上曰:“希烈迁延,以杨炎故也。陛下何爱炎一日之名而堕大功?不若暂免炎相以悦之,事平复用,无伤也。”上以为然。庚申,以炎为左仆射,罢政事。初,李希烈请讨梁崇义,上对朝士亟称其忠。黜陟使李承自淮西还,言于上曰:“希烈必立微功;但恐有功之后,偃蹇不臣,更烦朝廷用兵耳!”上不以为然。希烈既得襄阳,遂据之为己有,上乃思承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三》,有删改)材料二:德宗在奉天,为硃洙攻围,李怀光自魏县赴难。或谓王栩、赵赞曰:“怀光累叹愤,以为宰相谋议乖方,度支赋敛烦重,京尹刻薄军粮,乘舆播迁,三臣②之罪也。今怀光勋业崇重,圣上必开襟布诚询问得失使其言入岂不殆哉!”栩、赞白于杞,杞大骇惧,从容奏曰:“怀光勋业,宗社是赖。臣闻贼徒破胆,皆无守心。若因其兵威,可以一举破贼;今若许其朝觐,则必赐宴,赐宴则留连,使贼得京城,则从容完备,恐难图之。不如使怀光乘胜进收京城,破竹之势,不可失也。”帝然之,乃诏怀光率众屯便桥,克期齐进。怀光大怒,遂谋异志,德宗方悟为杞所构。物议喧腾,归咎于杞,乃贬为新州司马。上曰:“众人论杞奸邪,朕何不知 ”勉曰:“卢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唯陛下不知,此所以为奸邪也!”德宗默然良久。(节选自《旧唐书·卢杞传》,有删改)材料三:骁勇之士多死于锋镝,聪明之士多败于壅蔽,天下之祸常起于人所恃,而出于意之所不虞。其故何哉?恃之所生,祸之所萃也。夫苟自恃其聪明,未有不败于其臣者也。盖恃则自盈,自盈则耻闻过,耻闻过则人不告之以善,而见闻日狭矣。见闻既狭,于是奸谀之徒谬为卑谄以媚适,将顺之于内,而窃其威柄,妄行赏罚于外。是国家之大权潜移于下,而祸乱乘之以起,皆自恃其聪明之过也。故人君不贵乎智,而贵乎不有其智;不贵乎才,而贵乎不居其才;不贵乎聪明,而贵乎取众庶之言以为耳目。不如是,而好于自用者,未有不败于壅蔽者也。(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深虑论》,有删改)【注】①讨之:“之”代指“梁崇义”,下文提到“李希烈请讨梁崇义”一事。②三臣:指宰相卢杞、度支赵赞、京尹王翊。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说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圣上A必开襟B布C诚D询问得失E使其言F入G岂不殆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以,“何”作“以”的前置宾语,与《鸿门宴》“沛公安在”的“安在”结构相同。B.从容,不慌不忙,与《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中“从容”意义不相同。C.克,约定,与《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中“克”意义不相同。D.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与《劝学》“上食埃土”中“上”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卢杞奸邪狡诈,善于构陷。材料一中因忌惮杨炎反对自己而劝皇帝罢免他,材料二中则因怕李怀光揭发其过错而阻止其朝觐。B.李希烈与李怀光起初均受到朝廷的倚重,但最终都走向了反叛的结局:李希烈占据襄阳为自己的领地,李怀光因怒而图谋异志。C.德宗对自己的决策失误均有事后醒悟的表现:材料一中想起李承的忠言,材料二中明白是被卢杞陷害,并将其贬为新州司马。D.君主见闻狭隘时,奸佞之徒就会假装卑躬屈膝来谄媚迎合,在内部顺应君主的错误,在外窃取威权、妄行赏罚,导致君权旁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希烈必立微功;但恐有功之后,偃蹇不臣,更烦朝廷用兵耳! (2)怀光勋业,宗社是赖。臣闻贼徒破胆,皆无守心。14.材料三中方孝孺向君主警示的“祸乱之源”具体指什么?材料一、材料二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方孝孺的观点?(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避寇南行吕本中何处田园不是家,尽扶衰病过天涯。山村酒熟人人醉,客路春浓处处花。敢道岭南无贼马,侧闻江左尚风沙。贵空甑倒君休笑,亦有新诗伴齿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即写诗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舍弃田园,抱病南行,奠定了悲伤的基调。B.战乱之下的诗人无法预料相对偏远的岭南是否安全,暗含对时局动荡的担忧。C.“囊空甑倒”是诗人逃亡生活的真实写照,看似自嘲,实则是面对苦难的坦然。D.与匮乏的物质生活相比,诗能丰盈诗人的精神世界,这是对文人风骨的坚守。16.颔联描写的景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 , ”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3)与下图情景相契合的一句唐代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学生习作:我们很多人,对灰尘之类的小东西、常常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不然。语言学家讲评:“不以为然”里的“然”是“对”的意思。“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等于说“不赞成”“不同意”。近几年来,有些人把“不以为然”误认为是“不在乎”的意思。这一句里的“不以为然”就是这样用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不能提倡。有人说,( )。今天认为是不合法的用法,等到用的人多了,慢慢就变成合法的了。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去反对它。这种理论是似是而非的。 ① 采取这种态度,我们事必对于语言里所有新出现的不合习惯的说法都一概承认是合法的,那么我们的语言还有什么规范和标准可言呢? ② 当一种说法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之后,我们 ③ 能承认它的合法性。这就是语言学家的态度。从这一点看来,语言学家是非常“势利眼”的。不过我们别无他法,只能采取这种态度。有人说,我不是语言学家,我不管你们赞成还是反对,只要有人这样说,我就可以跟着这样说。这当然不错。一个人采用什么方式说话有他的自由,别人没有权力干涉。不过语言除了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之外,同时又是对运用语言的人进行社会评价的一种依据。在这一点上,语言跟衣服有共同之处。衣服的作用当然是庇体和御寒,可是除此之外,它又是对于穿衣服的人进行社会评价的依据。一个人的衣服的样示不符合社会习惯,别人就会对他有看法。一个人写文章时用语不符合一般人的习惯,别人对作者和他的文章也会有看法。文章是写了给人看的,我们不能不考虑它的社会效果。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语言是社会的产物B.语言是交流的工具C.语言是传情达意的D.语言是不断演变的1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势利眼”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3分)A.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B.鲁迅毫不惮于他的战斗文字为当时的“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C.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异想天开”,大胆创新。D.我们在工作中就是要“斤斤计较”,千方百计地保障群众的利益。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22.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比如“空穴来风”,原本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请根据文中语言学家的观点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并再举出一个类似的成语,说明其意义的变化。(6分)三、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阅读Ⅱ中,在抗战的812高地,石云彪与雪无痕面对日军进攻,石云彪欲送雪无痕离开,雪无痕却执意留下,与石云彪共同抗敌,石云彪最终英勇牺牲。陈墨涵见状,也奋勇支援。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社会现实与个人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1月月考(A卷)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3分)A.“两者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准有着高低之分”错误。原文说“动物虽不具备人对音乐的那种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准”,是动物不具备人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准,并非两者有高低之分。B.“其鸣叫大多为不可思议的歌声”“这说明除了生存本能,其也有追求生活美的本能”错误。原文说鸟的鸣叫“还夹杂着许多重复的不可思议的优美歌声”,不是“大多为”;且“这说明除了生存本能,其也有追求生活美的本能”是“一些科学家认为”,并非确定结论。D.“动物和植物……它们往往最喜欢‘听’弦乐”错误。原文说植物最喜欢东方音乐特别是弦乐,但动物部分未提最喜欢弦乐,如牛喜欢的是“蚊虻之声,孤犊之鸣”;且“都”表述绝对。2.C(3分) “分别论述了音乐对动物心理、生理两个方面的神奇效果”错误。原文提到“挤奶时放音乐,消除奶牛挤奶时的紧张情绪,可促进奶液分泌,增加产奶量;喂饱后放音乐,可促进奶牛的吸收消化,增加食草量”,挤奶时的音乐同时作用于心理(消除紧张)和生理(促进产奶),喂饱后的音乐主要作用于生理(促进消化),并非“分别”对应心理、生理两个方面。3.B(3分)A.玩蛇人吹笛子让毒蛇随笛声爬出洞,体现音乐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能说明音乐对动物有奇特“功能”。B.“狗狗不易患孤独症”是因为收音机或电视机的声音让狗狗有陪伴感,并非音乐本身对动物产生的生理或行为上的奇特影响,且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不一定是音乐,故不能说明音乐对动物有奇特“功能”。C.“风流草”听到优美音乐叶片翩翩起舞,直接体现音乐对植物的作用,能说明音乐对植物有奇特“功能”。D.酒庄播放音乐使葡萄释放更多单宁、酒味更浓郁,体现音乐对植物生理变化的影响,能说明音乐对植物有奇特“功能”。4.①增加科普文的文学色彩,使科普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可读性更强;(1分)②通过引用典故,说明牛并非不听琴曲,以此论证音乐能影响动物生理及行为变化;(2分)③引出下文对音乐作用于奶牛的研究发现的介绍。(1分) 5.①借助先进的现代科技了解植物偏好。利用音程转换软件等将植物的微弱电流转变成音乐,从而更好地了解植物的音乐喜好。②选择合适的音乐类型。要选择植物爱听的弦乐、古典音乐等来播放,促进植物生长。③适量播放音乐。每天要适量地播放音乐,避免因长时间播放形成噪声,影响植物生长。(每点2分,共6分)6.A(3分)“营造出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错误。开篇“日军开炮了”已明确战斗开始,后文“四周已是枪声如爆炒豆”“正面的攻势已不是先前的虚张声势了”进一步说明战斗已在激烈进行,炮弹爆炸并非“营造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而是营造出战事渐逼渐紧的紧迫感。7.A(3分)“不仅有石云彪的有限视角,还有余副官等的全知视角”错误。小说整体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没有从“有限”到“全知”的视角变化。8.①烘托人物形象:通过苦无痕“绝不会在这种事关品格的严峻时刻离开它的同甘共苦的战友”的忠诚与坚定,烘托石云彪的重情重义和英勇无畏,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②强化悲壮氛围:雪无痕与石云彪的互动,一个想方设法地赶,一个坚定不移地留,增强了文本的悲壮感和情感张力。③深化主题:雪无痕面对手枪时“没有胆怯,没有惊恐”“表情平静坦然”,它的宁死不退与战士的精神高度契合,突出了忠诚与牺牲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9.①战场:《历史的天空》的战场在“812高地”,充满炮火硝烟;《荷花淀》的战场在“荷花淀”,宁静优美,充满诗情画意。②战争:《历史的天空》有血腥的厮杀,敌我殊死战斗,场面激烈壮观;《荷花淀》是伏击战、胜利战,充满了欢歌笑语、生活气息。③战士:《历史的天空》的战士是以石云彪为代表的不怕牺牲、与日军血战到底的抗日官兵,是职业军人;《荷花淀》主要刻画的战士是一群由持家守家、深明大义的传统农村妇女转变而成的女战士。(每点2分,共6分)10.DEG(3分)11.D(3分)用法相同。方位名词“上”作动词“食”的状语,可译为“向上”。12.A(3分)“因忌惮杨炎反对自己而劝皇帝罢免他”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中卢杞劝皇帝罢免杨炎,核心动机是“迎合李希烈以促其进军”,而非“忌惮杨炎反对自己”。13.(1)李希烈必定能建立微小的功劳;只是担心他有功之后,傲慢不臣服,还要麻烦朝廷出兵罢了!(4分)(2)李怀光的功勋业绩,是国家的依靠。我听说叛贼已经胆战心惊,都没有坚守的心思了。(4分)14.乱之源:自恃聪明、刚愎自用,不愿听取他人意见(或偏听偏信),导致见闻狭隘,被奸谀之徒蒙蔽。(2分)事实:①材料一中,德宗对待李希烈时,不听杨炎“狼戾无亲”的警告和李承“有功后必不臣”的预判,反而因卢杞之言罢免杨炎,最终李希烈割据襄阳;②材料二中,德宗轻信卢杞“阻止朝觐以急攻叛军”的谗言,拒绝听取李怀光的意见,最终激化矛盾,使李怀光“谋异志”。(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3分)15.A(3分)“奠定了悲伤的基调”错误,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如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困难的豁达。 16.①以南方乡村的春日盛景反衬出诗人避寇南行途中的漂泊与孤寂;②承接首联“过天涯”,展现南行途中的见闻,这种局部安宁也引发了诗人颈联中对全局战乱的担忧;③“人人醉”的闲适、“处处花”的生机,隐藏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尾联呼应。(每点2分,共6分)17.(每空1分,共6分)(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3)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18.D(3分)19.B(3分)20.①如果(或“倘若”) ②只有 ③才(3分)21.①“事必”→“势必”②“样示”→“样式”③“权力”→权利(每处1分,共3分) 22.解释:语言学家认为,新用法需被社会普遍接受才合法(如“空穴来风”今义已通行)。示例:“万人空巷”原指人皆离家(巷空)今多形容聚集盛况(巷满),因大众误用而成新义。(6分)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癸已(初六),德宗晋升李希烈爵位为南平郡王,加封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督率各道兵马讨伐梁崇义。杨炎规劝说:“李希烈是董秦的养子,董秦亲近并信任他的程度无可比拟,但李希烈最终还是驱逐了董秦,并夺取了他的职位。李希烈为人凶狠暴戾、六亲不认,他无功于朝廷,尚且态度强硬而不守国法,假如让他平定了梁崇义,将如何控制他呢!”德宗不听杨炎的建议。杨炎坚持己见,争议再三,德宗对杨炎愈加不满。 因多日来连续降雨,李希烈未能进军,受到德宗的责怪。卢杞暗中对德宗说:“李希烈拖延不进,是因为杨炎的缘故。陛下何必顾惜杨炎暂时的声誉而毁坏了大功业?不如暂时免除杨炎的相职使李希烈高兴,事情平息以后再起用杨炎,这并没有什么妨害。”德宗认为卢杞说得对。庚申(初三),德宗任命杨炎为左仆射,罢去知政事。 当初,李希烈请求讨伐梁崇义,德宗对朝中人士屡次称道李希烈有忠心。黜陟使李承从淮西回朝,对德宗说:“李希烈肯定能立点微小的功劳;只怕有了功劳以后,骄横傲慢,不尽为臣之道,还要烦劳朝廷再用兵罢了!”德宗不以为然。 李希烈已经夺取了襄阳,于是占据襄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领地,皇上这才想起李承(所说)的话。材料二:德宗在奉天,被朱 围攻,李怀光从魏县前来救援。有人对王翃、赵赞说:“李怀光多次叹息愤怒,认为宰相的谋划不恰当,度支使征收赋税繁重,京兆尹克扣军粮,皇帝流亡,这都是三位大臣的罪过。如今李怀光功勋卓著,圣上一定会推心置腹,询问他朝政的得失,如果他的话被皇帝采纳,那我们难道不会有危险吗?”王翃、赵赞把这些话告诉了卢杞,卢杞非常害怕,故作从容地向皇帝上奏说:“李怀光的功勋业绩,是国家的依靠。我听说叛贼已经胆战心惊,都没有坚守的心思了。如果凭借他的军威,可以一举攻破叛贼;现在如果允许他来朝见,那么一定会赐宴,赐宴就会拖延时间,让叛贼得以从容地做好防备,恐怕就难以谋取他们了。不如让李怀光乘胜进军收复京城,这种破竹之势,不可错过。”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就下诏让李怀光率领军队驻扎在便桥,限期一同进军。李怀光大怒,于是就图谋叛乱,德宗这才明白是被卢杞陷害了。舆论沸腾,都把责任归咎于卢杞,于是卢杞被(德宗)贬为新州司马。 皇帝说:“大家都说卢杞奸邪,朕怎么会不知道呢?”李勉说:“卢杞奸邪,天下人都知道;只有陛下不知道,这就是他之所以奸邪的原因啊!”德宗沉默了很久。材料三:骁勇善战的人多死于刀箭之下,聪明智慧的人多败于被蒙蔽之中,天下的灾祸常常源于人所倚仗的优势,却发生在意料之外。这是为什么呢?倚仗之处,正是灾祸聚集之所。 如果自恃聪明,没有不被臣下击败的。倚仗聪明就会自满,自满就会羞于听闻过失,羞于闻过就没人会告诉他善策,于是见闻日益狭隘。见闻狭隘后,奸佞阿谀之徒就会假装卑躬屈膝来谄媚迎合,在内部顺应他的错误,在外窃取威权、妄行赏罚。于是国家大权暗中转移到臣下手中,祸乱也随之兴起,这都是自恃聪明的过错。所以,君主不贵于有智慧,而贵于不独占智慧;不贵于有才能,而贵于不居功自傲;不贵于聪明,而贵于采纳众人的言论作为耳目。不这样做而喜好刚愎自用的人,没有不因为被蒙蔽而失败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试题.docx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